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强县分析
在连续十二届评价中,江苏、山东、浙江一直保持全国百强县数量的前三位。
江苏省,全国百强县数量由第一届的第三位上升至第十二届的第一位。苏北百强县数量由第一届2个增加到9个(含沭阳县、新沂市和东海县),被总结为“苏北速度”。基于“长三角规划实施”、“江苏沿海开发”和“跨江联动”等政策效应的叠加,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三快于”的局面,即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苏北地区增长速度,更快于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于江苏省经济增长速度。
辽宁省,百强县数量增加最多,由第一届的3个上升到第十二届的12个(含凤城市)。辽宁省在全国省市区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非常突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被总结为“辽宁现象”,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组织上,领导重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深入基层研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部门密切协作,积极配合;政策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真金白银地支持,强力推进;执行上,明确目标和重点,制定两个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三化工作重点,省市县三层联动,召开现场交流会,加强指导;监督上,加强考核和奖励,每季度召开协调会,抓进度;县域经济主要指标高位增长,县域经济竞争力快速提升;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科学发展。
广东省,曾有15个县市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现在只有2个。除了部分县(市)经济发展相对不够外,有6个县(市)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改为市辖区,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肥西县利用城郊型县域经济优势,加快工业化步伐,在第十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实现安徽省百强县零的突破。
黑龙江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肇东市是全国十大产粮县,在稳定粮食贡献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第八届评价中跻身全国百强县,实现黑龙江省百强县零的突破。
吉林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延吉市是全国33个州盟首府之一,州盟首府是州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多方面优势。在第九届评价中,延吉市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在第十二届评价中,吉林省前郭县和农安县以全国十大产粮县的粮食贡献优势进入百强县。
陕西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神木县和府谷县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县域经济由弱到强的跨越,探索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向县域科学发展的转变。神木县的全面免费医疗改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江西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南昌县和丰城市进入全国百强县。
内蒙古自治区,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相继进入全国百强县,并向全国百强县前列靠拢,实现了贫困县迈向经济强县的梦想。
湖北省,近年来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时隔七年实现百强县零的突破。大冶市克服了资源要素的约束,顺利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跻身全国百强县。 全国百强县的发展道路是一笔无形资产,具有极大的分析借鉴意义。参照连续十二届评价结果,我们选取一些发展比较快、变化比较大的县(市),对其发展路径的特点进行研究,供交流。
陕西神木县,依靠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从第一届全国第636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26位。
辽宁开原市,发挥后发优势,走内生性发展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加速推进城镇化;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开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从第一届全国661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68位。
山东邹平县,开拓创新科学实干,紧紧围绕“学赶全国前十强,争当全省排头兵,全面建设小康邹平”的奋斗目标,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从第一届全国第167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13位。
江苏如皋市,奋力抢抓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机遇,城乡一体、“三化”互动、共建共享、统筹推动之路,实现了发展速度持续领先、综合实力不断进位、发展成果普惠百姓、从“苏中的苏北”率先融入苏南的历史性飞跃,从第一届全国第156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32位。
安徽肥西县,利用城郊型区位优势,积极抢抓产业资本加速转移和合肥市大建设大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城镇带动、生态立县”战略,县域经济快速起跳,综合实力全面增强,闯出了一条具有肥西特色的“崛起之路”,从第一届全国第636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89位。
江苏铜山县,第一届进入全国百强县,十多年历经几次行政区划调整,划出了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多次因为行政区划调整退出全国百强县,多次又重返全国百强县,被称为“屹立不倒的百强县”。2010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徐州市铜山县,设立徐州市铜山区。徐州市出台文件规定铜山区县级管理权限3年不变。经比照性评价,铜山区进入全国前50强,列第41位。
2. 陕北该如何发展
地处陕北革命老区的神木县、靖边县、志丹县、府谷县等县,依托煤、油、气等资源开发,相继实现了由吃饭财政向建设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竞争力显着提升,已成为领跑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陕北的资源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资源型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什么是支撑陕北未来的主导产业?富县如何强民?
以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为依托,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陕北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绩已被全国所瞩目。
但富裕和贫穷在陕北同时存在。当人们津津乐道于陕北的煤、油、气资源给地区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时,却忽略了陕北在医疗、教育、生态方面的巨大成就。陕北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谋篇布局。
■陕北最富 陕北最穷——最富县最穷县都在陕北
陕西哪里最富?答案就是:陕北!
2009年的陕西10强县中,府谷、神木、靖边、志丹分别排名前四位,其中神木、靖边﹑已跻身全国百强县,是陕西仅有的二个全国百强县。而在日前揭晓的2009年度“全国百强县”中,府谷再次以黑马之势入百强,至此,全国百强县我省已占据三席。有学者和官员断言,未来几年,陕西的全国百强县也都将出自陕北。2007年,神木县以排名92位的名次跻身全国百强,实现陕西县域在全国“百强县”的零突破;2008年,除神木县外,靖边县也进入全国百强,分别位列59位和93位。以百强县为代表的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领跑陕西县域经济。
但如果要问陕西哪里最穷?答案依然是陕北。
2009年的陕西10强县综合排名,正数第一是府谷,倒数第一是佳县,都属榆林市。耐人寻味的是,佳县从上年的70位后退了13位;而也位于榆林市,工业发展前两位的子洲和清涧,却分别从35位降到54位﹑53位降到74位,都后退了21位,并列“争先进位”的倒数第二名。
“陕北能源化工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上游产业,以开发﹑浅加工为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霍学喜表示,目前陕北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外力推动,以政府主导行为为主,想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国际定价权的取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转型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外资,大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实现经济的长足稳定发展;同时,陕北的很多产业包括主导的能源化工等,其投资结构很不合理,固定投资高达80%之多,资源浪费严重,老百姓收入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我们也要看到,全省85个县(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次高值和次低值都在陕北地区内,表明陕北的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分化严重。子洲县副县长康锦宏透露,2009年陕北南边6县域的经济总量加起来,不足北边最差县域经济总量的一半。针对此现象,陕西农业经济研究会会长罗久序表示,靠煤﹑油﹑气的经济增长不能等同于靠草畜业的农民增收,县富民不富,是目前陕北经济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黄土高坡 绿色高坡——再现山川秀美新陕北
驱车穿行在陕北高原的沟沟峁峁和大漠滩地,快速崛起的县域经济带给这里的开发热浪和巨大变化令人鼓舞。今日的陕北已经是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运﹑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桥头堡。位于陕西最北端的府谷县,从2005年到2009年,全县GDP年均增长率为20.8%,高达162.56亿元,人均9723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6922元,县域经济位列全省第一。
针对县富民不富的现象,原省委农研室副主任﹑高级经济师刘华珍表示,陕北采油挖煤的县确有跨越式发展,但那是特例而不是常态。这些财政快富县,虽然农民也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收入并没有跨越式增长。没有煤﹑油﹑气的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说明,要想实现陕北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讲,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越来越多的陕北人意识到,仅仅依靠资源,坐吃山空,是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陕北的资源型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什么是支撑陕北未来的主导产业?这也是目前陕北很多县域积极探索的问题。吴起率先在全国实行退耕还林,成为全国生态先进县,一改之前人们对黄土高坡﹑荒山野岭的看法,一个新的陕北﹑可持续发展的陕北呈现在人们眼前。
府谷在教育﹑文体﹑环保﹑交通﹑投资环境﹑合作医疗﹑生态水利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先后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县﹑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最具发展潜力县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在创建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中,坚持生态兴县战略,走清洁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全县大循环”的发展格局,水碧﹑天蓝﹑山绿的“黄河金三角”正一步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靖边县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规划建设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太阳能产业示范园等,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新的模式,坚持城镇带动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打造陕北区域中心城市。
