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我们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实现。进行现代化建设,使满目疮痍、百业凋零的中国振兴起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开始作为突出的历史任务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振兴中华的首要目标,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种选择。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一直没有走通。太平天国的领袖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就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主张,但太平天国革命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了。戊戌维新的领袖康有为则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也是昙花一现,仅一百天的时间,戊戌变法就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挂出了民国的招牌,却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下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事实。中国没有经过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充分阶段,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本来就很脆弱,更没有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走资本主义的回头路,不仅不可能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附,而且有可能丧失已经实现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而当时的新中国遭到西方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孤立,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实行禁运、封锁,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则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没收官僚资本,就消灭了80%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1952年,资本主义经济只占国民经济的6.9%,大约是新中国国营经济的1/3。新中国的成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工农联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掌握了国家领导权,不仅为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准备了阶级力量,而且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政治前提,工人阶级可以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作为杠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已经是一种客观趋势。
解放后,我们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由于获得解放而空前焕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巩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政权。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于1952年底1953年初,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再一次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实现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近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实现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振兴中华”的伟大夙愿创造了政治前提,开辟了中国走向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光辉道路。
从此,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尽管在一段时间,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在短短的20多年里,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坚持全面改革和开放的道路;是一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历时70年,跨越两个百年、两个千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振兴中华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创造、并将继续创造举世瞩目的成就。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