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工业经济如何应对下行压力

工业经济如何应对下行压力

发布时间:2022-06-15 16:22:55

‘壹’ 工业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是怎样走出低谷的呢

受新冠病毒的影响,很多企业都无法复工复查呢,这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但是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企业大多都陷入了低谷,所以当前摆在企业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企业尽快恢复正常。在疫情面前,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对企业分类复工复产的措施,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也推动了工业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走出了低谷。

正是由于采取的措施得当,没有想过去那样搞一刀切,在保证重点行业不停工的前提下,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分批安排各类企复工复产,这才使得工业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尽快走出了低谷。

‘贰’ 公司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1、准确判断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
2、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3、做好产品升级换代
4、做好宣传推销产品工作
5、了解产品的消费群及消费心理
6、内部的节能增效

‘叁’ 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2015年中国将加大力度,继续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徐绍史强调,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充分发挥好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改革统筹协调、沟通衔接、会商协作,把中央布置的改革任务统筹好、落实好。当前,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年初部署的各项任务,确保改革举措真正落地。要做好改革研究和试点探索,对一些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改革事项,充分深入论证,对一些一时看不太准的改革,进一步加强试点探索。他说,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开放、城乡、民生领域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大量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重要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些改革举措的推出,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说明改革创新是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

‘肆’ 国家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政策一般有哪些这些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①不符合题意,在社会财富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幅,意味着企业、个人收入的减少,不利于企业扩大社会再生产、不利于个人消费的增加,不利于刺激经济发展,不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②不符合题意,“减少社会融资规模”不属于积极有力的宏观政策;
③正确,保持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是积极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④正确,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拉动经济发展,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故答案为B

