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个地区发展工业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或条件。主要有: ①自然因素。分为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两类,它们是影响工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外部条件。前者包括矿产、土地、水与生物资源等;后者主要有工程与水文地质、地形、气候、陆地水文、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条件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地区已有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市场消费因素、经济管理体制、区域政策、价格及税收制信息网络的通达度度等。它们对工业布局、特别是工业企业选择最优区位有着重要作用。③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工具(设备)和与它相适应的工艺流程与方法,以及劳动者掌握生产工具的技能。
Ⅱ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如何发展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经济特征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认为,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确切地说,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区位、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较大差距,但又有较大发展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破坏,且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工业园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地域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深受该地区经济发展特征的影响。
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工业总体规模小,经济增长缓慢,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匮乏,民间资本积累规模小,因此,资金、中高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该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区民间要素积累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借助外部力量;
2.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十分丰富,供大于求,价格相对比较低廉,这些低成本要素优势对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趋紧缺的发达地区必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具有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到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圈中的有利条件;
3.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着不平衡性,但也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如一些区域中心城镇,这些地区的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并以自身的特色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这些相对优越的条件必然为这些地方的工业园区成长和壮大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因此,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战略;
4.从制度特征来看,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配套改革相对落后,总体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模仿阶段。由于制度决定了各种影响经济发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产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弥补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社会文化与思想观念是该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和稳固性,直接影响着人的选择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积极引入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增强该地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渐改变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落后思想和陈旧观念。
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先天的自然条件优势仍是能否赢得竞争的首位因素。例如,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产地接近原料产地或消费市场,从而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自然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为工业生产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这些低成本优势是吸引国外、境外及沿海发达地区众多生产商入园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这些地区工业园的东向发展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边的资金、技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吸引外省的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如淮北、宿州的东南部等地工业园区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本地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载体,借助江苏徐州经济圈和连云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内外资源并重,加快对接,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迅速建立了工业化平台和城市发展新区;
(2)融入式。安徽东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形成了与江浙等省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从基础设施、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等方面融入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圈内。如合肥、马鞍山、芜湖、广德等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园区已经开始进入到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中,同时形成向省内各地区辐射的趋势;
(3)移植式。在与江浙等省的地理条件相类似的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直接仿效东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学习和借鉴其园区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为安徽工业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长市综合工业园区、滁州市汊涧镇工业园区和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地处安徽东南部,紧邻江苏省,贯通苏南、苏北,属中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南京都市经济协作区域,其园区的建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趋同于“长三角”经济圈内的工业园区。
2.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探究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建设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还是园区的规划主体、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具体的区域经济特点,探索和采用适合该地区的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目前,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为主,也开始出现了新的管理方式。从安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大企业、大公司数量少,实力不足,引进大公司投资建厂的机会不多。因此,政府设立的行政管理仍为主要形式。但有条件的地区和产业也开始注重发展多种管理方式,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联合体,兴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省外、国外的公司和社团来安徽兴办工业园区。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开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业混合型、企业管理型过渡。