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瞿溪在哪个省与瞿姓有什么关系吗
这位知友,瞿溪位于浙江省温州西大门,素称浙南古镇,距市中心13.7公里,总面积35.34平方公里,东靠郭溪街道,南连潘桥街道、瑞安市、林溪乡、湖岭镇,北接泽雅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拥有耕地面积4312亩,基本农田3759亩,林地面积39222亩,森林覆盖率达74.59%,辖16个行政村、3个社区,常住人口8084户,户籍人口26200余人,曾先后获得省重点工业卫星镇、省星火科技示范镇、省教育强镇、省经济综合实力百强乡镇、省级文明街道、省级生态街道、省级平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瞿溪只是个地名,与瞿姓无关!
❷ 请问浙江省温州市巨溪镇南片工业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325016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瞿溪街道南片工业区
❸ 上海 瞿溪路属于哪个区
上海瞿溪路确定是属于卢湾区的,参考一下,祝你愉快。(*^__^*) 嘻嘻……
❹ 浙江温州巿巨溪镇南片工业区邮政编码是多少啊
【邮编】325016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瞿溪街道南片工业区
❺ 从温州瞿溪到湖岭的中巴车有吗在瞿溪的具体地点或者电话号码!!
有的,你到 站牌:南片工业区 上车就行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个车好像是停在牛皮市场那的,虽然上面写着 就是 温州瞿溪(或者巨溪)到湖岭的 可是好像车没有直接从瞿溪这里出发,我很少乘这个车,在瞿溪这 我是没看过它从瞿溪这发车,瞿溪的站头我很熟悉,所以你要是去湖岭 就是南片工业区做 温州瞿溪到湖岭的中巴车,如果有效,望采纳!另外,瞿溪到南片工业区可以做506路或者02路(票价2元)。
❻ 瞿溪镇的基本概况
瞿溪镇位于温州市中西部,距市中心13.7公里,东靠郭溪镇、南连市货运中心,潘桥镇、瑞安市、林溪乡、湖岭镇,北连泽雅省级风景名胜区。全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余人,其中外来住户人口1.8万余人,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社区。
瞿溪素称浙南古镇,以三溪河主流瞿溪河而得名。古镇开创源远流长,于宋代形成集市、南宋前称为沈岙,清属会昌镇,后改为建牙乡十八都,民国时称瞿溪镇,后改称三溪镇,1949年解放后定为瞿溪镇,瞿溪镇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该镇是有名侨乡,1200多名华侨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区,独有地方风情的“二月初一”民间交易集市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名闻浙南地区。
地势丘陵地带,全镇平均海拔150m,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南市绕城高速公里(瓯海大道),东温瞿公路,北直通省级风景名胜地(泽雅风景区),西温瞿西路、瞿湖公路。依瞿溪河北岸而建的瞿溪老街保留了大量晚清时期建筑,是温州市农村古集镇形态保存比较完整的唯一遗存,已被列入《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瞿溪镇系三溪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同时也是着名的侨乡,近900多名瞿溪人足迹遍布东南亚、东西欧、北美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瞿溪镇党委、政府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全面组织实施“科技兴镇、工业强镇、三产活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和建设中心,东南突破、开发资源、接轨温州的布局,狠抓各项工作,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社会经济总收入53.82亿元,工业总产值44.1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9.23亿元,农业总产值4318万元,财政总收入1.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20元。主导产业:制革、皮鞋、汽配、服装、箱包等行业,瞿溪镇南片工业园,占地面积800余亩,年产值达30多亿元。先后荣获中国综合实力千强乡镇、浙江省百强乡镇、温州市30强镇、省级体育强镇、温州市文明镇、卫生镇、科普乡镇,连续5年荣获省级星火科技示范镇称号等殊荣。
名胜古迹及风景胜区有始建于晋朝的普明寺,东晋时的肇山寺,宋时的分水城、石岩屋,宋时的八仙岩;现代文坛巨星琦君旧居文学馆。
❼ 龙湾区的历史变迁
龙湾何以称为“龙湾”
