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株洲市主要生产什么工业

株洲市主要生产什么工业

发布时间:2022-05-10 02:02:59

‘壹’ 想要介绍株洲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点)

株洲市位于湖南东部,湘江中游,是湖南省长株潭经济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总面积1127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62平方公里。现辖4县1市4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5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371.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9.31万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0亿元,增长12.1%;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增长21.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6亿元,增长2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112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58元,城镇化率为4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居民储蓄、人均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指标保持全省第二。

株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发源地之一。境内有全国红色旅游第8条精品线的重要景点,所辖的茶陵和炎陵2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安寝在炎陵县鹿原陂,炎帝陵被世人誉为“神州第一陵”。

株洲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浙赣和湘黔3条铁路主干线在这里交汇。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市区至黄花国际机场的距离不到60公里。106、320国道以及京珠和上瑞等高速公路穿城而过。百里湘江绕城北上,千吨级船舶顺湘江可直抵洞庭入长江到武汉进上海。随着衡炎高速公路和武广客运专线的贯通,株洲区位的聚集和幅射功能都将得到极大提升,使之成为江南重要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中心。

株洲既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又是新兴的工业城市。1949年,这里还是一个不到7000人的湘潭县属小镇。1951年设立县级市,1956年升为省辖市,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原材料生产和制造工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有上市公司7家。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5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相继在这里诞生。电力机车、硬质合金、铅、锌和二氧化硫等1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电锌、电铅的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市内有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发和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和制造基地,江南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车、中小航空发动机和汽车零部(配)件研发和生产基地。

株洲科技实力强劲。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各科研院所为骨干,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体的科研创新体系日趋完善。2005年,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4个,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人员为4万多人。设博士后工作站6个。国家级的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5家,省级的8家。有院士2名。连续5届被国家评为“科教兴市先进城市”,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

株洲投资环境好。近年来相继被国家评为“全国绿化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光荣称号。西门子、雅马哈、三菱、家乐福、普惠等世界着名的跨国公司都纷纷来到株洲安家落户,投资置业。

‘贰’ 株洲市怎么样

株洲市怎么样?要看你是从什么样的眼光看过来。
我个人的基本的评价是:
还凑合!
但是株洲没有什么好的高校。
自然环境逐年在改善,现在是国家卫生城市,尽三四年来有大幅改善。道路整改,但是仍然很窄。
人文素养一般,人文环境一般!
发展前途看个人。

下面贴个东西,供参考:
株洲简介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界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本省衡阳、郴州两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介于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之间。株洲市现辖天元、芦淞、荷塘、石峰、云龙五区和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五县市,以及113个乡镇。

株洲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截至2009年,株洲市辖5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24个街道、66个镇、46个乡、1个民族乡。

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长眠在境内炎陵县的鹿原陂。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茶陵、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中的两县,共有4万多名英雄儿女为新中国捐躯。

株洲是江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株洲素有"南北通衢"之称,京广、沪昆和正在建设中的武广客运专线在此交汇,株北编组站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编组站,株洲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特级站之一。320、106国道,京珠、上瑞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长株、衡炎高速绕城而过。湘江内河航运比较发达。距离黄花机场约40分钟车程。

株洲是正在崛起的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株洲被列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在此布点兴建了13个重点项目。目前,株洲已经形成了以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新材料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100多个"第一"。株洲拥有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发和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和生产基地,江南最大的铁路货车、航空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还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01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其中大中型企业61家、上市公司9家、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8家,电力机车、硬质合金、电锌等10多种重要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

株洲是中南地区有名的商贸物流中心。拥有各类专业市场337个,年成交额过亿元的21个。其中,芦淞市场群是中南最大的服饰物流中心,跻身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共有各类专业服饰市场43个,年成交额超过200亿元,辐射全国15个省市、230多个县市区。

株洲是闻名全国的旅游度假胜地。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932.6万人次,增长14.1%,接待境外游客3.85万人次,增长14.2%;实现旅游总收入55.8亿元,增长14.8%,其中旅游创汇968.5万美元,增长14.5%。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34家,旅行社45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

