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县城如何发展工业经济

县城如何发展工业经济

发布时间:2022-05-18 20:19:00

‘壹’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整体,也是政府职能和作用在经济中充分显现的区域经济。2004年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并从2005年开始,开展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但从目前看,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县域经济相对滞后,因此,面对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机,认清和确立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及其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首先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二、完善政府体系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政府要不断完善现行财政体制
在财政体制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调动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实现增强市级财力与壮大县区财政的目标,以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积极完善县域经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在县域经济金融扶持政策上要有新举措。首先是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引导,其次是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实现就业目标中的作用,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研究适合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探索新的融资方式。第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贷款保险机构和其它中介机构。企业与担保公司签订协议,并参加保险,从而分散风险。第四是实施有区别的区域性货币政策。银行在制定宏观货币政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县域经济的巨大差异性。要充分利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区域经济进行资金调节。
(三)县级政府部门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要合理定位
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逐步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当前,这种转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推进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精减县乡政府人员,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清理对企业和农民的不合理收费,切实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三是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区外生产要素来发展县域经济,比实施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更为重要。四是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要实现城乡联动,必须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城市大市场之间的畅通联系。有了市场体系,还要积极培育农村流通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总之,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角色真正界定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
三、安康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切入点
(一)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定位应该是:
1、实施民营主体战略,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这是因为,我市的县域多为欠发达地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活力不足、后劲不足、投资不足,缺少一种广泛的群众性经济的蓬勃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寻求新的突破,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实施民营主体战略,就是要唤醒广大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市场主体意识,鼓励个人去寻求就业,去办企业、搞实业,创造财富,增加收入,加快民间资本的积累。一个县域,人人能自谋出路,人人能自食其力,人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生长点,形成县域经济的\"星火燎原\"。
2、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我市现在也有一些自己的产业和企业,无疑它是进一步发展的根基,但这些产业和企业都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水平低、农业不优、工业不强、特色少和服务滞后等问题。这些是制约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实践证明;单一的经济结构是支撑不了区域经济的,也支撑不了地方财政。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县域经济是典型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经济,因此,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包含领域大、内容多,包含管理升级、质量升级、市场升级、科技升级和服务升级,应尽快使社会经济主体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有机结合于一体的局面。
3、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发挥人才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现代经济增长表明,人才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之其它因素越来越大。现在,我市人才远离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滞留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市县域大多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但最主要的是缺具有现代市场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激励固有的人才潜能,就要大胆放活政策、放活机关干部、放活科技人才、放活生产要素,留住已有人才、用好优秀人才,激活潜在的人才队伍,做到充分调动全社会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来。
(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要通过全方位的具体措施方能实现。因此,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
1、全面开放招商引资,精心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快开发步伐。全力招商引资,是加快资源转换、抢先发展的现实选择。我们招商要以引进兴办民营企业为主,同时不放弃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和项目。要把优惠政策用好、用活、用出效果。当然,招商引资离不开载体建设,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和各类企业科技园区是较好途径。对园区的管理,坚持给予优惠,坚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坚持内外客商平等准入等原则,并要全方位优化经济环境,靠好的环境激活企业投资办厂的热情,使整个县城经济宏观放开、微观搞活。在引资中,要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强化效率观念,从减掉一批\"公章\"入手,对政策之外的事例,要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根据投资者要求和可能制定相应措施,力争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投资者满意,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特别是政府机关要以承诺制和公示制支持投资业主合法经营,保护投资者权益。
2、以主动务实的态度,全面参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战略,是一次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开发。在西部开发中,谁工作主动务实,谁就能抢占开发先机;谁拥有好项目,谁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参与西部开发,我们各县区必须主动出击,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和项目争取工作。从我市县域自身的实际出发,形成项目开发、储备、实施等一系列运行机制。立足于我市县域的实际,要突出抓好生态建设、水利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和科技普及五个重点,尽快筛选出一批生态、交通、水利、城市基础建设、农业开发和农牧副渔产品加工等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强化项目责任制,确定和制定项目落实策略,广泛搜集信息,摸清市场取向。另外,还要加大对自身人文、环境、政策、资源的宣传力度,为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来更多的投资者和开发者。
3、着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我市现今至以后较长时间内的任务,是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发展特色种植业、做大林牧业、培育龙头经济组织和企业。
4、围绕商贸搞活,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市场化进程。我市县域要按照市场兴产业、强经济、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发展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构筑以县镇、建制镇和基地区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当前,我市县域市场建设要以启动民间资金为主,运用政策引导、民间建设、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断探索市场建设新机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的办法,做到产权、体制、机制一步到位。
5、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当前,我市县域基础设施落后是较突出的问题。要加大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推动经济的动力因素,又是经济开放招商引资的环境基础;既是引来外地人开发资源的\"平台\",又是当地人走出落后封闭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因此,努力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用电低价,是不可等待拖延的事情。
6、立足现有条件,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创新人手,培育带动县域经济的\"小巨人\"和主导产业,再造发展新优势。一方面,城镇工商企业的机制完善,要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涉农企业和城市公用事业,也应及早准备,抓紧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选择那些在县域经济中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产业产品,千方百计做强做大,积极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相关产业联合发展,使之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的\"小巨人\"。把市场机制引入农村经济发展各环节,发挥市场机制推动微观经济发展不竭动力源泉的作用