龙湾位于瓯江下游,东海之滨,自古是温州地区的鱼米之乡。龙湾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上河滨村(现永胜村)“龙冈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遗物,说明瓯越人祖先已在这里生活、生产,并开创悠久的历史文化。
龙湾之名,缘于明代龙湾先贤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图说》。
其文如下:“温之龙自栝西驶,至海而尽,为永嘉场。其支分于北为郡城,分于南为瑞安,永嘉场虽僻在海隅,实中出之干也。北为瓯江,南为飞云江,两江夹龙东汇于海,而岛屿环列,来龙叠嶂,从而南降,势恶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于二三都之间,又适当海之弓,故温之显士巨室多产兹土。先是,居者狃于南向。愚谓右山左海,上压下空,虽稍近内水,非正局也。余既倡筑堡之议,乃宅中向东,坐山面海,天马在南,黄石在北,大海带环,内河四绕,虽蕞尔之区,而一郡山水总揽殆尽。”
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图说》把永嘉场地理形势作了很好的概括。古代勘舆家认为:“温之龙(山势为龙),自括(括州,今丽水)西驶(来),至海而尽,为永嘉场。……来龙叠嶂(形容山似来龙,此指括苍山连峰叠嶂,山势险峻),从西南降势,悉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之二、三都(原永嘉县一二三四都设在永嘉场)之间,又适当海之弓(弯曲处,勘舆家强调地气,特别是阳气。这里是说,兴旺的地气至永嘉场铺散开来,而聚集于二都、三都之间,同时正当海的弯曲处,即在四都,不易散失。这是带有唯心主义的说法)。故温之显仕巨室多产兹土。”据此可知,龙湾之名,是由坐落于“温之龙”尽处的“海之弓”地段而来,其含义便是“蟠龙般的海湾”。后来,在永嘉场这片土地上便有了一个叫“龙湾”的乡村,因其地处于瓯江下游南岸的北部岬角,突入瓯江170米,“适当海之弓”故称为龙湾,是旧时永嘉场海运咽喉之一。
1962年公社化时期,永新、水心两管理区合并为龙湾人民公社,与状元人民公社于1982年4月同时划入温州市近郊区管辖。1984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市近郊区的蒲州乡、状元乡、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两村,建立龙湾区。而这个区名即来自辖区内的龙湾乡,这是“龙湾”第一次作为区名出现,象征龙湾的发展像巨龙一样腾飞。
海禁内迁,永嘉场“荒芜”廿余载
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将瓯海区的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入龙湾区。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境,原永强片占了较大的面积。永强之名是由永嘉场延续而来,永嘉场又因永嘉盐场而名闻全国。永嘉场产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朝廷在永嘉县设立盐场(产盐地点设在永强境内),是当时全国十大盐场之一,人们把永强盐场一带地方称为永嘉场,因“场”和“强”在温州方言中属同音,故后来人们也习惯把永嘉场称为永强。那么,永嘉场包括哪些地方,其区域又有什么变迁呢?永嘉场在明清时属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梅头(今海城街道)在明代前期归瑞安县管辖,《干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清代的梅头曾属于永嘉县华盖乡一都,民国6年(1917)属永强区,至民国二十年(1931)属瑞安县第一区。灵昆岛曾属于当时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清雍正六年(1728)设玉环厅),民国元年(1912)玉环厅改为县,灵昆岛于民国1936年划归永嘉县永强区(当时称第二区)管辖。
古时候,盐业属于政府掌控的经济行业。长期以来,永嘉场盐业的繁荣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永嘉场因此成为明代温州文化中心之一。但是,在永嘉场几百年的辉煌历史中,曾出现长达二十多年田地荒芜、人去楼空的时期。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什么,使永嘉场遭遇“荒芜时期”?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孤立郑成功活动,下“迁海界令”,从山东省到广东省,沿海所有居民内迁50里。温州沿海居民被迫内迁,“乐清移治大荆,内徙三十里,弃玉环等岛屿,永嘉弃茅竹岭以东永嘉场地,瑞安离海五里为界,平阳内迁十里……”永嘉场居民内迁,致使“盐场弃之无存,盐民不能生产食盐,价昂数倍”。直至22年后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郑克爽率部属降清。十月,清廷开了海禁,诏沿海迁民回归故里。随着居民的陆续迁回,永嘉场又开始繁盛起来。
从茅竹岭西望,有一片美丽的水乡
蒲州和状元在清代都是膺符乡,蒲州是五都至九都中的部分,状元则是五都部分和六都。民国时期,蒲州、岠江、状元、祥庄四乡属永嘉县三区,后属梧埏区管辖。
