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什么刺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什么刺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发布时间:2024-10-24 15:49:16

1.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是什么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

对工业革命起因的解释,大体上可分为“单因论”(或“主要原因论”)和“多因论”两派。汤因比认为,英国社会的“自由”对工业革命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是主要推动力。②坎宁安认为,日益增加的资本积累和不断扩大的市场相结合,是英国工业发展的基础。③保尔·芒图考察了工业革命前夕的各种变化,认为,工业革命本质上是商业现象,“商业的扩张往往先于并决定工业的进步。”④包登等一些历史学家强调需求和市场的作用,让培认为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海外市场的日益扩大使新的生产方法必不可少。①哈特威尔等人则更强调国内需求的作用。他们指出,工业品最大的市场在国内,“是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在广泛的领域内刺激了工业的增长……”②由此可见,这一批史学家虽不排除其它因素的作用,但主要强调一个或两个原因的主导作用,因而实际上是“单因论”者。

另外一些历史学家对工业革命的起因作了多方面的解释。李普坦蠢唯森认为,工业革命的起因与下列因素有关:海外贸易的扩大、资本的积累、人口的增长、煤炭的早期开发和国内市场的扩大。③艾什顿在《1760年—1830年英国工业革命》一书中,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工业革命的起因,认为“不断增长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结合使工业的发展成为可能”。④迪恩和柯尔认为,农业的变化和人口的增长在18世档梁纪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⑤这一派学者把工业革命的发生看作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而可以称之为“多因论”者。

不论是“单因论”,还是“多因论”,对工业革命起因的解释都存在着缺陷。英国的工业革命是最早开始的,它的起因无疑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与经济因素有关,而且与政治、社会和文化教育因素有关,用一两个因素来说明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英国工业发展中起作用的某些因素,在其它国家(如法国)同样存在。因此,像“多因论”那样仅仅列出相关的因素也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将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因素作综合分析,找出英国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总体性特征,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2. 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打开了殖民扩张的大门,而殖民扩张为资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资本和市场。资产阶级的崛起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政府的成立使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成为可能。

15世纪初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在近东崛起,因为与西方世界长期的领土和宗教战争,土耳其切断了欧洲人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直接商业联系。从此与东方的商品贸易,被土耳其商人和阿拉伯商人所垄断。东方的丝绸,瓷器,香料等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变的异常昂贵。

长期的出超也让欧洲的金属货币变的紧张。为了避开欧亚大陆各国的陆上交通阻碍,获得更加廉价的东方商品,更为了能够迅速的发财致富。1497年7月8日在葡萄牙政府的支持下,航海家达伽马经过两次的航行探险,成功的寻找到了前往东方印度的海上航线。并获取了巨额的财富。

而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另一名航海家哥伦布开始向大西洋西面航行,并成功的发现了美洲大陆。由此也开始了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掠夺和殖民统治。

西方殖民者在定居美洲后,为了满足欧洲人对糖,烟草,咖啡等奢侈品日益增加的需求,获得充足的劳动力,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后开始了从非洲贩卖黑奴的贸易。这也就是臭名昭着的“大西洋三角贸易”。


(2)什么刺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阅读

新航路的开辟意义和影响

第一,引起商业革命。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

第二,引起了“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第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但是由于西班牙、葡萄牙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财产是供封建统治者享用,并未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说,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的实力实际上降低了。

第四,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封建神学理论,为后来西欧的思想革命奠定基础。

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六,由于西欧国家的掠夺,导致亚非拉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

第七,导致贩卖黑奴的兴起,致使非洲失去了至少一亿的精壮人口。

3. 第一次工业革命简单经过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由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欧洲其他国家缺乏发展机器工业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以及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文化等条件。
在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纪末,这些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大大提高了丝织品生产速度。
1712年 英国人汤姆斯·纽可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33年 凯伊·约翰 飞梭
1765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1769年 阿克莱特水力纺机
1769年 瓦特 改良蒸汽机
1779年 克伦普敦 走锤纺骡
1785年 卡特莱特 动力织机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802年 詹姆斯·瓦特改进了牛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1807年 富尔顿蒸汽轮船
1814年 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4.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在创造的成就是什么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 英国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在18世纪发明了 轧棉机,将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

