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东周村古镇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村
因为周村因丝绸而闻名,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与苏杭丝绸并美神州。周村丝绸的辉煌,在洋务运动开始的近代化中达到了高峰。那时,出现了恒兴德、裕厚堂、同丰、源丰四大机械缫丝厂。在同一时代,周村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开发丝绸生产工艺的同利公司。厚重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昔日的纷繁扰攘在这里已化为一个个静止的音符,化为一种抹籂弗焚煌莳号锋铜福扩不去的沧桑。如今,从周村古商城街道的名称上,仍然可以感受到“东方商都”的昔日风华。以商业街市命名的古街道,在老城区星罗棋布。丝市街、绸市街、银子市、棉花市街、鱼店街、油坊街、皮货市、铁器市、箔柴市、窑货市、骡马市、豆芽桥、大车馆、肴鸡门、穿心店胡同、商端口街等,屈指数来,因专业市场命名的街道竟有36条以上,这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所以被称为天线第一村!
记得采纳啊
‘贰’ 周村特产
周村最有名的是周村烧饼了。不多说了。
其他还有早上卖的羊肉口味很独特,和其他地方的做法都不一样的。老人们回忆起来,以前穷,如果在早上能割块羊肉吃,就打了几个月的牙祭,嘴里的香气能回味上好几天似的。当然也分哪家做的好吃、哪家做的不太好吃,这就得看是否有熟人推荐一下了。
还有蚕蛹,因为周村的丝织业以前比较发达,造丝就要用蛹,抽完丝后,蚕蛹就制成了美味的食品,所以以前蚕蛹的罐头都是制丝厂的副业。一些人不太敢吃,但这东西还真挺好吃的,而且营养丰富。
还有一样吃的,是其他的地方没有的,是炸肉。其他的地方可能有卖炸里脊的,但做法和周村的不同,也可以尝尝。
前面说的都是吃的,再推荐点别的。随着时尚的变徙,喜欢丝绸的越来越少了,周村的丝绸城近年生意也不太行了,如果喜欢,也可以到丝绸布匹城去逛逛,稍几块物美价廉的布料回去。
其实周村给人感觉最好的是人的生活状态,不紧不慢,随遇而安。这个带不走,却可以改变你。呵呵~
‘叁’ 丝绸在淄博是如何做到不没落的
在这个世界上说起丝绸,大家会想起中国,而在中国说起丝绸,大家会想起江浙。殊不知,在明清时代,丝绸在中国的生产和交易极为普遍,山东淄博的周村也曾经是国内丝绸生产和流通的重镇。
丝绸是中国的国宝,这一点从中国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就可以得到印证。近年来,业内许多专家都在呼吁如何恢复中国丝绸产品的国宝地位。如今,除了手工精工细作的作品,欧洲和日本丝绸产品的技术水平已超过中国,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真丝产品生产大国显得有些名不副实。曾几何时,丝绸从国宝的地位一落千丈,由高档的工艺品沦为了地摊货。在苏杭一带的旅游品市场上,一身丝绸服装只卖几十元,在北京的雅宝路货摊上,更有论斤称的丝绸纺织品。
‘肆’ 想知道详细点的周村古商城的兴衰史
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周村,位于山东省中部,系淄博市辖区。全区总面积263平方公里,人口32.7万人,辖四镇、五个街道办事处,215个行政村。城市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2001年实现地方国内生产总值58.66亿元,同比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1亿元,同比增长28.2%。
周村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一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工商城市。明清时代,周村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被人们誉为"金周村"、"旱码头"。1904年,周村和省府济南同时被清政府辟为商端口。周村拥有一批传统名牌产品,有300多年生产历史的周村大酥烧饼和铜响乐器,有500多年生产历史的王村食醋、黄酒。凤阳牌沙发、兰雁牌牛仔服装等十几种产品成为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近几年来,以专业市场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先后投资近13亿元建设了纺织大世界、沙发及沙发材料、布匹等专业批发市场。2001年全区市场交易额达到60亿元,其中纺织大世界交易规模位居全国"双百强"大型专业市场前列。
周村纺织业闻名遐尔,是山东省重要的纺织工业和出口基地。丝绸、纺织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有"丝绸之乡"誉称。目前,全区纺织行业已形成了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纺织机械、服装设计和生产加工非常完整的产、学、研、贸一条龙体系,成为全区的支柱产业,纺织产品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0%以上。
周村是山东省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自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山东半岛对外开放城市以来,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不断吸引外资、引进先进设备,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目前全区有三资企业 54家,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建立了联系,全区有90多种出口商品销往世界各地。2001年外贸出口总值完成1.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00多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4%和13%。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了6、5平方公里的周村区经济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引进外资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窗口作用。