‘贰’ 如何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与升级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经济转轨过程。面对新形势,我省提出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下大力解决工业发展不快、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安县民营企业发展早,群体规模大,是河北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经过初期高速发展后,企业布局散、单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顺应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加快转型步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从八个方面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第一,由“散”转“聚”,促产业聚集。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企业布局分散、无序,造成土地、电力、水利等要素资源的极大浪费,功能配套难、资源共享难、环境治理难。因此,引导产业由分散转向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聚集效应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实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多元化投入,打造优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强扶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聚集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把好产业、土地、环保关口,吸引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
第二,由“低”转“高”,促产业提升。县域一般产业单、
层次低、链条短、成长性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以**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导产业,全县各类生产加工企业达3000多家,但产品多为雷同,粗加工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层次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推进传统产业“低转高”,加快产业改造提升,已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由“内”转“外”,促对外开放。我省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域外项目引进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加快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管理方式创新和发展理念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转“外”,就是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树立开放的“主动性、责任感”,调动全社会力量,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机制,引进开放的理念、先进的机制、优势的资本,加快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对接。
第四,由“粗”转“精”,促精细化管理。众多民营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陈旧,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与设备,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引进开发,产品由低端制品向高、精、尖产品转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由“乱”转“治”,促规范发展。由于早期缺乏规划意识,没有科学化的产业规划作引导,导致了企业星罗密布,零乱无序。因此,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规划的引领,科学地确定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做到产业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与执法的刚性,项目立项、建设要严格按产业、环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坚决杜绝乱开“绿灯”的行为,对出现的违法违规企业,依法及时予以纠正、处罚,实现产业规范化发展。
第六,由“小”转“大”,促规模化发展。***现有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000余家。但大型、龙头企业屈指可数。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约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六。规模性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变化不明显,规模性企业成长缓慢。全县生产单体规模小、整体规模不大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小转大”就是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方向,以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重点,实施“抑小、提中、扶大”,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带动大发展,促进工业实现规模发展、集中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第七,由“旧”转“新”,促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培育和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LED、防盗门、电动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项目陆续落地。但总体
看来主体工业仍由传统产业支撑。因此,必须坚持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抓手,以完善产业链为着力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谋划“旧”转“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推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八,由“污”转“净”,促清洁生产。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与环境资源保护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部分区域水、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党的**大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正在开展“两个环境”建设。在今后发展中,要坚持以战略转型、结构调整为中心,提高“绿色门槛”,完善监管机制,扎实推进绿色转型,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叁’ 平原农业县如何发展工业经济