■财富陕北 幸福陕北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陕北崛起
地处陕北的陕西榆林市和延安市,共有县(市)25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干旱缺水、贫瘠穷苦、黄土高坡一直是陕北的代名词。而随着2008年吴起县被命名为为退耕还林先进县,生态建设先进县,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一个新陕北进入人们的视野。
吴起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土地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人口12.6万,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1998年,吴起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县整体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实现了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近两年,府谷、神木、子长这些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强县在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府谷以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合力共建新农村的新模式,被国务院誉为独具特色的“府谷现象”。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40.7亿元,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着力解决老百姓上学﹑看病﹑就业﹑住房﹑养老等难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肉蛋奶补贴工程,推行“双补双管四结合”的医疗体制改革,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34元,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城乡4万名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启动城乡老年人养老保证制度;设立“教育基金”﹑“大病救助基金”,进一步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形成了独具府谷特色的民生事业和谐发展新局面。
“大家都只知道府谷经济发展比较快,事实上府谷的各个方面都做得不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鲁向平激动地说。
在神木、府谷、吴起等等强县的带动下,一个令人瞩目的新陕北正在崛起!而这些强县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陕北、乃至中国的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板。
数字
2009年的陕西10强县中,排名前4位的府谷、神木、靖边、志丹均位于陕北,其中神木、靖边已跻身全国百强县,而在近日揭晓的2009年度“全国百强县”中,府谷再次以黑马之势入百强,至此,全国百强县我省已占据三席。
资源
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
瓶颈
南北经济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强民不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际定价权问题;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问题。
专家支招
子洲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腹地,自然条件较差,长期以来基础薄弱,经济社会滞后,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杨培英:应该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发展才是最好的稳定;针对“发展没资源﹑工业没出路”的现状,创新思想,以项目带动壮大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农业上,坚持农田基本建设,保证人均不低于2.5亩基本农田,退耕还林,坚持传统产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
靖边县:09年陕西十强县第三名,依托能源﹑区位﹑产业特色,实施“生态立县﹑城镇带动﹑产业富民﹑文化引领”战略,推进新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北区域中心城市﹑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等,期待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依托能源化工,靖边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要看到,目前还是处于初期的上游产业,以开发﹑加工为主,成绩的取得很大一部分由外力推动,以政府主导行为为主,想要取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国际定价权的取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转型过程中,充分利用外资,大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固定投资高达80%之多,老百姓收入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建议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重视软实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机制。
3.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整体,也是政府职能和作用在经济中充分显现的区域经济。2004年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并从2005年开始,开展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但从目前看,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县域经济相对滞后,因此,面对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机,认清和确立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及其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首先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二、完善政府体系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政府要不断完善现行财政体制
在财政体制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调动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实现增强市级财力与壮大县区财政的目标,以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积极完善县域经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在县域经济金融扶持政策上要有新举措。首先是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引导,其次是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实现就业目标中的作用,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研究适合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探索新的融资方式。第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贷款保险机构和其它中介机构。企业与担保公司签订协议,并参加保险,从而分散风险。第四是实施有区别的区域性货币政策。银行在制定宏观货币政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县域经济的巨大差异性。要充分利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区域经济进行资金调节。
(三)县级政府部门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要合理定位
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逐步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当前,这种转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推进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精减县乡政府人员,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清理对企业和农民的不合理收费,切实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三是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区外生产要素来发展县域经济,比实施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更为重要。四是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要实现城乡联动,必须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城市大市场之间的畅通联系。有了市场体系,还要积极培育农村流通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总之,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角色真正界定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
三、安康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切入点
(一)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定位应该是:
1、实施民营主体战略,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这是因为,我市的县域多为欠发达地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活力不足、后劲不足、投资不足,缺少一种广泛的群众性经济的蓬勃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寻求新的突破,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实施民营主体战略,就是要唤醒广大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市场主体意识,鼓励个人去寻求就业,去办企业、搞实业,创造财富,增加收入,加快民间资本的积累。一个县域,人人能自谋出路,人人能自食其力,人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生长点,形成县域经济的\"星火燎原\"。
2、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我市现在也有一些自己的产业和企业,无疑它是进一步发展的根基,但这些产业和企业都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水平低、农业不优、工业不强、特色少和服务滞后等问题。这些是制约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实践证明;单一的经济结构是支撑不了区域经济的,也支撑不了地方财政。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县域经济是典型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经济,因此,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包含领域大、内容多,包含管理升级、质量升级、市场升级、科技升级和服务升级,应尽快使社会经济主体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有机结合于一体的局面。
