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森林工业是怎样发展的
日本森林面积为25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7%,林木总蓄积量28.6亿立方米(阔叶林占2/3,针叶林占1/3)。
1987年日本共消费木材10313.6万立方米(按原木折算),其中国产材为3098.4万立方米,木材自给率为30%。1987年原木总进口量达3434.5万立方米,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7.6%;林产品进口额为99.1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1973~1987年间,日本的木材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锯材用材比重已由57.4%下降到46.5%,胶合板用材由14.6%减少到13.1%,但制浆造纸用材却由25.9%上升到33.6%,其他用材也由2.2%增加到6.9%。
木材采伐和运输
日本是典型的山地国家,木材生产以小面积采伐为主,因此主要采用轻、小型设备。伐木作业以油锯为主,1986年底全国油锯保存量为35.69万台。集材的主要设备是各种类型的绞盘机(大、小型各为1万台左右)和拖拉机(包括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合计为5435台)。运材则以轻型汽车为主(约有2万台)。日本民有林的林道总长度为70274公里,林道密度为4米/公顷,国有林的林道总长度为40102公里,林道密度为5.1米/公顷。
制材工业
1987年日本共有大小制材厂17886家,从业人员133248人,生产锯材2983.6万立方米。制材企业多为中小型厂,平均每个厂只有7.4名职工和72.9千瓦的动力设备;设备动力在37.5千瓦以下的工厂(约占40%),平均每个厂只有3.5人。自1975年以来,每年大约有300个工厂关闭,主要是设备动力在22.5千瓦以下的小厂。制材原料中半数以上(2458万立方米)为进口材。制材产品主要用于建筑业,约占78.2%,其次为包装材(9.3%)和家具用材(5.5%)。
胶合板工业
日本是世界上生产胶合板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美国。1987年共有胶合板厂545家(单板厂49家,普通胶合板厂115家,特殊胶合板厂349家,兼生产两种板的32家),拥有职工约3.2万人,生产普通胶合板11.46亿平方米,各种二次加工胶合板3.39亿平方米。日本的胶合板企业多为小厂,职工在49人以下的占69.7%。80年代初以来,由于建筑业不景气,进口材受限制,胶合板工业日趋衰落,无论是产量还是厂数都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1987年产量略有回升)。二次加工胶合板以直接印刷产品为主(36%),其次为木单板饰面板(19%),此外尚有油饰板、聚酯浸渍纸饰面板、聚氯乙烯薄膜饰面板和磷苯二甲酸二丙烯浸渍纸饰面板等。1985年全行业共有单板旋切机637台,单板干燥机497台,热压机961台,横拼机971台。胶合板的主要用户是建筑业(55.4%),其次为家具业(30.2%)。
纤维板和刨花板工业
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这两个行业发展缓慢。1987年全国仅有纤维板厂16家,生产纤维板1.11亿平方米(硬质板占42.9%,软质板38.7%)。在硬质板中,厚度为2.5和3.5毫米的产量最大,各占46%和34%。刨花板厂16家,分别从属于15个公司,总产量为8051万平方米,其中厚度为15和12毫米的分别占35.2%和22.3%。纤维板主要用于汽车的内部装修,占44.2%,其次为包装、建筑、家具和机电行业,分别占15.6%、14.2%、14.1%和4.9%。刨花板的消费途径以家具和门、窗及室内装修为主,约占58.5%,用做建筑材料和机电产品外壳分别为21.9%和14.9%。
制浆造纸工业
日本的制浆造纸工业相当发达,1987年纸和纸板产量已达2253.8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纸浆产量为972.6万吨,位居第四。现有412个公司的499家工厂从事制浆和造纸生产,其中制浆厂为64家,分别从属于42个公司。为首的10家大公司的纸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1%,纸板占54%。在1987年生产的纸和纸板中,纸的产量为1280.8万吨,占56.8%,纸板占43.2%。纸浆以造纸用浆为主,占98.2%,溶解浆仅占1.8%。1987年的纸浆进口量为275万吨,出口仅1.6万吨;纸的进口量为59.9万吨,出口38.3万吨;纸板的出口量为40.2万吨,进口25.5万吨。这种情况表明,日本制浆造纸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是在国内。
② 日本的战后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动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的国际形势是显而易见的原因,日本企业因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军需订单,从而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
二、出于抑制日本并与苏联对抗的考虑,美国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军、陆军保护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这意味着,日本得以将大量经费从高额国防开支中转移出来,为其工业和技术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三、晚至经济早已“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均国防开支仅116亿美元,而同一时期法国、英国、西德为210至240亿美元,美国更高达2390亿美元。按人均计算,1983年每个日本居民只需为防务支付98美元,而英国人为439美元,美国人为1023美元。
(2)日本工业如何发展起来扩展阅读:
日本战后7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长,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稳定成长,以及90年代之后股票等泡沫崩溃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称为通货紧缩的低速增长。
而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起点是1956年。当时已超过了战前的经济规模,日本政府的经济白皮书中也记录到“已经不是战后”。冰箱、洗衣机和黑白电视这“三件神器”销量惊人,丰富的劳动力对生产和流通构成支撑。
在经济迅猛增长的背后,扭曲也出现扩大。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增发国债,日本政府的债务出现膨胀。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经常陷入负增长。经济刺激的资金和债务不断增长,远远超过税收收入,加剧了财政的恶化。
