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氯化铵都有什么用途
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用途1.氯化铵为无色立方体结晶,味咸,比重1.53,熔点400℃,加热100℃开始升华,在337.8℃时分解成氨和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不易溶于酒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着增大,水溶液呈酸性,对大多数金属有腐蚀作用。
2.氯化铵有干铵和湿铵之分,干铵氮含量为25.4%,湿铵氮含量在24.0%左右,比硫酸铵、碳酸铵高;我公司生产干、湿氯化铵,因其极易吸潮,容易结块,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客户要求,加入微量的松散剂保持其柔软性,方便用户使用。运输过程中采用双层聚氯乙烯袋包装,密闭好,净重50kg/袋;储存运输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雨、防潮,注意破碎后结疤,导致产品大量流失。
3.氯化铵是一种中性肥料,适用大多数农作物和部分工业。因其有硝化速度慢,不易流失,肥效长,氮的有效利用率高等特性,常用于水稻、玉米、高粱、小麦、棉花、麻类、蔬菜等农作物,同时可以减少农作物的倒伏、稻瘟病、白叶枯病、烂根等病害的发生,成为复合肥生产厂家氮元素的主要来源;但部分农作物的品质会受氯离子的影响,不太适用,如烟草、红苕、甜菜等,使用中应特别注间区分对待。
4.工业方面,氯化铵主要用于:电池、金属焊接、医药、印制、染料、精密铸造等工业。
⑵ 氯化铵性质
无色立方晶体或白色结晶。味咸凉而微苦。相对密度1.527。加热至350℃升华。沸点520℃。易溶于水,溶于液氨,微溶于醇,不溶于丙酮和乙醚。加热至100℃时开始显着的挥发,337.8℃时离解为氨和氯化氢,遇冷后又重新化合成颗粒极小的氯化铵而呈白色浓雾,不易下沉,也极不易再溶解于水。吸湿性小,但在潮湿阴雨天气也能吸潮结块。水溶液呈弱酸性,加热时酸性增强。对黑色金属和其它金属有腐蚀性,特别对铜腐蚀更大,对生铁无腐蚀作用。
防护:
腐蚀性较大,注意不要与皮肤接触。空气中氯化铵烟雾的容许浓度为10克/米3。操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口罩、乳胶手套等。产品设备要密闭,车间通风应良好。
储运:
应储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内,注意防潮。避免与酸类、碱类物质共储混运。运输过程中要防雨淋和烈日曝晒。装卸时要小心轻放,防止包装破损。失火时,可用水、沙土、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
用途:
主要用于选矿和鞣革,农用肥料。用作染色助剂、电镀浴添加剂、金属焊接助溶剂。也用于镀锡和镀锌、医药、制蜡烛、粘合剂、渗铬、精密铸造和制造干电池和蓄电池及其它铵盐。
⑶ 磷矿选矿方法
1.磷矿选矿方法之浮选法:中国磷矿普遍含MgO较高,磷矿物和脉石矿物共生紧密,嵌布粒度细,只有采用浮选法才能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因此浮选法是中国磷矿选矿用得多的一种方法。浮选法包括直接浮选、反浮选、反—正(正—反)浮选和双反浮选等工艺。生产实践中用得较多的是直接浮选工艺和反浮选工艺。直接浮选工艺采用有效的抑制剂抑制磷矿石中的脉石矿物,用捕收剂将磷矿物富集于浮选泡沫中。
