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轻工业如何快速成长

轻工业如何快速成长

发布时间:2022-05-20 01:24:38

㈠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求详细的┈初中历史

晚清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较快成长,其中1914-1919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期”,中国的纺织、面粉、烟草、酿酒、日用品等轻工业发展起来。国民政府时期,统一了货币,引进内外资本创办一批官僚资本企业,民族工业继续发展。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未变。一方面,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是压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最后,晚清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动荡局面和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都严重破坏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极不平衡。从地域看,工业集中于上海、天津等沿海、武汉等沿江少数几个大城市,广大内陆地区极其封闭落后。从部门看,工业门类不齐全,结构不合理。轻工业相对较发达,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极为落后。从规模和技术水平上看,规模较小,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近代涌现出提出“实业救国”的状元实业家张謇,还有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周学熙、范旭东等爱国实业家。

㈡ 二十世纪中国工业发展的原因

一: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3、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4、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发展
5、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表现,开办新式学堂、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工厂、建立新式军队、成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送留学生出国留学.
评价,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原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新政”奖励实业等措施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表现,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办工业的浪潮,轻工业尤其是棉纺织业的发展突出.
四: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忙于战争,无心顾及中国市场.清政府对民族工业放宽限制.
表现,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着,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着名的实业家.
五:1,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中国的民族工业虽然较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
3,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
六:表现,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经验,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应符合国情;正确认识主要矛盾,不搞阶级斗争;坚持民主集中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七:基本上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八:第一,引起商业革命.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
第二,引起了“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第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
第四,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六,导致亚非拉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
第七,导致贩卖黑奴的兴起,致使非洲失去了至少一亿的精壮人口.
第八,为人口的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民族的产生.如18世纪,美利坚民族的产生
第九,使全球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市场的形成.
九:第一次工业革命
平版印刷术,螺丝切削机床,锅炉,矿工灯,锅炉,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早期汽车,早期飞机,化学工业(炸药等),内燃机,发电机
十: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更大的海外市场和黄金.(经济因素)
2,欧洲人狂热于黄金.《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社会因素)
3,商业危机.
4,客观条件的具备:生产力,知识和科技.
5,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发展:
完成中央集权.
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精神动力).
优越的地理.
先进的行海
6,当时通往东方的的要道被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并且设置关卡,交很高的关税
导致欧洲一些国家迫切寻找海路而进行通商.
希望采纳,我弄了好长时间,O(∩_∩)O谢谢.

㈢ 我是一名服装厂的业务员,现在外贸服装的形势非常不好,我觉得前景不乐观,该转行做什么或怎么做呢

做外贸有前途吗?
有前景,虽然人民币升值了。中国在轻工业等方面很有竞争优势的。而且刚入行一般是外贸业务员,通俗讲就是销售,这个是拿提成的,看自己的能力,能力强,拿的单子多,提成拿的也多,荷包也满满的。当然如果干久了,有经验自己开个公司那个是最赚钱了。外贸也有跟单员等,我自己觉得刚入行也可以做这个,积累产品知识和经验,为外贸销售做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外贸基本知识的积累,比如外贸流程,外贸函电,外贸英语,外贸术语等,还有就是如果想入行的话,不要计较太多,这个行业很难入行的,去哪里应聘都要工作经验,所以抓住机会入行很重要,不要计较工资等其他条件。相信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希望能帮到你,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上深圳外贸论坛szfob;真是要感谢szfob,让我快速成长起来; 怎么样进入深圳外贸论坛szfob? 现在已经很出名了; 地球人都知道,搜索一下:szfob 或者是 外贸szfob或者是szfob论坛 就可以进入了;其实只需要记得szfob 就好了,也就可以很容易找到深圳外贸论坛szfob; sz是深圳的首字母的缩写,fob是国际贸易术语的一种;所以只需要记住szfob,就可以学习和做好外贸;请认准szfob ,毕竟只有深圳外贸论坛szfob才是全国最专业的外贸论坛

㈣ 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工业化道路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

(1)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2)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3)坚持“两条腿走路”

农业

㈤ 急急急急!!!