周村实现了城乡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横穿全省的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纵贯全区的在建滨博高速公路在区内交叉,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东距青岛口岸300公里,西距省府济南国际机场50余公里。2001年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13万门,电话入户普及率达86%,公路晴雨通车里程近500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46%,达到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今日周村,商机无限,周村将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欢迎国内外老友新朋前来合作开发,投资兴业,共同发展。
‘伍’ (16分)山东周村的丝绸业历史悠久。伴随电视剧《大染坊》的热播,百年商端口——周村倍受国人关注。主人公
(1)丝绸业特点:周村丝织生产历史悠久,全国丝绸生产中心;丝绸生产分工细,出现专业手工作坊,成为周村主要产业。(2分) 商业特点: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对外贸易悠久;出现了独特的丝市街、绸市街这些专业丝绸街市,且分号众多;是中国商业思想的发源地,集中体现了鲁商诚信的商业理念。(3分) (2)原因: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推动;政府提倡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3分) 区别:材料一的印染业采用的是手工生产;大华印染厂采用的是近代机器大生产。(2分) (3)评价: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革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外强的侵略扩张;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决定了其难以独立发展,实业救国的探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屡遭挫折。(6分)
‘陆’ 周村丝绸的来历
周村被誉为“丝绸之乡”。丝绸生产可以追溯到汉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明清时期,周村丝织手工业已经初具规模,为当地五大行业之首。植桑养蚕也已成为乡民的主要产业。方圆百余里内所产蚕茧大都运往周村市场出售。“每于夏季,丝市极盛”。周村因此而闻名国内外。“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桑;步步皆闻机声,家家织绸缎”,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周村的繁荣景象。至清末,各地丝商纷纷到周村投资办厂。周村发展成为山东丝绸业的中心。 清末到民国初期,周村织绸木机就达2000余台。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周村的织绸机械达1.4万台,所产绫罗绸缎多达三十几个品种。1936年出版《现代本国地图》介绍,“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现周村已成为全国12个丝绸出口生产地之一。生产品种80余个,出口品种20余个,销往12个国家和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村丝绸业开始规模生产,初步形成了缫丝、丝织、印染的丝绸工业体系,并设有丝绸研究所和丝绸学校。丝绸行业职工达7800余人,缫丝、丝织、印染机械近1500台,年产丝绸1250万公尺,品种达到60个。以真丝为主的高档产品迅速增加,花色品种发展到近百个。如和服绸、电力纺、人丝羽纱、新华绸、美丽绸、柳叶绸、提花被面等都是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绸抗折性好,富有弹性,组织缜密,光泽柔和,手感丰满,弹而不硬,软而不纰,穿着舒适。销售日本多年,长盛不衰。线绨被面、真丝被面和软缎被面,花形大方、色泽鲜艳、质地坚韧。高档被面软缎的原料是桑蚕丝和人造丝,质地细腻,缎纹紧密,柔软而富有弹性。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畅销于泰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柒’ 淄博周村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去周村区网站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到你,要不去他们的经贸局看看
周村区情简介
