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怎么理解日本工业中国农业

怎么理解日本工业中国农业

发布时间:2022-05-04 22:21:05

㈠ 中国农业和日本农业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日本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户均耕地不足2公顷。与美国、荷兰等发达农业国家相比日本农业发展先天上有很大劣势:人均耕地面积小,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也较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
中国基本国情和以往的日本很类似,中国目前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3.5亿,占总人口的26%,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小农经济一直是农业的主要形式。

㈡ 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方针

过去时

㈢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如何拜托各位了 3Q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确有一些独特之处,在这些特点当中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性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 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史的特点在于,两国经过“强弱型”关系、“弱强型”关系,现在正向着“强强型”关系发展。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曾说:“我们两个民族现在是平等了,是两个伟大的民族。”这话真可谓言简意赅。毛主席讲这段话以前的漫长的中日关系史可划分成两段,或者说过去的中日关系有“两个历史”,一是两千多年的中日交往史,二是从1894年到1945年大约50年的日本侵华史。在前一个“历史”即两千多年中日交往过程中,两国基本上是和平共处的,从国力对比看,中日关系是“强弱型”(中国强、日本弱)关系。后一个“历史”则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从国力对比看,中日关系是“弱强型”(中国弱、日本强)关系。 重温中日关系的“两个历史”,使我们感到在中日历史问题上应取“两点论”:既要看到“五十年”的不幸历史,又要看到两千多年和平交往的历史;既要不忘日本侵华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又要珍视中日通过两千多年交往形成的、共有的历史与文化的资源,这是发展两国关系的深厚潜力所在。 从毛主席讲那段话以后,可以说中日关系开始了“第三个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取得战后独立,这为两个独立国家间的平等交往准备了条件,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则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起点,至今已有30年。 这样,可以说中日关系有了“三个历史”,在前两个历史时期,中日关系一直是“一强一弱”关系,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一强一弱”关系终成历史,并开始走向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第三种状态———“强强型”关系。鉴于中日两国至今仍处在走向强大的过程中,因此当今中日关系离成熟的“强强型”关系还有一段较长距离。 在中日走向“强强型”关系的过程中,有人说中日在东亚将形成“一林不容二虎”的紧张关系;有人则期待中日合作并成为推动东亚地区发展的“双引擎”。总之,未来一段时期中日关系将可能形成相互合作与摩擦并存的局面,而如何减少摩擦,特别是不让摩擦影响甚至破坏两国间合作,以便通过这种合作给两国人民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带来巨大利益,将成为两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课题。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中日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两国经过“农农型”关系、“农工型”关系,现在正向着“工工型”发展。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起初还是个农业国家,中日关系是农业国与农业国的关系;但随着日本迅速推进工业化,逐步成为工业化强国,中日关系也相应变为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关系,诺大的“农业中国”成了日益走向工业化军事化的日本的重点欺负对象。二战后,日本经过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又一次实现了正常的重化学工业化,并在80年代成为世界上的汽车、钢铁、家电、机械等主要工业品的最重要生产者和出口者,甚至被称为“世界工厂”。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人惊呼他们“失去了十年”,而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90年代却是“收获的十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之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在日本等国出现了所谓“中国威胁论”,也有人认为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而日本则出现了所谓“产业空洞化”问题,其潜台词也包含着对中国崛起的担心。 这恰恰是周恩来总理在近50年前就已觉察和预见到的问题,他在1954年会见日本客人时曾说:“诸位要问,我们工业化了,日本也工业化了,不会有冲突吗?”紧接着,周总理亮出了他那极具智慧和洞察力的精辟论点:“假如永远是工业日本、农业中国,那么关系是搞不好的。……只有中国工业化和日本工业化,才能和平共处,共存共荣”。 最近几十年来中日经贸关系的巨大发展,正是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从“农业中国,工业日本”到“工业中国,工业日本”这个历史性转变过程的生动反映,事实已经并将继续印证周总理的精辟论断:“只有中国工业化和日本工业化,才能和平共处,共存共荣”。因为人们只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就不难发现中国工业化与日本工业化的关系主流不是相互冲突而是相互融合。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通过日本工业化、中国工业化乃至东亚其他新兴工业国或地区的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一个世界性的制造业密集地带已经在东亚地区形成。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4-30 17:22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来中日关系史的特点在于,两国关系经过“友好高潮期”、“感情摩擦期”,正向着“冷静务实型”关系发展。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加上在冷战的特定阶段中日形成对付共同威胁的战略需要,因此在那段时期中日关系迅速改善,甚至出现了被称之为“蜜月外交”、“干杯外交”的友好高潮期。其后,中日关系一方面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不断出现问题,特别是在如何对待日本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上,两国间发生了一系列摩擦。如何走出感情摩擦期成为两国关系的难点。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做出了英明的回答,他说:中日“要永远友好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把发展中日关系提到战略高度和时代高度,提醒人们要处理好发展中日关系这个大局与各种局部问题之间的关系。 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看,发展中日关系就是不要偏离这个时代主题,要“和则两利”,“和”就是中日之间不要再打仗,“利”就是双方利用和平环境实现共同发展。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看,发展中日关系就是要紧紧跟上全球化潮流,特别是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正是经济全球化潮流在中日之间的体现,而经济全球化则是先进生产力跨越国界发展的体现。显然,促进中日之间开展各方面交流、特别是开展经济领域的合作,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向。今后,随着两国关系日趋成熟,立足于两个国家的战略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新“中日关系观”将会日益成为双方的共识,同时,随着中日经济相互合作与依存关系的加深,中日之间必将形成一种基于相互理解的、冷静务实和相对稳定的友好关系。新世纪中日关系的特点:“以民为主”的中日广泛交流时代正在到来。当今中日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方面政治、外交方面问题不少,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人财物跨国流动的“门槛”日益降低,以贸易投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人员往来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交流日趋发展,一个“以民为主”的中日广泛交流时代正在到来;千千万万日常的、平凡的经济交流与人员往来的“故事”构成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主体;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和两国在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成为推进中日关系的两个轮子,“友好”所象征的精神力量与“合作”所产生的物质利益正在通过“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良性循环,促使整个中日关系“更上一层楼”。

