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内陆不发达县城如何发展工业

内陆不发达县城如何发展工业

发布时间:2022-05-02 20:08:40

A. 内陆的中小城市其发展动力究竟来自哪里

100个城市中,GDP增速高于深圳(一线中最快)的有13个城市,比衰落中的资源城市还要多。这表明在过去的五年中,三四线城市的整体发展速度并没有慢于一线城市。

令人颇有点意外的是,这里面不少是内陆的中小城市,那么其发展动力究竟来自哪里?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奥妙,至少可以找到四种原因:

1.国家扶持

这些幸运儿是国家战略中的支点,大量资金汹涌而至,交通基建设施大干快上。比如增速前十名中,就包括了遵义。

4.传统产业,稳步升级

有些城市无法得到外来资本的眷顾,这种情况下只能自力更生了。比较典型的有宜昌、菏泽、宁德等。

三四线城市和一二线城市的产业升级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缺乏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所以不太会是互联网、人工智能之类的高大上行业,同时因为缺乏政治资源和交通优势,因此也很难吸引高精尖的制造业。

三四线城市的升级,更多建立在其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比如宜昌的磷化工、菏泽的炼油化工、宁德的不锈钢,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产业聚集区。虽然同样是工业,但是和北方那些资源工业不同的是,其下游需求方向并不是源自房地产。由于稳定的需求红利,可持续的产业链延伸,在推动地方经济的升级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三四线城市在工业的发展上仍然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仍然大有可为。

B. 如何加快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二、着重抓好工业企业晋档升级工作,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三、加快园区建设,发挥工业发展集聚效应。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C. 一个地区发展工业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或条件。主要有: ①自然因素。分为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两类,它们是影响工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外部条件。前者包括矿产、土地、水与生物资源等;后者主要有工程与水文地质、地形、气候、陆地水文、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条件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地区已有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市场消费因素、经济管理体制、区域政策、价格及税收制信息网络的通达度度等。它们对工业布局、特别是工业企业选择最优区位有着重要作用。③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工具(设备)和与它相适应的工艺流程与方法,以及劳动者掌握生产工具的技能。

D. 边远县城如何发展外经贸,如何吸引企业在此安家落户,如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呢

关键是有没有吸引创业投资的特色资源(矿业、农林业、旅游、等),其次是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

E. 我国西部内陆工业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怎样互补

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发展资源开采工业,电力工业,可以向东部地区输送资源和能源,缓解东部工业区能源和资源不足的状况。
我国东部地区技术先进,资金充足,可以向西部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可以把不适合在东部继续发展的工业转移到西部,解决西部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F. 平原农业县如何发展工业经济

由于接近东京圈的巨大消费市场,群马县的农业持续兴旺,主要以养蚕、面粉和稻米为主的农业转向发展家畜和花卉。群马县的魔芋、黄瓜、蚕茧和蘑菇的产量在日本屈指可数。由于山区气候比较凉快,宜于圆白菜,葱,菠菜,大豆,茄子,西红柿,山芋,舞茸,玉米和白菜等的生产,产量也居全国前列。另外,饲养奶牛,肉牛,养猪等的畜产业也占重要地位。 2004年,群马县生产量占全日本前列的农副产品:第1位:圆白菜、黄瓜、蒟蒻芋魔芋、蚕茧; 第2位:酸梅、鲤鱼、鲜菇;第4位:小麦、鲜奶;第5位:葱、毛豆、山芋。 1945年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群马县经济也得到了高速发展。2004年工业产业所占比例:运输机器31%、机械11%、电子部品9%、食品类7%、电器类7%。大规模工业区以太田市和大泉町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并成为该县最大的工业聚集区。在伊势崎市,伊势崎纺织品、桐生市纤维纺织品和大田市针织品等,以及传统纺织品和衣物相关的产业成为地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大多数产业集中在群马县首府前桥市和接近东京圈的东部地区。

