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古代煤属于手工业中的什么业

古代煤属于手工业中的什么业

发布时间:2022-05-09 02:20:12

‘壹’ 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的性质和地位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中,每个方面的最重要的知识应该是反映其本质特征方面的知识。中国古代手工业(以下简称工业)发展的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在中国工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部门是逐步增加的。在原始社会,工业种类很少,只有石器制造、骨角制造、陶器制造、纺织品制造、酿酒、编织等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即青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例如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其后棉纺织业日益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同样,在矿冶铸造业方面,也日益分化成为采矿、冶炼、铸造等工业部门。另外,某个工业部门的创立或发展,往往会带动其他有关部门的创立或发展。例如中国冶铁业的兴起,使农具制造和兵器制造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

二、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工业部门,不论早晚,一旦创立,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以冶铁技术的发展为例:春秋时期以木炭为燃料,用皮囊鼓风炼铁;西汉时期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时期发明了水力鼓风机(水排),提高了炉温;北宋以后,以焦炭为燃料,进一步提高了炉温。同时,坩埚炼铁法的创造和土高炉炼铁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古代冶铁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手工业发展史上,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如作坊、手工业工场),其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细密的。促成工业生产力提高的各种因素,往往是互相影响的。例如工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对于劳动分工粗细的程度是有直接影响的,生产规模扩大,往往促成劳动分工细密。在明清时代的某些工业部门,如制瓷、制糖、矿冶、井盐等行业的部分手工业工场中,都已具有相当细密的劳动分工。这时的手工业工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生产体系了。

三、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工业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原始社会只能实行简单的协作,进行简单的生产。奴隶社会的工业生产规模较前有所扩大,在制作工业产品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劳动分工,生产效率较前提高。到了封建社会,工业生产的规模又有了扩大,劳动分工也渐趋细密;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在这种手工业工场中,一般雇佣较多的工匠,在细致的劳动分工之下来扩大生产,使产品的制造进一步发展。如矿冶、纺织、制瓷等部门,在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工场具有比较复杂的生产设备,吸收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很大。例如清代前期的矿冶业中,由于铸钱需要大量的铜,促使铜矿开采得到较大发展。

四、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的同时并存。中国的官府工业,历史悠久,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工业的存在。从西周到西汉,主要的工业部门,官府都设有作坊。统治者把手工业者集中到官府,以强制的手段迫使他们在官府作坊里进行制造。从春秋末期起,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不少手工业者脱离农业而独立。这时社会上除了官府工业作坊外,还出现了一批民间工业作坊。其时以冶铁业发展最快,因为它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其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

从东汉开始,社会分工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这一时期,一方面是民间手工业者脱离农业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者的发展。到明清两代,官府工业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间工业则不断发展。这时候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官府工业须有民间工业来支持,而且表现在官府工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所占的主导地位让给民间工业了。在这一时期,民间工业经营方面有一个特色,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坏;二是某些手工业作坊扩大成为手工业工场,亦即工场手工业开始兴起。中国民间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是从明代中叶以后开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发展。它所涉及的生产范围,以矿冶、制瓷、纺织业为主。明代中叶以后,某些工业部门的民间作坊朝着手工业工场方向扩展。

五、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南方到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远古时代,中国的丝织生产,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区为盛。其后逐渐演变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国的丝织生产重心已经移到江南地区,尤以苏州、杭州、南京和广州等地为盛,不论官府丝织业还是民间丝织业都是如此。明代初年,政府在全国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官府织染局,长江流域的南直隶(今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处皆有设置,而以浙江为最多。

‘贰’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按照行业分类

1、冶炼

商周:青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春秋战国:冶铁;东汉:杜诗 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

2、陶瓷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3、纺织

元: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明:纺织工业大规模发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产品精美,不进入市场,仅供皇室贵族,或武器。

2、民营手工业:明中叶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超过官营;明朝后期,苏杭纺织业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雇佣关系)

3、家庭手工业:农业的补充,主要供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古代煤属于手工业中的什么业扩展阅读:

早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分布影响较大,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的发展,区域性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