1956年3月,岠江乡并入蒲州乡,元庄乡并入状元乡。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示,将永嘉县梧埏区的状元、蒲州两乡划归温州近郊区管辖。1958年12月改称蒲州、状元管理区。1961年公社化时,两管理区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1961年又划归梧埏区。龙湾、瑶溪在清代是华盖乡的五都和膺符乡六都中的部分。1945年调整为金岙、新河、环溪三乡,均归永嘉县二区即永强区管辖,1948年三乡合并为水心乡。
自古以来,状元、蒲州是永强一带百姓到温州城区的必经之路。特别是位于状元与龙湾之间的茅竹岭,成为这条通道的咽喉之地。由于山岭的阻隔,人们翻越茅竹岭,然后或坐船,或步行,去往温州城区,乃至更远的地方。状元、蒲州一带水网密布、阡陌纵横,具有江南水乡的风貌。每到春暖花开之际,油菜花开满田野,一望无际。到了初夏,状元一带的大罗山山坡上,杨梅挂满枝头;秋高气爽时,温瑞塘河两岸的瓯柑林,结出金黄的“柑儿”(瓯柑),塘河里,人们忙着采摘菱角……
“海城”:曾经的抗倭前线
海城原名梅头。在明代虽然抗倭的军事联系同永嘉场的华盖乡互相配合,但建置归属,从《弘治温州府志》和《万历温州府志》上记载,都是属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清代的梅头,从《干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上记载,都是属于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部分。直至民国6年(1917)及以后仍属永强区,至民国二十年(1931),才正式属瑞安县的第一区,分为前岗乡、后岗乡、埭头乡三个乡。民国廿四年(1935)三乡同海安所乡合并称海岗乡;民国三十二年(1943)从海岗乡中分出单独成立埭岗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同海安乡合并为海岗乡至建国前夕。
1949年8月,从海岗乡中析置梅头乡9个村;1950年8月从梅头乡中析出埭头、东岙两村。另从海安乡析出陈岙、西岙、后垟三村,埭头村分为前岸、后岸两村共6村组成埭头乡。1956年2月梅头乡、埭头乡同场桥等合并为场桥大乡,同年夏复析置梅头乡;1958年称梅头管理区;1961年称梅头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制称梅头乡;1986年称梅头镇,2000年8月并入塘下大镇,改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2001年8月龙湾区扩区,改名为海城街道。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为“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地名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梅岗山”有关。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风水宝地,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因为温州方言习惯把港口边、河边称为“大港头、端口头”,所以人们就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倭寇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城堡。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九个“甲”,为何独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变法改革中首先提出来的。王安石的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施行,但龙湾区域内永强片却留存带“甲”编号的地名,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在永强滨海地区从南至北设置九个“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现天河司南一带,九甲在现下垟街,唯独六甲消失了。那么这个“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版《永嘉县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场图》,在五甲与七甲间注有“此地旧是六甲”字样,说明其村在清中后期已经不在。据永强一带年长者的说法是:在某一时代,六甲有个不孝之孙,虐待其祖母,被人告发后,县令即将该人判为忤逆,并勒令全村迁弃,以为不孝者戒。这个传说虽无时间和当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时期人们十分崇尚孝道,对不孝者往往处以刑罚,故上述传说似或可信(以上据《瓯海地名志》)。沙城孙氏族谱中收录了明代孙一秋(1544~1616年)的《乡井沿革》一文称:“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旧以甲名者九,盖古时编兵防守列于海濡,故。至今尚称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则不复闻矣。”由此文可以推断,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龙湾区区境变迁主要由三部分地区组成,即先期由温州市近郊区划析而来的蒲州、状元和龙湾、瑶溪、龙水片,后来划入的瓯海区永强片,以及瑞安市梅头片。龙湾区辖境在明清时分属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膺符乡的五都至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民国时,龙湾区境分别隶属永嘉县的永强区、梧埏区和瑞安县的塘下区。