周村,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位于山东省中部,系淄博市辖区之一,总面积263平方公里,人口32万,现辖4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30个行政村居,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周村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于陵邑,自古商业发达,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周村店”称谓,明末清初开始走向繁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这样描绘:“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1775年,干隆南巡时曾来过周村,并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1904年,周村与省府济南、潍县(今潍坊)同时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之商端口后,商业更加繁荣,“日进斗金”,“驾乎省垣之上”,成为辐射鲁中、跨江(长江)越河(黄河)的着名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商业街市作为周村商业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至今保留完好。周村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有“丝绸之乡”的美称。周村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世界着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曾经在周村的毕氏尚书府教书33年,期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周村花灯、民间扮玩、五音戏等民俗艺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民间扮玩的代表项目“周村芯子”已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演绎的故事就发生在周村,又一部反映周村商业发展史的电视连续剧《旱码头》即将开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周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环境立区”战略,突出“工业抓投入、农业抓调整、三产抓龙头、稳定抓基层”的工作重点,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41.7亿元(其中三次产业比重为3.2:55.5:41.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31.02%和1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418元和6265元。
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2003年跨入全省经济30强区县行列。周村工业已初步形成纺织丝绸、化工、新型建材、冶金机械、轻工家具、电子电器六大支柱产业,现有各类工业企业4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1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5家。拥有“兰雁”牛仔布、“凤阳”床垫两个中国名牌,“雄鹰”、“飞狮”巾被,“维尔舒”毛毯,“多星”电器等一批名牌产品和周村烧饼、王村醋等一批传统名优产品。周村苯酐生产能力居亚洲第一,玻璃机械生产能力全国第一,造纸机械生产能力全国第二,以牛仔服装、巾被、丝绸为主导的纺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被国家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以专业市场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现有各类市场48处,总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20亿元。依托309国道规划建设的物流产业区初具规模,再经过几年的建设,将形成年交易额100亿元、税收收入过亿元、从业人员过万人的大型专业物流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周村古商城作为全省“文化、历史与民俗”旅游项目列入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成为周村的城市名片。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比例为4.3:5.7,畜牧、蔬菜、花卉苗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周村区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全区现有外资企业79家,累计利用外资2亿多美元,日本西铁城、三菱重工、韩国友桥及新加坡祥峰、美国索尔等世界知名企业在我区投资兴业,其中由日本西铁城集团独资兴建的淄博东星表业有限公司,是由该集团授权的国内唯一一家实行完全本土化管理的公司。全区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到220家,有5大类110多种商品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外贸出口完成29617万美元 。周村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美,是全区招商引资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龙头。开发区内工业企业已达38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投资发展环境优越。周村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东距青岛口岸300公里,西距济南国际机场50余公里,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滨博高速公路纵横区内,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建成区面积达到19.87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居住面积33.92平方米。