由于接近东京圈的巨大消费市场,群马县的农业持续兴旺,主要以养蚕、面粉和稻米为主的农业转向发展家畜和花卉。群马县的魔芋、黄瓜、蚕茧和蘑菇的产量在日本屈指可数。由于山区气候比较凉快,宜于圆白菜,葱,菠菜,大豆,茄子,西红柿,山芋,舞茸,玉米和白菜等的生产,产量也居全国前列。另外,饲养奶牛,肉牛,养猪等的畜产业也占重要地位。 2004年,群马县生产量占全日本前列的农副产品:第1位:圆白菜、黄瓜、蒟蒻芋魔芋、蚕茧; 第2位:酸梅、鲤鱼、鲜菇;第4位:小麦、鲜奶;第5位:葱、毛豆、山芋。 1945年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群马县经济也得到了高速发展。2004年工业产业所占比例:运输机器31%、机械11%、电子部品9%、食品类7%、电器类7%。大规模工业区以太田市和大泉町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并成为该县最大的工业聚集区。在伊势崎市,伊势崎纺织品、桐生市纤维纺织品和大田市针织品等,以及传统纺织品和衣物相关的产业成为地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大多数产业集中在群马县首府前桥市和接近东京圈的东部地区。

‘肆’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新趋势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除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外,96%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内。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较好地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发展县域经济要开拓新思路编辑本段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首先必须建立一个产权明晰、权责统一、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产权与经济管理体系。在县域范围内,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并不大,比较有利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县级所有的企业产权明晰及各种经济资源要素(资金、劳动、土地)自由流动不会遇到多少阻力,既得利益集团在县域的势力一般不强,这正有利于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两次飞跃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正是在县域内完成的。第二,发展县域经济要努力加强数目字管理(黄仁宇,1997),县域经济系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形态,运转较为灵活,历史包袱不重,但在数目字管理方面较为落后。要较快地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对县域内的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及现有社会资本存量等的数目和结构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将来的经济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有了数目字管理,就可以与其他地区作横向比较,与自己作纵向比较,找出自己发展优势与不足,更好地设计未来的发展战略,以保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要把重心放在发展工业与第三产业上编辑本段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努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产品制造业。努力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做文章,不要做那些假大空的事情。大力发展与本地居民相关的服务业。在农业与农村方面,努力改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诸如技术推广、销售、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服务业。把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雅、具有活力的生活与生产之所,这是县域经济重要的一环。用县域工业与第三产业带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充分促进与发挥劳动、资金、自然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活力,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
发展县域经济要特别注重人力资本的有效培育。重视义务教育,尤其要注重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这是县域人力资本的最基本的提升手段。同时,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劳动力。加强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加强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促使其人力资本保值与增值。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改革与制度创新为动力编辑本段
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创新并加以巩固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现在最为关键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是金融企业改革与县域金融体制创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私有合法财产的有效保护制度也应及时跟进。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开辟为中小企业及农户资金融通的畅通渠道。现有的金融体制很不利于中小企业与农户的资金融通,从而使他们的生产与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思维,没有健康、活跃思维的经济体系是不会长期有效运行的,更不会有多少活力。建立有效、适合中小企业与农户资本运营的金融体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有着巨大的空间,只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就会有正确的方向与良好的发展前途。我们只有充分把握中央精神与有关决定的实质,县域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才会跃上新的台阶,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不断改革与制度创新,县域经济才会充满活力,才会有长效发展的动力。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特色经济为方向编辑本段
我国大部分县域都有有自己特色的资源禀赋,这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或以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生产加工为基础(如祁东的黄花生产与加工),或以一种或几种工业制成品(如娄底的小型机械制造业)生产为龙头,或以旅游业为龙头(如资兴)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这样既有了精品,又有了规模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自己的资源禀赋作后盾,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各地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形成毫无特色的经济模式。
有特色的龙头产品或龙头企业不是一两年可以形成的,必须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应该充分研究自己的县情,找出有利于自己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认真研究自己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且连续执行。计划与发展战略不应因领导层的更迭而有大的变化,这一点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应该充分注意。
展县域经济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编辑本段
在我国县域大中型企业较少,国有经济成分一般不大,这正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天地。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稳定、有序的环境;同时也要大力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使之逐步形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要让民营经济有一个较长的发展预期。政府各部门应该多为民营经济服务,不要有任何门户之见。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力,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兴,则县域经济兴。
县级政府部门是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服务与引导部门。县级政府首先是为县域内各经济主体的发展提供优质优价的公共服务,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有序竞争与合作的经济环境。只有政府部门的服务做好了,县域经济发展才会更加顺畅。政府部门应为各经济主体的发展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并约束其遵守,引导他们向现代企业发展。政府应当好裁判,而不是去做运动员。同时,政府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也是相当重要的。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体制编辑本段
县域经济是我国的基础经济,但是县级政府承担着太多的事责,而行政权力有限,尤其是受到地市级政府的行政与财政约束。现有的财税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相当不利。县级政府可用财力相当有限,而所要作为的事项又多,财政负担重,这也是农业与农民经济负担重、农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县域表现更为明显。因此非常有必要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分配体系,大力降低地市级的行政约束,较大程度地提高县级财税留成的比例。同时,加大中央政府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这对西部及中部落后县市更为必要,这样我国县域经济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总之,我国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整体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大有潜力,我们应该抓住现有的大好时机,使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伍’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讨论稿