该选矿工艺已成功地应用于岩浆岩型磷灰石和沉积变质型磷灰岩矿石的选矿工业生产中,江苏锦屏磷矿选矿厂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沉积型硅钙(钙硅)质磷块岩是世界公认的难选磷矿石。自"S"系列抑制剂的直接浮选工艺开发后,这类磷块岩矿石的选矿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反浮选工艺:反浮选工艺主要用于磷矿物和白云石的分离,以无机酸作为矿浆pH值调整剂,在弱酸性介质中用脂肪酸捕收剂浮出白云石,将磷矿物富集于槽产品内。其优点是实现了常温浮选,槽产品粒度较粗有利于产品后处理。该工艺已成功地用于瓮福磷矿沉积磷块岩的选矿工业生产。
2.磷矿选矿方法之擦洗脱泥工艺: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对湖南浏阳磷矿进行擦洗脱泥研究,并取得一定效果。80年代初又对云南海口磷矿进行研究,继而扩大到滇池地区的低镁风化矿。目前该技术已开发成功并应用于滇池地区磷矿生产中。该工艺原理简单,纯属物理选矿,即将风化磷矿石置于水中擦洗或磨剥,去除表面泥质物,使磷矿物富集。该工艺富集比一般不大,只能使P2O5品位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较典型而效果又较好的是海口磷矿风化矿。1995年晋宁磷矿擦洗厂已建成投产。
3.磷矿选矿方法之重介质分选技术:矿物之间的比重差异是重介质分选的关键。中国于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发现其技术关键在于能否将分离比重严格控制在2.8~2.9之间。1992年采用此技术的湖北宜昌花果树磷矿重介质选厂建成投产。重介质分选技术因其分选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长远看,这种技术可望作为一种预选作业,从低品位磷矿中预先排除大部分脉石,从而提高后续分选作业的效果。
4.磷矿选矿方法之焙烧消化工艺:这是一种化学选矿法,主要用于含硅酸盐矿物很少的碳酸盐型磷矿石。利用碳酸盐矿物在高温下热分解放出CO2,然后加水使CaO、MgO水化成为细粒Ca(OH)2和Mg(OH)2,采用分级技术脱除钙镁氢氧化物后,使磷矿物富集。该工艺在选别陕西何家岩、贵州瓮福、大塘等磷矿中均获得较好的结果,并已完成扩大试验。但由于能耗高、脱出的石灰乳处理困难,加上生产控制难度较大等原因,尚未推广应用。
5.磷矿选矿方法之化学选矿:此法主要用于排除碳酸盐矿物,特别是MgO,使精矿中MgO含量降低到0.5%以下。由于加工费用较高,只有在其他选矿工艺所得精矿质量满足不了后续加工要求时,才可以考虑用此技术处理精矿。在磷矿化学选矿中,用作碳酸盐矿物的萃取剂主要有氯化铵、硫酸和二氧化硫等,其中硫酸应用广。
6.磷矿选矿方法之光电拣选技术:光电选矿是利用矿石和脉石之间的色差进行选别,以代替人工手选;在磷矿生产中极少使用。中国曾对开阳磷矿进行过光电拣选研究,主要用于拣除开采中混入的顶板白云岩,获得一定效果。
⑷ 氧化金矿最怕含什么
氯化铵。氯化铵对氧化金矿会产生化学反应,生产结垢和垢下腐蚀,氯化铵对于金属的腐蚀更加严重。氧化金矿是一种常见的金矿石,其选矿过程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
⑸ 氯化铵都有什么用途
工业级氯化铵的用途主要用于电池、电镀、染织、铸造、医药、植绒,绒毛,化工中间体等方面。工业用氯化铵为白色粉末或颗粒结晶体,无臭、味咸而带有清凉。易吸潮结块,易溶于水,溶于甘油和液氨,难溶于乙醇,不溶于丙酮和乙醚,在350℃ 时升华,水溶液呈弱酸性。
氯化铵在农业上可作氮肥施用,其作用机理与硫酸铵相似,但施用氯化铵造成的土壤酸化较硫酸铵严重。可作基肥、追肥,不能用作种肥。此外,对于忌氯作物(烟草、甘蔗、马铃薯等)也不可大量施用。
(5)工业用氯化铵对选矿起什么做用扩展阅读:
禁用慎用
