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三种经济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在社会中的地位: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使用的生活用品。在资金、搭衡人才、技术和经营规模上占绝对优势。岁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乎枝旁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
㈡ 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官营,民营,私营什么联系哪个属于哪个
官营与民营是无关联的,只是到了明中后期,民营超过官营,帮官营制作官营的手工品。家庭手工业是一种与农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参与市场的商品流通。民营是一种商品经济,但是在中国的长期封建制度下,一直受到打压,迟迟没有发展起来。
㈢ 名词解释,官营手工业
手工业(handicraft instry )是指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工业生产和生活用品生产的活动。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十分兴盛。
官营手工业则是劳动资料由官府提供,劳动力为官府征用工匠,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经营管理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不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需求。西汉之所以要抑制民间商业,主要原因还在于通过“抑商”发展官营工商业,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1)从西周时期(新的考古发现是商朝时)到明代前期,由于资金雄厚,工匠集中劳动,严格管理,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2)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3)工匠集中劳动。(4)工匠职业世袭。【 众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弯棚数艺的最高水平。】
【官营手工业的弊端】:(1)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2)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越发引起工匠反抗。
早在领土制的周代,官营手工业就已存在,其时,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而到了西汉,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重要变化,和腔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工业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赢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以制盐、冶铁两项营利性大的行业为官府垄断经营,增加了财政收入,以供战争开支,因为,汉武帝坚定不移地实行禁榷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筹措讨伐匈奴的经费,不埋首同于其它朝代是为了重农才抑商的。这是因为:第一,从官营手工业产生的起因看。当汉朝在汉武帝时达到鼎盛时期,便开始了连年不断地对外扩张战争,消耗了大量物资,国家财物急剧减少,于是采取了“入物者补官,出贷者除罪”等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史记》P628),“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命曰武功爵”。(《史记》P630)但财政仍吃紧,于是,一部份官吏就产生了由朝廷经营工商业来增加财政收入的想法。第二,由创办官营手工业的直接目的看。西汉屡次对匈奴作战,而后又遭遇水灾,在粮食财贷耗尽,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汉武帝才任用两名大的盐铁商东郭咸阳和孔仅统管天下盐铁,以“山海”之利来补济财政。官营手工业的结果是,官府确实赢得了大量利润,有效地改善了财政状况。
㈣ 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
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在战国初年,各国新兴地主阶级在国内都进行了改革,建立起适应新社会的各种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权力集中于国君(秦统一后又称为“皇帝”)的手中。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的名号都改称为“王”,秦、齐两国后来连“王”也觉得不够气派,要联合称“帝”。虽然在各国诸侯的反对下,很快就取消了“帝”号,由此也反映出当时的大国国君,想凌驾一切人之上的心态。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对于王的权力,战国末年范睢在游说秦昭王时,对“王”字下了一个恰当的定义,他说:“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生杀之威之谓王。”所谓“擅国”就是个人专断国政。后来的秦始皇“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的极端个人专断国政①,就是这种制度所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为了强化王权,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将相分职,以削弱相权
春秋时期,国君之下地位最尊的是相(或称执政、当国、令尹等),它兼掌文武,既是全国的行政首脑,又是军事首脑,权力很大,被称为国君的“副贰”。由此出现国君时时大权旁落,最典型的如鲁的季孙氏,专断鲁国政,致使鲁君“世失其权”。晋国六卿轮流执政,最后国家被三家瓜分。齐国的田氏久居相位,姜姓的齐国被田氏所取代。战国时期,以这种手段而登上国王宝座的统治者,就十分提防他的部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危险,于是普遍出现将、相分职的制度。相专管行政,主内事;将主军事,对外作战。像赵国着名的廉颇和蔺相如,蔺相如辅助赵王治国,廉颇主军对外作战。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文武分职,不仅削弱了相的地位,而且将、相还可互相牵制,以便国王对他们进行控制,所以,尉缭子说:“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战国时这种文武分职,不但是军事、政治事务复杂,各需要专门人才方能就其事,更主是国王要分散相的权力,以便把大权集中在国君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历史大全网好,好历史大全网
2.实行玺印制、考核制以控制官吏的任免权 历史大全网
