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苏联是如何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

苏联是如何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

发布时间:2025-02-23 14:50:32

Ⅰ 俄国工业化进程 历史

1.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框架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过程,始于1926年,到1930年代末基本完成。
2.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 到了1926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至战前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依然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严重不足,技术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4. 为了加强国防、维护国家独立,以及利用新技术改造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苏联急于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
5. 苏联工业化的一个显着特点是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斯大林坚信,工业化核心在于重工业的发展,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本国机器制造业的壮大。
6. 在资金分配上,苏联优先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
7. 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超轻工业和农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年递增速度分别为28.5%、11.7%和-2.9%;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19%、14.8%和4.6%。

Ⅱ 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为强大的工业国的原因

1,苏共确立了从重工业开始,即机器制造业开始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正确战略
2,实行五年计划,五年计划保证了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了有限的资源支持工业
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保证计划实施
4,在计划中牺牲农业完成工业的原始积累,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压低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农民成为向国家缴纳“超额贡赋”的“农奴”。
5,新生的苏联调动了工人阶级的积极性
我自己写的,可能不权威,呵呵

Ⅲ 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大体用了多长时间

10年,运用了2个5年计划,以高度集中的手段

Ⅳ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强国用时多久

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它方方面面的实力都占绝对优势,无法超越。然而,二十世纪中叶的历史则与如今大为不同,因为那时存在一个可与美国一较高低的国家——苏联。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组成 苏联在成立之初,国家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综合国力还很弱小。然而经过斯大林时期以后,苏联就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强国。尽管苏联早就解体,但作为唯一一个曾与美国争霸的国家,我们还是难以抵挡它特殊的魅力,尤其好奇它崛起为大国的历程,也就是我们今天讲述的斯大林时代。 一、斯大林接手之前的苏联 在斯大林之前,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当时人称俄国是“ ”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薄弱的一环”,可见国家面临着什么局面。 伏尔加河的纤夫 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经济略有起色,然而,不到半个世纪,一战和内战接踵而至,这对俄国来说自然是个不小的打击。直到1925年左右,得益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苏联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工作,然而,整体却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 ”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2.1%,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6%……机器制造业、冶金、燃料、店里等部门仍然很不发达,甚至有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根本还没建立。” 斯大林 斯大林接过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贫弱国家。 二、“ ”斯大林模式” 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难局面,斯大林必须带领这个国家做出改变。 一五计划时期工业生产图片 为了改变农业国的面貌,斯大林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比如军工,金属冶炼,矿藏开采,机器制造等,集中力量争取早日实现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同时推行农业集体化,引导农业个体户合并为比较现代的大规模农场,提高生产效率,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再者,制定经济计划,使国内各方面的发展高效有序地进行。 五年计划时期宣传海报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效用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三、改革完成后的苏联 1932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整个国家的工业产量达到一战前的2.7倍,工业产值增加了234%。与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的1928年相比,苏联工业产值在工农总产值中的比例由48%上升到70.7%。 第聂伯河水电站1939年建成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苏联的“ ”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长1.2倍,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1%,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77.4%”。放之世界,苏联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比例从1917年3%骤升至10%,高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13-1937苏联工业产值世界排名 并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苏联海报 二战爆发以后,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苏联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然而,据战后斯大林演讲,苏联从“ ”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一共只花费了十三年左右的时间”。这个13年指的就是从一五计划开始到三五计划开始的13年,因为斯大林的集中和果决,苏联得以在德国进攻前基本完成工业化。 二战时期苏军对日作战 基于工业化的完成,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苏联才能在二战中西击德军,东扫日本。战后,苏联与美国抗衡的实力始终是得益于斯大林的改革成果。 白杨导弹

Ⅳ 苏德战争爆发前为推进工业化建设,苏联采取了哪些决策和措施

苏联真正推进工业化是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到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跃居欧洲第一位,同时,农村也实现了机械化。
1. 苏联的工业化

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目的: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情况: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

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据苏联官方统计, “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2. 农业集体化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十五大”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农业丰收,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却比上年同期减少了近二百万吨。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反抗造成的。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农具将被没收,本人被判处徒刑。另一方面,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第二年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强迫广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消灭的政策。

农业集体化虽然暂时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第一、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领导人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作用,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受排斥状态,工农间、城乡间缺少多种多样的流通渠道。

第二、其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失误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又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它的出现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致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而这些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以致影响了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最后成为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本身即是一个探索实践过程,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和失误。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及挫折只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Ⅵ 苏联是如何“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的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突出特点 [ 标签:社会主义 工业化,苏联,工业化 ] _|.黑栢配≒ 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08-06-29 18:00 满意答案苏联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工业,并用它去装备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使机器大工业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过程。1925 年12 月俄共(布)“十四大”通过了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确定把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1926—1928 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此期间,一方面进行工业建设,另一方面探索工业化的道路,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政策问题上,党内进行了不同意见的争论,最后确立了斯大林的主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实行高积累、高速度,迅速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1927 年12 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的决议,指出计划应注意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不平衡现象,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但强调高速发展重工业。根据决议精神,并考虑到某些无法预测的客观条件,国家计委起草了两个“一五”计划(1928—1932)的方案即最高方案(又称最佳方案)和最低方案(又称初步方案)。最高方案比最低方案的指标高20%。在领导机关审查讨论时,布哈林、李可夫等人赞成最低方案,主张工农业的均衡发展,但遭到斯大林的批判。1929 年4 月,党的第十六次代表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最高方案,5 月经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计划规定,国民经济总投资为6469500 万卢布。经过苏联人民的艰苦努力,“一五”计划提前9 个月完成。1932 年工业总产值比1928 年增长了102%,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70.7%,但消费资料生产只完成计划的73.5%,农业产量下降到历史上最低水平。从1933 年起开始实施“二五”计划(1933—1937)。计划规定国民经济总投资为1375 亿卢布,并要完成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考虑到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计划把发展轻工业放在重要地位。计划规定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6.5%,其中轻工业为18.5%,重工业为14.5%。“二五”计划也提前9 个月完成。在“二五”计划期间有4500 个工业企业投入生产,工业产量比1932 年增加120%。但由于种种原因,轻工业和农业分别只完成计划的85.4%和76.9%,而重工业完成121.3%,因此农轻重比例失调情况没有解决。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消灭了工业中的非社会主义成份,使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由原来的世界第五位和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

阅读全文

与苏联是如何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业手电钻钻头怎么装 浏览:992
使用双面镀锌钢板的汽车有哪些 浏览:281
汽车风扇跑多久就转了 浏览:680
工业工程考研211哪个学校好 浏览:340
汽车空调盖板多少钱 浏览:112
佘山到莘庄工业区怎么走 浏览:203
宝马7系冷冻液怎么更换 浏览:241
东南汽车和别克昂科威哪个品牌好 浏览:542
奔驰代码885是什么颜色 浏览:124
二战时期的汽车为什么只有黑色 浏览:102
河源工业管道清洗电话多少 浏览:59
奥迪仪表盘上显示哪些数据 浏览:697
奥迪的标志如何由来 浏览:762
奔驰a国产什么时候上市 浏览:511
煤炭工业部撤销后怎么办 浏览:412
奔驰车适合的气压哪里看 浏览:929
西乡富源工业城保安多少钱 浏览:67
奔驰s350后排主机怎么拆 浏览:80
11款宝马5系二手怎么样 浏览:685
汽车玻璃损伤的种类有哪些 浏览: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