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一、打造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打造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从金武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可持续发展角度、人居环境以及发展的历史角度看都非常必要,是完全可行的。
(一)从金武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看。金昌市工业经济实力较强,主要以有色冶炼加工为主。2009年,金昌市GDP达196.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11.58亿元,占5.9%;第二产业155.68亿元,占79.4%;第三产业28.83亿元,占14.7%;其中工业142.93亿元,占GDP的 72.9%。武威是一座传统的农业城市。2009年,武威市GDP达192.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3.5亿元,占27.8%,较金昌高2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73.77亿元,占38.3%,较金昌低4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65.52亿元,占33.9%,较金昌高19.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 48.65亿元,占GDP的25.2%,比金昌低47.7个百分点。两市比较,武威一、三产业发达,又是河西的第一人口大市,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与以重工业为主的金昌市相比能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互补。加强两地经济要素流动,促进两地强强联合,推动各自产业优化升级,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良策。
(二)从金武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金昌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型城市,因开采镍而兴起,在单个大型企业的基础上扩展为城市,金川公司至今仍是金昌市最主要的经济增长源,在城市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2009年,金川公司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金昌市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4%,但非再生资源的资源衰竭特性和结构过分单一严重影响金昌市的生存和发展。金川镍矿目前的保有储量,使整个矿山的服务年限只有40年左右,为了避免陷入"矿竭城衰",确保金昌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必然趋势,且刻不容缓。武威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久远的耕种历史,是河西商品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利用的规模化发展水平较高,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承接参与金昌市资源性城市转型是武威发展的应有之义,金昌市金川公司也应主动融入武威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因此,促进金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推进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从居住环境看。金川公司是一个国有大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对本地环境污染严重,2003年、2004年金昌市因二氧化硫排放超标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近年来虽然环境有所改善,但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排放量仍较高,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同时,金昌市区四面戈壁,相较武威冬天寒冷、夏天炎热且风沙大;而武威城区处在绿洲的中心,无污染,气候宜人,人气旺,适宜人们居住生活。所以从人居环境看,也需要金武区域一体化。
(四)从金武发展的历史角度看。武威和金昌地理相连、山水相依、人文相亲、血脉相通,历史上,金昌属于武威,古往今来,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且金昌武威同属一个生态区,两地人民一直以来同饮一河水,共享一方资源,经济上天然就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相同的人文地理和相亲的历史渊源为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便利条件。
二、打造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思路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变革思维,以更加宽广的眼界、更加超前的思维、更加开放的姿态来共同谋划金武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强长期协作、交流、沟通和融合,推动两市组团发展;统一规划,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互通有无,互促互进,实现区域化大发展;通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规划与利用、农产品资源、工业产业布局与规划、人力资源和环境、旅游市场与文化产业、产学研等七个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经济大融合,带动区域大发展,推进金武一体化,促进两市共同繁荣。
三、打造金武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和建议
金昌武威应联合尽快申请省政府将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纳入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成立领导小组,制定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要求。武威、金昌有过统一地区的历史,公路、铁路、水电煤等公共基础设施曾有过一体化雏形,当前推进武威、金昌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就更加容易。一要努力实现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借鉴美国大都市区域规划组织(MPC)模式,将武威和金昌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规划进行有效对接,研究出台《金武经济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规划》,指导加快推进金武经济一体化发展。二要积极推进交通网络一体化。公路上,要以国道312线为横轴线,以省道212线为纵轴线,力争金武高速公路年内开工建设,使武威到金昌的距离由85KM缩短为65KM,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永民公路的施工进程,论证建设金左高速公路,建立起内连兰州、张掖,外接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努力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铁路上,加快兰州至张掖客运专线、金阿铁路建设,努力形成以武威、金昌市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铁路交通网络。航空上,尽快申请、改造武威机场军民两用,并与金昌机场携手开展金武空中通道。三是以两市"同区号"为依托,加快推进信息一体化。按照科学规划通讯设施建设,积极引导通讯运营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联合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推进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力求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同沟同井同基站,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二)推进水资源规划与利用一体化。武威、金昌水资源缺乏,并分布不均衡,污染及生态脆弱问题使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有限。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是两市共同的责任。一是要严格执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有关规定,同一政策,同一标准,上下联动,共同治理。二是要围绕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在国家水利部和省委的领导和协调下,编制"金武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用于指导金武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三是要解决好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划分流域上游与下游责任以及水资源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
