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如何加快全市工业转型步伐

如何加快全市工业转型步伐

发布时间:2022-04-25 17:32:02

⑴ 如何加快转型发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一、结合银行实际,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商业银行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紧紧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要重视利润规模数量的增长,又要注重利润结构质量的提升;既要处理好效益、质量、规模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好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又要实现银行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以风险控制、资本约束、成本约束为前提,追求发展的质量、规模与速度。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商业银行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办法。但发展是有条件的,不顾客观条件制约硬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是对发展有害的。要明确发展的约束条件,在约束条件下实现质量、规模和速度的协调发展。从经济角度看,银行发展的约束主要包括成本约束(含利息费用、税收、拨备、资本金占用、风险损失等等)、管理约束、人才约束、法律约束和监管约束。
以结构优化和流程整合为重点,追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在现实约束和竞争压力下,既要重视利润规模,更应注重利润结构和质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利润总量增加和利润结构优化。同时,要以业务流程为依据,按照有利于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的原则,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流程,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发展效率。
以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追求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在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风险控制不断加强、资本约束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在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必须推进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把中间业务提到战略高度进行开拓推进,实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协调发展,变简单的借贷信用中介为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的机构。
以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的培育建设为根本,追求发展的和谐与统一。银行属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发展要以人为本。商业银行的创新源泉和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抓好队伍建设,既要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素质,更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从经营哲学的角度锤炼队伍,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整体合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着力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遵循商业银行发展的规律
去年以来,我行党委结合全行的经营管理实际,先后提出了"实事求是、规范经营"的指导思想、"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发展思路、"转变经营模式,实施战略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在全行开展了"管理年"活动和"平安建行"创建活动。全行的业务发展结构、收入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优化,资产质量得到好转,发展潜力得到增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全行经营理念进一步得到转变,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业务发展和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驶入了一条"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新干线"。
面对当前银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必须遵循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规律性,进一步增强大局驾驭能力,把握发展主动权。
以效益为目标。效益是识别和判断银行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标志,追求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是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的一切经营活动首先都要以效益高低为准绳,以有没有效益为评价标准。
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银行的发展,客户的服务,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仅要不断提高全行的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技能、服务手段、服务质量,而且要为客户创造价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客户,为了一切客户,为了客户一切"。
以管理为基础。企业的经营关键在管理,银行的业务发展、风险防范、效益的提高,管理是前提、是基础。强化管理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以管理为基础,强化全行的基础管理、增强全员的合规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全行管理水平。

三、着力转变经营模式,加快业务战略转型步伐
转变经营模式,实施战略转型,是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战略转型的关键,是商业银行改善收入结构、增强盈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结合我行实际,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高度重视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投资银行业务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可以说,作为商业银行,谁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谁就抓住了竞争的主动权,抢占了战略的制高点。投资银行业务是关系到中间业务能否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的关键。
加快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由于多种原因,客户对电子银行产品的认知度和熟知度还不高,主动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还不多;客户和员工的服务收费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部分行对电子银行业务还不太重视,主动营销和宣传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加快电子银行发展,必须做到积极创新思路,创新服务,积极营造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氛围,才能够快速推进电子银行发展。
巩固扩大代理证券业务。代理证券业务、尤其是代理基金业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更得益于我们观念的及时转变,得益于顺应资本市场发展采取的积极措施。面对资本市场的快速变化,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不到位、风险提示不到位的风险,向客户充分揭示风险,让客户明白投资有风险,把投资的风险告示责任做在前头,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同时要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特点,积极研究市场,及时寻找和发现替代产品,避免业务发展的大起大落。
持续提高弱势产品的竞争能力。对银行卡业务,要不断扩大发卡触角,提高持卡比例和消费比例。对公人民币结算业务,要进一步提高收费服务意识,扩大结算帐户群体和结算收费面。

⑵ 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应该怎么做

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协助企业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维持竞争力的关键途径,企业想要实现管理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数字信息化是重要手段。对于制造业而言,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无法适应个性化需求实现定制化开发。

当前制造企业面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价格利润下降、产品复杂性增加、产品与服务融合等诸多压力,对企业效益影响很大,迫切需要提升个性产品、实施以用户为中心差异化战略,以更灵活、敏捷的研发+服务快速响应多样化和定制化开发。

