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在什么时候进入了工业社会
中国还没进入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的代表是英国的工业革命,然后很多英国人跑到了北美,建立了美国,所以美国是更现代的工业社会。特别的还有两个国家就是德国和日本,二战前期爆发吸收和发展了工业技术。
法国当时是产生了反对工业革命的思潮,其代表就是巴黎公社。
中国是有沿海,但内陆巨大的国家,那个时代交通极为不便,因此民众很难取得由工业革命的带来的好处,所以国人接受了马克思的保守理论。
中国所以到现在仍旧保守的接受工业改进,而不是工业革命。也不理解工业革命的精髓。一个总重要的现象就是禁枪,禁枪政策就是来源于没有从深层理解工业革命。
武功是肉体,枪支是工具,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会使用工具,中国到现在人就是武功,不懂机器人,也不懂变形金刚,看美国大片一律是枪炮轰鸣,看中国片都是武功超群。
禁枪使得军火商没有市场,没市场的军火商也就不会再有科研力量去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开发。而美国没有禁枪,军火商不断地在销售,获得利润用于再生产,所以即使美国单兵武器的科技成就都远高于中国。
B. 中国工业化进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
新中国队对原外资企业、国民政府经营企业、民间私营企业以及手工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兴建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大跃进时期"以钢为纲"的方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工业景观。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在动荡中曲折发展。处于备战考虑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业基地的"三线建设"运动,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
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首钢搬迁都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参考资料:http://ih.landscape.cn/intro.htm
C. 中国从哪一年开始封建社会,哪一年结束,哪一年进入工业时代。欧美比中国封建社会少多少年
中国史公认的封建社会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1911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开始,至清朝灭亡结束。工业年代不是历史概念,历史上只有工业革命这个概念,但是两次工业革命中国都错过了=_=
欧美,我笑了,美国根本没有经历封建社会这是常识。欧洲是中世纪为封建社会,历史上 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手机码字很痛苦,求采纳
D. 中国工业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这个东方大国在内战的洗礼之后,已经俨然是红色阵营中的代表。在新政府的规划下,它对经济的暗中发力已经准备了三年。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苏签订了156项工业建设工程,从国防,机械,电子和能源工业弥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打响了中国工业的奠基之役。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4)中国工业社会什么时候开始扩展阅读:
早在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苏时,就提到了邀请苏联技术专家来华的相关事宜,并带回了200余名苏联专家。
然而对于全面铺开的新中国经济建设,编制“一五计划”这样的鸿篇巨制,这些专家显然不够。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专程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谈,要求增派专家800名。
此外,中方还希望苏联提供各种工业标准和技术资料,用于“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于是,1950~1953年间,苏联专家带来了大量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总重量达600吨。
在苏联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大地上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中国的五年计划虽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它在中国崛起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E. 工业化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工业化进程,起始于“一五”计划时期,追溯至洋务运动时代。此时,中国开始着手建立军用民用工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汉阳钢铁厂等。这一阶段,中国在工业建设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标志着中国正式踏上了工业化道路。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在“一五”计划的引领下提出的,从那时起,中国已奋斗了半个世纪,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期间,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制造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升。
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始终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同时,中国还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尽管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中国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布局、深化改革开放等措施,中国工业化进程稳步向前。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F.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什么时候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6)中国工业社会什么时候开始扩展阅读:
背景资料: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最初只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
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为此花费约100年时间。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
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迫使各国对工业化的发展进行某种限制和改造。
G. 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是什么时候
中国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于何时 ,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认为,“早期工业化”(Early Instrialization)所指时间是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前期[1];费维凯《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他的官督商办企业》一书认为,中国“早期工业化”(The Early Period of Modern Instrialization)发生于晚清到民国初年[2];马敏《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认为,“早期工业化阶段,主要指1860年代至1949年的近代工业化,但往前可追溯到明清时期”[3]。三家之所以分歧较大,关键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一 文,从丝、棉织品出口驱动的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巨额白银资本,江南市镇雇佣工人群体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地权分散化趋势与田面权、田底权的分离等方面,论证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其中一节讨论了以雇佣工人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市镇人口结构的变化作为江南市镇内部变革和早期工业化的重要指标,揭示工商业人口比重的增大与市镇早期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确定了衡量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准。[4] 本文在此基础上,专门以传统的区域工业,特别是区域支柱产业从业人数增长为关键指标,分期估算明中后期到清末民初江南传统工业从业人数增长情况,论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发展的时间和标志,以与上述各家研究相呼应。
H. 中国出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原因是什么
1953—1956年,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特点: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原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