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的五大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东京,横滨),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为中心),阪神工业区(大阪,神户),濑户内海工业区(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工业区。日本的工业分布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局。主要的工业城市有东京、大阪、神户等。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之一。日本的重工业包括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包括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制药业、纸和纸浆及其他工业。1997年机械工业占工业总生产的44.7%,金属占12.4%,食品占10.9%,化学占10.3%,纺织占2.8%,其他占18.9%。
(1)日本发展的是什么工业扩展阅读:
1、日本有京滨、中京、阪神三大工业地带。以前日本的大工业地带还包括北九州工业地带,称为四大工业地带,但是上述三大工业地带已远远超过了北九州工业地带的规模。
2、京滨工业地带机械工业发达,出版、印刷业繁荣,川崎和横滨有很多石油精炼所。
3、中京工业地带主要以机械工业为主,特别是汽车工业发达。陶瓷等制窑业也主要集中在该地带。
4、阪神工业地带金属工业发达,纺织工业比率较高。
2. 日本主要是什么工业
轻工业!
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和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最后直达北九州,长达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等五大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带,呈东西向的条带状地区,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该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但却拥有日本全国人口和工厂数的 60%,工人总数的67%以上,工业产值的75%,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设备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学工业产值的90%以上。特别是战后新建的大量消费原料的资源型工业,全部分布在这一带,成为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这一带状地区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输入,产品又大部分依靠输出,面向国外市场是战后日本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在太平洋沿岸一侧的许多专业码头上,往往通过自动流水传递线,将进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运入生产车间,就地加工;同时,所产的产品也径直通过出口专业码头由海船运销世界各地。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讲,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业原料、燃料的来源地和产品的销售地。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缩短生产周期,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战后资源来源地域构成的变化,即由战前和战时主要面向日本海一侧(如中国、朝鲜等),改变为战后主要面向太平洋一侧(如东南亚、大洋洲、欧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则更是工业愈加集中于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日本海岸线绵长,沿海又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风平浪静,潮差不大,适宜修筑巨港和深水码头,便于大型或超级货轮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湾地区不仅为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船舶结构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运输费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带虽已十分密集,用地紧张,但是近些年来这里由于填海造陆,已使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设厂。第四,沿海各大工业地带是日本工业、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第五,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方针的进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公共设施和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日本工业分布的高度集中,从整体看是很不平衡的,过于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个企业内部来说,则布局紧凑,用地少,也便于和其它企业联系,在技术上是合理的,经济效益较高。
但是,日本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原有工业地带已拥挤不堪,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业的问题。工业布局开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总趋势是:(1)向原有工业地带的四周及其外围的内陆部分延伸,特别是那些技术密集型工业更是如此;(2)向消费地扩展;(3)趋向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地区;(4)在工业落后的地区建立地方性的工业据点。此外,日本还大力在海外投资建厂,就地加工原料,然后将半成品运回日本。
3. 日本特色三大产业
日本特色三大产业是汽车企业、动漫产业、新材料产业。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汽车相关产业,如汽车玻璃、汽车金属材料、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那么汽车工业与其相关产业在工业领域的占比超过50%。可以说,汽车工业是日本最主要的支配产业。动漫产业。早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就是全球最大的动漫作品出口地占据全球动漫出版市场的60%以上的份额,在欧美国家的占比更是超过80%。新材料产业。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在电子电器与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几乎是没有对手,但是却受到了美国的压制,以及韩国的挑战。为了避开不利局面,日本开始全力发展新材料技术产业。
