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如何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如何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04-29 22:29:29

⑴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⑵ 理解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为基础和前提的,这也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重要区别。 没有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就无从谈起!

采纳哦

⑶ 如何理解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可以说,实事求是,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灵魂。要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理解这个问题。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科学发展方式

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实处。首先要解决科学发展方式的问题。没有方法,再好的观念也是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就属于科学发展方式,它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我们说转变发展方式(原来叫转变增长方式),要转向的,就是这种科学发展方式。

⑷ 信息化从哪些途径促进工业化发展

(1)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概况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出在 2012 年就超过世界总量的 20%,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核心技术缺乏,80%以上高端技术依靠从国外进口;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

(2)金融行业信息化概况

金融行业信息化的实质,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场经济革新,主旨在于把金融业变成典型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信息系统成为金融产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基本方式。

(4)如何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扩展阅读

国务院于 2015 年发布的《中国制造 2025》拉开了中国版“工业 4.0”的大幕,国家确定了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策,推动制造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

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已经出台的《中国制造 2025》产业规划的第一个 5 年的重点扶持领域就是“智能制造”,其核心技术基础是“信息物理系统”(CPS),核心载体是“智能工厂”。可以预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将引领大型制造企业的蓬勃发展。

⑸ 准确把握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至少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随着物理机械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而逐渐兴起的文明进程,其定义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逐渐兴起的文明进程,其定义为: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目前,信息化进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在全球展开。

显然,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因新技术的产生而导致的必然结果。从阶段上划分,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另外,由于信息化的推动,工业化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传统的工业手段、设备、技术、市场经过信息技术的改造,生产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和提升。因此,信息化浪潮中,也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就像农业、手工业在工业化背景下依然会存在和发展一样,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工业化在信息化背景下也会长期存在和发展,彼此互相推动和促进。

⑹ 互联网中信息化是怎么与工业化融合的呢

在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传统的工业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之中,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水平与销售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术界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总结为五个层面的内容:产业构成层的融合,工业设计层的融合,生产过程控制层的融合,物流与供应链层的融合,经营管理与决策层的融合。

⑺ 如何正确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究竟什么是“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或产品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信息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网络营销成为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受众大量增加,营销成本大大降低。

