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粤北地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粤北地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布时间:2022-05-22 16:46:43

1. 地理问题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扩大我县经济总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性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事关××未来发展的全局。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结合县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两化”进程,实施县城与滨博高速、庞家镇,纯化工业园与陈户工业园,京博工业园与吕艺工业园,店子、曹王工业园与兴福工业园,县经济开发区与周边企业自办工业园之间的“五大对接”,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走活了一盘全县城乡持续、统筹、和谐发展之棋。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0亿元,增长20%;完成财政总收入4.1亿元,增长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亿元,增长5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多亿元、销售收入80多亿元、利税6亿元、利润3亿元,增幅都在50%以上,再创历史新高。
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把握规律、认识县情
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施“五大”对接,作为我县“十五”、“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工作重点、战略重点,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是工业化、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展要求决定的。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程,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份额的下降,必然出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人口城市化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和大量农业人口离开土地,又会促进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县是一个拥有40万乡村人口的中等规模县。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民从农业中增加收入几乎没有余地,尽管有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赚钱,但劳动力异地转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采取就业转换方式来吸收农村人口,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而且从发展条件看,我们面临着极好的历史机遇,可以说,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一是经过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我县经济实力增强,工业经济、城镇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以及初具规模的城镇体系。尤其是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到2007年跨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毫不动摇地抓招商引资、工业兴县、民营经济,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了一批在全市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培育了京博、渤海、香驰、华润、顺天、华兴、鲁丰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这为加快我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推进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三是我县地处烟台、青岛联结京津的枢纽位置,紧临半岛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为我们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我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四是我县境内石油、天然气和沙砾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胜利油田的原油主产区之一;水资源充裕,有6条跨流域河道、54座大中型平原水库,日供水能力达8000方,可满足工业生产及城区居民生活需要;盛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以及林果、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这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
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支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用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县城,加快发展中心镇,壮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推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在以工促农上求突破。着力于以工促农,实现工农良性互动,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抓工业的思维抓农业。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利亿嘉肉业、华康食品、龙升食品等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占到全市的一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综合效益在结构优化中得到新提升,全县实现了“稳粮、扩经、增产、增收”的目标;进一步扩大了肉牛、奶牛、波尔山羊、冬枣、有机蔬菜、南美白对虾等特色种养业规模,畜牧、林果、蔬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迈出新步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积极做好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文章,更多的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在培植支柱产业上求突破。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大项目的支撑就没有工业化的大推进。近年来,我们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全面落实培优扶强的各项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特别是抓住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盯上靠上,定期检查、督促,搞好协调、服务,帮助解决问题,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2003年京博集团钢板、抄纸、环能热电、供水等四大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同时开工,两年累计投入近20亿元,今年投入将达到30亿元;香驰、顺天公司三年发展目标并作一年走,香驰大豆分离蛋白项目生产规模亚洲第一,顺天公司与上海太平洋集团合资3.8亿元的纺纱项目已全面开工;京博、华兴等骨干企业都与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实现了强强联合,华兴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锯石机生产企业,进入全国机械行业500强;鲁丰铝箔生产规模居国内第五位,新上的总投资10亿元的丰润铝业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等等。去年全县完成工业投入35亿元,安排重点工业项目48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21个。今年计划完成工业投入70亿元,安排重点项目48个,其中过亿元的26个。下一步,对已完工的重点项目,促其开足马力加大生产;对即将投产的重点项目,加强调度,促其年内及早竣工投产。
三是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在搭建发展平台上求突破。牢牢抓住“工业兴县,项目带动”战略不放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综合环境,膨胀园区规模,突出抓好县经济开发区、兴福民营经济园区、陈户工业园区和京博、香驰、华兴、渤海、顺天、鲁丰等大型企业领办工业园建设,建成了一批在全市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今年,我们以实施“五大对接”工程为契机,继续举全县之力,以更大的气魄、超常的措施,更快更好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采取招商引资、向上争取和将生活用地、商业设施、广告权推向市场等多种办法,广开筹融资渠道,继续保持园区投入高强度、建设快速度的良好势头,高标准配套路网、水、电、燃气、通讯、路灯、绿化、美化等工程。赋予园区管委会更灵活的经济管理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进一步充实园区管理力量,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进一步开阔思路,健全完善“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经营、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等制度,坚决把一切有碍园区发展的行为拒之门外。创新园区服务方式,对所有入园项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全程代办,创造一个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以新城区建设为重点,在提升城市竞争力上求突破。城市是一个地区竞争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我们紧紧抓住县城东进、西拓、南优、北上的机遇,牢固树立扩张城市就是扩张经济的新观念,把城市作为最大的产业来发展、最大的资本来经营、最大的增长点来培植。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今年投资近3亿元,重点建设滨博大道、工业西路等13项基础设施工程,为我县城市扩张、招商引资、工业膨胀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长12公里的滨博大道、5.5公里的工业西路、5.5公里的博城五路东西延伸等公路已经试通车,其中滨博大道成为建设效率最高、质量最好、速度最快的工程,拉开城市化大发展的框架,加快了与滨州市南区的对接融合。科学运作城市资产。按照“道路搭骨架、土地换资金、资源换项目、存量换增量”的思路,发挥县鑫达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的作用,盘活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聚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供水、道路建设等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多主体开发的城市发展机制。高效能管理城市。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狠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县城脏乱差问题。突出抓好小城镇建设。以中心镇、重点镇和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增强城镇的聚集、辐射和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进程。
