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河姆渡人手工业制作什么具有特色

河姆渡人手工业制作什么具有特色

发布时间:2022-04-28 22:18:58

‘壹’ 河姆渡陶器制作有哪些成果

在河姆渡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也有一定的水平。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较为特殊的陶器有陶灶和陶盉两种。陶灶发明后,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煮炊防火问题,是后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而陶盉则被认为是古代的一种酒器。

‘贰’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手工业情况

一、半坡:(1)农业:①他们已经种植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②他们种植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并打猎、捕鱼。(2)手工业:制造“彩陶”。(3)生活情况:房屋为“半地穴式房屋”(北方房屋特点)。故他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二、河姆渡:(1)农业:①他们已经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②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2)生活情况:房屋为“干栏式房屋”(南方房屋特点)故他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总之: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已经处于农耕时代,他们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正是他们农业生产的发展。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 我来评论 | ↑回页首 | 举报 | 回答者 吴丽娟 ( 2009-01-28 09:44:29 )一、半坡:(1)农业:①他们已经种植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②他们种植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并打猎、捕鱼。(2)手工业:制造“彩陶”。(3)生活情况:房屋为“半地穴式房屋”(北方房屋特点)。故他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二、河姆渡:(1)农业:①他们已经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②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2)生活情况:房屋为“干栏式房屋”(南方房屋特点)故他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总之: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已经处于农耕时代,他们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正是他们农业生产的发展。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叁’ 河姆渡人使用什么工具

半坡村生产生活工具:石器如石锄、石铲、石鎌、石磨盘;骨器如箭头、鱼叉、鱼钩。

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有石、木、骨质三大类,许多骨、木器工具式样新颖,加工精巧,在同时代的遗址中别具一格。骨器是这里生产工具的主体,数量、种类都居同时代遗址之冠,农耕、渔猎、手工工具一应俱全。最有特色的是以偶蹄类哺乳动物肩胛骨、髋骨为材料制作的耕具,共出土了170余件。这种骨质耕具长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为便于缚柄,肩臼处多凿一方孔,骨板正中部还有磨出的竖槽及小方孔。发掘时见到了与骨器绑扎在一起的竖直木柄。刃部形状有两齿、四齿、平刃、弧刃、斜刃等,从这些不同形式的刃部推测,知这些骨器具有耒、耜、锄、臿等农具的不同功能。
与骨器相比,石器颇显逊色,数量少,种类单纯,只有斧、凿、砺石等。基本为木作工具,一般只磨刃部,器身尚保留打制、琢制痕迹。
希望对你有帮助

‘肆’ 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半坡人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如石锄、石铲、石鎌、石磨盘,骨器如箭头、鱼叉、鱼钩。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有石、木、骨质三大类,许多骨、木器工具式样新颖,加工精巧。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其中农业生产工具计有哺乳类动物肩胛骨加工而成的耕作农具骨耜 107 件 ,中耕除草木铲 、收割稻穗骨镰 、骨匕等;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 、木杵 、陶臼等 。

(4)河姆渡人手工业制作什么具有特色扩展阅读

釜是河姆渡人烧饭的“锅” ,它既是河姆渡人的主要炊器,也是河姆渡文化最具特征的标型器。二次考古发掘出土数量众多, 而且造型富于变化, 各期特征明显, 是河姆渡文化分期指示器 。由于陶釜经常炊煮食物 ,故出土的陶釜外底部大多有因烧煮留下的烟垢或烟熏痕迹 。

有些釜的内底或陶片上还可见到粘着的烧焦米粒残渣或“锅巴” 。与陶釜共存配套使用的主要是釜支架, 大多是以 3个釜支架架起一个陶釜, 用来烧火做饭 。

早期釜支架是方柱形和倒置的“靴”形两种 ,其横断面均为方形或圆形的块状实体, 全器向内侧倾斜 ,顶端有支物面,内侧常有烟熏痕迹。另外 ,还在早期地层中见到一些形似馒头状的石块 ,一侧也有烟熏痕迹 ,它们也具有支架功能。

‘伍’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原始手工业是什么.要自己归纳的

陶器制造,他们已经学会生产陶器.