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产品走向全国,这些都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如果没有活跃的商品经济,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各地区的手工业分工及专业性手工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很发达,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场合,手工业服务于农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叁’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类型
中国古代八大手工业纺织业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纺织业主要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且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它始终得不到健康成长。陶瓷业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同时又是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造纸业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几个世纪后,造纸技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冶铁业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多年;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造船业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的航海事业和对外关系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当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关系,重视发展航海事业,造船业就发达,如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造船业也就发达;明中期以后到清朝时,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造船业受到影响。制漆业漆的使用,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大约在七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人就已经能制造漆器了。根据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其涂料为天然漆。七千岁的木碗,证实了我国是朱漆器艺术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苑中一枝奇葩。制盐业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品。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青铜业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后世的发展中,虽然铁、金、银等其他金属逐步发展,但仍有不同程度的青铜使用率。

‘肆’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几种类型并列举其在冶金制瓷和丝织业中的成就

1、 农业
(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
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着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2)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两汉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三国时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兴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认识: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它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的鼓励、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集团比较奋发向上,励精图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标,他们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说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水利事业
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连接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
战国时期: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着名的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坎儿井;
汉武帝和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时期:隋朝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认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这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和职能的体现。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时实行的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买卖,必须向周王纳贡,跟随周王作战,服从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争霸战争,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曹操在许下实行屯田制,以后,三国都实行屯田制,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他们按比例向官府交纳一定的收获物,它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西晋以来,北方战乱频繁,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隋唐时继续沿用,唐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被破坏。它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国有制在封建社会总归要被破坏,因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并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并现象的发展必然要使土地国有制破坏,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它们必然被破坏。
(5)重要的赋税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
租调役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得不到保证,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即按照土地和资产向交税,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
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摊丁入亩”的“地丁银”:雍正帝规定,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我国的人头税制度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它的实行,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认识: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2、 手工业
(1)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丝麻织业: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业的国家。以后经历历代尤其是汉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丝麻织业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着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棉织业: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着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南宋时,棉织业扩展到江南地区,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元朝时,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兴盛起来。
认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纺织业主要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并且纺织业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它始终得不到健康成长。
(2)陶瓷业:
原始社会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隋唐时,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着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现;北宋的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窑、汝窑等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着名的瓷都。
认识: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同时又是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造纸业
发明: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传播: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4)冶铁业:
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两汉: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着名的冶铁中心;
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认识: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5)造船业
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隋唐时期: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
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认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的航海事业和对外关系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当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关系,重视发展航海事业,造船业就发达,如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造船业也就发达;明中期以后到清朝时,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造船业受到影响。
在古代的手工业中,除以上五大行业外,还要注意制漆业、制盐业和青铜业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它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3、 商品经济
(1)国内贸易和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商朝重视商业的发展,商民重视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的都城已经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战国时期:商品种类多,各地土特产在中原市场上相互交流;中原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规模大,辐射广,四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封建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
两汉:商业呈现空前繁荣局面。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九市,市内商肆整齐有序;各民族之间贸易繁荣;货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到汉武帝时通用五铢钱;一些名都大邑相当繁荣,除长安外,还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当时称为“五都”。各地较小的都会,更是不胜枚举。
隋唐:发达的水陆交通,商人足迹遍布全国;统一货币,隋朝仍用五铢钱,唐高祖时废五铢钱,统一使用开元通宝,它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城市经济发达,管理严格、规范,市内有邸店和柜坊,市场的买卖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有“日中为市”的规定,唐中期以后出现了夜市;城市兴旺,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的成都和扬州成为东西两个中心,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
北宋:城市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有娱乐贸易场所叫“瓦子”;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本行业的商业利益;农村中逐渐形成固定的集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很繁荣。
元朝: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为着名;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明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大量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认识: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分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隋唐以前,我国的城市基本上是政治和经济中心的统一,隋唐以后,出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如扬州和成都;明代以后商业贸易已经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但由于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
(2)对外贸易:
汉代:开辟了着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运到欧洲的大秦;汉朝与朝鲜、日本和越南有频繁的贸易联系;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往来。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并进,与西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有密切的交往,并与欧洲和非洲国家有贸易联系;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长安、洛阳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认识:国家安定、统一、强盛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统治者的外交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外贸易随着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而兴起,强盛而强盛,衰落而衰落;对外贸易先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隋唐时期水陆并进,南宋时以海路贸易为主,元朝时海陆并进,明朝中后期起,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闭关政策;对外贸易伴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就和发展;而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发展的产物,是中国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它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根源之一。
总之,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社会解体
4、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在丝织行业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缓慢发展:清朝时有了缓慢发展,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
(3)局限性:它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
市场因素:农民的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资金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政策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观念因素:传统的观念和习俗。
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发展、成长,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专题复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历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和“农本”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注意掌握各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握其发展线索,并认识它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实质和影响;
掌握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况、特点和走向,了解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了解历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缓慢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深刻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伍’ 手工业具体包括哪些

