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工业时代资本家怎么运用资本论

工业时代资本家怎么运用资本论

发布时间:2022-06-01 08:23:45

❶ 《资本论》创作过程其中哪些鲜为人知的事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到了巴黎,他们认真地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从中认识到,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这对于指导今后的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马克思领导了工人运动,他也成了巴黎“不受欢迎的人”.1849年夏末,马克思第四次接到“驱逐出境”的命令,以前,普鲁士政府、比利时政府、法国政府均曾驱逐过他.为此,马克思曾愤然退出普鲁士国籍,要做一个没有国籍的“世界公民”.

马克思在巴黎住在百合花大街45号,这一天,几个警察奉命向他宣读了驱逐令,这对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并不是因为法国不欢迎他,而是因为他此时正陷入“财政危机”,自己家的所有积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经费,连家具也早已变卖,仅有的一套银质餐具也送进了当铺.而且,妻子燕妮·马克思又即将分娩,此时被赶走,困难可想而知.
中文版
但是,既然不为反动派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国了.马克思携带全家,变卖掉所有日常用品,来到了着名的雾都伦敦.来英国之前,马克思一家是两手空空,到了伦敦,仍然是身无分文.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举家迁移.

开始,他们住在伦敦安德森大街4号,每周房租6英镑,这对马克思一家来说,简直是不让他们吃饭了!因拖欠房租,房东叫来了警察,收走了马克思一家的全部东西,甚至连婴儿的摇篮、女儿的玩具也没留下.

他们搬进了累斯顿大街的一个旅馆,租金每周5镑,不久,他们又被主人赶走.1850年5月,马克思搬进迪安大街45号,不久,又因房租迁到了这条街的28号,一家七口
住在两个狭窄的小房间里.
这年的12月,马克思领到了一张英国伦敦博物馆的阅览证,从此,阅览室成了他的半个家,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8点左右,回到家里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所记录的笔记,一般情况,他都是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曾对别人说,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
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那么,马克思在伦敦博物馆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原来他是在认真写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皇皇巨着《资本论》.他每天所摘录的大量资料,都是在为写作《资本论》做准备的.其实,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了,只不过到这时,他把主要精力集中运用到了这部书上.据有人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
00余本!
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本论》,他广泛收集有关各学科资料,如农艺学、工艺学、解剖学,更不用说历史学、经济学、法律学了.总之,只要与《资本论》有关,不管多么艰难,他也要寻找下去,研究下去.甚至连“蓝皮书”他都一本本阅读了.“蓝皮书”是英国议会专门发给议员的报告材料,因其封面为蓝色,所以叫它蓝皮书.英国议会的蓝皮书每到一定时候就会下发到议员手中,对于议员来说,此书并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废纸,在废纸堆里,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小册子.但对于马克思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他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本质,所以,这些官方材料是弥足珍贵的.它里面记录着英国每年、每阶段的经济报告及经济政策,因此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手资料.马克思非常认真地阅读着,不时地把其中重要的资料摘录下来.

马克思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到伦敦西北的肯蒂士镇,这样,离伦敦博物馆更远了.但马克思并未间断工作,他仍然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工作着.饿了,啃一口干面包,渴了,喝一杯白开水,疲倦了,就站起来跳两下,然后继续工作.不管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未因天气问题而不到博物馆去.终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紧紧地捧住了这部刚刚出版的着作.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干活付钱,这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说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实际上,这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这怎么能是“等价交换”呢?那么这多余的部分,即这个工人工资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数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马克思把这个“帐”算清以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诀窍就给暴露出来了,这使广大工人阶级更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待遇准备了充足了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断然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马克思呕心沥血写作《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手稿.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大而又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生精力,生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手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心整理马克思的手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方能与读者见面,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从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面世,期间相距27年.至于《资本论》第四卷的问世时间更晚.恩格斯临终之前深知已来不及完成第四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只得托付给考茨基等人.1905年至1910年,考茨基终于将第四卷分别整理出版.考茨基在整理马克思手稿的过程中自作主张地做了许多删改和变动,再加上其他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这个第四卷的版本实际上被否定了.我们现在见到的《资本论》第四卷最早的版本,已是前苏联于1954年至1961年间重新根据马克思手稿整理出版的俄文版本.如果以这一版本的问世时间为准,《资本论》第四卷的真正问世相距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已经遥隔一个世纪之久.