改革开放以后,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县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经济放缓、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出口订单减少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其次,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要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各种税费以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减人、减事、减支与发挥政府职能的关系,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责、该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逐步加强。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要坚定走工业强县的道路。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工业化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培植地方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县域工业的发展也是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能力。事实上,县域工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业,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将工业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即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工业或第三产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以及与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业。只有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打开这种格局创造了前提。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推动了县域经济工业化的进程。
第五,发展县域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城镇化来进行。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相对于城市已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小城镇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超前引导,科学规划,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的组织模式。

第六,发展县域经济要体现当地的优势,以特色经济作为龙头。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本地特色为代价。特色经济要坚持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要立足现有条件,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比较中求生存,在优势中求发展。二是要分析市场,深挖需求,谋求特色和优势。资源总是稀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其内部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它们必须被放置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才能有效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三是要把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单有自身的资源优势,而现有条件下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不能发展;符合市场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备发展的能力,也不能脱离实际。
第七,发展县域经济要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主体正在发生转移,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鼓励县域内非农产业、中小规模工商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是非常有利的。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
(来源:《经济日报》 2008年11月4日)
推进四大创新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06-03-16 点击: 32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创新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县域经济能否大发展、快发展,除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外,关键要有与时俱进、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综合分析永兴的优势与劣势、潜力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县情与民情,我们把永兴的发展定位在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一流的民营经济强县、一流的旅游景区”上,把思路定格在“坚持项目带动、调优经济结构、突出工业强县、实现跨越发展”上,把重点定点在实施“中国银都”发展、工业园区带动、永兴冰糖橙品牌、旅游产业开发四大战略上。一是创新发展城镇经济思路。立足永兴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着力经营城市,建成功能最强、生态最好、人居最佳、产业强壮、特色突出的特色工业城和现代山水旅游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兴业,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和城乡互动。二是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思路。立足相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以园区为依托,以市场为载体,坚持“四
为主”(经济以民营为主,企业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落实“四不论”(不论何种形式,搞好就行;不论归谁所有,缴税就行;不论哪种所有制,能促进发展就行;不论级别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兴”(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兴办企业)、“引”(吸引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办企业)、“挖”(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办企业)、“扶”(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举,在壮大工业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后发优势,以项目为支撑点,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突破口,硬环境硬抓,软环境抓硬,坚持“思想不通换脑子,工作不力换位子,阻碍发展摘帽子”,开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招商引资。四是创新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坚持“一乡一品、规模经营、市场聚集、大户带动”,着力建设“一个园”(县工业园)、“三个带”(国道经济带、省道经济带、东部山区经济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大力整合金银产业资源,打造“中国银都”品牌,建设在全国有最大影响的白银交易市场;大力开发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建成全省一流的旅游景区。

