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新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是什么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是一种界定国家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理论框架。它指出,国家的经济发展会经过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特征和需求,为发展中国家规划工业化进程提供参考。
一、初级阶段:农业为经济主导二、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逐渐兴起三、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工业快速发展四、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显着增长
钱纳里理论为理解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对各个阶段特性和需求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应用这一理论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㈡ 发展经济学题目什么是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强调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定,是建立在对传统工业化反思基础之上的。尽管传统工业化曾对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毕竟存在经营粗放、市场要素流动受限、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忽视环境建设等问题,继续走下去是很难完成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的。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随之提出----
只有在充分反思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才能全面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真正意义。很明显,如果继续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国很难完成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
我国工业化进程所处的阶段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人均GDP、工业产出在GDP的比重、就业结构、工业结构等综合判断,我国的工业化仍然没有完成。
1、人均GDP或GNP的水平
我国的人均GDP,按汇率换算2001年为911美元;人均GNP,按世界银行图标集方法计算1999年为780美元;这两个数字按1970年时美元换算,都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但如按购买力平价(PPP方法)标准,据世界银行计算,1999年我国的人均GNP为3291美元;而我们计算结果是,2001年我国的人均GDP为3772美元;这人均收入水平如换算为1970年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综合进行国际比较,并与日本、韩国、泰国、巴西等国家的历史数据相比较,我国人均GDP或GNP水平所对应的工业化阶段,大概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与中期第一阶段之间,是相对较低的。
2、工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
工业化进程的直接表现是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这是衡量工业化阶段的一个主要指标。有人认为,一个国家的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了70%,就是实现了工业化。这种判断方法显然过于简单,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根据钱纳里、赛尔奎因等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三次产业的产出构成中,工业化的演进使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拉动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一般来说,当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超过第一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第一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低于20%时,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中占最大比重,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的第二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到了后期阶段或基本实现的阶段。他们的研究还证明,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制造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一般模式为18%,大国模式为19%。随着工业化阶段的演进,与人均GDP从280美元到2100美元(1970年美元)的变化相联系,制造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36%。也就是说,当以人均收入水平衡量的工业化到了中期第二阶段的时候,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上达到了最高水平,这个水平也被称为制造业比重上升的自然限制。
我国由于结构偏差的存在,第二产业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占最大比重。以当年价格计算,2001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5.2%,第二产业为51.1%,第三产业为33.6%。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一般模式中工业化完成阶段的相应水平。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在1995年下降到20%以下,标志着工业化进入了中期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所反映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2001年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为44.4%,其中制造业的比重为37%左右,高于一般模式中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的制造业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