纵观迄今所有的经济学着作,甚至世界上所有的学术着作,都没有如此漫长的问世经历.这个绝无仅有的问世经历毫无疑问地左右了后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理解.当《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时,正值欧洲革命风起云涌之时,这本着作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后又被翻译成俄文版、法文版和英文版等各种外文译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而到了《资本沦》第二、三卷问世时,欧洲革命正转入低潮,人们对《资本论》的关切程度已远不如前.可见,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理解主要形成于《资本论》第一卷广为传播的时代,当《资本论》第二、三卷分别间隔将近二三十年之后出版时,人们对《资本论》的认识早已经典化、公式化了.

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在20世纪初叶以前苏联传入中国,传播进来的基本上也是几成定式的解释框架和经典原理.这些经典原理也都是出自于《资本论》第一卷,以致于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只涉及《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我们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普遍关注乃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更不用说《资本论》第四卷至今仍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按照思维习惯,既然对《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解过程中已经形成经典化、公式化的解释框架,即使以后《资本论》再出现其他各卷,人们一般也只会用既定的解释框架去解读它们.可问题在于,《资本论》的逻辑框架是递进的,第一卷的解释框架不能够涵盖以后各卷更高层次的内容.当《资本论》第三卷一问世,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意大利的洛里亚,他质疑《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存在矛盾.为此恩格斯随即驳斥了洛里亚,同时也阐明了《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谁料想这一事件竟然引发出关于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着名世纪大论战,这场论战在西方学术界从19世纪末一直争论至今,延续一百多年尚未结束,其中不乏有大师级人物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参与.可惜这场论战仅仅在西方的学术圈内展开,我国学术界始终也未介入这场大论战,因为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理解已经被束缚在既定的解释框架之中了.这个解释框架源自于《资本论》第一卷,尔后我们又运用这个解释框架去解读《资本沦》其余各卷.可是世纪大论战的主题远远超越了这个既定的解释框架,其争论焦点不是如何运用书一卷的解释框架去解读其余各卷的问题,而是争论如何认识第三卷与第一卷对立统一的问题.我们局限在即定解释框架的视角内,自然不会明白这场论战的意义所在.

从迄今的大量研究成果来看,要揭开马克思“价值转形之谜”,还无论如何不能跳过《资本论》第四卷.因为第四卷是马克思阅读前人着述留下的读书笔记和思考提纲,其中必有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整体思考和逻辑架构.可以想见,在第四卷尚未问世抑或人们根本不知道还有第四卷的一个世纪之前,单凭第一卷所形成的解释框架,怎么能够解释清楚或真正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呢?假如《资本论》四卷在当时能够同时全部问世,或许后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不会产生这么多误解,也不会有这么多疑义.然而时光不会倒流,历史没有假如.《资本论》独特的问世经历,对后人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划上了擦抹不去的历史痕迹.今天要想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唯有消弥《资本论》问世史造成的已有影响,重新从整体上来阅读《资本论》,由此形成新的带有整体性的解释框架,以此来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真谛.

❷ 关于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关于三大系列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及其手稿在这方面的思想是很丰富的,下面试列举10条: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无论哪一种生产关系,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2.生产总过程是直接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其中,直接生产是基础,它决定着其他三个环节;另一方面,后三个环节又反作用于直接生产,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反过来,消费又决定生产,因为没有消费也没有生产。

3.科学是重要的生产力。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能变成巨大的直接的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耗费,较多地取决于所运用的科学知识的力量。要从一切方面去进行探索,以便不断发现新的使用价值和新的社会需求。

4.社会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生产的发展必然促进社会分工和协作的扩大。社会分工和协作能产生无形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资本家利用的是整个分工制度的优点。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客观上要求按比例发展,这种必要性决不可能被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实现形式。因此,每个部门生产的结构与规模必须符合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如果超过了社会的需要,就等于废品,同时还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有效实现。社会生产所要求的比例有许多,马克思当时主要分析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两大部类内部的比例,以及农业与整个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强调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5.社会再生产的不同类型。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社会化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而简单再生产是每个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由简单再生产创造出来的,简单再生产的维持过程还包含着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所以,一定要在维护好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又分为外延与内涵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不同的阶段侧重面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工业化的初期,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当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就应该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轨道。

