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东源县工业发展如何

东源县工业发展如何

发布时间:2022-04-27 02:46:29

Ⅰ 河源怎么样

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16.9亿元,同比增长10.7%;人均生产总值14325元,增长8.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分别居全省第19位与第17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5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223.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40.5亿元,增长10.4%;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1∶54.1∶32.8调整为12.6∶53.7∶33.7。在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工业产值50多亿元的情况下,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670.4亿元、工业增加值205.2亿元,分别增长14%和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6.7亿元、工业增加值189.5亿元,分别增长14.8%和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8亿元,增长14.6%。税收总收入40.9亿元,增长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1亿元,增长10.1%,增幅提高3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12位。外贸出口14.2亿美元,增长13.3%,增幅居全省第3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得到有效控制,全年下降2.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7元,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45元,增长6.7%。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河源市居全国综合增长竞争力第二位。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94.13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80亿元,分别增长5.4%、12.8%和9.1%。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3.4∶33.2调整为13.4:54.9:31.7。人均生产总值达13860元,增长8.9%。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99.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46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6.2%;完成税收总收入36.45亿元,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96亿元,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18亿元;外贸出口额12.47亿美元,增长39.3%,增幅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3.22亿美元熏增长10.1%。城镇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分别增长6.7%和7.0%;人口自然增长率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4%。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农业生产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83万亩,其中晚稻111.27万亩,同比增加1.23万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89.8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70.5%,增加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花生种植面积13.9万亩,增加0.5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95万亩,增加0.56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龙头企业103家,比去年底增加4家,带动农户12.42万户,增加2.25万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800元。1-8月,全市共组织5家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组织4家企业6种产品申报广东省名牌农产品。 投资增势强劲。1-8月,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亿元,同比增长48.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2亿元,增长66.7 %;更新改造投资3.17亿元,增长17.6%;房地产开发投资5.73亿元,增长69.5%;全市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额13.84亿元,增长54.8%,增幅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比今年1-7月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市直、连平县的工业投资成倍增长,分别增长94.7倍和1.57倍。 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全市3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3.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其中投产项目完成投资39.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3%;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5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6%;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6%。其中粤赣高速、龙梅高速、农夫山泉、市福新工业园、河源美平工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1-7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61亿美元,增长41.9%,比上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1亿美元,增长29.7%;进口总额1.2亿美元,增长59.5%。“三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继续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一大亮点。1-7月“三资企业”出口总额达1.2亿美元,增长31.1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5%。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1-8月,全市共新批直接利用外资项目78宗,下降14.3%,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8亿美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增长12.8%。 新签项目质量提高。1-8月,全市在新签项目同比减少13宗的情况下,平均每宗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加70万美元,表明新签项目规模有所扩大,质量有所提高,确保了合同利用外资总额实现持续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居全省首位。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为20.27亿元,增长37.1%。国、地税完成总税收10.42亿元,增长48.8%,增幅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全市各县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居全省前列,5个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67个县(市)的排位分别为:连平县(80.43%)第1位,和平县(77.03%)第2位,龙川县(71.26%)第3位,东源县(67.79%)第5位,紫金县(23.92%)第26位,连平县、紫金县排位比今年1-7月分别前移1位和3位。 金融形势稳定。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4.4亿元,增长10.4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0.34亿元,增长11.6%;贷款余额104亿元,增长11.9 %。

