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如何理解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

如何理解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

发布时间:2022-04-22 08:43:00

1. 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与过去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化和专业化,农业的产业化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不能单纯地理解工业化是工业的发展。但通常工业化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一些国家凭借几次工业化的完成一跃成为发达国家行列。
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逐步得到快速发展,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去工业化。去工业化的成因主要有:(1)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2)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3)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
去工业化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但却导致了一些重大的问题。
美国一度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最近数十年,其经济总量超过80%转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更是在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飞速发展,就连以制造业为本的通用汽车公司也试图通过金融工具增加盈利。但是在去工业化过程中,有很多学者开始认识到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应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任由虚拟经济发展。但是并没有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重视。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萎缩,并随着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出现了“产业空洞化”。
忽视承担着经济“造血”功能的制造业,把大量金钱投入到华尔街的金融漩涡中,最终引发了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美国人认清了经济过度脱离制造业实体的危险。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美国各界感觉到“逆转”的必要性,同时也开始反思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作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金融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各自该占多大比例成为反思的焦点之一,而重振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是反思带来的一个重要思路。
今年3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11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以“美国需要一个制造业政策对抗全球竞争”为题,要求“通过发展一项全国性政策”,恢复美国制造业竞争力。此后,美国国会众议院民主党人推出斥资170亿美元的“美国制造”一揽子计划,制造业促进法案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法案在美国国会获压倒性多数通过,至少说明美国国内对制造业的重要性已有了基本共识。
“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 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 “回归” 战略,再工业化,是指经济发展要转向可持续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过去的“去工业化”历程,目前已经接近结束的末端,而“再工业化”是金融疯狂之后,美国、英国等消费型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国家寻求经济再平衡的唯一一条可走之路。即经济发展重心,由虚拟经济倾向为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
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现实的考量。反映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事实无法回避。现在,美国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缩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再一次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
因此,此次再工业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发达国家重归实体经济,但并不是重归工业化过程中的传统产业,而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结构转型。

2.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

【答案】(1)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欧美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2分)
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它们对传统制造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施升级改造。(2分)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上升。要求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欧美国家虽然在“去工业化”过程中处于劣势,他们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将有可能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2分)
(2)①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
特定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而不适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但不容混淆。(3分)
②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对于文化体制改革要反对歪曲的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3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以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为背景,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阐明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策。本题知识指向性很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属于中观知识的建构题,要从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以及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否定观)等不同角度展开,要回答全面的确有一定难度,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
(2)本题的切口较小,直接考查学生对真理条件性、具体性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首先明确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阅读材料,思考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和要求,如材料中“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突出了限制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改革。在组织答案时,要遵循首先阐述原理的内容,其次结合材料分析,最后指出正确做法的步骤。
考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3. 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对中国有何影响

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工业强国战略的挑战
挑战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可能大幅度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曾是我国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和相当竞争力的关键。然而,中美劳动力成本正在发生此涨彼消的变化。制造业回归美国成为企业重要的选择,而我国制造业如果没有了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唯一选择。
挑战二:我国出口制造业可能会受到巨大冲击,加工贸易有可能衰落。欧美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曾将大量制造生产环节外包到我国沿海地区。当前经过新技术改造的生产方式对要素需求降低,为美国“再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新技术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传统制造业回流美国,进而对我国的出口制造业形成巨大冲击。
挑战三: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作为新一轮产业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控制者,而我们的制造业依然被控制。目前我国制造业在整个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始终处于附加值低、利润薄的阶段,而发达国家则处于价值链高端,而且通过关键技术、产业标准、产品标准等控制了产业的价值链、制造业供应链。“再工业化”是建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息渠道通畅、分销网络广泛合理,市场环境好、交易便捷,而且发达国家民众总体富裕,更具备个性化消费的条件。
挑战四: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创新竞争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还可能加大。美国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进行创新活动,这样既可以迅速实现产业化,也便于产生经济效益,美国政府的职能则是为企业创新活动创造必要条件。相比之下,我国政府虽然也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但在市场导向、制度安排与激励机制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政策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工业强国战略的启示
我们不能简单模仿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措施,但对于共性的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反思美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内在动机,前瞻这一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启示和借鉴意义。
启示一:建立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与新一轮产业革命,我国未来的产业体系应该是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与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生产服务业互相融合的产业体系。我们应以“高端高效”的目标特征作为制造业发展导向,抓住新一轮工业技术革命机遇,在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上求得突破。
启示二:通过发展战略性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先进制造业的选择应该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即知识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基础之上。我们不能被产业的新名称所迷惑,因为先进制造业也需要低端的制造环节,我们不能把先进制造业中的价值链低端环节当作我们的先进制造业,而是要从该产业是否处在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否主要依赖知识与智力资本,是否能够创造高附加价值来判断。
启示三:培养价值链集成商,重构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链。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应该围绕这个主体进行制度改革与政策设计,支持他们进行新制造模式的创新,争取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控制权。因此,培育价值链集成商(大企业),通过价值链集成商主导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链重构,进而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动态匹配,是符合现实条件、切实可行的模式。
启示四:政府要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服务,但又不是替代市场与企业。政府对制造业转型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虽然欧美提出“再工业化”,但政府并不明确具体的产业选择,因此政府应让市场去发挥功能,而不是政府自身去替代市场做出决定。所以,从政府层面来说,我们应该进一步进行经济制度改革,完善市场规则,让企业真正发挥工业强国的主体作用。