‘伍’ 锻造经济形势下行我们该怎样应对

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遭遇到不少预期内和预期外的冲击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组合,使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民生持续改善。预计2015全年GDP增长6.9%,CPI涨幅1.5%。展望2016年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受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明年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宏观政策和加快推进改革加以应对,仍可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全年经济运行总体特征2015年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是稳中趋缓、稳中有进、稳中有忧,各领域分化加剧,动力转换过程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结构性衰退和结构性繁荣并存。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二产10.8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增长较快,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但行业景气度差异较大。一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十分困难。资源类、重化工业普遍陷入困境,增速大幅下滑,煤炭、钢铁、水泥等产品产量明显下降,行业总体库存压力较大,仍处在调整探底发展阶段,要彻底走出困境尚需时日。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计算机通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制造等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增长速度大幅快于传统制造业。三是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延续近两年高增长态势,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行业表现尤为抢眼。三大需求趋于平衡发展,内部分化逐步凸显。2015年以来,消费增长保持稳定,投资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出口增速换挡,三大需求趋向平衡发展。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4%,高于投资15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从三大需求内部看,分化逐步凸显,萧条与旺盛并存。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月度投资已现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制造业投资缓中趋稳。消费方面,网上商品零售、通讯类商品、旅游等领域消费高速增长,而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大幅衰退。出口方面,一般贸易出口保持正增长,而加工贸易出口大幅下降,传统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下降。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显着,多速增长格局出现。一些产业基础好、结构多元化、调整步伐快、开放程度高的地区,经济仍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而一些产业结构落后单一、产能过剩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经济下行速度较快。重庆和贵州两地逆市上行,实现了10%及以上的超高速增长,领跑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相对平稳,保持在7%—9%中高速增长区间;辽宁、山西等资源型、重化工业大省下行压力较大,减速幅度大,增速低于3%,甚至其省内部分地市出现负增长,情况极不乐观。企业景气分化,同一行业内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一些大型企业、上市企业紧抓市场、政策机遇,发挥其规模、品牌等优势,发展相对较好。另一方面,量大面广的传统企业、中小企业依然普遍面临生存难、转型难的困境。民生持续改善,收入就业指标表现较好。前三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5.2%。居民收入实现了“两个高于”的要求,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达到16367元,同比实际增长7.7%,高于同期GDP增速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1%,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1.3个百分点。价格水平总体平稳,结构性通缩压力加大。受新拉涨因素不足,及季节、气候因素的影响,全年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低于2%,个别月份低于1%,物价总水平平稳。但受国内需求总体偏弱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生产领域中原材料、燃料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45个月负增长,且降幅较大,工业领域结构性通缩风险已较为突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1—11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4.7%,较上年同期下降8.8个百分点。特别是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速更低,新开工大项目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受到融资平台清理、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及经济增速下降导致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资金来源受限,致使部分稳增长措施难以落地。同时,尽管国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但是改革措施尚未完全到位,主动服务意识差,仍然存在投资项目需要各部门串联会签审批现象,审批环节多、行政效率低也影响稳增长措施的落实。二是市场出清困难。截至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45个月负增长,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负增长记录,且伴随经济增速下行,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局面缓解难度进一步加大,过剩行业有扩展之势。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恶化。1—10月份,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到386.3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10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48家亏损,亏损面扩大至47.5%。10月份,全国22个城市5大类品种钢材社会库存环比有所上升。其中钢材市场库存总量830.81万吨,比上月增加26.93万吨,上升3.35%。当前急需通过市场出清恢复市场供需平衡。但受过剩产能行业重资产技术经济特征、地方政府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化解产能过剩和清除“僵尸企业”仍面临种种困难。大量资源固化于产能过剩行业,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三是就业压力逐步凸显。今年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就业稳定,但受资本市场波动、总需求低迷影响,非制造业的景气度也在下行,10月份非制造业PMI指数已较7月份的年内高点降低了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且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加大,部分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目前勉力维持的就业局面可能会被打破,部分隐藏性失业可能会显性化,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可能将对明年的就业稳定造成影响。同时尽管网上商品零售、快递等新兴业态创造了部分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必须注意到网店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和显着的替代效应。调研中反映,图书、服装、家电等产品的实体店受到冲击最大,部分实体店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关闭潮。部分传统的百货商场也受到较大冲击,经营景气度持续下降,这对相关群体就业带来较大影响。四是金融风险加大。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企业效益恶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等实体经济的问题开始向金融领域传导。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逐季上升趋势,目前已经连续16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由2012年第一季度的0.94%上升至2015年第二季度的1.50%,三季度进一步升至1.59%,环比上升0.09%,同期拨备覆盖率由287.40%下降到190.79%。融资难融资贵也导致部分地区非法集资问题抬头。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传导,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导致金融风险上升。●2016年经济增长趋势分析2016年投资增长可能降至9%左右。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下降1.5个百分点,约拉低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一是企业经营景气度下降影响投资积极性。研究发现,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变化的60%可由上一年的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解释。2015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持续负增长,较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恶化抑制企业扩大投资。且上半年受益于股票市场持续活跃,企业非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若去除其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比利润数据显示的还要差。二是产能过剩依然突出,新增投资动力不足。从今年行业统计数据来看,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且伴随经济下行,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行业有扩展之势。三是高新制造业规模尚小,难以提供足够投资支撑。全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高出全部制造业投资近4个百分点,但其占比不足10%,对制造业投资增长拉动较弱。房地产投资可能降至零增长。一是当前的资金来源结构难以支撑房地产投资增长。虽然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3%,增速连续多月提高。但从资金来源看,国内贷款、外资、自筹资金都连续多月负增长,仅有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正增长。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负增长。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3.1%。三是当前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仍未全面恢复。当前房地产市场景气上行是结构性上行而非整体上行。从区域看,一二线城市景气上行,三四线城市低迷。从房屋购买结构看,改善型住房景气度高,而刚需房和高端房类的景气度相对较低。10月份以来房地产销售增速已经出现下降。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可能回落2个百分点。一是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受经济下行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且若明年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再次下降,则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将受到极大约束。二是部分改革措施短期内可能抑制地方政府投资扩张。新预算法、限制地方招商引资竞争和地方司法、纪委体系改革强化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制衡约束,短期内可能抑制地方投融资扩张。消费可能进入个位数增长。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减速。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7%,高于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但年度比较来看,却是持续减速。二是受失业显性化等因素的影响,消费信心可能有所减弱。三是一些热点消费可能减速。首先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的效应减弱。其次,今年受黄金价格波动及股市波动引发的避险情绪增强的影响,三季度以保值增值为目的金银珠宝类消费大幅走强,平均增速达到13%,但不具有可持续性。出口可能略高于今年。一是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报告预计2016年发达经济体复苏会有所减弱,但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速度在2016年有所回升。二是政策环境优化和低基数可能提高出口增速,进口可能低速增长。今年进口之所以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所致,进口数量降幅不大。预计明年进口数量将窄幅下降,价格影响降低,进口实现低速增长。总体来看,明年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进一步回落。2016年宏观政策选择2016年宏观政策的重点仍是要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平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供需两侧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有力度。第一,建议进一步扩大赤字规模,提高赤字率,新增赤字主要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第二,建议考虑加大中央国债发行规模,并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继续适时推进债务置换工作,减轻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为地方腾出部分空间用于其他领域支出,保障地方公共服务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供给,拉动经济增长。第三,进一步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金,统筹用于交通、水利、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第四,适当加大针对东北地区及其他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配合其他相关政策,增强其自主增长动力。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松紧适度。第一,建议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在资本外流增多的情况下保持流动性充裕,并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在保持汇率总体走势基本稳定的大局下,根据市场情况,继续释放人民币贬值压力,进一步减轻出口部门压力。第二,稳定股票市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宽进严出,防范资本大规模流出风险。第三,发挥好定向调控作用,进一步扩大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规模,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降低各类企业成本,引导“双创”活动走向纵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建立地方政府在改革和发展中的正向激励机制,克服不作为倾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的新型竞争机制,既要保障公平公正,也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