⑻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切入点有哪些

切入点在于节能增效。
记者日前从工信部获悉,我国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⑼ 如何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环境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机械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如智能冰箱、变频空调等),普通飞机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了遥控飞机,增加汽车电子设备可以提高汽车档次。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管理软件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企业信息化咨询业等。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⑽ 如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的格局。
2.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制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规划,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息化建设。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环境和不同发展任务的要求,确定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4.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TD—SCDMA等自主创新技术,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5.示范带动,推广普及。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环境优良、带动效应明显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和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至2012年)。
(1)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设计研发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日益普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创新的结合更加紧密,信息技术在推动产业链协作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2)提高工业产品及装备的信息化率。积极推进飞机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铁路车辆及零部件、石油机械、农业机械及零部件等产品融合现代数控、智能化、网络等信息技术,推动工业产品及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信息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力争达到4%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要基本普及互联网应用,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53以上。
(4)较为广泛地应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5)加快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建成技术先进、结构科学、应用高效的网络传输体系、数据资源体系、无线电监管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应用支撑体系。
2.中远期目标。
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大幅提高工业产品及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不断普及,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明显增强。抓住物联网发展的契机,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增大,并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增强信息技术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贡献,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基本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的融合。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共性信息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线,以能源、原材料、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管理创新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1.能源工业。
构建电力行业高速综合数据传输网络,普及厂(站)级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系统。重点建设煤炭行业三级安全生产监督检察信息系统、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煤炭企业井下瓦斯监测系统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对现有煤矿、选煤厂的升级改造,推动现代化、标准化的大煤矿的建设,形成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2.原材料工业。
加快推动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钛及钛加工、锰及锰加工、镁及镁加工、金及金加工、重晶石及其加工、钢及新特材料、建材等原材料工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和管理信息化。以煤电化、煤钢电、煤电铝、煤电磷一体化等项目为重点,推进原材料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提高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钛及钛加工、钢及新特材料等优势原材料的精深加工能力,提升生产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广实时监测、故障诊断、预警和控制技术,提升环保和安全检测水平,实现清洁文明生产。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建立物流管理平台,使物料采购、产品销售、库存数据与财务数据紧密衔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效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贵阳、遵义国家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
3.消费品工业。
以品牌资源整合为主线,以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品种质量显着增强,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为目标,不断深化信息技术运用,逐步提升烟草、白酒、特色食品、医药、林纸一体化和旅游商品等消费品工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在白酒、特色食品、民族制药和旅游商品等行业,推广应用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和网上营销系统;鼓励企业利用信息防伪技术进一步加强对我省驰名商标和名特优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烟草行业,推进现场总线的应用,并为系统集成运行创造条件。支持电信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推进信息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
4.装备制造业。
整合军地装备制造业优势,以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作为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突破口,深化信息技术在飞机及飞机零部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零部件、铁路车辆及零部件、石油机械、农业机械及零部件、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研究开发智能化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开发适用于复杂连续过程的综合数字控制系统和和新型智能仪表设备。加快发展环境监测设备和系统,面向循环经济,发展废旧装备自动拆解处理线。加强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以贵阳、遵义、安顺为重点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基地建设。
(二)加快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引导旅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传统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重点提升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工业设计、教育培训和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物流、供应链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培育现代流通企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融合;推动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中的应用。
二是大力推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立足于我省工业化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大力发展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急需的各类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新一代互联网络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加快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抓住三网融合趋势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大力发展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型应用业务;加快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服务中心、信息安全外包服务中心、服务呼叫中心建设;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营销、消费服务的融合。加快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链接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以及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促进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和商务模式创新。
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金融、管理咨询等领域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功能。
2.加速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升级。
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产业,培育经济长远发展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以3G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消费电子、通信、网络和内容服务等4C融合的创新产品,在通信终端、数字电视等方面实现突破。以物联网发展为契机,利用我省已有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等产品。深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快发展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深化共伴生矿的开发,尤其在稀土、稀有金属等的利用,有重点地推进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力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促进我省工业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由原材料加工向制造、由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3.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广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农资生产流通管理系统、农业节水信息系统等应用技术和系统,推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农业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中的应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建立农产品加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三)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利用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循环经济体系等理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工业化”进程。
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冶金、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加强电子信息产品生态用能设计,发展环保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建立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体系。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和示范基地建设。
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设立一批企业集聚度高、产业规模大、工业化和信息化领域工作有一定基础、在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的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定位准确、优势突出、环境优良、效益显着的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创办一批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当地特色及发展潜力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园区。
以试验区和示范基地为依托,打造一批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安全可靠、效益显着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影响力大的重点示范企业;实施一批以我省优势产业为重点,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推广价值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通过试验区和示范基地的建设,积极探索加速推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机制、新政策、新办法和新经验,解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促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入开展。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把贵阳—遵义—安顺工业带列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把安顺国家级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贵阳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盘县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和贵钢特新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等建设成信息化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规模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五)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契机,促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为契机,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鼓励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发展融合衍生出的新型业务和新兴产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单项信息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并大力推广应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中小企业的集群优势,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协同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企业间业务联动支撑平台,搭建区域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广电子认证应用和服务,进一步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六)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促进我省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的融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创新体系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省创新体系网络化、信息化,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及时收集并向企业发布和推荐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安全领域自主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切实增强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
(七)鼓励和支持通信运营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
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在深化企业转型、拓展增值服务、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本、技术、人才、服务、客户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加大技术业务、产品、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力度,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
支持和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加快推进以3G为重点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自主安全、稳定、覆盖完善的基础通信网络,为我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大力开展基于宽带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推进我省制造业信息化以及生产装备过程的自动化,普及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的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标准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内部管理平台、企业信息安全平台等系列产品,积极协助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新和发展。切实将业务和服务向其他领域延伸,为重点行业和企业提供标准化与个性化兼顾、可定制、低成本的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我省行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在行业管理上,建立重点行业、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系统。在信息服务上,要促进面向行业和产业集聚地的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的健康发展,鼓励平台提供“外包式”信息技术应用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统一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全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体工作,并会同省有关部门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绩效考核评估工作,科学设计相关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建立激励机制,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纳入全省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各级各部门要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融资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抓紧出台《贵州省信息化条例》和鼓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具体办法,完善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省技术改造资金、科技创新资金、节能资金、信息化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支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基地及园区的建设,推动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体作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培训认证体系,规范人才教育培训制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人才评估体系。积极实施国家“653”工程,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构建具有行业和贵州特点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体系。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大力营造良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和舆论环境;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和工业业务流程标准体系建设,建成一批面向行业应用的基础性公共数据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省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阅读全文

与如何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奥迪otd下单多久提车 浏览:313
工业设计一般属于哪个学院 浏览:218
杭州哪里配汽车钥匙 浏览:964
汽车发电机坏了车还能走多久 浏览:107
古山镇工业区都在哪里 浏览:652
奥迪a3车门内扶手怎么拆 浏览:153
奥迪a三多少钱优惠多少2019 浏览:296
宝马5系gps安装在哪里比较隐蔽 浏览:862
gsk工业机器人MOD什么意思 浏览:254
工业废料皮革怎么处理 浏览:232
昆明配汽车芯片钥匙培训班哪里有 浏览:693
汽车轮胎速度级别是什么意思 浏览:853
从防城港到丹东经过哪些工业地 浏览:550
奔驰c260正时链条如何压点 浏览:424
奥迪a6的car按键在哪里 浏览:96
小孩手工汽车怎么做 浏览:632
奥迪a3阻尼调多少 浏览:702
汽车轮胎充什么气合适 浏览:349
宝马z4u盘在哪里找 浏览:734
汽车企业贷款还完怎么解压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