目前正在实施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区开发。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500公里,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13万门,普及率达90%以上,建有12万吨/日工业供水管线和8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一座,年供电5亿度和年供汽1600万GJ的热电厂两座。生态周村、绿色周村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全年良好以上天气达到310多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9%,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5.3平方米,是省级园林城市和全省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区县。
社会和谐繁荣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国家级2家,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目前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成人终身教育的教育体系,教育工作首批跨入全国“两基”先进区县行列。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区、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等荣誉称号,连续六届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实现“五连冠”。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周村区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热潮,加快建设繁荣周村、文明周村、和谐周村。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地区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6%、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每年保持90亿元以上的投入强度;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全部人口,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实惠。为实现上述目标,周村区将围绕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突出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绿色周村、生态周村建设,打造“淄博后花园”;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资源集约化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文明周村、平安周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百年商端口,历经沧桑;时代潮流,浩荡向前。勤劳诚信、热情开放的周村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宾朋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大计,共创美好明天。
‘捌’ 淄博周村丝绸之路历史
传说在远古时候,周村上空飞来一只凤凰,嘴里衔着一个茧子,引导人类学会了用丝绸遮体。凤凰为了看到丝绸技术在当地普及,不惜让自己化为了一座山峰,就是周村的凤凰山,在周村的南郊镇还有一个村子叫凤凰村。
‘玖’ 周村丝绸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周村的前身是商代的于陵侯国,是远古炎帝时候的爽鸠氏之后,是齐文化的发源地。于陵也是中国桑蚕丝绸业重要发源地之一,商代就是重要的丝绸纺织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丝绸之乡”。汉代,全国共有从事丝织品加工的三服官两处,于陵、临淄为代表的齐国乃其一,占到了国内产量的绝大多数。从汉至唐代,一直是世界着名的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从于陵、临淄通过芝罘、蓬莱等港口通往朝鲜、日本、俄罗斯甚至美洲大陆的贸易航线有数千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周村丝织手工业仍具规模,为当地五大行业之首。至清末,各地丝商纷纷到周村投资办厂。周村发展成为山东丝绸业的中心。1936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介绍,“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绉、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现周村已成为全国12个丝绸出口生产基地之一。生产品种80余个,出口品种20余个,销往12个国家和地区。 周村丝织工业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更成为周村重要的支柱行业。不过,那时多为家庭副业。清朝中叶,周村丝织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丝绸作坊不断涌现。植桑养蚕己成为乡民的主要行业。附近地区所产蚕茧大都运往周村市场出售。“每于夏季,丝市极盛。”由此发展的结果,遂使周村成为山东内地一个重要的丝织业中心。所产丝织品,运销新疆、内蒙等地甚至国外市场,周村因此而闻名国内外。