巢湖市富煌工业园由富煌集团自主领办,这种“企业管理”方式与“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实际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企业自我管理有利于园区内的招商引资,可以根据项目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吸引配套企业;也有利于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对将要进入园区的项目进行精心论证、筛选,选择那些适合在该区发展的项目企业进园;还有利于对企业在园内的基础建设、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规划、管理和整合;更有利于提高园内企业的运营效率,因为园内企业的沟通要比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内外两个辐射功能,统筹区域间与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经济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民间资本不断积累,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和升级,大量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梯度转移的趋势。资本、技术和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是欠发达地区最为稀缺的生产要素,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而这却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强项。此外,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起步早、发展快,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城市传统工业复制型的苏南模式、市场导向型的温州模式、进口替代型的晋江模式等,为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借鉴素材。因此,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建立长期的经济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地进行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和补充,并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本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并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随着合宁(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沪(合肥至上海)铁路的开通,从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了江浙发达地区对皖的辐射功能,合肥、芜湖、马鞍山、巢湖、天长、滁州、广德等地区的工业园区在东向发展战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发达地区内部工业园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相对较快。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做好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利用区域内发展较快的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安徽工业园区发展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以安庆为中心的皖南和以马鞍山、芜湖和滁州为中心的皖东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区为中心辐射四周,东南部发展较快的基本态势””。安徽89个工业园区(开发区)共有32个分布在安徽东南地区及长江沿线,皖中地区以合肥、巢湖为中心共有39个,其余主要分布在蚌端口、阜阳、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区。从全省经济整体来看,东部的发展快于西部,南部的发展快于北部。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使得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态势不均。合肥地区和东南部发展较快,合肥位于皖中,贯通东西、南北,是省内交通枢纽,有着很好的地理条件优势,工业园区建设较早,发展速度较快,并带动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区发展,如六安、淮南、蚌端口、巢湖等。安庆以化工工业为依托,产业链发展优势明显,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沿江地区和皖东地区,马鞍山、芜湖、滁州、天长、广德等地区,与东部的江浙联系紧密,有着资金、技术、交通等条件的优势。
4.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业园区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般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特色产业往往是该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速度较快,规模相对较大,发展趋于成熟。因此,立足于本地区,鼓励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园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思路。在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内,以特色产业为中心,发挥连带效应,发展相关连带产业””。安徽各地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并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资源和环境的优势,形成了特色工业园区。阜阳市颍州区工业园认真做好工业园区规划,在整体布局上,坚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定位。颍上县依托旅游产业,突出绿色工业园区特色;阜南县工业园凭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颍州区工业园依托阜阳城区区位优势,突出办好高新工业项目;宿州市符离镇政府于 2004年起开始兴建符离集烧鸡工业园,园区以符离集烧鸡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符离集烧鸡的相关产业,连带产生了养鸡业、饲料业、包装运输业等产业连锁效应,先后有六家企业入驻,由于这些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升,很快在烧鸡同行中脱颖而出,产值利润翻了几番。六安市山区面积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来,六安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形成当地的传统产业,如茶叶、蔬菜、板栗、蚕茧、山珍等农特产品的分布点多面广。工业园区产业围绕着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充分发展,形成连带效应,这是安徽各地的工业园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5.更新观念,完善内外制度,提高园区自我创新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日趋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外部制度逐渐优化,因此,无论是体制上还是思想意识上的障碍都在逐渐减少,促进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安徽作为欠发达地区,由于本身的资金积累和财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因此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速度缓慢,规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全省工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数十个项目同时投产,从选址、建厂到投产只需一年,大型项目也不会超过两年。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虽还处于模仿阶段,但政府也逐渐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明确地将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贯守到了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向有效协作转变的组织形式,是降低园区内企业交易成本、构建良好创新环境、提升工业园区和区域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分别占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了科大讯飞、凯立电子、阳光电源、美亚光电等知名企业,引进了微软合肥技术中心、安徽移动、美的、荣事达、三洋等着名企业,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在建成初期,凭借其低成本要素优势和优惠政策,确实能够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为园区的起步创造条件。但是,优惠政策毕竟有底限且极容易在短时间被其他地区模仿而具有暂时性,因此仅仅依靠廉价的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维持的优势不是长久之策。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日趋膨胀,要素价格也会持续上升,优势便不复存在。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帮助企业或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和人才的存量,经济增长的根源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而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便是学习和创新。因此,培养、提高和强化学习和创新能力,成为园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Ⅲ 工业强省战略如何促进贵州经济发展
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果断作出了“工业强省”这一振奋人心的战略抉择。