‘陆’ 河姆渡人的居住房屋和原始手工业的简介 我急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当年的河姆渡人,就是依靠这种简陋的石斧,砍来大木,加工木板,建筑起干栏式房屋的。

发现木构建筑遗迹的现场虽然由于在地底深埋了几千年,当年的房屋早已坍塌废圮,光从这张遗址现场照片已经看不出当年房屋的情形了。

但是,从那林立密布的柱桩、满地散落的构件上,仍然可以推想这些房屋昔日的情景。河姆渡人就是住在这些木头房子里生活的。

7000年前河姆渡人已经种植水稻,以大米为食,这就表明,他们已经不再像那些纯粹靠采集或渔猎为生的史前部落一样,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或是栖息在山洞、树林中了。那么,河姆渡人住在哪里?他们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屋呢?

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这在考古学上早已成定论。从国内的考古发掘来看,在林林总总的干栏式建筑遗迹中,年代最古老的则是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干栏式长屋遗迹,它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了。

有意思的是,这种依山架屋的形式,至今在浙南山区仍有保留,前些年邮电部发行的一套《中国民居》普通邮票,其中一枚“浙江民居”选用的图案就是这种干栏式房屋。从有巢氏说起

在当年考古发掘的复原现场,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蔚为壮观的场面:大片大片的原始建筑木构件被考古人员清理出来,横置的木板密密层层,几乎遍及整个发掘区;竖插的圆木桩和板桩一排又一排,纵横交错;数不清的柱洞、柱础、地龙骨、横梁板等等,星罗棋布。无疑,这就是当时河姆渡人营建并居住过的房屋遗迹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房子呢?建筑学家和考古学家根据遗址里发现的众多柱桩和其他构件,推断出这是一种架空房屋基础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建筑形式。河姆渡人怎么会想到建造这样一种房屋呢?

其实,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半巢居形式,它是由原始巢居演变而来的。因此说到河姆渡人建筑的房屋,还要先从有巢氏说起,传说有巢氏是发明“巢居”的始祖。

远古时期,有巢氏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当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险恶,除了要防范野兽虫蛇的攻击,还要抵御潮湿瘴疠的侵袭。于是有巢氏就发明了一种利用树木构筑的房屋,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很大的鸟巢,故此称为巢居。

最早提到有巢氏的是《韩非子·五蠹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

这一记载是否可信?历史上是否有“有巢氏”这位发明“巢居”的圣人?大多数人认为,这些只是传说而已。但也有人认为有巢氏部落的传说不是空穴来风,有巢氏在古代确实存在过。说出来令人惊奇,据他的考证结果,这个所谓的有巢氏部落,竟然就是我们的这个河姆渡部落!当然,这个看法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有过有巢氏这个人,但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居住形态中,生活在炎热潮湿地带的人们确实建造了这种住宅。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曾有相当长的时间是住在树上,他们用石器砍来树枝,构筑窝巢,这样既可避免猛兽蛇蝎的侵害,还可脱离潮湿的地面。这可能就是后来巢居的由来。

民族学家通过调查发现,巢居的原始形态,起初是在单株大树上树枝分杈处架木并铺设树枝、茎叶,形成居住面,上端也以枝干相交搭成棚架,再铺盖上茅草,用以遮风蔽雨,这就是《礼记·礼支》上提到的“橧巢”。后来人们又懂得在相邻的两棵或四棵树上架设树枝,构筑成简单的房屋,象形文字中的“橧”显然就是巢居形象的缩影。至今南太平洋巴拉望岛上的克诺伊族人,还有大洋洲一些偏远地区的原始民族居住的树上房屋,均为巢居形式的遗存。从巢居到干栏之居

原始人总是住在树上,当然觉得不方便。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原始人开始学着在地上建筑房屋,渐渐地把家从树上“搬”到地上来了。