㈣ 日本的精致农业比较出名,那么我国的农业要如何做才能达到日本农业的程度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却能将农业做成世界闻名。

做强做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应在充分发挥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纵深空间大优势的同时,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中国是农业大国,是农民大国,而不是农业强国。通过先进的设备设施对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和升级。做到同等面积高产量、同等产量高质量、同等产出低成本的“两高一低”生产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升级,让农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㈤ 中国与日本的农业发展模式有什么区别 求详细解说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捷报不断,总产连续突破3亿吨、4亿吨、5亿吨大关。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是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丰收的原因总结。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技术进步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国家目标,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协作,实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27%提高到了目前的48%,实现了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再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农业发展以占世界9.1%的耕地养活了20.8%的人口。

农业产业化由此推向全国的山东省是我国最大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位居全国第一。2007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农业总产值增长45.7倍,达到4780亿元,居全国首位。其中,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以上。但是,在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巨大进步的同时,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也不容忽视。

专家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是加速科技进步,而加速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撑,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当前全球粮食危机的状况下,科技创新以及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专家指出,为了使农业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加大科技的普及和推广,这就需要培育专业的科技推广队伍、组织,以及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家游何以红遍中国和日本

日本是较早提出“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国家。他们认为,农业不仅仅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食品的行业。各地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和饮食文化以及郊区农地不失为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为维护和保存当地的传统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承担着创造和传承文化以及保护环境的功能。随着乡村旅游的拓展,农家游或渔家游等还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专家建议,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应注意农业的多功能性,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和文化传统。