一年多来,贵州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工业强省,是关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大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态势、把握全省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深思熟虑、集思广益,从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不懈的进取精神,统一认识,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坚持“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毫不动摇地走“工业强省”的道路,奋力把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地推向前进,实现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大格局中,贵州工业仍然落后,与发达省份相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从速度看,贵州工业发展速度比全国慢。即使在西部,与一些省份相比,我们也有较大差距。从总量看,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左右,贵州要低10几个百分点。与经济总量排前三位的广东、山东、江苏相比,经济总量相差甚远,主要是差在工业上。从效益和竞争力看,贵州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大企业、大集团、知名品牌偏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工业落后是贵州经济落后的根本症结所在。工业上不去,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甚至被排到我们后面的兄弟省市迅速赶超。我们要实现追赶跨越,要实现富民兴黔,不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一点希望也没有。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看到这个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举全省之力,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揭开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奋力推进贵州发展新跨越。
一、深刻认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作出强力推进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基于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省的发展阶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工业强省”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业工作、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首先,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农业文明不断向工业文明迈进。工业化就是社会生产活动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社会演进过程。农耕社会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有限的。进入工业时代,生产力才得到迅速发展。两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几千年农耕社会创造财富的总和。蒸汽机、电的发明,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文明一次又一次的突飞猛进,也正是因为工业的大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高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但经济真正实现快速发展是工业推动的。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可以加快,但不可逾越。推进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重要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四川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二元结构特征突出的内陆省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集中表现在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这意味着我们推进工业化的任务更艰巨、要求更迫切,也决定了我们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必须把加快推进工业化作为根本突破口。因此,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二,工业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抓工业就抓住了“牛鼻子”。三次产业发展,关键是工业发展。重农必须强工,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主导不力,基础不牢。“三农”问题的解决,根本性、主导性的力量是工业化。离开了工业化,就农业谈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双增长、双过半”,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用抓工业理念抓农业,靠的是农业产业化的牵引,靠的是龙头企业对千家万户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也只有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才能做强做大。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向农户延伸,一头向市场延伸,对于促进产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前提是要有强大的工业支撑。没有工业的大发展,财力上不去,“反哺”、“支持”就难以实现。工业的发展又可为第三产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首先是带动金融业,引进资金,用活贷款,加快资金流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动越快,经济就越有活力。工业经济发展起来了,运输、商贸、中介、餐饮、房地产等行业,就会相应发展起来。城镇化要靠工业化来推动。
现在不少地方城市拓展得很快,但产业发展偏弱,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没有工业发展,产业“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个“空壳”。因此,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乡统筹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应该也只能是工业。
第三,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进的阶段,工业大跨越是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工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最主要的增长力量。当前我省工业面临大好发展机遇。国际国内产业加快向西部转移,国家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加大,加强自主创新将极大提升科技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省工业大跨越提供了新的路径。特别要看到,我省拥有特色优势资源,拥有位居全国前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生产能力,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较强的产业技术支撑,交通、能源、通信等工业发展的硬环境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有这样好的基础,这样好的机遇,这样好的条件,工业完全能够大有作为。关键看我们的认识深不深,信心足不足,举措好不好,力度大不大。如果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工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我们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工业强省之路。
二、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本质上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贵州工业化进程。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
通过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跨越,进而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建成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特色资源开发基地和我国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强省。当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大的突破。
(一)做好资源转化这篇文章,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实现大突破