住在地上,方便固然是方便了,但也有着很多的不利因素。比如说,地面潮湿,对身体有害。同时,还得防御猛兽虫蛇的侵害。这样,一种兼具巢居与地面建筑优点的干栏式建筑就应运而生了。

干栏式房屋与构木为巢有异曲同工之妙,干栏式就是按照巢居房屋的原理来建造的,是巢居的发展,但又打破了地域限制,可以把房建在任何想建的地方,而且建得更宽敞、更方便。

干栏,原来叫干阑,名称最早见于《魏书·僚传》: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三国东吴时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一书中,提到今浙南一带的“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

从建筑遗迹看,河姆渡人建筑的这种干栏式住宅是比较奇特的。

由于从地下揭露的那些木桩都已残缺不全,因此很难确知它原来的长度,根据其中的一组木桩来看,长达23米尚未见到尽头,原来的长度当然更长。这些木桩的排列,有一定规律,多数是一些直径10厘米的细桩,打入土中约50厘米深。在每排桩木中有数根直径较大、间距相当的大桩木,打入生土1米上下。这几根大桩木应是主要的承重桩,在其间架设纵横交错的是地龙骨地梁。

当时的房屋有多大?根据现存遗迹来看,一般住宅有四排桩木,前后总间距有7米,除去宽约1米的前廊,房屋的进深大约6米左右。至于每间房间的面宽,如果以三个承重桩的间距计算,当为2.4米—3米。如果按前面提到的那排长达23米还未见头的木桩算,这类住宅有十来个房间,算得上是一座“长屋”了。至于这类房屋的高度,从现存木桩的残高和文化堆积物的厚度等方面综合考察,估计这类干栏式建筑如果包括它的底架在内,总高度约在3.6—4米左右。

因为河姆渡临近湖沼,十分潮湿,南面山上的野兽虫蛇对氏族里的人畜也有危害,因而河姆渡人在建房时,就把大批木桩打入土中,底上架空,抬高了居住面从残存的木桩高度推测,当时架空约1米高。然后把地梁分别架在前后承重柱上,在地梁上再铺设地板,形成腾空的居住基座。然后,再在基座上立柱架梁,构成了一组简单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矩形的枋木连接柱子的上端,再在柱头安置檩条,紧接着便在檩条上敷上椽子,用席箔、茅茨或者树叶盖顶,用树枝、树皮或者木板扎结成墙。

以上这些描述,是考古学家与古建筑学家通过对遗址出土遗迹现象的分析,然后经过科学研究推断出来的。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情形。具体到从建筑房屋的各个环节上来看,还有不少耐人寻味的现象。

比如说,在这些纵横交错的梁、柱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在石器时代,铁器的影子都还没有呢,河姆渡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以举桩木与地龙骨的交接节点为例。他们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很聪明地用“丫”字形树木制成大桩木,把地龙骨直接安放在树杈之间,然后用藤葛之类扎结加固。另一种方法就令世人惊讶了,他们居然采用了先进的榫卯技术!

在遗址中发现,有的木桩的上端尚残存着长方形或凹形卯口,有的地龙骨或梁端则有凿出的榫头,可以插入木桩上的卯口内,相互套合。在遗址中发现的屋架构件主要有柱、梁、枋、檩等,在这些构件中,不少是凿有榫卯的。诸如柱头桩脚榫、梁头榫、带销钉孔的榫、“平身柱”的透卯、“转角柱”互成直角的卯等等。从这些榫卯看,当时屋架结构上已较广泛地采用榫卯技术了。

这可是了不起的成就!在现代建筑中,榫卯技术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了,但古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民间俗话也说“巧媳难为无米之炊”,在河姆渡那个时代,金属工艺尚未出现,河姆渡先民用什么工具、如何来加工这些榫卯?