观点一:属于第一产业(农业)
理由:手工业仍属手工劳动,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观点二:属于第二产业(工业)
理由:首先,看字面:手工业,手——工业。是工业的一个分支,属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当然也包括手工业了!(当初发改委给工业下定义的时候漏掉了可能是)
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衣、食、住、行。
大家不要一听到工业就以为是机械装备的大工厂,其实也有很多小工厂属工业范畴之内,不管插花的、编草帽的、纳鞋的、炒茶的……都是小工厂,俗称作坊。
工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特点就是制造,就是把原材料制造成可以直接供生活、生产使用的成品,即产生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手工业具备了这一点!

‘陆’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是什么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部门主要有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

纺织业的发展:张骞沟通西域后,汉朝丝织品传到西域。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西亚和欧洲的大秦,中国被誉为“东方丝国”。中国丝织技术也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唐朝至清朝,我国丝织业中心城市很多,其中唐朝有定州、益州、扬州,明代为苏州、杭州,清代又有南京、广州等。明朝中后期,苏州有许多以丝织为业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即手工工场),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成为早期的资本家,这表明我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陶瓷业的发展:我国居民早在母系公社时期就已掌握了制陶技术,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都使用陶器,尤其是半坡氏族的彩陶非常有名。秦朝兵马俑闻名世界。唐代邢州白瓷和越州青瓷最为着名;还创制了着名的“唐三彩”。北宋制瓷业发达,定窑白瓷、汝窑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镇为着名瓷都;明代规模大、分工细,清代景德镇制瓷业扩大规模并出现瓷器工场。

‘柒’ 中国古代的工业是手工业的意思吗

是一个意思。手工业(handicraft instry )是指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工业生产和生活用品生产的活动。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十分兴盛。