目前,龙湾区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7°48′~28°1′、东经120°43′~120°55′,东临东海,北濒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隔江相望,西与鹿城、瓯海相邻,西南同瑞安市的场桥、海安等乡镇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区乡调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永嘉县城区外围大片农村建立县政权,以瓯江为界,置江北片为双溪县,江南片为永嘉县。双溪县下辖:罗浮、永临、沙头、溪口、枫林、碧莲等六个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下辖:永强、梧埏、泽西、泽临四个区。解放初期,泽临区更名为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并成立藤桥、三溪、永强、梧埏区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并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下辖埭头、上涂、社门、石坦、邱宅、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九村,乡政府驻在西门村,至1950年11月未变。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勘定界线,将江北双溪县和江南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属温州专员公署管辖,同时建立温州市近郊区。1950年11月,永嘉县又将藤桥区划分为藤桥、西岸两个区。划并后的江南片各区、乡建制情况如下:
1、永强区、乡建制:天河、天乐、联甲、永康、永乐、七甲、滨江、共和、环山、沙前、宁村、灵南、灵北、永昌、联山等十五个乡和一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为“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地名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梅岗山”有关。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风水宝地,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因为温州方言习惯把港口边、河边称为“大港头、端口头”,所以人们就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倭寇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城堡。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九个“甲”,为何独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变法改革中首先提出来的。王安石的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施行,但龙湾区域内永强片却留存带“甲”编号的地名,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在永强滨海地区从南至北设置九个“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现天河司南一带,九甲在现下垟街,唯独六甲消失了。那么这个“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版《永嘉县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场图》,在五甲与七甲间注有“此地旧是六甲”字样,说明其村在清中后期已经不在。据永强一带年长者的说法是:在某一时代,六甲有个不孝之孙,虐待其祖母,被人告发后,县令即将该人判为忤逆,并勒令全村迁弃,以为不孝者戒。这个传说虽无时间和当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时期人们十分崇尚孝道,对不孝者往往处以刑罚,故上述传说似或可信(以上据《瓯海地名志》)。沙城孙氏族谱中收录了明代孙一秋(1544~1616年)的《乡井沿革》一文称:“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旧以甲名者九,盖古时编兵防守列于海濡,故。至今尚称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则不复闻矣。”由此文可以推断,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龙湾区区境变迁主要由三部分地区组成,即先期由温州市近郊区划析而来的蒲州、状元和龙湾、瑶溪、龙水片,后来划入的瓯海区永强片,以及瑞安市梅头片。龙湾区辖境在明清时分属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膺符乡的五都至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民国时,龙湾区境分别隶属永嘉县的永强区、梧埏区和瑞安县的塘下区。
