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叫工业化工业化一般经过哪几个阶段
工业化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
工业化一般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加速发展并逐步赶上消费品工业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
B. 怎么论述中国得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得工业化发展历程论述:
C. 钱纳里的工业化六个阶段理论,除了经济不发达阶段,还包括哪些阶段
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社会
D. 西方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标志是什么
西方完成工业化用了200年时间,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这一段是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成熟工业化时期; 20世纪中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时期; 从20世纪末到现在,为信息化时期。 完成工业化有几个标志: 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率超过第二产业; 二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脱钩; 三是白领工人数字超过蓝领工人,大多数人要去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 四是企业的优势不在固定资产的多寡,而是看其区域性的物流公司是否运作起来,好的企业不是产品堆积如山、汽车摆满广场,而是零库存。
E. 人类进入工业化初期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一、1765年至1840年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历史意义:使生产力大为提高,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历史意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三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意义: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着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
F. 中国工业化演变过程
中国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演变历程_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与路径研究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植于我国的工业国情和科技国情,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构成了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独特起点。也只有弄清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起点,才可能设计出符合我国实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具体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化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延续了工业化发展的路径,是在已有工业化成果基础之上的再发展。因此,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有必要深入考察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从发展路径特征上来看,我国工业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重启阶段、飞跃阶段和转型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都在不同阶段为我国工业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起步阶段
建国以后,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与此同时,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只占10%;在制造业产值中,使用机器的工业产值只占27%。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全面模仿苏联模式的背景下我国开始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工业。虽然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并且1978年之前内外环境也不够稳定,但是全国各族人民仍然排除万难,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为日后进一步的工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进口替代战略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其中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的工业发展模式,旨在通过限制工业品的进口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以保障产业链的完全发育。但我国进口替代战略除了经济发展方面的考虑之外,也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关。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得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苏联在我国进口国中的垄断地位,反而加重了对外经济的依赖和风险。
也正因为全面学习苏联经验,我国也开始以国有企业为载体,优先发展重工业。建国初期,我国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社会资源,虽然快速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计划经济束缚供给和创新的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对于要素配置的全面行政干预造成我国经济缺乏活力,供给增长远远落后于需求发展,短缺成为经济的常态。另一方面,资本品的稀缺和工业发展诉求的矛盾还造成了对工资、利率和汇率等价格的全面管制,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着改善,社会矛盾不断累积。而在工业生产方面,国有经济占有压倒性优势,但是由于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核心技术,造成我国工业产品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质量难以保证。如我国只能生产粗制钢铁,精制钢仍需要进口。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我国钢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又需要大量进口的局面。
总结1949—1978年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赶超战略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与进口替代。这一路径选择造成我国在构建起完整工业体系的同时,却无法掌握核心的生产技术,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诸多工业生产问题亟待解决。
2)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化重启阶段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全面调整了发展战略。我国的工业生产也得以迅速恢复,并且初步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该时期还确定了渐进式改革的发展战略,从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入手,实行“两步利改税”,逐步展开对原有经济体系的改造,经济活力也逐渐增强。
一方面,在经济结构上,我国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着力改变过去轻工业与重工业、农业与工业、消费与积累严重失衡的状况。1978—1982年,全国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43.1%上升到50.2%;同时,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率由36.5%下降到28.8%;消费所占的比重则由63.5%上升到71.2%。
另一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使得企业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在价格改革方面,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定价权。在投融资体制方面,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投融资制度进一步得到规范。此外,为了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1986年和1987年先后在上海和深圳设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之上,两地又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