Ⅱ 东源县的经济

东源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旺城扩城、教育强县、和谐稳定和固本强基”七大战略,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全县规划分为三个经济片区:205国道和高速公路沿线乡镇为工业经济区,重点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外源型经济;东片乡镇为资源经济区,重点利用当地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发展内源型经济;万绿湖库区乡镇为生态保护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努力打造工业大县、旅游强县、生态名县;以打造“后发东源”为目标,抢抓国际产业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着成效,实现了多年财税综合增长率排在全省67个山区县的前列,六项主要经济指标综合得分名列河源市前茅的目标。
2010年,东源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55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33.21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16.89亿元,增长11.6%;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7亿元,增长18.0%,财政综合增长率在全省排名第48位,与上年比前移12位;实现工商税收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乡镇税收4.72亿元,占全县总税收89.6%,有8个乡镇税收1000万元以上。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例由2009年17.3∶53.2∶29.5调整为2010年16.9∶55.1∶28.0;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农业稳定发展。
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0年不变价,下同)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0.0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21.3亿元,增长10.5%。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亿元,增长36.6%,财政综合增长率在全省山区县排名第16位、全市排名第3位。实现税收收入7.3亿元,增长31.3%。实现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增长48.4%。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二三产业比例从2010年的16.9∶55.1∶28.0调整为16.7:54.3:29.0。实施富县强镇战略成效初显,有10个乡镇税收超1000万元,其中仙塘镇、涧头镇实现超亿元目标。 东源县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红薯、玉米、小麦、蚕豆、豌豆等。东源县(区)经济作物种类较多,种植历史悠久,主要有花生、甘蔗、大豆、木薯等。
水稻是东源县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万亩。通过不断推广优良品种,应用规范化栽培技术,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产量逐年上升。1999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4.17万亩,总产20.85万吨,总产首次突破20万吨大关。2001年开始,实行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调减水稻种植面积,全县水稻总产稳定在18万吨以上。2004年晚造由于受干旱和寒露风影响导致减产,水稻全年种植39.22万亩,总产15.7万吨。
红薯1988年,全区种植面积5.1万亩,总产5109吨,亩产仅99公斤(5∶1折稻谷计算)。1989~1991年,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亩产增至117公斤。随着红薯品种的不断改良,推广先进技术,1997年亩产达到297公斤,总产首次突破1万吨。2001年亩产307公斤,总产达1.4万吨,是历年红薯亩产最高的年份。
玉米1988~1990年,郊区玉米种植零星分散,多种于輋坝地及菜园地,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少。1990年种植面积8631亩,亩产53公斤,总产456吨。1995年开始,东源县组织实施省人大“一乡一品”议案项目,分别在灯塔和黄田镇建立1000亩以上玉米高产示范点。2000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4.68万亩,亩产226公斤,总产1.06万吨,为历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最高的年份。2004年种植玉米3.37万亩,总产0.72万吨。
小麦、蚕豌豆1988~1992年,郊区小麦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总产1000多吨。1993年后,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减少,2002年种植面积仅1252亩,总产137吨。蚕豌豆种植以冬种为主,种植面积和产量比较稳定。蚕豌豆常年种植面积3.6万亩,亩产108公斤,总产约3892吨。
东源县立足县情,积极推行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大力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经济保持每年递增6%以上。按照“抓龙头、办基地、创名牌、突特色”的工作思路,东源县形成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望郎回板栗、仙湖茶、霸王花米粉、客家酿酒、蜂蜜等。
2009年,该县进入广东省40个产粮大县行列。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实施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共种植板栗、柠檬1.5万亩,建立板栗、茶叶、油茶、柠檬、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10个,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34万亩。新增两个市级专业镇,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至387家,带动农户3万多户参与农业开发与生产,户均增收2800元。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了绿保油茶、大叶山灵芝、康禾贡茶等一批名牌产品。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75亿元,比2005年(下同)增长40.8%;粮食种植面积48.7万亩,总产20.05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1.8万亩,总产19.14万吨,亩产458公斤;人均纯收入6138元,增长58%。 1988年,郊区有工业企业168家,其中国有工业19家,集体工业148家,其他1家。年工业总产值813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2%。
20世纪90年代后,东源县(郊区)逐步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县内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至2004年,全县工业企业形成多成分、多层次经济类型的工业结构。
2010年,东源县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加大投入,完善工业园区建设,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全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0.5平方公里,年内已开发建设19.3平方公里,落户企业2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8家增至65家。
2011年,新签约项目20个,合同投资总额72亿元。成功引进投资28.8亿元的道格拉斯陶瓷、投资20亿元的风力发电以及一批石英石、石灰石、瓷土等资源深加工项目,以石英石深加工、旋窑水泥、新型环保陶瓷等新材料产业集聚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跨越,实现园区工业生产总值60.4亿元。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园被省政府正式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园。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4.9亿元,增长17.3%。