株洲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近几年,株洲紧扣"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产业兴市、科教先导、城镇带动、文化提升"四大战略,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修订及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22.6亿元,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高于2001-2008年年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四年连续跨越600亿、7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四个台阶,成为全省第五个跨入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第一产业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60.3亿元,增长16.1%,其中工业493.1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54.5亿元,增长13.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27474元,增长13.6%。

‘叁’ 请大家介绍下株洲的情况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株洲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境内物产资源丰富,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株洲还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

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陂。株洲,地当湘江孔道,南北通衢,历代既是失争重地,又为旅游之所经。风流人物,要闻轶事,代有传述,名胜古迹,革命胜地,遍布湘、渌、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是湖南省重点发展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的重要一极。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株洲正与临近的长沙、湘潭开展“融城”工作,推进经济一体化。全市现辖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等五县(市)和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天元区等城市四区以及国家级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总面积11270平方公里,总人口370万,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7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余万。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52.48亿元,财政总收入33.71亿元。
株洲地理交通条件优越,是我国南方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106、320国道以及京珠(北京至珠海)和上瑞(上海至云南瑞丽)高速公路交汇于市区。湘江穿城而过,千吨级船舶可直接通江达海。走高速公路到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需40分钟车程。
株洲是一方古老而又年轻的红土地。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安寝在境内炎陵县鹿原陂,炎帝陵现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谒祖的圣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株洲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陵和炎陵是根据地六县中的两县,共有3万多位革命志士英勇牺牲。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红色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株洲是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兴起的工业重镇。建国初期,株洲只是一个7000人的小镇,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今日株洲已成为集工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
株洲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全市有林地57.88万公顷,森林平均覆盖率为56.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株洲境内动植物品种繁多,珍贵、稀有树种有4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约1580种。境内湘江、渌江等河流水量充沛,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株洲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煤、铁、铝、锌、锡、铀、金、银、萤石、石膏、高岭土等40余种矿产,其中煤炭储量2亿多吨。青山秀水和源远流长的湘楚文化勾画出株洲奇丽的自然人文景观,主要有国家级的炎帝陵风景区、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酒端口江国家地质公园等风景名胜。全市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19万余人,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科技专家,多年来在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株洲工业实力雄厚。 “一五”时期,株洲被列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一大批重点工业企业先后在此落户,逐步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原料等支柱产业为主导,拥有电子、电力、煤炭、陶瓷、烟花、服装、制药、食品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现有大中型企业61家,其中有2家跻身全国工业500,8家进入全国同行业10佳。目前,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合金生产基地,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是我国重要的航空工业科研生产基地,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生产企业,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铅锌冶炼基地。近年来,随着一大批项目竣工投产,新型材料、食品、制药等十几个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引领工业发展,高新区形成了“一区三园三基地”的发展格局;株洲先后进入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行列。200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1.2%,实现净盈利超过1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63家。
