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乌苏工业经济怎么样

乌苏工业经济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4-28 21:46:32

⑴ 沙湾县GDP是多少

沙湾县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发展带黄金地段中部,准噶尔盆地南缘,周边与石河子、克拉玛依、奎屯、乌苏、独山子等市(区)相邻,是乌鲁木齐到伊犁、塔城、博乐、克拉玛依、阿勒泰等地州(市)和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图三个国家级开放口岸的必经之地
沙湾县连续三年GDP增长在15%以上

这几年确定的几大战略当中,其中有一大战略,一个叫做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一个就叫做工业强县战略,我觉得工业强县战略现在已经是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那么具体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的经济结构上从2007年开始,我们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首次地超过了一产,到了2008年我们全县的62个亿的GDP当中,第二产业已经占到了44.5%,那么第一产业是26.5%,从这个结构看出来,我们已经从过去传统农业(占经济比重很大的农业)大县逐步地向工业强县转变

第二个,从具体工业经济来讲,我们去年年底在第二产业的44.5%当中,工业增加值达到了23个亿,这个比例占到我们第二产业的70%以上,我们有了总量的积累,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第三是赋有我们沙湾自身特色的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我们形成了煤炭、能源、轻工纺织、建材化工、绿色食品等等具有我们沙湾自身特色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特别是食品工业在北疆乃至在新疆县级经济发展当中应该有了一定的地位,比如粮油加工业,蔬菜加工业,沙湾的辣椒和花生是很有名气的,我们现在的工业逐步有了一定的规模。

⑵ 新源的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开拓取得了实效。境内拥有伊犁特酒业、肖尔布拉克酒业、新源糖业、康尤美豆业、天一亚麻、伊钢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成为行业众多、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形成了农牧矿产品加工、轻纺、能源、原材料等一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2002年,全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以下同)6.2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8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91亿元。新源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酒乡、糖城、麻县、豆都、药市。新疆德降、屯河、阿尔曼等知名企业均已进驻新源,并形成了一批支柱型产业。

⑶ 查乌苏新区

塔城地区乌苏市概述

在峻秀雄奇的天山北坡,在辽阔富饶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在亚欧大陆桥的西线旁,在312国道和独--库公路的枢纽处,巍然矗立着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她雄踞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之要津,地处阿拉山口、巴克图、霍尔果斯三大国门通道之咽喉,更为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西部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重地---- 这就是被誉为边塞新“西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
乌苏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东与克拉玛依市、沙湾县毗连,南与尼勒克县相望,西与精河县为邻,北与托里县接壤;市区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268千米,火车里程236千米。全市总面积 14393.94平方千米,总人口206708人(2003年)。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等民族。
乌苏,古代曾为蒙古族和硕特部落之领地,原名“库尔喀拉乌苏”,蒙古语“积雪之地的黑水”之意,早在西汉就已归入祖国的版图,后来唐、宋、元、明、清各朝均在这里驻军设防。乌苏城北地形似巨盆,莲花池、九莲泉碧波荡漾,草青水秀,鸭肥鱼美。自清朝初年开始,就有一个繁华的古驿站坐落在这秀水之滨。东来西往的朝廷命官、商贾侠客见此地景色优美,颇具杭州西湖之神韵,就称这里为边塞之地的新“西湖”。据史料记载,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发配伊犁时,路过西湖驿站歇脚喝茶,驿站及附近的各族群众曾夹道相迎、挥泪相送。
胜地越千年,美名世代传!时至今日,当地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里仍把乌苏称为“西湖”。
今天的乌苏,2.07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尽情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 10镇、7乡、5场及境内兵团农七师六个团场,正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在这块热土上描绘着更新、更美的时代画卷;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等36.5万各族人民,正以辛勤而灵巧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80万亩肥沃的土地,种植着连年丰收的水稻和棉花;200万亩优良的牧场,风吹草低见牛羊;数十家以能源、酒业和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入关跨国竞风流!----农、工、商各业齐头并进,共同拓展着乌苏经济的碧海蓝天!
乌苏啤酒集团已与国内知名啤酒企业--四川蓝剑啤酒集团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着中国啤酒工业的航空母舰。清清爽爽的乌苏啤酒,正以它味纯正、口感好的独特魅力,把酒香飘送到疆内外及西亚各国的土地上。
四棵树煤炭,温暖千万家!年产100万吨优质原煤的四棵树煤炭集团,长年稳定的为本市及精河、博乐、奎屯、独山子等周边县、市、区提供着工业和生活用煤。
乌苏水电站、热电厂,每年以1.5亿千瓦时的巨大电能,催动机声隆隆,点亮万家灯火!
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产业的乌苏麦盖特棉纺有限公司、乌苏屯河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面粉厂、植物油厂、饲料厂等加工企业,正在把丰收的农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成品,销往疆内外、国内外,为乌苏创造着更多财富。农产品加工业的突飞猛进,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农业走上特色化、集约化、优质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中共乌苏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更为乌苏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疆内外及国外的一大批投资者欣然来到乌苏,先后投资近十亿元,相继兴建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天然气入户工程、电石厂等大型工业项目,使乌苏的工业逐步走上了全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乌苏,依偎着天山博大而宽广的胸怀,呼吸着准噶尔盆地清新而纯净的空气,从而不断孕育出一处又一处神奇而秀丽的自然风光:从辖区东界乌拉斯台至西界甘家湖,在绵延近200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乌拉斯台山地草原风景区、巴音沟旅游风景区、滴水沟温泉工人疗养院、待甫森高山园林风景区、夏尔苏木风景区、乌兰萨德克高山神池风景区和世界最大的白杨沟泥火山自然景观区等。
独特而罕见的白杨沟泥火山群,地处市西南40公里的白杨沟镇天山浅山区,是我国地质学家于2001年发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泥火山群。圆形或椭圆形的喷发口多达四十余个,直径最大的1.6米,最小的仅有蚕豆大小,长年累月伴随着咕咚咕咚的声音,喷出成千上万吨漂着彩色油花的泥浆。据化验得知,泥浆中富含铜、铟、矾、钹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理疗、美容和科研价值。泥浆沿着几千米的地层通道涌出后,缓慢地流向低凹地带,逐渐形成“红河谷”、“烟云山”、“燃烧石”等形象奇特的地貌,无不给人一种空灵飘渺、物化超然的遐想,使人感悟出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境界!
乌苏,人杰地灵。乌苏各族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许多誉满天山南北的精神财富:“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市”、“自治区卫生城市”、“ 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自治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市”等几十个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授予的荣誉,昭示了乌苏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累累硕果。