(三)推进农产品资源一体化。武威是农业大市,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供应及畜牧养殖基地,且农产品品种多,产量高,品质优,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较好。而金昌市农业人口比重只有47%,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人口比重会更小,用43%的农业人口养活57%的城市人口,本地主要农产品供需会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必须从相邻地区调用大量的农副产品来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打造金武经济一体化,可充分发挥武威的农业资源比较优势,促使武威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将优质农产品,长期融入到金昌市的绿色通道,把武威打造成金昌市的" 米袋子"和"菜篮子"。
(四)推进工业产业布局与规划一体化。实现金武区域产业布局与规划一体化,必须立足于两市资源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合理调整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区域布局,协调大项目的分布,加强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改变产业规划上缺乏两市间协调和互动发展的局面。一要工业经济布局一体化。金昌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大,有色金属、无机化工、能源加工等重工业优势突出,2009年,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达70%左右;武威轻工业具有发展优势,尤其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较发达,2009年,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所占比重达70%左右。金武两市在工业经济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两市要有统一布局,发挥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相互带动,寻找发展接合点,共同向省上争取政策,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避免趋同发展。二要依托金川公司和镍都实业公司发展武威工业。近年来,武威为发展地方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大批工业企业,但却忽视了与邻近的"金娃娃"的合作。2009年,这两个公司实现的增加值达123.13亿元,是武威全部工业的2.5倍;实现的利税总额达56.49亿元,是武威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13倍。因此武威应多做" 金娃娃"的文章,主动出让土地,在武威建设"金川工业小区", 延伸这两个公司的产业链,承接金川公司产业转移。三要依托金昌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武威工业的辐射带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除省会城市外,只批准了石河子,今年3月21日,金昌市已被国务院批准为甘肃省继兰州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此开发区达27平方公里,享受国家开发区政策,重点开发新材料,延伸有色金属、冶金、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六条产业链,武威应依托此开发区,根据本地条件有选择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拟将在武威建设的"金川工业小区"纳入金昌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国家开发区政策。四要建立区域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及市场协调委员会,签订一系列促进产权市场联合的协议,进而推动产业布局与规划一体化。五要吸引金川公司和"八冶"公司参与武威城市建设和重大项目招投标,从而促进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
(五)推进人力资源和居住环境一体化。从人口状况来看,武威是人口大市,2009年,武威市常住人口达191.83万人,是金昌市的4倍,由于人流的相对集中,可带动物流和信息流的高度发展,具有人口大市的武威可充分发挥人口资源的辐射优势,促进金昌武威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发展。由于金昌市环境污染严重,气候条件差,四面戈壁,因此,金昌市居民选择邻近的武威居住是必然和现实的选择。从金昌和武威的历史沿革看,1981年之前,武威金昌同属一个地区,金昌有大量的武威人,这些土生土长在武威、对武威有深厚故乡情的人们,习惯并喜欢住在武威,生活在武威,目前已有大批金昌人在武威买了住房,加之金川公司在3年内要拆迁改造50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因此武威应顺应时势,在金武公路入口处给金川公司和金昌市出让两块土地,在武威开发建设"金川住宅小区" 和"金昌住宅小区",力争把武威打造成为金昌的生活基地。通过创造武威"洼地"效应,积聚项目、产业以及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六)推进旅游市场与文化产业一体化。武威旅游资源丰富,金昌有高度的工业文明,可以发展工业旅游,两市又具有多民族文化的传统和靠近青海、宁夏、内蒙等的地缘优势,应以"合作、共赢、共享"的理念形成区域统一旅游市场。一是探索和建立两市旅游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用于指导建立区域内共同旅游市场、整合旅游市场资源与信息、建立旅游市场网络,形成利益共享的旅游合作发展模式。二是在旅游产品上塑造两市旅游整体形象。以两市特有的旅游资源共同打造"生态游"、"人文游"、"工业游"、"民族游"等旅游品牌。三是在旅游市场开发上,要把两市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几条跨区域的金武一日游旅游线路,开发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四是开发体现休闲、度假性质的高端旅游产品。开发集观光、会展、商务、博览、休闲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五是立足现有基础重点发展传媒、出版、文体娱乐、文博会展等产业。充分发挥两市主要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和强势地位,整合现有传媒资源,在金武电视新闻中互播两地经济发展动态,武威日报和金昌日报开辟专栏,互印两地经济发展动态,推动广电和报业的联合与重组,培育更强势的传媒龙头和大集团,兴办传媒文化产业园区,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更好的配套条件、服务、政策和人文环境,在资源共享中不断开发品位高、影响大的文化产品。