“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周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清末到民国初期,周村机械制造业也比较发达,仅制造的先进织绸木机就达二千余台。可供外销的丝绸产品十余种。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人造丝的倾销,周村丝织业曾出现过暂时衰落。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周村的织绸机械达一万四千余台,所产绫罗绸缎多达三十几个品种。后因连年战乱,周村数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丝绸业基础几乎全部被毁。到解放前夕,历史悠久的丝绸之乡濒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村丝绸业绝境逢生。党和政府首先把三百五十多户分散经营的工厂和个体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并兴建厂房,引进先进技术,使过去落后的手工操作逐步过渡到机械化生产。如今,已初步形成了缫丝、丝织、印染的丝绸工业体系。并设有丝绸研究所和丝绸学校。丝绸行业职工已达七千八百余人,缫丝、丝织、印染机械近一千五百台,年产丝绸一千二百五十五万公尺,品种达到六十个。一九八一年,成立了淄博市丝绸公司,更有效地推动了丝绸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以真丝为主的高档产品迅速增加,花色品种发展到近百个。如和服绸、电力纺、缎背绉、人丝羽纱、新华绸、美丽绸、青华缎、柳叶绉、提花被面等都是适销对路的产品。仅和服绸就有七八种规格。月宫牌一三三七○真丝和服绸,在全国丝绸实物质量评比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还有十几种产品被山东省命名为优质产品。和服绸,每公尺纬线要上一千八百拈,而且左、右两个指向,仅纬线生产就有十几道工序,比一般织物的纬线生产要多五、六道工序。由于纬线加拈,织出的和服绸能达到较好的绉效应,抗折性好,富有弹性,组织缜密,光泽柔和,手感丰满,弹而不硬,软而不纰,穿着舒适。销售日本多年,盛而不衰。 周村各丝织厂生产的线绨被面、真丝被面和软缎被面,均以花形大方、色泽鲜艳和质地坚韧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高档被面软缎的原料是桑蚕丝和人造丝,质地细腻,缎纹紧密,柔软而富有弹性。这种被面是根据原料吸色性能的不同,采用两次染色,使缎面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色彩,鲜艳夺目、富有变化,具有刺绣效果。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山水花卉,均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花蝶争艳”图案的被面上,朵朵鲜花争相开放,千姿百态,姹紫嫣红,引来百蝶翩翩飞舞,穿行其间。其设计之匠心,织作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的“天上取样人间织”的诗句,用来形容周村丝绸,并不过分。现在的一三三七○真丝和服绸,花样就有二十个之多。最惹人注目的是伞菊、牡丹、樱花、流水、灵芝、龟甲等图案,花形新奇,高雅大方。青花缎的图案也别具一格,主花有的是竹、菊、梅,或是变形牡丹、兰花,同时配以万福、吉庆、永乐、健康等图案,有十几种不同的颜色,以此制作的成套服装,除满足国内需要,畅销于泰国市场。除此,周村丝绸还远销英国、西德、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周村的丝绸业,从于陵古城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明、清时,周村的丝绸重振雄风,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拥有中国独有的古代丝绸专业街市绸市街、丝市街。二十年代,周村有丝织业户3000家,产值达411万元(全省651万元)。至五十年代前,周村经营丝绸贸易的先后有商家近百家。这里重点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商号。
‘拾’ 周村商端口的兴衰史
周村的历史
周村,号称“天下第一村”。 1.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渔猎开垦,繁衍生息。 商、周期间,已有部落和村庄。 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属地。西汉时,北部属于陵(音wu ling)县,南部属般阳县(今淄川)。 2. 南北朝时,属广川郡武强县。 3.宋元嘉五年于南部置贝邱县,属清河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属淄川,十八年改武强县为长山县,改贝邱县为淄川县。 现区境南部原属淄川县、北部属长山县。 1945年8月,周村第一次解放,置周村市建制,隶属渤海行署,后划归鲁中南行政区淄博特区。 1950年3月,周村、长山合并为长山县;11月,由长山县析出,与张店合建张周市。 1955年4月至今,周村区为淄博市辖区。
早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周村就有人类居住,迄今仍遗有早期人类居住的于陵古城遗址。自明清以降,周村作为工商重镇的地位日益显赫,至清代中叶已跃升为齐鲁工商业中心之一。其繁华景象,史书多有记载。迨至清末,周村以其特殊的工商地位,与省会济南、潍县一起被清政府辟为自开之商端口,周村的历史迈上了辉煌的顶点。100年来,周村历尽风雨沧桑。今年,周村迎来了开端口100周年。在这一特殊的时刻,每一个关心周村发展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历史,去追寻周村曾经闪耀着璀璨光芒的运动轨迹,去感受曾经有力跳动的历史脉搏,去领悟历史给予当代的启迪。
周村的战争记忆