⑷ 大乌苏为什么叫夺命大乌苏

“夺命大乌苏之所以夺命,是因为其中含较多杂醇和高级醇,喝了容易上头,第二天容易难受”的说法是有些人的任意发挥。原因是,他们把“夺命”理解成字面上“更伤人甚至致死”的意思。

实际上,乌苏啤酒就是一般的啤酒,遵循常规生产工艺,其中的杂醇和所谓高级醇并不高于其他啤酒。

而且,啤酒作为含酒精饮品,有较其他食品更严格的国家标准,包括杂醇、高级醇在内的杂质不可能超标以至于“更伤人”。还有的人说,夺命大乌苏之所以夺命,是因为它的酒精度数高,喝了更容易醉。

(4)乌苏工业经济怎么样扩展阅读

对乌苏啤酒,乌苏人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情感渗透在乌苏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虽然因为事业的发展需要,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的总部已经迁往乌鲁木齐,但乌苏啤酒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仍在乌苏市,更重要的是,乌苏啤酒的根在乌苏,乌苏人以乌苏啤酒为荣。

乌苏人甚至不愿意去考证“乌苏啤酒”因何得名,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在乌苏市诞生的啤酒,不叫“乌苏啤酒”还能叫什么名字?在乌苏,人们对啤酒更是钟爱:夏季的夜晚,大街小巷中大大小小的啤酒桶随处可见;乌苏人招待外地朋友或在外地出差,乌苏啤酒就是席间必不可少的。

乌苏人痛饮着乌苏啤酒,更享受着乌苏啤酒带来的自豪、骄傲——乌苏啤酒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中最早的地方名牌之一,如今,更是人人皆知的新疆名牌。

张岩是2006年8月调到乌苏市工作的,乌苏人对乌苏啤酒的情感很快感染了他,让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对乌苏啤酒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乌苏啤酒沉淀了乌苏人太多的感情,他们没有理由不对乌苏啤酒怀有深厚的感情。

在全疆的县市中,乌苏市接触工业化的时间比较早,工业文化的积淀比较深厚,这些都要归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乌苏出现的一批企业,其中,乌苏啤酒就是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个,这些影响直到现在还能在乌苏市的方方面面觅到:

