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国家如何发展工业

国家如何发展工业

发布时间:2022-05-06 07:28:39

㈠ 一个国家要发展工业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政策和资金支持,市场公平开放且竞争,没有行政和行业垄断,储备大批的工程师和熟练工人

㈡ 工业化对一个国家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工业化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占50%左右;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个理想的大工业体系,应该是由基本实行计划经济的重工业体系,和需要自由贸易、强调企业独立性和自由贸易的装配工业、轻工业共同组成的。前者,对有限关键技术和资源进行投资开展,提供基本的工业物资和机械。后者则基本保持前工业时代的体制,利用这些物资和机械完成最终产品的产品制造(包括非实物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对核心产业部分国有化和企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基本建立了这种经济体制,只是装配工业和轻工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而对于一般落后国家而言,后者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无法通过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建立的重工业体系。
应答时间:2021-06-2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㈢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民族工业

(一) 进口替代:其主要方法是利用高额关税和数量措施来限制基本消费品的进口,同时利用高估汇率鼓励工业所需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达到扶持本国新兴工业发展的目的,实现基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
(1) 优点:
①奠定一国初步工业基础;
②发挥本国资源等方面优势;
③保证把外汇用在最关键地方。
(2) 缺点:
①阻碍出口发展,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②忽视非进口替代部门的发展;
③排斥竞争,降低经济整体效率。
(二) 出口导向:其主要特征是逐步向均衡汇率靠拢,有的还实行低估汇率,鼓励出口;取消数量限制措施。
(1) 优点:
①有利于比较利益的获得;
②引进竞争机制;
③促进出口发展;
④适应国际贸易规范。
(2) 缺点:
①易出现外汇收支不平衡;
②对外依赖性较大。

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选择保护贸易政策的原因
在工业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主要依靠农业,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呈现出单一化、畸形化的特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则获得了较充分地发展,国内市场日趋饱和,急需向海外扩张其原料和销售市场。于是,发达国家大力提倡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在原则上要求国际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发达国家可以将其工业制成品销往广大的落后国家,以实现其经济扩张;而落后国家只能生产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经济结构无法得到改善和提升,经济发展将始终停留在落后的水平上。在这种不对称的经济发展要求下,发达国家往往会倚仗强势,大力推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剥削和掠夺落后国家的经济资源,摧残和扼杀其新兴工业。在这种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发展利益将无法得到根本的保障。面对特殊的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思路和口号。保护贸易政策的提出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成为其在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中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本国民族工业进行保护,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了一定的空间。生产力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保护贸易政策使落后国家固有的、静态的、结构水平低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创新的、动态的、结构水平较高的比较优势,这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保护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㈣ 如何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实现国家工业化

新的历史机遇就是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解封,科技大发展,和文明的多元化。
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借助科学发展的力量,充分发挥人口优势,充分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从而实现国家工业化。
如今时代飞速发展,工业化也需要借助科技发展,同时进行科学布局,争取走在时代前列,要掌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总之新的历史机遇,即是挑战,也是机会,充分利用机会,积极面对困难,科学避开风险,实现国家工业化。

㈤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你好!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㈥ 中国是如何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时代的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能看到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发展农业。而随着西方世界工业革命的兴起,中国人面对落后的差距,也开始逐渐发展工业文明,逐渐的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要想从农耕文明转型到工业文明,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其次在付出行动,将理论和实际完全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华丽的转变。并且历史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才能完全转变。也许中国在上个世纪初受到了外国的侵略,国家地位变得落后,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从农耕文明顺利转到工业时代了。当然目前中国还是属于农业大国,毕竟中国人口基数大,还是要保证农业的产量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是万全之策。

㈦ 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

发展工业化的前提是有经济基础,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盲目发展祸害的还是底层人民,正所谓成本转嫁。

㈧ 我国工业的主要发展条件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中国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有望在新型工业化的条件下获得快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支撑。
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甚高,并已陆续步入信息化社会的时代,中国却不能不考虑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问题。为了早日赶上世界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中国提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的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并已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推进措施。同时,在推进城市化发展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本文所要考察的,不是单纯的工业化、信息化或是城市化的发展问题,而是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的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