1、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肾功能不全时慎用,以防高氯性酸中毒。
2、在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可引起缺氧或(和)酸中毒。
3、溃疡病、代谢性酸血症患者忌用。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5、儿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⑹ 化学选矿的影响因素
化学分选过程一般包括以下(1)准备作业;(2)焙烧作业;(3)浸出作业;(4)固液分离作业;(5)净化与富集作业;(6)制取化合物或金属作业。
影响浸出过程的主要因素:
磨矿细度、药剂浓度、搅拌强度、浸出温度、矿浆液固比和浸出
时间等,在一定范围内,目的组分的浸出率皆随上述各值的增大而提高,但有一适宜值。
(1)速度常数与浸出温度(2)磨矿细度(3)浸出药剂浓度(4)矿浆的液固比(5)矿浆搅拌速度(6)浸出时间(7)矿物原料的物理特性(如渗透性、孔隙度等)、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结构、构造等因素对浸出速度和浸出率也有很大的影响。
酸浸:最常用的酸浸药剂:硫酸、盐酸、硝酸,有时也用氢氟酸、亚硫酸、王水等。
碱浸:特点:碱浸药剂的浸出能力一般比酸性药剂弱,但浸出选择性高,可获得较纯净的浸
出液,且设备防腐蚀问题较易解决。
常用的碱浸药剂:氨、碳酸钠、苛性钠和硫化钠。
盐浸:
盐浸是用无机盐水溶液或其酸性液(或碱性液)作浸出剂的浸出方法。
常用的盐浸药剂有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铵、硫酸铵、氯化铁、氯化铜、硫
酸铁、次氯酸钠、氰化钠等。盐浸机理因药剂而异。
⑺ 低品位钨矿化学选矿法处理流程怎样
低品位钨矿物原料化学选矿原则流程,处理过程可分为物料准备等。
一、物料准备
为了保证化学精矿的质量,原料中的杂质含量应低于一定值,如砷不大于0.3-0.5%,硫不大于1.3-1.5%,杂质含量高时在物料准备时要将其降至一定值;为了提高矿物的分解效率,对物料的细度的要求,要看后续作业的分解方法和原料的特性而定。例如苏打烧结法需磨至100-150目以下;直接浸出需磨到200-300目以下。
二、物料的烧结-浸出
工业生产上采用苏打烧结-水浸法,苏打溶液压煮法、苛性钠溶液浸出法和酸分解法。其目的是使钨矿物分解生成水溶性的钨酸盐。分解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钨矿物原料特性和生产厂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方法可分为
1、苏打烧结-水浸法。它适于处理含少量石英的低品位黑钨原料,如钨细泥、含钨铁砂、钨锡中矿等,也可以处理含少量石英的低品位白钨原料,烧结时使不溶于水的黑钨矿和白钨矿与苏打作用生成水溶性的钨酸钠,水浸烧结块使钨转入溶液中,固液分离可除去不溶杂质。黑钨矿原料的烧结温度为700-850度,白钨原料约860度。
2、苛性钠溶液浸出法。用35-40%浓度的苛性钠溶液加温至110-120度在加压条件下浸出磨细的矿物原料,使钨呈可溶性钨酸钠的形态转入浸出液中。浸出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稀释至密度为1.3克/立方厘米后送去净化;二是将其蒸浓至密度为1.45克/立方厘米左右析出钨酸钠晶体,结晶液返回浸出作业,结晶体水溶液送去净化。此法与苏打烧结-水浸法比较具有流程简单、投资少、可以处理含硅较高的钨细泥和钨锡中矿等钨矿物原料。
常压下苛性钠溶液浸出白钨矿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一般应采用苛性钠和硅酸钠的混合溶液作浸出剂才能取得满意的浸出结果。但是白钨矿原料中含氧化硅有相当量时,用单一苛性钠即可。