‘陆’ 如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
一、经济下行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
(一)就业减少。受经济下行影响,中央财政对我区转移支付相对减少,再因我区经济固投基数大,而经济指标“虚高”现象愈加严重;此外国家加大煤矿产业整合力度,工业产业投资支撑出现“无补位”状况,投资持续增长压力大。这样,投资增速减缓,导致对产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减弱,进而影响就业。
(二)民生事业发展受限。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全区政府基金预算收支矛盾异常突出,2014年全区基金缺口8000多万元,这些都是以财政公共资金垫付,严重影响财政公共运行;同时融资工作受经济下行影响,也困难重重,全区融资资金到位难。财政收入难,影响财政支出,民生投入增速也相应减少,民生事业因资金缺乏发展受限。
(三) 经济社会改革受阻。如果中国经济没有下行压力,推什么改革大概都比较宽裕。经济形势好,就可以多做不伤害既得利益的“增量改革”,做结构调整的资本也比较雄厚。反之,一旦经济增速放缓,改革每割一块肉都会有更多社会痛苦感,这些痛苦有可能转化成改革的阻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经济下行,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需要人才,目前我区缺乏工业、城市建设、金融、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区创新人才引进策略,鼓励柔性引进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施技能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训等工程,推进劳动力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变。
三、应对举措
面对经济的下行压力,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维护社会稳定,达川区应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以保障达川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为达川区经济稳中有进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持续稳步增长。一是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动摇,严格执行“四个一批”项目建设管理机制。二是紧跟政策走向,抓紧项目储备申报,力争我区更多项目进入明年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三是坚持向上争取与激发民资并重,研究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的措施和办法,确保实现双增长。四是紧抓要素保障。切实提高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水平,为项目储备、新开工、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特色化发展,大力实施“5+5”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专业乡镇、村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资本、劳动力为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产业链”中。二是着力提升工业质量。狠抓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厂房、七通一平建设、国道210线工业园区段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企业培育,力争2015年再培育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企业一家,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企业1-2家,新入规企业4家,发展微型企业100户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产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升华广场城市综合体、河市物流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并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生活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培育扶持竞争力强、质量优的商贸骨干企业,并引导“走出去”;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等经营活动。继续拉动城乡市场消费,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持续发展后劲。一是加大项目包装、推介、洽谈力度,重点梳理、储备、包装一批工业、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类项目,积极利用各种推介平台向外推介。二是拓展招商渠道。进一步加大发挥6个专业招商小分队作用,充分利用登门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三是加大重点对象招商,以世界500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企业和达州籍在外商人为重点对象开展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
(四)多措并举拓展财源,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一是挖掘收入潜力,促进财政增收。重点加强对对主体税种及重点税源的挖掘,做到巩固主体税源,培育后续税源。二是着力抓好资金筹措。加快推动五家政府平台公司实体化经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和乘数效应,鼓励和吸引民间资金、金融资金投入建设。三是加大力度开辟乡镇资源,培植发展乡镇经济。四是增加土地存量,加大闲散土地处置力度,足额保障土地“双挂钩”经费。