二、创新机制,突破发展瓶颈
机制障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永兴县着眼于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活生产力潜能,着力创新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保障机制,破除论资排辈,坚持放眼四海,唯才是举,广纳群贤,不拘一格选人才,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坚持以发展论功过,以业绩定取舍,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有为就有位,无为便无位”的用人机制;坚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过论奖惩,以作为求地位,实行目标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实行县级干部联乡包产业、包项目责任制和部门包村办实事、机关干部“结对子”帮扶制度,奖优罚劣,做到了人尽其才。二是创新资金运筹机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乡镇“零户统管”、部门“零基预算”,推行政府采购,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立足优势资源,围绕 “黑”(煤炭)、 “白”(白银)、
“净”(水电)
、 “绿”(永兴冰糖橙)、 “奇”(丹霞山水)、 “彩”(烟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培植新兴财源,优化了财源结构;面向市场,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变政府单一投入为社会多元投入,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公司化运作建设资金,做到了财尽其力。三是创新物力使用机制。盘活城市有形、无形资产,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实行竞价拍卖、协议出让,实现了土地资产的有效增值;将道路、公厕、垃圾场、公交线路等经营权和使用权推向市场,把死钱变活钱;对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公益设施和公益活动冠名权,进行转让、拍卖和租赁,把“无形”变“有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盘活了各类闲置资产,做到了物尽其用。通过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创新技术,增强发展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一次飞跃。为此,永兴县大力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把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一是抓引进。加快发展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及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健全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广泛搜集科技信息,引进当地需要、市场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项目,引进“候鸟式”人才,进行短期指导和技术攻关,通过一个项目、一个老板,引进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广。组建专业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普及科技知识,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大办各类科技园区,先示范、后推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使
良种良法、先进技术和工艺得到群众认可。三是抓应用。以园区为依托,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突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有机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载体,运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工业,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抓开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和营销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加强校企、院企协作,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近几年来,永兴县已有1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实施技改项目28个,开发新产品34种。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
四、创新环境,营造发展洼地
环境就是形象,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带来社会效应,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永兴县坚持“软硬兼施”,力促硬环境上档次,软环境上水平。在硬环境上,大力加强城镇、交通、水利、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合理设置城市景观、街道建筑等,做到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气息,以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着力构筑“园林永兴”。在软环境上,完善政策,兑现承诺,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措施,彻底铲除滋生“三乱”的土壤。对所有审批项目,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特事特办,专人服务,跟踪落实;对重点项目,实行政府挂牌保护;对外资项目,实行全程代办。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和执法机关的主要职能定位在服务上,大力营造规范有序、诚实守信、优质高效的亲商环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诚信、纯朴”的人文环境,以最宽的政策、最优的服务,努力打造“魅力永兴”。通过环境创新,营造了发展洼地,激发了创业主体的活力。

‘陆’ 如何加快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二、着重抓好工业企业晋档升级工作,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三、加快园区建设,发挥工业发展集聚效应。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柒’ 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有哪些