第一课神秘的货币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此概念是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
2、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3)商品——货币——商品
4、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是货币本质的体现,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两种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B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8、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9、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不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是国家规定的货币符号,如果滥发纸币,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纸币也不是越少越好,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所需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10、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11、信用工具分类:
(1)信用卡: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的特点: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A分类: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B共同点:不准流通转让。
12、外汇
(1)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
13、人民币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考点:1、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2、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如何应对?今年我国上调人民币币值,如何看待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等,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个人企业要想更多赢利应该怎么做?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短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赔钱:个别劳动时间长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
(1)加强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2)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本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6、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A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上下波动示意图:(如右图)
7、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一般来讲:
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
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A调节生产。(图形略)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如:火车—飞机 空调—风扇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如:乒乓球拍—乒乓球 汽车—汽油
考点:企业生产者怎样在价格战中获胜?怎样使你的商品在市场中有竞争力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品价格
(1)收入是消费是前提和基础。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比较快;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
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活学活用:请说出几种促销手段
提示: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保养情况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带来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
2、分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个过去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较高的人,在可支配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短期内仍然会力图保持已经达到的较高的消费水平,而不会立即削减消费支出。
3、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服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三种。
(3)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产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4、食品支出、发展资料支出、享受性资料支出哪一项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占比重越小,证明该家庭消费水平越高?
答: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相关材料分析题型:
济南市统计局发布信息:私家车和商品房成为省城居民2004年增势最强的主要消费品。到现在,全市私家汽车总量已达11.2万辆,按济南城乡居民统算,每百户居民拥有量已达6.5辆。而个人住房购买量也比上年增长了55.8%。
运用相关知识,回答材料体现的经济知识。
分析:材料表明汽车和住房消费已成为市民除食品消费外的最大的消费类别,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所以由材料可知济南的社会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
5、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受外部因素影响(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心理引发的消费: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6、如何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其核心是可持续性发展。)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考点:结合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思考在消费中我们如何做到节约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
①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改革是强国之路
①内容:A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B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②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误区:把改革误认为要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组成部分:公有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A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A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的经济。
B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B(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6、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2)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3)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是什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哪种企业起主导作用?企业、国有企业。)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3)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相同点: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不同点:课本P41表格
(4)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3、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4、人类生产出是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5、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7、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择业观(3)树立职业平等观(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8、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休息、休假的权利;
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1、储蓄存款:
(1)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主要机构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2、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3、存款储蓄分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定期储蓄包括: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体形式
4、我国的商业银行
(1)含义:商业银行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办理结算三种
A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按照贷款用途,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
银行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然而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B其他还有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业务。
5、股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
(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
注意:不允许向公司要求返还其出资。
特点:高收益高风险
6、债券:
含义: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组成: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
种类: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又称企业债券)
三种债券依次流通性渐弱、利率渐高、风险渐大。
7、保险:
(1)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类别: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3)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①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②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从生产关系上决定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不能能实行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根本原因,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在个体经济中)。(2)、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生产要素指:劳动、资本(资金和事物)、技术和管理等。(适用除个体经济外的所有制经济中)。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体现了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获利竞相迸发,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造福于人民。
3、效率与公平(1)效率的含义: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2)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3)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4)为什么要效率优先?第一、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第二、符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效率优先,才能调动各种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为什么要兼顾公平 ?第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兼顾公平,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要求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6)效率与公平:①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②如何实现兼顾效率与公平:A.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B.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C.必需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的财政、税收和社会保障属于再分配,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防止两极分化,体现兼顾公平。