‘柒’ 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我县工业经济新作为

转载 一、进入新常态下的我县工业经济最新变化
今年8月份,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发展阶段,我县工业经济增速和增量持续放缓,同时受到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持续增上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强,受上年同期基数高以及经济波动下行等因素影响,我县工业用电量增速出现2011年6月份以来首次增速低于10%(1、2月份除外)。
1、工业经济用电整体滑下明显。受国内经济形势趋紧的影响,8月份我县工业企业减产停产增多。8月当月,六大绿色产业实现用电7193万千瓦时,环比下降1.7%,其中中板材、纺织、新能源、食品、照明五大产业分别环比下降8.42%、5.68%、15.02%、18.19%、12.35%。仅装备产业小幅上升了6%,六大产业8月份的集体下滑,导致全县工业用电的增速下滑。
2、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截止8月底,全县停产企业85户,其中今年暂时停产企业53户,土地拆迁治理企业32户,较去年同期新增27户。在全县1310户一般纳税人企业中,8月份当月用电环比下降的企业达到269户,占比达21%;516户一般规模企业中,136户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占工业企业总数的26.3%;194户企业当月产销售低于去年同期,占企业总数的37.6%。
二、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主导产业链条向高端攀升。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主体,排出为其配套的上下游项目,进行针对性招商选资,重点突出闽商企业招引。在土地规划和信贷支持上予以倾斜,引导绿色食品招引培育龙头企业;绿色纺织完善印染环节,做大化纤产业规模;绿色板材发展家具等终高端产品等,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领域和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力争年内各主导产业内部实现科学的专业化分工与配套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继续做大绿色纺织、绿色板材等传统产业规模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三是做大新兴产业规模总量。设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扶持专项基金,加大新兴产业项目土地指标、融资、用工等要素保障,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软件、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
(二)实施培大扶强战略,打造骨干型龙头企业
一是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围绕29家大企业(集团)年度培育目标,引导各类要素、各种资源、各项政策向列入培育的企业集中。同时,引入战略管理咨询机构,对企业发展进行全方位“会诊”,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骨干型工业大企业(集团)。二是实施“百企升级”工程。对全县所有规模企业按区域分类,安排乡镇、部门负责人挂钩帮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方位服务。实行企业问题分级会办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三是实施规模企业“工业再造”工程。利用三年时间,对排定的37户有能力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企业,实行“一企一策”量身定做扶持政策。
(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券。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券引导作用,积极推动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二是加快打造泗阳品牌群体。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美誉度,加快形成泗阳品牌群体;三是全面推进企业“两化融合”。以“数字企业”创建为抓手,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四是大力推动企业管理创新。通过组织企业家进名校、进名企学习考察活动以及建立企业家俱乐部等方式,加强本土企业家管理能力培训,着力培育企业家创新思维,增强创新管理意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园区
一是化纤产业园。积极承接苏南纺织产业转移,做大园区规模。充分发挥化纤产业集群、新晨化纤、海欣纤维、聚润纺织等骨干企业引领辐射作用,鼓励企业走配套发展之路;加强印染环节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我县绿色纺织产业发展配套能力。二是轮毂产业园。围绕铝合金材料、轮毂配件、模具、涂装等环节开展招商选资,延伸完善轮毂产业链条,发挥轮毂产业创新中心作用,加大轮毂产品、设备自主研发力度。全力推进长青铝业、华晋铝业、士弗瑞轮毂等项目建设,全面投产达效。三是食品产业园。依托现有的洋河产业园、御珍酒业,加快酿酒产业发展,将我县酿酒产业打造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好彩头、福润肉类、顺祥食品等龙头食品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外引内培,加快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