目前,龙湾区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7°48′~28°1′、东经120°43′~120°55′,东临东海,北濒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隔江相望,西与鹿城、瓯海相邻,西南同瑞安市的场桥、海安等乡镇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区乡调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永嘉县城区外围大片农村建立县政权,以瓯江为界,置江北片为双溪县,江南片为永嘉县。双溪县下辖:罗浮、永临、沙头、溪口、枫林、碧莲等六个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下辖:永强、梧埏、泽西、泽临四个区。解放初期,泽临区更名为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并成立藤桥、三溪、永强、梧埏区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并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下辖埭头、上涂、社门、石坦、邱宅、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九村,乡政府驻在西门村,至1950年11月未变。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勘定界线,将江北双溪县和江南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属温州专员公署管辖,同时建立温州市近郊区。1950年11月,永嘉县又将藤桥区划分为藤桥、西岸两个区。划并后的江南片各区、乡建制情况如下:
1、永强区、乡建制:天河、天乐、联甲、永康、永乐、七甲、滨江、共和、环山、沙前、宁村、灵南、灵北、永昌、联山等十五个乡和一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2、梧埏区、乡建制:南田、蒲州、罗北、茶山、白象、慈湖、状元、元庄、三垟等九个乡和一个县属梧埏镇,区驻地在梧埏镇;
3、三溪区、乡建制:塘下、郭溪、潘桥、雄溪、马桥、安下、南山、干屿、老竹、大岙等十个乡和一个县属瞿溪镇。区驻地在瞿溪镇;
4、藤桥区、乡建制:双岭、屿头、仰义、南雅、藤桥、支岙、竹桥、外垟、湖端口、岙底等十个乡、区驻地在藤桥乡;
5、西岸区、乡建制:陈岙、周岙、小源、古耸、包岙、黄坑、西岸、林垟、潘庄、泽雅等十个乡,区驻地在西岸乡。
1950年11月至1956年4月间,按照上级指示,将部分小乡合并(瑞安县梅头乡保持原状)。永强区十五个乡合并为六个乡;梧埏区九个乡合并为五个乡;三溪区十个乡合并为五个乡;藤桥区十个乡合并为六个乡;西岸区十个乡合并为五个乡。
从“人民公社化”到“扩镇并乡”
为了促进农村合作化的巩固和发展,中共永嘉县委和县人委研究决定,于1956年10月23日,将部分乡进行调整。1956年10月间,经国务院批示,将永嘉县的蒲州、状元二乡划归温州市管辖,当时温州市近郊区原有7个乡,合并为3个乡,划入2个乡,共有5个乡。
1958年8月,永嘉县管辖的江南片永强、梧埏、藤桥、三溪等四区均改为人民公社委员会。1961年10月又改为区公所,人民公社体制下放,管理区合并后的乡称为人民公社,村级称大队。这一年蒲州、状元两乡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又划回由梧埏区管辖;永强区公所下辖天河、海滨、白水、永中、龙湾、灵昆六个人民公社;瑞安县的梅头人民公社归塘下区公所管辖。
1982年4月,将梧埏区的状元公社,将永强区的龙湾公社划归温州市近郊区管辖,温州市近郊区下辖仰义、双屿、新桥、黎明、南郊、状元、龙湾七个公社。1982年,原瑞安县梅头公社驻地,由西一村搬迁到上涂村新址所在地。
1984年3月,温州市公社改乡工作全面完成。除了永中、白水、灵昆,近郊区管辖的龙湾,瑞安县塘下区管辖的梅头等四个公社改乡后范围不变外(其中永中在1980年即由公社改为镇),天河公社改建了三甲、庄泉、四甲、七甲四个乡;海滨公社改建了永兴、沙蟾、宁城三个乡、近郊区管辖的状元公社复分为状元和蒲州两乡。1984年12月,龙湾区初建立,由温州市近郊区划入状元、蒲州、龙湾三个乡,由瓯海县永中镇划入黄山、黄石两个村,状元、蒲州两乡都改为建制镇;龙湾乡和黄山、黄石两村建立龙湾镇、瑶溪乡、龙水乡一镇两乡。瑶溪乡和龙水乡1987年9月亦先后改为建制镇。当时属瑞安县塘下区管辖的梅头乡在1986年亦改为建制镇。归瓯海县管辖的永兴乡在1986年6月改为建制镇;沙蟾乡、白水乡、灵昆乡在1987年9月改为建制镇,沙蟾改名海滨镇,白水乡改名为永昌镇;三甲乡和七甲乡在1989年8月改为建制镇,三甲乡改名天河镇,七甲乡改名沙城镇。