三、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对外开放、广借外力
靠招商引资扩大投资、加快发展是我们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们明确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每年都选派200多名机关干部赴发达地区挂职招商,在上海、宁波设立办事处,积极参加赴日本、韩国招商活动;转换思路,不等不靠,努力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吸纳民间资金、上市融资等方式破解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制约;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全县进一步形成了“以招商论英雄”的氛围,招商引资取得可喜成绩。去年实际到位县外资金64.8亿元,增长1.5倍,列全市各县区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引进市外招商项目217个,合同利用外资90多亿元,实际到位外资53亿元。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国际国内资本流动、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正在加速向我国大陆转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电力、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向内地产业转移的态势已经形成。在南方缺电、北方缺水、东部缺劳动力、西部缺配套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我县在这些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尤其在利用县外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上下功夫。利用我县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优势,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将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纳外资,并通过嫁接改造促进企业的技术、产品升级。第二,在立足县内资源与市场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注重利用县外特别是国外资源与市场,在开拓县外、国外市场上下功夫,把我县的产品、品牌打出去,实现对外贸易新突破。第三,在优化软环境上下功夫。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形成宽松和谐、文明进步、富有吸引力的对外开放氛围,努力创造投资效益最好、安全系数最大、投资成本最低、政府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良好投资环境,使投资者得到有吸引力的回报预期,以更好地吸引国外、县外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争取更多的“大、高、新”项目落户××,实现招商引资的大突破。
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深化改革、和谐发展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支持重点建设项目,严禁违法违规占地,积极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大力推进生态区建设,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坚决反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切实加强环保意识,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抓好污染防治,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二是深化市场体系改革,实现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统一。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善于运用市场手段推动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市场体系的改革。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下决心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和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投入,创新机制,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加快建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继续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有力保障。四是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以巩固完善社区就业为主线,以困难群体再就业为重点,完善就业政策措施,创新就业服务手段,建立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的最大化;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受灾群众和特困群体的生产生活得到及时有效地救助;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有效地推进“平安××”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抓好安全防范,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和恶性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确保“到2007年跨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2. 如何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运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党的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于辰溪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区域性“双中心”战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作用和历史意义。辰溪是怀化北部经济区的一个重要板块,工业经济成效明显,工业发展来势好,潜力大,在实施建设区域性“双中心”战略中,必须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要充分发挥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辰溪发展的潜力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既要坚持统筹兼顾,又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辰溪境内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充分依托这些资源优势,立足现有工业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和名优产品,强化项目带动,进一步发展壮大建材、能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走产业集群的路子,在扩大总量的同时,实现质的提升。建材要重点扶持华中水泥300万吨技改扩建;能源要突出抓好大洑潭20万千瓦水电站、清水塘12.8万千瓦水电站建成投产、煤炭资源的规范开采和综合利用;化工要充分依托蓝伯60万吨电石扩建、德林耐火材料及华中莫来石制品扩改、鑫达及华荣工业硅等项目,倾力打造湖南“电石基地”、“莫来石生产基地”等特色品牌。要通过扩大增量,提升总量,力争使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达50亿元以上,新增税收5亿元以上,成为辰溪工业发展的顶梁柱和主支撑。要充分发挥农业优势,抓好农副产品加工。推进新型工业化,并不意味着要抛下传统农业优势“另起炉灶”,就工业而抓工业。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因此,要充分依托县内丰富的农业资源,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辰溪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果蔬、畜禽、林木、中药村等五大产业基地,并涌现出汉清生物、沅江米业、钦菊木业、金溪板材、老舵绿色食品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县内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要进一步强化龙头带动,壮大龙头企业,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拓展生产规模,规范生产管理,实行产业化经营。要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做好“两头在外”文章。在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企业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原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重组后留下许多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的优势,致力发展市场和原料“两头在外”的工业体系,做好来料加工,拓展市场份额,提高工业经济外向度。要进一步创新思维,扩大开放,在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的同时,认真做好引技、引智、引料工作,把生产的上游要素“请进来”,做好“无中生有”文章;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理念,把握市场脉搏,让加工的产品“走出去”,实现“羽化为蝶”的飞跃。