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革命有了飞速进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冶金、石油开采和提炼等行业,都以10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之中,有两个巨大的国内刺激因素。

一是开发西部造成的对农业机械的急切需要。

二是为沟通东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铁路建设高潮。这两大因素既是工业革命的强劲的推动力量,其本身又成为工业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修铁路、制造机车、客车、货车,自然为钢铁业特别是钢轨轧制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铁路建设也是包括车站修建、枕木供应、车厢设备、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招聘与培训等等众多项目的综合性事业,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工业革命。铁路交通还为商业流通、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具有专业化经济特点的各个区域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美国在不大长的时问里就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

5. 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以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及其背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工业革命是资产阶级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当代国际国内受到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现代化。从大多数论者表达的关于现代化的观点来看,现代化包括着复合多元的含义,至少有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全民知识化和环境净化等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化的萌起和近代社会的到来是同步的。没有近代社会的机制,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工业革命就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一步。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对近代社会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但是,仅靠它的力量,真正的工业化还“化”不起来。正如本书第二个题目中引用的马克思的评论所指出的,手工工场不能改造全部生产。由技术革命引发的工业革命,才有能力造成工业化的结果。工业革命带来的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人类开始摆脱累世相传的古老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

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在论及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时,人们总不忘提及它的农业革命、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税收政策等等方面,这当然是正确的。不过还有一点必须补充进去,那就是市场的扩大。正由于市场上商品需求量的扩大,才直接成为增加生产的导因,才产生出强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追求,从而引发了机器的发明。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包括凯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莱特、克隆普顿、卡特莱特以及瓦特等人的发明等等,这里就不去叙述了。需要略加说明的是,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美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可说是得天独厚之处。这当然要首推它的“西进运动”。美国独立后,通过吞并、廉价购买等等手段,不断向西扩张领土。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东起太平洋,西濒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南连墨西哥的领土辽阔的大国。仅半个多世纪,领域便增加了7倍半。西部领土的矿产、水利和森林资源都很丰富,而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还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这就为它的工业化和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广袤的西部土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东部人,他们争先恐后地蜂涌着向西部涌来。先是到密西西比河以东的近西部,而后是中西部,最后来到远西部,包括荒凉的俄勒冈地区。人们在西部刈除野草,扫平灌木丛,开垦了大片农田。1848年在亚美利加河流域发现金矿后,淘金热又引得大批人流奔向了加利福尼亚。这一切就是“西进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祖居西部的印第安人遭到驱逐和屠杀,被赶到了荒野山区的“居留地”。可是,大量人流涌入西部,也使这片广阔的天地得到了开发。美国农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在不长的时间里,美国经济的专业化布局便形成起来。东北部是传统的工业区,西部是辽阔的农业区,而且依自然环境的不同,出现了“小麦王国”、“牧牛王国”、“棉花王国”和葡萄园区。这种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支配下自然形成的区域经济专业化,是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点,也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工业化的北部,棉花、甘蔗的重要产地南部,产粮为主的西部,都需要互补,需要加强商品交流。各地区之间的贸易额成倍增长,甚至成10倍地增长。美国工业革命所拥有的国内市场条件,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另外,随着内战中北方的胜利,战后重建南方的过程也使南方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投资场所。

美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个大的难题,就是劳动力的严重缺乏。19世纪初年,美国人口只有700万左右。到19世纪中叶,国土面积如此庞大,人烟更显得稀少。年轻的美国以开放的气势,大量吸收外来移民,才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仅19世纪后半期,移居美国的人口就有2700万之多。美利坚合众国居民的主体,就是由外来移民构成的。直至今日,每年移居美国的人口,仍然数以万计。在世界历史上,移民的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持续的时间之久,产生的影响之深,大约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的先例。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民中占大多数的是欧洲人,其中又以英国所占比例最大。这里有相当多的人是有生产技术的,还包括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进入西部的移民,基本上都要靠创业、开发的精神去站稳脚根。西进运动和大量吸收外来移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培育和提高了美利坚民族的进取精神和开朗性格。