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由私人经营的以手工劳动及其协作为基础的各种手工业。包括农民经营的与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庭手工业、城乡劳动者经营的独立的个体手工业和地主豪强及其他工商业者经营的手工作坊或工矿作场。
家庭手工业,[1] 的情况,先秦时就已存在。秦以后,男耕女织遂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一般说来,农民家庭从事手工业生产,只是作为种植业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或缴纳赋税所需。他们偶尔将一部分产品投于市场,主要也还是为了换取他们自己不能制作的生产或生活用品,是以小商品市场为媒介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变换过程,而不是出于商品生产的既定目的。它的存在愈普遍,整个社会的自然经济结构就愈紧密、愈坚固。
独立的私人手工业,大致产生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已有很大发展。不仅制陶、漆器、织锦、木器等越来越多的手工业部门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且在制盐、冶铁等行业中,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场。历秦及汉,遂为巨富。尤其是汉初弛山泽之禁,民间的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盐铁论·复古》),积财动辄“千万”、“巨万”。煮盐、冶铁、制陶、造车船、制漆器、酿酒等业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都超过前代。西汉中期以后,由于政府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民营盐铁业曾一度衰落。至东汉和帝罢盐铁之禁后,地主豪强又重操旧业。其他手工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战国至秦汉,是中国民间手工业生产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
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各政权所辖境内,手工业生产虽然衰而复兴,但其发展程度始终不及汉代。直到隋唐时期,私人手工业才又有显着的提高。唐代的瓷器、铜器、制茶、造纸等业中,形成了享有声誉的各地特产,矿冶业分布较为普遍,纺织业成为当时的主要手工业部门,印染方法有新的发明。另外,手工业行业组织也开始产生。时至宋代,独立手工业者的数量较前代增多;矿冶、丝织等业的发展十分显着。其中采矿业中煤炭的开采量增加,并用于冶铁,改进了铁的冶铸技术和质量。江南的丝织业从北宋开始已逐渐超过北方,丝织物品种丰富,制作技术也有提高,某些产品已达到极其精致的程度。烧制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风格各异。制瓷业在当时手工业中占有突出地位。此外,造纸、雕板印刷以及造船业也很发达。唐宋两代,是中国民间手工业的又一个兴盛时期。
元代前期,官府手工业畸形发展,严重打击了私人手工业,有所发展的主要是棉纺织业和丝织业。元明以降,由于官府手工业的衰落和手工业者地位的某些改变,民间手工业发展较快。明代产铁地区共达一百余处。在河北遵化、山西阳城、福建龙溪等地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铜铁冶业。制瓷业中,民窑数目已大大超过官窑,烧制瓷器可与官瓷媲美。丝、棉纺织业中,生产工具较以前大有改进,织出的成品更是花色日新。而且,除两京外,当时已形成某些手工业的重要产区,如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工商业城镇也开始兴起。入清以后,不仅作为农村副业的棉麻纺织、养蚕缫丝都有了普遍的推广,而且全国各大小城市和市镇之中,大都存在着磨坊、油坊、机坊、纸坊、酱坊、弹棉花坊、糖坊、木作、铜作、漆作、铁作等大小手工作坊。特别是清代对元明以来匠籍制度的废除,在客观上更有利于私人手工业的发展。鸦片战争之前,民间手工业的生产水平已超过明代,劳动生产率也相对提高,产量和品种更加丰富。尤其是制盐、采矿、冶金等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商业资本也开始流向产业部门,民间手工业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在小手工业者的个体经营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劳动力全部是家庭成员,制作加工也主要在家内进行。他们或用雇主的原料加工,或自备原料自产自销。另一些手艺工匠,只有少量简单工具,无资力开设作坊,仅凭手工技艺为雇主加工原料,或从事修补作业,取得一定报酬。这种手艺工匠往往沿门求雇,转徙无常。私人作坊手工业,主要存在于城市或工矿资源所在地。使用工匠、学徒的小作坊,店主亦参加劳动。帮工和学徒是为学习技术和谋生而劳动,店主经营生产的目的,也是以维持生活为主,获取利润的动机只占从属地位。这种作坊一般是工商结合,以类相从,居肆经营。官府也往往以各种形式对他们的经营活动进行干涉和控制。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主要存在于制盐、矿冶等业中,并随官府专卖政策的废置而兴衰。这类作场的经营者一般为地主豪强或工商业主,他们通常以纳税形式向封建国家赁用生产资源;其劳动者,在封建社会早期以流亡者、奴婢为主,后期则多为佣工。产品或自行销售,或由商人转贩出卖。他们以占有别人的劳动而致富。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手工业为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产工具,它与农业一起,以众多的发明创造和精湛的手工技术,创造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并且,它还推动着社会分工、商品货币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民间手工业行业中已经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胚胎。但它的发展同时又受到封建经济关系的严重束缚。在民间手工业内部,也还存在着手工业者墨守成规、封锁技术、后期行会的束缚以及大型作场内的封建剥削和压迫等问题,从而窒息着技术进步,阻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捌’ 古代和近代的北京采煤业

卢惠华

(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古代和近代,北京地区的采煤业在我国的煤炭开发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北京是我国最早利用煤为燃料矿产的地区之一,在战国时期已经用煤炼铜铸器了。元明清三代,北京的采煤业在全国最为兴盛。近代,京西煤业艰难曲折,但它却是我国首开先河与外国合资办煤矿的地区。中美合办通兴煤矿是我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煤炭企业。今年是北京建都 850周年,特写此文以资纪念。

一、煤矿业的初始阶段

北京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矿物和岩石制造简单的工具了,例如,石刀、石球利石锤等。北京也是全国最早利用煤炭为燃料矿产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 “北京人”开始利用陶器,对火的利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知道了如何掌握火候。战国时期,人们在制陶和铸钱中开始利用煤炭。根据战国燕下都 ( 今河北省易县东南) 高陌村铸钱作坊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 “焦砟”。人们认为:“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燕国都城已使用煤炭炼铜铸器了”。