二、要注重好字当头,强化质量效益优先。新型工业化,新在体制机制活、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注重质量效益优先,强调又好又快发展。辰溪作为一个工业老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工业经济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主要增长级,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好字当头,坚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县域工业进行科学规划、科学投资、科学管理,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提升。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要继续按照“国退民进、民有民营”的思想,创新所有制形式,做好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扫尾工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产,放手让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活力从体制机制的弊端和束缚中解放出来,用体制机制的创新解放生产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提升适应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不断完善以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联产业、联企业、联项目、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间、定奖罚的“三联四定”责任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关政策措施,兴起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过来,我县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节能、降耗、减排等目标,加大自主创新,先后在蓝伯化工扩容、华中水泥技改、辰森综合利用发电改造、德林及华中莫来石扩改,以及大洑潭水电站和清水塘水电站施工建设中,坚持科技创新,加强对环境资源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要进一步依托科技创新,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先进适用科技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工业经济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对县内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高起点、大投资准入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引进、培育生态环保型企业,采用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先进生产工艺,使环境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重点要抓好企业达标排放,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影响保护设施与全体工程“三同时”制度,确保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发展建设与效益的统一。

三、要着力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工业要发展,环境是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坚持把创优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坚持基础先行,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等战略机遇,加快城乡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重点要进一步加快火马冲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按照“主业突出、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要求,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使之成为外有形象、内有实力、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园区,成为辰溪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工业经济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增长极。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招商主体”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政策就出台什么政策,以超常规的手段营造开放的政策环境;坚持项目实施到哪里,环境就优化到哪里,以务实的作风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影响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的违法犯罪行为,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劣行径,以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

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3.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你好!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4. 高一政治国家怎样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和教育事业。人力资本是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前提,而促使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关键是教育。
2、切实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就是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
代市场体系。
3、强化宏观调控&。新型工业化是跨越式发展道路,在我国不存在市场推动新
型工业化自动实现的机制,顺利推进新型工业化完全靠市场自发地进行是不可能
的。市场失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客观依据,新型工业化的后果可能是小生产破产,工业资本主义出现,城市人口集中,社会问题丛生,因此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必要的。

5.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1.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2.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3.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党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竞争而提出的适时方针。按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点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即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党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主要内容是:
大力推进产业升级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发展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服务业。重点谈谈服务业,服务业包括四个方面:产业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业。这四种服务业在我国有巨大的潜在需要。例如产业服务业需求就很大,那些从石化产业中剥离出来而上市的生产型石化企业,需要有专门为其服务的企业,而那些在重组中分离出来的石化续存公司,恰恰是具有专门为生产型石化企业服务的功能,因而石化产业的产业服务要求,为石化服务业创造了极大的就业机会。又例如,企业有着咨询、培训等方面的巨大服务需求,会创造很大的就业机会。再例如,家庭需要有健康服务、日常家庭生活服务、家庭教育服务等需求,个人需要有工作性服务及生活服务需求等,这些都创造了很大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充分发展,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从我国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有庞大的传统工业,相当一部分具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们应当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又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发展虚拟经济要为促进实体经济服务,并防止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是我国的两大基本国策,实施以来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是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一套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及人才汇集机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以及长期粗放经营,我们必须在收入水平较低、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下大力气解决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的高收入阶段才面临的资源和生态问题。过去粗放经营,伴随高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顾生态和环境的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今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发展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国家和全社会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发展环保产业,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健全环境、气象和防灾减灾监测体系。
协调城乡关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当初发展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对于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布局分散,要素集中度过低,无法实现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转变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把城镇建设、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用城镇的人气和基础设施带动乡村的发展,通过乡村的发展带动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在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和城镇的发展。这样良性互动,既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2008年第10期《关于“工业强市”战略的几点认识》)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是两大战略的实施,必须由两大动力推动,一是内部动力—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最为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产权“大锅饭”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贫穷和愚昧同样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必须推进产权的人格化和经济的自由化,必须进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使工业企业和相关产业具有采用信息技术的迫切欲望,必须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为此,必须进一步清除仍然存在的体制性障碍,确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把动力建立在保护合法财产和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必须适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劳动者报酬和消费基金在GDP中的比重,消除绝对贫困,把需求的欲望和能力建立在有足够支付能力的基础上。