贵州是资源大省。发展工业离开了资源,就丢掉了优势。目前,我省资源开发转化的程度和水平还不高,卖资源、卖初级产品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是卖资源还是卖产品,是简单转化还是深度开发,经济效益大不一样。所以,我们要积极争取支持,下决心建设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搞好就地转化。我们发展工业要重视资源开发,但更重要的是立足省内开展深度加工。要大力实施本地化发展战略,将资源转化为资本,以资本驱动产业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链条,形成有竞争力、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利用资源,就要引导和支持在贵州建加工企业,这要作为一个明确的思路。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就是立足于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着眼于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确立的。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动产业整合、要素整合、企业整合,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项目是集聚生产要素的载体,抓优势资源开发、抓工业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项目上。只有一批又一批大的项目建起来,才能形成大的增长力量、促进大的要素集聚、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对一个市县而言,有时候一个好的项目就能造就一个大的产业,撑起一方经济。要解放思想立项目,科学论证定项目,精心谋划储项目,只争朝夕抢项目,聚精会神干项目。对于重大工业项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相关部门要搞好协调服务,特别是要积极妥善做好项目报批、土地征用、环保评审、搬迁安置等工作,为项目开工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二)着力培育大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打造工业发展龙头上实现大突破
工业是聚合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工业一定要有龙头带动。龙头强,带动力才强,支撑力才强,一个地方的工业发展才有希望。我们必须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产业集群,建好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和集聚效应,不断提升我省工业整体实力。
一要着力抓大企业。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如果美国没有近200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没有90家世界500强企业,他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从全省来看,工业发展好的地方,也都有大企业作支撑。要下更大力气抓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推动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各市州也都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要着力抓产业集群。集群式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工业发展要大中小企业、各种所有制企业“大合唱“,形成万马奔腾之势。“舞台”就是产业集群,既可依托大企业整合带动中小企业,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也可以聚集一大批中小企业实现规模发展。要把产业集群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有意识、有规划、有步骤地加以推动,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三要着力抓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园区是工业集聚的载体,目前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的特征非常明显。通过工业集中发展,就能有效避免那种分散布点、大量占地、增大成本、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促进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集约化发展。各地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县域工业,原则上都要走集中发展的道路。推进这项工作,关键是要搞好利益协调。双流的做法值得推广,各个乡镇引进的企业都集中到园区,哪个乡镇引进的,产值、利税就算到谁的头上。要认真做好园区产业布局规划,把园区发展与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促进各类园区依托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特色,实现规模效益。大力挖掘现有工业园区和集中发展区的潜力,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四要着力抓知名品牌。品牌体现竞争力。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质量再好,作贴牌生产,大部分的利润和附加值都只能被别人拿去。要把打造名牌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增强区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举措,树品牌意识,创知名品牌,走品牌经济之路。企业文化是品牌的重要内涵,而且是更重要的品牌。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品牌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缺乏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就没有生命力、凝聚力、竞争力。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来促进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三)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在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上实现大突破
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是技术开发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创新关键靠企业,企业的发展关键又在创新。企业最重要的是研发,生产环节放在哪儿都行,特别是大企业如果不在研发上下功夫,一点前途都没有。工业要实现大的跨越,必须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技术进步为支撑,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企业一定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原始创新,注重搞好集成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逐步达到3%以上。大企业、大集团要聚集人才、资金、装备等精锐力量,构建坚实的技术创新平台,不仅要从事应用技术开发,还要紧扣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位,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的超前研发。坚持以企业为核心,发挥军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突破体制性障碍,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是根本。实施人才战略,关键是要搞好机制创新。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们只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经营又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和领军人物,贵州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才有希望。
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我省传统工业比重比较大,提高竞争力关键是要加强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总的来讲,我省技术改造投入还不够。高起点是财富,低起点是包袱。要把企业技术改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企业要舍得投入,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技术改造,以资金换新技术,以新技术换更多的资金,再以更多的资金换更高的技术,不断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研发、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万元GDP能耗下降重点在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能提高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又能有效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要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工业强省”的各个环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和企业循环式生产,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生态和环保也是经济效益,也是竞争力,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和浪费资源的老路。要继续抓好工业污染综合治理,该停产治理的必须停产治理,该关闭的必须坚决予以关闭。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做强国有经济和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大突破
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目前,体制不畅、机制不活仍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攻坚破难。推进“三个转变”,搞市场化配置资源,是我们抓经济发展的根本手段。抓工业发展,也要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离开了这一条,工业经济就不可能有活力。大市场,大作为;小市场,小作为;无市场,没作为。抓工业,就是要到市场找项目、找资金、找人才、找技术、找管理,这个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从政府层面上讲,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推进到今天,不单是要破除障碍、减少阻力,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服务、加强支持、增添动力。我们抓工业不是要去管企业,而是要服务企业、服务发展。