还有,考古人员在遗址中曾发现一些遗物,它们被认为应是建筑物上的装饰件。如一件六角的陶块,其上刻画有一盆五叶形的植物,另一件塑成一头回首的小兽。从这些陶塑的大小、形态分析,可能是安置在建筑的某些重要部位的。另外还发现一些木构件上的雕刻装饰,如在一块两头带有小榫的木板上刻有两个对称的双圆,在双圆内侧刻画有直线和斜线组成的图案。在另一个木构件上,刻画有植物茎叶组成的图案。

如果这些推测成立的话,那可要对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屋刮目相看了:不要以为他们建造的只是简单的茅草屋,其实考究得很呢!后世形容建筑的华丽,常用“美轮美奂”、“雕梁画栋”这些词汇,这般看来,它们的渊源,一直要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代了。石斧劈出千栋屋

曾经亲身参与过对河姆渡遗址的三次发掘(包括试掘)的一位考古前辈,在一本名为《河姆渡访古》的书中,用了“石斧劈出千栋屋”这样的标题,让人觉得十分形象、贴切,因此本文也在这里借用了。

的确,在河姆渡人建造房屋的过程中,石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先说伐木。河姆渡人建造的是木结构房屋,需要大量的木材。当时的村落南面,峰峦叠翠,森林茂密,满山生长的栎、栲、枫香和青冈等高大挺拔的树木,都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但问题是,生活在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怎样来砍伐这些木材呢?

从考古发掘的事实来看,当时人们砍伐树木的主要工具就是石斧。另外像石凿和石锛这些石器则用来辅助加工原木。当时用石斧伐木,操作原理与现代民间用铁斧伐木相似。采伐的木材截端略呈桩尖状,尖端稍偏向一侧,这都是石斧劈过留下的痕迹,而所遗留的树桩截面呈毛茬平面,正是最后推倒或拉倒大树的证明。

如果是特别巨大的树木,使用石斧甚至铁斧也是难以伐倒的。在这种情形下用什么办法呢?古文献记载,四川百姓进山伐木,不是将大树伐倒,而是用铁楔具取大树的一部分木材。我国西藏、甘肃等偏僻地区,近代民间裁木板,在没有铁锯的情况下,也是用楔具使木材纵裂的方法加工的。河姆渡人很可能也采用了类似的办法,因为在遗址第四文化层中出土了类似楔具的石器———石楔。

我们现代人已经无法想象河姆渡人用这些简陋的石器砍伐树木是怎样的情形。好在考古人员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棵十余厘米直径的小树,用石斧进行连续不断的砍伐大约需要十余分钟才能砍断。河姆渡人建造一幢木结构干栏式长屋,需木材数百立方米,这样多的木材,靠石斧来砍伐,不难推想,要付出何等艰巨的劳动!

大树砍来以后,根据需要,有的须削尖成为木桩,有的须加工成一片片的木板,还有的须凿出带有榫头或卯口的木构件。那么,河姆渡人又是怎样来加工这些桩、柱、梁、板等不同构件的呢?

木桩可能是最容易加工的了。只须将原木按需要的长短截断,一端用石斧削尖就可以了。截断原木的方法,应该和伐木差不多。但因为原木是水平放置的,所以操作时石斧可沿拟定断线周匝砍成凹槽(伐木需要掌握其倾倒方向,故不能周匝平均砍伐),然后折断。这样,横断的两个截端均呈桩尖状。如果这根原木够长的话,这就是现成的两根木桩了。

加工一些狭小的木板比较容易,只需要用石斧在比较小的木料上劈削即可削成,然后用石斧、石锛将圆形的截面砍平,就成了方形木板。而如果需要宽阔的木板,就要在大原木上用纵裂的方法来剖分,难度较大。

河姆渡人是怎样将原木剖裂的呢?遗址中出土的一种被称为“石斧”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木构件上的榫、卯的加工,则要复杂一些。要不是亲眼所见遗物、遗迹,谁能相信如此坚韧的木头上数量众多的榫头和卯口,竟是用一些粗笨的石器和骨器凿成的呢!