株洲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5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70多亿元,完成了5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提质改造及21条特色样板街的建设,改造和新建了 10个城市广场,建设了总投资20亿元、总里程32公里的城市快速环道。城市供水、排水、治污、供电、供气、公交等设施不断改善。
株洲物流优势不断显现。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株洲物流业迅速发展,现已成为江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全市有各类市场337个,年成交额数百亿元,其中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有10家。芦淞服装大市场、中南摩托车大市场成交额突破100亿,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300多个地市的商家在此投资创业。株洲还是全国33个出口商品综合生产基地之一。
株洲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府坚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第一责任,把改善服务作为第一职责,全市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稳步提高,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入政务中心,实行集中办公,一站式审批。株洲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理念,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投资“洼地”效应逐步显现,吸引了大批境内外客商来株投资兴业,西门子、雅马哈、加普惠等跨国公司先后在株洲“落户”。华天大酒店、友谊集团、铜锣湾百货、“麦当劳”、汇亚商业广场、新一佳等国内知名商业企业纷纷抢滩登陆。
未来五年,面对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株洲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继续把“开放强市”作为全市加快发展的首要战略,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壮大做强优势产业、调整淘汰落后产业的总体产业发展思路,确定了招商投资四大产业重点,热情欢迎国内外各界朋友来株洲投资兴业。
农业及农村。主要包括: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林产品精深加工,优质种苗以及先进育苗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农村土地的规模开发与利用,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重点包括五个方面机械制造业,医药化工行业,有色冶金业,食品加工业,以日用瓷、特种瓷、高档卫生瓷为主的陶瓷工业,以新材料、电子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及新材料产业。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自来水生产、经营,城市道路桥梁和园林绿化建设维护,文化体育场馆等公益设施建设。
商贸流通服务业。主要包括专业市场开发,旧城改造,市区繁华地段商贸零售业,旅游资源开发、经营和管理。
进入新的时期,株洲市委、市政府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全国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带领英勇的370万株洲人民,奋力拼搏,开拓进取,为实现株洲经济社会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在湘东大地的怀抱里,在秀丽的湘、渌、洣水之滨,在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株洲。 株洲,地当湘江孔道,南北通衢,历代既是失争重地,又为旅游之所经。风流人物,要闻轶事,代有传述,名胜古迹,革命胜地,遍布湘、渌、洣水之滨。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在株洲境内南部 之炎陵县;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老病孤舟,两次溯湘江而南,留诗十多首;唐代奇女子、慧眼识英雄的名姬红拂之墓在株洲境内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一篇篇日记,记下了株洲的名山胜水;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株洲,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更有着光荣的一页。茶陵、炎陵(原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炎陵县的十都;红军第一次把党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亲自主持的红军战士入党仪式,是在炎陵县的水口;毛泽东新自批准组建的井冈山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毛泽东亲自主持、作出“撤围长沙、回师江西、攻取吉安”重大决策,被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称为“朱德和毛泽东采取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步骤之一,这一步骤扭转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次严重危机”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举行在株洲市徐家桥头的原协丰长绸布店…… 株洲市现辖炎陵、茶陵、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芦淞、石峰、荷塘、天元四区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14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0平方公里。总人口370万,其中市区人口7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株洲建成了江南工业重镇:新中国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个硬质合金顶锤诞生在株洲。机械、冶金、化工、建材为株洲的四大支柱工业。株洲,在国内领先的产品有50余种,产量居全国第一的有11项,出口量占全国第一的有9项,居全国第一流的工艺技术、生产线有8条,获国家金奖产品质4项,银奖35项。 主要景点有: 座落于西山半山腰,三面环山,面向渌江。渌江书院一般均是名流掌教。其中突出的有陈梦元。余延灿,张九钺,罗汝怀,左宗棠等人。民主革命先烈刘揆一,同盟会驻醴陵通讯员潘 more.. 炎帝陵在湖南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唐田乡鹿原坡,又称“天子坟”。炎帝即神农氏,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部族领袖,姓姜。史称他教民播种五谷,收获粮 more... 株州渌江书院 株洲炎帝陵 市辖区 株州渌江书院 茶陵景点之秦人古洞 铁拐李仙人架桩 醴城西山鸿拂墓 株洲市天台公园 株州市石峰公园 株洲县 株州空灵岸旅游风景处 左权将军纪念碑 攸县 株洲炎帝陵 攸县东乡太阳山 奇比张家界秀比黄龙洞 酒端口江水库风景区 攸县山水 茶陵县 茶陵县景点 茶陵县景点大全 炎陵县 炎帝陵殿 醴陵市 醴陵市仙山公园 醴陵李立三同志故居 醴陵市郊西山靖兴寺 醴陵市仙山公园 醴陵仙山公园 。