周村历史上共有四次解放,第一次是1945年8月,第二次是1946年6月,第三次是1947年2月,1948年3月12日最后一次的解放,为最终解放潍县、济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周村的彻底解放在山东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为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特推出有关周村解放时的老照片。重温这些记载着历史真实的老照片,仿佛让我们进入解放战争的岁月,仿佛听到隆隆的炮声,看到先烈们英勇奋战的英姿,看到人民群众争先支前的身影。洞鉴古今,纵览山河,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创业守成的不易,对继往开来,开端口百年的新周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村的主要的民俗:
一,周村芯子
周村芯子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传说泰安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3月15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周村人就开始张罗着迎泰安奶奶回娘家,公推几个老成持重的人,背上泰安奶奶的画轴,快马加鞭,直奔向泰山,三叩六拜请了神灵,返至淄川地界,即有一人先行奔回周村报信,准备接驾,自此日开始,至三月十五奶奶生日,周村便开始一年一度精彩的社火祭祀表演。龙灯、狮子、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老百姓想着点子活跃节日气氛,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周村芯子。后来,周村人把芯子这一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搬到了元宵节来展玩,成为周村元宵节的一大特点。
记者在查阅了《博山志》等资料后,又得到了周村芯子起源的另一个版本:芯子起源于淄博市周村区,后传及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但品种繁多,制作精巧,表演丰富多彩的特点使得周村保持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群众习惯称为周村芯子。据老艺人讲,早在1662年(清康熙元年),周村有位老艺人为使表演达到便于群众观赏又安全的目的,整日苦思冥想。一天夜里,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点上蜡烛吸着烟袋揣摩。突然,蜡烛灯花灼高了,烛光上下闪耀,活像一个仙子站在灯芯上舞动。灯芯的启迪,使他茅塞顿开,他摹仿灯芯顶上晃动的幻影,将铁棍牢牢插在类似灯台的底坐上,铁棍高端束站着一个女孩或男童,让他们扮演各种人物,远远看去,恰似在蜡烛灯芯上舞动,其高度和观赏效果远远超过高跷,颇受人们喜爱。又因扮演者依赖衣内串通而过的铁棍作芯子来支撑着活动,所以群众都简称它为芯子。
二,挂花灯
周村自古以来民间兴挂花灯,周村花灯是中国四大灯系之一。据台湾实验中学国文教师郑陶庵1930年写的《天下第一村——周村的元宵风光》中载:“天下第一村就是山东长山县的周村,前清干隆帝来观灯时御赐的这个村名”。 干隆年间,是周村挂花灯的兴盛时代。后来玩十五闹元宵,一般性的挂灯,年年搞。周村挂花灯(又称大灯节),常例是三年一次,同时有三不挂的习惯:年景不好不挂,不太平不挂,不风调雨顺不挂。 周村挂灯,不仅是为庆祝和娱乐,并有商展之意,其工业产品以丝织品为大宗,以花丝葛为最着名,意欲借挂灯之机,把其优良产品陈列出展,广泛招徕,争取善价,以至来观灯的人们,亦不仅是在夜晚,白天也是人山人海。 周村元宵节挂灯,从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四试灯三天,十五正式开灯闹玩,十六至十八再留灯三天,一共7天,称为周村元宵灯会。每逢挂灯之际,胶济铁路的客车就拥挤几天,西起济南,东至青岛,以及沿路各地,来观灯人群,络绎不绝。挂灯在古街道,元代形成四条主道,大体成不在一个交点上的十字,东、南、西、北分别为:绸市街、大街、丝市街、银子市。听名字就可知当年之特色和繁华。如今绸市街已经退化为小巷,余者仍各领风骚,建筑为明代所传。大街是主体,想当年曾有“小巴黎”之称。 今日无税碑的传说
历史资料记载:李化熙,字五弦,号白云道人。出生于官宦世家,明末曾先后职湖州司理、河间府推官、天津兵备道、四川巡抚,清军入关时接任陕西巡抚,时值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下,崇祯帝急传檄派他任榆林三边总督,率十万大军救驾。大军开进途中,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无奈下李化熙部队退守家乡周村城,励精图治,以待时局之变。使得周村城方圆百里不受战乱祸及,一时间四方富豪、商贾、百姓纷纷迁居来此。
后来,李化熙顺应时势,初任清朝工部左侍郎,兵部侍郎加都察院右都御吏,因政绩卓越,晋刑部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太保。顺治年间,借老母年事已高,辞官回乡待奉老母;临行时,辞别皇上。顺治皇帝问他有什么要求时,李化熙言家乡赋税沉重,请求皇上下旨优惠一下。顺治皇帝沉思片刻说:“国家赋税不可免,念爱卿有功与朝廷,朕赐爱卿一道手谕,免除爱卿家乡一日税款,以示皇恩。”
李化熙遂领旨回乡,寻思免一日税何用,就把圣旨埋于祠堂下,不料,当晚埋圣旨处红光四射、大放异彩、十里可见,而且光华中似隐有巨龙浮动。次日李化熙只好取出圣旨供在家中,可是那夜光景却令李化熙百思不解。
恰一日听见门口吵闹,李化熙叫来管家责问:“为何门口如此喧哗,成何体统!”管家忙说:“是一老道姑天天来化缘,每次都来说只今日来化缘,明日不来,可不知何故第二日又来化缘。因看她年纪大施舍了几日,今天叫门房请她到别处化缘,她不听却要见大人,被门房拦住故此喧哗,不想惊动了大人。”李化熙正为圣旨烦恼忽听到“今日”二字,心中一动,忙叫管家把老道姑请进来,过了一会管家回来说“那老道姑闻听大人要见她,却不进门,只留下一破布包裹说送与大人,回头一转身就不见了。”
李化熙觉的蹊跷,忙命人打开包裹,只见包裹里是一块无暇碧玉上面满是云霞纹饰,正面刻有“元君”二字。李化熙寻思一下顿然醒悟,“碧”“霞”“元君”合起来不是“碧霞元君”吗?这是碧霞元君来点化自己。