在中日农业发展的特定阶段,农村现实的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家庭经营,随着社会老龄化尤其是农村老龄化状况的加剧,务农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从技术、组织形式等多方面为其提供相应服务,在这方面日本的“小力”技术值得学习和借鉴。专家指出,农业的现代化并不是单纯地把土地集中、规模生产,农地的流转应以农民的意愿为前提,应充分发挥现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作用。 专家还认为,生产单位的大小并不等同于销售规模的大小,如果有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提供细致到位的服务,分散的生产也可能形成一定的销售规模,甚至在品种数量以及种类方面比单个大的规模生产单位更有优势。我国的区域内农产品流通以及日本的“地产地消”运动对于农产品区域循环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相对较小的销售半径以及不要求量而主要要求品种数目的特点,更加有利于现实务农主体的参与,为小规模家庭经营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

超市的西红柿何以仅卖9毛8一斤

2008年12月9日上午8点多,威海市区的“家家悦”超市的蔬菜柜台上已经摆满了新鲜的农产品,西红柿标价牌上红色的大字格外显眼:9毛8一斤。由此引来了不少消费者挑选。超市负责人介绍,由于超市与农户建立直接的产销关系,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直接经过“家家悦”的分销配送中心运往各个分店,没有其他的中间环节,因此,既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同时也可以让利于农民,还能保证农产品的新鲜程度。

对于农产品主产区来说,如何在流通环节获得合理的利益,同时提高主产区特别是生产者在流通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是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为了让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就必须尽可能地缩短中间流通环节。专家认为,龙头企业与农民可以形成供销关系,但是否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却是个很大的问题,这就需要农民合作组织发挥作用。通过农民合作组织的上级组织来实现对较大范围甚至是全国农产品信息的统筹,形成全国信息大物流的概念,实现就近调配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销成本。在此过程中,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户可以更清楚农产品最后是怎么销售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什么反应,并且尽快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