4. 你如何看待欧美发达国家这次的再工业化战略详细点

为应对危机而起
借机转型
借机抢占新高地
对发展中国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5. 欧洲为什么要再工业化请分析一下具体原因。

近年来,欧洲国家普遍“去工业化”,西班牙等国工业地位不断下降,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弱。欧债危机全面爆发后,“去工业化”致使抗危机能力不足这一弱点充分暴露,因而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欧洲各国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去工业化”成普遍现象

欧盟大部分成员国或多或少存在“去工业化”现象,其中以西班牙、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尤为严重,主要涉及纺织与服装业、汽车等行业。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7年,工业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1%降至18%,工业部门吸收的就业人数从20.9%降至17.9%,这意味着欧洲人因为“去工业化”失去了280万个就业岗位。

西班牙IE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庞比隆在对比西班牙宏观经济相关数据后发现,1970年西班牙工业和能源产业占GDP的比例为34%,服务业占46.3%,而到2010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5.6%和71.6%。

导致欧洲国家“去工业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三产业的崛起是一个带有共性的因素。具体到西班牙则有其特殊原因。首先,西班牙中小企业多,普遍具有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密集等特点,非常容易转向劳动力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其次,西班牙长期缺乏对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1997年至2007年的房地产泡沫期间,大量资本和就业流向地产建筑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去工业化”的势头。

瑞典也曾经走过很长一段“去工业化”道路。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给瑞典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带来冲击,瑞典的制造业雇员人数大幅减少。到2008年制造业雇员人数仅为70万,不到全国劳动力的20%。同时,工业品价格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而走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减少。

弱化实体经济降低抗衰退能力

整体来说,“去工业化”并未动摇欧盟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体的地位,但欧盟智库“罗贝尔·舒曼基金会”专家让—弗朗索瓦·雅梅说,尽管欧盟工业竞争力尚存,但就业流失严重,这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庞比隆认为,“去工业化”不仅削弱了西班牙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对国内就业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过去4年,西班牙共失去了80万个就业岗位,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这无疑大大削弱了西班牙应对危机的能力。

瑞典的案例则更有借鉴意义。由于及早意识到“去工业化”的危害,瑞典政府重新加大对工业投入。瑞典在《2010—2011年度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排名第二,超过新加坡和美国,这与其“再工业化”密不可分。据瑞典中央统计局预测,今年瑞典工业领域总投资将达532亿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6.74瑞典克朗),比去年增加10%。预计2012年工业投资还将增加7%左右。

重视制造业是德国的传统,也是政府、企业和工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政府定期同“研究和创新专家委员会”举行会议,分析工业国家发展现状和德国技术生产趋势。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英美制造业部门大量裁员,而德国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尽量维持制造业的就业稳定,这是危机过后德国的研发密集型制造业迅速恢复的重要原因。因为“资本没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师一旦被解雇就很难重返岗位了。

“再工业化”主打高端制造业

面对“去工业化”在产业结构和就业方面带来的威胁,欧盟委员会几年前提出了欧盟工业政策的方向与目标,其重点是促进创新,并启动了以下方案:2007年成立欧洲研究理事会;2008年建立欧洲创新技术学院;实施联合技术倡议,研发如卫星监测环境与地球安全、微电子工艺燃料电池、药物创新等技术与工艺,以提升“再工业化”进程。