1992年,开始施行撤区扩镇并乡。这一年非县级区全部撤销,如梧埏区、永强区、近郊区等非县级区机构撤销,分别由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原县后称区)等县级直管乡镇级。当时属瓯海区管辖的庄泉乡归并入天河镇,四甲乡归并入沙城镇;宁城乡归并入海滨镇。2001年1月,永兴镇、海滨镇、永昌镇三镇并入永中镇成为永中(大)镇。当时属瑞安市管辖的梅头镇在2000年8月归并入塘下(大)镇,改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
新世纪,龙湾的“崭新亮相”
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1]8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浙政发[2001]51号)文件,发出《关于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瓯海区的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划入龙湾区。原龙湾区蒲州镇蒲州、上蒲2个村划鹿城区管辖。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陆地面积由原来的61平方公里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原来的9.44万增加到29.77万。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即进行建置内部调整,将永中镇拆分为永中、海滨、永兴三个街道办事处。将龙湾镇及龙水镇朱宅村归并入瑶溪镇,将蒲州镇(扩区时划出蒲州上蒲两村归鹿城区管辖)改为蒲州街道办事处,将梅头办事处改称为海城街道办事处。这样全区共有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新龙湾区位于温州城市东部,是温州的东大门,东临大海,通过温州半岛工程与洞头联成一片;北依瓯江,经温州大桥与乐清、永嘉相邻;西靠鹿城,与新的市政府所在地隔路相望。龙湾区交通便捷,区内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港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货运终点站等,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纵贯其中,日益凸显浙南闽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地位。龙湾依山傍海,河网纵横,物产富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着名的“中国文蛤之乡”、“中国杨梅之乡”。龙湾人文资源丰富,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瑶溪,唐朝的国安寺、宋朝的千佛塔、清朝的古炮台等一批文物古迹,国家级文保单位——永昌堡也坐落在龙湾。
龙湾区划调整后,资源整合和优势重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龙湾区作为温州市“工业强区”和城市副城区的重要地位已日益显现。全区现有温州民科基地、温州工业园区、温州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等省级综合性工业园区和区中心工业区、滨海园区龙湾工业基地、蓝田标准厂房基地、海城水暖洁具生产基地、沙城食品机械生产基地、天河民用电器生产基地等八大特色工业基地。特别是龙湾拥有丰富的可围垦造地滩涂资源,给龙湾区带来诱人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向东拓展、瓯江口区域整体开发步伐日益加快,龙湾将成为温州大都市建设的主战场、城市的副中心和未来城市的中心。不久的将来,在温州大都市的东部,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成为东海之滨的一颗靓丽的明珠。
❽ 瞿溪镇的历史文化
民国时期始称瞿溪镇,自古就是能人云集、经商意识浓厚、文化积淀深厚。独具地方风情的“二月初一”民间交易集市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名闻浙南地区。始建于晋的普明犹得晚清风貌;筑于明中斯的分水城位于瞿溪与瑞安湖岭交蜀处,城墙块石、条石垒筑,全长五百多米。此外,建于宋时的八仙岩吕祖殿,建于明朝的埭头水闸;建于东晋的肇山村肇山寺,历代诗人墨客来瞿溪采风的络绎不绝,宋之薛景石,明之何文渊、王激,清之郭钟岳,民国之刘景晨都留存脍炙人口的诗篇。
❾ 温州的巨溪镇和瞿溪镇是一个镇么从南片工业区怎么去瞿溪老街
是的。从南片工业区去瞿溪老街,只要往西走,再问一下路人都知道的
❿ 温州市瓯海区瞿溪南片工业区,我开了个超市,房东租给我3年才开了一年多,房东为了给旁边的私人医院扩大
你可以上法院告。,、要么退钱、。他们明白着仗势欺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