(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武威、金昌两市有特色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少,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较弱,这是制约两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快推进两市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一要在突出发展自己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实行自主创新合作战略,加快科研信息、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协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二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一方面积极鼓励大企业与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另一方面金武首先要打破户籍管理制度,在两市的省级示范性中学相互招收两市品学兼优的学生,促进两市教育一体化。三要就地转化科研成果。积极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产品的应用,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四要加快建立两市联合的专门人才的培训、引进、留住机制。金川公司每年需新增技术人才约1500人,而金昌市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虽然达3000多人,但因专业不对口,无法满足金川公司的需求,因此武威职业学院要与金川公司主动联合协作,把武威职业学院作为金川公司的技工培训基地,达到互利共赢。五是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体化,实现"金武经济圈"内剩余劳动力转移优先政策,最大限度优先使用圈内劳动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⑵ 陇南市武都区发展怎么样
武都区地处秦巴山地结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是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陇上江南”和“植物大观园”之称,被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境内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拥有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土河保护站)、甘肃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都区是“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千年药乡”,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市”、“最美中国·目的地城市”、“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城市和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游城市”、“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名优特产有“武都油橄榄”、“武都花椒”、“陇南绿茶”、“武都崖蜜”、“米仓红芪”等。风景名胜有万象洞、姚寨沟、千坝草原等。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⑶ 如何推进工业农业旅游城市动力五个转型
首先是推进城市空间转型升级。促进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转变,形成布局合理、规范有序、高效畅通、生态宜居、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秩序。
其次是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实力显着提升,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依托科技、教育、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进一步把握产业关联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树立全域发展理念,突出规划衔接、项目支撑,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提高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⑷ 3,结合武汉城市经济结构现状,说明如何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着。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取得的上述进展,主要不是政府产业结构政策推动的结果,而是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和市场改革取向的深化提高了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一方面,“九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基本态势由需求不足转向了需求过剩,商品的普遍过剩迫使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和进行技术升级。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全面系统推进,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不仅能够对产业结构进行增量调节,而且能够通过破产、兼并、合并等方式进行存量调节,从而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较快调整。
尽管“九五”期间过剩经济的运行态势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但是,由于受到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的约束,三次产业的结构性偏差没有得到有效调整,第三产业因受到政策性进入的限制发展仍然相对滞后;1994年国家指定的主导产业(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和建 筑)在“九五”期间虽然得到了巨额财政资金和大量优惠政策的扶持,却未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也没有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政府的过度保护政策(包括关税、进入限制和高价格)使它们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的压力和由竞争引起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动力。此外,产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体制性分离、科技开发与运用的制度性问题,也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
从上述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市场机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调整农、轻、重结构的政策)效果比较显着外,在以后的全部时期里产业结构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作用十分有限。产业结构政策推行20多年来,长期困扰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加强“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的政策目标没有能实现,政府重点和着力扶持的主导产业仍然没有摆脱“幼稚”状态,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升级慢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相反,没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强力保护、较早和较彻底地摆脱了行政计划干预、引入市场机制的产业,却往往能够快速发展,稳步地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家电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事实上,产业结构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不仅在国内存在争议,在国际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以产业政策创造经济“奇迹”着称的日本,对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日本一些着名的经济学家曾经在完成一项有关日本产业政策研究课题后郑重声明:“参加本项目的全体人员都认为,除了战后初期有限的短时期外,高速增长基本上是通过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价格机制和旺盛的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甚至也许可以说战后主要时期产业政策的历史,是民间企业的首创精神和活力,不断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预意图的过程。”(注:小宫隆太郎等编:《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第535页。)显而易见,日本经济学家这种结论与我国产业结构政策实践的结果也是基本吻合的。