在一系列大政方针的正确指引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恢复性的成果,1978—1990年我国GDP的平均同比增速达到了9.28%,工业同比增速达到了10.36%。到1990年,我国棉布、煤炭、水泥的产量居世界第一,钢铁、发电量居世界第四,原油产量达到世界第五。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工业结构协调发展与对内改革带动下的工业化恢复发展。(www.guayunfan.com)
3)出口导向战略下的我国工业化飞跃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国全面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以深圳、珠海等率先试点的经济特区蓬勃发展。在改革试点成绩引人瞩目的同时,我国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此基础之上,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工业化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我国主动借鉴了日韩的成功经验,即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国在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并且通过经济往来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取得“后发制人”的战略优势。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开始全面腾飞的时期。1991—2000年我国GDP平均同比增速达到10.45%,工业产值平均增速达到了13.96%,以美元计价的对外贸易总额平均增速为15.52%,其中出口总额平均增速为15.37%、进口总额平均增速为16.05%,我国经济开始广泛参与全球竞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初步奠定了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的发展路径特征为成本优势推动下对外贸易和投资扩张,我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一时期虽然也经历了通货紧缩、亚洲金融危机等挑战,但总体来说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包括税收制度、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改革,极大补充了我国市场经济构成要素的不足,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经济活力全面提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形态。
4)信息技术繁荣背景下的我国工业转型阶段
我国在2001年12月成功加入了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加入WTO的意义在于巩固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优势,并通过相关制度的国际化进一步便利资本的进入和流出,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速度。既有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扩张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表现形式逐渐变化。其中,中小企业逐渐开始树立品牌意识,对外贸易中的高科技产品比重逐步增大;投资领域中房地产逐渐成为投资的主要标的,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境外资本也以FDI为形式持续流入,不断扩大在华投资份额。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始注重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2009年,国务院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进一步提出制造业2025规划,我国工业化进入转型阶段。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球掀起了信息技术的热潮。而我国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之后,民营经济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居民消费能力也逐渐增强。此时,我国的信息产业具备了市场和基本的技术基础,并在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带动起相关的物流、商贸、软件开发等产业的发展,一条以互联网为技术核心的产业链逐步成型。
G. 工业发展阶段该如何划分
小资料
什么是工业化?简单说,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体系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社会经济在工业化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生产手段的彻底改造。
按照现在比较通行的理论观点,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依据主要有总量指标和结构性指标两大类。
总量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和人均水平两方面。按照发展经济学中与我国现时水平相关的划分标准,工业化阶段可以分为人均国民收入280~560美元、560~1120美元、1120~2100美元三个阶段。
依据结构性指标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
按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程度划分,其基本依据是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工业比重不断增大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一般趋势。
按消费结构划分,其主要依据是在生活水平提高过程中生活必需品所占比重会不断降低,典型指标是所谓“恩格尔系数”。我国消费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吃、穿、用消费比重仍较大,恩格尔系数降低并不明显,但所消费的生活必需品的数量与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以生产领域的结构变动特点,特别是支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划分,这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对经济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划分方法。按照一般规律,国民经济在工业化早期经过或长或短的轻工业振兴阶段后,将进入主要依靠重工业支持增长的过程。这是因为工业化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用机器取代手工劳动,是生产手段的彻底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标应当是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这一阶段又可以区分为主要依靠钢铁、化工等原材料产业支持增长的工业化初期阶段和随产业结构不断重心后移,产品附加价值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制造业支持增长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支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制造业,但其产品结构会发生由生产资料为主向消费资料为主的转变,其中汽车是其代表性产品。在经济发展脱离工业化过程之后,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力量。依此特征,也有学者将工业化阶段归结为“中间产品”比重提高的阶段,认为工业化以前最终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有绝对比重;而社会产品结构再次向最终产品比重提高回归是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的标志。
H. 怎样才算是工业化国家
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
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3000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总产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
(8)如何判断工业化初阶段扩展阅读:
工业化国家发展模式:
一类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韩国,香港及台湾。即亚洲的“四小龙”。这个国家和地区在以国内生产取代非耐久性消费产品及投入进口的第一次进口替代完成后,都采用对内外销售提供相同诱因的外向发展战略。即“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二类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及墨西哥等国。这些国家在第一次进口替代完成后,都采用对内外销售提供相同诱因的外向发展战略。即“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三类国家包括以色列及南斯拉夫等国。这类国家开始出口扩张的时间虽然很早,但以后扩张的趋势有所缓慢。即“出口扩张型发展模式”。
四类国家包括智利及乌拉圭等国。这类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都采取国内导向发展战略,即“国内导向型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