6.节约劳动时间与提高经济效益。真正的经济就是节约,即劳动时间的节约,或者说把生产费用降到最低限度,这种节约等于发展生产力。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使商品尽可能便宜。劳动时间的节约与合理分配,是一切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更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

7.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劳动过程看成是人类与自然界间的物质变换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简单地归结为改造和战胜自然,忽视人与自然物种变换的良性循环。对此,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其实,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对待自然界,而要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的关系。恩格斯希望并相信,未来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在最无愧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8.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社会化大生产由于以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科学知识日益应用于生产,分工协作不断变换,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也为此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又成为推动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还进一步从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视角,深刻地指出,要发现、创造和满足新的社会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使他具有尽可能丰富和广泛的需要,即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此,社会化大生产不仅要发展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劳动体系,而且要发展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需要体系。

9.社会化生产必然走向世界化。建立在社会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推动流通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其发展趋势必定要突破各国的国界,形成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多方面的交流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对外开放。社会生产的世界化与资本的世界化是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必然发展为世界体系。这样,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旦发生危机,往往带有世界性质,后果严重。对此,不发达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趋利避害。

10.社会化生产需要必要的指挥管理。凡是由共同劳动组成的直接生产过程,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因而必然产生监督和指挥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权威,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必需的。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恩格斯在谈到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时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管理中的权威与民主的关系无疑是很有启迪的。

这些关于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合理的所有制和收入分配关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结构优化战略、启动内需战略、开发人力资源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对外开放,重视增产节约,加强对经济的科学管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高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社会化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因此,《资本论》为了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必然详细分析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把商品经济分为两个阶段,即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前者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以个体的私有和劳动为特征;后者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但实践突破了这个观念,商品经济已经扩展到社会主义体制中来了,并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许多共性,这就有必要确立一个“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新概念,以便系统研究其运行的规律性。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资本论》的内容,如果抽掉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分析,就是一部“社会化商品经济论”。这方面的思想是极为丰富的,前面已作过系统介绍,下面摘其要者归纳为10条。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它们分别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统一,这个矛盾只有在交换中才能解决。(2)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它通过价格波动的形式起作用。(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具有推动生产技术的发展、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等重要作用。(4)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要求平等竞争的环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

2.货币和货币的运行规律:(1)货币是商品交换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推动力,商品向货币的跳跃是致命的一跳,商品经济必然发展为货币经济。(3)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这里指金属货币)数量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即货币流通量规律,其公式为: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平均流通次数。纸币的发行量必须反映这个规律的要求。(4)由于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再生产的有效实现要求货币必须回到它投放的出发点,这是个客观规律,可称之为货币回流规律。

3.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1)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应区别资本的一般和特殊。资本一般即资本的共性,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不断增值的运动过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纽带。资本特殊即资本的个性,就是资本所有权及其体现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质。(2)根据同样的原则,剩余价值也要区别一般和特殊。剩余价值一般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它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中企业生产追求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剩余价值规律也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共同规律。剩余价值特殊就是占有的社会性质不同。(3)剩余价值分配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分别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劳动者在投资的条件下,也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些分配的社会性质也因所有制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同以上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原则相联系,对劳动力商品也要作一般与特殊的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现象,在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是因为,劳动力都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与企业的结合都要通过市场交易,签订契约,这是劳动力商品的共性。它的特殊性,在于所有制决定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承认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性质,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与劳动者的社会主人地位不存在根本矛盾。

4.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规律:(1)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社会主义经济不仅同样要重视资本积累,而且更要用好积累,不断提高积累的使用效益。(2)扩大资本的基本途径包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后者是多个资本的联合,是扩大资本更快的途径。而股份制则是实现资本集中更有效的方法。(3)马克思认为失业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特殊产物,但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也出现了失业人口。可见,失业的产生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过,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重大的国策,经过努力,在实际效果上超过类似国情的资本主义国家。

5.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的规律:(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从货币出发,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的变化,实现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货币形式这样一个运动过程因此,产业企业的经济活动是生产和流通的统一,购、产、销三者的统一,而销售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一是企业的总资本在购、产、销三个阶段按比例分配,二是三个环节的资本连续不断地运行,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要均衡地运转。(3)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途径,一是合理安排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由于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企业总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固定资本比重的大小成反向变化。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效益,既要重视提高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又要重视固定资本的节约。二是适当提高固定资本的折旧率,缩短固定资本的更新期。三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产品的生产时间。四是通过改进交通运输,缩短流通时间。(4)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节约预付资本,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协调发展。