3、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发挥人才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现代经济增长表明,人才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之其它因素越来越大。现在,我市人才远离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滞留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市县域大多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但最主要的是缺具有现代市场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激励固有的人才潜能,就要大胆放活政策、放活机关干部、放活科技人才、放活生产要素,留住已有人才、用好优秀人才,激活潜在的人才队伍,做到充分调动全社会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来。
(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要通过全方位的具体措施方能实现。因此,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
1、全面开放招商引资,精心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快开发步伐。全力招商引资,是加快资源转换、抢先发展的现实选择。我们招商要以引进兴办民营企业为主,同时不放弃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和项目。要把优惠政策用好、用活、用出效果。当然,招商引资离不开载体建设,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和各类企业科技园区是较好途径。对园区的管理,坚持给予优惠,坚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坚持内外客商平等准入等原则,并要全方位优化经济环境,靠好的环境激活企业投资办厂的热情,使整个县城经济宏观放开、微观搞活。在引资中,要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强化效率观念,从减掉一批\"公章\"入手,对政策之外的事例,要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根据投资者要求和可能制定相应措施,力争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投资者满意,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特别是政府机关要以承诺制和公示制支持投资业主合法经营,保护投资者权益。
2、以主动务实的态度,全面参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战略,是一次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开发。在西部开发中,谁工作主动务实,谁就能抢占开发先机;谁拥有好项目,谁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参与西部开发,我们各县区必须主动出击,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和项目争取工作。从我市县域自身的实际出发,形成项目开发、储备、实施等一系列运行机制。立足于我市县域的实际,要突出抓好生态建设、水利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和科技普及五个重点,尽快筛选出一批生态、交通、水利、城市基础建设、农业开发和农牧副渔产品加工等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强化项目责任制,确定和制定项目落实策略,广泛搜集信息,摸清市场取向。另外,还要加大对自身人文、环境、政策、资源的宣传力度,为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来更多的投资者和开发者。
3、着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我市现今至以后较长时间内的任务,是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发展特色种植业、做大林牧业、培育龙头经济组织和企业。
4、围绕商贸搞活,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市场化进程。我市县域要按照市场兴产业、强经济、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发展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构筑以县镇、建制镇和基地区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当前,我市县域市场建设要以启动民间资金为主,运用政策引导、民间建设、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断探索市场建设新机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的办法,做到产权、体制、机制一步到位。
5、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当前,我市县域基础设施落后是较突出的问题。要加大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推动经济的动力因素,又是经济开放招商引资的环境基础;既是引来外地人开发资源的\"平台\",又是当地人走出落后封闭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因此,努力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用电低价,是不可等待拖延的事情。
6、立足现有条件,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创新人手,培育带动县域经济的\"小巨人\"和主导产业,再造发展新优势。一方面,城镇工商企业的机制完善,要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涉农企业和城市公用事业,也应及早准备,抓紧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选择那些在县域经济中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产业产品,千方百计做强做大,积极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相关产业联合发展,使之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的\"小巨人\"。把市场机制引入农村经济发展各环节,发挥市场机制推动微观经济发展不竭动力源泉的作用
4. 为什么革命老区都很穷
从地理角度讲原因可能有:(1)这些地方大多是山区,自然环境较差,不利于发展经济;
(2)在那个年代,这些地区很多的青壮年人口参军离开家乡,导致当地缺乏必须的劳动力;
(3)山区耕地面积小,经常发生自然灾害不利于发展经济;
(4)地形复杂,不利于交通线建设,资源开发难度大,限制了非农产业的发展;
(5)科技、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
5. 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叫作工业强县
工业GDP在全国排前10
6. 为什么没达到百强县的水平为什么能申请出来百强县那,怎么申请出来的那,
会进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边靖边县,西南毗邻甘肃华池县。地处东经107°38′57″至108°32′49″,北纬36°33′33″至37°24′27″之间。南北长93.4公里,东西宽79.89公里,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全县辖4镇8乡,164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万人。人口密度为32.7人/平方公里。吴起县辖4个镇、8个乡:吴旗镇、铁边城镇、周湾镇、白豹镇、吴仓堡乡、新寨乡、王洼子乡、庙沟乡、长官庙乡、薛岔乡、五谷城乡、长城乡。 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而命名吴起。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从此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改为吴旗。2005年10月19日更名为吴起县。现有毛泽东旧居、革命烈士纪念牌、“切尾巴”战役遗址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勤劳勇敢的吴起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1795万元,财政总收入5153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12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89元。全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四通八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正在成为一片投资的热土。 新世纪的吴起,必将以一个生态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社会文明的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7.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特色产业发展
根据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改造提升制造业,有序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发展能力。 着力推进区域优质粮、果、蔬、畜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扩大加工规模,延长产业链。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培育马铃薯、玉米、小杂粮、果品、羊绒、皮毛、牛羊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
专栏9 特色农产品加工
优质粮食和小杂粮加工。支持平凉、延安、榆林、铜川、固原、富平、会宁等地发展玉米及小杂粮加工,庆阳发展优质小麦及小杂粮加工,中卫、吴忠、灵武发展优质水稻加工和优质小麦加工。
马铃薯加工。引进和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固原、会宁、榆林、延安子长等地建立大型贮藏库,建设马铃薯产品加工生产线及其配套设施。
果蔬加工。扶持延安、铜川、平凉、庆阳、富平等地建立大型苹果贮藏库,发展果汁果醋加工,支持延安、榆林、中卫、灵武发展红枣、沙棘加工,扶持中卫、固原、吴忠等地发展特色西瓜、枸杞、葡萄加工。
畜产品加工。支持吴忠、固原、庆阳、灵武、富平等地发展滩羊、羊绒、羊毛加工和牛羊奶加工,支持吴忠、灵武、榆林发展牛羊肉精深加工,支持平凉、庆阳、延安、铜川、会宁、富平等地发展生猪及牛羊屠宰加工。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线路衔接与整合,形成一批精品线路,深入开发红色革命游、历史人文游、自然生态游、乡村民俗游、体育运动游等丰富多彩的特色和复合型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加强重要革命文物、历史文献等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创新运行机制。培育延安、庆阳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基地,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支撑。强化旅游服务管理,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专栏10 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
精品旅游线路:
红色文化游。会宁-静宁-固原-西吉-隆德-环县-吴起长征会师线,延安-延川-安塞-清涧-绥德-米脂-佳县-吴堡转战陕北线,延安-庆阳-固原-吴忠-榆林边区体验线,泾阳-淳化-旬邑-铜川-富平革命遗迹线。
历史人文游。西安(秦始皇陵)-铜川(玉华宫)-延安(黄帝陵)-榆林(统万城),宝鸡(炎帝陵)-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庆阳(北、南石窟)-固原(须弥山)-中卫(大麦地岩画)。
自然生态游。庆阳(子午岭周祖陵森林公园)-平凉(荆山、庄浪梯田、云崖寺)-固原(六盘山),灵武(长流水景区、恐龙博物馆)-吴忠(黄河大峡谷)-中卫(沙坡头)-白银(黄河石林),延安(黄河壶口瀑布)-榆林(红碱淖)。
精品人文自然景区:
延安。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川干坤湾旅游景区。
榆林。镇北台、红石峡、红碱淖景区。
铜川。照金-香山、玉华宫、耀州博物馆、药王山景区。
庆阳。岐黄文化、农耕文化、陇东民俗文化景区。
平凉。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龙泉寺景区。
吴忠。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
中卫。沙坡头自然风光和治沙成果景区。