为克服传统企业设计制造能力的封闭性、局限性和不完全性,提高产品设计、产品制造的整体灵活性和敏捷性,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生产效率需要大幅提高,管理和维护数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实际情况,采用管理软件如PLM则成为解决智能工厂建设必要措施。

PLM是一体化的信息系统集成策略,通过“上承CAD,下接ERP”,覆盖了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相关流程和产品定义数据的管理,贯穿从概念、开发、设计、试制、生产、销售和服务各个阶段,与CAD、ERP等应用和管理系统广泛而深入的集成,能够提高企业的研发管理水平,实现高效通过变更申请、变更决策、变更执行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实现快速达交。

⑶ 如何提升当今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速度和质量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就增长速度来说,第一产业增长
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则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就就业比重来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优化。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到2007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这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在发达国家,GDP构成情况一般如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超过5%,第二产业不超过3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的,为6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空间还很大。
1. 农业
(1).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些地区的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矛盾比较尖锐。
(2). 农产品品质、品种结构尚需优化,缺乏优质农产品。我国的农产品虽然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但随着劳动力价格上升以及物资价格上涨,这种优势会逐渐丧失。而且中国农产品还存在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再加之国际贸易壁垒的作用,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相对于其体国家会逐步下降。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落后,还处在初级阶段,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比例不协调。
2.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总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生产结构尚不够合理,结构升级速度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而且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率却在绝对下降。 (1).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我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较大程度上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 获得的,这就易产生行业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和附加值低的环节,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的问题。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
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比重约为6%,但研发投入却仅占0.3%,研
发投入严重匮乏。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高度依赖,企业无法在品质、创新方面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
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在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
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我省工业正面临
着严峻的挑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现。
1.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部门转移到了第二产业部门,但是第二产业内部各部门的相对变化较为缓慢。七八十年代,浙江省的主要工业部门是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和建材工业。但由于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变化缓慢,这种状况延续至今,纺织、机械(包括电机)和化工这三大工业部门的地位基本没有变化。
2. 在产业发展上,一般的规律是过去的路径制约未来的发展方向,浙江的资源优势是拥有众多的企业家资源,但多数企业家还是缺乏学习过程磨练的原始企业家;与此相适应,浙江的企业组织结构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角,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样的经济结构将导致投资决策的分散化,这对企业适应需求多样化的下游产品的市场竞争是有利的,但是要形成以规模效益为主要竞争力的重化工业就有不利的一面。
3.产业空心化问题导致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增长乏力。企业大量外迁,传统产业优势渐失,有的已日趋萎缩。由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紧缺等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纷纷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土地资源丰富、并有较多优惠政策的地区迁移。产业空心化会破坏一、二、三产业的合理比例,造成供求结构
失衡,贸易收支恶化或逆差加剧。所以在浙江省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还不严重的时候就应该加以调整。
三.误区
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响应国家政策,转型升级是各地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个别地方制定的转型升级目标﹑标准较高,实际行动比较迟缓或偏离目标,我们要防止这种情况。
二许多人都认为依靠外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可以较为迅速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也确实引进了大量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实际情况是我们自己还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其效益都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换取的加工费。
三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就目前许多地方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成了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产业。他们并没有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
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相应的产业链条及服务,就一味的追逐新兴产业;也没有对传统产业进行创新,继承发展,就给与全盘否定,有失合理考虑。
四.对策
第一,政府要要明确自身责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通过体制创新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直接增加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财政投入;政府要把握国际产业分工趋势,并结合浙江省的产业结构的问题,例如,产业空心化,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集市场之力和政府之力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依托大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
第三,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好基础。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扩大内需来促进工业的持续平稳发展。
第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解决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结构优化紧密结合,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社保、人才、就业等相关政策,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在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努力培养主导产业,加强对朝阳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做好夕阳产业的退出政策指导工作,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同时要保证工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力争工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实现工业发展动力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
第六,加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引进高素质人才。一方面,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加强高校的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育制度;还可以分级分批开展企业家增强创业创新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轮训,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在就业﹑居住﹑生活条件等方面政策的改善,来吸引海外人才。
第七,提升广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了广大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广大干部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化对加快转型升级的认识,提高了推进转型升级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为欠发达地区绘制了新的发展蓝图,振奋了广大群众的发展热情,增强了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⑷ 如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二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规划,落实并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统筹推进20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二是完善市场培育、应用与准入政策。支持扩大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市场,继续做好“三网融合”工作,加快建立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管理程序。三是加快突破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大投入、依托企业、健全机制,整体推进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研发,争取掌握一批具有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
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二是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加快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成熟适用清洁生产技术普及率。四是着力推进精益制造,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制造水平。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广应用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总的要求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模效益显着的行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重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准则,尊重企业意愿,由企业通过平等协商,自愿自主地开展兼并重组。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相关行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服务管理体系,努力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障碍,规范行政行为。三是推动体制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完善治理结构,增强技术优势,开展管理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国际竞争力,推进转型升级。四是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形成结构合理、有效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五是加强统筹兼顾,维护企业、社会和谐稳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兼顾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债权人、债务人和企业职工等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社会和谐稳定。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
要立足我国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构建结构优化、水平先进、开放共赢、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一是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二是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巩固传统业态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从促进消费升级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特别是要把基于宽带和无线的信息消费作为新一轮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新兴消费热点。三是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推动农村服务业水平尽快上一个新台阶。四是紧扣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要求,加强陆海统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五是统筹国内服务业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推动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深入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服务业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服务业国际合作与竞争。五是大力推进服务业各项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新政策支持,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业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五、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小型微型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建立财政支持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发14号文件“资金总规模要逐年增加”的政策,继续加大力度,建立资金总规模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要抓紧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工作。加快出台基金设立、管理、运作等相关文件,让基金尽快发挥作用。三是要进一步研究税收政策。突出扶持科技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形成系统完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四是要继续清理整顿涉及小微企业的不合理负担。继续减免部分涉企收费,规范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
第二,要进一步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精神,研究建立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信贷产品创新。要加大政策引导小微企业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力度,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多方位满足小微企业金融需求。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大力转变中小企业发展方式,坚持“专精特新”,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坚持集群发展,积极发展专业化产业集群,提高中小企业集聚度,提高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坚持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坚持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基础管理,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第四,大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立和完善为小型微型企业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增强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重点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质优价惠的服务。

