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时间
高速增长的中国离实现工业化还有多远?我们现在处于工业化什么阶段?这是全国人民长期以来一直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工业化蓝皮书》称,到2021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将达到100,中国将实现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在2005年达到50,这意味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的后半阶段。
从对四大经济板块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看,到2005年,东部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经达到了78,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45,进入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而中部和西部的工业化水平指数为30和25,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由此可见,东、东北、中部、西部工业化水平呈现递减,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明显。
从七大经济区工业水平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分别为85和80,同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不但远高于全国整体水平,而且也高于东部水平。环渤海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70,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经济大国,但从产业内结构看,还不是一个工业经济强国,要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需从多方面战略选择上来保证。
新闻链接
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主要通过选择人均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产值占总商品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指标来衡量地区工业化进程,并将整个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陆培法) 人民日报
❷ 什么是工业化和现代化
工业化概念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新中国建立后,于“一五”期间提出了工业化发展目标,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化进程得到了较快推进,但从人均GDP、三次产业GDP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综合分析,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还不是十分成熟,工业化发展目标任务远未完成。综合来讲: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
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585年,有两层含义:(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modern的两层含义有不同特点:(1)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特点;(2)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以,“现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 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产生于1770年。由此推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现代化”,一般都遵守它的两个基本词义,但是,在不同情况下,描述的对象不同,“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例如,管理现代化指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教育现代化指建立现代教育体系,采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企业现代化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化城市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城市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现代化农村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行政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农村;现代化学校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采用现代教育理论、教材和方法等的学校等。
❸ 什么是工业化程度系数
关于工业化标准的探讨
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林 丕
11/28/2005 16:20:54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认为,工业化的标准似有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标准,即初步实现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其量化标准可以采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标准,即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高层次的标准,则是要像现代世界上的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消除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我国至今离这个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我个人理解,其实质就是要在今后十几年内,基本解决我国至今仍显着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其主要指标似有两条:(1)在2020年,使我国的非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换言之,就是要使我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2)在2020年,使我国的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换言之,就是要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降到40%左右。下面,就分别讨论一下这两个指标的问题。
(一)关于把农业就业人口降到30%以下的问题
2001年,我国全社会就业人口为7.3亿人。其中,非农业就业人口,即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者(包括在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中的就业者在内),仅为3.65亿人,占50%;还有50%的劳动力,也就是3.65亿人从事农业。如此众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之中,是与工业化的要求大相径庭的;更何况,如此众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也大大超过了我国当今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2001年,我国共有耕地19.14亿亩,按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经营10亩耕地计算,我国农业中留下2亿左右的劳动力就足够了。这就是说,我国农业中,已经出现了大约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他们在农村中实际上处于隐性的半失业状态。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今后农业过剩劳动力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这些过剩劳动力需要逐步地从农业中转移出去。这既是工业化历史进程的一个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一个客观需求。目前,一些经济管理机关和学者提出了如下设想:到2020年,把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左右或以下。按此设想来推算(把过剩劳动力的增长计算在内),从2002年到2020年这19年内,就要从农业中转移出过剩劳动力2.2亿人,平均每年转移出1160万人。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任务。
那么,我国目前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有多大呢?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全年,我国的二、三产业仅提供了94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1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仅增长0.18个百分点)。由于就业岗位不足,到这一年末,在全国城镇中出现的失业人员已达1796万人(登记失业者681万人,国企下岗职工未就业者515万人,非国企下岗职工未就业者600万人),城镇失业率达到9.5%,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失业率不能超过6%)。
从上述劳动力供求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二、三产业的就业形势是相当紧张的,既要解决城镇中大量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又要每年转移上千万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难度不小。这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能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现实。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今后应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其突出特点和要求之一,是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换言之,我国今后的工业化必须与扩大就业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千万百计地扩大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大提高其就业弹性系数。从而使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城镇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业过剩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大历史课题。
(二)关于使城镇人口达到占全国总人口60%的问题