二是外部动力—开放,开放要有新局面。目前中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食品加工等行业,其中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企业销售额占这500家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达83%以上,大大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就是即将加入WTO所带来的外来竞争加剧。从目前看,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心已经从引进外资转变为与世界经济接轨。其中,一是要通过技术改进和要素优化重组提高重要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完善市场竞争规则,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三是发育产权市场化和推进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四是加快与国际大资本的产权融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6. 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7. 如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的格局。
2.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制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规划,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息化建设。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环境和不同发展任务的要求,确定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4.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TD—SCDMA等自主创新技术,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5.示范带动,推广普及。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环境优良、带动效应明显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和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至2012年)。
(1)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设计研发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日益普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创新的结合更加紧密,信息技术在推动产业链协作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2)提高工业产品及装备的信息化率。积极推进飞机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铁路车辆及零部件、石油机械、农业机械及零部件等产品融合现代数控、智能化、网络等信息技术,推动工业产品及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信息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力争达到4%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要基本普及互联网应用,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53以上。
(4)较为广泛地应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5)加快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建成技术先进、结构科学、应用高效的网络传输体系、数据资源体系、无线电监管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应用支撑体系。
2.中远期目标。
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大幅提高工业产品及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不断普及,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明显增强。抓住物联网发展的契机,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增大,并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增强信息技术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贡献,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基本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的融合。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共性信息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线,以能源、原材料、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管理创新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1.能源工业。
构建电力行业高速综合数据传输网络,普及厂(站)级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系统。重点建设煤炭行业三级安全生产监督检察信息系统、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煤炭企业井下瓦斯监测系统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对现有煤矿、选煤厂的升级改造,推动现代化、标准化的大煤矿的建设,形成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2.原材料工业。
加快推动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钛及钛加工、锰及锰加工、镁及镁加工、金及金加工、重晶石及其加工、钢及新特材料、建材等原材料工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和管理信息化。以煤电化、煤钢电、煤电铝、煤电磷一体化等项目为重点,推进原材料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提高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钛及钛加工、钢及新特材料等优势原材料的精深加工能力,提升生产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广实时监测、故障诊断、预警和控制技术,提升环保和安全检测水平,实现清洁文明生产。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建立物流管理平台,使物料采购、产品销售、库存数据与财务数据紧密衔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效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贵阳、遵义国家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
3.消费品工业。
以品牌资源整合为主线,以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品种质量显着增强,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为目标,不断深化信息技术运用,逐步提升烟草、白酒、特色食品、医药、林纸一体化和旅游商品等消费品工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在白酒、特色食品、民族制药和旅游商品等行业,推广应用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和网上营销系统;鼓励企业利用信息防伪技术进一步加强对我省驰名商标和名特优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烟草行业,推进现场总线的应用,并为系统集成运行创造条件。支持电信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推进信息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
4.装备制造业。
整合军地装备制造业优势,以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作为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突破口,深化信息技术在飞机及飞机零部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零部件、铁路车辆及零部件、石油机械、农业机械及零部件、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研究开发智能化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开发适用于复杂连续过程的综合数字控制系统和和新型智能仪表设备。加快发展环境监测设备和系统,面向循环经济,发展废旧装备自动拆解处理线。加强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以贵阳、遵义、安顺为重点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基地建设。
(二)加快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引导旅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传统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重点提升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工业设计、教育培训和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物流、供应链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培育现代流通企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融合;推动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中的应用。
二是大力推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立足于我省工业化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大力发展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急需的各类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新一代互联网络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加快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抓住三网融合趋势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大力发展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型应用业务;加快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服务中心、信息安全外包服务中心、服务呼叫中心建设;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营销、消费服务的融合。加快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链接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以及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促进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和商务模式创新。
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金融、管理咨询等领域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功能。
2.加速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升级。
