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沙俄为什么在一战中不堪一击,苏联在二战中却能逆天翻盘呢
一战的时候,伟大领袖斯大林因为抢劫造反等罪名被沙俄政府判了刑,正在监狱里关着,没能发挥作用。当然,这个只是说笑啦(实际上是因为斯大林手掌的缺陷,不符合入伍条件,后因继续搞事情,在1916年被捕,流放到了阿钦斯克)。
第二、国内形势不同。
一战是维多利亚的几个大孙子和外孙子、侄孙子、大外甥之间的互殴,即,所谓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老百姓只不过是是沙俄贵族老爷的棋子和炮灰。结果,逼急了的老百姓忍无可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仗打到半截国内闹革命,先是二月革命,后就是惊天动地的“十月革命”。一边对外战争,一边收拾国内革命残局,放谁谁也受不了。
到了二战,苏军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左手掐德国纳粹,右手干日本鬼子。这自然离不开苏联国内政权强大的号召力和控制力。
二战对于苏联军民来说,那是个险些“亡国灭种”的战争,国耻家仇互相交织。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西部地区有不少老百姓箪食壶浆的迎接德军,甚至还主动加入了党卫队外,苏联广袤的领土上的一百九十多个民族都自发的尽其所能,团结一致,坚壁清野,誓死抵抗。
下图,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全列宁格勒的老百姓挖战壕,众志成城一致对外。
Ⅱ 如果没有苏联主宰俄国,俄国会进行工业革命,赢得二战吗
不会、首先,俄国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但是,绝大多数资本依然在农业,农奴庄园经济才是俄国的主流经济,应该说是工业大开发,中国和苏联一样,都是依靠外国资本进行工业大开放的。,当年苏联就是利用大量的美国投资,才成功的发展出了重工业体系,支持苏联打赢了二战。如果没有苏联,可能俄国会利用投资,但是绝对不会像苏共一样,引导资本流入重工业,大力发展工业。没有工业的支持,也就打不赢二战俄国在一战前,都是利用贷款,购买别国武器弹药,武装自己,然后侵略其他国家领土,进行掠夺,再还贷的。
Ⅲ 俄国改革的原因
1)前提: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
2)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
4)外部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5)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 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6)直接原因: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社会矛盾,推动农奴制改革。
7)目的:挽救统治危机,被迫的、被动的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Ⅳ 沙俄向西方学习并不彻底,为何却仍然可以持续扩张呢
虽然沙俄向西方学习的并不彻底,但是凭借他自身的一些优越的条件,还有超越其他弱小国家的强劲的国力,是足够可以向他们去侵略扩张的。俄国也并没有其他国家想象的那么落后,他只不过是相对于美国,还有日本这样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来说比较落后罢了。再加上当时的沙俄是有着想要持续扩张的心的,即使他的国家条件不支持他这样做,但是野心也充分的推动了他的做法。
沙俄的军事力量相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也是比较强大,并且沙俄的利益和其他的西方列强的都没有特别大的冲突,也导致他持续的扩张。如果当时他们的权利和利益遭到了重大的冲突,可能这也是制约他们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Ⅳ 为什么说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或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后来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结束于19世纪末.
俄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30-40年代.
1861年以前俄国形成3个工业中心:①乌拉尔.1860年生铁产量占全国76%,生铁运到中部工业区制成最后产品.②中部工业区.包括莫斯科周围9省,棉、麻、丝纺织业都集中在这里,生铁产量也占全国16%,其南缘有新兴的甜菜制糖工业.③波罗的海沿岸工业区.以圣彼得堡和纳尔瓦为中心,用英国运来的煤和瑞典的铁矿石冶铁,用英国棉纱织布,外国资本和技术经由本区进入俄国.1861年以前,工业对全国影响甚小,7400万人口中只有76万工人,但颇为集中.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大批被解放的农民成了大工厂的雇佣劳动者,解决了劳动力和市场的制约,有力地推进了工业革命的历程.
60-80年代,近代化机器工厂在轻工业中迅速普及,贝氏炼钢法和平炉炼钢法在冶金业中得到推广,铁路、航运交通加快了发展.1866-1880年间,新修铁路达1.85万俄里,国内大河出现了汽船航班.在产业结构上,轻重工业和交通运输发展不协调.俄国工业革命也从棉纺业采用机器开始,此后轻纺工业和消费品生产发展比较迅速,但重工业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缓慢,交通运输还比较落后,全国铁路网直至90年代末才基本形成.农业机械制造业基本为空白,金属加工业极为薄弱.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中,还存在手工工场和机器工厂并存现象.整个工业化进程存在很大的不平衡.
俄国工业革命中 ,铁路在各个阶段都起到带动作用.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经济处转型时期.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激活了整个国民经济,对全俄市场的形成,劳动的地域分工,生产力配置和工业生产布局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铁路从莫斯科辐射出去,连结中部9省主要城市,沟通乌拉尔和乌克兰.后者变成新的工业中心.英、法资本投资于采煤业、冶铁业,生产供全国使用的铁轨.最南边则发展巴库石油中心.