榫头主要是用石斧砍成的,在一些榫头顺纤维的平滑面上,留有明显的石斧劈过的痕迹,在横断纤维的粗糙面上也有斧痕,这都是证明。其方法和顺序是:先横向裁截再纵向劈裂制成。卯口是用石凿、骨凿、角凿挖成的,其操作方法大概类似用石楔剖木,用木槌之类的工具打凿。骨凿、角凿刃部较窄而且锋利,如果木材不甚坚硬,也可直接挖凿卯眼。近代澳大利亚的土着居民,也曾使用火鸡大腿骨制成的骨凿挖制木构件的卯口,和远古的河姆渡人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想到一块去了。最古老的木构水井的发明与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漂泊不定的史前部落,是不可能有这闲工夫去“凿井而饮”的。而且凑巧的是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这口水井,也是用木头构建而成的。

说到水井,人们可能觉得这是很平常的物事,过去生活在老墙门里的人,说不定院子里就有一口水井。可是如果告诉你,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这口水井,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口木构水井,你还会觉得它平常吗?

我国水井的开凿,史称始于传说中的黄帝,又说是夏时的伯益。但河姆渡水井的发现,将中国水井的历史提前了数千年。如果要“饮水思源”的话,这水井的发明专利,还应该颁发给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

这口水井的遗迹,是在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中,于第二文化层下发现的。它位于第34和第7探方中部,开口在第二文化层的黄绿土之下,底部打破了第三、第四文化层,可见其年代较久远。

人们想不到的是,这口古老的水井,是由木头构建而成的,井口呈方形,边长约2米。根据出土遗迹分析,它共由200多根底部削尖的桩木和长圆木构成。估计这个地点原先是一个锅底状水坑,平时人们就在坑边取水饮用,或许是后来遇上了旱季或者大旱之年,水位不断下降,给取水带来了困难。再后来,河姆渡人便利用桩木、圆木建造了水井。

建造方法是:在原来的水坑中部,每边竖靠坑壁打入四排密集的垂直入土的桩木(构成一个平面呈方形的桩木墙转角处用粗桩木),然后将中间的泥土挖掉。同时,为了防止排桩向井中倾倒,又在外围用28根长196厘米,直径15—18厘米的圆木(其中6根一端带有桠杈,一根有十字形斗口),组成了一个近似方形的木框,用以加固井口或井架。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中间呈方形的竖井。这样,一口水井就建成了。

从遗迹现象分析,当时这口井大约只有1.35米深。井内曾出土有陶器和工具,应是当时打水或建井时遗留下来的。因为在水井四周发现过栅栏桩、呈辐射状小长圆木及残苇席遗迹,有人推测,当时的井上可能还盖有简单的井亭。

耐人寻味的是,河姆渡水井的形制,同商周金文中的井字特别相近。,金文中的“井”字,像是用四根长圆木横直相交成井架之形,中间的点则以陶瓮汲水之状,两者确实是有迹可寻。

既然说到“井”字的话题,不妨再说得远一点。在中国汉字里,“井”字上起甲骨文、金文,下至篆、隶、行、楷,是字形笔画变化最少的方块字之一。从造字法分析,它显属象形文字,但对其所象之形究为何物,历代文字训诂学家的诠释大都似是而非,成为文字史上一个千古悬案。

关于井的较为详尽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千年前成书的《周易》。《周易》中的《象辞》据说是周公所系之辞,他对“井”下的定义是:“木上有水,井。”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却让后世的训诂家兜了几千年的圈子,争论不休,却又让人不得要领。有人说这“井”字所象之形是井上的木栏,还有人说是取形于井上打水的辘轳,莫衷一是。

其实也难怪古人,在河姆渡古井发现以前,就是想象力再丰富的人,哪里想得到这“木”上会流出水来呢?这般说来,这口水井的发现,又为“井”字所象之形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

水历来就维系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人类祖先就往往选择在离水源不远的地方居住。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也不例外。河姆渡既已有了发达的耜耕农业,过着“耕田而食”的定居生活,因之“凿井而饮”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不少旁证,1957年发掘的湖州邱城遗址,在下文化层居址旁边,曾发现有两条小型水渠,是先民们有意把水源引入住地,为方便饮用、洗涤而开凿的。在上海青浦崧泽和松江县汤庙村也都发现有崧泽文化晚期的水井,距今约已5000年。

