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是指将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相结合,促进两者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整体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详细解释如下:
1. 军民融合产业定义与重要性:
军民融合产业是将军事工业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与民用工业的生产需求紧密结合,打破军民分割的壁垒,推动两者协同发展。这种融合对于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及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军民融合,可以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提高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2. 技术研发与资源共享:
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技术研发是核心环节。军事工业领域拥有许多尖端技术和研发能力,通过与民用工业的融合,可以推动双方在技术上的交流与协作,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不仅可以加速军事技术的民用化转化,也可以促进民用技术的军事应用,提高双方的技术水平。
3. 生产制造与市场开拓:
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制造与市场开拓的深度融合。军事工业的生产制造经验和管理模式可以为民用工业提供借鉴,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民用工业的市场开拓策略也可以为军事工业提供更多市场化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军事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应用。
4. 促进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通过军民融合,可以推动形成全新的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军民融合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及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贰’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里的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有什么关系
洋务运动的目的要中兴,发展军事工业,强大国防该是位主导地位的,多由湘军等派系高级将领主导。民用工业为提升生活水平,改善条件而做,没有紧迫性,处于次要地位,或为军事工业服务。民用工业是用来辅助军事工业的,洋务运动以军事工业为主,以民用工业为辅。
‘叁’ 洋务运动时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何判别
1.从开办方式来看:军事工业采取官办的方式。
民用工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
2.从时间来看: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办。
民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办。
3.从口号来看:军事工业口号为“自强”
民用工业口号为“求富”
4.从目的上来看:军事工业的目的是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政权。
民用工业的目的是解决前期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5.从生产产品上来看:军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新式武器装备。
民用工业的产品主要是民众日常用品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如:电报)
‘肆’ 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在管理方式,产品,性质,各自特点各自企业代表
军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以国防军事需要为动力,积极开拓军工生产。
2.注意利用国外技术设备,重视培养本国人才。
3.国家政权的支持。创办军事工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在清政府中身居要职,他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从财力、经济政策和组织制度等方面支持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
4.缺乏资本的人格化。在一般资泳主义企业里.,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推动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化和资本增殖的重要力量。而在近代军事工业中,恰恰缺少这种力量。
军事企业性质 : 带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工业企业
民用企业性质 : 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
民用企业
洋务派兴起办民用企业的热潮,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来看,实际上是地主阶级企图改变某些封建生产方式的改良运动。这种改良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都有较大的影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是抵抗不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吞和欺压的,它只有借助于政权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民用企业就是从封建主义经济中脱胎出来的、借助于政权力量的资本主义,它在与外国资本的抗争中发挥了民族资本主义所不可能发挥的作用。许多民族资本企业就是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招牌下幸存下来的,所以它对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其一定的作用。
洋务运动为什么先发展军事工业,后发展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表面上发展的军事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洋务运动的前期的口号是“自强”,这说明了当时的人们迫切想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的愿望,但发展军事不能是没有资金支持的,当时的清政府经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断地向外国列强赔款,财政已经是极度的紧张,而发展军事工业的初期又难以避免的要从西方的发达国家进口先进武器来增加国防实力,而这又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的,当时的清政府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随即又打出“求富”的口号,兴办工业来支持军事的发展。
民用企业,军事企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
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翻译人员的“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1902年
并入京师大学堂)。
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广方言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后改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由容闳指导选派。
1875年,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78年,在兰州建立兰州织呢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在天津设立京师学堂,购置军舰;设立南北电报局。
1881年,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2年,建立旅顺军港。
1885年,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0年,在汉阳建立湖北枪炮厂;在湖北,江西设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