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国有经济。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积极盘活存量资产,这一点我们要毫不含糊、毫不动摇。要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以股权多元化推动治理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国有企业改革最终要解决“老板”到位的问题,企业搞得好,有人得利益,搞得不好,也要有人承担责任。对企业发展有人真正负责任,这是最核心的机制。现在看来,对企业经营者发高薪、给重奖,都不如给期权、股权好。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搞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防止在企业经营和改制重组过程中出现资产流失。
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新的增长力量。民营经济是我省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做大工业总量的现实途径和重要抓手。各地一定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对县域工业而言,重点应发展民营企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差在民营经济上。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都要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鼓励他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在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发展。积极帮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在信贷贴息、技改投入等方面,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当前,要注意发现一批实力较强、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在工业招商引资上实现大突破
工业是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主要领域。这几年,我省工业发展快、经济发展快,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很大的关系。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推进工业强省的现实途径。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开明。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抓开放,尤其要解放思想。市场、技术、资金是没有边界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是不分地方的。战略合作要有战略眼光,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项目,关键在企业。这是经济规律,不是长官意志。要有战略思考,看得很远,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不能因一时一事的利益得失而丧失发展机会,影响发展大局。引进来是发展,走出去也是发展。我们既要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又要坚决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域界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要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将研发机构建在中心城市,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进行战略合作。
二是方式上要更灵活、更务实。没有好的机制,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要积极创新招商方式,采用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特别要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增强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经贸合作和产业对接,力争引进一批知名品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的机遇,这个机遇我们不抓住,就会被别人抓住,失去机遇,再努力就很难赶上。当然,既要“招商引资”,也要“择商选资”,不能承接落后的、淘汰的产业。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领导是最大的环境,对于一些重大项目,党政主要领导要积极关注、亲自抓。精神状态至关重要。想得到才有可能做得到,想不到就一定做不到。现在有的项目签约的时候轰轰烈烈,但引进后就无人过问。我们不仅要下大功夫引进企业,更要注重支持企业进来后的发展。
三、切实加强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
工业发展要上大台阶,工业工作必须上大台阶。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工业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工业发展,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在提高工业竞争的“软实力”上狠下功夫,努力把我省工业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要加强。抓经济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抓工业上,把工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工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主管工业的领导同志,要学工业、懂工业、钻工业,真正成为抓工业的行家里手。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找准本地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做任何事情都有困难,但做任何事情也都有办法。着眼点要放在找出办法、克服困难上。同一项工作,让什么人来抓,用什么办法来抓,效果大不一样。要配强工业战线的干部,把熟悉工业工作、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放到抓工业的第一线。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加强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强。现在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政策很多,比如在特色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和举措。我们要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强化“保障与服务”意识,在支持工业发展上,要舍得给政策。这次会后,省上将出台实施工业强省的决定和相关配套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地为工业发展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成都海关近年来在落实优惠政策、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上下了很大功夫,过去通关需要1天半,现在只要半小时,大大方便了省内企业出口。各个部门都有一个改进对企业服务的问题。必须明确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依法纳税、吸纳就业。企业利润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就是对社会的很大贡献。凡是对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没的,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
三是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加强。企业家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者,工业强省最终要通过优秀的企业家来实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没有比尔·盖茨就没有微软,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同样,没有王国春就没有五粮液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支持一个企业家,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的作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什么是人才?能做成事就是人才,能创造财富就是人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就是人才。从根本上讲,企业家是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我们要积极热情地为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壮大创造宽松的环境。要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教育和引导,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营造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企业家放手发展、尽展才华。对他们不能苛求,不要放大缺点。各地要发掘一批优秀经营人才,用全新理念激发企业家的创造活力。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要舍得给物质待遇、给政治荣誉、给社会地位。企业家要有宽广的眼界、饱满的激情、执着的事业心,敢冒市场风险,勇于开拓创新,克服小成即满、安于现状的思想,全心身地投入到创造财富、奉献社会中去。