G.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如何发展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经济特征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认为,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确切地说,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区位、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较大差距,但又有较大发展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破坏,且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工业园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地域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深受该地区经济发展特征的影响。

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工业总体规模小,经济增长缓慢,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匮乏,民间资本积累规模小,因此,资金、中高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该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区民间要素积累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借助外部力量;

2.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十分丰富,供大于求,价格相对比较低廉,这些低成本要素优势对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趋紧缺的发达地区必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具有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到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圈中的有利条件;

3.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着不平衡性,但也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如一些区域中心城镇,这些地区的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并以自身的特色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这些相对优越的条件必然为这些地方的工业园区成长和壮大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因此,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战略;

4.从制度特征来看,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配套改革相对落后,总体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模仿阶段。由于制度决定了各种影响经济发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产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弥补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社会文化与思想观念是该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和稳固性,直接影响着人的选择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积极引入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增强该地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渐改变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落后思想和陈旧观念。

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先天的自然条件优势仍是能否赢得竞争的首位因素。例如,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产地接近原料产地或消费市场,从而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自然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为工业生产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这些低成本优势是吸引国外、境外及沿海发达地区众多生产商入园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这些地区工业园的东向发展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边的资金、技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吸引外省的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如淮北、宿州的东南部等地工业园区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本地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载体,借助江苏徐州经济圈和连云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内外资源并重,加快对接,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迅速建立了工业化平台和城市发展新区;

(2)融入式。安徽东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形成了与江浙等省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从基础设施、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等方面融入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圈内。如合肥、马鞍山、芜湖、广德等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园区已经开始进入到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中,同时形成向省内各地区辐射的趋势;

(3)移植式。在与江浙等省的地理条件相类似的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直接仿效东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学习和借鉴其园区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为安徽工业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长市综合工业园区、滁州市汊涧镇工业园区和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地处安徽东南部,紧邻江苏省,贯通苏南、苏北,属中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南京都市经济协作区域,其园区的建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趋同于“长三角”经济圈内的工业园区。

2.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探究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建设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还是园区的规划主体、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具体的区域经济特点,探索和采用适合该地区的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目前,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为主,也开始出现了新的管理方式。从安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大企业、大公司数量少,实力不足,引进大公司投资建厂的机会不多。因此,政府设立的行政管理仍为主要形式。但有条件的地区和产业也开始注重发展多种管理方式,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联合体,兴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省外、国外的公司和社团来安徽兴办工业园区。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开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业混合型、企业管理型过渡。巢湖市富煌工业园由富煌集团自主领办,这种“企业管理”方式与“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实际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企业自我管理有利于园区内的招商引资,可以根据项目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吸引配套企业;也有利于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对将要进入园区的项目进行精心论证、筛选,选择那些适合在该区发展的项目企业进园;还有利于对企业在园内的基础建设、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规划、管理和整合;更有利于提高园内企业的运营效率,因为园内企业的沟通要比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内外两个辐射功能,统筹区域间与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经济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民间资本不断积累,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和升级,大量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梯度转移的趋势。资本、技术和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是欠发达地区最为稀缺的生产要素,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而这却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强项。此外,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起步早、发展快,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城市传统工业复制型的苏南模式、市场导向型的温州模式、进口替代型的晋江模式等,为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借鉴素材。因此,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建立长期的经济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地进行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和补充,并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本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并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随着合宁(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沪(合肥至上海)铁路的开通,从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了江浙发达地区对皖的辐射功能,合肥、芜湖、马鞍山、巢湖、天长、滁州、广德等地区的工业园区在东向发展战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发达地区内部工业园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相对较快。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做好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利用区域内发展较快的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安徽工业园区发展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以安庆为中心的皖南和以马鞍山、芜湖和滁州为中心的皖东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区为中心辐射四周,东南部发展较快的基本态势””。安徽89个工业园区(开发区)共有32个分布在安徽东南地区及长江沿线,皖中地区以合肥、巢湖为中心共有39个,其余主要分布在蚌端口、阜阳、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区。从全省经济整体来看,东部的发展快于西部,南部的发展快于北部。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使得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态势不均。合肥地区和东南部发展较快,合肥位于皖中,贯通东西、南北,是省内交通枢纽,有着很好的地理条件优势,工业园区建设较早,发展速度较快,并带动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区发展,如六安、淮南、蚌端口、巢湖等。安庆以化工工业为依托,产业链发展优势明显,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沿江地区和皖东地区,马鞍山、芜湖、滁州、天长、广德等地区,与东部的江浙联系紧密,有着资金、技术、交通等条件的优势。

