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苏联二战后的重工业怎么样

苏联二战后的重工业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5-23 15:10:27

1. 苏联经过两个五年的建设,到1937年工业总值跃居欧洲第几位

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历程,1937年苏联的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直到1987年苏联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二战前已经完成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的工业国。

第三个五年计划尚未完成,苏德战争爆发。虽然苏联在开战之初,损失巨大,但最终顶住了德国的进攻,把德国打的大败,最终德国战败。

展资料

苏联取得成功的优势

1、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全国之力

五年计划其实很简单,就是国家集全国之力建设重工业,包括钢铁、发电、机械制造、水泥、采矿等工业。说白了,就是建设各种工厂,很多技术和设备是从西方国家购买。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都是先发展轻工业,获得资本积累,然后逐步转移到重工业。

苏联显然等不及了,战争迫在眉睫,不尽快发展重工业后果很严重。所以,苏联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全国之力发展重工业,企业不需要考虑市场销路的问题,一切由国家包办。

2、由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苏联发展重工业需要购买设备,聘请外国技术人员,这都需要资金。资金从哪里来,只能从农民那里获取资金。于是,苏联农民过得很苦,为国家做了贡献。

3、苏联地大物博

除了资金发展重工业还需要大量的煤炭、铁矿石、石油等矿产,苏联国土广大,任何资源都不缺,只要发展采矿业把他们从地下和矿山里挖出来即可。

4、规模优势

苏联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远远超过欧洲各国,即使工业化的水平只达到英法的七八成,苏联的总体工业产值就会远超欧洲。

所以,二战中,即使德国的工业化水平更高,武器更精良,但是苏联工业拥有巨大的规模优势,造出的武器虽然不如德国的质量好,但是巨大的数量优势弥补了质量差距,依然可以打败德国。

5、技术成熟

钢铁、发电、机械制造、采矿等工业在英国法国已经发现了几百年,技术高度成熟,苏联只要买(或其他方式获得)来用就可以了,买来技术和设备,然后迅速扩大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和数量优势。

苏联发展重工业实际上是发挥了落后国家发展工业的后发优势,不需要研发直接应用成熟技术,一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苏联的经济基础

近代以来,俄国经济虽然落后于英法等国,但是俄国并非一个像中国一样的纯农业国。俄国工业、农业仍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工业、农业水平超过广大的落后国家,在世界上的排名依然靠前,俄国也是世界列强之一。

有了这份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教育也并不落后,所以苏联只需要建设各种工厂即可,这位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很大帮助,苏联的工业化其实比其他纯农业国跨度要小很多。

2. 二战后苏联经济结构

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在"一五"期间,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3. 二战苏联工业生产实力真的是德国三倍吗,如果是,德国工业能在二战中追上苏联吗

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其实不大可能是德国的三倍,但肯定大大超过德国。因为为了在战争中鼓舞士气,稳定军心民心,苏联政府所做的政治宣传向来较为夸张,说苏联的生产能力是德国的三倍,这也可以理解。
而苏联生产能力超过德国的原因主要有:1、苏联在斯大林上台之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军工实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二战之前其的工业产值已经和德国相当。2、苏德战场开始后,德国后方城市屡屡遭到美国,英国等盟国的空袭,工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导致其生产能力下降。3、苏德战场中后期德军屡屡遭到打击,人员减员严重,为了弥补人员上的劣势,德军经常从工厂里直接抓人去服役,也影响了工业生产。4、因为德国极端的民族政策,导致爱因斯坦等众多其他民族的优秀科学家被迫逃离德国,使德国的科技实力也大幅下降。
个人认为不可能追上苏联,这是因为纳粹本身体质的不合理。德国政府官僚机构重重叠叠,科技发展计划杂乱无章,希姆莱的党卫军甚至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德国的工业水平能得到多大的发展呢?

4. 苏德战争时,苏联工业生产能力有多强

我是“非本色”,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

持续了四年之久的苏德战争,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为二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在这场巅峰对决中,苏联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实际上,我们了解了战时苏联工业的生产能力,就会明白一切了。

其实,战时德国人力资源动员程度不仅远低于苏联,还远低于英国。同一时期,1943年德国女性就业率是46.1%,而英国妇女就业率就达到60.5%,苏联妇女就业率更是达到极限。我们可以想象,当苏联妇女们高负荷劳作的时候,大多数德国妇女却待在家照看孩子。

1942年,德国战时的劳动力人数的缺口,远超100万,阿尔贝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阿尔贝特·施佩尔回忆录》描写道:(德国政府)不但没有增加妇女就业人数来弥补缺口,反而“为了显着减轻德国家庭主妇,尤其是多子女母亲的负担并不致危害她们的健康。”于是,德国政府专门从乌克兰“招来”50余万妇女作保姆。