⑸ 企业如何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为目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促进我省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下原则:

—— 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的原则。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关停并转国家明令禁止的产业、淘汰的技术、污染严重又无力治理的行业和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的产业、产品。大力发展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

—— 坚持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原则。始终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推动力,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环保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 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机制运行和政府优质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中小企业应主动捕捉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进行调整。同时,政府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调整目标的实现。

—— 坚持发展特色经济原则。产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专业化生产和流通基地,逐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是: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推进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发展最终消费品;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企业和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坚决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淘汰技术落后、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产品。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1、机电工业。围绕农业科技和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以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大力发展先进适用的种植业养殖业机械、收获机械、农牧产品深加工机械和成套设备;依托大型企业集团或优势名牌产品,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原则,重点发展为重大或成套技术装备、输配电设备、汽车等重点产业配套服务的零部件制造加工基地;面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需求,加快发展安全、可靠、高效、节能、舒适、快捷的家用电器产品和塑料、橡胶、电子、印刷、文化、日用化学等产业所需的技术装备产品;积极发展节约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设备、城镇垃圾处理和大气、水资源污染防治设备;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按照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发展机电仪一体化、智能化产品和重要、专用机械基础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化学工业。重点发展涂料、染料、医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防腐剂、保鲜剂、水处理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胶粘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和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工产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化工制品,拉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化肥工业要抓好现有氮肥企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以煤为原料的氮肥企业应加快新型造气技术的改造;大力发展高浓度氮肥、磷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合肥料生产,努力调整化肥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种农药和易回收、可降解农膜。大力发展新型精细无机化工产品、新型生物化工产品、新型信息化学品、新型高效催化剂、工程塑料及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产品、有机硅产品、有机氟产品、新型膜材料及制品、无机纳米材料、生物活性饲料及肥料、与高等级子午线轮胎生产及配套的专用材料等。