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产业,培育经济长远发展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以3G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消费电子、通信、网络和内容服务等4C融合的创新产品,在通信终端、数字电视等方面实现突破。以物联网发展为契机,利用我省已有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等产品。深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快发展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深化共伴生矿的开发,尤其在稀土、稀有金属等的利用,有重点地推进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力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促进我省工业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由原材料加工向制造、由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3.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广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农资生产流通管理系统、农业节水信息系统等应用技术和系统,推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农业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中的应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建立农产品加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三)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利用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循环经济体系等理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工业化”进程。
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冶金、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加强电子信息产品生态用能设计,发展环保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建立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体系。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和示范基地建设。
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设立一批企业集聚度高、产业规模大、工业化和信息化领域工作有一定基础、在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的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定位准确、优势突出、环境优良、效益显着的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创办一批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当地特色及发展潜力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园区。
以试验区和示范基地为依托,打造一批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安全可靠、效益显着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影响力大的重点示范企业;实施一批以我省优势产业为重点,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推广价值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通过试验区和示范基地的建设,积极探索加速推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机制、新政策、新办法和新经验,解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促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入开展。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把贵阳—遵义—安顺工业带列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把安顺国家级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贵阳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盘县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和贵钢特新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等建设成信息化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规模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五)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契机,促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为契机,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鼓励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发展融合衍生出的新型业务和新兴产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单项信息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并大力推广应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中小企业的集群优势,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协同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企业间业务联动支撑平台,搭建区域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广电子认证应用和服务,进一步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六)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促进我省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的融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创新体系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省创新体系网络化、信息化,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及时收集并向企业发布和推荐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安全领域自主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切实增强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
(七)鼓励和支持通信运营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
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在深化企业转型、拓展增值服务、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本、技术、人才、服务、客户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加大技术业务、产品、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力度,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
支持和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加快推进以3G为重点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自主安全、稳定、覆盖完善的基础通信网络,为我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大力开展基于宽带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推进我省制造业信息化以及生产装备过程的自动化,普及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的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标准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内部管理平台、企业信息安全平台等系列产品,积极协助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新和发展。切实将业务和服务向其他领域延伸,为重点行业和企业提供标准化与个性化兼顾、可定制、低成本的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我省行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在行业管理上,建立重点行业、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系统。在信息服务上,要促进面向行业和产业集聚地的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的健康发展,鼓励平台提供“外包式”信息技术应用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统一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全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体工作,并会同省有关部门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绩效考核评估工作,科学设计相关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建立激励机制,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纳入全省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各级各部门要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融资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抓紧出台《贵州省信息化条例》和鼓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具体办法,完善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省技术改造资金、科技创新资金、节能资金、信息化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支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基地及园区的建设,推动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体作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培训认证体系,规范人才教育培训制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人才评估体系。积极实施国家“653”工程,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构建具有行业和贵州特点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体系。