有专家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开创性的分析,认为政府不具备推动结构调整、升级的动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断所选择的产业结构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实施产业结构政策是造成产业结构政策失效的深层原因。因此,在市场机制已经形成并比较完善的条件下,由市场机制取代政府产业结构政策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的基本途径。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施的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发展战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冷战的需要,基本上采取了容忍和包容的态度。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西方开放,西方国家也出于同样的考虑放纵中国。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开始大肆指责这些国家和地区搞不公平竞争,并以种种借口进行经济制裁。)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施行的空间。因为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各国政府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如果政府选定产业内的所有内外资企业为扶植对象, 不仅超出了政府财政等资源的承受能力,而且也失去了扶植的意义。如果选定部分内资企业为扶植对象,则又违反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可见,入世极大地限制了产业结构政策施行的空间,导致产业结构政策效应大大弱化,具有歧视性和倾斜性的产业结构政策将趋于无效。入世对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弱化,意味着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功能的增强和市场配置资源主导地位的确立。政府应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及时把政府的产业政策功能由直接培育产业转向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创造有效、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上,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市场价格的作用,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入世后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1)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将加快。当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它们在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含量的信息产业、第三产业的同时,逐渐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相对滞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完成工业化之后,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它们在承接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势必有力地促进中国的产业重组。一方面,中国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廉价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使得中国日益成为外国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入世后中国政府要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和章程,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法律和制度环境,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在融资、销售市场和经营领域等方面的各种限制,使外资企业享受到国民待遇。外资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的改善,将有力推动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加速外国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从而引起中国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
(2)产业结构的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模式已经由单纯的国家间的产业分工转化为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并存。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这就使得中国不仅能够根据本国的资源优势,参预国际产业分工,而且能够深入到国际(主要是跨国公司)产业内部组织生产,参预在整体上处于劣势而在产业链条上仍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一产业的生产和竞争。因此,国际产业分工的这种变化必然导致我国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技术水平的产业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并存。同时,参预国际较高层次产业内部的分工,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奠定了技术和管理基础。
(3)入世将使中国产业由均衡发展转向非均衡发展。入世后,中国在赢得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要向世界其它国家开放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融为一体,国内竞争力也直接表现为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均衡发展各产业部门,构建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资源劣势产业因缺乏竞争优势很难具有自生能力。如果盲目发展这些产业,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延缓经济增长速度。