第八课 国家的收入与分配
1、财政收入:①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②财政收入的渠道主要有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根本因素),要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就要努力发展经济。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有一定的制约,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支出(重点、首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3、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 (最理想的状态),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宇。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2、财政的巨大作用:(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资源配置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②经济稳定作用:国家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1)当经济增长滞缓,社会需求不足,则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拉动经济增长.(2)当经济发展过热,社会需求过旺,则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③经济发展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在: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2)人民生活有保障: 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③财政实现收入公平分配、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税收的基本特征:①税收的含义:以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有国就有税,有税必有法。②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区别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2、税收的种类:①按征税的对象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影响最大的主要类型有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②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基本税率是17%。增值税的意义:可以(不是保证)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人的稳定增长。③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3、纳税人与负税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1)并非人人都是纳税人,但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纳税发生着联系.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一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发生应税行为(2)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当纳税人所缴税款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当能完全转嫁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增值税④常见的违法税法的几种行为有偷税(漏税)、欠税、骗税和抗税。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一是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决定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的一致性。二是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款作为物质基础。三是公民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就必承担义务。(2)怎样做到依法纳税?一是要树立诚实纳税的意识;二是反对违反税法的行为;三是要有监督意识,监督国家对税收的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税收的行为进行批评检举。

㈥ 中国工业化进程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200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工业增加值为4593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4.9%。而新中国诞生之初的1949年,工业净产值仅为45亿元,所占比重只有12.6%。
在上述的一组对比数据背后,隐含着一个建立在农业国家基础上,拥有13亿人口同时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伟大而创造奇迹的故事。纵观当今世界60亿人口中,主要工业国人口约为7亿,所占比例不足12%,而超过21%世界人口作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中国,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现象,也必然产生许多人类发展史上从未经历过的挑战和问题。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采取重化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为了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而建立重化工业体系。在经济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保证能够通过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此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战略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
这一战略的贯彻和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重工业快速增长。1952年至1965年期间,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5%,高于轻工业年均增长率5.5个百分点,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迅速由35.5%提高48.4%。从1953年到1980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54%,而工业投资中重工业投资所占比重高达89%,主要投资于冶金、电力、煤炭、化学、机械等行业。
尽管现在评价这一工业化思路的得失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但是其缺陷和失误是明显的。由于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了重工业增长自我服务和自我循环的局面,导致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轻工业及其他产业严重落后,表现出"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率"的特征。消费品严重短缺,消费需求受到严格抑制。在此期间,工业尽管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工业与一二三次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工业化过程经常处在工业高速增长--结构关系失衡--调低工业发展速度--恢复比例关系--再提高工业发展速度的反复循环过程中,国民经济增长处在严重波动的状态中。国民经济因结构矛盾而缺少稳定、持续的增长能力。
以计划经济为体制背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基本战略,同时处在与国际经济较少联系的封闭状态,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到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1978年,第二产业在GDP的比重达到48.2%,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9%。第二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发展中国家,霍夫曼(Hoffmann)系数为0.76,但是并不能据此给出工业化先进程度的判断,更得不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结论,因为当时存在着工业消费品严重短缺的情况,80%多的农民被排除了工业化进程之外。
在这一时期,中国用了近30年的时间,初步构造起了独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进程也由起步阶段逐步进入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
调整时期(1979-1992年)
到了70年代末,为了解决严重的结构矛盾,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以纠正扭曲的产业结构。自1980年起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的政策,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投资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此后,工业内部重工业自我循环的结构被初步打破,被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突然被释放出来,成为工业化的巨大牵引力。首先是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1980年至1985年的工业总产值中(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轻工业的比重迅速由47.0%上升到49.6%。
这期间最重要的进展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高度集中计划的工业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1984年进行了微观环节的放权让利式改革,从而改进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的方式开始脱离计划的轨道,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在资源配置新机制下,过去受到传统战略压制的轻纺工业,在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强刺激下,推动了非国有经济更多地进入到这些领域。因此,重工业比重过高的扭曲结构,主要是通过非国有经济的进入而得以调整的。到了1998年,轻工业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77.1%。
在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下,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在一定时期高增长产业的形成,其作用是明显的。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呈现新的变化,在吃穿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后,转向了用的领域,出现了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的消费一致性倾向。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这些消费品立即供不应求,从而强烈地刺激了家电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与此同时,轻重工业逐步协调增长,轻重工业的互动发展机制逐步形成,重工业开始加强轻工业所需的工业原料和机械设备的生产和供应,而轻工业则通过产品的市场开拓,增加了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