民国 《房山县志·卷五·实业》载: 房山煤业,发轫于辽金之前,滥觞于元明之后,推税于前清中叶。考木岩寺碑记,创自天监二年,重葺于天庆元年。其碑有 “取煤于穴”之文,是辽之前煤已发现矣。

辽金时期,北京地区已开发利用煤是铁的事实。1975 年,在门头沟区龙泉雾务村辽代瓷窑遗址考古发掘,遗址堆积厚 0. 8 ~1. 7m,内部残存大量瓷残碎片、窑具和烧土、煤渣。此后,考古发掘也有多次发现烧瓷的煤渣。

金代北京用煤有诗为证。金代诗人赵秉文诗 《夜卧暖炕》写道: “近山富黑翳,百金不难谋。地炉规玲珑,火穴通深幽。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鼾鼾”。意说人们到京郊的山中买煤,用煤烧地炉取暖,尽管屋外很冷,但屋内温暖如春,可以酣然入睡。

以上表明,战国至辽、金是北京煤业的初始阶段。这时期北京地区发现了煤,并有了开发利用,但是利用还不十分普遍。

二、兴旺发达的古代采煤业

( 一) 元 代

元代,大都已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据 《元一统志》载: “出宛平县西四十五里大谷( 峪) 山,有黑煤三十余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沟,有白煤十余洞。”“水火炭,出宛平县西北二百里斋堂村,有煤窑一所”。以上指的是官办煤窑,不包括民窑在内,当时采煤情况,《顺天府志》载: “大谷山有黑煤三十余所,土人恒采取为业,尝操锤穴道,篝火裸身而入,蛇行鼠伏,至深入数里始得之,乃负载而出。或遇崩压则随陨于穴,故其沾污憔悴,无复人形,然乡民借此衣食终不舍也。其用肚于燃薪,人赖利焉”。

元代,大都采煤业之兴旺,在全国位居前列。《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指出: “纵观元代煤业,最兴盛的应属大都附近的西山地区”。原因是: “大都城内人口日繁,所用燃料越来越多,加上封建政府比较重视,这就使大都的煤炭供应基地———西山一带的煤炭行业较快地发展起来了”。元代,为了解决大都燃煤日益突出的问题,曾着手扩大京西地区的煤炭开发和运输。元至正二年 ( 1342 年) ,左右丞相奏曰: “京师人烟百万,薪刍负担不便,今有西山煤炭,若都城开池河上,受金口灌注,通舟楫往来,西山之煤,可望至城矣”。但是,工程修完后,由于河水 “流湍势急,泥沙壅塞,船不可行”而告吹。

元代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的事实,久居大都的马可·波罗体会很深,在其游记中说:“契丹 ( 指中国) 全境之中,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火候较薪为优,盖若夜间烧火,次日不息,其质优良,致使全境不燃它物。”

煤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劳动人民科学技术与智慧的一大成就,它比欧洲至少要早400 年。

( 二) 明 代

明代,煤炭已较普遍地在手工业中利用,特别是与燃料密切相关的冶金、陶瓷、制盐、砖瓦等手工业,它们要求更多的煤炭供应,因而促进了采煤业的继续发展。斤竣说:“今京师军民百万之家,皆以石煤代薪”。明初,采煤业由官府垄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办煤窑逐渐衰落,私营煤业兴起。《明一统志》载: “顺天府宛平县出石炭。” “官窑仅一二座,其余均为民窑”。这些民窑数量很大。《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指出: “由于京师煤炭市场的需要,加上朝廷一直予以注意,所以北京西山地区已发展为明代最着名的煤炭产地。像浑河、大峪、门头沟、戒台寺附近、居庸关等处就很多”。

明代煤业与元代有很大的不同,私营煤业不少已发展为合办企业,这样有利于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有利于采掘、排水和运输,更有利于经营和销售。此时,窑主与雇工已完全是雇佣关系,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明代,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留下了不少与煤业有关的文物古迹。如遗留在门头沟的圈门过街楼、窑神庙和大戏楼这一组相互毗连的建筑物,就是随煤业而建起来的古建筑文物。据了解,门头沟区共有十多座形制不同、风格各异的过街楼,有的还供有神像。这些建筑物有明代的,也有清朝的,它们是当时煤业兴旺的佐证。