一、新型工业化: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新型工业化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早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步入信息社会后,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早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步伐,而采取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前选择的一条现代化发展道路,它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即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发展任务,并已步入更新的信息化发展历程,而发展中国家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任务,世界信息化的进程给其带来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与发达国家内发性工业化及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内发性信息化比较,新型工业化具有自身的某些特征:
1.两化结合特征。所谓两化结合,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它是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工业化尚不发达,而发达国家又已在完成工业化后大步迈进信息化发展过程,世界经济一体化倍受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影响,从而可能造成世界各国之间更大的两极分化的情况下采取的新的发展战略。它一方面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不因本国经济相对落后而退却,而是积极进取,捷足先登,大力推进本国的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不是放弃工业化的完成,而是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调整和校正本国的工业化战略,使工业化和信息化能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以说,新型工业化实际上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的产物,它具有两化结合的特征。
2.阶段重叠特征。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各国都有实现现代化的愿望。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走上了信息化的历程;发展中国家则仍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甚至初级阶段的水平。我们知道,现代化只能是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有另外的低水平的现代化标准,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去低水平地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当然也不可能逾越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直接到达信息化社会。因此,发展中国家只有经过自身的努力,在吸取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同时将本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重叠起来,使自己既不违背传统工业化的一般规律,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又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奋力跟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步伐。
3.跨越发展特征。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的发展模式,它具有跨越发展特征。世界发达国家信息化的经验表明,信息化就是要在国家宏观信息政策指导下,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满足全社会的信息需求,从而加速社会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最主要的不是其本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能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使工业生产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工业化的时间进程大大缩短,而且可以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推进本国的信息化进程,尽早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这就是所谓的跨越发展特征。
从新型工业化的涵义和特征来看,它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这是因为:
1.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全面完成。对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估价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从有关资料提供的情况来看,中国目前人均GDP还很低,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许多装备依赖进口,同时,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相匹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受阻,第三产业不够发达,这种情况,所能显示出的只是中国工业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但是,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工业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因素,许多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高达50%,还处在略微上升的时期,农业比重和服务业比重都在变化过程之中,就业结构也有明显变化,外贸结构、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贡献率都有很大提高的情况来看,中国却基本上达到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标准。但不管怎样,中国工业化的总体水平不高是可以肯定的,综合来看,中国目前只能算达到了工业化中期的水平,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中国仍然需要努力去完成工业化的重任。
2.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必须尽快推进。众所周知,信息是人类可资利用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本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学会了比较系统地利用信息资源,尤其是西方国家,它们凭借其工业化高度发达所具有的实力,迅速研制出了各种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工具。借助于这类智能工具,西方国家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地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工业化社会迅速转变为信息化社会。可以肯定,往后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更加迅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不努力跟上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必定会进一步拉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况且由于信息化导致的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已经取得的支配地位的基础上再次增加了其支配的实力和可能性,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不迅速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则完全可能处于更多地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这就是中国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理由。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国选择了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并已开始沿着这条道路奋进。中国1986年12月即召开了全国首届中国信息化讨论会,之后又于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4年等多次召开了全国性的类似讨论会。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乃至“十金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中国互联网(俗称信息高速公路)。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计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定,到2000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由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信息产业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在2001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除进一步规定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目标外,更明确地提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其基本的内容是: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由此可知,新型工业化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中国正在走着一条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二、新型工业化: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依据