不断发展壮大的乌苏啤酒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为乌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为乌苏市增添了工业文化的底蕴。不仅如此,现在乌苏市各个部门的领导岗位上还有不少曾在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过……乌苏啤酒俨然是乌苏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乌苏啤酒对乌苏、对乌苏人实在太重要了,正因为这样,当年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的总部迁往乌鲁木齐市时,有不少乌苏人黯然神伤,甚至引起了一些波动。

乌苏、乌苏人、乌苏啤酒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乌苏啤酒是个知名品牌,它背后蕴藏的巨大的无形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利用这个品牌。”张岩表示。

乌苏啤酒早已是享誉新疆、名扬内地的品牌了,而乌苏又是乌苏啤酒的发源地,有浓厚的啤酒文化氛围,在张岩看来,在乌苏举办啤酒文化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要论啤酒文化的积淀,人们对啤酒文化的认同感,乌苏市无疑是新疆诸多城市中最深的,而且又有乌苏啤酒这个响当当的品牌支撑着,乌苏办乌苏啤酒文化节就是为了巧用乌苏啤酒的符号价值助推乌苏市的经济。

符号价值乍听起来很陌生,似乎很深奥,其实它就是商品上附着的一种文化附加值,如品牌、美誉度、忠诚度等,名牌、老字号、老店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如今是商品经济的天下,商品文化中的符号价值逐渐凸显出来,而且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本来符号价值是属于那些知名品牌,属于拥有那些品牌的企业,而现在,已经有不少像乌苏市这样的县市开始意识到商品的符号价值,并主动利用商品的符号价值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在张岩的展望中,乌苏要以新疆啤酒之乡的形象出现,并要借助乌苏啤酒的声名拓展乌苏的形象,就像世界着名的啤酒之都慕尼黑,像中国啤酒之乡青岛一样,因为啤酒而出名,因为啤酒而发展。

⑸ 鄂尔多斯各旗的发展情况主要杭锦旗,乌审旗这两年怎么样

如果你是在东胜区买房的话,电梯楼或环境好点的房子均价目前应该在5000左右,鄂尔多斯的经济一直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我觉得两年之内不太有降的可能,但应该不会长得太厉害了,各个旗的房价比较低一点,但达旗,准旗,伊旗的房子有涨的可能,这些都是鄂尔多斯主要建设的旗,康巴什新区的房子很便宜,但基础设施不太齐全,环境很哈,发展潜力也很大,不过估计最少需要5年时间。
推荐你在东胜区买房,最好在铁西新区,环境好,整个城市的治安在全国属于一流水平,而且经济发展快,这里的风土人情比较好,交通便利,是主城区,距鄂尔多斯机场半个小时车程,而且不太堵车,这是比老城区好的地方.

鄂尔多斯简介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市辖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乌审旗、准格尔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市府所在地东胜区,并有9个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8.6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0万,其中少数民族16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一个地级市。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秦汉时期,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成为千古佳话。十三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亲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打动,选为长眠之所。

鄂尔多斯市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40公里,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与黄土高原相连,与宁夏、陕西、山西三省毗邻。依托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和草原钢城包头,地理、经济、文化优势,同我市独特的资源优势构成自治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金三角”。

鄂尔多斯地上、地下资源极为丰富。煤炭已探明储量1496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六分之一。天然气已探明储量7504亿立方米,其中苏里格气田储量规模已达到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特大型气田。天然碱储量6000万吨,食盐1000万吨,芒硝70亿吨,石膏储量35亿吨,石灰石65亿吨,高岭土65亿吨。年产羊毛970万公斤,皮张233万张,被誉为“软黄金”的阿尔巴斯山羊绒70万公斤,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六分之一。年产“粱外”甘草4000吨,麻黄草1万吨,还有优质粘土方沸石、杭锦2号土,及多种野生绿色植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住国家能源开发战略西移和实施中西部开发的契机,构筑起了以纺织、化工、煤炭、电力、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药材等为支柱的产业,形成了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几大支柱产业,确立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综合指数连续几年居自治区前列。

随着鄂尔多斯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等级公路旗旗通、高速公路连呼包;中国电信、移动GSM、联通CDMA通讯网络覆盖全市;城镇建设城市化水平初具规模,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投资环境诱人,电价底、土地使用费便宜、劳动力价廉、运输方便、税收优惠,投资场地“四通一平”;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有力改善;社会治安和法制环境良好。