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大力营造良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和舆论环境;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和工业业务流程标准体系建设,建成一批面向行业应用的基础性公共数据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省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8.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话题缘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新突破,首要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那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里?去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从目前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大西洋 ”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将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组专家文章对如何调结构促转变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有益见解。 实施六大战略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广东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推进广东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引领产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广东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同时,加快扩大内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深化区域产业合作,拓展产业腹地,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具体来说,广东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有六大战略任务。 1.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全球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广东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术革命发展路径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低碳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等,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力争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前沿技术创新,破解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主控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和腾飞。 2.率先布局关键基础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充分利用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关键基础产业,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广东要以装备制造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抓手,优先发展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中场产业”;以沿海经济带的加快布局为契机,在港口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大的、有腹地支撑的沿海城市形成石化、钢铁、船舶等沿海重化产业集群。加强空港、海港、内河港、铁路、高速路的联动,推动粤港澳基础设施的“无缝”衔接,加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3.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驱动要素转变。以技术、品牌及产业链整合带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实现产业发展由劳动力要素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所在。对于仍具有增长潜力或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创意研发、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提升产品档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依托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高度融合,产生新的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如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时尚文化、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都市产业等。 4.坚持扩大内需,建立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良性互动机制。根据消费结构变动实现产业结构变迁与升级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广东要增大有效供给,消除无效供给,形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互动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坚决控制总量、抑制产能过剩;对新能源(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集中有效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防止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引导有序发展。 5.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广东要努力协调资源环境约束与产业高速增长的矛盾,大力培育绿色现代产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实现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发展“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实现产业与土地、生态、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6.继续深化经济国际化战略,构建开放型、全地缘的产业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全地缘的产业合作格局是在开放性经济条件下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广东要继续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巩固与拓展产业优化升级的内陆腹地;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更紧密的产业合作,联手抢占产业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以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产业链构建为切入点,提升粤台产业合作水平,重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国际优势;全方位推进与东盟的区域经贸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推进与环大西洋地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高位对接,力争获取引领产业升级导向的前沿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 跳出传统“生产导向”理念加快转方式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硬性发展方式,而不是基于一种价值链为核心的柔性发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视对事关财富和利益主权的渠道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的掌握,而过度关注产量和规模。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 广东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还要有“广东特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工程,牵涉到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各种因素、政策和利益关系。因此,与明确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的要求相对应,从策略和战术上应明确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则,各部门又会出现新一轮的“本位主义”,各自强化自身的部门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主次不清,先后颠倒,甚至出现一种“新方式未建立起来,旧方式反而卷土重来”的局面。 首先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和“瓶颈”领域“加快” 首先,广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要“加快”,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快呢?显然,构成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和“瓶颈”领域需要加快。例如,制约广东扩大内需的流通渠道不畅问题,就是一块严重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长”;再如,过去一度视为特色和优势的“两头在外”,现在却成为了明显的“劣势”,更需要“大补特补”。总之,要“快而不乱”,不能胡乱地都“快”。尤其是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过剩经济已经是“常态”,在扩大和鼓励生产方面,要谨慎再谨慎,不能再动不动“上项目”或“政策倾斜”。 方向:从制造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服务业中从流通等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起步 其次,必须明确转变的大方向。什么才是正确的转变方向?这需要从不同的层次上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如,广东大部分区域已处于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市场化后期和城市化中期,与之相适应,其产业结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朝着升级转型的正确方向变化,而不是“逆向”而变。再如,广东经济正整体处于从制造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而服务业的发展却是有优先顺序的,必须从商贸流通等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起步,逐步向创意设计、高端咨询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而不是反过来。 突破口: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 再次,必须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广东经济过去30年的最大成就和标志,就是成为了“世界工厂”,形成了世界上区域最密集的工厂群和人数最多的“工厂主”。