‘肆’ 关于湖南株洲

特产: 株州的唐人神腊制品、黄三爷腊制品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在湘东大地的怀抱里,在秀丽的湘、渌、洣水之滨,在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株洲。

株洲,地当湘江孔道,南北通衢,历代既是失争重地,又为旅游之所经。风流人物,要闻轶事,代有传述,名胜古迹,革命胜地,遍布湘、渌、洣水之滨。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在株洲境内南部 之炎陵县;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老病孤舟,两次溯湘江而南,留诗十多首;唐代奇女子、慧眼识英雄的名姬红拂之墓在株洲境内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一篇篇日记,记下了株洲的名山胜水;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株洲,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更有着光荣的一页。茶陵、炎陵(原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炎陵县的十都;红军第一次把党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亲自主持的红军战士入党仪式,是在炎陵县的水口;毛泽东新自批准组建的井冈山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毛泽东亲自主持、作出“撤围长沙、回师江西、攻取吉安”重大决策,被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称为“朱德和毛泽东采取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步骤之一,这一步骤扭转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次严重危机”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举行在株洲市徐家桥头的原协丰长绸布店……

株洲市现辖炎陵、茶陵、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芦淞、石峰、荷塘、天元四区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14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0平方公里。总人口370万,其中市区人口7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株洲建成了江南工业重镇:新中国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个硬质合金顶锤诞生在株洲。机械、冶金、化工、建材为株洲的四大支柱工业。株洲,在国内领先的产品有50余种,产量居全国第一的有11项,出口量占全国第一的有9项,居全国第一流的工艺技术、生产线有8条,获国家金奖产品质4项,银奖35项。

‘伍’ 株洲的工业区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石峰区那边,冶炼厂、钢厂、玻璃厂什么的老厂矿企业在那边的比较多,田心也是个老的工业区域。一般我们说株洲的老的工业区域都是指的石峰区。
荷塘区那边601硬质合金厂、331、430等也是比较大的工业企业。
芦淞区主要是服装加工生产这一块了。高家拗、董家塅有些比较大的工业企业。
天元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比较集中。
总的来说,株洲的产业定位还是以工业为龙头的,对外的印象也是老牌的工业城市。

‘陆’ 湖南株洲南车集团主要做些什么

您好!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始创于1959年,是一家服务于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行业的科技型企业,隶属于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总部坐落在美丽的湘江之滨、素有“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之称的湖南省株洲市。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含事业本部)及其下属企业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员工5000余人、资产总额超过50亿元,年销售收入已逾20亿元。其中,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作为控股母公司履行控股管理及孵化发展新产业的职能;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定位于作轨道交通电传动装备的领先者,并向强相关领域拓展;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定位于作减振降噪产品、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和绝缘材料产业的领跑者。
株洲所及其下属企业主要从事机车电传动技术及工业、民用变流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承担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地铁及轻轨车辆、客车、大型养路机械、电动汽车用电气控制装置以及电力电子器件、传感器、新材料等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城轨、矿山、冶金、化工、机械、电力、建筑及汽车等行业,并出口北美、欧洲、西亚、东南亚等地。
经过多年发展,株洲所在行业内树立了较高的声誉。现已成为国家变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城市轨道牵引设备交流传动与控制系统国产化定点单位、国家级牵引电气设备检验站的挂靠单位、IEC/TC9行业标准的国内归口单位、全国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株洲所是湖南省重点高技术企业,拥有科技产品进出口自主经营权,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柒’ 株洲的工业发展史

株洲工业发展史概述

(一)

建国前,株洲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虽然国民政府曾在此选址建厂,筹划建立“工业株洲”,但因受战争影响,各项计划均未能全面实施。同时,由于国民党军溃逃之际撤走了大量的工业设备,至1949年,株洲的工业设施实际上已所存无几,当时的工业固定资产仅为3.6万元,年工业总产值只有58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的完成,生产要素得以重新调配,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工业经济获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迅速愈合了长年战乱留下来的创伤,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株洲市作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在“一五”、“二五”期间,按照国家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基本建设,筑建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1953年,硬质合金厂、三三一厂(今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洗煤厂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被安排在株洲兴建,湖南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先后来株洲安家落户,夜以继日,加紧施工,株洲市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自此蔚然兴起。至“二五”期间,三三一厂、株洲电厂、株洲机车车辆修理厂(今电力机车厂)、株洲轨枕厂(今桥梁厂)、株洲玻璃厂、冶炼厂、化工厂、硬质合金厂、株洲麻纺厂等一大批中央、省属骨干企业的扩建和新建工程已相继竣工投产。同时,株洲电焊条厂、火花塞厂、锻压机床厂、塑料厂等大批地方骨干企业也伴随大厂的兴建而纷纷诞生。从此,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工厂取代了以前的私营工场,工业机器大生产取代了以前的手工劳动,新产品的问世填补了当时国内省内的多项空白,株洲的建材、钢铁、机械、轻纺工业一时均有了空前的发展,工业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壮大和扩张。至1965年,株洲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7个工业小区,工业企业发展至402个,产品达4000多种,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以原材料及加工为主,以地方中小型企业为辅的工业格局,工业年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64倍。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开始逐步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株洲市遵照“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坚持以搞活企业、改革经济体制为重点,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不断推行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领导体制、分配体制、劳动体制等配套改革,加强横向经济联合,提高了企业的素质,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的整体活力。