㈥ 农业台湾,工业日本什么意思

农业台湾,日本工业,意思是说他们的经济发展的来源状况

㈦ 从农业,工业,服务业分析中美,中日的经贸关系

中日农业贸易关系中国与其近邻日本有着极为悠久的农业经贸交流历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在农业贸易、投资、科教及渔业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日本不仅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两大重要市场,也是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重要来源。进入新世纪后,中日的农业经贸关系面临着新形势,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贸易摩擦的频率明显增加日本对华农业投资快速升温等。因此,研究新形势下中国与日本的农业经贸关系十分必要。关系如下: 1.中国与日本农业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中日两国在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物质投入水平、农业生产结构、生产率、农户收入水平及食物消费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异决定了中国与日本农业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共存。其中,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出口农产品的相似度较大,在世界深加工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除农业资源和农业科技优势互补外,中国与日本在农产品贸易上也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指数分析显示,中国与日本之间不仅形成了很紧密的农产品贸易联系,而且在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上存在显着差异,即中国在水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2.中国与日本农业贸易的增长与结构变动。分析表明,(1)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主要得益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推动类型在加入WTO前后发生了变化,即在入世前一个时期,出口增长都属于竞争力效应推动型,但入世以来的5年间,对日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由竞争力效应与需求效应共同推动 (2)中国对日出口以水产品和园艺产品为主,在出口水产品中,对日出口以鱼制品和甲壳软体制品为主,:对日出口水果和肉类产品中,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对日出口蔬菜以调理加工类、保鲜类和冷冻类为主,且冷冻蔬菜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进口结构方面,我国从日本进口以水产品和杂项食品为主,且这两类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升; (3)我国对日本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整体趋于恶化,但对日农产品出口数量指数都持续快速攀升,说明对日农产品出口利益的增加主要依靠数量扩张。 对农业生产资料贸易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分析表明,中、日两国不仅在世界农资产品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三国之间互为重要的农资产品贸易伙伴:中日、:我国对日出口农资产品以农机、饲料和化肥为主,进口以农机产品为主:技术差距是造成上述贸易格局的重要原因。 中美农业贸易关系中美农业经贸合作是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贸易大国。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中美农业经贸合作不断扩大,特别是近些年来,在中美两国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界及关心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美两国农业经贸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农产品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日益紧密,中美农业经济贸易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美农产品贸易总额快速增长。据统计,2001年—2005年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从41亿美元,增加到100多亿美元,增长近2.4倍,在此期间,中美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由4.5%提高到17.2%。二、中美农产品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美国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之一。2005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棉花等农产品的数量又有增加。比如大豆的数量达到2659万吨,棉花达到265万吨。2005年1-10月美国的农产品对我国出口增加了28%,另外美国的脐橙、干果的幅度也有一定的增长。三、中美农业交流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中美科技交流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在动植物遗传育种、水土资源保持与利用、森林资源和林木改良的合作项目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农业的科研与教育及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动植物疫病的防治,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都取得重要的进展,特别是我们在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动植物的检疫方面的合作得到加强,所以两国农业合作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科技的交流取得积极地成果。四、中美农业经贸合作的机制日益完善。2004年中美商贸粮委会设立了副部长级的农业组,中美两国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联合委员会并设有专门的工作组负责具体业务的交流。两国政府还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相关协定。这些工作机制,对于促进中美农业经贸的合作起到重要的作用。中日工业贸易关系中日两国贸易连续3年创新高。 中国加入WTO使中日经济互补性得到更好发挥。中日经济互补性、两国基本条件的不对称性、从两国经济发展及解决各自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合作需求,是导致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而这个根本因素又由于中国加入WTO而益发彰显出来。 中日经贸合作将会在双边、地区乃至全球三个层次上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中日两国都是“改革中国家”,今后中日经济关系将在两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预计在两三年内,中日贸易将超过1000亿美元,再过七八年中日贸易将超过日美贸易。与此同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仍将保持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对华经贸关系发展速度可能超过欧美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中日在地理、文化和历史上存在着密切关系,特别是9.11以后,在物流等方面的安全成本明显加大,这将使日本开展对华合作的地缘优势更加突出。在一般产业合作日趋深化的同时,两国在人力资源开发、科技、金融、能源、环保、旅游、电子等领域的合作将格外受到重视。日本企业对华技术转移将可能加强,这是因为日本的技术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在地区层次上,能源、环保、金融成为东亚地区中中日合作的重要课题。同时,尽管东亚与美国的经济联系仍将重要,但东亚国家各自过于依赖美国经济的局面将发生变化,加强地区内部的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中日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大国,将在共同推动东亚地区合作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欧洲相比,东亚各国在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别性和多样性曾被认为是走向区域合作的一个障碍,但是,欧洲统合是工业经济的统合,而今后的亚洲统合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统合。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时代搞地区统合,多样性很可能恰恰是个优势。事实表明,在经济互补性越好的国家间建立地区或双边合作机制,经济上效果越好,政治上难度越大。这是因为建立地区或双边合作机制需要有相关国家的国内改革来配合。如日本要同其他国家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就不能保护其落后产业,特别是不能继续保护农业,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政治上难度极大。 在全球层次上,中日两国围绕环保、能源、粮食、发展电子商务等全球性经济课题加深合作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对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总之,将中日经济关系放到东亚地区乃至世界范围来考虑,通过发展两国合作共同推进东亚地区合作,促进全球性经济课题的解决,不仅可能争得“双赢”,而且可能争得“多赢”的效果。