在这种世界历史上最浩大、最快速的“造厂运动”中,以“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和“低成本、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广东制造”无疑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初期和中期的一个符号和缩影,这也是广东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么,“新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如何选择?是继续单一地按照“生产至高无上”的理念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方向推进?还是针对前面所说的“短板”和“瓶颈”对经济结构实施革命性再造? 从目前来看,上述两种路径的选择一直都在进行。有些部门和学者始终热衷于按照“抓生产”的思路来考虑各种问题,始终坚持“一切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以为现在只要把“生产型企业”的升级转型完成了,就抓住了龙头和根本;还有一些学者和实际部门则认为必须跳出传统的“生产导向”理念,认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硬性发展方式,而不是基于一种价值链为核心的柔性发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对事关财富和利益主权的渠道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的掌握,而过度关注产量和规模。 我认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如果仍然把过多的精力倾注在生产和制造领域,把大量的资源注入到始终受产品生命周期约束、竞争激烈且价值增值波动的生产制造领域,显然不是广东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出路。广东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倾注在资本和流通领域,打造和养育一大批广东本土的大商人、大资本家,并推动主导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工厂主”型的企业家向支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商人型”和“资本型”企业家的转型。 进一步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广东企业从“工厂主时代”转型到基于市场主导权的“大商人时代”和“新资本家时代”,并站在全国和全球的高度,去整合渠道和资本资源,将“广东制造”纳入自己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参与国内外分销网络的构建和控制,大力推进符合现代资本理念的工厂和企业资本化进程,使广东赢得未来30年甚至更长期内新的竞争力。 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转方式重要切入点 要加快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我省资源紧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效支撑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是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当前,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是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以及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国广泛接受,许多国家都将生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乃至支柱性产业进行发展,生产服务业日渐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内地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外经济发展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薄弱环节。 生产服务业是指为各产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服务的行业,其服务功能涉及企业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诸多环节,目前,物流、研发、设计、信息、中介、金融、商务等行业均以提供生产服务为主。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高端化和高级化,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高增长、知识密集的“三高一密”特点。加快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不仅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更是一个现实性问题,对于有效解决我省资源紧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构建全省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是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我省生产资源要素紧缺、扩大产品输出 当前,受到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全球经济放缓带来国外需求锐减的双重压力,加上庞大工业品生产能力与销售市场不足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迫切要求通过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来缓解这一矛盾。 一方面,我省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但生产所需的资源匮乏,主要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靠省外调入或进口,在全球性资源日益紧缺和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我省生产资源要素的获得及对生产要素成本的控制变得更为艰难。通过建设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特别是建立高效的原材料采购基地、现代物流运作体系,可以更快、更多地掌握省外、国外的资源,保障我省制造业生产需要。 另一方面,我省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出口和调出外省是消化我省制造业巨大产出能力的重要渠道,2008年广东省出口产品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42.2%。但这种产品销售较高对外依存度的状况使得我省更容易受到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显得更为迫切。通过建设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特别是在国外和省外建立展销中心、品牌营销中心、物流配送体系,可以有效支撑我省产品的调出外省及出口,保障我省制造业的持续增长。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和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产业竞争力始终位于全国前列。随着全国各地开放力度的加大,我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受到严峻挑战。为提高我省的产业竞争力,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但强调的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升级。然而,单纯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10%左右,产业链上游的产品设计和研发,下游的品牌建立、售后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均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直接的支撑意义。发展生产服务业,特别是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从而改善我省制造业的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的状况,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推进产业转移,实现我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为解决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产业转移发展战略,然而,目前我省生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产业转移成本不断上升、转移企业存活率下降,对产业转移战略产生了严峻挑战。 通过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加速新型产业在珠三角地区的引进和诞生,防止产业空心化和产业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发生,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能加快落后地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转移承载地生产服务配套水平,同时还能促进珠三角发达地区先进生产服务业的跨区域供给,弥补粤东、粤西、粤北诸如研发设计、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务等供给不足,降低产业转移成本,更加有效地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出去,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促进我省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切入点 2008年我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51.6:42.9,尽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我省制造业相对发达的情况相比,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短腿问题。要解决我省工业长、服务业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而高效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是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我省生产服务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的总量,还可以有效支撑工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阅读全文

与粤北地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没有门锁怎么办 浏览:235
汽车缝隙用什么胶带好 浏览:333
越南工业体系如何改革 浏览:958
宝马冬天水温多久上来是正常的 浏览:739
戴姆勒和上汽大众奔驰哪个好 浏览:815
上海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多少钱 浏览:31
奔驰雷霆是福建哪里的 浏览:161
安徽工业沙盘多少钱 浏览:1
汽车后备箱手套箱哪个更热 浏览:608
庆城县有什么工业 浏览:179
汽车修复吸盘哪里可以买 浏览:561
奥迪a6l老款怎么开灯 浏览:632
奥迪a6和奥迪a4四驱选哪个 浏览:308
工业产值如何提高 浏览:489
奥迪a5下摆臂支臂如何更换视频 浏览:542
宝马x3eco模式仪表盘什么意思 浏览:662
如何不让工业污染 浏览:106
奔驰c200l爆胎后能开多久 浏览:907
汽车被淹怎么办 浏览:317
丰田汽车销售怎么样 浏览: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