1984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和农民的活力,从而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土地上兴起了一股农村工业化潮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创举。从90年代初期起,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每年2000万到3000万的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涌入。1993年乡镇企业就业人口达到1.2亿,超过了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这个数字相当于30多年前城市工业吸收劳动力之和,乡镇企业的产值曾达到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双重工业化格局,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改变了过去那种工业化与城市化割裂的局面,形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使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逐渐融入到工业化之中,从而极大地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结构失衡的状况在不断纠正的过程中趋于均衡,资源配置方式由单纯的计划手段转向计划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由封闭经济开始走向开放经济,工业化的总体进程也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过渡。在这一阶段还形成了两个带有长期意义的机制:一是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释放消费需求、挖掘市场潜力,以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的工业化发展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并贯穿于今后的工业化进程中;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初步形成,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村地区加入到工业的行列中。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新的结构性矛盾,即加工业的超高速发展后,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现了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紧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
明显高度化阶段(1993年至今)
之所以将1993年做为新阶段的起始年,是因为1993年之后重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从而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势头。但是,此次重化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不计客观条件的盲目"跨越",而前者结构变动的趋势基本上符合工业演变的规律。当然,在此阶段的初始时期是以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制约瓶颈为目的,而2000年之后出现的重化工业更为显着的特征,是在房地产以及随后的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而发生的。例如,2002年中国钢铁消费量2亿吨(这是美国、日本钢铁年消费量的之和)中,新增量的60%是用于房地产建设的。
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并由此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的演进,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在90年代中期,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再次出现升级,在彩电、冰箱等传统家电类的消费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空调器、个人计算机和通信等需求领域以更高速度增长,从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1994年、1995年的电子工业产值年增长率分别达到33.4%、32.7%。电子工业成为这一时期极为显着的高增长行业,并保持了长时间的持续高增长。通信、电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1.4%提高到2001年的4.2%。2001年电子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9年的不到5%上升到近10%(达到1.3万亿元);规模总量的快速扩张使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电子信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20%。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度高的特点,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消除制约消费增长的制度障碍,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很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电信产业的改革,1994年成立了中国联通公司(后又对电信产业实行更深层次的重组),从而打破了电信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使得电信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大幅度降低,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这一改革不仅推动了电信业的高速增长,而且是继家电产品之后由通信产品及设备制造保持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这一案例十分清晰地证明了一个事实,即产业良性增长机制的生成和产业高度化的演进关键是消费能量的释放和消费潜力的挖掘。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中从未遇到的情况,即短缺经济的结束。告别短缺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是当真正结束了中国经济一直被短缺所困扰的局面后,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依靠数量扩张、扩大生产能力的外延式发展的后遗症凸显出来,结构性也矛盾深入到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等更深的层次。在制约因素由供给转向需求侧之后,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则因越少新的消费热点而短时间迷失了发展的方向,这一问题在1998年之后的2、3年间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扩大内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国有经济实行布局的战略调整、推动企业重组、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主线。
近两年,居民消费结构再次出现升级,而且这一升级的幅度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居民的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的升级和转变,从而使得房地产、汽车等产业成为新的高增长产业。近年来,房地产投资额每年均超过20%;2002年汽车产业增长了38.8%,其中轿车增长55.2%。尽管汽车产业的超高速增长具有加入WTO背景下购买力集中释放的因素,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正在形成。由于汽车等行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强,尤其是对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的产生了较大需求,这是近年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显着提高。经过外资、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国有企业在工业产出中的份额由1980的76%下降到了2000年的28%。
对外开放: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
中国的工业化是依靠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而获得加速发展的。
1979年中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在整个经济体制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型条件下,以经济特区的形式进行制度试点和局部突破的战略尝试。特区奇迹的示范效益,验证了对外开放战略的正确性,并由此打开了关闭30年的对外开放的大门。1984年开放了沿海14个城市,1988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在沿海铺开,1992年之后对外开放扩大到全国各地。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
中国经济已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2002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20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贸易国。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达到90%。1980年外贸依存度仅为12.6%,2002年迅速提高到50.2%。
截至2002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80亿美元,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4万个。在这些企业的就业人员约1800万人,合资或独资企业出口商品交货值已占全国出口商品交货值的40%。外商直接投资当中,约70%是在制造业领域。
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不仅仅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经济总量的贡献上(1995-1999年外商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对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是27.3%。),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例如,80年代起步的家电工业,是在依赖进口元器件的基础上,以CKD为主要方式发展起来的,进口产品的涌入以及随后的外资企业的进入,使得家电的国内市场呈现出国际化竞争的特点,中国的家电企业在同这些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学习、发展、壮大,其产品逐渐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并成为家电产品的世界制造大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领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就是低成本的制造优势。根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以中国特定工业产品出口的比重与全世界同种产品出口比重之比,做为度量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指标,称之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evealed
comparativeadvantage
index)。其结果是劳动密集性产品的该指标达到4,大大超过1,从而表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发展的显着变化之一是产业分工方式的改变,即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以及由此推动的新一轮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在新一轮国际分工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此轮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加工、组装环节的比较优势。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
结束语
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还应该看到中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问题和矛盾仍很突出: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国有企业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等等。中国政府最近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工业化任重而道远。