‘捌’ 面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作为普通人怎么办

一、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较大
受出口和投资两大需求明显回落的影响,一季度经济增长比去年四季度有所放慢,但仍处于合理区间内.经济增长和就业仍在下限之上.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均回落0.3个百分点,处于7.5%左右的预期目标内.较为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就业形势较好.据广东省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用工好转,春节后员工返岗率为92%,比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同时,物价增长小幅回落,持续在上限之下.一季度CPI同比增长2.3%,比去年全年回落0.1个百分点,明显低于3.5%的调整目标.
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确实在增大,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一季度投资增长比去年同期明显放慢同比增长17.6%,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2.1个百分点.投资增长放慢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我们估算,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拉动总投资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明显放慢的原因则是因为商品房销售量的持续下降和投资房地产的资金增长放慢,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拐点”真的已经来临.这对投资和经济增长较大的内在压力.导致投资增幅放慢还有一个因素值得注意,即产能过剩问题导致生产价格持续下跌,一季度PPI同比下降2%,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的跌幅分别扩大0.3个和0.6个百分点,这对投资预期和企业效益增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来自出口下滑,一季度贸易出口同比下降3.4%,意外的出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二次负增长.出口负增长主要是受对香港转口贸易出口大幅下跌引起的,一季度我对香港出口同比下降31.3%,拉动出口增长回落6.5个百分点,剔除对港出口下降的影响,我国对其他地区出口还有所增长,但与全球经济总体向好的趋势是不相称的,出口增长形势严峻.
二、要正确看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我们既要看到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忧”,也要看到经济运行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变化.
经济下行是经济步入长期调整期的一种自然反映,去年有,今年再有,明年后年可能还会有,主要是防止滑破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底线.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各界都不适应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档”的现实,容易产生过度焦虑情绪,甚至一些人或机构借此唱空中国,唱衰中国,认为经济速度放慢就是硬着陆.中国经济已进入只有靠转型升级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必须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调整,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一味靠货币刺激政策保增长、稳增长,会适得其反,增长保不住,而结构调整被忽视.特别是我们要对房地产市场调整保持平常心,要防止出现过度调整但也要稳定房地产政策,不能遇压力就反调整.房地产市场调整是一种内在趋势,既要看到其增加经济下行压力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对经济转型升级有利的一面.
今年国际经济是向好的,但出口不升反跌,正是由于我们金融危机后的几年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调结构、促改革上,练内功,导致我国传统产品的竞争力下降、而新的竞争优势迟迟难以形成,结果使我们的出口增长面临“前堵后追”的不利局面.
新一届中国政府上任后改变了传统的保增长方法,把政策的重点放在调结构、促改革上,经过一年的实践,已取得积极成效.也正是如此,我们对经济下行压力不能反应过度,要看到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尽管在继续下降,但也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提高.一季度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明显好于去年同期;反映微观经济效益的工业企业利润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同时,居民收入增长稳中有升.
二是市场活力逐步增强.去年以来中央大力度推进的简政放权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浙江全省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32.1%,新设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8.3%;安徽新登记私营企业数同比增长32.7%;广东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7.9%,其中私营企业数增长50.5%.
三是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从工业结构看,尽管工业增长有所放慢,但结构趋于优化.高耗能行业回落较为明显,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钢铁行业和水泥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2%和10.3%,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3.4个和1.6个百分点.同期,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增幅均有所加快.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投资增长较快,区域结构继续改善.一季度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0.2%和19.1%,分别比东部地区快3.8个和2.7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看,不仅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持续上升,且服务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水平.2013年以来服务业增长持续快于第二产业,2013年占比上升到46.1%,首次高于第二产业的占比(43.9%).今年一季度服务业继续保持增速高于第二产业的良好态势.一季度,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9.6%,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幅高2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内需中投资与消费增长协调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
三、有关政策建议
一般来讲,一季度经济形势并不能说明全年的走势,目前经济的小幅波动属正常范围.我们要对稳增长、转型升级充满信心,我们在内需增长和区域增长等的回旋余地很大.从去年上半年经验看,信心十分重要.当前,加强预期管理,增加市场信心,是做好宏观调控、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要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做好应对准备.
一是可以对宏观经济政策做适当微调,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目前总体上要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在当前通胀压力小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基准利率,最好结构性降息,仅降至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以此降低企业负担,增加市场信心.同时,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规范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竞争,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二是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加快落实简政放权年度计划,积极在全国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加快放松对各类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准入限制,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大新型城镇化相关改革的力度,推进“三个一个亿”的战略和政策的落实.
三是坚持着力调结构,挖掘内生动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研究出台向国际市场转移过剩产能的支持政策.加大治理雾霾力度,把环境整治与结构调整、转变方式更好结合起来,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业态,加强保障房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玖’ 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适应新常态,实现弯道超越