固原。六盘山、 火石寨、须弥山石窟景区。 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水、路、电、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试点工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强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实现与通村通乡公路有效连接。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提高农网供电可靠性和质量,实现行政村和农户全部通电。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实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和太阳能灶,带动改厨、改圈、改厕,在油气开采地支持农户规范使用伴生气、天然气。加快推进农村危房及国有林场、农场危房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加强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征地、水价、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业保险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促进农村的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团结。
专栏11 农业农村重点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保护性开发有增产潜力的坡耕地资源,开展梯田、水利、道路建设,新建节水灌溉及集雨节灌设施,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示范。集成推广使用良种(种子及苗木)、双垄沟播、地膜覆盖和回收、节水灌溉设施、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沼渣利用等先进农业技术及成果,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标识化流通。
中药材基地建设。选取适宜地区建立甘草、黄芪、党参、枸杞等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强人工培育改良技术研究,扩大生产规模,培育建设中药材集散地。
科技人才定点下乡。组织引导实用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市场经营能手下乡进村,建立长期联系,提供市场信息,指导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推广应用,培训新一代农民。
“六到农家”。选取一批重点乡村,开展水、路、电、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示范工程。
农村社区建设。以中心村为重点,对农村村级社区(主要是村委会所在地)商业经营、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场所进行改造,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配套相关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
务工技能培训。根据农村人口转移需求,通过定向、定点、订单等培训形式,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跟踪管理和服务系统。
千村百乡干部对口支援。组织省(区)内县以上政府机关干部、优秀党团员与比较困难的乡镇、村庄和农户进行结对,开展对口支援和帮扶、挂职服务等。
农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等农村废弃物处理设施。 财税金融政策。中央财政继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加大对老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老区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在科学规划、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和典当公司,农村金融机构按国家统一规定享受税费优惠。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发展。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
投资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性投资优先向老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提高中央公路建设资金对国省干线公路改造的补助标准。支持老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大中央地质勘查资金、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资金对老区的投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规划布局和项目核准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支持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搬迁。
国土资源政策。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上适度向老区倾斜。在严格保护林地的前提下,鼓励合理开发利用荒山、荒坡、沙地等未利用土地。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
生态环境政策。中央财政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六盘山区生态补偿力度。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推行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煤炭、石油及矿业开采等企业大幅降低单位产能排放。
社会支持。建立中央企业支持老区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当地分支机构支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改善。鼓励东部地区和省(区)内发达县市开展自愿帮扶,在产业发展、人口转移、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对老区给予支持。发挥人民军队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建立军队医院与老区医院对口援助机制,在技术支持、服务帮带、设备更新、医务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直接帮助。完善慈善公益政策,支持老区建设发展。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和陕西省、甘肃省、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本规划实施,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制定规划分解落实方案,各市县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切实把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会同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附图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范围(略)
8. 为什么革命老区都是贫困地区
陕西省的老区,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陕甘、川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现属陕西行政辖区部分,分布在陕北全地区、陕南大部地区和关中少数县乡.按所辖老区乡镇的多寡分类,属于一类老区的有:神木、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延安市、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宜君、旬邑、淳化、丹凤、旬阳等28个县(市).属于二类老区的有:榆林市、府谷、耀县、宁强、商南、三原、宁陕等7个县(市).属于三类老区的有:泾阳、彬县、商州市、富平、洛南、山阳、镇安、柞水、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镇巴、蓝田等15个县(市).全省有老区的县(市)共辖乡镇1485个,其中老区乡(镇)858个,占总数的57.8%;老区面积达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5.1%;人口889.5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6.15%. 革命老区在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老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财力比较薄弱,财政比较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非常关心,中央财政一直十分重视对老区的支持与帮助.除通过统一的转移支付制度对革命老区所在省区加大支持外,还制定了专项支持政策. (1)设立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单独设立了土地革命时期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由2001年的5.02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7亿元.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老区人民切身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中央明确省级和市级财政要将中央对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对中国革命做出较大贡献且财政较为困难的连片革命老区,用于帮助老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并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预算中安排一些资金,增加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规模. (2)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确定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3年.此外,革命老区还可以统一享受国家现行的区域、产业和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附陕西省扶贫文件: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0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陕扶办发[2007]5号 2007年1月9日)各市扶贫办(局):现将《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工作要点 2007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和省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扶贫开发统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专业技能培训为两翼,认真搞好移民搬迁、科技扶贫、利用外资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陕西奠定坚实基础.主要目标是,计划新扶持建设扶贫重点村1300个,搬迁贫困人口8.5万人,实施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5万人,努力解决4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60万贫困人口脱贫,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一、实施区域板块扶贫战略,解决集中连片贫困问题根据袁省长“进一步加大规划力度,实施整体性移民搬迁,搞好板块型战略”的批示,按照全省“三大块两条线”的贫困分布特征,分门别类制定区域扶贫规划和政策措施,瞄准贫困,从致贫的主要因素入手,大力实施区域板块扶贫战略,着力解决重点区域的集中连片贫困问题,加快推进全省扶贫开发进程.白于山区解决好水的问题,加大移民搬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的生存条件.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突出水电路等问题,解决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问题.陕南秦巴中高山区按照流域特点,采取综合措施,集中解决重点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秦岭北麓和渭北旱腰带地区,其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较强,确保率先实现脱贫.加大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力度,按照陕北建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四倾斜”措施,从投入、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陕西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步伐. 