相反,集中稀缺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参预国际市场竞争,则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创造更多的社会剩余,积累更多的资本,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因此,加入世贸组织,不仅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而且客观上规定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中国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资源优势所在,共同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一定技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在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有的学者在强调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主张运用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贸易政策手段和信贷、补贴、税收优惠等产业政策手段保护和促进幼稚产业的发展。认为如果没有国家的保护和扶持,“即使将来资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所要求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面对国际寡头垄断市场也将很难发展起来。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夸大了产业结构政策施行的空间和政府执行产业政策的能力。如前所述,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时期,政府施行产业结构政策的空间较大,但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却微乎其微。加入WTO后,在政府推行产业结构政策的能力受到了WTO规则极大的限制、独立的产业结构政策难以在一国范围内施行的情况下,再由政府主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更不可能取得成功。(2)对资本积累重要性的认 识存在偏差。资本积累固然不能自动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不建立起能够最有效、更快积累资本的产业结构,需要大量资本支撑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更不可能建立和发展起来。如果把稀缺的资本资源用来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幼稚产业,不仅幼稚产业因缺乏盈利能力影响资本的积累,而且优势产业也会因可用资本被挤占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进而不能提供更多的剩余,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就会因资本积累不足而受阻。(3)对比较优势产业战略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目前我国资源状况的约束下,突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能够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本支持,而且能够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因为比较优势既存在于产业间,也存在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内部的产业链上。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布局产业结构,也能形成技术水平不同的、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不会因技术断层升级受阻。也就是说,比较优势战略内生的具有促进产业升级的积累和转换机制,随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不断累积,比较优势不断变化,原有的竞争优势产业或产业环节将被新的、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环节所取代,产业结构也就逐步地向高度化方向演进。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具备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功能,政府的产业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根据经济增长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资源比较优势变迁,促进产业结构的渐进升级。今后,除了为数极少的关系到国防安全的产业和“市场失效”的公共产品、自然垄断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干预外,其它产业都应该推向市场。对于幼稚产业,国家也不宜在加入WTO的缓冲期内,再度大规模地动员稀缺的国内资本予以扶持,而是引进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促使幼稚产业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提高其自生能力。如果有些产业在关税保护期结束之后仍未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就应该进行产业转换,由它们自己在市场中寻找和转入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部门中去。
⑸ 工业城市
工业革命时期比较重要沿海城市有:伦敦(London)(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格拉斯哥(英国第三大城市,苏格兰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港口)。纽卡斯尔(英国英格兰东北部港市)。
工业革命时期其他重要城市有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
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因而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纽卡斯尔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年到 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 5 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座增到265座。城镇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上升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法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里昂。 法国第三大城市,罗讷省省会,罗讷-阿尔卑斯区首府。位于索恩河与罗讷河会合处,居巴黎—巴赛的要道上。市区人口41.3万,大市区117万(1982)。 地处罗讷河谷走廊,城市建在阿尔卑斯冰碛丘陵上,海拔169米。气候受南北畅通的谷地地形影响,兼有地中海型和大陆性特征,1月平均气温2.1℃,7月20.7℃,年降水量813毫米。 原为索恩河与罗讷河之间的渔村。公元前 1世纪成为高卢首都,由于地处地中海通西北欧的中继站地位,水上运输方便,为早期发展提供了条件,公元2世纪初就有人口20万,但此后近1000年间地位衰落。11世纪随东方丝绸、香料、珠宝、食品经罗讷-索恩河商路,出现了商业集市。13世纪成为宗教中心。15~16世纪纺织、皮革、印刷、金属加工等工业发展,至18世纪形成工业城市,人口10万。19世纪成为铁路交通和金融中心,丝织业兴盛。以后又逐渐发展化工、机器制造、电机、人造纤维、染料等部门。经济繁荣,人口大增,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口近50万。20世纪30年代以来,效区扩展迅速,已建立了维勒班、韦尼雪等重要卫星城镇。效区人口从1941年的15万左右,增加到1975年的70万。同时,市区人口略有减少。1969年建立的里昂“城市共同体”,范围更大,连同里昂共有56个城镇。 法国重要工业区里昂区的核心,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45%,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处于次要地位,在同样规模的法国城市中是比较特殊的。制造业部门多样,以机械、化学、纺织为主,能源(炼油、电力)、冶金、食品工业也占一定比重。机械工业以汽车、电机生产最重要。化学工业自19世纪下半期起发展了无机化工,近30年代来石油化工已占主导地位。为全国化学工业中心之一,有原油加工能力达 980万吨的费赞炼油厂。附近有皮埃尔-贝尼特水电站。里昂是全区最重要的纺织工业中心,纺织工业中以传统的丝织业着称,人造纤维工业有一定地位。近年第三产业也有发展,特别是银行业、商业有较好的基础。交通设施良好,是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枢纽;高速公路和铁路连接巴黎、马赛和格勒诺布尔。
⑹ 武都是什么地方啊!