河姆渡人水井的发明,是以当时的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前提的,它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此外,在第三、第四文化层还出土了人们有意采集的大量樟科植物叶片,其中有不少类似药用植物。当时很可能是用它来驱虫防病。这和水井的开凿一样,改善了卫生环境,对促进先民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柒’ 河姆渡人原始手工业有哪些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为我们了解河姆渡遗址的原始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河姆渡文化已由砍倒烧光进入耜耕农业的发展阶段,食物来源比以前更稳定,加上较长时间的定居,原始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日益发展,河姆渡文化刻纹陶器、象牙圆雕、木筒和木胎漆碗堪称精品,需要娴熟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表明河姆渡人已掌握了较熟练的各种手工技术,已有专门从事手工业的生产者。
河姆渡文化的生产工具的石器和骨器、制作较为简单粗糙。石制生产工具,主要有斧、锛、凿。绝大部分取材于质地坚硬的燧石,少数为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多保留琢磨痕迹,仅在刃部作必要的砺磨。同样,在对骨质生产工具的制作方面,也表现出制作石器生产工具的特征。它的加工制作方法,主要有砍磨、打凿。其中以错磨应用较广,诸如裁切、剖割、较小的钻孔和刃部的磨制皆用此法。

‘捌’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原始手工业是什么初中的 。要自己归纳的

陶器制造,他们已经学会生产陶器。

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猪,狗和水牛等牲畜,还会挖掘水井。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8)河姆渡人手工业制作什么具有特色扩展阅读

河姆渡人的储藏器

主要是罐、盆、盂、贮火尊和等,除了贮火尊见于第四、三层,始见于第二层外,其余各器均普遍存在,并且器形富于变化,其中的双耳罐是河姆渡人最主要的储藏器。水器(或酒器)主要是带嘴器、和异形规鬲,而和规鬲的出现似乎昭示当时已有了酒。

有带嘴罐形、垂囊式和三足等三种,数量较少,其中以外施红衣前有冲天嘴的垂囊是最具特征。异形规鬲出现时间较晚,惜无复完器,从碎片观察,它前有二袋足,后为一落地式的半弓形把手,器型奇特。

‘玖’ 河姆渡原始人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河姆渡原始人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

1、河姆渡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河姆渡还会建造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猴子等牲畜。

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一带系沼泽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地龙骨(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橼、盖顶。地板起防湿、御虫蛇作用。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从柱子高度看,人还不能直立进出,但较巢居已大有进步。

2、半坡人

半坡人6000年前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有了发展,开始有原始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等。会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并使用陶器,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定居生活。以经营原始农业为主,使用的石器为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

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进入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他们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

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耐旱易种,且便于存贮,不仅养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国北方种植的主要作物。

(9)河姆渡人手工业制作什么具有特色扩展阅读

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内的新石器文化三大经济文化区

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

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3。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阅读全文

与河姆渡人手工业制作什么具有特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奥迪a6碟cd机怎么切换 浏览:46
江淮汽车油箱盖怎么开 浏览:51
买一辆宝马530要多久 浏览:726
沙井共和工业区怎么去三林坡坑 浏览:956
海珠区工业大道哪里房子便宜 浏览:7
去年奥迪a8l卖了多少台 浏览:984
奔驰glc有哪些赠品 浏览:575
汽车品牌的精髓有哪些 浏览:586
哪些汽车在用国产芯片 浏览:735
网上如何买票汽车票 浏览:784
如何在天气中驾驶汽车 浏览:440
普通奔驰车稍微抛光一次要多少钱 浏览:894
旅行版进口奔驰怎么样 浏览:674
工业园区哪个工作好找 浏览:330
奔驰c每年款式怎么区别 浏览:155
宝马哪个型号用钥匙插进去启动 浏览:369
汽车出险后多久才能打首保 浏览:168
汽车能放多久不开电瓶不能充电 浏览:922
奔驰5502020款多少钱 浏览:698
天津远郊工业区房子怎么样 浏览: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