Ⅲ 河源市现在的东源县城会移走吗

暂时不会,可是以后有这样的可能性。一、市区与县城间的距离太近了,不利于俩地方的发展。二、周围的空间有限,也不利于县城发展(工业区越来越多啦)。三、貌似于县城可能会变成东源的学校区域。哈哈,可是这一两年可能不会变吧

Ⅳ 河源市东源县哪个镇发展比较好

现在发展最快的是仙塘镇,或高塘镇跟徐洞镇那一带都正在高速发展着,建议仙塘好点先。因为我经常那里跑的。

Ⅳ 阳春和河源这两个城市哪个城市建设好

阳江市离珠海近点!
珠海→阳江:240公里
珠海→河源310公里.

就我个人觉得,河源的收入不高,消费水平绝对是达到广州深圳的水平.而阳江靠海吃海,消费水平不是很高,收入也不高!

河源的经济特点: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快得令人惊叹.后发河源,发展强力很大!将打造全国手机生产基地.
在港商中流行这么一句话"80年代看深圳,新千年看河源."
在上半年的深圳晶报称"河源的全国经济上升幅度排在全国第2.

2005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提速增效。1-8月全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14.1亿元,同比增长33.4%;工业增加值33.56亿元,增长3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84亿元,增长38.2%,实现工业增加值27.48亿元,同比增长34.2%,增幅均排在全省第二位(清远市居首位),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增长强劲,产值分别增长72.2%、42.4%。全市工业用电量8.1亿千瓦时,增长1.6%。1-7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164.8%,同比提高18%;比全省高出17.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效益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区域工业持续加快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发展最快的是东源县,工业增加值增长61.1%,增幅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最慢的是市直,工业增加值增长26.5%,增幅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其它地区工业增加值增进依次为:和平57%、龙川51.2%、连平47.4%、紫金41.3%、源城39.6%,地区之间工业增速差距虽然高达34.6个百分点,但发展差距同比缩小34.6个百分点,比1-7月缩小了8.8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83万亩,其中晚稻111.27万亩,同比增加1.23万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89.8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70.5%,增加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花生种植面积13.9万亩,增加0.5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95万亩,增加0.56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龙头企业103家,比去年底增加4家,带动农户12.42万户,增加2.25万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800元。1-8月,全市共组织5家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组织4家企业6种产品申报广东省名牌农产品。

投资增势强劲。1-8月,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亿元,同比增长48.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2亿元,增长66.7 %;更新改造投资3.17亿元,增长17.6%;房地产开发投资5.73亿元,增长69.5%;全市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额13.84亿元,增长54.8%,增幅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比今年1-7月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市直、连平县的工业投资成倍增长,分别增长94.7倍和1.57倍。

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全市3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3.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其中投产项目完成投资39.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3%;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5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6%;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6%。其中粤赣高速、龙梅高速、农夫山泉、市福新工业园、河源美平工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1-7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61亿美元,增长41.9%,比上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1亿美元,增长29.7%;进口总额1.2亿美元,增长59.5%。“三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继续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一大亮点。1-7月“三资企业”出口总额达1.2亿美元,增长31.1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5%。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1-8月,全市共新批直接利用外资项目78宗,下降14.3%,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8亿美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增长12.8%。

新签项目质量提高。1-8月,全市在新签项目同比减少13宗的情况下,平均每宗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加70万美元,表明新签项目规模有所扩大,质量有所提高,确保了合同利用外资总额实现持续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居全省首位。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为20.27亿元,增长37.1%。国、地税完成总税收10.42亿元,增长48.8%,增幅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全市各县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居全省前列,5个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67个县(市)的排位分别为:连平县(80.43%)第1位,和平县(77.03%)第2位,龙川县(71.26%)第3位,东源县(67.79%)第5位,紫金县(23.92%)第26位,连平县、紫金县排位比今年1-7月分别前移1位和3位。