③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工业是怎样得到迅速发展的
因为在当时日本得到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且他们全国都支持韦星,所以说可以得到迅速的发展。
④ 日本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原因,除了政府领导型的“所得倍增计划”带来的成效之外,另有要因如下:第一、日本经济的二重构造是主要原因,在经济政策上采用“对内促进竞争”和“对外限制竞争”的二重构造。第二、高度的教育水平和高品质的劳动力,加强了企业能力。第三、高投资率和储蓄率。第四、急速引进外国的技术。第五、保持安定的汇率,一美金固定为兑360日元。第六、出口主导型和投资主导型相互配合。第七、扶助幼稚产业的保护政策和促进企业间的竞争。第八、低位数的军事费用支出。
合理化投资,也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主要因素。从产业类别的设备投资动向来看,1950年以投资纤维、化学(肥料)、海运、金属为主,其中纤维业占全投资额的18.4%。1951年以降,重点放在电力、海运、钢铁、煤炭等四种基本产业,其中电力占27%。1952年以降煤炭产业的夕阳化及世界船舶的过剩化,重点改为重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1953年以降,电气瓦斯和运输业便占了首位。此外,近代化投资也不能忽视,例如合成纤维、家庭电机、石油化学、电子工业、冷冻工业等新制品生产部门,新产业便逐渐形成。这样,合理化投资与近代化投资,便被称为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二化投资政策”。
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经过“美金冲击”(1971年)和第一次(1973年)、第二次(1979年)石油危机后,1980年贸易的经常收支,便从一百零七亿美元的赤字,转为黑字基础,1985年贸易超出激增为491亿美金,对外纯资产达到 1298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资产国。1987年,国民平均所得从17年前的第十七位,跃居为世界第一位。外汇存底也在同年名列世界第一位。从此,日本不但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也是世界最强的“技术大国”。
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关于日本……
⑤ 为什么当年日本的重工业崛起那么快
日本的重工业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军事化。自犬养内阁开始,对财政政策进行大转变,大幅度扩大军事支出,扩大公债发行量。从1931 年到1936 年间,岁出总额约扩大50%,即从14.77 亿增至22.82 亿日元。政府财政开支中,军费1930 年占28.4%,1931 年为30.8%,1932 年增至35.2%,以后均在38~40%。这些军事负担,都转嫁到日本人民身上。内债总额增长近一倍(从47 亿增至93 亿),货币发行额及物价指数均约上升40%左右。1936年,每个日本人平均负担内债90 多日元若连同外债则超过100 日元。当年全国国民收入约146 亿日元,军事支出约占国民收入的7.4%。
军需的扩大,使以军事为中心的重工业、化学工业得到畸形发展,工业结构亦发生重大变化。1929年重工业及化学工业只占工业生总产值的30.28%,1933 年其比重开始超过轻工业,至1938 年达到54.8%。同期,轻工业所占比重从35.1%下降到22.2%。重工业及化学工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也大幅增加,从1929 年的23.7%增加到1939 年的53.6%。从20 世纪30 年代起,日本资本主义开始转入重工业阶段。
经济军事化过程中,日本政府把民间工业纳入为军需服务的轨道,扶植了一批以军事工业为母体的新财阀,主要有: “日产”康采恩, “日窒”康采恩,大型电力化学森康采恩、“日曹”康采恩、“理研”康采恩和中岛飞机康采恩等。老财阀资本雄厚,在基础工业、轻工业、国内市场和出口贸易中久居垄断。
与之相比,新财阀一般主要靠国家资本、专业银行的支持,采用新技术,发展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机电、化学等新兴工业,以及“开发”殖民地等办法来追逐高额利润。他们与军部势力,与殖民扩张政策的联系更密切,形成军阀与财阀的阶级同盟。
经济军事化过程中,老财阀三井、三菱等也紧跟军事形势。在“九·一八”事变以前,加大了对造船、煤炭、制铜、飞机、钢铁、制铝等部门的投资,并从军需通货膨胀中获得巨额利润。“九·一八”事变以后,老财阀迅速地把重点转入军需工业。1937 年,三井财阀总资本17.2 亿,其中军工投资3.25 亿日元,其它老财阀资本总额中军工投资以住友最低,但也占14%,三菱最高占26%。新财阀的资本总额中,军工投资日产为50.7%、日窒为53.8%、日曹为93.4%、森为83.2%、理研为95.3%。
经过经济军事化,日本的军事力量和装备水平大大提高。至“七七”事变前,日军各种炮的数量已超过了法国而接近于英美。日本资本主义从其形成伊始,就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军事为目的、靠战争而繁荣、从殖民地谋取利益,具有强烈的军事侵略性质。
⑥ 日本汽车工业是怎样崛起的
1、萌芽期
二战以前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制造汽车,政府也开始意识到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并出台政策进行扶持。1936年,汽车制造行业法正式在日本国内开始实施,日本汽车真正国产化的序幕由此拉开。二战前,日本汽车工业对欧美亦步亦趋,车型多为仿制。
2、基础期
日本经济在经历了二战的毁灭和战后十年的复苏之后,在1955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汽车产业也在这一段时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务车比例稍有下降,出租车加快发展,私人用车开始起步。随着经济的强势复苏,日本的民用车市场逐渐打开。
3、发展期
20 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纪7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高速发展。1960年时,日本汽车年产量仅为16万辆,远远低于同时期美国和西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产量。过了7年时间,日本汽车年产量就达到300万辆,1967年日本超过德国而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国内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百万辆。
70年代接连爆发的石油危机,则彻底帮助日系车打开了海外市场。
日本工业
日本有京滨、中京、阪神三大工业地带。以前日本的大工业地带还包括北九州工业地带,称为四大工业地带,但是上述三大工业地带已远远超过了北九州工业地带的规模。
京滨工业地带机械工业发达,出版、印刷业繁荣,川崎和横滨有很多石油精炼所。中京工业地带主要以机械工业为主,特别是汽车工业发达。