鄂尔多斯旅游资源丰富。以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世纪珍禽园、沙漠绿洲恩格贝等为代表,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西部大开发,为我市与国内外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真诚欢迎国内外一切有意于开发鄂尔多斯的有识之士,与我们共同开发鄂尔多斯,建设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人民淳朴善良,生活水平较高,每百户拥有汽车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人均GDP在2006年底达到6600美元。热情的鄂尔多斯人欢迎全世界各地的人到这里做客。

⑹ 求一篇“创业带动就业”的文章 可追加分数

文章标题:论我市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的绝对量及占总人口的比重仍将持续增长,就业压力仍然巨大。我们今天已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就业问题不能依靠政府直接投资、新建国有企业来解决,考虑我国国情,“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条既有效增加就业、又积极鼓励创新的良性发展道路。

<P>小企业是市场中最活跃的力量,并且提供了最多的就业机会。纵观各地就业,各地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需求的同时,开始把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创业使中小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不但可以扩大就业,而且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有资料表明,2003年美国有2000多万个企业,其中99%是小企业,小企业的销售额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就业人数占总数的53%,自主创业已成为美国就业的一个明显特点。美国政府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有效的支持,如各州设立小企业开发中心,推广为小企业服务的就业培训计划,建立“小企业孵化基地”等。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市的就业实际,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积极探索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

一、创新思想观念

就业机会的创造,取决于诸多因素。我市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一直是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要实现就业的更快增长,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看就业,要跳出“就业”抓就业,把就业工作放到整个宏观经济大局中去思考。要在继续扩大就业需求、保持新增就业岗位较快增长的同时,把鼓励和引导劳动者自主创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发挥创业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就业。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领导就认识到“城市工业的发展,既可提供工业就业岗位,又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更多的劳动就业。再次,工业化也是加快乌苏经济发展的动力。从本质上讲,乌苏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竞争优势来支撑,最终必须在发展工业上找出路”。工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有着强大的消化能力,“十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行“引进来”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地资金,一批石油化工、棉纺、粮油农副产品加工新型中小企业落户我市工业园区,使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向规模化推进,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为广大的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市与发达地区相比,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工业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对就业的带动力不大,并且第三产业欠发达。2005年全市GDP达27.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7.97,第二产业增加值9.72亿元,同比增长26.02第三产业增加值7.23亿元,同比增长12.3,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低于第二产业13.72个百分点,能够吸纳较多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慢,而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二、三产业,据有关资料测算,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可达到1000个,目前我市内只有一家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也很少,规模不大;乡镇企业规模小、效益差,处于二次创业的艰难的时期;所能提供的就业空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及大地带动就业的增长。因此树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的思想观念,大办、新办企业,特别是短期见效的中小企业,才能有效地增加就业,走出一条积极鼓励创新的良性发展道路。

二、创新工作思路。

有了新思路还需要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建议在全市积极实施一个“开发创业项目、培育中小企业”计划,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积极实施创业计划,为青年人获得工作经历和创业机会提供制度保障。建议有关部门做好协调创业政策与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工作,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货款、税费优惠等服务。通过努力,把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结合起来,把创业项目开发与创业培训结合起来,把劳动者创业与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市场的开拓与政策扶持的良性互动,形成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优惠相结合的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工作机制,把劳动者创业作为促进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劳动技能水平不高,年龄偏大,很多不具备外出谋生的条件,因而,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简单来料加工业就是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内地,一些城市在全面推进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全力构建鼓励创业的服务载体,为愿意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优惠证,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服务。凡下岗失业人员创办服务型小企业,都享受相应的税费减免和社会保障补贴政策。为提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千方百计开展一体化创业培训。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为就业弱势群体创业提供免费培训、咨询指导、后续跟踪等全程服务,并成立了“创业培训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缺乏项目的难题,向社会征集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小型创业项目,支

持创办“二次创业实习基地”。这些好的做法和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增强创业项目的开发能力。

一个好的计划是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实现的。增强创业项目的开发能力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关键,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对外引进、对内开发的原则,不断增强创业项目的开发能力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加强与内地在创业项目开发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项目,促进我市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教育、科研、企业的联合,使适合创业的小型科研成果、生产经营项目通过创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建立创业项目的推广制度,发挥创业示范基地的“孵化器”作用,以免费或低价租赁方式提供创业场所、设备和工具。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为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信用担保、市场分析、政策扶持等帮助,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从而使自主创业成为扩大就业需求、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劳动力就业开通一个畅通、有序的健康通道。