战国时期的任官制是实行“劳有禄而食有功”的原则,与春秋时的世官制不同。像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实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吴起在楚国推行“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其爵禄”,目的是去无能之官,而“使有能”的人才任职。这样,就出现“布衣卿相”的任官制度。像战国时一些着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张仪、苏秦、孙膑、白起、王翦等,都不是名门世家出身。身背六国相印的苏秦是洛阳城中一耕织人家子弟,他在游说成功后说:“使我有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背六国相印乎!”他是为求生计,经苦读成才而被统治者录用。像苏秦这类的人,有文化,称为“文士”。而像赵国的廉颇、李牧,秦国的白起、王剪这些名将,皆因“善用兵”、“少而好兵”逐渐被提拔重用。这类武将也不是出身世家大族,他们因擅长武事,故被称为“武士”。这些文士与武士就是战国时各国文武百官的来源。他们与国君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即用所谓的“忠”和“信”来确定,臣对君忠,君对臣信。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就是这个意思。
表示君臣关系的“信”物就是玺。玺的授夺权在国王,授玺就是授以官职的凭信,夺玺就是夺去官职,就是罢官。燕王哙在让国于相子之时,“收印自三百石吏以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三百石的年俸,是万户以下县令及县丞、尉级的职官。可见,直到县一级政权的官吏,都是由国王亲自授给玺印的。
为了掌握官吏的政绩,建立了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国王根据政绩的考核结果,按其优劣或升或降或受惩处。
这样,各级官吏只对国王负责,官吏的升降、去留皆操在国王的手中。
3.实行符节制以控制军权
统率军队、指挥军队有“节”作为凭信,不始于战国,在春秋时就已出现。《左传》文公八年(公元前 619 年)宋国内乱,国君昭公被杀,大司马公子卬为昭公党羽,同时被杀,被杀时“司马握节以死”。《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 548 年),郑国在攻下陈国后,又让陈国复国,郑国的“司徒致民,司马致节,司空致地”于陈国,郑军退回国。司马所致的“节”,和宋国司马死时握的“节”都是一种军节。
进入战国时期这种军节得到普遍推广,符节制度更加完善。从现存留下来的秦国军节,就可知这种制度的概况。秦国军节称为“虎符”,其状为伏虎形,上有铭文,分为两半,底有合榫,右半保存在国王处,左半发给带兵的将领。军队的调动,据秦虎符铭文中载,50 人以上的军事行动必须有存在国王处的右半来相会合,作为凭信验证后,才能调发,否则便不准调发。如秦国杜虎符铭文云:“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①符中称君,是指秦国君。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 324年)改元称王,故杜虎符当铸于此前。稍晚的新郪虎符铭文与此同,铭中“君”字都改作王。“燔燧之事”是指有烽火报警的紧急军情,只有这种情况,才不合符。历史上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所窃的“符”,就是调军的符节。魏王把符节白日带在身上,夜晚置于枕下,可见国王对军权控制的牢固。信陵君通过魏王的宠姬夜晚窃出军符,然后凭着军符和假造魏王的命令,方从魏将晋鄙手中夺得军权。
国王把兵符的左半给予将领,以作为授给他兵权的凭信,这种国王与军将间的授受关系,是建立在国王与将军个人间的信任上的。荀子说:“合符节、别契卷者,所以为信也”。国王通过“合符节”这种严密的制度,就把军权集中到手中了。
战国时期各国的“王”们,通过这些措施,把军政大权集中在手中。这样,在我国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伴随着它的政治体制,就是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
我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出现的时代很早,夏、商、周的国王们,就是这样的君主。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体制,却是开始产生于战国,完成于秦的统一。之所以在这时产生,在经济上是由于贵族经济、农村公社瓦解,个体农民的普遍出现。对分散的个体农民,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治理。在政治上,也是为斗争的需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国王,在反对旧贵族的斗争中,将过去把持在贵族手中的权力夺回,而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不得不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在战国时这种制度就表现为“王权”,当时的诸侯国中,谁的“王权”强,谁就会在军事斗争中取得主动。
战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农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步崩溃,土地私有化被承认,并且在商鞅变法中得以合法化,后来就发展成了以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为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租佃制度也由此时出现,农业水利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像芍坡,郑国渠,都江堰都是那一时期的产物。小农经济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手工业:分为民营与官营,官营手工业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这种状况直到明中后期才发生颠覆性的改变。纺织,炼钢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商业:战国前期商业是受到官府保护的,并且可以说是十分繁荣,并且交流频繁,但是由于商人的流动性大,不稳定性强对中央集权不利的特点,商鞅提出重农抑商以保护农业,使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强大的兵源和防止人口外流,这对商人及商业有着极大的打击,但那个时期总体商业状况还是很兴旺的,重农抑商主要是对后世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影响巨大
㈤ 为何宋朝时商业繁荣手工业却受到摧残
1,中国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这就限制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宋朝并没有突破重农抑商的限制,当然,这也是由于小农经济决定的,同样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3,宋朝手工业有官营、民营以及家庭手工业,其中官营手工业就在生产领域、劳动力等方面,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迅猛发展。
介绍:宋代商业的新特点是在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商品经济比前代有较多的发展;十万户以上的大城市比前代有所增加,在大城市中打破了前代对于营业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在城市周围的广大农村中,形成了许多“草市”和“镇市”,但小农经济的封建体制,最终还是使手工业受到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