金融形势稳定。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4.4亿元,增长10.4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0.34亿元,增长11.6%;贷款余额104亿元,增长11.9 %。

阳江是广东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刀剪之都”、“中国风筝之乡”、“中国公益明星城市”、“中国诗词之市”,享有国家赋予的沿海开放区、工业卫星镇、山区和对台小额贸易等优惠政策。1988年建市以来,阳江市以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为总目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实施“追赶型、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认真抓好“六个做”(做大工业,做优农业,做强海洋产业,做旺旅游业,做好招商引资,做美环境),打好“三张牌”(民营牌、海洋牌、旅游牌),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31.6亿元。

阳江是广东省四大传统手工业基地之一,个体、私营经济发达,“阳江三宝”——小刀、漆器、豆豉闻名中外。为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实施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到2003年底,全市民营企业3.8万家,其中民营工业企业8268家。1999年以来,民营经济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8年的53.6%提高到去年的69.3%。2003年民营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7.9%,培育了喜之郎果冻、美景牌冷却塔、YC深沟球轴承、旺通饼干、十八子菜刀、银鹰剪刀、永光剪刀等一批省名牌产品和驰(着)名商标,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先后落户阳江。2001年,阳江被授予“中国刀剪之都”称号。阳江刀剪产品产量占全国的60%,出口占全国的80%。工业已形成了五金、稀土、机电、建材、冶金、制糖、食品、纺织、服装、森工等十大工业支柱行业。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26亿元。

阳江海(岛)岸线长达476公里,占全省的1/10。海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滩涂和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1638平方公里。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历史悠久,盛产鱿鱼、鱼翅、对虾、花蟹、马鲛、牡蛎等。全市拥有7个国家和省认可的渔港。市委、市政府立足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大打“海洋牌”,促进海洋了海洋渔业稳步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吊桩牡蛎和泥蚶养殖基地、广东省重要对虾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举办南海(阳江)开渔节,打造海洋渔业品牌。1999年以来,全市水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2003年全市水产品总量86.4万吨,比1998年增长18.9%,年均增长3.1%;渔业总产值42.4亿元,比1998年增长37.1%,年均增长6.5%,其中出口总额1.2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9倍,年均增长58.8%。

阳江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山、海、泉、湖、林、洞遍布全市,自然旅游资源品种全、品位高、空间组合佳,在广东省首屈一指。近年来,阳江市每年举办旅游文化节,把旅游、文化、体育、会展、商贸结合起来,提高阳江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2001年阳江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海陵岛大角湾风景区荣获国家AAAA级滨海旅游风景区、省级科技旅游示范区和省文明景区称号。2003年阳春凌霄岩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23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5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51.5%和71.7%,年均增长8.7%和11.4%。

认真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降低营商成本,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民营生产型企业自营进出口,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对外贸易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出口总额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5%。

随着全国最大的核电项目——阳江核电站、阳西火力发电厂、阳春抽水蓄能电站、海陵岛风力发电厂、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超千亿元投资的重大项目的带动,阳江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项目的建设必将牵动带活阳江的全面发展。

Ⅵ 东源县徐洞工业区怎么样

通过爱企查查看东源县徐洞工业区更多信息和资讯。

Ⅶ 东源村的经济

在工业上,利用该村矿产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有陶土资源储量在亿吨以上,引进东源琉璃瓦厂,年可生产琉璃瓦及其他配件300万块。有东源塑料制品厂,年生产PVC硬管材1000吨,沼气管、太阳能管300吨。另有五金机械制造厂2家,志诚拉链厂1家,东源塑料造粒厂等,这些产品销往上海、浙江、江苏、江西、本省合肥等地。
在农业上,进一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提高经济作物的比例,以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探索种植、养殖模式,提高花卉苗木、皖南土鸡、蚕桑、烟叶种植等特色农业。2008年该村新发展2户养鸡厂,规模在20000万只以上,烟叶种植面积达100余亩,力争2010年发展至500亩。