1980年始,为了使工业管理体制逐步向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方面过渡,株洲市工业开始进行“简政放权、党政分开”的领导体制改革,政府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由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各企业以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贯彻《企业法》,理顺党、政、工三者关系,使企业内部的“责、权、利”关系得到了合理调整,企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至1985年,全市100多家地方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大部分全民企业均实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通过推行厂长负责制和承包制经营责任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企业逐步成为了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实现了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同时,为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机制,自1987年起,株洲市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企业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通过改革人事制度、突破传统的企业干部管理模式,废除干部终身制,打破了干部职工的界限,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通过改革劳动制度,突破工人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制度,实行考核择优上岗,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铁饭碗”,形成了“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通过改革工资制度,突破按年限座级、拿等级工资的旧分配模式,实行工资作总额与效益挂钩、职工收益按生产成绩浮动的工资制,拉开了分配上的差距,形成了“工资能升能降”的机制。至1989年。株洲市三项制度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赞誉,改革经验为许多兄弟城市所借鉴。

在各项配套改革顺利进行的同时,株洲市各企业冲破地区、行业、城乡之间传统封闭模式、平等互利、自愿结合,参加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横向联合,形成了大联小、优联劣、城联乡、内联外的开放式经济网络。1986年,株洲汽车齿轮厂联合广东、四川、湖南16家齿轮制造企业,率先组成株洲齿轮制造联营公司。此后,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群体不断涌现,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兼并也迅速发展,打破了区域间的经济壁垒,大大促进了区域间的技术、资金、信息的传递交换,使株洲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得到了不断增强。至1990年,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比1950年增长了738倍,并有600多种工业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部级和省级优质产品。

(三)

党的十四大以来,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促进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株洲市以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精神为指针,以促进两个转变,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积极开展了对全市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强化企业管理,加快企业内部转机建制,全市工业进入了全面提高的新阶段,呈现出生产发展与经济效益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1993年,株洲市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为株洲市产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帷幕。大批企业围绕构造多元投资主体,完善法人治理机构,纷纷加入股份制改制企业行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1139家,注册资本20亿元,吸收增量27.3亿元,其中株洲庆云、南方公司的股票均已上市发行。通过股份制改制,企业内部机制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许多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显着改善。特别是南方、国光、湘大、千金、焊条、火炬火花塞等股份有限公司,在改制后,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均大幅度增长,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抓大放小”方针的指导下,株洲市加大了对优势企业、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强企业和支柱产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南方、国光、湘大三大集团已初具规模,分别成为了机械制造、瓷器和农业产业化行业的龙头企业,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80%,南方公司、电力机车厂、冶炼厂、硬质合金厂、车辆厂、国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药业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业的利润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90%以上。全市已有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其中,南方、株冶均已超过20亿元。在全国企业500强中,湖南16家,株洲市就占了6家,株洲市大中型企业的迅速发展还被中央多家新闻媒体誉为“株洲现象”,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

1994年,株洲市被列为全国18个“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试点城市之一,按照扶优汰劣原则,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开展资本营运,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工作。同年8月,株洲市酿酒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连年亏损,负债累累而被迫宣布破产,成为全市第一家破产企业。次年6月,市电池厂对其进行了收购,此后,全市共有100多家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宣告破产,共实现140多起企业兼并,核销银行呆坏帐2亿多元,盘活资产10亿多元。兼并破产浪潮的兴起,充分发挥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促进了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强势企业的合理流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特别是199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得”,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转让,完成了深圳石化集团兼并株洲塑料厂、天津渤海集团兼并株洲轮胎厂、湖南海利集团收购湘江精细化工厂、新疆德隆公司控股火炬火花塞公司、厦门万事红集团控股株洲庆云公司等工作,引进了外地资金、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促进了本地企业机制和观念的迅速转变,更是为资本运营工作拓展了广阔的思路,写下了优化资本结构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株洲市还广泛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活动,邯钢、安塑等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此得到了全面的推广。通过学习先进经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南方、株冶、硬质合金厂、电力机车厂等一批管理先进、产品质量过硬、消耗低、效益好的先进企业已纷纷涌现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示了风采,创下了良好的业绩。同时,通过狠抓产品质量管理、贯彻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全市11家企业通过国际权威认证,领取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并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了株洲的名牌,为株洲人民赢得了荣誉,也创下了巨额的外汇收入。仅1997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达30亿元以上。