美国工业革命便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进行的。美国在独立后的一段日子里,政治上虽已取得主权国家的地位,但在经济上却还一时无法摆脱对英国的依附。因此,工业革命也是它争得经济独立的出路。在促进工业革命方面,联邦政府的政策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它建立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吸收游资,贷款给工业界;实行关税保护;鼓励科技进步,实施专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国工业革命又一个有利条件。

与英国一样,美国的工业革命也开始于棉纺织业。还在18世纪末,美国人便仿造了珍妮纺纱机。不久又发明了轧棉机,将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19世纪初又从英国引进织布技术。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迅速发展为棉纺织业中心。随后,服装、制革、玻璃、毛纺等行业也实现了使用机器生产。

南北战争后,工业革命有了飞速进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冶金、石油开采和提炼等行业,都以10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之中,有两个巨大的国内刺激因素。一是开发西部造成的对农业机械的急切需要。二是为沟通东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铁路建设高潮。这两大因素既是工业革命的强劲的推动力量,其本身又成为工业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广袤的西部土地,一望无垠。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耕地面积急剧增多,达到8亿多英亩,相当于英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尽管有大量移民,但是劳动力仍然十分缺乏。《宅地法》实行后分配出去的宅地,平均一份为1000英亩以上,一个家庭怎能管理得了?唯一的出路便是机械化。这就使农业机械的发明和生产成为当务之急;从而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冶铁、炼钢业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美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极为迅速,相当普遍地使用了耕田、播种、施肥、收割、打谷、包装等等主要靠畜力牵动的农业机器。

交通业也是如此。先是大力修筑公路,富尔顿发明汽船后,内河航运业大发展起来,开挖运河形成热潮。但是,随着西部的开发,修筑横贯东西的铁路却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成为重中之重。国会为此专门通过决议,鼓励私营公司投资修路,国家予以补贴。这样,很快便出现了修筑铁路的狂潮。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便筑起了中央太平洋——联合太平洋铁路、圣塔菲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和大北方铁路等5条横贯东西的干线,使美国铁路总长度超过了全欧洲铁路长度的总和。修铁路、制造机车、客车、货车,自然为钢铁业特别是钢轨轧制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铁路建设也是包括车站修建、枕木供应、车厢设备、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招聘与培训等等众多项目的综合性事业,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工业革命。

铁路交通还为商业流通、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具有专业化经济特点的各个区域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美国在不大长的时问里就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是不足为奇的。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世更是倒行逆施,妄图全面恢复封建制度,工业革命愈发举步惟艰。

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王朝,建起资产阶级的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情况才有明显好转。七月王朝以大革命的继承者自居,工业革命的环境由此而大为改善,于是开始起飞。到40年代末,蒸汽机数量从625台增加到5212台,而且平均马力由16降到12.5。蒸汽机马力的降低说明,蒸汽机已开始小型化,使用得更普遍了。以往蒸汽机主要是用于采矿时从矿坑中抽水,需要大马力。这时已可安装到轻纺工业中作为动力装置。法国的纺纱机已有了11.6万台。当然,如与英国相比,法国工业的机械化程度仍然是很低的。当时英国的蒸汽机已有两万余台。不过,由于原来的传统和基础,再加上铁矿资源的丰富,法国的冶金业发展很快,30年时问里生铁产量增长3倍。先天不足的是,法国煤矿资源贫乏,而且质量较差。作为工业发展重要标志的铁路,修筑速度相当缓慢。整体看来,法国工业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使用机器的大工业为数不是很多,工业革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大革命以来政治局势长期动荡不宁,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虽然安定了一些,但是复辟王朝是靠反法联军刺刀的保护重建统治的,前景如何难以测知。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不愿甘冒风险去投资工业,宁肯将资金投放到信贷业务上,甚至贷出国外,坐食利息。第二,自16世纪以来,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就是金融资产阶级。这个阶级以包债、放国债而起家发财,几个世纪来形成了传统。在他们看来,以食利而致富,既得利快又少担风险,还可利用手中的资金影响操纵有价证券市场。因此,他们更热衷于放债和股市交易,而不愿大量直接投资于工业。七月王朝正是由金融资产阶级操纵的政权,自然以金融贵族的意志为转移去施政,这就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这种矛盾在开始之时还不明显,到工业资产阶级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之后,就日益尖锐起来了。这说明,法国工业革命真正起飞后不久,又因统治者的政策而受阻。