Ⅷ 河源和梧州哪个城市发达些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94.13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80亿元,分别增长5.4%、12.8%和9.1%。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3.4∶33.2调整为13.4:54.9:31.7。人均生产总值达13860元,增长8.9%。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99.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46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6.2%;完成税收总收入36.45亿元,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96亿元,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18亿元;外贸出口额12.47亿美元,增长39.3%,增幅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3.22亿美元熏增长10.1%。城镇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分别增长6.7%和7.0%;人口自然增长率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4%。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农业生产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83万亩,其中晚稻111.27万亩,同比增加1.23万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89.8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70.5%,增加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花生种植面积13.9万亩,增加0.5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95万亩,增加0.56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龙头企业103家,比去年底增加4家,带动农户12.42万户,增加2.25万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800元。1-8月,全市共组织5家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组织4家企业6种产品申报广东省名牌农产品。 投资增势强劲。1-8月,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亿元,同比增长48.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2亿元,增长66.7 %;更新改造投资3.17亿元,增长17.6%;房地产开发投资5.73亿元,增长69.5%;全市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额13.84亿元,增长54.8%,增幅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比今年1-7月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市直、连平县的工业投资成倍增长,分别增长94.7倍和1.57倍。 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全市3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3.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其中投产项目完成投资39.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3%;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5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6%;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6%。其中粤赣高速、龙梅高速、农夫山泉、市福新工业园、河源美平工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1-7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61亿美元,增长41.9%,比上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1亿美元,增长29.7%;进口总额1.2亿美元,增长59.5%。“三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继续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一大亮点。1-7月“三资企业”出口总额达1.2亿美元,增长31.1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5%。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1-8月,全市共新批直接利用外资项目78宗,下降14.3%,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8亿美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增长12.8%。 新签项目质量提高。1-8月,全市在新签项目同比减少13宗的情况下,平均每宗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加70万美元,表明新签项目规模有所扩大,质量有所提高,确保了合同利用外资总额实现持续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居全省首位。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为20.27亿元,增长37.1%。国、地税完成总税收10.42亿元,增长48.8%,增幅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全市各县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居全省前列,5个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67个县(市)的排位分别为:连平县(80.43%)第1位,和平县(77.03%)第2位,龙川县(71.26%)第3位,东源县(67.79%)第5位,紫金县(23.92%)第26位,连平县、紫金县排位比今年1-7月分别前移1位和3位。 金融形势稳定。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4.4亿元,增长10.4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0.34亿元,增长11.6%;贷款余额104亿元,增长11.9 %。