第一、城郊的卫星城镇
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坚持充分利用近城区位优势,三类产业同步发展的优势和促进城镇建设上台阶、管理上水平的优势,从而取得发展上的优势。
第二、工业主导型
应该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实行一镇一品。集群化是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分工,能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以整体切入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新型产业组织。村镇企业集群是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好路子,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成功。
第三、商贸带动型
加上市场技术优势和管理,推动市场远近吸引辐射。以专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繁荣,服务工业、服务农业和建设城镇。这类城镇要十分注意培育交通优势,优化环境卫生和人居环境,把这三方面优化了,就可以把商贸兴镇的路子继续延续下去。
第四、交通枢纽型
利用交通便捷、运输量大、信息快、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实行交通促流通,以路兴镇,但也要防止出现沿着骨干公路建城镇,一条大马路,两排卷闸门。这种模式是很糟糕的,其结果是既造成了交通安全的恶化,又破坏了城镇景观,浪费了土地,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
第五、工矿依托型
这些小城镇既要找到接续性的产业,又要做好原来的工矿服务,这是很重要的。
第六、旅游服务型
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搞好旅游服务,实现“山上游、山下住”,既保护自然资源,又能够开拓发展第三产业的新路子,形成农民自我建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局面,可谓一举两得。
第七、区域中心型
特别是县城要依托有利的政治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技术区位、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形成县、市的中心镇。
第八、边界发展型
利用省界、国界发展边际贸易,强化交通服务基础设施,聚集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构筑边缘区的城镇化基点。
第九、移民建镇型
要注重新建镇的规划和建筑质量。现在,有些移民镇的房子是当地的乡镇工程队承包的,建筑质量远比农民自建的要差,这就成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事关农民兄弟的生命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有的是整体移民建镇、建村,更要注重工程质量和安全,绝对不能搞成豆腐渣工作。
第十、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文化名镇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旅游镇,因为它的功能部分是重合的。所以,在这些村镇尤其要注意地脉和文脉的延伸,注重这两脉的保护。现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每年都推选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此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已评上的要十分注意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对那些因保护不善使风貌受到破坏的,要给予除名。