6.利润和平均利润率规律:(1)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所费资本的转化形式。它具有重要的经济作用,成本的收回和补偿是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成本是衡量商品生产盈亏的界限,成本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2)剩余价值作为预付总资本的转化形式就成为利润,它是企业生产追求的直接目的。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它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尺度。决定年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是: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年周转次数等。(3)由于各经济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多种因素引起),而资本的本性最低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驱使不同部门的资本展开竞争,通过资本的转移,引起各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的上下变化,从而导致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平均化。所谓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一般利润率,即不同部门的特殊利润率的加权平均化,不过,这只是一种总的趋势。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不同部门的职能资本家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分配利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市场调节机制。当然,这不排除各部门内部的某些优势企业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4)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这以前是市场价格直接围绕价值运动,在这以后是市场价格直接围绕生产价格运动,不过,价值仍然是深层的基础。(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值得研究。

7.信用制度和借贷资本的运动规律:(1)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资本的借贷关系和信用制度,从而使商品经济、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到信用经济。(2)借贷资本是以贷放为特征的资本商品,其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分离,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息,它的运行表现为双重的支出和双重的回流。所谓双重支出,就是货币资本家先把货币资本借给职能资本家,然后职能资本家再投放货币资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谓双重回流,就是职能资本家通过生产经营先收回资本和剩余价值,然后向货币资本家支付贷放资本和利息。这个运动过程的顺利实现,一是要以职能资本的有效增值为基础,否则就无法还本付息,二是以信用作保证,否则货币资本家也不敢贷放资本。(3)利息是借贷资本的单纯所有权的收入,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率,在这个限度内,利息率的水平由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4)信用制度是借贷资本的实现形式,包括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在商品交易中产生的信用,它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形式。银行信用是银行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高级形式。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一样属于职能资本,要按照银行自有的资本获得平均利润。银行在商品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的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精巧、最发达的产物,是社会范围的公共簿记。中央银行是整个信用制度的枢纽。(5)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具有两重性的作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运动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滋长了投机、冒险、欺诈行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促进危机的发生,同时又为向新社会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8.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的运动规律:(1)信用制度的发展,必然促进股份公司的建立,使越来越多的资本采取股份资本的形式。股份资本是社会资本,股份企业是社会企业,在它里面,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进一步分离,资本的所有权与劳动进一步分离。(2)股份公司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当年就指出,股份公司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的新时代,它们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对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影响估计再高也不为过。同时,股份资本是私有财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社会向新社会的过渡点,股份资本作为最完善的形式是导向共产主义的。(3)随着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必然产生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形成虚拟资本。其主要特点,第一,它不是投入生产和流通的现实资本,而只是现实资本的证书或纸制复本;第二,它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债券不仅可以获得固定的收入(股息、债息),而且可以作为资本商品出卖,获得更大的收入。(4)虚拟资本作为有价证券,它的价格形成有特殊规律,以股票为例,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额÷社会平均利息率。此外,股票的供求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甚至主要的因素。正因为这样,虚拟资本的积累与现实资本的积累之间的差别很大,一方面,现实资本的积累是基础,虚拟资本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两者的积累又很不一致,虚拟资本的积累并不反映现实资本的积累,甚至相脱离。(5)虚拟资本的作用。以有价证券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证券市场为企业资本的扩大开辟了新的更有吸引力的融资渠道,为资本的自由转移和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还为国家进行财政和金融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时虚拟资本又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9.地租和土地价格决定规律:(1)地租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必然产物,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产物,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2)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以及垄断地租等形式。所谓级差地租,就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地租。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耕种的土地总是有差别的,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经营垄断,土地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条件决定的,这就使中优等条件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有两种形式,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交通远近等横向差别形成的级差地租叫级差地租Ⅰ,由同一地块上多次投资的生产率差别形成的级差地租叫级差地租Ⅱ。所谓绝对地租,就是租种任何有所有权的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所谓垄断地租,就是由对特殊的自然或社会条件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地租。(3)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的所有权可以成为商品,进行交易。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额÷利息率,此外,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还包括土地的供求关系、土地资本的折旧及其增值和利息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其所有权不能作为商品买卖,但土地使用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其转让费也要反映土地价格的决定规律。