二、加快整村推进扶贫步伐,增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以整村推进为扶贫工作主战场,加大重点村建设力度,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从最贫困的村入手,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村容村貌和村级班子建设,加快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施连片开发战略,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建立重点村建设的后续管理机制,对基础设施项目,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一个成一个,促进项目持续发挥效益.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安置”的思路,切实瞄准贫困,把握好搬迁对象选择关,继续执行“1+5”的移民建房补助标准,从根本上改变搬迁贫困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巩固近年来的移民搬迁成果,加强后续产业扶持和跟踪服务,真正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深化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搞好产业化扶贫工作认真搞好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的新路子,完善信贷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原则,选准项目,重点扶持一批有影响力、市场前景好、能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龙头企业项目,着力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着力抓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搞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加强到户贷款落实情况跟踪监测,提高扶贫贷款的到户率和使用效益,确保贫困户有产业、贷到款、收益好、能脱贫. 四、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搞好科技扶贫工作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的实施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思路,严格把好学员选择关、培训质量关、就业安置关、资金报账关,认真抓好专业技能培训,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切实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二是扎实抓好贫困地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经济区域和不同的主导产业,开展“百千万工程”(即组织100名专家,联系1000个扶贫重点村,培训10000名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发展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同时,认真实施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在贫困地区选择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建设相结合的科技扶贫项目给以重点扶持,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农户增收.三是认真抓好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和扶贫系统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组织实施扶贫开发的水平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五、抓好世行五期项目准备工作,不断拓宽外资扶贫领域搞好世行五期项目的准备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各方面责任和资金,为项目启动实施创造条件.加强秦巴世行扶贫项目和亚行榆林项目后续管理,继续搞好韩国协力团淳化项目、华一银行旬邑项目和世行社区主导型白水试点项目,巩固项目建设成果,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项目持续增效.不断加强国际扶贫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比利时援助扶贫项目等新的国际合作项目,拓宽外资扶贫新领域. 六、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继续搞好中央部委赴陕定点扶贫和在京陕西扶贫顾问的联络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和帮助他们完成定点扶贫任务.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思路,继续搞好“两联一包” 定点扶贫工作,强化政策措施,加强检查与考核,落实包村扶贫责任,完善激励措施,提高定点扶贫工作成效.做好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组织和动员,按照“企业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动员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引导和组织社会各界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七、搞好协调配合,加大扶贫开发资源整合工作力度在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各类扶贫项目,整合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同时,继续加强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工作.积极推广延安市“两区”扶贫开发、宝鸡“西山突破”等扶贫模式,以整村推进扶贫为平台和抓手,加强组织配合,主动搞好服务.在加大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按照“资金捆绑,县为平台,明年项目、今年研究,县长(书记)协调、部门上报”的办法,继续推动贫困市、县(区)认真搞好扶贫资源整合工作,引导各方面支农项目资金向扶贫重点村和移民新村倾斜,加大整村推进扶贫投入力度.通过积极探索,努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 八、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按照扶贫开发规划要求,切实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财政投入力度.开展扶贫开发绩效考评工作,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方式,鼓励财力好的市、县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实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度,不断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批和管理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审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更大的扶贫效益. 九、搞好调研宣传和统计信息,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成效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针对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措施,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大力宣传扶贫开发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推广各地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完成《陕西扶贫大事记》编辑工作,组织编写《陕西扶贫志》,营造扶贫开发良好社会氛围.搞好统计信息工作,建立重大信息报送制度,完善统计信息考核管理办法,准确掌握贫困状况、扶贫项目进展情况和扶贫成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十、搞好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组织全省扶贫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工作能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素质好、业务精、效率高的扶贫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发布部门:陕西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实施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地方法规)
9. 介绍下安徽霍山的经济发展情况
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
——关于霍山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
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我们最近对霍山县作了一次调研,感到这个县发展经济的路子和经验值得重视和总结,由此也对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霍山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库区和老区县,区位比较闭塞,资源也很有限,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条很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座谈和考察,印象比较深的有五点:第一,面对宏观环境和经济周期变化,各地经济发展多数经历过起伏,但霍山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1990年—2004年14年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3.7%,高于全省县域同期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第二,霍山曾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目前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相当突出。1989年,该县工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4%,去年高达53%,居全省各县之首;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63%来自工业税收。第三,作为一个深处大别山区的边缘小县,外向型经济已形成一定的气候。霍山大兴开放之风,形成了人人谈开放、举县抓招商的良好氛围。2004年,全县出口创汇5047万美元,位居全省县级前3强。第四,面对宏观调控和各种要素制约,霍山的园区经济仍然办得红红火火。该县工业园区创建于2002年,短短两年多时间,入园企业20家,其中有16家企业、26个项目是在宏观调控之后进入园区的。第五,霍山的发展不只是工业经济一枝独秀,而是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动局面。他们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污染不进霍山”,“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劳民伤财的事坚决不干”。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打造了在全国叫得响的四张“名片”: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社会治安模范县、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县、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二)在同样的宏观环境下为什么基础条件并不优越的霍山县能够突破局限、加快发展?通过调研,感到最根本的有三条:
