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级工业园区水十条任务是什么
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一)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取缔“十小”企业。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能源局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制定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行业专项治理方案,实施清洁化改造。新建、改建、扩建上述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2017年底前,造纸行业力争完成纸浆无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浆技术,钢铁企业焦炉完成干熄焦技术改造,氮肥行业尿素生产完成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技术改造,印染行业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制药(抗生素、维生素)行业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制革行业实施铬减量化和封闭循环利用技术改造。(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参与)
(十九)提升监管水平。完善流域协作机制。健全跨部门、区域、流域、海域水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发挥环境保护区域督查派出机构和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作用,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流域上下游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于2015年底前建立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环境保护部牵头,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等参与)
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断面(点位)。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化学物质监测及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能力。2017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海域建成统一的水环境监测网。(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等参与)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等专业技术培训,严格落实执法、监测等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及工业园区要配备必要的环境监管力量。各市、县应自2016年起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环境保护部负责)
七、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
八、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九、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
十、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2. 工业用水烧开了能喝吗
工业用水烧开了能喝。
通常来说,市政建设给全市用的是同一套供水系统,给全市供给市政自来水。
对于工业企业,生活用水也是通过市政自来水补充的,所以你住在科技园的宿舍,你们宿舍里面的水就是市政自来水,不存在给你们用工业用水的。
如果你问那些企业的工业用水怎么来的?主要看企业生产线对水质的要求。
如果市政自来水的水质可以满足这个要求的话,就直接使用市政自来水。
如果不能满足,那企业会自己安装一套水处理系统,把水处理到满足这个要求之后再用的。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可能把处理之后的水再交给你使用的。
如果说企业生产线对水质的要求很低,用市政自来水也太浪费的话,企业会自己建一套生产用水系统。根据相关的设计规范,这一套生产用水系统必须严格和市政自来水系统隔离开的。
3. 为什么工业离不开水
在现代工业中,没有一个工业部门是不用水的。也没有一项工业不和水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更多的工业是利用水来冷却设备或产品,例如钢铁厂等。水还常常用来作为洗涤剂,如漂洗原料或产品,清洗设备或地面,每个工厂都要利用水的各种作用来维护正常生产,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水的参与。
我国用水量最多的工业部门有:电力、冶金、化工、石油化工、纺织和轻工等。其中火电是我国工业用水的最大用户。发展工业离不开水。在工业产品的成本中,用水所占的成本约为0.5---1%,有些产品甚至高达3%——5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也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增长。1900年全世界工业用水量为300亿立方米,占当今世界总用水量的7.5%;到了1975年,全世界工业用水量达到6330亿立方米,占该年总用水量的22.2%,而此时美国的工业用水已超过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8%。从1900年到1975年,全世界工业用水量竟增长了20倍!
利用水的不同特性,可门水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水在工业生产中的不同用途将工业用水分为冷却水、工艺水、洗涤水等不同的类型。
冷却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作为吸热介质,带走多余热量的水。水之所以可作为冷却剂,主要是因为它是自然界中比热最大(比热为1)的物质之一,即使吸收入大量的热,也不会像铜、铁等金属那样使自身温度发生剧烈变化。
工艺水是指作为工业原料的水。它是工业用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除了火力发电外,一般工业都有工艺水。在纺织、造纸、食品工业中,工艺水可占总用水量的40%——70%。工艺水通常是直接用水,它使用除直接进入产品外,其余部分将变成含有杂质的工业废水,如造纸废水等。
洗涤水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清洗原料、工具和产品的水。如纺织、印染、造纸、陶瓷和选矿等工业,通常都需要大量的洗涤用水。
水可以作为工业的动力,例如可以用来作为锅炉用水。 不同的工业领域不仅对“水量”的需求不同,而且对“水质”的要求也有区别。对于锅炉来说,一般都要进行预处理。这是因为如果水质较硬(即水中含钙、镁盐类物较多),那么就会在锅炉内部结成水垢,由于水垢的传热系数比钢铁小很多,因此锅炉结垢一方面将增加燃料的消耗,另一方面引起炉管过热,从而产生爆炸危险。
作为工业用水中的“大哥大”的冷却水,要求尽可能低温,全年温度变化小;不产生水垢和泥渣沉积,对金属的腐蚀性小,不得有微生物和藻类等存在,以免堵塞管道。在循环冷却系统中,通常要对冷却水进行防垢处理,并进行氯化以杀灭水中藻类和微生物。
有一些工业产品对水质有特殊要求。例如酿酒工业用水,就以硬度略高一些为好,因水中的溶解盐类可以作为发酵的营养源和刺激剂,对发酵起促进作用。在自然界中,地下水的硬度通常高于地表水,这就是“名泉山佳酿”的原因。对于造纸工业而言,水的浑浊度、色度、硬度、酸碱度、臭味以及水中离子和藻类的含量,却会对纸的质量产生影响。
在化学工业生产中,对水的纯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多数的化学药剂和化学反应生物都会和铁发生反应生成有色沉淀,因此不少化工产品需要含盐类和铁、锰量极少的高纯度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生的今天甚至还出现了“高纯水”或“超纯水”的需求。
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业的门类越来越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工业用水的增长似乎是没有规律可循。其实,工业是一个大系统,工业用水的增长也有规律可循,工业的增长情况取决于工业的规模、结构、工艺水平、节水技术和措施等等。其中,工业结构对工业用水增长的长期趋势有明显的作用。从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工业用水的需求量来看,它的整个趋势是递增的。
在工业用水的需求量增大的前提下,反而可降低工业用水量,这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实是科学用水的结果:一是采用了先进的少水无水工艺,如清洁生产;二是加强重复用水,提高循环利用率,如回用热力发电工业的冷却水;三是采用限额用政策,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用水管理。
尽管水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最后归宿只有两个:一是成为产品的组成部分一是作为废水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