3、酸分解法。酸分解法可用于处理白钨矿和黑钨矿两种原料,用32-38%浓盐酸或硝酸作浸出剂,在100度左右的温度下使钨矿物直接分解而生成钨酸沉淀。为提高钨的浸出率须将物料磨至-300目,酸分解时相当部分杂质进入溶液中经固液分离使其与钨酸分离。为使钨酸与残渣分离,常用碱熔法使钨呈碱金属钨酸盐形态转入溶液中,得到较纯净的钨酸钠或钨酸铵溶液。酸分解钨的浸出率高,但试剂耗量大。
4、苏打溶液压煮法。此法可用于处理白钨和黑钨矿物原料。浸出过程在压煮器中进行,原料磨至-300目,钨浸出率与苏打用量、浸出压力、浸出温度有关。
此法的优点是适用性较好,不仅适用于处理低品位白钨矿(5-15%),还适于处理含钨硫化精矿,如钨铋中矿、铋钼钨中矿。高硫钨中矿浸出时,锡石、辉锑矿和辉铋矿残留于残渣中,氧化物中的全部铜、部分氧化硅、氟、磷、砷等杂质与钨一起转入浸液中,浸液送净化处理。
三、浸出液的净化
上述各种方法分解低品位钨矿物原料所得的钨酸钠溶液都不同程度的含硅、磷、砷、铜等杂质,有时还会有硫、氟等杂质。为了保证化学精矿的质量,必须对浸出液进行净化以除去杂质。目前常用如下方法。
1、用铵镁盐除硅、磷、砷。浸液中SiO2/WO3重量比大于0.1%时应除硅。硅在溶液中呈现硅酸钠存在,当溶液碱度降低时将水解呈硅酸形态析出。因此往浸液中加入1∶3的稀盐酸使pH值降至13,然后加入氯化铵使PH值降至8-9,硅酸钠可以完全地被水解生成SiO2沉淀,再经澄清过滤、洗涤后,液中的氧硅可降至0.25克/升。
磷砷在除硅液中分别以HPO42-和HAsO42-的形态存在,在室温下往其中加入密度为1.16-1.18克/立方厘米的氧化镁溶液,磷砷分别呈铵镁磷酸盐Mg(NH4)PO4及铵镁砷酸盐Mg(NH4)AsO4的形态析出。
2、镁盐法除硅、磷、砷。此法先用稀盐酸(1∶3)使浸液PH值降至小于11,硅酸钠发生部分水解后,此时浸液中的磷呈HPO42-、砷呈HAsO42-形态存在。再加入密度为1.16-1.18克/立方厘米氯化镁溶液至浸液碱度为0.2-0.3克/升NaOH时,产生MgSiO3、Mg3(PO4)2、Mg3(AsO4)2沉淀物析出,因此加入氯化镁可除去硅、磷、砷。
此法的要点是须用盐酸将浸液中和至pH 11,然后加入氯化镁溶液,否则会产生氢氧化镁沉淀。原料中萤石含量较多时,也可加入氯化镁,使浸液中的F-呈MgF2沉淀析出。
铵镁盐法和镁盐法只能除去高价砷,若低价砷存在时须先用双氧水或次氯酸钠等氧化剂将低价砷氧化为高价砷,然后加入氧化镁才能达到除砷目的。
镁盐法较铵镁盐法的效率高,处理量大,生产周期短,渣含钨低(约4-5%WO3),但渣量大。铵镁盐法渣量小,但渣含钨高(约15-20%WO3),因此应根据原料特性,通过试验才能确定最佳的净化方法。
3、碱法除钼。钼在浸液中呈钼酸钠形态存在,在除去硅、磷、砷后的滤液中先加入硫化钠溶液使钼转变为硫代钼酸盐,残留在溶液中的砷也转变为硫代砷酸盐,然后加盐酸中和至pH=8.5左右,此时钼、砷不沉淀析出。再加入氯化钙溶液,钨呈钨酸钙沉淀析出,而钼、砷仍呈相应的硫代酸盐形态留在溶液中,经过滤将钼砷除去。除钼率可达70-90%,硫化钠加入量为钼砷总量的8-8.5倍,温度为80度。
当浸液中含钼量小于0.25克/升时,不一定要单独除钼工序,提高分解合成白钨酸度的方法达到钨钼分离,酸度大,温度高、除钼效果好。除钼还有其他方法,在此不作介绍。
上述均属化学沉淀法除去浸液中的硅、磷、砷、钼等杂质,还有其他方法如离子交换等方法。
四、钨化学精矿的制取
工业上一般先从净化液中析出合成白钨或仲钨酸铵,再生产钨酸或氧化钨。其过程如下。
1、合成白钨。沉淀合成白钨一般多用氯化钙作沉淀剂(有时可用氢氧化钙或硫酸钙),使钨酸钙沉淀,反应式为:
Na2WO4+CaCl =CaWO4+2NaCl