4.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业园区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般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特色产业往往是该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速度较快,规模相对较大,发展趋于成熟。因此,立足于本地区,鼓励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园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思路。在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内,以特色产业为中心,发挥连带效应,发展相关连带产业””。安徽各地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并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资源和环境的优势,形成了特色工业园区。阜阳市颍州区工业园认真做好工业园区规划,在整体布局上,坚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定位。颍上县依托旅游产业,突出绿色工业园区特色;阜南县工业园凭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颍州区工业园依托阜阳城区区位优势,突出办好高新工业项目;宿州市符离镇政府于 2004年起开始兴建符离集烧鸡工业园,园区以符离集烧鸡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符离集烧鸡的相关产业,连带产生了养鸡业、饲料业、包装运输业等产业连锁效应,先后有六家企业入驻,由于这些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升,很快在烧鸡同行中脱颖而出,产值利润翻了几番。六安市山区面积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来,六安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形成当地的传统产业,如茶叶、蔬菜、板栗、蚕茧、山珍等农特产品的分布点多面广。工业园区产业围绕着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充分发展,形成连带效应,这是安徽各地的工业园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5.更新观念,完善内外制度,提高园区自我创新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日趋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外部制度逐渐优化,因此,无论是体制上还是思想意识上的障碍都在逐渐减少,促进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安徽作为欠发达地区,由于本身的资金积累和财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因此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速度缓慢,规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全省工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数十个项目同时投产,从选址、建厂到投产只需一年,大型项目也不会超过两年。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虽还处于模仿阶段,但政府也逐渐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明确地将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贯守到了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向有效协作转变的组织形式,是降低园区内企业交易成本、构建良好创新环境、提升工业园区和区域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分别占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了科大讯飞、凯立电子、阳光电源、美亚光电等知名企业,引进了微软合肥技术中心、安徽移动、美的、荣事达、三洋等着名企业,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在建成初期,凭借其低成本要素优势和优惠政策,确实能够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为园区的起步创造条件。但是,优惠政策毕竟有底限且极容易在短时间被其他地区模仿而具有暂时性,因此仅仅依靠廉价的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维持的优势不是长久之策。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日趋膨胀,要素价格也会持续上升,优势便不复存在。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帮助企业或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和人才的存量,经济增长的根源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而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便是学习和创新。因此,培养、提高和强化学习和创新能力,成为园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H. 湖南的工业发展规划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稳增长、稳物价、稳大局的同时,力争转方式、惠民生、促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紧紧围绕省十次党代会“两个加快”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抢抓危中之机,迎难而上,实现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均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三量”齐升。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7‰,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主要任务是:
1、加强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扩大投资规模。一是保在建、促开工、抓前期。全力推进1.5万个在建项目,特别是520个“三个一”结转续建项目,确保尽快建成投产。有序启动一批“十二五”规划项目,确保按期实施。抓紧一批前期项目的规划论证,完善相关条件,促使尽快落地。二是破瓶颈、拓融资、保用地。全力争取中央资金,加大内联引资和利用外资工作力度,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特别是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培育扩大企业债,吸引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两金入湘”,创新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盘活地方政府优质存量资产。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新36条”,进一步激活社会投资。优化用地结构,加快闲置地清理,加快土地周转使用,力争“三个一”项目应保尽保。三是抓重点、打基础、促民生。围绕新型工业化,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改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计划投资5900亿元;围绕基础设施,重点支持交通干线、水运枢纽、能源通道、信息网络、市政工程等建设,计划投资2600亿元;围绕民生改善,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建设,计划投资1300亿元,确保保障性住房新开工38.77万套,竣工15.15万套。
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消费。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鼓励旅游、健身、文化、家政和养老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完善城乡流通体系,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切实优化消费环境。进一步稳定外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先进设备、高新技术引进。
2、加快新型工业化提质升级,稳步增强整体竞争力。一是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继续实施重点产业振兴投资专项,抓住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两个重要环节,改造提升“两符三有”传统产业,推动向价值链高端集聚。高度重视汽车、消费类电子、食品工业发展,全面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二是着力扶持企业发展。对大企业大集团,继续实施一企一策,鼓励做大做强主业。对中小企业,完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拓展创投基金、集合债、企业债等融资渠道,推动建立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78个省级以上园区产业层次,加快工业集中区整合提质,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产业园区体系。四是着力加强技术创新。集中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实施一批科技专项,推动组建创新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是加强大宗农产品供给保障。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新增46亿斤粮食工程,积极扶持蔬菜、生猪、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努力保障市场供应。二是扶持农业园区发展。重点围绕粮食、畜禽、果蔬等8大主导产业,推进集中连片、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形成区域性专业生产带。集中打造知名品牌,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组织,提升产业化水平。三是突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抓住国家大兴水利机遇,做好“一湖四水”堤防加固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启动新一轮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推动衡邵干旱走廊治理。加强农村电网、乡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量。一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全面落实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同价政策,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国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二是重视培育新业态。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咨询、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商贸集聚区、社区服务连锁等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强化衍生制造,壮大文化、旅游特色产业。三是加强服务业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好高技术服务产业化专项,建设一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构建物联网、信息网等信息平台。