概况武都区地处甘肃东南部,与四川省、陕西省、青海省接壤,属于甘肃省陇南市,辖44个乡镇、689村 、12.18万户、 53.05万人。幅员面积4683平方公里,折合702万亩,其中耕地71.53万亩,林地和蔬林地190多万亩。海拔600—3600米,年平均气温14.7℃,年日照时数1911.3小时,年降雨量400mm左右,无霜期210—240天,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所辖城关镇、城郊乡、东江镇、安化镇、汉王镇、两水镇、角弓镇、龙凤乡、石门乡、锦屏乡、坪垭乡、蒲池乡、三河乡、桔柑乡、外纳乡、透防乡、磨坝乡、郭河乡、玉皇乡、甘泉乡、佛崖乡、鱼龙镇、熊池乡、黄坪乡、柏林乡、马街镇、汉林乡、隆兴乡、龙坝乡、金厂乡、马营乡、池坝乡、洛塘镇、琵琶乡、月照乡、枫相乡、盘底乡、渭河乡、三仓乡、草河乡、五库乡、五马乡、裕河乡、西支乡。 [编辑本段]资源优势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温暖湿润,光热资源比较充足,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各类动植物1300多种,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其中“米仓红氏”、“武都黄连”饮誉中外。有花椒、桔柑、油橄榄等经济林果百余种,其中“大红袍花椒”品质优良,畅销国外;白龙江河谷地带则被专家认为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地。水资源总量53.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70.62万千瓦时,可开发利用19.53万千瓦时。境内有神奇的万象洞天、朝阳仙洞、水濂瀑布、千坝草原、太白积雪、五凤彩云、六月冰泉、南宋古建筑广严院和红桐河自然保护区等。 [编辑本段]国民经济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8421万元,比上年增长16.3%。财政收入达到54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83%;粮食总产量达到10765.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79万元,增长16.3%;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2%;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101%;计划生育率达到81.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5‰。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接连发生的自然灾害,各级组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行政推动、科技带动、效益拉动、全民齐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增加值完成29313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达到224.3公斤。农田水利建设以坡改梯、水浇地建设、集雨节灌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全年完成坡改梯3.25万亩,占任务的108.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160亩,占任务的103%;发展集雨节灌面积7305亩,占任务的100.1%。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坚持科学规划、规模发展,完成退耕还林6万亩,荒山造林4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5.08万亩。以百个示范村为重点的“退一兴三”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整地10.53万亩,种草1.41万亩,投放种羊2531只。花椒、油橄榄、茶叶、核桃、蔬菜及山野茶、畜牧业、中药材产业开发势头良好,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大提高。12个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村社干部报酬得到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及其它收费进一步规范,为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城市经济运行良好。按照年初确定的大办工业、加快工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挖潜改造、开拓市场,城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的势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370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8674万元,同比增长16.1%,限额以下工业企业完成10696万元,同比增长3%。完成增加值5462万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06万元,同比增长8.7%,限额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2556万元,同比增长2.9%。完成销售收入16133万元,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产量:原煤完成3.9万吨,同比增长30%;水泥完成7.01万吨,同比持平;发电量完成13200万度,占年任务的101.5%,同比增长20%。水电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一批工业财政建设项目正在积极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对6户企业进行改制,商业、粮食、石油等流通企业效益回升。
非公经济持续增长。以城区商贸中心、沿川经济带为重点,通过放宽政策、优化环境、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协调服务,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完成总产值46177万元,同比增长19%;实现增加值10250万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利润3239万元,同比增长24.6%;上缴税金985万元。新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826户,新增从业人员2478人,新建扩建续建项目40个,完成投资2654万元,同比增长7%。积极组团出外招商,参加“兰洽会”、“西交会”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累计签约资金43326.9万元,其中履约资金26206.9万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财政金融稳中有增。面对运转艰难的财政形势,狠抓增收节支和“三保一挂”责任制的落实,全面实现了财政增收目标,确保了全县干部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兑现了政策性增资。完成财政收入6248万元,其中,大口径考核收入完成5480万元,占本年5286万元的103.7%,增收1125万元,增长25.83%;财政支出18276万元,占年度17973万元的101.7%,增支303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87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121万元,增长19.75%;各项贷款余额11395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745万元,增长20.96%。住宅、教育、文化和旅游消费趋旺。
扶贫开发全面推进。围绕稳定解决温饱、分步向小康迈进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集中攻坚,实施项目覆盖、帮扶到村、扶持到户、整村推进,全年投入扶贫资金3582.1万元,在39个乡镇的240个贫困村开展了小额信贷扶贫,在24个项目乡镇的384个村实施了世行项目,移民1267人,占任务的126.7%,输转劳务6.2万人次。又有1.2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
⑺ 兰州新区的战略定位和主导产业及形成条件分析