( 三) 清 代

清代采煤业比元、明两代更为兴旺。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协助和鼓励民间开采京西煤矿。如康熙三十三年 ( 1694 年) 下令: “将于公寺 ( 即今香山碧云寺) 前山岭修平,于众甚属有益,着户工二部差官将所需钱粮确算具题”。又如,干隆五年 ( 1740 年) 二月,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赵国麟提呈 “广开煤矿”奏折,清高宗批示: “各省产煤之处,无关城池龙脉,古昔陵墓、堤岸通衢者,悉驰其禁,该督抚酌量情形开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下令,要全国各地查勘煤矿资源、广开煤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煤矿业的发展。

清代,为了加强对煤窑的控制和管理,实行采煤执照制度。其内容也相当详细,包括采矿地点、范围、开闭时间、雇工人数和姓名等。清代干隆二十七年 ( 1762 年) 煤业最兴旺,近京西山煤窑 16 座,宛平县煤窑 117 座,房山县煤窑 140 座,合计 273 座。从产业规模上看,京西煤窑已具备较大的规模。 “大者一二百人、小者八九十人”。中等规模者投资亦在银千两左右,已经具有资本主义手工场的规模。

嘉庆年间,京西一带采煤业仍相当兴旺。

北京的古代采煤业,尽管有时也出现挫折,和全国一样也出现过矿禁,但总体发展是比较顺利的。煤矿对北京这个古都太重要了,它关系到宫廷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首都百万军民的需要,所以北京煤炭的开采比其他地方普遍,更受重视,也比其他矿种开采的阻力小。古代矿业受限制或受禁闭,根本原因是历代封建帝王 “重农抑末”的指导思想作怪。此外,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 “风水说”,认为开矿会 “始则崩坏陵谷,断绝地脉。继则铲伤庐墓,永绝人文,竭本地之精华,绝士民之生路”。这种思想在一些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中甚为普遍,他们坚决反对开矿: 二是怕群众闹事。元明清几代都有矿工 “造反”的事情,所以历代统治者对开矿都持慎重态度。明代矿工闹事尤其突出。明神宗显皇帝企图用 “开矿榷税”的办法来筹集资金。他派宦官到各地征矿税。宦官们横行霸道,重征叠税,搜刮民财,引发一场长期的波及全国的反矿监、税使的斗争。这场斗争此起彼伏,时起时落,大小数百次,长达 10 多年,给明代统治阶级沉重打击。如万历二十八年( 1600 年) ,宦官王虎去香河强行征鱼苇矿税,激起 “生员士民”数千人的武装反抗。两年后,又发生了京西窑工反对矿监、税使的斗争。万历三十一年 ( 1603 年) 三月,一支由窑工、运煤脚夫和部分窑户组成的示威队伍,浩浩荡荡向北京进发。这些 “黧面短衣之人”,在京城内 “填街塞路”,高呼减免矿税和撤换宦官口号。此举引起朝廷极大震恐,只好撤了宦官,减免矿税以平民愤。

三、曲折、坎坷的近代煤矿业

( 一) 列强投资,攫取矿权

18 世纪 60 年代,英、德、美、意、比、日等国纷纷向清政府提出在北京开办矿山、修筑运煤铁路的请求。清末民初,在北京先后出现了中美合办通兴煤矿、中比合办裕懋煤矿、中德合办天利煤矿、中英合办门头沟煤矿、中日合办杨坨煤矿。其中,中美合办通兴煤矿是 1896 年兴建的,1911 年改为中英合办。民国九年 ( 1920 年) 矿区面积达 4770. 2亩,是当时京西地区最大的煤矿之一。中英合办门头沟煤矿是民国二年 ( 1913 年) 华商与比利时商人合办,1915 年改为中英合办。经扩建后矿区面积 568hm2,是北平地区最大的煤矿,也是开采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煤矿。有竖井两眼,资本 150 万元。使用风钻打眼,黑火药爆破,井下铺设铁轨道,用矿车运输。民国十二年 ( 1923 年) 正式投产,当年产煤 41. 388 万 t。民国二十三年 ( 1934 年) ,产煤 43. 8 万 t,占北平地区当年煤总产量的 39% 。至民国二十八年 ( 1939 年) ,该公司资本已达 430 万银元,职工人数 3000 余名。从当时的年产量和矿区面积看,该矿在全国采煤业中也属前列。