新常态需要新心态新作为 尊重并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由什么因素决定?目前有许多人用消费、投资和出口等
“三驾马车”的状况来解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他们认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由消费、投资和出口构成的总需求不足,而总需求是可以用宏观经济
政策来加以调节的,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扩需求”,“保增长”。十分明显,人们在这里运用的,其实是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即使认为凯恩斯主
义的理论是正确的,用它来分析中国的长期增长问题,也是一种误用。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长期增长走势,是由支持经济增长的劳动、资本、效率等基本因素的状
况决定的。因此,我们只能用产出总量由劳动、资本、效率等基本因素的状况决定的“生产函数”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来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驱动因素是劳动力的增加。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得到了“人口红利”,即大量新增劳动力的支持。但是,早在本世纪初,中国社
科院的蔡昉教授就已指出 “刘易斯拐点”(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发生逆转)的出现,“人口红利”会逐步缩减以至消失。这种情况现已表现得愈来愈明显。

第二个驱动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即投资。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一直是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经济学家对投资拉动经济造成的消极后果
做过许多分析。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就已指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必然引起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问题和无产阶级贫困
化、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社会问题。多年来,我们主要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世纪末期,资源耗竭、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近
年来,不但以上矛盾日益激化,而且造成了宏观经济的失衡。这集中表现为国民资产负债表特别是其中地方政府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负债率)过高。如果继
续用大量投资去拉动增长,就会进一步提高杠杆率,甚至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第三个驱动因素是经济效率的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率在改革开放以后比起改革开放以前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第一,市场化改变了过去城乡隔绝的
状态,大量农村用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和土地转入城市,得到了相对高效的利用。第二,开放以后引进外国设备、学习外国技术,很快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
水平差距,推动了效率提高。这些都使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对增长的贡献率增加。但是,这种情况在本世纪初发生了变化。首先,不论是人口城市化还是土地城市化
的速度都在放缓。其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一般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日益接近。这样,用学习引进的方法提高技术水平的空间就不那么大了。哪怕
是引进外国技术,也要经过消化以后的再创新。这时,原有的体制缺陷就表现出来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潜在生产力的研究都表明,从本世纪初开始,效率提高对
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下降。

在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都发生推力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就面临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即原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些动力开始减退,如果找不到新动力,就可能陷入陷阱,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而无法超越。

以上分析说明,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找到新增长动力。根据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历史经验,这个新动力集中到一点,就是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

要以冷静的平常心态来对待GDP的减速

既然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是客观因素决定的,我们就只能用平常心态来对待它。所谓用平常心态对待,就是不要急急忙忙用强刺激和大规模投资的老办法去把增长速度拉起来。

2009年以来的经历表明,用强刺激的办法去拉动经济增长,时效变得越来越短。经济学所说的“投资回报递减规律”的作用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
了。另外,用强刺激的办法,大规模进行投资,投资回报又很差,结果就使宏观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脆弱。不管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负债率,还是企业的负债率,都增
长得非常快,已经达到甚至超出公认的警戒线。最近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跑路”的事件频频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发生偿债困难,都发出了警示信号。资产负债表
状况的恶化蕴含着系统性风险。一些曾经有过长时期高速增长的东亚国家,比如日本,在爆发了系统性危机以后不但丧失了原来的优势,还造成了国民经济长期低
迷。这是我们必须竭力避免的。

必须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用平常心去对待经济减速的新态势,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无所作为。如果我们不能在GDP增长减速的情况下改善增长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增长效
率,过去被GDP数量所掩盖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就会暴露并趋于激化。具体表现,一个就是使减速过快,造成很多问题。另外,在增长速度降低的同时如果不能通过
提高增长质量得到弥补,我们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许多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历史欠账无法得到补偿。如果减速的同时能够提高增长的
质量,提高增长中效率的贡献度,虽然数量增加得少了,可是人民和整个经济所得到的实际好处会比过去的低效率、高增长时期还要多。

从国际范围内看,有一些国家因为它的增长主要是靠效率提高,所以有个3%、4%、5%的增长率就是很好的情况了。我们也应该争取这样的结果。所以,现在不应该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拉动经济增长的数量上,而是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上。