3、食品工业。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输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以生产高质量的绿色食品为中心,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开发新资源、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向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天然、保健的食品工业化方向发展,采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食品产业,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点开发和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速冻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分离技术、食物成分重组技术、气调保鲜技术、辐照技术、微波技术、挤压膨化技术、超细磨技术、高压灭菌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

4、医药工业。化学制药业,大力推进原料药的规模生产,做好原料药的深加工,积极开展新型剂型的研究和应用,加大新型抗生素药品的引进和生产力度,重点扶持采用国内先进技术生产的替代进口药品。生物制药业,大力发展以动物、微生物组织、器官或生物体为原料,采用生化技术提取制备的生化药物和生物制品,重点扶持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为特征的现代生物工程药物;同时大力发展生物诊断试剂的生产与研发。中药工业,按照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药中间体和特色中成药及广泛应用现代技术的中成药。医疗器械工业,在继续发展一般性医疗器械、卫生材料、 医药中间体、药用辅料、包装材料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殊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研发。加大对有特色的健康产品的支持力度。

5、冶金工业。钢铁工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替代进口的钢材品种,推进钢铁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板材管材和特种钢的比例。有色金属工业要把建设世界铝工业基地作为有色金属工业的主要目标,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箔、大型工业型材等精铝深加工产品,拉动铝工业发展。利用技术优势和生产潜力,积极发展黄金、铜、钼、铅、锌等有色金属的深加工。大力发展新型、高档耐火材料,积极开发中、低品位铝土矿选矿、提纯、锻烧工艺技术。

6、建材工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搞好深加工,延长产品链条,增加品种规格,发展替代进口产品。加快对现有水泥行业技术改造,鼓励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提高高标号水泥比例,促进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电子、汽车、医用等特种玻璃、高性能玻璃等,提高玻璃深加工能力。积极发展新型节能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材料、新型建筑密封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化学建材、利废建材、高档卫生洁具和节能、节地、高强、轻质、保温性能好的新型建材产品。积极开发高技术陶瓷和非金属矿超细、改性深加工技术及装备。

7、建筑业。积极开发建筑节能关键技术、新型建筑结构系统、墙体吸收噪声技术与材料、高层建筑与空间结构设备、建筑施工关键设备、住宅高性能外围护结构材料与部件、建筑隔震减震材料、市政设施用复合管道等产品。建筑施工企业要积极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施工技术,加强管理,提高职工素质,打造精品工程,提高施工资质,积极参与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港口、水电等国家重点基础工程建设。积极参与城镇园林绿化及生态小区、集中供热、供气及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8、轻纺工业。要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及城乡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1)造纸工业。大力发展新闻纸、高档书写纸、胶印书刊纸、信息用纸、办公用纸、涂布纸、中高档生活用纸、特种纸和A级牛皮箱板纸、A级高强度瓦楞原纸等高档包装纸。加快低档印刷书写纸、凸板纸、白板纸等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调整用浆结构,逐步提高木浆比例,鼓励林纸一体化生产和再生纸生产。加快大型成套造纸机械设备和纸张深加工设备的开发、研制和生产。坚决限制质量低劣的黄板纸、箱板纸、瓦楞纸、卫生纸的生产。

(2)皮革工业。鼓励以制革业为基础,促进畜牧业、皮革业联合发展,建立优质原料皮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新的原料皮资源。大力发展鞋面革、鞋里革、服装革、包袋革、家具革和汽车座垫革等。积极推广采用皮革后整理加工技术,大力发展皮鞋及皮革制品等终端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以品牌带动制革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以饲养动物为主的皮毛加工业,提高大宗产品(山羊、绵羊、狗、兔皮等)的染整技术、粗皮细作技术,进一步提高高档原料皮(水貂、蓝狐、貉等)加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

(3)包装工业。积极开发为农副产品、工业产品、装饰品、工艺品配套的包装纸、袋、盒、箱、绳、带等各种包装用品和包装机具,积极开发新型包装材料和新型复合材料。

(4)纺织工业。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纺纱、织造两大行业。采用紧密纺及无梭织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把引进与采用国内先进设备结合起来,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实现“三无”(即无接头、无卷、无梭)或提高“三无”比重,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支持服装、装饰及产业用纺织产品的发展,采用定牌生产及兼并、联合等方式,创名优拳头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发功能化、差别化纤维,提高印染后整理技术。