反观苏联,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描述:苏联早在战前的1938年就将孕妇产假由112天降至70天,战时大量增加托儿所、幼儿园使妇女参加工作。而阿尔贝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阿尔贝特·施佩尔回忆录》也描写道:战前1939年6月英国家庭女佣人数为120万,德国同期家庭女佣人数为158.2万?1943年6月,英国女佣降至40万人,为战前的1/3,而德国女佣仍高达144.2万人,与战前没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战时德国女性就业率一直很低呢?根据《第三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分析:纳粹德国一直宣传妇女应该重家庭,不让妇女参与繁重的劳作。当然,给军属妇女的较高补贴也是为了补男子上前线的工资,讨好民众,于是妇女不用上班挣钱养家糊口。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纳粹德国的这种反对增加女职工的做法,是得到戈林和希特勒支持的,谁敢说不呢?

写了这么多,飘过的也给个苦力赞呗。

5. 苏联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措施和结果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2)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其积极作用在于: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其局限性在于: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改革的结果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概括:一是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二是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问题及影响: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但是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6. 如果二战苏联的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强大的话结果会怎样

不可能的。残酷政治现实和需要,苏联只有全力发展重工业,才能武装起强大军队,才能维系其政权的存在,当然这样结果,就是经济畸形,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7. 二战后.苏联在极度发展的重工业背后国内人民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由于苏联zf执行要大炮不要黄油的政策,致使各级部门对轻工业的发展很忽视,虽然有技术,但是投的钱很少,相当部分的轻工业品需要进口。比如肥皂,自己就生产的很少。不过因为国力强盛,老百姓生活的还可以。

8. 苏联的工业战时跟战后有什么不同

战时的工业发展实行了全民参与,重点以军工制造业为主,大量生产军事武器,为战争胜利而努力。战后,以重工业为主,相应的发展了轻工业农业等。

9. 苏联为什么不在二战后重视发展轻工业

任何领导者,特别是大国领导者,绝不可能有意无视人民的低生活水平,也不可能不知道经济的比例性失调,谁都希望自己的人民过上好的生活。那么,为什么会在二战后,对轻工业的发展不予重视呢?

因为赫鲁晓夫是靠批判优先发展轻工业上台的,他上台后,当然不可能去优先发展轻工业,因为那样做就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再到后来,因为美苏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而美国发现通过军备竞赛可以拖垮苏联,所以就不断提出一些新的军备竞赛的目标,包括一些虚假的目标,比如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其实就是个口号。但是,苏联却当真了,不断将资源投入军备竞赛,结果一次又一次耽误了对轻工业的发展。

10. 二战时苏联的工业水平有欧洲第一的水平吗

没有
二战期间欧洲名副其实的工业最强国应该是德国,从钢铁生产量上看:德国钢铁产量3460万吨(含被占领地区),苏联为850万吨(1943)。一般来说从这里便可略知一二。
其次是军工,德国在其军工生产巅峰时刻(1944)年产飞机达3.9万架,火炮8.7万门,坦克2.7万辆。同年苏联生产飞机达4万架,火炮12万门,坦克2.8万辆。看见在二战末期两国军工生产并无太大差距,苏联略胜一筹,可当时的德国属于黔驴技穷,而苏联士气正旺,再加之苏联资源雄厚,这段时期的对比并无太大意义。但倘若放在世界上来讲,德国的工业实力更为强大,可因为原材料等问题德国的工业收到了制约(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常常占领苏联油田的原因)
总的来说来说德国在二战期间是欧洲工业水平最为强悍的国家这一点被广泛认可,只是其面临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以及最伟大、最顽强的国家苏联。
(纯手打,有错字请见谅)

阅读全文

与苏联二战后的重工业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x3进口怎么样 浏览:781
捷达汽车近光灯如何调节 浏览:330
结合自己的岗位如何展现奥迪精神 浏览:94
奥迪a8l挂挡杆如何拆 浏览:902
山东奔驰c哪里优惠最大 浏览:225
璧山哪个工业区人最多 浏览:519
燕山大学工业工程类学费多少 浏览:391
临沂市轻工业学校怎么走 浏览:550
宝马x1礼包有哪些 浏览:443
订车一般多久能提车宝马 浏览:652
宜兴老工业园区有哪些企业 浏览:107
汽车音响改装dsp放哪里 浏览:108
2015款奔驰el400多少钱 浏览:364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92年在哪个校区 浏览:667
选择奥迪a5的是什么人 浏览:567
汽车轴距为什么不一样 浏览:618
奥迪a4l的时间怎么调 浏览:416
奔驰glb200怎么设置超速提醒 浏览:78
小昆山镇有哪些工业园 浏览:982
奔驰can在车上哪里 浏览: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