四是在运行保障上要加强。要加强煤电油运气等的协调和调度,保障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加强银企、银政合作,重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逐步解决存差过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要抓好电网、气网、路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确保运输快捷便利,确保通信高速高效。要合理调节优化用地,尽最大努力保障工业用地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流通效率,保证工业生产物畅其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发展工业,就忽视安全生产。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是在氛围营造上要加强。我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文化底蕴不厚、氛围不浓。要广泛宣传工业在“强省、富民、兴黔”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宣传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举措。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各地抓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表彰和树立一批促进工业发展的先进典型。要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在全社会营造讲诚实、重信誉、守承诺的诚信环境。
推进工业强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置身这样一个大舞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满怀忧患重工业;进一步理清思路,满怀信心谋工业;进一步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抓工业;进一步增强合力,满怀执着兴工业。要有无功即过的责任意识,要有义无反顾的使命意识,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朝着“工业强省”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全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贵州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Ⅳ 如何加强工业园区企业用地管理
(一)严格工业园区规划审批,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
工业园区规划是统筹工业建设用地管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总开关。在一定区域合理设置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必然要求。工业园区布点、
用地规模等审批权必须上收,至低放在省级政府。园区规划一经审批,其效力上升为法律强制性,各级党委、政府务必敬重、遵守,不得逾越红线。工业项目建设,
无论什么性质,无论规模大小,原则上都要进入规划的工业园区,严禁乱铺摊子;对个别占地面积小,无污染,不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不进入工业园区的项
目,地方政府要作出专题论证,逐级上报审批,未经批准,不得上报用地审批材料。省级以上政府要硬化、细化规划修改管理措施,增强修改规划的刚性约束,杜绝
规划跟着项目走。对采取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手段骗取修改规划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经办人员的法律责任和纪律责任。
(二)改进园区用地审批办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批准用地事前审查、事后稽查,
强化审批各环节责任,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建立错案追究制度、问责制度、通报制度。如果我们都恪守职责,尽责尽力,建立一个良好工业园区用地秩序应该不难。
(三)改革政绩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用人考核制度
上级党委、政府要深化、量化对下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观考核
办法,要提高干部任用考核的透明度、公众参与度、审计力度,要将领导的干部行为置于群众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之下,让善于做表面文章、善于蒙骗上级的
干部无隙可乘;让真心为民,脚踏实地的干部得到重用,惟有如此,群众才会服气,事业才会兴旺。
(四)彻底理顺土地管理体制,强化执法监察队伍建设
彻底解决改变“两头管”的现状,实行上级行政主管
部门对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完全意义上的直管,有利于基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摆脱当前执法监察的被动局面,有利于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的全面落实。
(五)建立土地稽查特派员制度,加大对大要案件查处力度
国家审计之所以力度大,震慑力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审计署分片区建立了特派员办,审计特派办对一个地区、一个项目的审计,代表的是中央政府,这种办法可以
有效排除干扰,抵制地方保护主义,捍卫法律的尊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明确“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设
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向地方派驻土地督察专员,监督土地执法行为”,国务院发文至今近两年,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影响了土地执法工作开展和运用
土地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Ⅳ 如何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环境。广西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制约了工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就要把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作为基础工程。
抑制“脱实向虚”现象,营造实业致富的认知环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一对关系密切的兄弟。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支持。金融市场的合理运行,可以让闲置资金与合适的实体经济投资领域匹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平台,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金融市场还能识别风险,预警实体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但虚拟经济由于其复杂性和投机性,容易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自我膨胀,助推资产泡沫的形成。当实体经济不能够消化这些泡沫时,过度膨胀的泡沫不可避免地产生破裂,形成经济危机。因此,既要发展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又要控制虚拟经济,使其处于良性的可控的范围。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现象,企业和资本热衷于炒作并从中谋划取利益,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和功利,形成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抑制“脱实向虚”的现象,让虚拟经济利润回归合理水平,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加大政策扶持、降低税费负担,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让抓工业、干实业的人有搞头、有奔头、有甜头。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整个社会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科学认知环境,形成重视工业发展、支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科学考核政绩,优化发展工业的行政环境。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各级领导班子的行政行为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要通过科学的政绩考核来形成各级领导班子积极、科学抓好工业发展的行为导向。工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比如周期长,即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回收周期长等;环节多,即生产经营环节多,从生产要素的准备,到开始进行生产、生产出产成品,再到销售产品、回收资金,经历多个环节;好群聚,即工业产业喜欢群聚,形成产业集群,共享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降低经营成本,等等。开展政绩考核并确保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就要求深入研究和遵循工业发展规律,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和内容。要改变过去只看见结果看不见过程、只看见现在看不见将来、只看见表面看不见里面的政绩考核缺陷,既要重视考核结果也要重视考核过程,既要考核当前指标也要考核预期指标,既要考核显性指标也要考核隐性指标。科学的政绩考核还要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考核,激励各级领导班子舍得花时间、投本钱、下功夫,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同时,科学的政绩考核还要注意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设置好差别化的评价指标,激励各级领导班子积极发展与功能区相适应的工业项目。