(5)日用化学工业。大力发展酶制剂、新型助剂,开发和推广无磷洗衣剂、洗衣粉;积极开发适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表面活性剂、助剂、织物调理剂;逐步减少糊式电池、镍镉电池比例,禁止发展汞电池,大力发展无汞碱性锌锰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高性能电池;香精香料生产应重点采用新技术,发展天然香料生产;化妆品要提高原料质量和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拓展中高档产品。

(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积极采用信息网络技术,把信息网络技术与企业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国民经济和信息化的需要,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基础元器件和电子原材料产品。鼓励生产光缆、光电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电子专用材料,路由器、集线器、网关、网卡等网络设备,鼓励开发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生产、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测试、辅助制造、辅助工程系统等产品。

2、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超硬材料、高纯超细微粉材料、优质高档耐火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精细化工和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刹车材料、高性能涂料、新型催化材料等,形成产业规模。积极推动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产业化。

3、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微生物发酵和酶催化为核心技术的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食品、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生物降解材料技术产业,形成产业化规模。

4、先进环保产业。重点开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城市污水处理利用成套工艺设备、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烟气脱硫工艺及成套设备、大型高效除尘器、高浓度工业废水及工业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备、水处理药剂生产与应用的工艺与设备、环境与污染源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测系统、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石油类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难处理金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三)积极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积极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玉雕、丝毯、档发及制品、速冻食品、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开发、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扩大生产规模,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四)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在巩固卫生材料、起重机械、阀门、造纸机械、建筑机械、汽车配件、电线电缆、普通水泥、耐火材料、钢卷尺、玻璃钢制品、玻璃制品、布鞋胶鞋、办公家具、玉雕、丝毯、皮毛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产品的适应性调整,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各地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拳头产品,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系列化配套,市场化销售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格局。依托群体工业优势,辐射带动同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特色产业和专业生产基地,形成产品优势、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区域特色优势,促进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

(五)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

1、种植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工厂化农业和观光农业。大力发展花卉生产,重点发展名贵稀有品种、鲜切花和造型盆景,积极开发生产草坪植物、绿化花卉和观赏植物。大力发展园林设计、绿化、施工业。

2、养殖业。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提高生猪、禽、牛、羊等集约化饲养水平,大力发展外向型养殖业。突出发展奶类生产,建立优质奶源基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类药物、化学物质、激素残留和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确保食品安全。加强大型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积极研制开发高效疫苗、低毒低残留的鱼药、蚕药、蜂药等新型兽药及各种新剂型。

3、饲料工业。大力发展配合饲料、浓缩饲料、蛋白质饲料和预混合饲料等饲料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增值。积极研制、开发、生产安全、无污染饲料添加剂新品种,鼓励采用生物技术和中药生产饲料添加剂,严禁滥制、乱用饲料添加剂。

4、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加工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加工深度,增加花色品种,扶植建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研制、开发、引进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等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分割肉、冷鲜肉、小包装及快餐食品。稳步发展传统蛋制品加工业,大力开发蛋粉、液体蛋等新型蛋制品。积极发展乳品加工业,加快纯牛奶、酸奶、奶酪、风味牛奶、酸乳饮料和强化乳饮料等系列产品。加强对畜禽内脏、血、皮、骨、筋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提高畜产品加工的综合效益。

(六)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在继续发展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文化娱乐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新兴产业,包括现代物流、通讯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风险投资、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服务业;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行业,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体育、城市改造与服务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系统改革。

(七)淘汰、禁止、限制发展的产品和生产能力

1、严格执行国家《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第一、二、三批)。淘汰和禁止发展污染严重、低水平、小规模的企业,坚决制止严重污染环境的“15小”企业、“新5小”企业死灰复燃。