10.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商品经济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存在的经济条件,马克思讲了两条,一是不同的社会分工,二是不同的所有制(主要是私有制)关系。但他没有看到,即使是全社会范围的公有制,只要人们之间还存在经济主体的差别,商品经济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更何况多种所有制结构将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2)商品经济的历史作用具有积极与消极两重性。当然,在它必然存在的历史限度内,其积极作用无疑是主要的,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否认。这一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兴利避害,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马克思当年分析了商品经济的不少弊病,其中之一就是产生货币拜物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拜金主义。理论和实际表明,这是导致社会各种病态现象的因素之一。(3)马克思还分析了商品经济必将走向消亡的历史趋势。不过,他把这个问题看得简单了,认为一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商品货币关系了。然而,他指明的商品经济社会将为自由人联合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这个历史的大方向仍然是正确的。

❸ 资本论的出处及写作背景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着作。

写作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地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复杂化的趋势。

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可能是革命,在这之前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到英国博物馆去看书,查阅资料,被图书馆员称为最勤奋的读者。

(3)工业时代资本家怎么运用资本论扩展阅读:

《资本论》主要思想

《资本论》通过对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科学地证明了一个真理: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殊历史性的制度,它必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灭亡。

作者简介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犹太裔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马克思知识渊博,留下了很多着作,他的知识领域涉及哲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法学以及自然科学。

❹ 资本论的再认识

资本论读后感
经过几个不眠岁月的努力终于将那厚厚的《资本论》给浏览完了。了解一点《资本论》的人都知道,在这本书中隐形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我并不认同其中的观点。《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这一说,认为资本家剥削了劳动人民的劳动价值。首先第一点,我想说劳动人民劳动的地方、劳动的机会是谁给的?很显然这是所谓的资本家提供的。资本家出卖自己的资本,建立自己的工厂,为劳动者提供了必要的劳动条件也让劳动者有劳动的机会。我们可以看到这儿也有一个类似的体系:宽阔的大地上有一个坑,这个坑里种上树苗,周围有工人在给树苗施肥,修剪。还有一些工人在后面等待树苗的长大,等待摘取果实。在这个价值运行的体系中,资本家出卖自己的资本,即提供了树苗长大的坑和工人工作的机会。而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即给树苗施肥,摘取果实等。通过这样的价值体系,最终的成果是资本家通过提供劳动的场地等条件获得利益,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工资等利益;各取所需,而整个体系的发展也必将致使整个社会水平的提高。难道就因为资本家通过提供劳动机会而获得自己应有的价值就被说成是剥削者吗?试想一想假设没有怎么多所谓的资本家,工人将何去何从?要么处在事业的状态要么就自己也做作为的资本家了。就以这次的华尔街经济危机来说,受其影响很多企业因此倒闭,企业的工人大都处于失业的状态。社会的安定收到很大的影响,政府的收入、治安力度的加大、税收的减少等一方面减少政府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的支出。相反如果有这样的资本家,不仅没有大量的失业员工而且政府的收入会增加。不仅对资本家对政府还是对员工本人都是好的。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资本家在一定的层度上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资本家投入了这么多的资本,肯定想要取得的更多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增加劳动人民做创造的价值。有很多途径:增加劳动人民的劳动时间或是劳动强度,但是这些都没有比改善工人的劳动工具和工人的劳动环境增加的价值多。显而易见,任何一个人都会选择后一种途径的。这样无形中就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几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不可以说没有资本家的功劳。

第三点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其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其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其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最后,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http://ke..com/view/73340.htm

❺ 运用资本论原理分析中国当前经济现状

  1. 《资本论》劳动价值论说明中国经济的实体性质。

  2. 《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说明“世界工厂”的实质。

  3. 《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由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危机的产物,它将随着经济危机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 《资本论》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推进到第三阶段——当代阶段(虚拟经济危机阶段),从而为正确深入理解当代经济危机,尤其是为正确分析和理解虚拟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打下理论基础;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预防和调控危机,尤其为“后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启示。

《资本论》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块基石。2017年适逢《资本论》首版150周年,在国内业已掀起一股“热研《资本论》”的浪潮。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恐怕就是,通过还原马克思的学术精神,以达到“为我所用”之研究目的