4. 日本的重工业世界第几
日本的重工业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金属工业方面表现突出。金属工业以钢铁为核心,是建筑、汽车、船舶和电气机械行业不可或缺的材料。1997年,日本粗钢消费量达到8,600万吨,人均消费量为685公斤。在1998年,日本的粗钢生产量为9,355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在特种钢等高附加值钢铁产品领域,日本的技术全球领先。自80年代以来,日元升值导致日本钢铁原料进口增加。1998年,日本进口铁矿石12,078万吨,其中澳大利亚占52.7%,巴西占21.3%,印度占13.2%,南非占3.8%;进口原料煤6,063万吨,其中澳大利亚占50.4%,加拿大占24.5%,美国占7.2%,印度尼西亚占5.9%。
日本的金属工业以钢铁为中心,除了钢铁,还大量使用铜、锌等金属进行工业生产。
日本的机械工业是其工业的中心,1997年有13.5万家机械工厂,雇佣了398万工人。日本以其汽车等运输机械、电视等电器电子机械、照相机和手表等精密仪器、计算机等一般机械技术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高性能的高科技产品和环保产品不断涌现。
1998年,日本机械产品出口总额为372,678亿日元,进口额为111,953亿日元。
日本的汽车产业自1970年起取代钢铁产业,成为日本第一大产业。19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首次超过100万辆。1990年,产量达到1,349万辆,创历史新高,但此后呈下降趋势。1996年,汽车制造业就业人员达到78万人,汽车生产额达到41万亿日元,占整个机械生产的29%。1998年,日本汽车产量为1,005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19.3%。在日本汽车出口中,对美国的出口占比为29.0%,德国为7.0%,澳大利亚为6.8%,英国为4.2%。由于汽车出口增长,贸易顺差扩大,各国纷纷要求日本减少汽车出口,日本在海外生产汽车的数量增加。1998年,日本在海外生产的汽车达到586.7万辆,其中在中国生产50.2万辆。
为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防止大气污染,日本正在加紧研发电动汽车,但电动汽车的全面普及尚需时日。目前,电力和内燃两用汽车备受关注,在市内行驶使用电力,在郊区行驶使用内燃机,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一半,氮氧化物排放可减少到原来的1/10。这种两用汽车自1997年末开始销售,目前已普及超过10,000辆。
日本的造船业战后迅速发展,自1956年起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90年代,日本造船业得以恢复。日本能够生产各种规格和要求的船舶。1998年,日本新接到的造船订单为1,098.0万吨,比上年下降438万吨,占全球造船量的41.6%。
机床是衡量一个国家加工技术水平和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日本的机床大部分采用数控装置(NC),技术优良。1998年,日本机床生产额为90.1亿美元,虽然比上年下降100万美元,但仍位居世界首位,出口额为60.7亿美元。
日本的家用电器在全球市场上备受青睐,包括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等产品在日本家庭中普及率很高。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日本不断推出新型家用电器。
半导体技术在机械和家电产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日本在集成电路(IC)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IC的特点是小巧、轻便、优质。其开发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机械,还大量用于超小型计算机、计算器、游戏机等日常用品。1998年,日本半导体生产额达到43,507亿日元。
日本的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信息分析和管理、事务处理、通信等方面。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日本计算机逐渐实现小型化,性能得到提升,家用笔记本电脑普及率很高。1998年,日本计算机生产量为990万台,其中个人电脑964万台,占97.4%;计算机生产额为31,295亿日元,其中个人电脑生产额为20,934亿日元,占66.9%。日本计算机产品大量出口,主要出口对象包括美国、德国、荷兰、新加坡等,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台湾、新加坡等。1998年,日本计算机出口总额为35,030亿日元,其中对华出口为808亿日元,占2.3%;进口总额为20,753亿日元,其中自华进口为1,370亿日元,占6.6%。
产业机器人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日本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发展迅速,是世界上使用产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日本生产的产业机器人主要用于焊接、涂装、加工、组装、检查等领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998年,日本使用的产业机器人达到41.2万台。1998年,日本生产的产业机器人数量为6.1万台,金额为4,654亿日元。
日本的化学工业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等原料进行生产。日本生产的化工产品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肥料、硫酸、药品、涂料、化妆品、胶卷等。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水平要求高,因此科研在化学工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化学工业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化学工业的进步对汽车、信息和生物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7年,日本化学工业的就业人员达到42万人,生产额达到34万亿日元,其规模超过了钢铁业。
石油化学工业是日本化学工业的重点,化学工业生产的一半由石油化学工业创造。日本的石化产品主要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化学纤维等。日本的石化工业实行集约化生产,对石油等原料进行多次提炼、综合利用、进行一条龙生产。截至1998年末,日本的石化联合企业主要有日本石油化学、三菱化学、出光石油化学、三井化学、旭化成工业、住友化学工业、丸善石油化学、东燃化学等。面对国际石化产业竞争的加剧,为增强竞争力,日本石化工业不断进行合并和合作,日本石油和三菱石油已合并成新的日石三菱公司。
1998年,全球塑料产量为14,431万吨,日本占9.6%。
硫酸主要用于制造肥料,1997年日本生产硫酸683万吨。
1996年化肥年度(当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氮肥生产量为88万吨,磷肥28万吨,钾肥80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