⑺ 新疆伊犁改革开放三十年都发生什么变化了 跪求~急需啊~

改革开放30年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方针政策,经济社会事业有了全面的进步。

一、农业发展成就瞩目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首先对农业和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的农业生产力。到2007年,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84.91%下降到58.16%,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由1978年的15.09%增加到41.84%;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43.17万吨发展到135.11万吨,油料产量由1.58万吨增加到11.18万吨,棉花产量由126吨增加到1.2万吨,甜菜产量由0.06万吨增加到199万吨,亚麻产量由356吨增加到 5.36万吨,肉类总产量由1.91万吨增加到19.38万吨,奶类产量由1.17万吨增加到42.66万吨,羊毛产量由4858吨增加到1.62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0元增加到2007年的3903元,增长34.5倍。

(二)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提高。1978年,州直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高达68.9%,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仅为31.1%。改革开放以来,伊犁州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突破了农村经济就是农业、农业就是种植业、种植业就是粮食的单一结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整个农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有所调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迅猛发展,到2007年,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减少到50.6%,比1978年下降18.3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比重增加到44.91%,比1978年增长了15.71个百分点。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优化,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1、种植业

伊犁州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作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改善农业投资环境,使伊犁州直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伊犁河谷粮食播种面积在全疆排第二位,玉米排全疆第二位,大豆排全疆第一位;油料排全疆第一位;甜菜排全疆第一位,亚麻排全疆第一位,列全国第二位。目前伊犁河谷已是国家及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糖基地,大豆、亚麻的生产大区。全国最大的甜菜制糖区,全国第二大亚麻生产区。自治区最大的大豆生产区、三大优质水稻生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红地球葡萄生产基地。

2007年,州直播种各类农作物49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35.11万吨,比1978年的43.17万吨增加91.94万吨。其中:小麦总产达36.66万吨,比1978年的25.82万吨增长42%,单产由89公斤/亩提高到324公斤/亩;玉米总产达83.57万吨,比1978年的15.27万吨增长5.5倍,单产由212公斤/亩提高到803公斤/亩;甜菜总产由1978年的0.06万吨增加到199万吨,单产由575公斤/亩提高到4080公斤/亩。2007年州直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4个,认定面积126.1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以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骨干、县级检测站为基础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绿源”、“特绿”、“伊惠”牌蔬菜,“茁由”牌花生和“西域龙珠”牌葡萄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畜牧业

按照“牧业大州”的发展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畜牧业持续发展,畜产品产量有了显着提高。2007年按当年价计算牧业产值达到34.25亿元,比1978年提高了30倍,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4.91%。肉、奶、毛和禽蛋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19058吨、11670吨、4858吨和586吨增加到2007年的19.4万吨、42.7万吨、1.62万吨和5.67万吨,水产品产量由1978年的84吨发展到1.19万吨;“十五”期间,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56.1千克、19.3千克和119.5千克。目前,州直畜牧业全面发展,肉类、奶类、禽蛋产量居全疆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全疆平均水平,畜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畜牧业已成为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总体来看,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由偏重产量增长向质量和产量并重的方向转变,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已逐步摆上畜牧业发展的议事日程,州直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州直已具有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企业14家,乳制品企业17家,初步形成乳业、肉类、生物制药、皮革、禽蛋、饲料、草业等相关产业。

3、林果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开展,坚持以农田林网化建设为中心,以道路林带为骨架,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突出重点"的原则,大搞四旁绿化,加快了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用材林和逆温带经济林基地,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林业五大工程在的全面实施,全民义务植树的不断深入,平原绿化的达标,特色林果业和非公有制林业的崛起,林业建设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到2000年伊犁州直全面实现灌区农田林网化,60%的县市实现平原绿化达标,90%以上的农田得到森林的庇护并保持稳产高产。2007年,州直林果总面积已发展到56.31万亩,林果业总产量由1978年的1.53万吨增加到10.97万吨,总产值由13883万元增加到32214.26万元,林果业增收占农民当年增收的10.88%。

截至2003年,伊犁州直共完成人工林造林面积259.39万亩,平原人工林保存面积112万亩。完成河谷林封育89.1万亩,累计完成义务植树2.2亿株,参加义务植树7300万人次,2007年州直森林覆盖率达到10%。