5、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一是要高度重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尽快研究出台加快县城发展的指导意见,在集中抓好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名城、商贸重镇。二是提高城镇产业聚集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每个县城建好一个园区,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与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配套,形成县域经济和园区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公共交通、水电气热、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污染防治等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探索建立转户的常态机制,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6、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强化板块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强力推动第二阶段改革建设,突出由制度层面带动实践层面,确保专项方案和专项规划落地;突出由生产层面转向生活层面,加快两型理念由产业领域延伸到建筑、交通、消费、民生等领域;突出由城市群扩至全省,加快既有试点经验推行。
二是湘南地区。以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加快综合交通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区域合作。
三是大湘西地区。把新一轮湘西开发和新十年国家扶贫攻坚试点工作结合起来,突出旅游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重点抓好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把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具体项目、落实到每个户头。抓紧研究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提升湖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7、强化能源保障供给,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
一是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能力建设。对接大型中央能源企业,加快气化湖南、农网改造等工程建设;推进电源点、输送通道、储备基地等项目进度,有序发展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立调煤保电的长效机制,着力拓宽煤源市场和运输渠道。
二是突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启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快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面源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示范,加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利用试点、再制造示范基地建设。
三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抓紧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分解落实碳减排指标。
8、加快推进重点民生工程,进一步提升全民幸福感。
一是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支持自主创业。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力争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逐步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稳步提高参保人员待遇水平。继续实施与物价上涨挂钩的社保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三是促进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完善特殊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职业教育骨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步伐,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导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
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以社区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贯彻湖南经济发展规划的措施、办法,以及取得的成就
洞庭波涌,长岛人歌动地诗。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中央精神与湖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工作中,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一系列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湖南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开创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局面。
细细品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这篇题为《科学发展谱写富民强省新篇章》的署名文章,不仅能够直观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成功实践所带来的可喜变化,同时,一个顺应时代发展、彰显现代理念的地方执政者形象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成功蕴涵的执政理念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求进创新的执政意识。湖南处于中国内陆,论交通不及港澳台般发达,谈工业不及东三省般雄厚,涉省域不及新青藏般广阔,在湖南这一中部省份,如何实现率先崛起,湖南省委、省政府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出“位居中部不能甘居中游,地处内陆不能为内陆意识所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积极实施“弯道超车”,在实现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同时,把改革创新融入到科学发展之中,使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使科学发展在新的起点上进入更广领域、达到更深层次。
正是这种求进创新的意识,使5年间湖南的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两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十七大以来的5年,成为湖南综合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求真务实的执政品质。坚持尊重规律,弘扬实事求是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湖南省委、省政府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求湖南省情之真,谋科学发展之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客观规律,从湖南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注重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和国内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重坚持统筹兼顾,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立足省情制定和实施符合湖南实际的目标任务。
特别是立足湖南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的实际,作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在推“一化三基”战略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坚持把“两个加快”作为科学发展的总任务,把建设“四个湖南”作为科学发展的总目标,通过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走一条有中国特色、湖南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成功实践,正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带来的成功实践。
以人为本的执政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
正是这种执政理念的坚守,使湖南自觉把富民优先的原则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制定目标、收入分配、项目建设、政绩考核等各方面,从而实现了全省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仅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67元,比2007年分别提高6550元、2663元。
而且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特困群体救助和扶贫解困工程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扎实推进。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科学发展观在三湘大地的开花结果,其形成的宝贵经验必将成为湖南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湖南未来的科学发展之路必将越来越宽、越来越顺。