俄国的工业革命,80年代末基本完成.
1887年有铁路30132千米.全国1.13亿人中有132万工人.1887年以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在19 世纪90 年代已成为工业品稳定的销售市场.这时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道不仅增加对煤铁的需求 ,还把工业引向东方 .1900 年有铁路53350千米.
19世纪末 ,俄国的工业革命完成.
Ⅵ 一战时期的俄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吗沙皇俄国没有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吗
楼主你好。沙皇俄国在一战期间仍是一个农业国,甚至直到1932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俄国才成为工业国;沙皇俄国有进入过工业革命时代,农奴制改革后沙俄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大规模发展,工业直接利用西方(主要是法国)的先进机器进行工业革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Ⅶ 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原因
直接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根本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部
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目的:挽救统治危机,被迫的.被动的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Ⅷ 为何沙俄当年四处征战,却没有建立海外的殖民地
因为当时的沙俄主要将重心都放在陆地上,并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而且在海军力量的发展上处于非常薄弱的地位,对于军舰方面的武器装备还很落后。而且在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因为当时的沙俄注重陆地上的霸权,所以忽视了海上的力量,等到沙俄在后期想要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时候,却发现早已被英法等国瓜分殆尽。
二、沙俄更钟情于扩张
虽说当时的沙俄为了寻找出海口,不断的进行殖民扩张,但是最后令沙俄成为了拥有最多岭土的大国。只不过在扩张期间,虽然一直想要寻找出海口,但是这时期的沙俄的海上军事力量却一直都是处于停滞的状态,甚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
三、工业基础薄弱,海上军事力量落后
虽说沙俄是当时陆地上最大的一个国家,但是沙俄在海上的力量却是非常薄弱的。而且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当时很多欧洲国家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沙俄却对海军方面的建设并不重视。
Ⅸ 沙俄有过工业化吗
农奴制改革主要是解放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是在自由劳动力方面
沙俄政府之工业化先天不足:资金基本依仗国外银行供给;技术更为落后,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动才得到了英,法的支持;国内的交通也极为落后,铁路,公路,航路的密度明显低于西欧强国,国内资本和商品不能快速自由流通,制约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旧俄权贵不思进取,改革政令不行;加之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人亡政息,其初步的工业化进程亦自此近乎停滞
简而言之,沙俄的确有过工业化进程,但受制于国内的条件,并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顶多算是初步奠定其工业化基础
Ⅹ 19世纪沙俄背景
农奴制度废除的历史背景。第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农奴制的矛盾。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1860年,俄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已达一万多家;铁路里程1 500千米;工人人数为86万,其中62%是雇佣工人。但农奴制的存在却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38%的工人是农奴,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无人身自由,农奴主可随时打骂、虐待他们,甚至把他们转让给他人;农奴主为牟取暴利,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农奴主残酷压榨农奴,不断增加他们每星期为主人干活的天数,甚至收回份地,将农奴降到奴隶地位。由于上述原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市场和资金根本无法解决,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诸国,如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1/15,法国的1/3,铁路总里程只有英国的1/10。这表明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第二,农奴制的存在又导致对外侵略扩张的失败。从彼得一世开始,沙俄就南下黑海,向地中海扩张,为此曾发生了几次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53年,俄国借口奥斯曼帝国迫害东正教教徒,大举进攻土耳其,俄土战争爆发。为了遏制俄国向地中海扩张,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发生。1855年,俄国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失陷,向英法求和,签订巴黎和约。俄国失去了在黑海保有舰队及在黑海保留要塞的权利。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俄国社会经济落后,而经济落后的根源又是农奴制的存在。由于经济落后,俄军装备极差,军需不足,从俄国中部调兵所需时间甚至超过英法从国内调兵时间,这必然影响战争的进行。大战爆发,沙俄政府为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一步残酷剥削农奴,引起农奴的反抗,结果造成后方吃紧,军需不足,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总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战后,农民运动风起云涌,1858~1860年,俄国共发生了近三百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实质上是农民阶级“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尝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战后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表明了一个严峻现实,即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石——农奴制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如果继续保存它,将会导致沙皇统治的垮台。所以,1856年3月30日,即巴黎和约签订后仅12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就谈到农奴制的废除问题:“与其等待农民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综上所述,正是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沙俄的对外扩张,并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危及沙皇专制统治。为挽救统治危机,亚历山大二世终于在1861年2月19日(俄历3月3日)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2.改革的内容及其评价。关于改革的内容,教材已作了概括,这里就不多补充。以下从改革的性质、改革的作用及不彻底性做一些评价。
第一,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国家的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到1905年,农奴为获取份地所缴纳的赎金已达20亿卢布),致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80年代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所以说,它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并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它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它是在保护地主利益前提下进行的。其表现为:最好的良田为地主所占有;农民所得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份地要小,而且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他们大多数无法独立经营,只能再向地主租地、借款,失去的枷锁又被重新戴上。加之这次改革并没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所以说1861年改革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俄国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农民运动又发展起来,1861年有1 176个庄园的农民举行暴动,并一直持续到18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