于是他赶紧让地方官把皇帝圣旨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大街北首。这样不论哪天人们去看,都是“今日无税”,周村城由交税的“官集”变为不交税“义集”。同时李化熙组织“巡勇护街”兵丁打击扰乱市场的地痞无赖、土豪恶霸。各地客商闻风而来,周村城一时“天下之货聚焉
清朝刑部尚书李化熙在周村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经营税收上“打擦边球”大概就是从他开始的,他见当时周村税重抑商,就给当时的皇帝打了个报告,皇帝批示“今日无税”。李化熙则“胆大包天”,把皇上的谕旨刻成“今日无税”的石碑树在周村商业街上,皇帝的御批无人敢动,结果成了“大街”天天都是“今日无税”。
女儿对旱码头的感受
周村,是古代遗产地重点保护区,正所谓“中西结合,效果更好。”是啊,村的美景美不胜收。虽没有现代化的宏伟建筑,但却从骨子里透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成果。
来到周村大街,走进三益堂,据说三益堂是周村最早的印刷书坊之一,是明末清初由来自广饶县的付氏与几位亲友合资创办的。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版本,即在三益堂印刷出版的。过了三益堂,向南一直走,来到了民俗展览馆,民俗展览馆选取了婚、祝寿、纺织、生产、娱乐等与群众生活有关的场景,通过摆放大量的实物、人物模型和展板来展示当地的民俗风情。感受完了民俗风情又来到了丝市街的状元府,不瞒你说,这状元府确实是大啊,前前后后的占地面积三千三百三十余平方米,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90年),整座建筑为典型的北方四合园建筑风格、有三进院落,清砖灰瓦、雕梁画洞、气势宏伟,并建有花园和演武场,从那开始,我就立下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考上大学,当上状元,盖一栋属于我自己的“状元府”,虽说有点天真,但是,毕竟是它给了我学习的动力。丝市街紧靠着的是银子市街,这条街可是有名了,杨家大院和大染坊可都在这呢,好景虽多,那咱们也得一个一个的看呀,来,先看杨家大院,那可是崇拜的地方啊,着名的杨家大将,可就是这的啊,现在已经成为一处新的展现近代鲁商生活原貌的景点。大染坊,想必大家都知道,电视剧《大染坊》就是在这拍的,看着一块块五颜六色的布从缸里出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自豪感,这是我们劳动人民的一个大成就啊。从大染坊一直向南,就来到了魁星阁,它是由碧霞元君殿、魁星阁、观音殿三座不同宗教文化的大殿组成,佛、道、儒三教共处一地,经常有人去求神仙保佑自己的儿女靠上大学,至于是否灵验,至今无人知晓。
票号的产生
话说过去几个穷商人合伙卖柴草,可挣的钱不够回家过年。大年三十那天夜里,他们只煮了一锅稀粥,还没来得及喝,听到有人敲门,打开一看,是一个赶骆驼的老人,老人要求借宿。三个商人本没有条件接待过客的,但面对大雪分飞、天寒地冻的时节,想到老人无处可去的困境,便腾出地方来,让老人过夜。饥寒中的老人见砚台上有稀粥,便索要一碗,喝完之后,还不足填腹,便再度索取,直到喝完了那一锅,然后睡去。
三个商人饿着肚子过了大年三十。第二天清晨,老人不见了,骆驼也不见了,可驼着的袋子却留了下来,打开一看,里面尽是银驼子。三个商人傻了眼,便去追那老人,可雪地茫茫,哪里找得到?怎么办?三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用这些钱创办票号,并以“银主”之名为老人立股。后来票号发了,三个商人都成了有钱人,但赶骆驼的老人却再没有找到。所以每个票号都供奉‘银主’,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财神。
最早在周村设票号的是:山西票号大德通、大德恒“唯吾知足”告诫天下人,人生在世不要以金钱为追求目标,君子取财有道,应知足常乐,才是人生一大快事。
周村的烧饼
周村烧饼以小麦粉、白砂糖、芝麻仁为原料,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富有营养,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如果是成包的,你打开就一气吃完,要是隔夜就不好吃了。
周村为什么叫“旱码头”那?
据邹城山水文化中心主任董伟指教说:“旱码头”是没有水的商品交换地方,当时周村在齐国的时候是商品聚集交换地,由于地方环境没有水路,给当时的商人商品的运输带来很大的烦恼,到周村交易的商人与日聚增,大量的商品需要一种运输工具应运而生:有四个木轱辘、两个车把,分别在车的两头,中间放商品,大约是5米来长,木头车子有了,可这么驾驶啊?前面有一个人驾辕人拉,后面有一个人驾辕推,如果是货物装高了,后面的人看不到前面的人,驾驶的方向就增加了难度,需要喊:腰!或者是靠!怎么利用风来助四轮木头车走那?有人就在车的中间加了船上用的帆,由此可以借风使木头车子在陆地上自由的跑起了旱船,加上周村的当时的繁荣商品交易的火爆.“旱码头”由此得名,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做为周村旅游管理部门怎么保护“旱码头”知名品牌?挖掘好“旱码头”的齐文化的内涵,不必要抱着“旱码头”的金饭碗再喊饿吆!怎么理解“旱码头”?是诸多人困扰的事情。就要在这里设计一个可代表“旱码头”内涵的形象标志,那就是带帆的木头四轮车:四个轮子,两头都是车把,中间是帆,让中国人乃至外国人一看,啊!原来这就是旱码头!现在的“旱码头”现代的东西太多,直接影响了齐文化的古味,如果在这里经商的人员统一穿上齐国的古装招揽顾客,应是不错的经商手段,特色的供应邀请游客亲自制作,来亲身体验手工制造的乐趣!黄包车也不应停在博物馆里,放在大街的前面,完全可以租给游客享受去吧!”
不忍离开周村的“旱码头”
周村的“旱码头”把我们父子俩足足迷恋了三天,周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乡、百年商端口、纺织名城,"旱码头"是世人对周村的赞誉。“旱码头”是周村的名牌,我感觉 “旱码头”应是人们可观光、休闲的好去处,特别是在北方,实在是难得的古镇。如果在夜里, “旱码头”是溜光异彩,古色古香,让你沉醉在远古的时空隧道中,怎么不亲吻“旱码头”啊!我与女儿已经对周村的“旱码头”是留恋忘返,多么希望有机会再来淄博周村“旱码头”啊!
与周村的丝绸工业发展的如何相关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