4、农机

改革开放以来,伊犁州直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度增加,农机总动力达97.0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5.83倍,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9.4%、94.4%、57.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7%,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6.1、22.4、21.7、16.7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和水稻机插水平分别达到10.2%和25%。

5、乡镇企业

伊犁州直乡镇企业在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大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了乡镇企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了乡镇企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截止2004年底,州直乡镇企业已发展到煤炭、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食品、酿造、饲料、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印刷、乳品、塑料制品、水泥、,建筑建材、电力、冶炼、自来水等多种工业行业。企业个数达47005户,其中集体企业145户、股份合作企业1O户、联营企业11户、有限责任公司50户、股份有限公司6户、私营企业1287户、个体37358户、外资企业2户。州直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发展迅猛,2007年州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8.7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4.47亿元,上交税金2.44亿元,利润总额7.2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3.99万人,乡镇企业劳动者报酬10.58亿元,农牧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726.4元,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就业增收。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30年来,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国家预算内农业基建投资、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信贷资金逐年增加,农业利用外资也迈出可喜步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集中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农业、林业、水利建设项目。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重点防护林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已经或正在发挥效益,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迭起,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田排灌能力大大提高,种子工程、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截至到2004年,我州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9座,总库容达到10.9亿m3,建成水闸140座,建成堤防905km,建成干、支、斗、农四级渠道6.4万km,其中防渗渠2.5万km,各类渠系建筑物10.5万座,建成配套机井6373万眼,年提水量5.2亿m3,灌溉面积达到928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40千公顷。解决了全州195万人的饮水困难及723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初步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9千公顷,水产品总量达到1.5万吨,年产值1.05亿元。开展了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两条重要国际河流的综合规划和一大批牧区生态保障、防洪、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等专业规划,有效的指导了全州的水利建设。这些都极大的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速贫困地区农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明确划定了贫困地区,确定了由国家和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开始了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并从扶贫战略上实现了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重大转变。国家逐年增加扶贫投入,扶持贫困地区进行基本农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从1993年开始,全面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农村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二、工业化取得显着成果

30年改革开放,伊犁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纺织、制糖、制革、乳品、食品、饮料、卷烟、煤炭、黄金、电力、建材等三十多个行业。培育了红河卷烟厂、中粮四方糖业、康尤美大豆、康达粮油、奎屯西龙土工、新疆奎开电气、南岗水泥、乌苏啤酒、沙渴乳业、肖尔布拉克酒业、伊犁钢铁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名牌企业。2007年州直生产总值达到235.6亿元,比1978年增长18.9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7亿元,比1978年增长29.9倍;固定资产投资108.98亿元,比1978年增长342倍。

州直“十五”期间工业年均增速为16.52%,比“九五”时期平均增速高6.1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5年以来,州直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第二产业完成生产总值61.43亿元,比重超过了一产和三产,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变化明显,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工业对GDP的贡献不断加大。

1、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更趋合理

“十五”期间,州直累计完成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49亿元,是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92倍,是伊犁州直成立45年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8倍。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使各方面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建设以及中哈铁路面临的接轨,将使伊犁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伊犁州已经具备了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州直生产总值达到165.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了68.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2%,特别是“十五”后两年生产总值增长达到l4%,创历史最好水平。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6.3:37.2:36.5。工业经济快速高效运行,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1.43亿元,年均增长17%,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了一批传统产业。

3、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企业发展活力增强

从l990年9月起开始第二轮承包,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对州直大中型企业实行技术改造,促进了一批重点企业的发展。到2001年底,企业改制面达到97%。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促进自治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引进了中粮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促进了伊犁州直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加快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作用明显。

4、发展条件显着改善,产业发展蓄势待发

2000年,伊犁州直全部电力装机容量仅为188MW,发电量仅为6.8亿KWH,十五期间,州直加大了对电力行业的投资力度,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伊犁州直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02万KW,年发电量可达到30亿度以上。围绕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伊犁河谷已经成为新疆重要的能源基地。