一是霍山县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坚持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内涵和实际内容。在他们看来,对于一个信息比较闭塞、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山区县,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是具有决定性的先导力量,必须紧抓不放。为此,他们在提出每一个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前后,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在“工业富县”战略初提之时,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党政干部、企业家等不同层次的代表“四上宁国”,连续开展几轮思想大讨论,形成了共识,使工业强县战略在全县牢固生根。从一定意义上讲,霍山发展的过程就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从认知到实践、由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二是霍山县在发展中抓住了能人兴县这个关键,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市场主体,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市场经济的先知先觉者,注重发挥乡土能人的作用,鼓励党政机关中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到企业发展,催生了一批企业家梯队和高素质企业群体,带动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育。为营造能人创业和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他们注重集中力量扶持大户,注重资源配置向能人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对有贡献的企业家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促进企业资本积累的进程,激发企业家创业和发展的积极性。从1992年开始,霍山县就对年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家,按纳税额的1%给予奖励,产生了很大的激励效应。突出“人”的作用还表现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他们有明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懂经济的干部充实到经济主战场,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特别是霍山有着良好的包容环境,外面的优秀干部来得多、扎得下根,并影响和带动了本土干部的成长。
三是霍山县较好处理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走上了“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作为县一级,霍山和多数地方一样,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也面临调控手段和要素资源不足的制约。霍山县能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营造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当地的企业和群众反映,霍山党政干部的心思和精力是用在发展、用在经济建设上的。大家的兴奋点不在于位子和帽子,而在于怎么把工作干好、把经济抓上去;工作的着力点也不是放在怎么抓权、怎么管企业上,而是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霍山的经验当然不只这些,放在全省来看,最值得总结的一条,就是他们能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很多县都不乏好的想法和思路,很多人都能看清楚、说清楚,但怎么把思路转化为行动,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真正做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山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认准的事,就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去干,不走神,不翻烧饼;在于他们对于决策部署的落实有着很强的执行力,做到方向明确、措施具体,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各种手段和资源,做到政令畅通、执行到位。从工业富县的提出,到山口经济的推进,再到园区经济的发展;从提出思路,到形成共识,再到做出成效,从霍山的发展轨迹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作风,一种上下同心的合力,一种运作资源的能力。更可贵的是,霍山的经济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而这种“接力赛”源于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在霍山,人们经常提到的几届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任职时间都比较长,都有从副职到正职、从政府到党委这样一个经历;而且,在霍山,历任领导一届继承一届,一届发展一届,做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正是这样一种风气和传统,使该县发展少了折腾,形成了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明白的良性循环。
(三)霍山的经验表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县一级自身。只要各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总能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路子和办法。调研发现,霍山发展也面临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共性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作为一个地处偏僻的人口和资源小县,霍山县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素质,要实现新的突破,压力很大。尽管霍山工业发展启动较早,形成了一定的先行优势,但由于山区县地理区位的先天不足,要素供给和配套环境相对薄弱,发展容量较为有限,一方面,县里要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县域的弱小功能又难以承载大企业的需求,成长起来的优势企业不得不走出去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县域面临“做大”与“留大”的两难局面。同时,金融服务薄弱的问题在霍山很突出,每年通过招商引来的资金还抵不上存款外流的数量。此外,县里对县域功能缺失问题反映也比较强烈,感到上面管得还是多了一些,县级政府事权、财权和管理权不统一的矛盾对工作钳制较大。
(四)县域兴则全省兴。霍山发展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第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导向。我省县域经济整体基础还较为薄弱,要全面振兴县域经济,需要有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决心,更要有坚持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首先,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尊重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循序渐进推动发展,形成有利于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导向。一方面,在上对下的指导上,省、市要为县一级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形成一个有利于县级干部从长计议的预期,引导县一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做强基固本的事情上,放在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上;另一方面,县一级自身尤其是领导团队,要进一步强化统驭力、执行力和转化力,对认准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抓落实,把好的思路转化为好的发展绩效,真正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其次,正确的导向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在激励和支持政策上,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发展相对薄弱地区,重点支持他们做一些打基础的事情;对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则支持他们更快、更好发展,发挥倍增效应,形成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和甲级队;奖励政策必须打破“平均用力”现象,比如,对经济强县,应当在体制上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使其管理幅度和深度与经济扩张的能力相匹配;奖励的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对办得好的园区,可以奖励用地指标,或在园区建设引导资金上予以倾斜等。其三,正确的发展导向说到底是用人导向问题。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选好、用好党政主要领导。要强化任期观念,处理好干部提拔与稳定任期的关系,避免领导干部过快流动,影响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大干部“双向”交流的力度,选择一批视野开阔、熟悉经济、作风务实的省、市年轻干部到县一级任职,同时选拔一批县直和乡镇干部到省、市机关和发达地区锻炼。
第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找准方向和突破口。县域经济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不管各县情况如何差异,加快工业化是基本取向。抓住工业化这个主要矛盾,县域经济的其它诸多派生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霍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当然,工业化途径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优先发展加工制造业,有的则从农业产业化入手,而有的可能先从三产突破,但无论如何,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加速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本向能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把工业化与市场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当前,特别要在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要在开放型经济上突破。通过外向型经济,可以植入先进的观念、技术、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县域工业化的瓶颈约束,实现工业的快速扩张。要进一步强化开放的观念、市场配置资源的意识,全力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途径来抓。二是要在工业园区上突破。越是在宏观调控趋紧的情况下,越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决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要把招商引资与发展园区工业更好结合起来,注重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引导关联企业进园区,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
第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要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各类创业主体激活起来,使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释放出来。首先,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适宜民营企业发展的气候,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让民营经济唱主角。其次,要加快成长一批能人和企业家。目前我省县域不少企业家存在着素质不高、“小富即安”等问题,有的缺乏职业企业家精神、“官本位”意识还比较浓。必须加大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创造一个有利于能人和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让想创业的能人和企业家成就梦想。