兰州是一个狭长的工业型的城市,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现在产业发展受到了城市空间不足的制约,设立兰州新区在距兰州老城不到60公里的一个有800平方公里的平原建设这个新区,对于改善兰州的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兰州市的城市服务能力,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能力非常有利。二是对我们甘肃这样一个区位优势,具有通道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周边地区能够实现合作发展,提升跨区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对西开放的平台。三是有利于甘肃的结构调整。我们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承接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过去由于在兰州市地理位置和空间的限制,承接产业转移这方面受到了一些制约,有了这样的兰州新区,对于东中部地区利用甘肃资源丰富,利用甘肃的区位优势,利用甘肃的政策优势,把一些产业转移到甘肃来,这为我们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四是我们自身的探索,在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走出一个欠发达地区转型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发展的路子。这是在甘肃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2010年5月,国务院下达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里就提出“要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发展”,在8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当时《若干意见》下发之后,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我们成立了兰州新区的管委会。省委省政府下发了支持兰州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实施这两年重点是抓了规划,整个新区建设的总体规划邀请有实力、资质水平高的一些规划单位,经过充分的论证,制定了总体规划、城市的建设性详规,还有一些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
二是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这两年兰州新区中心核心区覆盖80平方公里的一些主干道都已经建成,包括一些其他的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这些管网的建设已经完成,应该说为入区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在政策上,省政府专门为兰州新区制定了支持兰州新区发展的意见,里面有各个方面的政策,特别是对已经在老城区的中央和省属企业搬迁到兰州新区,制定了专门的政策。还在兰州新区设立了一级财政体制,为兰州新区加快自身发展都创造了条件。
四是在生态建设方面,兰州新区已经围绕着在北面建立一个生态屏障,在中心城区已经形成500亩的水面,规划要形成近三千亩的水面,现在绿化植树已经是4万多亩。这两年兰州新区的进展是顺利的。 为了落实好国务院重大的战略决策,这一次8月20号文件下发之后,省委省政府及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部署,我们感到这个重大的发展机遇确实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化做我们强大的动力,尤其是要以创新的精神,举全省之力,做开放的强音,来促产业的进步,要高标准、大力度、快节奏推进兰州新区的建设,而且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要突出重点,有序不乱的向前推进。特别是要坚持在干中探索、干中来完善我们的政策,在干中实现大的突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兰州新区要建成一个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率集约、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一个新区。
下一步工作我们从十个方面进行部署,现在各个方面正在抓紧做好这十个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一是优化各类规划,刚才说2010年5月份国务院的文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就提出加快兰州新区的发展,当时成立管委会,这两年来的规划虽然已经有了规划,但是按照国务院新的四大战略定位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规划,同时把总体规划优化完善以后,把建设性的详规和其他的子规划都进行具体的完善。二是政策举措要具体化,主要是把其他省市新区建设的好经验学到手,同时对国家支持甘肃发展一系列政策进行梳理整合,落实好。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兰州新区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四是规划和产业布局,兰州新区产业布局最大特点是要把国家批准我们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省示范区在这儿体现。在产业园区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五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招商引资当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新区一定要把好产业政策关,不是说承接东中部的产业转移,什么产业都可以进来,一定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把好关,同时投资强度关和环境保护关。在招商引资方面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走出去”、“引进来”,各方面引进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六是建立投融资体系,破解资金瓶颈。七是创新用人机制,打造人才高地。八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区功能非常完善。九是生态绿化工程,尤其是构筑兰州的北部生态屏障。十是加大宣传力度,要营造凸显抢滩效应。现在媒体帮我们前一段的报道,已经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考察投资,我们想借今天这个新闻发布会营造更好的有实力的企业、有战略眼光的这些企业来兰州新区考察的环境,共同打造我们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承接东中西部的示范区。
⑻ 什么是工业主导型经济
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产业的发展的,那就是工业主导型经济了。
具体工业的概念:http://ke..com/view/10102.htm
现在一般先进的国家不能是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的是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⑼ 甘肃陇南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是武都当地的群众想阻止陇南行政中心的搬迁,为了个人的私利,阻碍陇南的发展。这次事件不得人心的,对陇南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⑽ 什么是城市发展模式相关的信息说的越详细越好,最好举个城市的例
第一、城郊的卫星城镇
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坚持充分利用近城区位优势,三类产业同步发展的优势和促进城镇建设上台阶、管理上水平的优势,从而取得发展上的优势。
第二、工业主导型
应该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实行一镇一品。集群化是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分工,能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以整体切入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新型产业组织。村镇企业集群是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好路子,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成功。