‘捌’ 如何抓好县域工业经济

当前,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明中国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受其他国家压迫的国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遗留留了不少的问题。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快速,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因此,我们一直在探寻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那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呢?中国乃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亦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密集型的制造业,依赖于便宜的劳动力和便宜的资源环境这一优势。但这对中国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中国一直以低廉的价格为外国人提供商品,提供服务,同样的付出,中国的劳动人民却只能得到很少的回报,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同时,我们还受“贸易保护”的压制,“反倾销”等矛头直指中国,致使中国处于为人家提供廉价商品还要遭受人家打击这一尴尬境地。另一方面,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低廉这一优势也将越来越不明显,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往我国的转移也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极大的污染和消耗,这种发展模式是无法持续的。此外,加工制造是产业链的底端,发达国家掌握了创意·营销等高利润环节,我国就如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一直在为他人创造财富。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与别人竞争的资本。促使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在中国,由于过去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国民储蓄较高,消费需求不旺,所以我国经济依靠消费拉动并不明显。加上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出口创汇,引进外资的战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以上,经济增长依靠外贸的比重很大,导致我们放弃了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同时,我国基于战略的考虑,大力进行政府导向型投资,创造市场需求,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使国家经济形成了出口依赖型与投资拉动型并存的模式。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国民购买力明显增强,加上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纷纷觊觎中国这块市场。对于中国自己来说,更应该开拓自己的市场,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这种发展是不可能长期带来效益的,作为一个大国,我们是不甘心如此的,加上中国改革开放至现在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我们有能力去实现一个产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那么,我们该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个方针,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以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一个方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传统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首先,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仍会存在,因此,中国不应放弃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我们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出卖技术而不是劳动力。只有让我们的竞争优势有不可替代性,才能让保证我们的地位,从而使我们把握主动权,提高企业员工待遇。当然,企业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一批“有技术含量的”人才。主要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努力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界限,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以及专业化分工协作等手段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长企业提高投入产出比的内在动力,使企业自觉地加强管理,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使实现集约型增长的有效手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体制转变: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建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住房制度建设;健全规范社会中介机构,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要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国情,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提高。另外,我们应该在创意设计环节下功夫。一个产品的利润多产于这个环节,因此我们要鼓励自主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还有,我国应当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繁荣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它吸纳就业的容量极大且知识含量高等优势促使它广为推崇。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绝对不可以放过如此好的一个机会。现代服务业急需一批有知识内涵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投资,把握好这个机遇。我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农业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收入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其中一个重大方面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农村缺少工作岗位以至于大量劳动力剩余,农村医疗,教育等也明显比城镇差,因此重视农业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具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牢牢把握“三农”这个基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往高科技效率高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拉动消费。我国还应当调整好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鼓舞国人消费,提高国人的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减小我国产业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中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其他国家觊觎的市场,我们自己又怎能放过?经济制度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远不只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改革中许多问题都极其棘手,正如垄断行业的改革等等,都面临极大的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应该从单纯的追求GDP增长转向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这一目标并不否认促进GDP增长的必要性,因为一国GDP的增长是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必须考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否则就会陷入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发展的怪圈。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终需要反映为个人收入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加。除了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所以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也需要有明确的纲领,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玖’ 如何加强县域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3.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社会管理机制。
4.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将优势产业做出特色、将特色产业做出规模。注重特色园区、特色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5. 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增强活力、凝聚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实行多元化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县域中小微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小微型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壮大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农业领域。
6.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业源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和城乡之间交叉污染。
三、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点
7. 以水利和路网建设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县域水利、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和抗灾避险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等级标准,提升通达、通畅能力,连通省际、市际断头路。加快县域电力的扩容提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通信全覆盖,逐步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加大洞庭湖和病险水库治理力度,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塘、坝、堰等小型水利设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统筹中心镇、中心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8. 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途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提高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立足县域现有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以技术改造、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做强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发挥县域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县域产业园(集中)区,完善产业园区布局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引导资源要素、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支持县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县域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强县域工业发展活力。
9.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着力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加快中心村(社区)发展,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社区)为基础,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新型城镇体系。重点突出县城扩容提质和功能完善,将产业园区建设与县城扩容提质有机结合,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功能。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及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镇。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促进资本与人口向中心镇聚集。加快省际边界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镇域产业,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省际边界城镇之间交通、旅游、商贸、物流、人流的对接,建设一批省际边界重点镇,使其成为省际边界区域性经济中心,推动具备条件的省际边界乡改镇工作。
10. 以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用现代工业和科技装备改造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县域内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2个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粮食、生猪、油料、果蔬、棉麻、茶叶、烤烟、水产、竹木等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施现代种苗工程,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优质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着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着力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注重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每个产业形成3—5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农民素质提升。
11. 以生产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务。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县域主导产业融合互动。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形成便捷高效、规范有序、联通国内外的物流网络。适应加快县域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新建一批农村综合性市场,加快建设县域商圈、商贸重镇等。大力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抓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信息、农村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
12. 以地域文化和乡村旅游为内涵,加强文化旅游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整合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快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13. 以资源节约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引导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依靠科技加快县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加强高新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嫁接,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抓好良种繁育、农业生物、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集约化高效养殖、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到县市创办经济实体,促进县市、院(所、校)对接,开展科技合作。
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促进财力分配向县域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增强县级政府可支配财力。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使用限制,使县级财政有更大的调剂空间。实行分类分档配套,视情况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设、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县级配套。支持县域产业发展,从2012年起,增加省县域经济工作引导资金。创新财政扶持机制,实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集中扶持3个重点县市区,每个重点县市区扶持3年。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鼓励撤乡并村,每撤并一个乡(镇)、村由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并列入补助基数。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
15. 强化金融支撑。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县域新增贷款占全省各项新增贷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域存贷余额比达1∶0.55以上。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共同发展。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到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力争5年内每个县市区设立一家村镇银行。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支持每个县市设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对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实行差别授权管理,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组建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信贷资金介入创造条件。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引导规范农户和农村中小微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资金互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农业机械、水域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试点。对县域内工业园区、中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等经济主体,开展信用评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继续做好现有农业保险项目实施工作,积极探索将农房、土地规模流转及地方农业支柱产业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实施“县域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
16. 加强用地保障。确保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等战略性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分解下达土地使用年度计划时予以统筹,纳入所在市州计划,对于重大项目征收耕地所在市州、县市区不能占补平衡的,实行跨市跨县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县域产业园区倾斜,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村庄整理复垦和新造土地增量挂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据项目投资强度确定用地规模,减少园区非生产性配套设施,严格控制厂区绿地面积,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盘活土地存量,对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达不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过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收回并重新进行招商。
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县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三支一扶”人员的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把经济管理经验丰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人才交流到县域各层次领导岗位,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定期选拔优秀干部到县市区工业园区或企业挂职或任职,鼓励技术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到县市区创业,对县市区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级职称)到县域经济领域创业满3年的,由当地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选派技术人员到县市区、乡镇挂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眼县域产业提升和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切实培育县域技能型人才。县市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统筹区域内各类专业培训。
五、加强组织保障
18. 加强组织领导。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重大事项,组织、指导、协调、考核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指导和支持,要保持县市区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无特殊情况至少干满一个任期。有计划地选派经济强县市区的领导到经济欠发达县市区任职,加大县域干部与省直、市直干部交流任职和挂职、跟班学习的力度。建立全省县域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制度,对县域经济运行中倾向性、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县域经济区域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19. 扩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选择浏阳市、耒阳市、澧县、沅陵县为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县市,试点县市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享受与地级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省级行政审批权,试点县市能够办理的(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以及水电、矿产开发等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等项目外),原则上直接放权或委托给试点县市。试点县市可直接参加省及省直部门召开的相关会议。试点取得经验后,扩大推广范围。县市区争取上级支持的项目申报实行双轨制,不需市级配套资金及平衡安排的项目由县市区直接报省,国家、省的项目资金由省直接安排到县市区。
20.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实行部门联企业、领导联项目负责制。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等服务。建立法治、阳光、规范、效能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打造诚信政府,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行不同类型县域经济考核评估,从2013年起在继续以规模总量为主考核经济强县市的同时,按长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个区域,对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实行分类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新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开放经济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县域经济发展实绩作为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每年对上一年度经济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拾’ 如何抓好贫困县工业经济运行调度