梧州市是广西最早的工业基地。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梧州市的火电、火柴、肥皂、电池、机械、纺织、冶炼、医药、化工等行业就享有盛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梧州市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市拥有纺织、化工、食品、机械、电子、塑料、制革、制药、服装、造船、轻工、印刷、石材等10多个工业门类。林化林产工业、轻化工业、食品工业、房地产业、对外贸易已发展成为梧州的优势产业。梧州已拥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名优产品占全广西的14%左右。 梧州市一直致力改善投资环境。近年来,梧州市努力为外来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梧州市先后建立了现代农业实验区和外向型工业园区,并以这两个园区作为梧州市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梧州市现代农业实验区包括43个乡镇,覆盖174万人,拥有92.4万亩耕地。实验区在引进新物种及核心基地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目前已吸引一大批外商前来投资。外向型工业园区已于2002年初正式动工兴建。在工业园区投资办企业,既可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又可享受西部开发优惠政策,还可享受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定期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的政策。 近年来,梧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时期,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梧州,这个广西的东大门,正迎来加快发展,乘势前进的大好机遇。尤其是总投资达到200亿的河东防洪堤、长洲水利枢纽、洛湛铁路桂东段、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骑楼城”等“五大工程”对梧州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十五”时期是梧州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
铁路
洛湛铁路 (可直达南宁、长沙、洛阳、上海) 岑罗铁路 岑溪---罗定(在建设中) 南广高速铁路 南宁---广州(在建) 柳梧铁路 柳州---梧州(即柳肇铁路200时速以上)(2010年开工) 由铁路辐射到的城市达100多个。
公路
梧州的公路发达,有3条国道、4条高速公路以及2条国家级高速公路。 国道 207国道 锡林浩特---海安 321国道 广州---成都 324国道 福州---昆明(交汇在岑溪) 高速公路 南梧高速公路 梧州---南宁 桂梧高速公路 桂林---梧州 广梧高速公路 梧州---广州(2010年通车) 梧贵高速公路 梧州---贵港(在建设中) 岑罗高速公路 南宁---广州(在建设中) 柳梧高速公路 梧州---柳州(拟建) 国家级高速公路 包茂高速公路 包头---茂名(南梧高速岑梧段)(岑梧段已通) 广昆高速公路 广州---昆明(南梧高速岑兴段)(交汇在岑溪)
航空
梧州机场在长洲岛东侧,可起降波音737客机,开通有前往南宁、广州、深圳、西安等的航班。
水运
梧州的水运发达。自从1897年梧州开端口后,逐渐成为云贵川湘粤的货运中心。现在的梧州港是华南第二大内河港(仅次于广州黄埔港),李家庄码头建成后,大大提升了梧州港的货运吞吐能力。目前梧州新港正在动工。随着“西江黄金水道”的逐步深入,全自治区成为以南宁、贵港、梧州为主要的水运城市的枢纽带。目前梧州为广西第二大内河港,08年吞吐量为900万吨。
市内交通
公交车 目前运营中路线有44路,每票价格1.2元。空调车票价为2元。 出租车 目前出租车的价钱是6元2千米,1.7元一千米。有时也会有一些云浮、封开、苍梧、藤县地区的出租车来运营。