2001年,从统计表上看,我国有城镇人口48064万人,农村人口79563万人,二者的比例为 38:62。但上述城镇人口的数据,是按行政区划统计出来的,其中包括了全国各城市郊区的大约1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在内。如果把这部分人口划入农村人口,则目前我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实际上是30:70,农村人口大大地超过城镇人口。要把这个比例倒过来,使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任务十分艰巨。据粗略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总人口可能达到或超过14亿人。到那时,要使我国的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达到占全国总人口的60%左右,就意味着城镇人口将达到8.4亿人左右,比现在的城镇实际人口(3.8亿人)翻了一番还多。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的标准可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工业化,即初步工业化,是要使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高层次的工业化,则是要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已经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今后的任务是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其实质是要基本消除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个任务是不轻松的,特别是在转移庞大的农业过剩劳动力和将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方面,任务相当艰巨,需要通过开拓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来逐步求得解决。
参考资料: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xzlt/xzlt20031103a.htm.zh
❹ 工业化的标准
关于工业化标准的探讨
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林 丕
11/28/2005 16:20:54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认为,工业化的标准似有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标准,即初步实现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其量化标准可以采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标准,即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高层次的标准,则是要像现代世界上的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消除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我国至今离这个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我个人理解,其实质就是要在今后十几年内,基本解决我国至今仍显着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其主要指标似有两条:(1)在2020年,使我国的非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换言之,就是要使我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2)在2020年,使我国的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换言之,就是要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降到40%左右。下面,就分别讨论一下这两个指标的问题。
(一)关于把农业就业人口降到30%以下的问题
2001年,我国全社会就业人口为7.3亿人。其中,非农业就业人口,即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者(包括在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中的就业者在内),仅为3.65亿人,占50%;还有50%的劳动力,也就是3.65亿人从事农业。如此众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之中,是与工业化的要求大相径庭的;更何况,如此众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也大大超过了我国当今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2001年,我国共有耕地19.14亿亩,按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经营10亩耕地计算,我国农业中留下2亿左右的劳动力就足够了。这就是说,我国农业中,已经出现了大约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他们在农村中实际上处于隐性的半失业状态。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今后农业过剩劳动力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这些过剩劳动力需要逐步地从农业中转移出去。这既是工业化历史进程的一个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一个客观需求。目前,一些经济管理机关和学者提出了如下设想:到2020年,把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左右或以下。按此设想来推算(把过剩劳动力的增长计算在内),从2002年到2020年这19年内,就要从农业中转移出过剩劳动力2.2亿人,平均每年转移出1160万人。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任务。
那么,我国目前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有多大呢?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全年,我国的二、三产业仅提供了94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1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仅增长0.18个百分点)。由于就业岗位不足,到这一年末,在全国城镇中出现的失业人员已达1796万人(登记失业者681万人,国企下岗职工未就业者515万人,非国企下岗职工未就业者600万人),城镇失业率达到9.5%,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失业率不能超过6%)。
从上述劳动力供求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二、三产业的就业形势是相当紧张的,既要解决城镇中大量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又要每年转移上千万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难度不小。这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能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现实。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今后应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其突出特点和要求之一,是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换言之,我国今后的工业化必须与扩大就业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千万百计地扩大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大提高其就业弹性系数。从而使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城镇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业过剩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大历史课题。
(二)关于使城镇人口达到占全国总人口60%的问题
2001年,从统计表上看,我国有城镇人口48064万人,农村人口79563万人,二者的比例为 38:62。但上述城镇人口的数据,是按行政区划统计出来的,其中包括了全国各城市郊区的大约1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在内。如果把这部分人口划入农村人口,则目前我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实际上是30:70,农村人口大大地超过城镇人口。要把这个比例倒过来,使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任务十分艰巨。据粗略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总人口可能达到或超过14亿人。到那时,要使我国的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达到占全国总人口的60%左右,就意味着城镇人口将达到8.4亿人左右,比现在的城镇实际人口(3.8亿人)翻了一番还多。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的标准可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工业化,即初步工业化,是要使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高层次的工业化,则是要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已经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今后的任务是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其实质是要基本消除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个任务是不轻松的,特别是在转移庞大的农业过剩劳动力和将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方面,任务相当艰巨,需要通过开拓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来逐步求得解决。
❺ 透支30年是什么意思
透支是指在某种资源或能力上先行使用,超过存量,导致未来受限的情况。透支30年指的是在过去30年里,人类在全球化、工业化等方面的过度使用,以及对环境、生态等自然资源的不负责任,使得今天我们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并付出了巨大代价。
透支30年给地球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也变得更加紧迫和严重。人类需要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息息相关。只有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才能缓解和解决问题。
透支30年带来的问题,必须要得到有效的解决。这需要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环保力度,推动环保立法,并改变消费习惯,鼓励绿色生产;另一方面,个人也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遵守环保标准,减少资源浪费,推动低碳、环保生活方式,从而共同建设绿色地球,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
❻ 去工业化什么意思 去工业化解释
1、去工业化(De-instrialization)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2、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在日本,其制造业就业比重的最高值是 27%(1973年,比美国迟8年),而到1994年则下降到23%。在欧盟15个国家中,制造业就业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则迅速地下降到20%。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在上升。美国服务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则从1960年的56%上升至 1994年的73%。从1960年开始,其他发达国家均出现类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