十五期间,南岗大化工、伊河矿业、伊能公司碳化硅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投产,优势资源开发规模迅速扩张。绿色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随着新疆卷烟厂“十五”技改项目;伊宁市安琪酵母年产8000吨高活性干酵母项目;马利食品4000吨干酵母4000吨鲜酵母项目等一批生产规模大、工艺先进、产品科技含量高的大中型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和投产,新建项目对经济拉动作用凸显,推进了州直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5、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了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新疆卷烟厂、中粮四方糖业、金鹰亚麻、康尤美油脂、云森纺织、肖尔布拉克酒业、南岗建材等一批传统产业得以改造提升;山东新汶矿业集团煤化工、伊犁特大化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在积极推进。通过同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合作和嫁接改造,钢铁、卷烟、纺织、乳业、粮油、饲料、特色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结构调整加快,成效显着,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6、中哈合作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外向型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伊犁州直从1989年的一家外贸企业发展到2005年底的160多家外贸进出口企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如龙华、兴边、新联、伊鑫等规摸较大的外贸流通企业。“十五”期间,伊犁州直外贸实现了快速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9.64亿美元,年均增长100.3%; 2005年,州直外贸进出口额是十五期间发展最快的一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共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963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6.5%。边境小额贸易额占到了对外贸易额的80%以上。

1989年伊犁州外贸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签订的130万元人民币的羊皮“来料加工”合同拉开了伊犁州直对外加工贸易的序幕。从2003年开始州直外向型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针对中亚市场的外向型产业,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落户伊犁。截至2005年底州直注册的外向型企业有29家注册资金5.6亿元,投资总额22.8亿元,出口额占州直出口总额的13%,形成了一批外向型企业,有19个外贸企业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对26个商标进行了境外注册,其中,“斐姬”(番茄酱),“恒德”(方便面)“源源”(油漆)、“alio”(塑料袋)等商标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颇具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外贸依存度已高于全疆水平23.1个百分点,在全疆已处于领先地位,外向型经济的雏形已经显露。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中哈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经济合作和交流的示范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跨境合作项目,按照总体规划,中心区内的项目建筑面积将达到252万平方米,总投资额将达到150亿元。截至目前,合作中心区内的10个单项规划和设计已经完成,配套区已入驻20家工厂,道路、供排水、电力等设施已陆续开工建设。中心的建设为招商引资工作和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提供更为广阔、快捷的平台。

三、文教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

到2007年底,全州普通高校招收学生3795人,在校生11753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9484人,职业中学在校生5610人,普通高中99所,招生2.98万人,在校学生8.51万人。州直普通高校招收学生530人,在校生1123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7021人,职业中学在校生3115人;普通高中58所,招生1.68万人,在校学生4.72万人。

全州普通初中316所,在校生17.28万人,小学718所,在校生35.1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29%;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1.16%。州直普通初中167所,在校学生10.75万人。小学437所,在校生22.6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82 %;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0.2%,普通初中学生辍学率,下降0.62个百分点,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48.1%。

全州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1646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377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4569人。州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378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220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832人。

全州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个,群众艺术馆3个,公共图书馆27个,博物馆4个。州直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3个。全州共有广播电台(地市级台)1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6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2.77%;电视台(地市级台)1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275座,卫星收转站969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0.82%。州直共有广播电台(地市级台)1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8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0%;电视台(地市级台)1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93座,卫星收转站3984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1.17%。

2007年末全州卫生机构实有病床1.36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5万人。州直实有病床0.96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5万人。

2007年末全州总人口434.2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7.47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7%。人口出生率18.82‰,死亡率4.12‰,自然增长率14.7‰。州直年末总人口270.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4.57万人,占州直总人口的60.9%。人口出生率22.19‰,死亡率4.45‰,自然增长率17.74‰。全州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86%,其中州直为99.88%。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展望“十一五”,伊犁将成为21世纪新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和增长龙头。2010年、2012年GDP分别达到350亿元、450亿元,工业增加值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突破140亿元、185亿元。2010年—2020年州直GDP年均增速将达到15%以上,到2020年实现GDP达到129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60亿元,人均GDP达到41806元,超过西部平均水平,与全疆水平基本持平,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⑻ 新疆大乌苏啤酒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叫做“夺命大乌苏”,喝了它真的会被夺去性命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乌苏啤酒诞生在乌苏市,而今,乌苏啤酒早已冲出乌苏,享誉新疆,在中国啤酒行业里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新疆,无论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在边远的村镇,处处都有乌苏啤酒的“身影”,特别是到了啤酒销售高峰期的夏季,乌苏啤酒几乎是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产品、各式各样的宣传画、大大小小的啤酒摊……乌苏啤酒早已成为新疆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乌苏啤酒对乌苏、对乌苏人实在太重要了,正因为这样,当年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的总部迁往乌鲁木齐市时,有不少乌苏人黯然神伤,甚至引起了一些波动。