第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效化解要素瓶颈约束。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支撑体系问题。在继续加强与国家有关银行的合作、争取更多支持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要发掘民间资本的力量,引导、鼓励、支持县域民间资本发展县域金融组织和资本市场。二是人才保障问题。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窗口或建立研发基地等形式,搭建吸引外地优秀人才的平台。各县可以依托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等教学设施,围绕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土地供应问题。省里应当在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下,根据各地发展的不同情况,优先保证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统筹。首先,要坚持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应当把县城建设作为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支点,提升载体功能,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其次,要坚持以工促农,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运用工业协作理念,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其三,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重点加大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集中财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农村低保、合作医疗、社会救济等各项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第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县级政府的主要着力点放到营造环境上,推动整个政府行政理念的变革。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大力促进行政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真正把政府的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省级要围绕县域的实际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核心是简政放权,从根本上改变县域治理结构,为县级政府转型提供支持。当前要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做到能放则放、该放就放。同时,大力推进县域综合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运行新机制,改进省直部门对县一级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10. 哪位高人能较具体的分析一下安徽的经济发展概况及趋势
致安徽经济发展的十点建议!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被国家冷落三十年的安徽终于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代,安徽终于迎来大发展的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给安徽制定战略定位发展如下:
一、规划范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2008年规划区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l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规划》提出,到20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更加良好,长江、巢湖水质改善。到2020年,示范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带。
二、产业空间格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专业的前沿地带。
三、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如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处于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时期,安徽迎来大发展时刻,沉睡多年战略定位徘徊不前的安徽终于有了明确清晰的发展方向,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阶段,不可否认,安徽仍然是不发达地区,仍有诸多制约安徽大发展的因素,安徽大发展应具备以下十点建议:
1、打造廉洁高效具备现代服务意识的政府
省内官场浮夸风、“假、大、空”十分盛行,实干作风非常薄弱,贪腐前仆后继,买官卖官、官场裙带风、家族化盛行 ;需要花很大力气改善和铁腕清除官场跑官买官不作为等萎靡作风,铲除乱作为官员,展示安徽新形象,打造小政府、大社会,比发达地区更高效率的办事服务意识和思维模式。
2、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政策,积极吸纳人才的战略
一份网上统计资料显示:安徽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太弱,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等省市,是接纳安徽毕业生主要流向地区。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流出率竟分别达到了78.73%和79.30%”。
21世纪大发展的前提就是人才战略,在全球WEB2.0时代, 落后地区寻求大发展,必须拥有比发达地区更加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思维理念,清除与时代发展脱节的年龄偏大公职人员,积极推行吸纳人才战略,突破一切阻力,向全国公开招贤纳士,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政策,开动和引导政府和民间一切力量与智慧千方百计找差距、寻思路、重民生、求发展,安徽大发展更需要詹夏来这样实干型的领头人。
3、创造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
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开展打击权力寻租活动,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违纪的政府机构或政府公务人员个人的征敛、收缴行为,使政府的分配行为与其行政职能相对应,抑制腐败的孳生。逐步减少和淡化行政部门的权力,使其权力行为转变为服务行为。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制度约束。
建立积极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中,更能为现代商业社会体系服务。使软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成为地区软实力的代表。
4、建立皖南旅游区
以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和高铁正在建立,而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这片中国最丰富的皖南旅游区通向长三角中心城市交通依然不完善,应尽早联合苏浙沪向国家申请立项沪芜城际铁路,(上海-湖州-广德-宣城-芜湖,约260公里,这条城际铁路并与宁杭、宁安城际铁路相连),同时在沪芜城际铁路广德段扩建至黄山的快速铁路支线(广德-宁国-绩溪-黄山),把皖南最丰富的旅游区(黄山、池州、宣城)建设成为上海、南京、杭州三极品字形经济区域中心1-2小时交通圈,从而皖南地区与长三角中心城市步入”同城效应”时代;
从城市区域化发展来看主要表现为集聚→中心化→扩散→中心城市→重新集聚→扩散→城市群的演化路径,因此,皖南旅游区与上海、南京、杭州城市群处在1-2小时交通圈内,正处于城市区域发展的“重新集聚”阶段,因此,城市圈的发展的前提必定是更快捷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地理空间的缩短必定带来深层次的多重互动,从而更易接受来自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强大的辐射功能,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交往的“集聚效应”作用,同时,交通的便利更能向长三角展示灿烂的徽文化、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学、徽墨等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5、建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平台
安徽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名人故里数不胜数、灿烂的徽文化、悦耳动听的黄梅戏;特别是仅次于京剧的黄梅戏,因官僚主义排挤人才的多种因素,黄梅戏如今已下滑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凋零状态!相对于昆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年世博会大放异彩,黄梅戏已经在文化产业中已经边缘化了。
振兴文化产业,大力清除省内官僚主义,特别是铲除“假、大、空”者,切勿让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真正让内行的人负责文化产业,吸收大批优秀人才,大力宣传和推广徽文化,特别是在当今诚信普遍缺失的现代商业社会里,更应推介徽商的“诚信、戒欺”的精神。积极通过图书、音像、影视、传媒、演艺、网络等各种平台推广安徽的文化产业资源,为经济发展起到桥梁的作用。
6、跨越式发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模式
安徽发展最快的县---广德,因其毗邻江浙两省,吸引长三角投资最多的县,经济发展快速,引人瞩目,但由于着重GDP,引进了化工、纺织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甚至连个污水处理厂都没有,广德县的空气质量明显比省内周边县市差。
走跨越式发展是沿袭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以低价卖土地承接和引进长三角被撵走的淘汰污染高耗能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短期发展,创造官员政绩GDP,还是着眼长远,只有另辟蹊径;发展经济和周边区域比拼GDP污染环境非明智之举,扬长避短,走比较优势战略发展道路,在相对生态环境良好,劳动力成本较低下寻求突破,必须以目前尚未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着重生态环境建设,引进无污染的轻工业企业,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后花园,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为本,走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走可持续、和谐发展道路。
7、土地开发过程中维护农民的利益,避免暴力拆迁
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的兴起,外来投资者特别是长三角投资者纷至沓来,地方政府纷纷建立开发区、工业园吸引外资,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拆除农民房子,甚至对农民抵制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采取抓捕、打人、拘留都暴力手段等情况屡见不鲜。
在这网络大爆炸的时代,采此手段只能为地方抹黑。在地方发展经济过程中,征用土地和拆迁房屋应积极与农民协商沟通,按照法律补偿标准规定赔偿失地农民,并给农民办理社保,或者以农民土地作为股份入股当地开发区,参与当地分红,避免暴力行为,与民友好协商,才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8、建立开明、开放的言论环境,积极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
中安在线旗下的中安论坛对于针砭时弊的文章往往采取封帖和删除,对发帖者ID进行封杀,合肥论坛对批评时政的帖子也多有限制,从某种意义透示了安徽网络舆论的自我封闭,也揭示了省内论坛在全国无任何影响力。
批评时政、针砭时弊、建言献策,其实都是发帖者对家乡的关心与关注,对一些黑暗现象和乱作为现象进行曝光,对地区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路,需要论坛管理员引导得当,并不是一删了之。
对突发事件及公共危机事件处理,切勿对网络民意置之不理,充耳不闻,在人类文明政府的最基本的底线基础上,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突发事件。然而省内官员“假、大、空”盛行,也无任何个性官员有开明、开放的实际举动和言论。
在WEB2.0时代,更需要开明、开放的环境,官民互动,广开民智,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9、大力建设好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汽车跳,安徽到”!“到了安徽,年年修路,就是路修不好”!这是外省人对安徽公路的评价,也正是安徽公路的真实写照,也令每一个皖省人蒙羞。特别是同时与江苏浙江两个最发达省份接壤的宣城地区,其境内318国道坑坑洼洼,坐车就像坐摇窝子车,蹦蹦跳跳,把人五脏六腑都要颠出来。
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这是任何地方发展经济必备的前提;成功的人士找方法,失败的人士找借口;看不到的差距就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机就是最大的危机;安徽交通部门应深刻检讨和反省“豆腐渣”公路形成的原因,不能老拿与发达有差距的借口来搪塞,否则就是安徽发展的绊脚石和罪人。
建设好质量优良的公路和路边具有生态绿化带,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必备条件。
10、 加大扶持本省民营企业的力度,争创知名品牌
综观省内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在全国叫得响,更无中国知名品牌;其深层的原因是官场肉食者对民营企业抑制限制以及“吃、拿、卡、要”等等的竭泽而渔的政策大行其道.
