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工业缝纫机底线紧的解决方法,而且缝的时候面料起皱
首先面线的张力应明显大于底线的张力才行。增大面线张力,减小底线张力。底线的松紧靠梭心外部的梭皮松紧来控制的。调节底线,让一手拿线的一头,将梭心往下放,梭向下跑得太快说明底线松,如果抖几下都不出线说明底线紧。轻抖线头,梭心自然下滑,说明底线张力合适了,(松紧调节锁皮)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调节面线的张力。就能解决底线紧的问题。缝的时候面料起皱是因为送布牙与压脚的压力调节不合适。中厚料2分之一,薄料3分之一,后料3分之2.送布牙不宜提得太高,以免送布牙碰撞针板造成机头运转一半工作负载大,一半工作负载小,噪声增大甚至缝料来回走。
㈡ 电脑缝纫机总断底线怎么办
缝纫机总是断线,底线缠绕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解决。
1故障特征:引不上底线。
产品原因:
梭线太短、梭线夹于梭门、机针太高,摆梭无法勾住线环。
处理方法:拉长梭线、检查底线是否被卡住,并排除之。针杆连接轴坚固螺钉松动针杆上移,应下调针杆,重新对针,拧紧紧固螺钉。
2故障特征:针杆窜动。
产品原因:针杆孔、针杆磨损、针杆连接扎螺钉松动,针杆位移。
处理方法:调换针杆套,或选配新针杆、重新对针;并拧紧紧定螺钉。
3故障特征:过若干针跳一针线。
产品原因:摆梭磨损,摆梭尖太钝、缝纫机针太高或过低。
处理方法:换摆梭、调整针杆高度或机针高度,重新对针。
4故障特征:连续跳线或一针也不能缝。
产品原因:机针质量差或机针弯曲不能正常产生线环。缝纫机针太高,勾不住线环,缝料缝线机针三者配合不当。长期使用摆梭,摆床等零部件严重磨损或折。
处理方法:更换合格机针或校直机针。调整针杆或缝纫机针高度。一
般情况下可更换摆梭或梭床,必要时进行大修。
5故障特征:缝薄不跳线,缝厚跳线。
产品原因:压脚压力不够、缝纫机针太细、勾线机构等零件严重磨损。
处理方法:调整压脚压力、换机针、更换零件,进行修理。
6故障特征:缝厚跳线,缝薄跳线。
产品原因:针板的容针孔磨损过大、缝纫机针太粗、压脚底部磨损,或压脚压力过小。
处理方法:更换针板、换细针、换压脚,换压脚,或调整压脚压力。
㈢ 怎样调节缝纫机的底线与面线的松紧
首先要检查底面线是否正确,再检查夹线簧与梭套弹簧是否调节好。机器润滑是否正常。针杆高低是否正常。悬梭的位置是否与针杆高低相配合。悬梭与梭套表面是否光滑。这些问题如果都已排除,再检查送布牙。如果都没有问题,就是机器本身的性能问题。如有些机器面料太薄或太厚都会出现底面线不好调的现象。
(3)工业缝纫机缠底线怎么调整扩展阅读:
一般缝纫机都由机头、机座、传动和附件四部分组成。
机头是缝纫机的主要部分。它由刺料、钩线、挑线、送料四个机构和绕线、压料、落牙等辅助机构组成,各机构的运动合理地配合,循环工作,把缝料缝合起来。
机座分为台板和机箱两种形式。台板式机座的台板起着支承机头的作用,缝纫操作时当作工作台用。台板有多种式样,有一斗或多斗摺藏式、柜式、写字台式等。机箱式机座的机箱起着支承和贮藏机头的作用,使缝纫机便于携带和保管。
缝纫机的传动部分由机架、手摇器或电动机等部件构成。机架是机器的支柱,支承着台板和脚踏板。使用时操作者踩动脚踏板,通过曲柄带动皮带轮的旋转,又通过皮带带动机头旋转。手摇器或电动机多数直接装在机头上。
缝纫机的附件包括机针、梭心、螺丝刀、油壶等。
㈣ 工业缝纫机底线总是很松,怎么回事
1、 首先用铁片拧下固定针板的2个螺丝。
2、 按下针板的左下角(或右下角),针板会翘起来,就可以取下针板。
3、 这里就可以直接看到底线松紧的调节螺丝。出厂的时候为了避免螺丝受震动滑脱,会有油漆封住。
4、调节之前,先要把底线装好,往外拉线感觉一下松紧。往外拉线,感觉一下原来的松紧,记忆一下手上拉线的感觉。
5、 找一把细小的螺丝刀来调节螺丝: 顺时针方向转动是收紧,逆时针方向转动是放松
注意一边拧螺丝,一边往外拉线,这样手上可以感觉到松紧的变化。
友情提示:事先一定要熟悉步骤,调整好以后再依次安装到位!
㈤ 缝纫机绕底线的不会转怎么办
拿把小起子,穿上绕线轴把它直接用手压在缝纫机飞轮上绕线。
1869年,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访问英国,归国时带回了一架镀金胜家缝纫机,作为礼物送给慈禧太后。当时,英国媒体还报道了此事。
所能找到的缝纫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料是一则广告。1872年12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晋隆洋行“成衣机器出售”启事。启事中说:“新到外国缝纫机数辆,每辆洋价50两,欲购请来本行接洽。”而当时这家洋行经销的就是美国胜家公司(当时叫作辛格公司)产品。
中国发展:
世界缝纫机行业经历了由欧洲、美国向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的转移后,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向中国全面转移,21世纪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缝纫机产量在中国。但是,国内70%-90%的高端机市场被日本、德国企业所占领。
而在中低端缝纫机产品上,世界缝纫机产业已经完成了向中国转移,产业转移逐步向中高端产品延伸。随着缝纫机械制造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缝纫机械制造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
国内优秀的缝纫机械制造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环境和产品购买者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缝纫机械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缝纫机械制造行业中的翘楚!