中美工业贸易关系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贸关系在两国关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并成为两国新世纪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战略基础。布什政府上台以后,把发展经贸关系作为对华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政府及行业协会组织,正视国际贸易环境现状,与美国工业界进行了广泛接触。中美经济反差增强两国合作动机。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正如奥运会一直在不同国家轮换举办一样,当今中国不仅成了即将举行的体育奥运会的承办国,而且也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奥运会的最重要场地。其原因就在于唯有中国这样一个基数极大的市场才有可能满足在短期内分摊并收回研发等资本投入的要求。世界级企业争相来到中国正表明当今世界最稀缺的东西不是资源,而是市场,过去争夺资源的主要手段是靠战争,而如今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是靠竞争。正是在发达国家等世界各国企业纷纷到中国来一展身手的背景下,美国企业也不甘落后。 从整体上说,美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办厂,美国的一些传统产业转向中国,恰恰起到促进整个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美国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美国企业到中国生产,或许一时会在表面上导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但由于美企到中国投资使中国增加从美国进口高附加价值的技术设备,这又会增加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03年中美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达到99.45亿美元,占中美贸易总额的7.9%,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占对美国出口总额的10.5%。多年来,中美两国发展工业领域的合作和贸易对于促进两国在经济领域的互补合作关系,增加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纺织品服装贸易即将进入贸易自由化的新时代,伴随着以往被贸易保护主义扭曲的世界贸易体制的结束,带给各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将是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充分、更高品质的物质和文化享受。回顾人类经济社会的历史,不难发现,在世界统一市场条件下,任何一个传统产业的结构性调整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总是同以更高科学生产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兴起相伴而生的。以比较优势为前提的自由贸易将给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互补关系,创造更多的机遇。中国纺织服装业正在以提升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能力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继续积极发展与美国同行或相关产业间的广泛合作。中日的服务业经贸关系服务业"产业空洞化" (Hollowing- Out)是指由于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 ,导致母国国内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与就业大幅减少、竞争力下降、结构性失业增加等较严重经济问题的一种经济现象 。 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快速发展,庞大的国内市场吸引着全世界的制造业,其中对日本制造产业的分与分转移极具吸引力,已引起日本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日本国内有不少人认为,日本制造业因为陆续向中国大陆与其它亚洲国家转移,引起本国产业空洞化的现象,导致了诸如失业增加等社会问题。日本国内真的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现象吗?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正经历着产业升级过程,所不同的是日本没有发生"产业空洞化",仍然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大国。通过世界银行发布的《2000世界发展指标》,我们发现:1、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占GDP比重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在产出结构方面,日本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从1980年的29%下降到1998年的24%;同期相比,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则从22%下降到18%;1998年高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21%。 这实际上与这一时期各国在进行产业调整相关。从1980年和199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在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是明显上升的。日本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从1980年的54%上升到1998年的61%;同期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也从21%上升到33%;美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则从64%上升到72%;高收入国家由59%上升为65%。 2.中国已成为日本企业海外投资首选地。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对日本2567家企业进行的"为迎接21世纪日本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显示:2002年-2004年将增加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占49.1% 。日本经产省今年2月公布了一项关于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的调查报告 。其结果显示,平均每7家制造业企业中有1家在过去数年间向海外转移生产,转移的地区近80%在亚洲,其中40%的企业选择了中国。调查同时表明,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中占80%的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加工业;另一部分是子公司或零部件生产厂家,为在当地进行组装加工的母公司或为相关客户提供配套产品和散装零部件。日本的研究开发部门向亚洲地区转移的几乎没有。这说明,日本近年来向国外特别是向中国转移生产和投资是正常的市场性行为,以便降低劳动成本和交易成本。近年来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这与其国内市场开放程度较低,生产成本过高有关。而日本制造业向境外转移包括向中国转移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美的服务业经贸关系在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中,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大大低于商品贸易所占的比重,其年均增长率为8%,也大大低于商品贸易年均17.5%的增长率。在这一领域中,美国对中国处于绝对的优势和完全的顺差地位,1996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10亿美元,仅美国影片每年就在中国市场获得5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中国“入世”后,由于中国承诺开放的新市场主要集中在服务领域,中美双边的服务贸易必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并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新支点。具体表现为:1.服务贸易额将会大幅上涨。由于美国对技术出口的限制和我国对众多服务业的严格管制,中美双边服务贸易额一直较低,增长速度也不高。中国“入世”后,各种限制措施必将放松和逐步消除,加之,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和商品贸易的快速增长,也必然会带动与商品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增长,从而共同推动中美双边服务贸易额的迅速增长。2.中美服务贸易的领域将大大拓宽。目前,中美服务贸易主要局限在旅游、劳务输出、技术许可等几个有限的领域。“入世”后,中国承诺将开放通讯、保险、银行、证券、分销、专业服务、房地产、交通运输和影视等30多个行业,基本上涉及到了服务业的所有部门,这无疑将会极大地拓宽中美服务贸易的合作领域。3.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的顺差将可能急剧扩大。美国是一个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9/2000》提供的数据,1998年美国的服务业产值在其GDP中的比重高达71%,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则大大滞后,1998年我国的服务业产值只占GDP的33%。而且,美国服务业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经营规模都远远高于我国,相比而言,美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占压倒性优势。同时,从中美达成的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定看,主要是我国承诺“入世”后将大量取消或放松服务业中的管制措施。这将使美国的服务业全面扩大对中国的服务出口,使业已存在的顺差额进一步扩大。