除三大工业地带和北九州工业地带以外,日本还有其他一些工业区,主要包括关东内陆工业区、京叶工业区、鹿岛临海工业区、东海工业区、北陆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等。
机械工业是日本工业的中心。1997年日本有13.5万家机械工厂,从业人员398万。日本机械技术水平高,汽车等运输机械、电视等电器电子机械、照相机和手表等精密仪器、计算机等一般机械闻名于世。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性能优良的高科技产品和有利于环保的产品不断增加。
为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防止大气污染,日本正在加紧研制电动汽车,但电动汽车完全普及尚很遥远。
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力、内燃两用汽车,在市内行驶用电动,在郊区行驶用内燃机,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减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减少到1/10,这种两用汽车从1997年末开始销售,已普及10,000辆以上。
⑦ 日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居于对日本战后发展史的了解,我们下一步就可以探讨促成日本经济辉煌因素了。各国诸多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学者在考察研究了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后一致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无不与他们建设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另外,日本在二战之后,由于美国首先提出了针对日本的“政治活动禁止法”,实际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军队提供武器和补给的财团与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国神民与军国主义思想,但是他们又以企业集团的形式重新复活起来,所以日本在战后在经济上得到迅速的发展,1980年,日经指数首次突破一万点大关,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泡沫经济出现,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继位,史称“平成不景气”,90年代,美国又在经济市场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货率上升,由原来的1USD:160YEN,到现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与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动摇,但是现在亚洲邻国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追赶他了,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产优质产品的时代,所以现在日本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威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⑧ 日本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1、海运便利。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主要有京滨(东京---横滨),名古屋(名古屋为中心),阪神(大阪--神户),濑户内(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业区。这种工业分布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局,无论是原材料的进口还是工业产品的出口都极为便利,减少运输成本,且日本优良港湾众多也危害云提供了便利。
2、工业基础雄厚。日本工业虽然在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但是战后日本先后从美国等工业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确立了本国的技术体系,工业迅速发展。无论是轻工业和重工业,还是电子星系产业都形成完善的体系。
3、科技发达。日本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汽车,机床,机器人,计算机,金属冶炼等高科技行业在世界有重要的地位。
4、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日本地形狭小,人口众多,是世界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使使日本成为制造业大国。
⑨ 日本的工业在明治维新之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完成后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当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部分。
从内部原因上来说:
幕府统治早已腐化,不得民心。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国内就出现了反对幕府统治的呼声。日本拥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身为一个岛国,面积狭小,因此无论是政策还是技术都比较容易普及全国,并且狭小的地理环境也使日本比较容易形成统一的市场环境。这些条件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之后工业的发展。
从外部原因上来看:
当时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时期,显然,相对于日本来说,疆域广阔中国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西方列强在掠夺资源的侵略过程中将主要力量放在了中国,这为之后日本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总结: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它为日本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发展扫除了障碍,为日本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外,还有日本内部的历史原因。
这场改革告诉我们在改革时不可盲目借鉴,在学习先进技术时要有选择、有批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舍弃文化本身消极落后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