(四)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化战略以后,株洲工业开始了新的创业,步入了发展速度加快、整体效益提升、经济结构改善、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的新阶段,多项指标屡创历史新高。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止2004年底,全市拥有独立核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3家,涉及33个行业。其中:大中型企业51家,上市公司7家。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合计406.53亿元,比2000年增长66.54%,年均递增13.60%。 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6.43亿元(工业总产值653亿元),比2000年增长81.01%,年均递增12.6%。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3.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4.72亿元(工业总产值434.5亿元),“十·五”期年均递增19.3%。超额完成“十·五”计划12%的年均增长目标。

二是整体效益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1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24%,年均递增11.08%;2005年,实现利税达到30.53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72倍,年均递增11.41%;实现净盈利达到13.35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48倍,年均递增19.8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0,比2000年提高20.9个百分点。

三是技改投入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工业完成技改投资51.33亿元,较2000年增长237.20%,“十·五”期年均递增27.52%,超过“十·五”计划15%的年均增长目标。其中:利用外资5.88亿元,占全市完成技改投资的11.46%,相当于2000年的3.62倍,年均递增29.36%。从2001年到2005年,株洲工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70.64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投资总额的2.66倍,共启动实施技改项目1084多项,已竣工投产873多项,其中过亿元的项目40个,过5亿元的4个,过10亿元的2个。

四是主要产品产能和产量成倍增长。2004年,全市火电产能为2000年的3.4倍,PVC产能为2000年的3.33倍,纯碱产能为2000年的3.2倍,平板玻璃产能为2000年的1.75倍,日用陶瓷产能为2000年的2.5倍,电力机车(含城轨车)产能为2000年的2倍,硬质合金产能为2000年的2倍,火花塞产能为2000年的2倍,电焊条产能为2000年的3倍,肉制品产能为2000年的3倍。全市完成发电量525712度,为2000年的3.08倍;硫酸55.66万吨,为2000年的1.14倍;纯碱4.88万吨,为2000年的1.25倍;精甲醇8.64万吨,为2000年的1.68倍;pvc树脂5.58万吨,为2000年的1.98倍;平板玻璃499万重量箱,为2000年的1.49倍;日用陶瓷86226万件,为2000年的1.91倍;电力机车121.81万千瓦,为2000年的1.77倍。

五是非公经济和县域工业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3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4.7%,其中,503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5.88亿元,占规模工业的48.9%。2000年以来,五县市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在20%以上,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六是市属国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在列入重点改制计划的53家市属国有工业企业中,全面完成和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有44家,占计划的83%;已投入改革成本21.2亿元,解除职工劳动关系3.3人,引进资金20多亿元。有26家企业的新公司已挂牌运作,新企业通过转换机制,加大投入,产值、效益和员工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工业发展新的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已完成改制企业实现产值总计可达1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合计扭亏增盈4000余万元。

七是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增加;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由2000年的36.41:63.59调整为2005年的17.9:82.1。2005年,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基础化工、陶瓷烟花等四大支柱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比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株洲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50多个“全国第一”,形成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化水平居全省第一,城市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成为长株潭“金三角”的重要一极。

‘捌’ 湖南省株洲市是工业城市吗

是,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株洲交汇成为中国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

株洲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此外株洲还拥有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8)株洲市主要生产什么工业扩展阅读

株洲市风景名胜:

1,云阳山

云阳山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县城城西2.5千米处,海拔九百余米,为湘东名山,是茶陵县主要风景区。它的雄姿秀色,仅次于南岳衡山,并且每年7月去南岳进香的香客有先到云阳山朝拜的习惯,所以云阳山又有“小南岳”之称。