㈦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如何发展

建立适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通过有选择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以逐步建立起符合首都市场需求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和问题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产业体系。截至2004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共1440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33.3%,占轻工业企业数的77%;实现产值691.3亿元,利润39.2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4.2%和12.6%,占轻工业企业的74.9%和68.4%;2004年共安排从业人员30.3万人,占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30.3%,占轻工业就业人数的82.1%。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呈现如下几个特点:(1)已初步形成在郊区县集聚发展的态势。各郊区县由于工资、地租等相对较低,而且近年来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大为改善,已经具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同时,为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各郊区县纷纷建立了一些工业园区;(2)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主要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服装鞋帽、印刷和医药制造产业;(3)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带动力量。通过“基地+农户+市场”形式,特别是通过订单农业,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但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1)各区县在行业布局上缺乏协调,基本都以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行业为主,存在重复建设,相互间不能形成合力;(2)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制度不尽合理,企业税负相对较重。特别是深加工企业比初加工企业要多缴纳一定的增值税,深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明显偏高;(3)资金缺乏成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产品加工企业自有资金数量有限,受行业赢利状况及企业规模所限获得银行信贷较难;另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的采购时间集中,库存原料占用资金数额大、时间长、周转慢;(4)郊区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在郊区的集聚和发展。一方面大量的一般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又非常不足。再加上目前郊区的生活、工作环境相对城区还有差距,所以加工企业在吸引市区高层次人才时往往比较困难。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和目标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就业及稳定首都市场供给为主要目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适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通过有选择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以逐步建立起符合首都市场需求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具体来说,其目标主要有:带动城乡富裕劳动力就业、增加郊区农民收入、实现首都农业效益的稳步增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首都市场对农副加工产品的需求。
发展重点 在统计上,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是12 个行业,即: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医药制造业。这12个行业在北京市的发展水平不一,市场结构和行业绩效差异较大,并且产业发展环境和要素需求也各有特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行业,通过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进行支持,加快其发展,以充分实现其社会和经济效应。
第一,食品加工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作为扶持重点。包括蔬菜、肉、蛋、奶以及果品加工等鲜活易腐类行业。这些行业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需消耗较多农产品。所以从保障首都市场供应、增加劳动力就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三大目标出发,应将其作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行业。而且北京市发展这类加工业也有一定优势:首先,北京市城乡有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可以保证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北京市郊区有一定的原料供应,可以部分保证其原料需求。同时,经过多年发展,这类行业在北京市已有一定的基础。
未来一定时间内,这些行业应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
第二,技术密集型加工行业应作为今后长期扶持的重点。包括生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植物香精香料加工业等。北京市具有较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工企业通过与这些单位建立依托关系,或者组建科技联合体,可以获得新技术的机会比较多,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产业具有优势。此外,北京周边已经出现了一些规模大、效益好的生物制药企业、植物香精香料生产企业,产业基础也较好。因此,未来更应鼓励这些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集聚发展。
第三,其他诸如服装及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印刷业等可适度支持。这类行业的特点是:外贸依存度高,其最终产品基本属于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带动劳动力就业的功能强。
第四,部分加工业应限制或禁止发展。主要包括饮料制造、纺织和造纸业等。饮料制造业的特点是消耗大量水资源,而北京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所以除在密云等区县可适度发展外,其他区县要限制其发展。我国纺织业的中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些区域目前已实现集群发展,形成了区域优势,所以北京市纺织业的发展很难获得竞争优势;而造纸业则污染环境比较严重,从北京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严格限制其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可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最急需的冷藏、保鲜、包装、运输、卫生检疫、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于重点龙头企业,实行投资优惠政策;另外,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制度。建议将所有农产品加工业一般纳税人企业的增值税销项税率全部降为13%,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行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现行优惠增值税政策的实施范围,给予更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即征即退的优惠,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其次,构建金融支持政策体系。要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发展民间金融服务组织,为小城镇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对于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社会资本,其投资收益及资本利得给予减免税的优惠;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可以由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建立政策性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第三,培育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对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所取得的服务性收入,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同时,要支持和强化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组织,对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研发给予专项支持;建立孵化器式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园,使其早日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知识创新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通过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咨询、信息、技术培训、国际合作的机会、技术发展动向等服务,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第四,完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利用财政和信贷支持工具,加大对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包括提高道路等级水平、保障电力供给、改善通讯条件等;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在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为加工企业发展储备必需的人力资源;加强加工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完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第五,完善市场服务支持体系。要培育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包括物流、营销、贸易服务组织和各种产业化组织。