在较高效率支撑下的中速增长,才是一种合意可欲的新常态。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靠推进改革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改革开放刚开始,全国人大在1981年12月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经
济建设十大方针。它环绕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提高效率(当时叫做“效益”)。
到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明确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方针。第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即从主要靠投资驱动的增
长方式,转变到主要靠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驱动的增长方式。第二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后一转变是前一转变的基础。

几十年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针在不同时期的执行情况差别很大。问题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靠经济体制以及其他社会
政治体制的转变来推动。“九五”改革的力度比较大,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五”、“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显得不那么有力,以至于到“十一
五”最后一年的201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30多年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行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改革的进度。改革有所推进,体制有所改善,发展方式转型就容易取得成效;否则即使三令五申,反复动员号召,转型也还是举步维艰,成效不大。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确立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支持下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得到了新的强大推动力。十八大决定全面深化改革,这就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体制上的基础。

近年来,一些同志对经济增长持续减速十分着急,因为按照过去的经验,经济增长一减速就会立即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是实际情况没有那么
严重。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增速虽然一再探底,但是就业和经济结构的状况在改善。最明显的是普通劳动者就业情况的改善。去年政府预期的城镇新就业人数是
900万人,结果完成了1310万人,达到预期目标的145%。今年把这个预期目标提高到1000万人,到10月已经完成,全年的情况比去年还会稍有改
善。经济减速并没有引起失业增加和社会动荡。

普通劳动者就业情况良好,是和产业结构改善相联系的。我国的产业结构从前年开始发生了良性改变。过去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
第二产业一枝独秀。2012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第二产业第一次实现齐平。到去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进一步超过了第二产业,并使第三产业第一次成为整
个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今年这个趋势还在继续。

为什么“十一五”反复强调要发展服务业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却突然发生了改变呢?答案无非是从十八大前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不算大,但对改善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项是2012年从上海开始然后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对于“营改增”,许多人注意的是它减轻税负的作用,经济学界关注
和支持的原因却是这是一项有利于分工深化的改革。营业税是全额征税的,分工越细,税收重复的次数就越多;增值税是就价值增值征税的,有利于分工深化。而正
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分工正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大家可以看到,“营改增”在全国推广以后,对分工深化、新行业的出现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光一
个网络购物就分化出众多行业:快递、结算、售后服务等等,增加了许多就业。

另一项改革是2012年从广东开始、本届政府把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推广的,这就是工商登记的便利化,它导致新增工商户数量大大增加,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的工商户数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60%。

这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期间的一些不算很大的改革,我把它叫做小试牛刀。小试牛刀尚且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这就证明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显着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深层次问题。

实现从粗放发展方式向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型,这是整个经济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只要我们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经济在进入中速增长的情况下,增加经济增长中效率的贡献度,最终确立我们所希望的新常态。

‘拾’ 如何缓解我国工业和信息化规划所面临的压力

在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长期短期问题交织、风险隐患交汇的形势下,工业经济延续趋稳向好的运行态势,来之不易。当前,世界经济深刻变化加速调整,我国工业下行压力日益加大,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制造业发展传统比较优势逐渐递减、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坚定打长期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做好规划和投资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如想进一步深入的,得到更好的建议,题主可询问中大咨询。

阅读全文

与工业经济如何应对下行压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四驱e级有哪些 浏览:977
平邑到济南的汽车多久 浏览:281
工业用开关插座如何接线 浏览:161
汽车轮胎跑多久爆胎 浏览:999
自动档汽车电子挡杆prnd如何切换 浏览:307
轻重工业有哪些 浏览:359
宝马有哪些便宜的二手跑车 浏览:117
汽车侧面怎么遮挡阳光 浏览:276
奥迪a6从后面怎么区分排量 浏览:126
汽车氟利昂在哪里看 浏览:154
邵阳到株洲的汽车多久 浏览:514
汽车中的a是什么意思 浏览:48
汽车测电流怎么 浏览:735
怎么做一个奥迪双钻马达 浏览:87
春运河源汽车提前多少天售票 浏览:423
工业上是怎么加压的 浏览:511
汽车多久洗次车 浏览:914
我的世界工业2什么发电最快最稳 浏览:560
石家庄宝马会怎么样 浏览:994
奥迪a5尾灯多少钱 浏览: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