第三、商贸带动型
加上市场技术优势和管理,推动市场远近吸引辐射。以专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繁荣,服务工业、服务农业和建设城镇。这类城镇要十分注意培育交通优势,优化环境卫生和人居环境,把这三方面优化了,就可以把商贸兴镇的路子继续延续下去。
第四、交通枢纽型
利用交通便捷、运输量大、信息快、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实行交通促流通,以路兴镇,但也要防止出现沿着骨干公路建城镇,一条大马路,两排卷闸门。这种模式是很糟糕的,其结果是既造成了交通安全的恶化,又破坏了城镇景观,浪费了土地,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
第五、工矿依托型
这些小城镇既要找到接续性的产业,又要做好原来的工矿服务,这是很重要的。
第六、旅游服务型
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搞好旅游服务,实现“山上游、山下住”,既保护自然资源,又能够开拓发展第三产业的新路子,形成农民自我建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局面,可谓一举两得。
第七、区域中心型
特别是县城要依托有利的政治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技术区位、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形成县、市的中心镇。
第八、边界发展型
利用省界、国界发展边际贸易,强化交通服务基础设施,聚集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构筑边缘区的城镇化基点。
第九、移民建镇型
要注重新建镇的规划和建筑质量。现在,有些移民镇的房子是当地的乡镇工程队承包的,建筑质量远比农民自建的要差,这就成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事关农民兄弟的生命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有的是整体移民建镇、建村,更要注重工程质量和安全,绝对不能搞成豆腐渣工作。
第十、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文化名镇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旅游镇,因为它的功能部分是重合的。所以,在这些村镇尤其要注意地脉和文脉的延伸,注重这两脉的保护。现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每年都推选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此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已评上的要十分注意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对那些因保护不善使风貌受到破坏的,要给予除名。
参考美国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以单核城市集中发展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化和以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互动发展为特征的大部市区化两个互相衔接但又各有特色的阶段。我们需要征引大量较新统计数据和资料,系统梳理和分析在这两大阶段中美国城市的地域分布、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市政管理、城市文化和房地产开发等诸方面的变化,以深层次认识大都市区化这样一个20世纪世界范围内新的规律性现象,修正传统的城市化理论,有前瞻地拟定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实现城市进一步发展,对提高各国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水平至关重要。面对21世纪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国、各地区和城市应采取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秉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要理解、尊重城市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相互借鉴城市发展的经验,扩大亚太地区城市间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二要高度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共同解决面临的资源约束问题。三要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切实减少污染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使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四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城市施政理念,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教育机会和更好的医疗卫生等条件,更加关注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努力消除城市贫困,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黄菊介绍了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城市发展理念和中国政府的政策主张。他强调,中国的城市发展战略将全面充分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第一,坚持走以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实力的城市发展路子。继续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第二,坚持走以改革促发展的城市发展路子。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强大动力。第三,坚持走科技自主创新的城市发展路子。继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提高城市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第四,坚持走开放型的城市发展路子。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支持城市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出口商品档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第五,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路子。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城市社会事业,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减少资源消耗,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六,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城镇化发展路子。进一步增强大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注重形成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引导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集约化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城镇化有序推进。
充分利用邻近大中城市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坚持充分利用近城区位优势,三类产业同步发展的优势和促进城镇建设上台阶、管理上水平的优势,从而取得发展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