2,酒端口江

酒端口江位于攸县东部,是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西侧,面积193平方公里。醴茶铁路和平汝高速、106国道从公园西侧通过,2011年4月株洲市旅游最高奖。

‘玖’ 株洲近代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株洲实现了由一个县属小镇向一座工业新城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的株洲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农业安市、企业富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市策,实施“开放强市”战略,发扬“开拓奉献,创业争先”的株洲精神,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空前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条战线取得辉煌成就。据统计,株洲市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经济总量超过改革开放以前三十年的3.5倍。199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9.49亿元。近几年来,株洲市获得了“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绿化城市”、“双拥模范城”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测算,株洲位居第54位,在湖南省是除省会以外排名最前的城市,进入全国第二类城市之列。株洲市在经济建设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工业建设突飞猛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株洲几乎没有工业。“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国家相继安排了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等13个重点项目在株洲兴建。这批重点项目的引进布点,不仅构架了工业新城,而且逐步带动了株洲地方工业、劳服企业、乡镇企业和区街工业的发展,从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电力、煤炭、轻工、纺织、电子、塑料、皮革、服装、制药等多业发展的工业格局。现在,全市乡以上企业已达1800余个,其中大、中型企业62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9.17亿元,比1949年增加约47万倍。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199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01亿元,为1949年的5200多倍,在全国42个中心城市排名中,株洲综合实力主要因为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跃居到第26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针对株洲国有经济、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例比重,以及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低的情况,株洲率先实施了企业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措施,一批支撑株洲工业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又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被新闻界誉为“株洲现象”。特别是自199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以来,通过实施“三改一加强”、“抓大放小”和资本营运等措施,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有资产的战略性改组工作均迈出重大步伐。通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已累计建立股份制企业1139家(其中注册股份有限公司16家),注册资本20亿元,吸收增量资本28亿元。其中株洲火炬火花塞有限公司、株洲庆云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电厂)的股票先后上市交易。通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破产、承包、租赁、分块搞活等多种改制形式对资产进行重组,先后组建了南方摩托集团、国光瓷业集团、湘大实业集团等“三大集团”,千金药业、火炬火花塞也正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以有色冶金、化工、铁路运输机械为依托的“三大产业群体”逐步形成,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车辆厂、国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药业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业的利润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一批中小企业在改革中成为市场的主体并逐渐走出困境。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确保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兼并破产等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从社保、财政、企业、社会四个方面筹集资金,保证了离退休职工退休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及时发放。采取政策扶持、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服务队(站)和积极开展培训、拓宽就业门路等措施,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48%。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自从实行市带县体制以来,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1995年,株洲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成建制过吨粮的地级市,并连续四年保持了过吨粮成果。199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5.1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84.83万吨,比1950年增加4.6倍;生猪饲养量增加18.54倍;水产品产量增加6.8倍;经济作物达38.82千公顷。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接近1/3,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1/2,二、三产业占农业社会总产值的4/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市现有乡镇企业13.8万家,从业人员65.8万人,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04亿元。农林水利建设步伐加快。株洲已于1993年消灭宜林荒山,1997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94%,森林资源蓄积量达1318万立方米。到1998年,全市拥有各类水利工程11万余处,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936座,山塘近10万处。农田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6.66万亩增加到219.6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200万亩,旱涝保收率达90%以上。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由1950年的5.15千瓦增加到90万余千瓦,年农机集团承包面积超过40万亩。科技兴农意识不断增强,全市现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1.2万余人,农业技术推广站132个,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3%。

