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英国工业变革怎么改革

英国工业变革怎么改革

发布时间:2025-04-15 15:21:46

⑴ 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是什么

(1)生产力发生飞跃。工业革命是从工具的变革开始的,首先是属于生产力发展中的革命。生产力主要有两项,一项是生产工具,一项是人。通过工业革命这两项都发生了革命变革。通过工业革命,手工工具转变为机器,手工工场过渡到了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果,标志着技术革命的新工具即蒸汽机普遍用于各种主要生产设备,并形成为社会生产能力。通过工业革命,创造和掌握工具的人也发生革命变革。个体的劳动农民和手工工人变成了产业工人。由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以及资本家是在竞争中求生存的,使它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因而通过工业革命,生产率迅速提高。由于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生产力发生飞跃具有重大的意义,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尾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生产力是区分社会性质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先进与否,反映出一个社会内部发展水平的高低。先进的生产力是新的社会制度优越于旧社会制度的重要表现,战胜旧社会制度的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决定着新的社会制度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的速度生产力发达与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还是贫困落后的标志。总之,通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发生了飞跃,这就为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前资本主义制度并最终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就彻底完成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2)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是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结构也要相应发生变化。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手工工场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大工厂,资本主义工资雇佣劳动制度这种生产关系普遍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和管理经营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所有制方面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剥削阶级内部力量的对比。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统一性、标准化,资本主义国家每一个经济部门、地区都转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变了每个国家的经济地理结构。资本主义的统一市场最终形成,商品经济最终代替了自然经济。

(3)上层建筑的变化。历史唯物主义教导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了,最后必然要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中的基本组成部分。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由于从封建贵族中分化出来的新贵族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比较强大,资产阶级不得不与它结成联盟,而且在这个联盟中新贵族占了主导地位,它的政治代表克伦威尔建立了军事独裁,掌握国家政权。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这个联盟便日益瓦解。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在剥削阶级内部产生了尖锐的夺权斗争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形成了统一的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因而资本主义国家最后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资产阶级专政逐步并最终相对稳定下来。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由于商业决定工业,商业家在资本家中是主要组成部分,因而重商主义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总之,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的整个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商品经济是外向型的开放经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商品经济的扩大,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由于资本主义各国在不同的时期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这就形成了新的世界形势和政治格局,国际关系必将发生深刻变化。由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有先有后,这就要决定当时国际舞台上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对比。英国是最早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当时它的经济实力最强大。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国家与亚、非。拉等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由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完成了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实力,这样,世界性的经济、文化科学的中心,就由亚洲完全转移到了西欧。工业革命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地区侵略手段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于当时欧美已经走上了先进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亚、非、拉和其他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制度地区的主要矛盾中,前者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必然要为后者带来沉重的灾难。

(5)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加深与加剧。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也决定了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并没有解决,正如列宁所说的,随着技术革命而来的必然是: “社会生产关系的最剧烈的破坏,参加生产者的各种集团之间的彻底分裂,与传统的完全决裂,资本主义一切黑暗面的加剧和扩大。”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个对抗性矛盾更加突出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⑵ 英国工业革命是怎么回事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轻工业部门中的棉纺织业开始。因 为棉纺工业是新兴工业,受旧习惯的束缚较少,容易采用先 进技术;而且棉纺工业比较集中,不象毛纺工业那样分散, 因而比较容易改变为大机器生产。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使织布速度大为加快, 棉纱顿时供不应求,引起了纺织工业各个环节的连锁反应。 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创造了手摇"珍妮纺织机”,同时可以纺出十六至十八根纱线。但是纺出的纱细而易断。 过了四年,钟表匠阿克莱特又制造了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 结实但较粗。后来工人克隆普顿吸取了两种纺纱机的优点, 发明了 “骡机” 它可以同时转动三、四百个纱锭,纺出的 纱既细又结实。纺织环节的重大突破,把织布又抛到了后面。 1785年,卡特莱特又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提高织布效率四十 倍,随即出现了大规模的织布工厂。