完善制度机制,优化工业发展的服务环境。为工业企业及相关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完善服务制度,规范服务行为。要完善财税制度,减轻企业负担作为完善制度机制的一个重点。从现实看,财政收入的层层压力使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突破财税法律法规的限制,设置各种不合理收费,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广西工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企业市场竞争力还比较弱,不合理的负担更使其难于轻装上阵,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招商引资中也难于与其他环境更优的地方竞争,削弱吸引力。完善财税制度,就要取缔不合理收费,坚持“放水养鱼”而不是“竭泽而渔”,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Ⅵ 如何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跨区域再配置能够为中国经济的下一轮增长提供新的动力,而限制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跨区域再配置则有可能在中长期导致效率和平衡兼失的局面。1、首先,让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农村宅基地所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成为可以跨省(区市)流动的资产,特别是应允许跨省(区市)进城的农民工在自愿的前提下放弃家乡的宅基地,将其整理复耕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转让给就业所在地使用,并相应获得当地的户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2、与此同时,未来中国要适度推进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劳动力的地区间流动不再是基于公共服务的差异,而是基于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需求。3、相应地,应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绩效的考核体制,削弱地方政府对于发展经济的职能,对不同地区的官员考核分别赋予GDP总量增长和人均增长的不同权重,对人口流出地的政府应考核人均GDP的增长,而对于人口流入地,则考核总量GDP的增长,。
Ⅶ 针对工业园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破解
针对工业园区规划中问题,必须采取如下对策措施予以破解:
一要端正建园理念,抓好统筹布局。要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首先必须端正园区规划建设的理念,不能为建园区而建园区,要有全市乃至整个地区一盘棋的思想,将园区规划、产业定位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千万不能盲目规划,盲目建设,搞镇镇冒烟,四面开花。
二要实行因势利导,搞好产业规划。同样是科技工业园区,美国硅谷的产值主要来源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日本新竹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两者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地方党委政府要学会观察和思考本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历史形成的产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然后因势利导,放大自身优势,与其他地方展开错位竞争。
三要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配套服务是园区发展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和人文关怀,可使企业共享园区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如供水、供电、道路、电讯等基础设施和投资咨询、技术开发等中介服务资源,使资源在园区内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同时,优质高效的服务,能使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从而提高了落户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四要坚持依法规划,提高建设水平。规划是龙头。工业园区规划经过相关的审批程序被批准后,即应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未经批准机关批准不得随意变更。我们必须坚持依法规划,实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建设准入机制。不同的园区可根据不同的产业定位,制定不同的企业准入标准。应当建立由专家、领导和群众代表组成的项目建设评审委员会,对要求进入园 区的单位或企业进行严格评审。
如此坚持依法、科学、有序的规划建设,方可避免园区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集约利用园区各种资源的水平,确保园区朝着预定目标又好又快地建设和发展。
Ⅷ 如何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
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即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 所构成的单行物质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的循环流动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其实质就是生态经济,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基本特征,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摒弃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主要途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优先选用适应市场机制、效益明显、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提高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整体水平.
这种健康的循环经济模式无疑是有利于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的.通过对老工业基地生产模式的循环经济改造,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从而促进老工业基地坚定不移地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那么,如何在老工业基地该实现循环经济呢?
首先,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及加大监管力度.作为资源型城市,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正确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城市的价值,要注意到循环经济的根本并不仅仅在于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而在于它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要把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和推广作为一项经营城市的主要工作,作为产业调整和培育的前提条件.而且,作为起主导地位的政府来说,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法律的权威,逐步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实现.
其次,企业应做到优化产业结构,优胜劣汰.在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很多企业存在浪费资源、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现象.对于这样的企业,要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和更新,形成循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循环经济型企业.
第三,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是很有优势的,但是其发展农业的过程却是比较粗放的.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村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堆放和畜牧业、水产养殖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地排放已经对东北地区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在实现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也是必须要实现的过程.比如农村沼气工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典型的循环经济的例子.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彻这样的生态化的思想.而且,东北农产品虽然丰富,但是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东北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第四,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加工.东北地区是重工业基地,其工业废物之多自不必说,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废弃物也是与日俱增的.这些废弃物形成严重的污染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国有废品回收公司已经失去作用,而民间自发形成的废品捡拾收购体系是一种无序状态,加工利用体系混乱,如果不妥善引导和管理,还有可能存在社会治安、卫生防疫、二次污染等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不进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也是推动循环经济的核心问题.