上述五座中外合资煤矿企业的兴起,在近代北平地区矿业史上有过重要的影响,毕竟它们都有中外合办的合同,且有官方批准之矿照,有一定的办矿手续。特别是中美合办的通兴煤矿 ( 后改为中英合办) ,它首开中国人与外国人合办矿业之先河,并成为我国第一个中外合办并正式生产的煤矿企业,对利用、引进外资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外,外资的加入,部分地改变了北平地区采煤业的技术面貌,对煤炭生产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合资办矿的目的是攫取利润和掠夺资源,他们牢牢地掌握着采矿权,故名为合办,实为洋人独办。

( 二) 日本的垄断和掠夺

与英、美列强相比,日本涉足北平的矿产资源较晚。但后来者居上,且显示出极度的贪婪性。尤其是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便不择手段地、疯狂地加强掠夺北平地区的矿产,武力占领,实行垄断,甚至中外合资的企业也被日本占领。

日本垄断和掠夺北京的矿产有金属矿、非金属矿和煤矿,以煤为主。直接垄断和掠夺的几家煤企业产煤情况如下:

1. 杨坨煤矿

民国七年 ( 1918 年) ,内务府员外陈熙武之子陈绍武与日本臼井洋行合资兴办杨坨煤矿。资本 100 万元,各出一半。经营矿区面积 585 亩,开出两口斜井,深 160m,遇煤三层。年产煤 5 万余吨。卢沟桥事变后,日寇撕开了合资假面具,公然武力霸占了杨家坨煤矿。

2. 门头沟煤矿

民国九年 ( 1920 年) 建立的中英合办门头沟煤矿,是当时北平最大的煤矿。矿区面积 4658 亩。民国三十年 (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以后,原中英合办门头沟煤矿被日军占领,实行军事管制。民国三十二年 ( 1943 年) 改为中日合办,但实际上为日本人垄断。日本人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经营不遗余力,英国人经营期间,最高年产量为 43. 80万 t; 而日本人经营期间达到 55 万 t。

3. 川南工业门头沟矿业所

该矿是日本川南工业株式会社兼并恒昌公司而于 1938 年 9 月成立。恒昌公司原为宏福窑,矿区面积 979 亩。历年产量分别为: 民国二十六年 ( 1937 年) ,3. 5954 万 t; 民国二十九年 ( 1940 年) ,1. 4016 万 t; 民国三十一 ( 1942 年) ,11. 6354 万 t。

4. 利丰煤矿公司

公司位于门头沟郝家坊村。民国九年 ( 1920 年) 由中国矿商何荫棠创办。民国二十六年 ( 1937 年) ,日本人川品之白炼瓦公司兼并此矿改为中日合办,资本 50 万元。1940年产量,6. 249 万 t; 1941 年,14. 46659 万 t; 1942 年,10. 8386 万 t。北平沦陷期间,日本人在门头沟矿区共设新式矿井 12 处,最高年产量达 200 万 t,历年各矿总产量分别为:1938 年,80 万 t; 1939 年,29. 90 万 t; 1940 年,155 万 t; 1941 年,203 万 t; 1942 年,189. 9 万 t; 1943 年,108 万 t; 1944 年,144 万 t。

5. 大台煤矿

它包括大安山坑和清水涧坑。民国六年 ( 1917 年) ,日本人即派员对其进行调查。1920年获得大安山坑的开采权。1939 年,日本人成立炭所9 处。建厂房、置设备,并架设通至石景山发电厂的输电线路。利用电力开凿大台及清水涧平洞。1942 年,两个平洞分别凿进880m 和 400m,穿煤 13 层,随即正式开采出煤,日产量最高达 1500t 左右。历年产量为:1939 年 10 ~ 12 月,0. 11469 万 t; 1940 年,4. 1879 万 t; 1942 年 1 ~ 8 月,3. 1956 万 t。