又过了好多年,到十七世 纪后半期,法国物理学家帕蒂初步进行了蒸汽机的的试制。 后来,在1698年,英国德封郡的神士萨浮里发明了有使用价 值的蒸汽抽水机,被用来柚取矿坑里的积水。蒸汽抽水机耗 费燃料很多,使用起来也不安全。

1705年,英国人锻工纽科 门和玻璃工考利共同研制成能够从深井里抽水的蒸汽机,叫 做纽科门蒸汽机。瓦特正是在纽科门蒸汽机模型基础上进行 研制和改进的,17 6 5年制造的蒸汽机比纽料门蒸汽机的效率 啬两倍.后来,瓦特又不断改进他的机器,使它能够带动各 种工作忆的蒸汽动力机,这就是万能蒸汽机。当然,早于瓦 特20年,依国技师巴祖诺夫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加工厂使用的 蒸汽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但是在农奴制的俄国,手工劳 动很便宜,蒸汽机没得到广泛采用。

这样,从18世纪60年代 起瓦特屡次改良蒸汽机,到1784年,他终于取得构造完备的 蒸汽机的专利权。这种蒸汽机在应用的时候,没有忽冷忽热 的现象,耗费原料又少,先后被好多工厂采用,并且被推广 到其它工业部门。

使用蒸汽动力的工厂就在英国纷纷 出 现 T o到19世纪30年代,单是兰开夏一个郡就拥有814台蒸汽 机。由亍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引起了冶金,采矿、交 通运轮.机械制造等一系列变革。英国技术革命开始于18世纪,完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后历时七、八十 年。继英国之后,法、美、德等国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 半期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

这场技术革命的过程,就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自觉应用自然科学的过程。社会对技术的需 要把科学推向前进,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指导技术改革,把 科学知识应用到生产过程,构成为直接生产力。