【编者按】《资本论》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块基石。2017年适逢《资本论》首版150周年,在国内业已掀起一股“热研《资本论》”的浪潮。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恐怕就是,通过还原马克思的学术精神,以达到“为我所用”之研究目的,又由于中国方法、中国智慧、中国学科,这些“中国元素”最大程度地集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原创性工作内涵,可以深切感受到此项工作所实现者“经济学的回家,回历史,回中国”也!研究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域内的“《资本论》新思想”,因而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并且,惟其强有力,必能推动理论研究向深处进军。本刊希望顺应这一形势,适时推出专家学者的高质量“专文”,以期达到因时所需的抛砖引玉作用。

许光伟:《资本论》为什么需要保卫

此文为《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修订版(2017)的序言,为该着纲领性文字。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❻ 《资本论》一书对企业家有什么帮助吗

第一、《资本论》的宗旨在当代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宗旨在于揭示、论证到底是什么创造了价值、到底是谁创造了社会财富。对于在大陆上过学的人来说,这似乎不是问题,因为这是“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各种考试都会涉及的问题,而且答案也很明确:劳动创造了价值,社会财富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我原来觉得,这样简单的问题还用得着这样的长篇巨着来论述吗?当然,我觉得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的感觉,
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这个问题确实没有必要,因为社会已经不存在处于不同阶层的阶级了,大家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情况是相同的,财富已经是社会财富。但是,现今的中国,正和马克思时代的欧洲有着相似的基本特征,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严重到足以发生社会变革的地步了(今天的网络媒体对此都有报道),现实的社会有着三个特点:1.市场经济理论本身就是对资本贡献的崇拜,这个理论认为,财富主要是由资本创造的,所以,掌握资本的资本家理所应当的应该占有社会财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正是由官方不遗余力的灌输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就混淆了这个本来最基本的东西;2.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也把劳动及劳动者推向了最底层,在社会分配上,资本、管理、技术等,都占了财富分配中的大部分,唯独劳动,成为最廉价的东西,有时连最起码的生存需求都不能给予劳动者,因而出现了农民工欠薪、劳动与报酬不成比例等一系列问题;3.以官僚阶层和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少数人组成的“社会上层”,已经占了全国社会财富的一半以上,他们可以通过雇佣所谓“白领”人事管理企业,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
这三个特点,从根本上就否认了“劳动创造价值,社会财富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这一基本答案,所以说,《资本论》不但没过时,反而更像是为现在的中国所创作。
第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更像是讨论中国的现实问题。
《资本论》的基本内容,是揭露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和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显性、隐性的罪恶手段。马克思通过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分析了资本单纯依据“价格”来否认和隐性化剩余价值的手段,分析了资本家追求最大利润所采取的显性、隐性的手段。在书里边,马克思使用逻辑的、数学分析的方式,来得出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结论,这只是为了使论述更加有根据、更加有力度。实际上,我们通过感性的东西,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资本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它就没有担负社会效益的义务,从而造成资本家财富的增多和社会其他人贫困的加剧;在私有资本的领地,资本在劳资双方的关系中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劳动者成为最弱势的群体;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降低工人工资、尽量减少劳动者的劳动、生活条件支出等最无道德、最恶劣的手段,被老板养活工人的理论变为合理、合法。
上学时学习《资本论》感到吃力,主要是对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没有感性认识,而马克思研究问题所用的方式又过于专业,所以觉得难。如果我们和当今中国社会直观地一对照,就会觉得,《资本论》也不难以理解。
第三、马克思研究《资本论》时所依据的社会背景在中国重现。
前边第一、第二两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资本论》里谈到的问题,我们都有了社会现实可以比照,资本、资本家、剩余价值、劳资关系、财富等一系列的词语,都不再是干瘪的,它们都成了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东西,每日每时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人。

❼ 运用资本论供给需求理论供给侧改革

《保卫资本论》的着作介绍

  1. 何种性质作品
    2.体系和工作主旨
    3.书评和后续研究

该书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达成对世界历史的新理解,是重读和重写的“双重意义”的《资本论》理论与方法论着作,高度凸显理论-实践结合体式。所谓“中国经济学”,即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出脱而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是用中华语言和中国思维对“经济学”的再说一遍和改造。其不独为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以及各个经济学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国”,要求重新检视和阐述已有的理论,对原创性的方法进行民族“寻根”。该书认为此种研究路径以极高的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地说明了经济学方法论。
第一部分
行动的语境:批判和建构[总论][2]