㈧ 民国初期1919年我国轻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打得如火如荼,没有空闲理会欧洲以外的地方
所以中华民国就有机会自主发展轻工业不受他人限制,加上只需要内销就足够支撑整个工业的发展,因此没有非得外销的压力,轻工业得以蓬勃发展

㈨ 中国南方的轻工业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这跟南方的地理位置有直接的关系,南方在解放前就有很好的轻工业基础,后来,珠三角地区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这对于珠三角在引用外资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㈩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顺序

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快发展”首先就是要强调发展生产力。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拓展资料:
1、毛泽东历来深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同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他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民群众,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他的带领下,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可以说,新中国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贡献。正像毛泽东所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任何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另一方面,他认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和归宿,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毛泽东强调对个人利益要予以重视,当时提出的“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经济思想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2、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毛泽东最初设计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应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要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据此制定和实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取得了伟大成就;第二步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创造出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一步大约需要10年到15年;第三步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步毛泽东最初估计需要50年到75年,后来又估计大约需要100年还多。应该说这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时间表是清醒的和基本正确的,是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的。但是后来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战略部署去走,而是在实际上实行了速度与规模并举的“赶超战略”。即使这样,建国后前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应归因于毛泽东探索时期确立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方针和工业化道路。

阅读全文

与轻工业如何快速成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525显示屏怎么关机 浏览:582
奔驰a油表空了还能跑多久 浏览:159
奔驰b180车门安全锁在哪里 浏览:986
桑植到永顺汽车多少钱 浏览:163
朋克汽车是个什么鬼 浏览:662
汽车进气压力多少 浏览:304
风陵渡工业园区有哪些企业 浏览:470
奔驰车卖给4s店多久钱到账 浏览:726
老比亚迪汽车是哪个厂生产的 浏览:706
河南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有哪些 浏览:484
汽车menu什么意思 浏览:563
如何去除汽车线性轻微划痕 浏览:928
桂林航天工业大学背景是哪个 浏览:588
河南节能工业风扇怎么样 浏览:274
宝马新三系外循环通风怎么开 浏览:351
宝马740副驾头枕怎么调整 浏览:488
宝马3系命名叫什么 浏览:571
宝马排气管常开怎么解决 浏览:143
汽车尾气不合格怎么解决 浏览:920
高密汽车内饰多少钱 浏览: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