梧州2009年GDP458亿

河源2009年GDP500亿
比较下就晓得了

Ⅸ 河源市江东新区的产业基地

【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产业是新区发展的“命脉”。没有产业,新区就没有美好的明天。河源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产城融合”是江东新区立区之本,新区起步区建设必须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要在加快建设宜居新城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项目,科学合理布局产业园区,促进人口、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宜居城市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在这片区域上布局产业之棋?江东新区给出的关键词是:绿色、高端、新兴。
诠释这三个关键词,河源市委书记何忠友指出,江东新区的产业体系设计,要围绕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新兴制造业和以生态为基础的高端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市长彭建文则指出,要突出江东新区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中承担的特殊作用,这个特殊作用就是“绿富双赢”。
基于这样的定位,江东新区确定了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即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比较优势原则。其产业发展定位为:岭南休养旅游聚集区、广东低碳制造示范区、粤东北自主创新基地、区域性绿色金融中心。根据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国家信息中心联合课题组编制的河源江东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江东新区将打造形成“两带、十组团”的产业布局,其中“两带”即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十组团”即中央商务、旅游健康、物流、文教创意、先进制造、低碳制造等10个现代产业发展组团。
在国家信息中心系统合作处处长刘波看来,河源江东新区可通过打造有吸引力的政策“洼地”,进一步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入,有望成为对整个粤东北经济走廊中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最具活力的区域产业增长极。
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蔡志敏亦认为,河源江东新区按照“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原则,以独特的生态、资源、区位优势为依托,高起点构建结构优化、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将打造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岭南休养旅游集聚区、粤东北自主创新基地和区域性绿色金融中心。
【建设】两起步区助江东新区起航
2013年11月25日,《广东省河源江东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河源江东新区正式获得“出生证”。
江东新区甫一成立,就有了先人一步的优势。新区毗邻现有城区,与现在建成区仅一江之隔,市区现已有4座跨东江大桥,今后3年还将贯通3座大桥,形成新区与现有城区、东源县、市高新区的良好对接、互动与融合。目前,江东新区范围内已有5平方公里的东江教育城和碧桂园·东江凤凰城等数个大型成熟住宅社区建成投入使用,3平方公里的临江工业园热火朝天建设,现有居住人口12万,江东新区已经具备较好的开发基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今年,河源市委、市政府将江东新区起步区建设列为中心工作之一,提出集中全市资源和力量,投入40亿元资金全力推进两个起步区的开发建设。两个起步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一是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起步区,重点打造商务商贸中心,为产业提供商业、金融、居住等服务;二是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产业发展起步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
目前,已动工建设的项目有碧桂园二期和碧桂园学校;已完成项目选址正在进行可研论证等前期工作的,有河源市第一中学高中部、方红变电站、安置小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大道东、东江东路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调研论证还有一大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起步区范围土地房屋征收调查摸底和成本测算工作已完成,江东新区产业起步区正在开展控规编制工作。同时,上报了6个项目作为申报省股权资金的项目,今年力争获得省第一批股权式资金约10亿元。近期,将全力加快起步区第一期土地房屋的征收工作;全面启动和推进起步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包括“4路2桥”交通建设,3个安置小区,3所学校,污水处理厂及其主管网、变电站等共计20个重大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的建设。
中共河源江东新区委员会书记蓝岸、江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赖小卫表示,江东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吹响号角,接下来就是甩开膀子干了!
据介绍,江东新区成立后,将通过搭建新区投融资平台、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支持、争取金融机构项目贷款等多途径筹措新区建设资金,创新新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开放更多领域,吸引更多的、成本更低的社会资金,参与新区的开发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的重大机遇,做好与深圳合作共建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产业园区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创新新区管理体制机制这四个方面推进深圳的对口帮扶和合作共建,通过与深圳共建产业园区,承接深圳相关产业,引进优质项目,努力将其打造成深圳相关产业群、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建立起新区自身的产业体系。力争3年-5年内新区起步区将初现规模、大见成效。
【链接·沿革】江东新区的“前世今生”
江东新区范围含“两镇三村(居)”(紫金县临江镇、古竹镇,源城区源南镇胜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会)。北连赣闽,南通广府,自古以来,是东江流域客家地区重要商端口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江东新区属百越地区;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龙川置河源、新丰二县,属广州南海郡,该区域属河源县;南朝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置归善县,临江镇、古竹镇范围为归善县,其余属河源县。此后,朝代更迭,明隆庆三年(1569年),临江、古竹两镇隶属永安县(今紫金县)宽得都上江东社、下江东社、苦竹派社,胜利村、和平村与河紫路居委会辖地属河源县古云约。清承明制,为永安县宽得都江东约、苦竹派约及河源县古云约。
1988年3月改属河源市,两镇仍归紫金;两村划归源城区东埔镇,1997年属源城区源南镇管辖。1995年,东江水运公司改为河紫路居委会,1997年后划归源城区源南镇。2014年5月,河源市设立江东新区,统一管理上述区域。

阅读全文

与东源县工业发展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宿州奔驰降价多少钱 浏览:592
汽车没有提示液体有什么影响 浏览:141
奔驰glc260雨刷器在哪里 浏览:203
汽车底盘什么组成 浏览:106
汽车销售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浏览:512
汽车什么贴 浏览:139
宝马5系如何分辨哪一年的 浏览:358
商丘至民权县汽车多少钱 浏览:414
泉港工业技术学校是什么学历 浏览:945
奥迪a7l溜背在哪里 浏览:544
工业风水泥墙如何做 浏览:636
海南为什么适合发展重工业 浏览:532
买奔驰送的有哪些 浏览:343
如何查看自己订的汽车票 浏览:603
宝马x3新款和奔驰lgc哪个好 浏览:802
英国的工业是什么 浏览:885
汽车水箱高温怎么办 浏览:601
奥迪原装电瓶什么品牌 浏览:748
苏中工业园区在哪个市 浏览:730
鑫源汽车前保险杠多少钱一条 浏览: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