第一篇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第一章《资本论》:是“现实的历史”,还是“现实的历史”批判?对《“现实的历史”:
〈资本论〉的存在论》的批判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论,还是存在批判?
货币和等价性:是社会存在论,还是社会存在批判?
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是现实的社会存在论,还是历史的社会存在批判?
“现实的历史”批判:《资本论》如何破解“认识的秘密”?
第二章《21世纪资本论》缺少了什么?
过程分析之一:α→β→r
过程分析之二:s→g→β
过程分析之三:r>g
简短的结语
第三章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科学?
楔子
政治经济学对象
行动主义逻辑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工作如何展开

第二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社会主观批判[方法论和思想史批判统一形态][2]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工作地基:经济形态历史观批判
第四章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楔子
价值(形式)
剩余价值(形式)
抽象劳动——存在规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概念
楔子
马克思主义的元概念
唯物主义的全概念
唯物主义的工作统一
第六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楔子
重提二版跋
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尔——实现哲学
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图——实现科学
反思科学抽象法
第三篇资产阶级工作地基:经济形态社会观批判

第七章解释学及其谬误性
楔子
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释学
资产阶级解释结构
第八章古典主义及其批判(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谓斯密问题
被历史难倒的李嘉图
向康德主义的进军
第九章新古典主义及其批判(康德主义路线之一·立的基础)

楔子
研究对象的改造
理性主义狡辩
理论繁荣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义及其批判(康德主义路线之二·破的基础)
楔子
真实的科斯
虚假的科斯
废墟中的景观

第三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社会客观批判[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2]

第四篇马克思的批判逻辑:历史批判之导入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巧妙一击·哲学11条)
楔子
唯物主义客体
唯物主义主体
二者的结合——对象(规定)之生成
第十二章认识的秘密(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完美一击·经济学8条)
楔子
唯物主义历史对象
唯物主义社会对象
二者的结合——研究对象(规定)之生成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资本论》究竟怎样炼成

第十三章历史发生学(资本的时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一)
楔子
转化史I
转化史II
资本生产史——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统发生学(资本的空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二)
楔子
运动史I
运动史II
资本流通史——资本的生产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现象发生学(时间存在和空间存在的批判实践结构·客观逻辑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资本积累史——自我再生产和资本的总界限
第十六章认识发生学(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观逻辑发展)
楔子
范畴史I
范畴史II
资本批判史——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界限

第四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运用: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历史和思想统一形态][2]

第六篇蕴涵中国历史规定的批判逻辑:对马克思革命的继承和超越
第十七章机器到金融的发展(马克思以后时代的客观逻辑·历史脉络)
楔子
工厂的发展
金融工厂的发展
第十八章历史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以后时代的主观逻辑·举要删芜)
楔子
辩证法工作原像问题
科学(方法)工作原像问题
第十九章生产一般的理论与实践(人类史前时期发展逻辑总括·市民暨资本批判)
楔子
商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产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❽ 资本论的中国化的解读和运用

五四运动以降,《资本论》和中国实践渐渐合流。《资本论》到中国来,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学和用”。 贵在“善读”、“善用”和“善于转化”。善读者,不拘泥于文本诠释学,善于创造性地把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引入马克思的文本研究。善用者,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善于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善转化者,不教条对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工作成果,进行民族历史文化的内涵深挖,例如寻求“辩证法”的中华转化——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的讲述体系。
中国化的解读的要点有三:一是区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是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上区分物和事,三是区分物的科学和事的科学。针对这一点,《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讲述“历史发生学”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讲述“系统发生学” ,《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讲述“现象发生学” ,《资本论》第四卷研究讲述“认识发生学” 。概言之,就是坚持以“事的科学”审查《资本论》逻辑,进而做到马克思所言“我的辩证方法”真正为我所用。其作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生学方法,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共同的历史方法论财富。
在中华历史-思维-语言的工作感召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资本论》研究方兴未艾,渐渐迎来理论创新时代。为迎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新高潮,推进原典解读与批判的结合,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建设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学术专着《保卫<资本论> 》。
书中正式进一步提出“保卫《资本论》”这一概念,以此寻求中国的原创思维和《资本论》的多路向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研究填补了同类作品的空白:从批判转向建设,从逻辑转向历史,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达成对马克思之后的世界历史的新理解。这种统一历史的“国学”“马克思主义”视野的研究进路创造性地规定了“历史科学”,以极高的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批判地吸纳了一般意义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其大大拓展了《资本论》的既有研究领域,因而,使之能够切实获取“重读”与“重写”双重意蕴的理论拓展能力,这种互构的运动方向也是这部伟大作品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理解张力。