一是统筹安排,落实责任。将任务细化到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同时,及时统计汇总各单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时通报、及时调度,切实帮助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力促重大项目多投快建。
二是保障资金,监督检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单子,做好做足各项支撑工作。重点项目在资金拨付上优先考虑,同时加大对预算内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和工业投资的督查力度。
三是加大“增比进位”综合测评工作。进一步深入分析指标的短板,加大挖掘力度,认真抓好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完整真实地反映发展实际。
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及项目建设步伐,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做好“五防”:防城镇化“拉美式陷阱”,避免脱离产业基础的“过度城镇化”;防城镇化“快而不优”,避免“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防止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过度“边缘化”,避免“半城镇化”过高的社会代价;防过度利用“土地红利”,谨防“城镇化”变成“房地产化”,避免过高地价推高房价;防特大都市的“大城市病”,避免特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阅读全文

与县城如何发展工业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天门工业盐怎么收费 浏览:768
奔驰退一赔3标准是什么 浏览:999
汽车保修期到四s店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391
宝马如何解锁时亮大灯 浏览:420
奔驰a7保养是什么 浏览:671
宝马730前杠怎么贴 浏览:386
宝马x5美规版保险丝在哪里 浏览:671
什么汽车玻璃膜最好 浏览:391
工业用碳氢清洗机哪里买 浏览:963
卡多耳机怎么连接宝马 浏览:92
奔驰cla180哪里有现车 浏览:708
工业企业主导干什么 浏览:528
奇瑞汽车最高价多少钱 浏览:607
宝马x3紫色哪个颜色好看 浏览:7
汽车液压系统多少钱 浏览:383
工业哪些技术应用广泛 浏览:929
大众汽车国外用什么变速箱 浏览:292
奥迪a6换保险杠多少钱 浏览:434
汽车举升支撑点损坏如何修复 浏览:400
广东进口宝马多少钱 浏览: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