2、坚决遏制无市场或市场已趋于饱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一般性工业项目的重复建设。关停或压缩落后生产工艺和破坏资源的小企业。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合作,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相互分工协作的机遇,积极发展为装备工业、大型企业、跨国公司配套的高科技产品和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在产品和技术结构上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中小企业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塑造正确的品牌观念,增强打造民族品牌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积极实施和推进名牌战略。企业要主动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加强营销策划和广告宣传,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一批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对国家和省认可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增强品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一批拥有名牌产品或独特优势产品、资本实力较强、经济效益较高、经营机制好的企业(集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改革改制改组步伐,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抓住有利时机以联合、兼并、租赁、购买、参股、控股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引导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增强企业活力。引导企业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从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体系、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进行全方位创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管理组织高效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作为创造市场的基本动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四)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和深度开发日本、东南亚、港澳等传统市场,重点开发欧美市场,大力开发俄罗斯、东欧、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市场,培育新的出口区域。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级工业制成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制成品转变,培育和扶持一批名牌出口产品。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型、技术开发型、贸易型实体以及技术研发机构,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强化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积极争取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的支持,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拓宽出口渠道,增加出口创汇。

(五)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中国中小企业河南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法规、产业导向、行业发展动态、经济发展趋势、投资融资、最新科技与成果、产权交易和合作项目、市场需求、推介产品、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务。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积极组织社会上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咨询、认证机构和知名专家,为中小企业开展管理咨询、企业诊断、企业策划服务和质量认证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技术创新服务。充分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资源,通过组织产学研对接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项目论证、产品开发、科技攻关等服务,帮助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四是市场开拓服务。鼓励各类贸易、商会、协会等组织,为企业提供产品洽谈、展销、订货、进出口代理、招商引资、营销策划等服务。五是教育培训服务。加快建立河南省中小企业的人才开发系统,确立一批培训基地,采取讲座、短训、函授、脱产等多种方式,重点抓好创业者、经营者、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联合大专院校,通过学历教育、中长期培训,脱产或在职培训等形式,及时为企业提供各类实用人才。六是创业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建立各种“孵化基地”,促进新兴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创立,开发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难的社会压力。

(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有序发展的原则,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产业集群、小城镇建设、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合力建设,统筹规划,共同发展。严格遵守国家土地管理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整合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发挥规模效应。撤销或合并规模偏小,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发展缓慢的各类园区。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健康发展的目标,修订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园区软环境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充分发挥群体产业优势,引导中小企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

(七)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快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努力建立起以省、市、县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性担保为两翼,多层次担保、联保、互保的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担保。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集中授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贷款、担保的“一条龙”服务,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指导、帮助企业做好主板上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和香港板上市的培育准备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等。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组织有条件的企业争取省工业和农业结构调整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火炬计划”资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用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八)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节约资源、能源,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加强对有色金属、煤炭、化工、医药、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行业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加强对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食品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污染治理,切实保护环境。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进沼气产业化,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使全省中小企业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九)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小企业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艰巨性,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切实抓紧抓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中小企业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产业结构调整上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要从实际出发,常抓不懈,为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服务,真正把结构调整落实到企业、项目和产品。要加强研究国家和省发布的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和投资导向信息,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

⑹ 浙江应该如何更好的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第一,政府要要明确自身责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通过体制创新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直接增加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财政投入;政府要把握国际产业分工趋势,并结合浙江省的产业结构的问题。
第二,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三,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好基础。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扩大内需来促进工业的持续平稳发展。
第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解决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
第六,加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引进高素质人才。
第七,提升广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了广大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⑺ 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议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为载体,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加快做大、做优、做强。