⑶ 英国是如何走向工业化道路的

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在时间上比美、法、德、意等发达国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前了200多年.这种绝对先行国地位使英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工农关系的处理上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加上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保护主义、倡导自由竞争的政治学和经济学传统,英国于工业化完成后在对农业的保护上反而比其他发达国家要晚一些,从而走出了一条从通过“财产剥夺——贸易条件恶化”模式积累工业化资金,到适度农业保护的较为独特的工农关系变动的道路;也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从农业剥夺向农业保护的转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从工农业关系上看,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40年代:“圈地运动”及其对工业化的初始推动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对农民的财产剥夺和强制性农场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剩余的能力,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从而开始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圈地运动”历经了大约4个世纪,但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以后.其结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扩大了农场的规模,提高了农业的相对和绝对剩余水平.根据1851年的调查,英格兰和威尔士农场总面积为2470万英亩,其中经营面积在100~500英亩以及500亩以上的大农场约占78.2%,经营面积在50~100英亩的中等农场约占13%,经营面积在5~50英亩的小农场仅占8.6%.同时,即使是小农场,在经营方式上也完全不同于产业革命以前的小农经济.农场规模的扩大,为具有不可分特征的农业机械技术的广泛采用提供了可能.在机械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化肥和良种技术也开始推广,并进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这就使得当时英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剩余水平大大提高.在从1650~1800年的150年间,英国的小麦单产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仅在19世纪上半叶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纪50年代比30年代小麦产量提高了大约50%.1790年以后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1790~1815年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0.2%,1816~1846年为0.3%.一个农业劳动力在1700年时只能养活1.7人,而到1800年时就能够养活2.5人了.可见,“圈地运动”实际上是通过土地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农业剩余供给水平大大提高.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的谷物几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小自耕农丧失了土地所有权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权,为当时日益增长着的城市机器大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英国当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业革命结束以后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这时,英国已经出现了象伦敦、曼彻斯特等人口上百万和数十万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间,英国城市居民占全体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见,“圈地运动”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一是强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农业剩余水平;二是为城市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剩余水平的提高又为劳动力的非农化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贸易条件恶化及其效应
19世纪40年代以前,英国的议会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贵族控制着,他们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多次颁布谷物条例,实行关税保护,限制和禁止国外廉价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进口.谷物条例在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同时,也为高速发展的工业产业带来了一系列障碍.主要是:谷物价格过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费用占一半以上;工资的高低取决于面包的价格,从而造成了谷物价格和工人工资轮番上涨的现象,导致了工业产品中工资成本过高;食品和原料价格过高造成工业资本家的利润逐渐下降.从而,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在19世纪上半叶反而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降低谷物价格,降低工业品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增加工业利润,工业资本家和城市消费者联合起来与大地主进行斗争.终于在1846年,通过在议会中占多数的方式废除了谷物条例,放开农产品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此后,两大产业的比较利益逐渐向工业转移.1840年,英国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指数为112%,废除了谷物条例后,1850年即下降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种植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更快.与1840年相比,1850年种植业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20个百分点,到了19世纪末期,种植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见,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农业的贸易条件明显地恶化了.这种状况又通过城市和农村的“推”、“拉”两种力量,使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国城市居民的比重为50.1%,1881年达到67.9%,1901年达到了78.0%.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在工业对农业的超强度剥夺中大大地向前迈进了.
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在极大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农业的衰退.1846年谷物条例废除后,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农业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谷物的海运成本急剧下降,美国和广大殖民地国家的廉价农产品源源涌入英国市场,使大量农业经营者破产,农业衰退益发严重.在这一时期,英国主要作物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急剧减少.1870~1900年,小麦播种面积由141.6万公顷减少到58.9万公顷,产量从30.7万公担下降到14.8万公担,粮食自给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农业的衰退迫使英国工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国外农业的支持,这也是导致农业劳动力在此期间快速转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场和利益的驱动下,乡镇人口向城市进行了大规模转移,使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在经济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情况下,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已经就业的工人也经常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贫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条件恶劣,许多人住在不透空气、没有光线的地下室里;由于农业衰退,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穷人的贫困.城市中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无产者,其生活还不如原来的自耕农.无业人口的大量增加还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犯罪现象的剧增.
可见,对农业的过分剥夺,在高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不仅造成农业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降低了城市化的质量,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自由贸易政策对农业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国和西欧的大部分国家自20世纪初起就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但英国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这一转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进口受阻,国内粮食供给发生困难,英国不得不实行配给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和扶持.主要政策有:奖励垦荒,对开恳荒地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扩大耕地面积;在政策上鼓励农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于二战以后迅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各出口国用出口补贴的办法廉价倾销其过剩的农产品现象,英国等欧洲进口国采用提高关税以及非关税的手段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者进行保护,这就大大提高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建立健全了国家农业生产管理机构,对农业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农业合作企业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按照欧盟的统一政策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补贴等.上述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显着的,其标志之一就是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供给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后甚至一度出现了过剩现象;标志之二就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规模农户的收入水平超过了城市中的一般产业工人;标志之三是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显着改善,乡村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乡村落后的历史面貌,逐渐同城市接近起来,社会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乡村城市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中使用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1978年英国农业劳动力仅有65万人;1991年进一步减少到27万人,只占全部劳动力的1.3%,此后便稳定下来.而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50年代以后,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从而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城市中就业结构的改善使失业人数大为减少,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大为改观.随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城市环境污染的状况逐渐得到了治理.城市产业逐渐向乡村渗透,城乡联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后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现象.

阅读全文

与英国工业变革怎么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佛山三水金泉工业园有什么厂 浏览:367
汽车骚红色涂什么 浏览:816
宝马320li什么意思 浏览:976
奥迪车最低价位多少 浏览:430
q7奥迪车现价多少 浏览:288
宝马车怎么关闭自动锁车 浏览:949
汽车转速传感器如何检测 浏览:477
汽车上的防冻液多久更换 浏览:570
工业化沼气怎么处理 浏览:253
弥勒汽车站离哪个景点近 浏览:682
汽车行驶证能查出哪些东西 浏览:758
捷达和奥迪a4l哪个好 浏览:966
奔驰g和领航员哪个好 浏览:380
宝马7li如何停车熄火 浏览:991
广西电子工业学院什么时候开学2020秋季 浏览:808
奥迪q7后窗怎么关 浏览:628
广安到成都的长途汽车在哪里 浏览:883
九寨沟汽车站地址在哪里 浏览:569
汽车上什么零件是铸造的 浏览:862
宝马740后胎多少钱 浏览: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