❾ 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论是怎么评价的

洋洋洒洒205万字的思想巨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简称《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来,揭示以资本为主体、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商品货币为载体、以市场为运行机制、以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为特征的商品所有权转化以谁投资-谁受益为特征的资本财产权为制度安排依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经济学着作。从构架《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逻辑主体的角度来看,《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马克思论资本的专着,从这个意义上把这部巨着称之为《资本论》是很合适的。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来看,《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论资本的标志性着作而且也是整个经济思想史中论资本的标志性着作;因为在这部着作以前,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关于资本理论的系统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学说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创新。 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问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理论界把它定义为阶级斗争的学说,或主张社会变革的哲学着作。而几乎是在同样长的时间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却把资本这个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普照一切的光”定义为与劳动、土地、技术等并列的生产要素;把资本理论,或者替代为金融资本理论,或者替代为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中的资本积累理论。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70年代, 伴随着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活跃与发展,特别是新制度学派、新政治经济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活跃与发展才有所改变。1977年英国激进政治学派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联合会(CSE)把自己的杂志《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联合会通讯》更名为《资本与阶级》。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以经典论文的方式,把社会资本概念发展成为一个在整个社会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进入90年代,世界着名的经济学家,例如阿罗、索洛、斯蒂格利茨等对社会资本理论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和看法,世界银行在1977年组织了以“社会资本理论”为专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更有甚者,发展经济学则把社会资本理论作为以“制度至关重要”和“社会关系至关重要”替代“市场至关重要”发展之新思路的理论依据。 应当说,在上述背景之下,2000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拉丁美洲的五大改革家之一的、秘鲁最着名的经济学家,赫南多·德·索托出版了一本旨在从经济学基本理论视角阐述资本的本质的着作:《资本的秘密》。这本书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隆纳德·科斯赞扬说,它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对于经济发展,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主张建立“人民普财权”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认为,它“很可能点燃一场全新、有益的革命”;联合国前任秘书长裴瑞茨说:“这是一本对全世界有效的、关于变革的新提案”;而另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则更中肯地说:“德·索托非常务实地告诉我们,‘取得真正的所有权’是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非常有效的方式”。这本书之所以受到赞扬者之高度评价,是因为它张显以往西方经济学不能同意的观点:即资本,不是一种生产要素,而是一种真正的所有权,是一种生产方式;而这种观点的实质,则是向着《资本论》的基本观点回归。

❿ 工业革命时期为什么资本家变得有良心

资本家从来没有变得有良心资本家,只有利益怎么可能会有良心?工业革命时期。只不过是相对于过去的地主阶级。资本家剥削工人跟地主剥削农民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中间有一个机器。所以剥削的时候就相对来说比地主剥削农民要变得文明一点,而且变得更加的隐蔽。马克思跟恩格斯的资本论就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

阅读全文

与工业时代资本家怎么运用资本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最喜欢哪个国家的汽车 浏览:972
石家庄白佛汽车站有什么宾馆 浏览:116
东莞汽车票如何退票 浏览:765
汽车板块股票有哪些 浏览:407
哪里有汽车拆解培训基地 浏览:471
汽车音响多少赫兹 浏览:918
工业漆哪个厂质检好 浏览:99
永丰工业区哪里有电源开关厂 浏览:634
如何安装阳光汽车仪表灯 浏览:792
11款宝马z4价格多少 浏览:523
北京奔驰厂有多少工人 浏览:92
汽车翻新有什么用处 浏览:489
工业电磁铁哪里能买到 浏览:867
汽车修理技师证怎么考 浏览:405
汽车小刮擦去哪里修 浏览:770
哪里可以买到国外的汽车 浏览:368
奥迪赛差速器油什么时候换 浏览:401
核工业集思学院是干什么的 浏览:999
观澜汽车站到西乡滴滴需要多久 浏览:975
汽车火打不着怎么办 浏览: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