㈧ 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区别

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即高收人(High-Income)国家,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世界银行1995年标准为高于9386美元),工业化已进入高度发达的后工业化时期,科学、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1961年,发达国家在巴黎成立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现有25个正式成员国,包括西欧的主要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其中除土耳其,希腊、葡萄牙和墨西哥外都是高收入国家,因此,有时也称经合组织国家为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8210美元(1995年世行标准),工业化、城市化都处于发展的初中期,科学、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备,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也就是那些正在向高收入发展的国家。
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1998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2350美元,居世界第5位;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大陆1997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860美元,相当于香港的1/29、台湾的1/17,其世界排名可想而知。2003年底,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首次突破1000美元。
3.产业结构
从三次产业的构成,也可以看出中国与日本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巨大差异。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指商业、服务业、交通业、金融业等)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通常,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在60%以上,第一产业(指农业、采矿业等)比重较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指工业、建筑业等)为主,两者合计占到60%以上,第三产业则比重较低。
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4.工农业生产及进出口商品
工业生产上,中国工业增长较快,一般以资源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而日本高科技、信息化工业逐步取代传统型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显着优势
农业生产状况,中国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地,以半机械化或手工种植农业为主;日本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以高效、优质、生态型农业为主
进出口商品方面,中国工业以出口初加工制成品、半成品或原材料为主,如服装、玩具、普通机电产品、石油、煤炭等,农业以出口普通农产品或初加工农副产品为主,如棉花、麻类等,从发达国家进口成套设备、高技术产品、精密仪器等;日本工业以高科技产品出口为主,如计算机、飞机、汽车、通信工具、高级机电产品等,农业以深加工农产品出口为主,如高档食品、饮料、优质保鲜水果、肉食等,主要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

阅读全文

与怎么理解日本工业中国农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孟州有什么工业 浏览:100
怎么开汽车电影院 浏览:697
奥迪a6和牧马人选哪个 浏览:498
北方工业大学公寓在哪里 浏览:111
汽车车顶防水胶槽有什么用 浏览:399
汽车的火嘴大概多久保养一次 浏览:206
中国近代的工业有什么发展 浏览:71
工业化和去工业化哪个是发展 浏览:21
奔驰更换变速箱油怎么排气 浏览:295
加什么对汽车发动机好 浏览:674
宝马220前桥制动摩擦片怎么复位 浏览:705
工业三相空气开关跳闸如何恢复 浏览:536
奥迪100万的是什么车 浏览:344
a6跟宝马5系哪个长 浏览:175
宜良工业园区有多少工人 浏览:801
污染类的工业有哪些 浏览:688
中国最牛汽车多少个轮 浏览:653
汽车提车多久上牌 浏览:678
磐安工业区有哪些企业 浏览:313
奔驰的发电量是多少 浏览: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