“去工业化”严重的西班牙也制订了“再工业化”援助计划,旨在推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实施支持高技术和高生产力的工业计划以创造就业。2011年西班牙政府共收到了2412份援助申请,受理908份,拨付的援助金额达4.624亿欧元,这些援助将带动16.8亿欧元的投资并创造直接就业岗位4676个。

瑞典政府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也引导企业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环保、能源、生物、制药等高端制造业,爱立信、ABB、SKF等老牌企业焕发出新活力,走上“再工业化”之路。

瑞典工会组织首席经济学家丹尼尔·林德指出,这种制造业的再次繁荣被一些学者称为“积极的去工业化”,而从生产率及其在实际GDP中所占的比重看,这其实就是“再工业化”。“再工业化”代表欧盟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高端制造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6. 美国再工业化的含义

再工业化 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经济重建的重要内容,是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和重要转向的标志。长期 去工业化 导致美国经济上的过度虚拟化、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对立、政治上的两极化和意识形态上的 美国梦 危机,对美国国家实力造成了系统性的损害,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了全局性、结构性的挑战,威胁到美国在世界上的 领导地位 ,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制造业问题,这是奥巴马政府推动 再工业化 战略的深层次原因。 再工业化 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战略,同时还是一项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具体体现,蕴含着对华战略冲突的性质和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意味。 再工业化 也不仅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种权宜之计,还是一次兼具长远意义的战略转折。问题决定议程。尽管特朗普对 美国霸权逻辑 颇有微词,也表现出很强的 反全球化 色彩,但特朗普上台后并没有改变奥巴马的 再工业化 战略取向,只是在策略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政府一定会实现美国的 再工业化 目标,是否去做与能否实现是两回事

7. 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和过去的工业化的不同之处

最近在写关于“再工业化”的文章,对这个问题有点肤浅的认识。
工业化就是工业部门在产业和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增大的一个过程。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化和专业化,农业的产业化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不能单纯地理解工业化是工业的发展。
讲再工业化之前,要说说去工业化。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逐步得到快速发展,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去工业化。去工业化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但是在去工业化过程中,有很多学者开始认识到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应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任由虚拟经济发展。但是并没有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重视。此次金融危机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
因此,此次再工业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发达国家重归实体经济,但并不是重归工业化过程中的传统产业,而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结构转型。
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呵呵

8. “再工业化”指的是什么

再工业化,是指经济发展要转向可持续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过去的“去工业化”历程,目前已经接近结束的末端,而“再工业化”是金融疯狂之后,美国、英国等消费型国家寻求经济再平衡的唯一一条可走之路。 由虚拟经济改为实体经济。

9. 怎么看欧美国家再工业化问题

个人理解,工农业是创造物质的产业。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要以物质为基础。欧美国家在前几个年代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庞大的第三产业。但随着物质的消耗,人口的增长和人民对物质要求的提高,此前积累的实体经济已不足以支撑庞大的虚拟经济,所以还要回头再次将工业启动,扩容。若哪天欧美的粮食生产无法满足基本需求,则农业再次启动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的短轴和加长哪个好些 浏览:389
汽车顶碰掉了怎么办 浏览:853
上海市什么工业烤箱设备承诺守信 浏览:887
汽车行驶中滚动阻力是如何形成的 浏览:689
汽车玻璃杯哪里领取 浏览:41
奔驰怎么开瓶盖视频 浏览:80
商代的三大手工业是什么 浏览:77
粳稻工业有什么用 浏览:459
奔驰166有哪些车型 浏览:632
柳州租奥迪a4l多少钱一天 浏览:985
奔驰c变速箱如何 浏览:800
宝马730怎么调fm频道 浏览:80
哈弗标志汽车怎么样 浏览:386
开宝马碰瓷怎么样 浏览:667
奥迪q5废气门阀在哪里 浏览:168
哪个城市买宝马五系便宜 浏览:540
奔驰买哪个配置 浏览:111
奥迪q5为什么是韩泰轮胎 浏览:316
银川汽车市场有哪些 浏览:509
银色汽车和白色车哪个好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