2、 如何保护老工业基地资源及生态环境
(1)科学利用所剩无多的资源,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
东北地区的资源利用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与东北人的性格可以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里是中国最北端也是最寒冷的地方,这种天寒地冻的天气也造就了东北人直爽、豪迈的性格,在对资源的利用上也是一样的.比如,在寒冷的冬日里,东北家家户户都要生火取暖以挨过这漫漫风雪.在这个过程中,本地的居民就直接把煤炭放在炉子里燃烧,取暖或做饭.这种最直接的方式产生了最直接的效果,然而也造成了最严重的浪费和污染.煤炭有取暖的功效,可是取暖功能的只是煤炭功能的一小部分而已.煤炭中含有许多成分,而这样直接的燃烧,除了那一小部分得到了利用之外,剩下的原可以被提炼以作他用的部分便成了无用的灰烬.显而易见,这种粗放的使用能源的方式必须得以改善,以遏制能源的无度浪费.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使用资源的思维.在运用资源之前首先应该把资源用科技手段提炼分离,以使其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浪费和污染的现象.同时,还应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来代替这种粗放的使用资源的方式.
(2)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东北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环境,但是由于不加以保护而导致环境的严重恶化,而通过教育和号召很难达到一步到位的效果,必须通过一定的促进机制,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便是解决环境保护的措施之一.因为在坚持发展生态旅游地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旅游业创造经济上收益,同时还可以与环境保护形成良性互动.这样,便促进了人们自觉地区保护环境,因为这是与其利益相关联的.
(四)针对老工业基地后续替代产业的研究
1、发展替代产业,在各地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深加工等产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中,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较多.目前,有的产业如森工、煤炭、有色金属等正处于衰退状态,产业接续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针对东北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城市的接续产业的发展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如煤炭资源性城市应把煤化工的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森林资源型城市应把木材深加工、林木资源深加工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这样的方式既满足了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
2、 另辟蹊径,形成以东北特色文化为代表的无可替代的新型产业
众所周知,东北地区拥有特殊的气候条件,冬季降雪量较大,雪期较长,具有开展冰雪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哈尔滨的冰灯、吉林的雾凇更是举世无双.黑龙江的冰雪旅游在全国已是小有名气,很多在南方城市生活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在冰雪之中的美妙感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冰雪旅游带动东北地区的旅游业,让外地游客尽情领略北国之风光.
除此之外,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在发展工业旅游方面也占有绝对优势,东北地区一直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的工业企业拥有过无数的辉煌:这里生产了新中国第一辆卡车、第一台轿车及全国唯一的一辆东风轿车,珍藏过毛主席乘坐过的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这些都是东北无与伦比的独特的文化.
相信具有浓郁的东北风情的艺术形式“东北二人转”等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东北地区可以以此为中心,大力促进具有东北特色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Ⅸ 如何发展飞地工业
在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对土地供应量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有限的耕地资源日益减少,这种刚性的土地供给与弹性的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州,近年来通过创造性地发展“飞地工业”,有效地缓解了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飞地工业”是福州的一大发明,按当地官员的解释,是指坐落于甲地而产值、税收归属乙地的工业集中区或工业项目。也就是说,如果甲地建了集中的工业区,乙地、丙地不必再为当地产值、税收非在本地也建个工业区,因为到甲地办企业,产值、税收仍然算到乙地、丙地的头上。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果以政绩密切相关的GDP统计、税源不因跨地建厂而流失,工厂自然就不必非得建在自家门口了。
由于受现行财税体制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的影响,每个小小的政区都力图创造自己的GDP和税源。于是,前些年,福州各个部门、各级政府都忙着招商引资,工业园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
“不发展工业就没有出路,而工业不集中就没有效益。”3年前,福州市领导在山区县永泰调研时,提出了发展“飞地工业”的思路,要求把该县各乡镇的新上工业项目统统集中到城关,共建一个工业区,而产值、税收归引资的乡镇所有。这一模式解决了不同行政区划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行政官员的政绩考核问题,调动了各方集约用地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永泰县马洋工业集中区的成功运作,使得“飞地工业”模式在福州各地被广泛“复制”。
现在,“飞地工业”在福州已由“一枝独秀”渐成“满园春色”。福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炳毅告诉记者,发展“飞地工业”,有效地克服了由于行政分割造成的工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发挥了集聚效应。实施“飞地工业”以来,福州开发区、工业区的数量减少了30%,工业用地节约了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