⑻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话题缘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新突破,首要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那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里?去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从目前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大西洋 ”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将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组专家文章对如何调结构促转变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有益见解。 实施六大战略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广东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推进广东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引领产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广东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同时,加快扩大内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深化区域产业合作,拓展产业腹地,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具体来说,广东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有六大战略任务。 1.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全球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广东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术革命发展路径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低碳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等,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力争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前沿技术创新,破解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主控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和腾飞。 2.率先布局关键基础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充分利用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关键基础产业,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广东要以装备制造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抓手,优先发展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中场产业”;以沿海经济带的加快布局为契机,在港口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大的、有腹地支撑的沿海城市形成石化、钢铁、船舶等沿海重化产业集群。加强空港、海港、内河港、铁路、高速路的联动,推动粤港澳基础设施的“无缝”衔接,加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3.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驱动要素转变。以技术、品牌及产业链整合带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实现产业发展由劳动力要素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所在。对于仍具有增长潜力或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创意研发、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提升产品档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依托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高度融合,产生新的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如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时尚文化、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都市产业等。 4.坚持扩大内需,建立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良性互动机制。根据消费结构变动实现产业结构变迁与升级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广东要增大有效供给,消除无效供给,形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互动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坚决控制总量、抑制产能过剩;对新能源(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集中有效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防止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引导有序发展。 5.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广东要努力协调资源环境约束与产业高速增长的矛盾,大力培育绿色现代产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实现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发展“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实现产业与土地、生态、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6.继续深化经济国际化战略,构建开放型、全地缘的产业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全地缘的产业合作格局是在开放性经济条件下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广东要继续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巩固与拓展产业优化升级的内陆腹地;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更紧密的产业合作,联手抢占产业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以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产业链构建为切入点,提升粤台产业合作水平,重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国际优势;全方位推进与东盟的区域经贸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推进与环大西洋地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高位对接,力争获取引领产业升级导向的前沿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 跳出传统“生产导向”理念加快转方式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硬性发展方式,而不是基于一种价值链为核心的柔性发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视对事关财富和利益主权的渠道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的掌握,而过度关注产量和规模。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 广东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还要有“广东特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工程,牵涉到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各种因素、政策和利益关系。因此,与明确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的要求相对应,从策略和战术上应明确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则,各部门又会出现新一轮的“本位主义”,各自强化自身的部门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主次不清,先后颠倒,甚至出现一种“新方式未建立起来,旧方式反而卷土重来”的局面。 首先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和“瓶颈”领域“加快” 首先,广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要“加快”,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快呢?显然,构成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和“瓶颈”领域需要加快。例如,制约广东扩大内需的流通渠道不畅问题,就是一块严重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长”;再如,过去一度视为特色和优势的“两头在外”,现在却成为了明显的“劣势”,更需要“大补特补”。总之,要“快而不乱”,不能胡乱地都“快”。尤其是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过剩经济已经是“常态”,在扩大和鼓励生产方面,要谨慎再谨慎,不能再动不动“上项目”或“政策倾斜”。 方向:从制造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服务业中从流通等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起步 其次,必须明确转变的大方向。什么才是正确的转变方向?这需要从不同的层次上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如,广东大部分区域已处于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市场化后期和城市化中期,与之相适应,其产业结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朝着升级转型的正确方向变化,而不是“逆向”而变。再如,广东经济正整体处于从制造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而服务业的发展却是有优先顺序的,必须从商贸流通等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起步,逐步向创意设计、高端咨询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而不是反过来。 突破口: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 再次,必须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广东经济过去30年的最大成就和标志,就是成为了“世界工厂”,形成了世界上区域最密集的工厂群和人数最多的“工厂主”。在这种世界历史上最浩大、最快速的“造厂运动”中,以“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和“低成本、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广东制造”无疑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初期和中期的一个符号和缩影,这也是广东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么,“新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如何选择?