1848年爆发的二月革命,就是由于这个矛盾引起的,目的是推翻金融贵族的统治,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可是,二月革命后共和派政权并未能使全国政局稳定下来,反而陷入了连续不断的动荡之中,不能不影响工业革命的进程。由此看来,法国工业革命尽管起步很早,但是进进退退、走走停停,多次受阻,以至资金不足,投资心理难以形成,半个多世纪下来,仍然水平不高。这正是它的突出特点。

工业革命的最大转机,是在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之后。由拿破仑三世统治的第二帝国以强力的手段稳定了形势,又以种种顺应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诸如鼓励建立大公司,降低工业税,疏浚运河,大力兴建铁路,签订有利的对外商约,实行商标法以促进商业,方便资金流通与周转,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等。政局平稳,政策适当,使工业革命急剧发展起来。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煤产量增长2倍,生铁将近2倍,钢将近3倍,钢轨近5倍。全国蒸汽机的总动力,由6.7万马力增至33.6万马力。工业总产值增长2倍,外贸额增长3倍,都明显超过了19世纪的平均发展速度。在农业上,化肥、脱粒机、收割机、刈草机的使用也日趋普通起来。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人口首次开始低于城市人口。第二帝国时期被称作“农业黄金时代”。到60年代后期,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表明法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巳经完成。

应该注意到,在法国,金融业仍然是最发达的行业。同时,在工业中小生产还占优势。根据1872年的统计,法国全国每个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平均只有2.9人,就是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巴黎,也不过是4人。可见使用机器生产的大企业为数还是很少的,法国的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大企业虽少,但是能量很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德国的情况,很难说得全面。因为工业革命开始时,德意志还是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有数十个邦国和自由市。同时,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并非所有邦国都同时开始了工业革命。然而,在全德意志具有一定影响的较大的邦国中,以普鲁士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综合国力也最强,特别是从19世纪初斯泰因——哈登堡的改革开始,普鲁士王朝推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接连出台,使普鲁士成为经由自上而下改革而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国家。因此,以普鲁士为带头人,并不断扩大在全德意志的影响,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德国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

19世纪3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开始起步。普鲁士的资产者逐步引进英国的机器,使用机器的纺织厂开始建立。就在这时,普鲁士政府出面,联合了18个相邻的邦国,于1834年建立起关税同盟。18个同盟国互相取消商品进口关税,还统一了税制。这个以普鲁士为首的关税同盟大大扩展了结盟国的商品市场,从而也就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普鲁士的鲁尔区,因丰富的优质煤矿得以开采,成为采煤和冶金业的重要基地;萨克森的开姆尼兹城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德意志的第一条铁路在巴伐利亚建成通车……到50年代,关税同盟已基本上扩大到全德国,只有汉堡、不来梅等极个别的地方还保留自己的关税制度。这个全德性质的关税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在经济领域促成了全德意志的统一市场,为工业革命的腾飞注入了新的血液。

50年代正是普鲁士经济改革告一段落的时期,原来带有农奴制色彩却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容克庄园经济,这时已去掉了封建农奴制残余,仅保留了某些宗法关系,从实质到表象,基本上成为资本主义农场了。同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大为提高,产值增长迅速,在提供原料、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到工业革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德国工业革命进入了高潮时期,50、6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股份公司,铁路线长度迅速增加,铁路运货量增长27倍,生铁产量增长5.6倍,钢产量增长近28倍。1871年德意志统一的完成,货币制度、税收制度、度量衡单位、商业法规、交通管理等等的统一,更使工业革命如虎添翼。普法战争后从法国攫取来的50亿法郎赔款,充实了工业资本;割占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非金属矿钾盐和铁矿石,为化学工业和冶金业提供了巨量的原料。

德国工业革命开始得比较晚,但是在其腾飞之时,恰逢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错之际,这就有利于它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得到开展。同时德国政府又十分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这就使工业革命有了比英法两国工业革命更为坚实的根基,从而使得德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常常超过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出现强烈的冲击波和引起局势的大动荡。生产力的超乎人们意料的大发展,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的巨变,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一种新的而貌,带动着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几十年下来,就使得以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了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大规模地改变着人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观,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大趋势,国家向城市化社会迈进的走向,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处其境的普通人和当政者大为惊讶,有悲有喜,但却只能去适应,决计无法阻拦。