I.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采纳哦

J.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整体,也是政府职能和作用在经济中充分显现的区域经济。2004年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并从2005年开始,开展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但从目前看,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县域经济相对滞后,因此,面对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机,认清和确立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及其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首先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二、完善政府体系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政府要不断完善现行财政体制
在财政体制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调动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实现增强市级财力与壮大县区财政的目标,以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积极完善县域经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在县域经济金融扶持政策上要有新举措。首先是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引导,其次是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实现就业目标中的作用,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研究适合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探索新的融资方式。第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贷款保险机构和其它中介机构。企业与担保公司签订协议,并参加保险,从而分散风险。第四是实施有区别的区域性货币政策。银行在制定宏观货币政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县域经济的巨大差异性。要充分利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区域经济进行资金调节。
(三)县级政府部门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要合理定位
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逐步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当前,这种转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推进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精减县乡政府人员,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清理对企业和农民的不合理收费,切实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三是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区外生产要素来发展县域经济,比实施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更为重要。四是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要实现城乡联动,必须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城市大市场之间的畅通联系。有了市场体系,还要积极培育农村流通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总之,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角色真正界定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
三、安康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切入点
(一)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定位应该是:
1、实施民营主体战略,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这是因为,我市的县域多为欠发达地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活力不足、后劲不足、投资不足,缺少一种广泛的群众性经济的蓬勃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寻求新的突破,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实施民营主体战略,就是要唤醒广大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市场主体意识,鼓励个人去寻求就业,去办企业、搞实业,创造财富,增加收入,加快民间资本的积累。一个县域,人人能自谋出路,人人能自食其力,人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生长点,形成县域经济的\"星火燎原\"。
2、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我市现在也有一些自己的产业和企业,无疑它是进一步发展的根基,但这些产业和企业都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水平低、农业不优、工业不强、特色少和服务滞后等问题。这些是制约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实践证明;单一的经济结构是支撑不了区域经济的,也支撑不了地方财政。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县域经济是典型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经济,因此,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包含领域大、内容多,包含管理升级、质量升级、市场升级、科技升级和服务升级,应尽快使社会经济主体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有机结合于一体的局面。