城市是第二、三产业的载体,现代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的伴侣;未来城市则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的社会信息化的产物,也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的社会信息化的伴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应该是协同发展的。这已是一条为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所证明的规律。当前,中国选择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正在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可以肯定,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将加速推进,而新型工业化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依据。
1.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型工业化是中国为了缩小自身与发达国家之间现代化水平的差距,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而采取的进取性很强的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其基本的目标是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业化。其基本的内容是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提高工业的竞争力,赋予工业化崭新的内容,并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强大工业体系,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用武之地。中国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第一,新型工业化带来的中国工业化的新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这是与早期工业化为城市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基本相同的城市化发展机遇;第二,新型工业化带来的中国工业化的新的发展,必然需要比传统工业化时期更多的从事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第三,新型工业化中的新兴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必然需要吸纳大量的传统工业化时期所不可能吸纳的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第四,新型工业化中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对知识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必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这实际上也给中国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第五,新型工业化按照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某些有效做法运作,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不仅能为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城市的扩建扩容提供物质和财力的保证,而且能为中国城市化发展中人的观念变革提供现代意识。这些,都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过去所不可能有的极好机遇。
2.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新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特有信息化发展模式。由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中国新型工业化不仅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中国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是:第一,尽快完成传统工业化阶段尚未完成的城市化建设任务。尽管中国工业化的水平较低,但中国的城市化更滞后于中国的工业化。以1998年的情况为例,当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高出当年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18%)50多个百分点,高出当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49.8%)20多个百分点。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甚至会大大提高,如果不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便将继续拉大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差距,即使中国能够达到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也会由于城市化的滞后而不能达到真正的现代化的水平。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必须补课。当然,这种补课不是退回到传统工业化过程的补课,而是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来实现跨越式的补课。第二,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化推进。在信息化条件下,世界城市化正朝着一种新的方向发展,世界城市、国际城市、信息城市等新型城市概念不断出现,新的城市化实践也在各国竞相开展。卡斯特尔(M.Castells)在其所着的《信息化城市》一书中认为,在信息时代,作为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的技术、社会和空间的相互作用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城市一区域”过程,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加速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信息化城市的兴起成为一种必然。这就表明,在全球网络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信息化城市建设不可有须臾懈怠。这是新型工业化的信息化方面对中国城市化提出的新的要求。第三,必须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结合发展的要求。新型工业化中的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是相互剥离的,它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其根本特点。因此,中国城市化也应以信息化城市带动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以工业化城市作为信息化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依托空间,以加速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中国城市化的水平。
3.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近代以来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发展表明,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极大的动力作用。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在新的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既具有工业化的特点,也具有信息化的特点,两者的结合,定然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这些动力包括许多方面。首先是推动力。新型工业化将以信息技术,包括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带来传统产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进一步的更新、改造和发展;新型工业化将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产业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将根据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也将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新型工业化的这些发展,不仅为中国城市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一种物质经济动力。其次是拉动力。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由于信息鸿沟和知识鸿沟的作用,在实行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运作的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尤其是城市与偏远地区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城市生活对乡村人口将具有比以往更大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乡村人口会比以往更加渴望城市生活,或到城市就业,或就地造城,过上城市生活。这就是一种拉动力,一种由新型工业化派生出的拉动力。再次是扩张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由于信息技术的作用,城市的扩张能力将大大增加,一些离城市较近的郊区,由于新的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利用这种适当的空间,这里将会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一些离城市较远的地区,则可能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使其具有作为大中型城市的加工型工业发展基地而成为卫星城,从而逐步实现城市化。总之,信息技术强化了城市的扩张能力,这种扩张能力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最后是承接力。新型工业化改变了传统工业化时期的大工业、大机器、大车间的工业模式,而代之以小型化的工厂、机器和车间,它使城市的空间能够得以重新整合,利用率得以大大提高,城市能够容纳的人口得以大大增加,这就是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城市化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动力,即承接力。总之,新型工业化作为中国现阶段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道路,它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使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快速、优质发展的新阶段。