作为国企的奇瑞汽车的辉煌跟当时的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实干作风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詹的汽车梦和他务实的作风,奇瑞成了中国三大民族汽车品牌之一,詹是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实干的官员。
创造宽广、宽容、宽厚的良好环境,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金融方面扶持支持引导的开明政策,积极引导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将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关于霍山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
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我们最近对霍山县作了一次调研,感到这个县发展经济的路子和经验值得重视和总结,由此也对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霍山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库区和老区县,区位比较闭塞,资源也很有限,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条很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座谈和考察,印象比较深的有五点:第一,面对宏观环境和经济周期变化,各地经济发展多数经历过起伏,但霍山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1990年—2004年14年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3.7%,高于全省县域同期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第二,霍山曾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目前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相当突出。1989年,该县工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4%,去年高达53%,居全省各县之首;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63%来自工业税收。第三,作为一个深处大别山区的边缘小县,外向型经济已形成一定的气候。霍山大兴开放之风,形成了人人谈开放、举县抓招商的良好氛围。2004年,全县出口创汇5047万美元,位居全省县级前3强。第四,面对宏观调控和各种要素制约,霍山的园区经济仍然办得红红火火。该县工业园区创建于2002年,短短两年多时间,入园企业20家,其中有16家企业、26个项目是在宏观调控之后进入园区的。第五,霍山的发展不只是工业经济一枝独秀,而是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动局面。他们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污染不进霍山”,“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劳民伤财的事坚决不干”。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打造了在全国叫得响的四张“名片”: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社会治安模范县、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县、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二)在同样的宏观环境下为什么基础条件并不优越的霍山县能够突破局限、加快发展?通过调研,感到最根本的有三条:
一是霍山县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坚持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内涵和实际内容。在他们看来,对于一个信息比较闭塞、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山区县,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是具有决定性的先导力量,必须紧抓不放。为此,他们在提出每一个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前后,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在“工业富县”战略初提之时,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党政干部、企业家等不同层次的代表“四上宁国”,连续开展几轮思想大讨论,形成了共识,使工业强县战略在全县牢固生根。从一定意义上讲,霍山发展的过程就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从认知到实践、由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二是霍山县在发展中抓住了能人兴县这个关键,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市场主体,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市场经济的先知先觉者,注重发挥乡土能人的作用,鼓励党政机关中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到企业发展,催生了一批企业家梯队和高素质企业群体,带动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育。为营造能人创业和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他们注重集中力量扶持大户,注重资源配置向能人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对有贡献的企业家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促进企业资本积累的进程,激发企业家创业和发展的积极性。从1992年开始,霍山县就对年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家,按纳税额的1%给予奖励,产生了很大的激励效应。突出“人”的作用还表现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他们有明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懂经济的干部充实到经济主战场,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特别是霍山有着良好的包容环境,外面的优秀干部来得多、扎得下根,并影响和带动了本土干部的成长。
三是霍山县较好处理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走上了“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作为县一级,霍山和多数地方一样,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也面临调控手段和要素资源不足的制约。霍山县能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营造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当地的企业和群众反映,霍山党政干部的心思和精力是用在发展、用在经济建设上的。大家的兴奋点不在于位子和帽子,而在于怎么把工作干好、把经济抓上去;工作的着力点也不是放在怎么抓权、怎么管企业上,而是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霍山的经验当然不只这些,放在全省来看,最值得总结的一条,就是他们能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很多县都不乏好的想法和思路,很多人都能看清楚、说清楚,但怎么把思路转化为行动,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真正做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山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认准的事,就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去干,不走神,不翻烧饼;在于他们对于决策部署的落实有着很强的执行力,做到方向明确、措施具体,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各种手段和资源,做到政令畅通、执行到位。从工业富县的提出,到山口经济的推进,再到园区经济的发展;从提出思路,到形成共识,再到做出成效,从霍山的发展轨迹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作风,一种上下同心的合力,一种运作资源的能力。更可贵的是,霍山的经济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而这种“接力赛”源于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在霍山,人们经常提到的几届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任职时间都比较长,都有从副职到正职、从政府到党委这样一个经历;而且,在霍山,历任领导一届继承一届,一届发展一届,做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正是这样一种风气和传统,使该县发展少了折腾,形成了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明白的良性循环。
(三)霍山的经验表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县一级自身。只要各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总能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路子和办法。调研发现,霍山发展也面临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共性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作为一个地处偏僻的人口和资源小县,霍山县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素质,要实现新的突破,压力很大。尽管霍山工业发展启动较早,形成了一定的先行优势,但由于山区县地理区位的先天不足,要素供给和配套环境相对薄弱,发展容量较为有限,一方面,县里要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县域的弱小功能又难以承载大企业的需求,成长起来的优势企业不得不走出去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县域面临“做大”与“留大”的两难局面。同时,金融服务薄弱的问题在霍山很突出,每年通过招商引来的资金还抵不上存款外流的数量。此外,县里对县域功能缺失问题反映也比较强烈,感到上面管得还是多了一些,县级政府事权、财权和管理权不统一的矛盾对工作钳制较大。
(四)县域兴则全省兴。霍山发展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第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导向。我省县域经济整体基础还较为薄弱,要全面振兴县域经济,需要有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决心,更要有坚持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首先,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尊重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循序渐进推动发展,形成有利于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导向。一方面,在上对下的指导上,省、市要为县一级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形成一个有利于县级干部从长计议的预期,引导县一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做强基固本的事情上,放在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上;另一方面,县一级自身尤其是领导团队,要进一步强化统驭力、执行力和转化力,对认准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抓落实,把好的思路转化为好的发展绩效,真正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其次,正确的导向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在激励和支持政策上,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发展相对薄弱地区,重点支持他们做一些打基础的事情;对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则支持他们更快、更好发展,发挥倍增效应,形成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和甲级队;奖励政策必须打破“平均用力”现象,比如,对经济强县,应当在体制上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使其管理幅度和深度与经济扩张的能力相匹配;奖励的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对办得好的园区,可以奖励用地指标,或在园区建设引导资金上予以倾斜等。其三,正确的发展导向说到底是用人导向问题。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选好、用好党政主要领导。要强化任期观念,处理好干部提拔与稳定任期的关系,避免领导干部过快流动,影响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大干部“双向”交流的力度,选择一批视野开阔、熟悉经济、作风务实的省、市年轻干部到县一级任职,同时选拔一批县直和乡镇干部到省、市机关和发达地区锻炼。
第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找准方向和突破口。县域经济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不管各县情况如何差异,加快工业化是基本取向。抓住工业化这个主要矛盾,县域经济的其它诸多派生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霍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当然,工业化途径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优先发展加工制造业,有的则从农业产业化入手,而有的可能先从三产突破,但无论如何,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加速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本向能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把工业化与市场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当前,特别要在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要在开放型经济上突破。通过外向型经济,可以植入先进的观念、技术、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县域工业化的瓶颈约束,实现工业的快速扩张。要进一步强化开放的观念、市场配置资源的意识,全力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途径来抓。二是要在工业园区上突破。越是在宏观调控趋紧的情况下,越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决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要把招商引资与发展园区工业更好结合起来,注重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引导关联企业进园区,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
第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要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各类创业主体激活起来,使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释放出来。首先,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适宜民营企业发展的气候,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让民营经济唱主角。其次,要加快成长一批能人和企业家。目前我省县域不少企业家存在着素质不高、“小富即安”等问题,有的缺乏职业企业家精神、“官本位”意识还比较浓。必须加大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创造一个有利于能人和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让想创业的能人和企业家成就梦想。
第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效化解要素瓶颈约束。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支撑体系问题。在继续加强与国家有关银行的合作、争取更多支持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要发掘民间资本的力量,引导、鼓励、支持县域民间资本发展县域金融组织和资本市场。二是人才保障问题。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窗口或建立研发基地等形式,搭建吸引外地优秀人才的平台。各县可以依托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等教学设施,围绕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土地供应问题。省里应当在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下,根据各地发展的不同情况,优先保证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统筹。首先,要坚持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应当把县城建设作为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支点,提升载体功能,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其次,要坚持以工促农,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运用工业协作理念,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其三,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重点加大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集中财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农村低保、合作医疗、社会救济等各项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第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县级政府的主要着力点放到营造环境上,推动整个政府行政理念的变革。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大力促进行政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真正把政府的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省级要围绕县域的实际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核心是简政放权,从根本上改变县域治理结构,为县级政府转型提供支持。当前要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做到能放则放、该放就放。同时,大力推进县域综合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运行新机制,改进省直部门对县一级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