6. 房山坨里煤矿

1937 年,该矿 被 日 本 人 接收 经 营。 历 年 产 量: 1938 年,10. 0579 万 t; 1939 年,9. 2469 万 t; 1940 年,17. 2928 万 t; 1941 年,19. 3686 万 t; 1942 年,15. 3323 万 t。

( 三) 民族采煤业发展受挫折

在列强纷纷投资北平煤矿资源的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煤业也在努力发展。20 世纪初,平西地区出现了一批民族资本家开办的煤矿企业。门头沟区主要有: 中兴矿、四维公司、宏顺窑、治水公司等。斋堂、板桥和王平村地区有: 斋堂煤矿公司、同兴煤矿、板千煤矿等。房山区有: 伟业煤矿、大丰煤矿、兴宝公司等。此外,还有一批民办的小煤窑。据《中国煤矿》载: 1935 年,京西民窑达 630 余座。煤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交通的发展。清末民初,北京先后修筑了周口店、坨里、门头沟运煤铁路、房山运煤专线以及门头沟公路。20 世纪 20 年代,门头沟区又修建门斋铁路。与此同时,京西煤矿的水运也有所突破。琉璃河镇修码头后,房山区的煤炭,沿大石河顺流而下,可抵达天津。30 年代,由于水量减少及铁路、公路的发达,水路运输失去了作用。

为侵略战争的需要和攫取巨额利润,日本在垄断和掠夺平西煤矿过程中,采用卑劣手段制造平津地区的煤荒,打击中国的民族工业。其做法是: ①实行物资配给,限制民窑生产。日方规定,凡民窑需要的火药、电石和粮食等物品,一律实行配给。②控制铁路运输,设立民窑收煤所,不经批准,采煤不能外运。并强迫众煤窑签署 “宣誓书”,强行收购民窑煤矿。③成立 “四门组合”,统制煤炭销售。日方以低价收购煤炭,又在城内设店高价销售,获取暴利。日方在城里设的 “四门组合”( 即北三门门头沟煤炭统制贩卖公司和南城的门头沟煤炭统制贩卖公司) ,只许自己卖煤,不许他人卖煤。从而形成产运销独家经营的局面。日本人利用这个垄断权制造了 1944 年北平和天津的大煤荒。导致众多工厂、商号歇业,大量民窑关闭破产,大批矿工逃荒、讨饭、饿死街头。正是由于日本的掠夺和垄断,北平工业迅速殖民地化,煤矿业衰退,大多数煤矿企业停办。民办小煤窑急剧减少,仅门头沟区的小煤窑就从 1930 年的 150 余座减少至 50 余座。民族煤业受到沉重打击。

‘玖’ 手工业包括哪些

一.冶金业: 1.冶铜业: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2.冶铁业: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3.燃料:汉代以前人们用炭作为燃料,从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北宋普及,南宋末年转变为使用焦炭,明朝时开始流行。 二.纺织业: 1.丝织业:上古时代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的技术,从西周开始,丝织业突飞猛进,汉代时成为丝国,直到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2.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向内地推广,元朝的黄道婆开始推广 ”捍弹纺织”,她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取代了手摇一锭纺车,先进得技术使元明时期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料来源。

阅读全文

与古代煤属于手工业中的什么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开奔驰开大众的都是什么人 浏览:368
奥迪a6l电脑主板坏了得多少钱 浏览:883
台湾工业大学是什么学校 浏览:506
深圳共和工业区有什么好厂 浏览:679
工业灰衣柜用什么颜色的柜门 浏览:453
奥迪q5左前门合页如何拆 浏览:948
卖汽车要学什么 浏览:357
奔驰车如何蓝牙打电话 浏览:518
东莞工业区哪里工厂好找工作 浏览:761
汽车空调系统有哪些电子组成 浏览:828
哪些工业产品销路好 浏览:385
汽车的境界有哪些 浏览:283
汽车首保需要什么资料 浏览:859
贴汽车膜多久能贴好 浏览:330
汽车vq37是什么意思 浏览:560
豫西工业发展怎么样 浏览:460
公交车和奔驰哪个贵 浏览:80
工业无水氯化镁多少钱一吨 浏览:192
会抽烟的汽车有哪些 浏览:95
汽车修理备案包括哪些 浏览: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