这种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表现,后者比前者更加显露出创造与进取的精神,奋力竞争的意识,更具有挑战性。它以不可逆转的气势,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乃至择业的标准。在这个社会转折的进程中,伴随着严重的剥削与压榨,“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状况甚为鲜明。于是,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组合成一些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工业资产阶级比起工场手工业时期由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有着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在自由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它以使用机器的产业为依托而取得的成就,也远非旧日的资产者所能比拟。工业对农业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劳动力的容量,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都使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变着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力量的对比。19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席卷全球,到世纪中叶就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正是这种历史巨变的体现。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会制度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让位给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即产业工人的队伍,是又一个全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它与过去的手工工场工人不同,没有小块土地,没有传统的生产工具,也不带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纯然的雇佣劳动者。使用机器生产的劳动条件和由机器联结的集中劳动环境,使他们具有了集中、团结、纪律性强的特点。为时不久,他们就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这个群体是同命运和具有共同愿望与要求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阶级意识,知道自己属于同一个群体。后来经过科学理论的引导,才会体会到阶级觉悟的概念。当然这只是那些先进的工人。工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起来斗争,争取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从而形成为一股历史潮流,为世界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正是这股潮流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逐步结合,这股潮流也日益壮大起来,成为19世纪并行交错的历史大潮之一。

两大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机器工业对手工业的排挤,使以往的中等阶级发生了分化和改组。所谓中等阶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东、手工工匠、商贩等等。他们中的少部分,在机器大工业的排挤下遭到破产,大量被迫受雇于工厂,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多数人则还继续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临破产的威胁,更多的人虽还没有面临危机,但瞻望前景也颇感担忧。因而也形成为另一个社会利益群体,渴望在社会巨变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为维护和提高社会地位而斗争。19世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为数众多,其根源就在于此。其中,无政府主义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产者的情绪;而极力宣传保留小私有制的学说,则常是小资产阶级忧心忡忡地体现。小资产阶级热衷于参加民主运动,也是出于争取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

6.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4次工业革命分别指的是

1、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虽然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作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

2、第二次: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资讯革命中达到顶峰)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已稳步地、不懈地继续到19世纪末期。因此,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实质上是武断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个过渡日期,还是可以作一划分。正是在1870年前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发展——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

3、第三次: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生物克隆技术的出现,航天科技的出现,欧美有称为21世纪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将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即生物科技与产业革命)。

4、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分子工程、石墨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

(6)什么刺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阅读:

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出现带来的变化毫无疑问将影响整个世界。虽然我可以在在世期间目睹中部欧洲这几十年的变迁,但中部非洲的学生们却不能在他们的国家里看到同样的转变,或许下代人可以看到,至少这代人看不到。

就像尽管19世纪就发明了电,但这个世界很多地区的人们还没有用上电;大规模电脑化已经推进了半个世纪,但绝大多数人类依然无法享受它带来的福利;1879年英国的纽卡斯尔就点亮了世界第一盏街灯,而饱受内战摧残的索马里摩加迪沙在2012年依然黑暗。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科技进步也是一样,尽管其带来的改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快。

阅读全文

与什么刺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婚车凯迪拉克和奥迪a6哪个好 浏览:983
工业区租房多少钱 浏览:546
奥迪天窗开关怎么学习 浏览:558
锐界汽车如何打开 浏览:73
奥迪q5和宝马325li哪个好 浏览:494
汽车不再污染怎么办 浏览:816
为什么奥迪q2l不能连续剧 浏览:257
无底线工业缝纫机如何修理 浏览:867
一百万汽车保险多少 浏览:656
汽车加多少工业酒精 浏览:281
奥迪保养送赠品有哪些 浏览:316
无限续航汽车有哪些 浏览:196
奥迪直营店怎么样 浏览:475
工业厂房拆迁如何补偿门面腾退 浏览:75
什么刺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浏览:692
奔驰车如何激活自动同步 浏览:197
奥迪探测距离多少 浏览:664
柳州到玉林的汽车多久 浏览:475
汽车工业难度在哪里 浏览:691
什么是钱纳里工业化法则 浏览: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