乌苏、乌苏人、乌苏啤酒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乌苏啤酒是个知名品牌,它背后蕴藏的巨大的无形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利用这个品牌。”张岩表示。

⑼ 昌吉今年经济怎么样

昌吉市是新疆工业经济相对集中、较为发达的地区,已初步形成以机电、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为骨干的门类齐全、基础扎实的工业体系。昌吉市作为乌鲁木齐经济圈中的重要城市和乌鲁木齐市的卫星城,昌吉市已与新疆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物流集散地乌鲁木齐市融为一体,可以最大限度的接收其能量辐射、经济延伸和科技依托,是辐射全疆、东联内地、西出中亚、欧洲市场的黄金通道和桥头堡。乌鲁木齐-昌吉核心区域总人口400多万,是新疆最大的消费市场,是全疆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2]
2011年,昌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2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7亿元,同比增长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3.6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86.1亿元,同比增长2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8.1亿元,同比增长11.1%。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3.4:46.8:3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12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7]

第一产业
昌吉市是新疆唯一一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和畜牧业产业化示范市,全市主要农产品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全市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已达42家,辐射带动当地农民3万余人,拥有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已初步形成粮食、棉花、番茄、瓜菜等十大产业链,订单农业比重达到85%。世界500强美国嘉吉公司、益海粮油、中粮集团为昌吉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拉动作用,中国500强娃哈哈集团以及上好佳、汇源果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昌吉市市,提高了昌吉市的知名度。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已累计投入6亿元。截至2011年,昌吉市绿色农产品认证基地达18万亩,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达58个,有机产品27个,新疆绿色食品11个,农产品检验检测合格率达99%以上。[8]
昌吉
2011年,昌吉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9亿元,同比增长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6.5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6.5亿元,同比增长12.43%;畜牧业产值完成18.4亿元,同比增长2.71%;林业产值完成0.3亿元,同比增长2.74%;渔业产值完成0.98亿元,同比增长5.3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0.32亿元,同比增长1.8%。201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38.18万亩,比上年增加1.68万亩,同比增长1.25%。年末牲畜存栏数达到73.16万头(只),同比增长6.04%。全年牲畜出栏数达到132.78万头(只),同比增长6.06%。肉类总产量完成87676吨,同比增长8.85%,禽蛋产量完成10093吨,同比增长10.77%,奶类产量完成181844吨,同比增长14.19%。[7]

第二产业
2011年,昌吉市市属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47.98 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3 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9.7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8.26 亿元,比上年增长25%。
昌吉市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9.8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2.46个百分点。
2011年,昌吉市工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43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工业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4家,分别是: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电力工业局昌吉电业局、新疆蓝山屯河聚酯有限公司、益海(昌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这四家2011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87.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15%,对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13.5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9.34个百分点。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6%。[7]

第三产业
2011年,昌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5.3亿元,比上年增长 18.0%。按城乡划分,城镇零售额53.7亿元,增长18%;乡村零售额1.6亿元,增长17%。按行业划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6亿元,增长 18.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3亿元,增长17.7%。[7]

阅读全文

与乌苏工业经济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奥迪a6碟cd机怎么切换 浏览:46
江淮汽车油箱盖怎么开 浏览:51
买一辆宝马530要多久 浏览:726
沙井共和工业区怎么去三林坡坑 浏览:956
海珠区工业大道哪里房子便宜 浏览:7
去年奥迪a8l卖了多少台 浏览:984
奔驰glc有哪些赠品 浏览:575
汽车品牌的精髓有哪些 浏览:586
哪些汽车在用国产芯片 浏览:735
网上如何买票汽车票 浏览:784
如何在天气中驾驶汽车 浏览:440
普通奔驰车稍微抛光一次要多少钱 浏览:894
旅行版进口奔驰怎么样 浏览:674
工业园区哪个工作好找 浏览:330
奔驰c每年款式怎么区别 浏览:155
宝马哪个型号用钥匙插进去启动 浏览:369
汽车出险后多久才能打首保 浏览:168
汽车能放多久不开电瓶不能充电 浏览:922
奔驰5502020款多少钱 浏览:698
天津远郊工业区房子怎么样 浏览: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