三、新型工业化: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相应对策

中国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有望在新型工业化的条件下获得快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支撑。因此,根据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要求,提出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改变城市化滞后局面。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依据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水平差距来判断,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同步城市化(Synchron-urbanization),一是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三是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四是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同步城市化是指一国城市化的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趋于一致,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呈正比例关系,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有机城市化模式。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它能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过度城市化是指一国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进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不利于一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的城市病的发生。滞后城市化是指一国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的水平,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对一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逆城市化是指一国大城市中心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它是一国高度城市化的表现。
中国仍然属于滞后城市化的国家,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2%左右,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大约要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11-22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中国1997年人均GNP为860美元,同年世界上人均GNP在630-1090美元的12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1. 3%,而中国低于这个平均水平 11个百分点。按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PPP)指标计算,1997年中国人均GNP为3570美元,同年世界上按购买力平价(PPP)指标计算的人均GNP在2040-4840美元的28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2.6%,中国要低于22个百分点。中国不仅城市化水平如此低,而且城市化发展速度也不快。1978-199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0.63个百分点;1995-199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只有0.47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局面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事实,它与中国工业化发展极不相称,对中国的工业化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低水平的城市化将更加不能适应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结合的发展要求。中国城市化水平如果长此以往处于现有的状态,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如果长此以往维持现有的速度,将不仅会严重影响中国城市化本身的发展进程,而且也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因此,在新型工业化的条件下,中国城市化滞后于中国工业化的局面必须努力设法改变,中国必须下大力气切实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应当是,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为依据,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与中国工业化,进而达到与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力支撑。
2.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依据其所侧重的发展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三条途径:一是重点发展大城市,二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三是重点建设小城镇。重点发展大城市就是将原有大城市扩建扩容,将大城市扩建为超大城市,或将原有中小城市扩建为大城市,在城市扩大的过程中吸纳或划入大量乡村人口成为城市人口,从而实现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达到推进城市化发展的目的。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包括扩建原来的中小城市、让某些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升格为城市、新建某些新的中小城市三种情况。发展中小城市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在区域空间层面上的合理分布,当然也能让较多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达到推进城市化的目的。重点建设小城镇也即乡村社区依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由乡村工商贸易的发展,主动积极地推动乡村人口向某些交通、运输、通讯等相对便利的地方集聚,并逐渐形成某些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途径。
在城市化的发展途径问题上,可以说,中国一直以来采取的是舍大求小的途径,即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把发展重点放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上面。对于这一问题,理论界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形成了某些争议。有人主张中国应走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道路,重点发展小城镇;有人提出中国应走发展中小城市的道路,重点建设中小城市;有人认为中国应走发展大城市的道路,重点发展大城市和城市群。政府则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不过,近些年来,中国对于这一提法提出不同意见和要求的大有人在,而且呼声越来越高。不管怎样,当前人们对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提法确是有较大异议了。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情况下,在大城市甚至大都市连绵区的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的时候,中国作为积极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并希望借此赶上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国家,不发展大城市甚至大都市连绵区看来是不行的了。这是中国新型工业化条件下考虑中国城市化发展途径所必须注意的问题之一。
城市学的研究表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功能上也是互补的。城市的规模结构是由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木能以城市规模作为制定城市发展方针的依据,更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偏废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中国的超大城市一般是跨省的区域经济、科技、信息中心,大城市一般是省一级区域经济、科技、信息中心,中小城市多数是全国制造业的主要载体,对周边小城镇能起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的潜在城市化向显在城市化转化,并在一定时期内缓解城市人口压力的作用。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发展途径问题,决不能走单打一或者舍大求小的路子,而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途径的城市化道路。这样做,不仅可以加快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利于提高中国城市化的质量,形成中国合理的城市体系,增强中国城市的总体竞争能力和总体发展能力。这才是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中国城市化发展之路。

㈨ 中国是如何实现工业化的

新中国的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核知心是工业化问题。
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中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先合理调整后社会主义改造;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等措施使新中国的工业化全面道起步。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基本建设投资近千亿元,石油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业也有较大发展,但“大跃进”三年造成了我国工业的畸形发展。③文革时期(1966-1976年):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除交通运输业外其他版均处于倒退的局面,新中国工业出现了严重挫折。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为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农村中权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市中企业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辟,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而大大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㈩ 如何形容国家政策对工业的扶持

工业崛起离不开政策扶持。
产业扶持政策是指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计划或规划纲要时,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重点倾斜、优先扶持某些产业或部门的措施,促使它们优先发展,快速发展,以期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需要扶持的产业主要是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瓶颈产业及幼稚产业,目的主要是着眼于未来的产业优势,直接服务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阅读全文

与国家如何发展工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amg平行进口和4s店有什么区别 浏览:931
工业酷精与食用醋精怎么区分 浏览:611
奥迪车哪些车型召回 浏览:729
汽车一个轮子掉坑里了会碰到哪里 浏览:78
滴滴汽车标准是多少 浏览:400
宝马变数箱油多久换一次7系 浏览:528
常熟有什么汽车厂 浏览:840
菲斯塔汽车后椅怎么放倒 浏览:999
轿跑汽车用什么轮胎 浏览:691
工业母机场内etf基金有哪些 浏览:993
奔驰glb200怎么暂停车后雨刷器 浏览:808
九江康正汽车哪个好 浏览:538
共享汽车上路需要哪些证件 浏览:916
宝马的界面是什么意思 浏览:906
工业在中国是什么样的 浏览:536
武进区工业机器人怎么样 浏览:263
广西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 浏览:600
二手8年宝马525什么价 浏览:667
工业企业房产原值包括什么 浏览:130
苏州到濮阳的汽车票多少时间 浏览: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