是继续单一地按照“生产至高无上”的理念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方向推进?还是针对前面所说的“短板”和“瓶颈”对经济结构实施革命性再造? 从目前来看,上述两种路径的选择一直都在进行。有些部门和学者始终热衷于按照“抓生产”的思路来考虑各种问题,始终坚持“一切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以为现在只要把“生产型企业”的升级转型完成了,就抓住了龙头和根本;还有一些学者和实际部门则认为必须跳出传统的“生产导向”理念,认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硬性发展方式,而不是基于一种价值链为核心的柔性发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对事关财富和利益主权的渠道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的掌握,而过度关注产量和规模。 我认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如果仍然把过多的精力倾注在生产和制造领域,把大量的资源注入到始终受产品生命周期约束、竞争激烈且价值增值波动的生产制造领域,显然不是广东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出路。广东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倾注在资本和流通领域,打造和养育一大批广东本土的大商人、大资本家,并推动主导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工厂主”型的企业家向支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商人型”和“资本型”企业家的转型。 进一步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广东企业从“工厂主时代”转型到基于市场主导权的“大商人时代”和“新资本家时代”,并站在全国和全球的高度,去整合渠道和资本资源,将“广东制造”纳入自己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参与国内外分销网络的构建和控制,大力推进符合现代资本理念的工厂和企业资本化进程,使广东赢得未来30年甚至更长期内新的竞争力。 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转方式重要切入点 要加快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我省资源紧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效支撑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是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当前,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是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以及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国广泛接受,许多国家都将生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乃至支柱性产业进行发展,生产服务业日渐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内地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外经济发展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薄弱环节。 生产服务业是指为各产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服务的行业,其服务功能涉及企业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诸多环节,目前,物流、研发、设计、信息、中介、金融、商务等行业均以提供生产服务为主。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高端化和高级化,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高增长、知识密集的“三高一密”特点。加快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不仅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更是一个现实性问题,对于有效解决我省资源紧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构建全省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是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我省生产资源要素紧缺、扩大产品输出 当前,受到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全球经济放缓带来国外需求锐减的双重压力,加上庞大工业品生产能力与销售市场不足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迫切要求通过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来缓解这一矛盾。 一方面,我省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但生产所需的资源匮乏,主要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靠省外调入或进口,在全球性资源日益紧缺和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我省生产资源要素的获得及对生产要素成本的控制变得更为艰难。通过建设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特别是建立高效的原材料采购基地、现代物流运作体系,可以更快、更多地掌握省外、国外的资源,保障我省制造业生产需要。 另一方面,我省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出口和调出外省是消化我省制造业巨大产出能力的重要渠道,2008年广东省出口产品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42.2%。但这种产品销售较高对外依存度的状况使得我省更容易受到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显得更为迫切。通过建设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特别是在国外和省外建立展销中心、品牌营销中心、物流配送体系,可以有效支撑我省产品的调出外省及出口,保障我省制造业的持续增长。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和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产业竞争力始终位于全国前列。随着全国各地开放力度的加大,我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受到严峻挑战。为提高我省的产业竞争力,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但强调的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升级。然而,单纯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10%左右,产业链上游的产品设计和研发,下游的品牌建立、售后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均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直接的支撑意义。发展生产服务业,特别是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从而改善我省制造业的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的状况,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推进产业转移,实现我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为解决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产业转移发展战略,然而,目前我省生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产业转移成本不断上升、转移企业存活率下降,对产业转移战略产生了严峻挑战。 通过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加速新型产业在珠三角地区的引进和诞生,防止产业空心化和产业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发生,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能加快落后地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转移承载地生产服务配套水平,同时还能促进珠三角发达地区先进生产服务业的跨区域供给,弥补粤东、粤西、粤北诸如研发设计、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务等供给不足,降低产业转移成本,更加有效地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出去,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促进我省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切入点 2008年我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51.6:42.9,尽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我省制造业相对发达的情况相比,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短腿问题。要解决我省工业长、服务业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而高效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是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我省生产服务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的总量,还可以有效支撑工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⑼ 如何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央果断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我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十三五”期间,技术改造工作应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技术创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新要求,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和产品高端化为重点,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动企业普遍实施技术改造,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河北制造业升级版,尽早实现建设制造强省的目标。

阅读全文

与如何加快全市工业转型步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奥迪名牌在哪个位置 浏览:839
宝马二手车可以砍多少价格 浏览:477
奔驰威霆怠速多少正常 浏览:911
什么是工业投资公司 浏览:837
汽车都有什么专业 浏览:582
奔驰网关线电压高为什么 浏览:157
奥迪车大保养有哪些 浏览:636
汽车被水淹了修修多少钱 浏览:714
奔驰glk30009年的多少钱 浏览:735
江门市工业用峰平谷时段如何划分 浏览:931
白人为什么能工业革命 浏览:394
汽车没劲什么原因 浏览:557
宝马汽车怎么查看电压 浏览:921
奥迪s3用的什么钢炮 浏览:278
怎么制作汽车轮胎测压 浏览:489
长途汽车最快多久 浏览:65
沙吓工业区更新什么时候开始 浏览:216
奥迪a4跟雅阁哪个加速快 浏览:977
哪些工业属于技术主导型 浏览:68
奔驰宝马怎么装 浏览: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