而氯化钙对于硅、磷、砷、钼等杂质亦生成钙盐沉淀物因而没有净化作用,仅对硫有净化作用。合成白钨的质量和沉淀率主要与净化液的钨含量、碱度、沉淀剂的类型及添加量等因素有关,钨含量影响到合成白钨的细度及过滤、洗涤性能。
关于沉淀剂的比较:氯化钙可得高品位的合成白钨:(WO3达70-76%),沉淀剂对产品污染小,缺点是氯化钙易潮解,运输包装较困难。石灰价廉,但所得合成白钨品位低,一般只达60-68%WO3,过滤洗涤困难,母液钨含量高,硫酸钙所得合成白钨品位WO3,但对产品污染大(硫酸钠、硫酸钙),且反应时间长。因此以氯化钙为好。
合成白钨作为最终产品时,经过滤干燥,然后包装出厂;若以钨酸或氧化钨为最终产品,则将合成白钨过滤洗涤后送去制取钨酸。
2、钨酸的制取。工业上常采用盐酸或硝酸分解合成白钨,制取钨酸。常用的合成白钨盐酸分解法,反应式为:
CaWO4+2HCl = H2WO4+CaCl2
合成白钨中的硅、磷、砷杂质对钨酸的制取影响很大,使钨酸粒度变细而成胶状,难于沉淀过滤,同时还与钨生成杂多酸,增加母液中钨含量。
制取钨酸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温度:温度高有利于制取粗粒钨酸,杂质分解较完全,但酸损耗大,作业环境差,初温常为70-80度,加料后再煮沸10-15分钟;(2)盐酸浓度:浓度高有利于钨酸粒度粗化,杂质分解完全,生产中一般用30%的盐酸浓度;(3)剩余酸度:分解终了的酸度低,钨酸粒度变小,纯度低,一般剩余酸度为70-80克/升。此外,酸分解时加入适量的硝石(硝酸)有利于加速分解过程及杂质的氧化。并有利于提高钨的总回收率。
过滤后的钨酸应进行洗涤。钨酸质量符合标准才能出厂或送去制氧化钨。否则要进行净化处理。钨酸的净化常用氨法,即把钨酸溶液溶于氨水中使其转化为钨酸铵溶液,大部分的硅、铁、锰等杂质则留在沉淀中。
3、仲钨酸铵的制取。用浓缩结晶法从钨酸铵溶液中制取仲钨酸铵,先用氨水溶解钨酸,且使钨与某些杂质分离,反应式为:
H2WO4+2NaOH=(NH4)2WO4 +2H2O
某些杂质如铁、锰、钙的氯化物同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与钨分离。溶液经过沉清过滤,滤液即为钨酸铵溶液。
用强碱性或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钨浸出液,用氯化铵溶液淋洗载钨树脂,所得淋洗液用于制取仲钨酸铵;此外,还可用溶剂萃取法制取钨酸铵溶液。以钨酸钠为料液,以叔胺或季胺的煤油作有机相,在pH=2-4条件下萃钨,然后用2-4%的氨水反萃可得钨酸铵溶液。
从钨酸铵溶液制取仲钨酸铵还可用中和法,此法利用10-20%的盐酸把钨酸铵溶液中和至pH=7-7.4时,钨呈针状仲钨酸铵的形态析出,结晶率达85-90%,但中和法不能回收氨并耗盐酸,已被蒸浓法所取代。
把钨酸铵溶液经过蒸浓时可以蒸发部分氨,冷却之后(大于50度)则结晶析出片状的仲钨酸铵结晶:即:
12(NH4)2WO4 = 5(NH4)2O 12WO3 5H2O+14NH3+2H2O
因为仲钨酸铵溶解度比仲钼酸铵小,为了防止产品被钼污染,可用分步结晶法使钨钼分离。如蒸发60%的液体,钨结晶率为55%,而钼结晶率只12%,所以最初结晶析出的仲钨酸铵含钼甚微。后期析出的仲钨酸铵含钼较高。
蒸发时挥发的氨气经洗涤塔回收,所得氨水返回使用;富含杂质的母液再回收钨。
4、三氧化钨的制取。将干燥的纯钨酸或仲钨酸铵进行煅烧可制取工业钨氧粉。反应式为:
H2WO4 =WO3+H2O
5(NH4)2O12WO3 nH2O =12WO3 +10NH3+(5+n)H2O(煅烧)
煅烧温度500度时可使钨酸完全脱水,温度高于250度可使仲钨酸铵完全分解。用于生产钨材和碳化钨的三氧化钨除应具有一定的纯度外,还要满足一定的粒度要求,三氧化钨的粒度与钨酸如仲钨酸铵的粒度及煅烧温度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