㈥ 电缝纫机绕底线的不会转怎么办
摘要 您好
㈦ 家用缝纫机缝的时候底部缠线怎么办
1、首先应按检查步骤,检查梭心是否变形扁歪,梭心套是否椭圆?然后拧出梭皮螺丝,检查梭心套外完的过线口和梭皮底部是否太脏,生锈、有槽坑?然后,针对存在情况擦抹干净。可用砂布除锈、磨坑,并加注机油。磨损严重的,可更换新梭皮,甚至更换梭心套。
2、经过处理以后,如左右摇摆,拉出底线线头仍感到压力不一致的话,可以更换梭皮。也可以用下面的办法来调整梭皮弹力,即拧松梭皮螺丝,如左边压力比右边大,将胶头螺丝刀头插入梭皮的左面;如右边压力比左边大,则插入梭皮右边,然后用大拇指按着校皮头部,轻轻撬起螺丝刀,再拧紧梭皮螺丝,慢慢试拉调整,直至左右压力致为止。如梭皮螺丝拧紧,底线压力反松,可更换梭皮,或把梭皮拆下来,紧贴着大号螺丝刀的杆上,把它略略拗弯,至适当为止。
3、如果仍然不好,可能主要是底面线配合问题,要详看使用方法有关部分,耐心调节。如果出现毛巾样的“耳仔”( 线环)的,则应用手拨动上轮慢缝检查,观察面线在梭床里的过线情况,看那里阻塞面线通过,然后“对症下药”,进行处理。
㈧ 缝纫机的上下线不合怎么调整啊
需要工具:缝纫机翘刀、镊子、螺丝刀 1、先打开针板。 2、观察针眼与梭形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3、松开针杆上方的螺丝孔,并调节针孔与梭形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4、如果针眼距离飞梭太远。向上和向下移动针杆,以使形状梭距离针眼约0.2cm。
世界缝纫机行业经历了由欧洲、美国向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的转移后,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向中国全面转移,21世纪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缝纫机产量在中国。
但是,国内70%-90%的高端机市场被日本、德国企业所占领。而在中低端缝纫机产品上,世界缝纫机产业已经完成了向中国转移,产业转移逐步向中高端产品延伸。
随着缝纫机械制造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缝纫机械制造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缝纫机械制造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环境和产品购买者的深入研究。
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缝纫机械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缝纫机械制造行业中的翘楚!
1869年,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访问英国,归国时带回了一架镀金胜家缝纫机,作为礼物送给慈禧太后。当时,英国媒体还报道了此事。
所能找到的缝纫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料是一则广告。1872年12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晋隆洋行“成衣机器出售”启事。启事中说:“新到外国缝纫机数辆,每辆洋价50两,欲购请来本行接洽。”而当时这家洋行经销的就是美国胜家公司(当时叫作辛格公司)产品。
近代着名思想家、政论家王韬曾经对这种机器做过描述。当时他的邻居是位美国人,其家里就有一台胜家缝纫机,1875年王韬写道:“家有西国缝衣奇器一具,运针之妙,巧捷罕伦。上有铜盘一,衔双翅,针下置铁轮,以足蹴木板,轮自旋转,手持绢盈丈,细针密缕,顷刻而长。”
1880年左右,胜家公司在上海南京路(今南京东路446号)设立了上海丰公司。为了推销产品,公司以较高的报酬雇用中国女工,经培训后让她们带上缝纫机沿街表演,向市民介绍缝纫机的操作方法,很快胜家缝纫机就在上海成为众所周知的先进制衣机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胜家几乎成为缝纫机的代名词,它也是较早进入中国的西方工业产品之一。在中国,最早的时候缝纫机被叫作“铁车”、“洋机”、“针车”等。末代皇帝溥仪曾送给皇后婉容一台胜家缝纫机,可见当时它在中国还是一件稀罕物。
1905年,上海首先开始制造缝纫机零配件,并建立了一些零配件生产小作坊。
1928年,由上海协昌缝纫机厂生产出了第一台44-13型工业用缝纫机。同年,上海胜美缝纫机厂也生产出第一台家用缝纫机。
1949年以前,整个旧中国缝纫机产量很低,年产量不足4000台,当时的缝制设备市场主要由美国胜家公司垄断。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缝制机械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行业经历了改组、改造阶段,公私合营、兼并合作,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如上海的切、昌、惠工、飞人、蝴蝶和天津缝纫机厂以及广州的华南缝纫机厂等缝纫机生产厂家,主要生产普通家用缝纫机和低档工业用缝纫机。
20世纪50年代末,轻工行业对家用缝纫机实行了通用化、标准化,统一了设计图纸,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缝纫机生产企业不断增多,并根据需要开发了葵扇、医疗手术、羽毛球、自行车轮胎和帘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缝纫机。
据统计截至1980年全国共有缝纫机生产企业56家,分布在22个省、市。截至1982年,我国缝纫机的产量达到1286万台,居世界第一位。
到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和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缝制设备的产品结构在中低速工业缝纫机的基础上向着高速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电子、电脑技术也在缝纫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我国还完成了零部件配套系统建立,构建了庞大的缝纫机销售网点。部分缝机企业在引进了国外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
90年代初期,国际着名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在国内设立了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
90年代后期,民营企业开始崛起,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促进了行业的大发展,总体上形成了以上海、江苏、浙江、陕西、天津和广州等6大产区和基地。
截至2004年,我国缝纫机整机制造厂达600多家,零配件生产厂家达1000多个,年生产量为1400.8万台,生产总值约280亿元,品种近千个,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缝制机械生产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