3、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发挥人才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现代经济增长表明,人才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之其它因素越来越大。现在,我市人才远离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滞留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市县域大多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但最主要的是缺具有现代市场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激励固有的人才潜能,就要大胆放活政策、放活机关干部、放活科技人才、放活生产要素,留住已有人才、用好优秀人才,激活潜在的人才队伍,做到充分调动全社会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来。
(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要通过全方位的具体措施方能实现。因此,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
1、全面开放招商引资,精心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快开发步伐。全力招商引资,是加快资源转换、抢先发展的现实选择。我们招商要以引进兴办民营企业为主,同时不放弃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和项目。要把优惠政策用好、用活、用出效果。当然,招商引资离不开载体建设,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和各类企业科技园区是较好途径。对园区的管理,坚持给予优惠,坚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坚持内外客商平等准入等原则,并要全方位优化经济环境,靠好的环境激活企业投资办厂的热情,使整个县城经济宏观放开、微观搞活。在引资中,要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强化效率观念,从减掉一批\"公章\"入手,对政策之外的事例,要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根据投资者要求和可能制定相应措施,力争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投资者满意,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特别是政府机关要以承诺制和公示制支持投资业主合法经营,保护投资者权益。
2、以主动务实的态度,全面参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战略,是一次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开发。在西部开发中,谁工作主动务实,谁就能抢占开发先机;谁拥有好项目,谁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参与西部开发,我们各县区必须主动出击,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和项目争取工作。从我市县域自身的实际出发,形成项目开发、储备、实施等一系列运行机制。立足于我市县域的实际,要突出抓好生态建设、水利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和科技普及五个重点,尽快筛选出一批生态、交通、水利、城市基础建设、农业开发和农牧副渔产品加工等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强化项目责任制,确定和制定项目落实策略,广泛搜集信息,摸清市场取向。另外,还要加大对自身人文、环境、政策、资源的宣传力度,为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来更多的投资者和开发者。
3、着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我市现今至以后较长时间内的任务,是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发展特色种植业、做大林牧业、培育龙头经济组织和企业。
4、围绕商贸搞活,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市场化进程。我市县域要按照市场兴产业、强经济、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发展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构筑以县镇、建制镇和基地区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当前,我市县域市场建设要以启动民间资金为主,运用政策引导、民间建设、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断探索市场建设新机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的办法,做到产权、体制、机制一步到位。
5、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当前,我市县域基础设施落后是较突出的问题。要加大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推动经济的动力因素,又是经济开放招商引资的环境基础;既是引来外地人开发资源的\"平台\",又是当地人走出落后封闭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因此,努力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用电低价,是不可等待拖延的事情。
6、立足现有条件,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创新人手,培育带动县域经济的\"小巨人\"和主导产业,再造发展新优势。一方面,城镇工商企业的机制完善,要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涉农企业和城市公用事业,也应及早准备,抓紧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选择那些在县域经济中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产业产品,千方百计做强做大,积极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相关产业联合发展,使之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的\"小巨人\"。把市场机制引入农村经济发展各环节,发挥市场机制推动微观经济发展不竭动力源泉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内陆不发达县城如何发展工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x6首保多久 浏览:227
哈弗汽车空调怎么开 浏览:6
如何计算汽车轮胎半径 浏览:355
汽车被撞如何得到赔偿 浏览:533
汽车坐垫套什么样的好 浏览:522
中国为什么没有加天然气的汽车 浏览:657
石化工业学校三校生多少分 浏览:79
安宁工业湖在哪里 浏览:44
天津哪个店有领克汽车到店 浏览:489
徐州12款宝马730多少钱 浏览:738
36伏的工业遥控器怎么接线 浏览:184
宝马320左右门打不开怎么办 浏览:727
温州哪里买江铃汽车 浏览:306
为什么汽车会靠右 浏览:348
特斯拉如何成为新能源汽车 浏览:318
工业品价格是什么 浏览:126
汽车玻璃3c怎么去掉 浏览:95
奥迪五幅轮毂大概多少公斤 浏览:46
奔驰租车公司有哪些 浏览:539
越南宝马销量怎么样 浏览: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