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开始工业化时间
这里按照新中国来计算,以免产生误解。
新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基本任务:(一)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二)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❷ 中国什么时候从农业国正式转型成为工业国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
内容:提出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是因为要赢了 所以要迅速恢复经济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中共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过渡时期 改变工业落后的现状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❸ 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哪一年
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1958-1978的20年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是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建国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直在为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建国头三年,就迅速恢复了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执行以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按可比价格计算,如以1952年为100,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67.8,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24.8,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28.6,其中轻工业总产值增加到183.3,重工业总产值增加到310.7。
在这个期间,不仅经济发展比较快,而且各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也比较协调,经济效益较好,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显着改善。
这表明,中国已经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❹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采取重化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为了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而建立重化工业体系。在经济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保证能够通过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此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战略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
这一战略的贯彻和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重工业快速增长。1952年至1965年期间,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5%,高于轻工业年均增长率5.5个百分点,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迅速由35.5%提高48.4%。从1953年到1980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54%,而工业投资中重工业投资所占比重高达89%,主要投资于冶金、电力、煤炭、化学、机械等行业。
我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技术的引进。
第一次技术设备引进具有的特点是:
第一,引进的重点是加强重工业的建设。50年代我国引进技术设备的项目不但数量多,而且内容相当广泛,各个主要工业部门都有引进,但引进的重点是为了加强对重工业的建设。因此,引进的技术设备集中在冶金、动力、石油化工、矿山、机械、电子、汽车、拖拉机、飞机和军工等重工业部门。在“156”项重点项目中,机械工业所占项目最多,机械工业作为“一五”时期重点引进的内容之一,是为了填补我国机器制造业的空白,形成独立的机械工业体系。
第二,引进是多层次的。50年代的引进,虽然成套设备的引进占了90%的用汇,但同时,也很重视技术的引进,整个50年代,我国从苏东等国引进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生产经验方面的资料5000多项。另外,聘请苏联东欧国家的专家来华工作,派遣我方人员去苏联东欧实习,以掌握引进设备的生产技术和管理。
第三,引进的经济效益较高。就国家财力所反映出的效益水平来看,“一五”时期的年平均均长速度是六个五年计划中最高的,为12.9%,从1957年的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来看,七大主要财务指标所反映出来的数值也是建国以来最好的,其中,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利润,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润税金分别为23.8元和34.8元,比1952年增长25.56%和34.47%。另外,每百元销售成本为68.1元,是建国以来最低的。
第四,引进技术设备与利用外资相结合。50年代我国引进技术设备共用汇27亿元美元,由于引进的时间基本集中于“一五”和“二五”的前两年,平均每年引进技术设备的用汇将近4亿美元。而“一五”期间,我国每年的出口总额仅13.66亿美元,我们必须用这笔有限的外汇进口大量急需产品,如钢材、化肥和汽车等等。可以说,以我国当时的出口能力,担负不起巨额的技术设备的进口。因此,我国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的费用,有相当一部分是利用记账外汇和贷款支付的。整个50年代,我国使用苏联的贷款共78亿旧卢布(当时折合19亿美元)。
第五,技术先进,投资费用大。50年代,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苏联东欧国家在我们的这引进过程中,把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输送给我们。为了建设好苏联东欧国家援助我们的引进过程中,把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输送给我们。为了建设好苏联东欧国家援助我们的这些技术设备,国家投出了巨额资金,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例,在1953-1957年的5年中,投资总额达128亿元,占“一五”计划建设项目总投资的51%。
第六,建设周期短、速度快。在新中国刚诞生不久的时刻,引进大规模的现代化技术设备进行经济建设,困难是非常大的。但一些项目第一年开始建设,第二年就投入生产。据计算,整个“156”项重点工程的平均建设周期为3.69年。
第七,按全国一盘棋的精神统筹安排。在“156”项重点工程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在内地和西北、西南地区。
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者到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段时间,是初步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具体时间。
❺ 中国完成工业化了吗
1. 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完全完成,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 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在2010年。
3.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之后,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技术基础,使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本质不同。资本主义工业化以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依靠对国内外人民的残酷剥削实现。而社会主义工业化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直接结合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的,立足于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内部积累,同时通过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5. 社会主义工业化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中国的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仍然重要且艰巨的历史任务。
6. 工业化主要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最终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简单地说,它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包括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以及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