第三产业兴旺发达。伴随一、二产业的发展,株洲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9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3.8亿元,比1978年增长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达到35.5%。个体私营商业、餐饮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个体商户平均每年净增1万户,已达到12.69万户,比1949年增加了800倍。商业网点已由解放前的几百个发展到1998年的85600个,共有大小市场320个,连锁店30多个,累计投资近40亿元,涌现出芦淞服装大市场、钟鼓岭农副产品市场、中南摩托车大市场和攸县皇图岭集贸市场等成交额过亿元的现代化市场11个,以及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烟草公司等达到大中型企业规模的商贸企业101家。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少环节的流通新格局已经形成。金融保险事业快速向前发展。1998年,全市各项存款年末余额已达167.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已达1148.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加79.36倍和223.83倍。保险收入已由1980年恢复之际的182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2.9亿元,增加158倍。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株洲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相互促进、比翼齐飞,构成了株洲巨变的精彩华章。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日供水能力已达125万吨,日煤气供气量达6.52万立方米,用气普及率达92.4%。城市的道路、桥梁、供水管道都随着城市的扩大不断延伸。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以城市道路为重点的市政工程、以防洪排渍为重点的保安工程、以环卫、治污、绿化为重点的环境优化工程以及以路灯、灯饰为点缀的亮丽工程和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整个城市显现出新的风采。城市通讯事业迅猛发展。1997年完成邮电业务量3.97亿元,比1949年增加7928倍。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36万门,电话机装机总数23万部,每百人拥有电话6部。全市电话拥有达到27万户,其中移动电话达到3.8万户,无线寻呼达到11.7万户。建成了河西新城区。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的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连续五年保持了30%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区内有各类企业7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8家,截止1998年,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亿元,工业总产值55.03亿元,财政收入47.41亿元,出口创汇6509万美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50年代株洲市积极利用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贷款86.86亿卢布,创办了一批骨干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市又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素质和效益。特别是近几年实施的“开放强市”战略,以企业的开放带动株洲的开放,株洲市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1998年,合同利用外资5097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9553.6万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到位7016万美元,利用外国政府贷款2538万美元。三资企业从无到有,健康发展。德国西门子、加拿大加普惠、日本雅马哈等三家世界排名100强的着名企业落户株洲,建有现代化的合资企业。目前正式投入营运的三资企业达114家,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上交税收1.78亿元。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比刚成立外贸办事处的1963年增加75.9倍。出口品种由1963年的20多种增加到160多种,行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外向度由1978年的7.08%提高到14.33%,提高7.25个百分点。1984年,株洲被国家批准为全国33个出口商品综合生产基地之一,1998年止全市已有51家生产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拾’ 株洲是工业城市

株洲,古称建宁,湖南省辖地级市。为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接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省内衡阳、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株洲市辖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4区,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4县,代管县级醴陵市,此外设立有云龙示范区。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线、浙赣线和湘黔线在株洲交汇使株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株洲是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此外株洲还拥有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从2006年开始,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一的称号。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一的称号。
株洲的工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株洲的交通优势和区域优势,雄心勃勃,想打造一个“株洲工业区”。1935年,“株洲机厂”筹备处成立,它是株洲田心机厂的前身,是株洲现代工业的先声。之后,株洲兵工厂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二五”时期又安排兴建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等20多个中央、省属企业。1958年前后,围绕大厂办小厂,围绕全民办集体,株洲掀起大办工厂的热潮,100多家市属企业应运而生,200多家区街企业蓬勃兴起,从而奠定了株洲作为新中国的江南工业重镇的基础。株洲是在电力机车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在60年的历程中,株洲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曾创造了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第一。
株洲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制造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体系。

阅读全文

与株洲市主要生产什么工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x4怎么打开定速巡航 浏览:324
即墨汽车年审要多少钱 浏览:1
四个宝马5的轮毂能卖多少钱 浏览:808
汽车座位高低怎么调节 浏览:556
汽车温度多少能自燃 浏览:424
老款奥迪挂不上挡怎么办 浏览:180
奥迪q5端子305在哪里 浏览:507
奥迪a6lOK哦ok键是哪里 浏览:327
湖北的工业品有哪些特产 浏览:411
奥迪车子多久换代一次 浏览:302
五菱汽车地摊车多少钱 浏览:747
在哪里预约秒杀汽车 浏览:937
宝马x1led大灯多少钱 浏览:546
宝马mpower都有哪些车型 浏览:398
宝马车多久全车断电 浏览:58
汽车机油滤芯多久换 浏览:992
汽车后轮有点向外怎么回事 浏览:678
松夏工业园怎么去西樵山 浏览:442
华昌化工业绩为什么那么好 浏览:55
工业工程师证有哪些 浏览: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