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惠塬工业园区什么级别

惠塬工业园区什么级别

发布时间:2024-10-15 19:23:38

A. 西安高陵区经济发展情况

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建于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地处关中平原,泾河、渭河两岸。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区、灞桥区,西连咸阳市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北临阎良区,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

截至2017年,高陵区幅员面积294平方公里,辖3镇3街道2管委会;全区户籍人口33.92万人(常住人口35.7万人)。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7.1亿元。

一、综合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5.7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59万人,其中,出生人口为4812人,出生率为13.48‰;死亡人口2096人,死亡率为5.87‰;自然增长率为7.61‰。城镇人口23.02万人,城镇化率达64.5%;乡村人口12.65万人,占35.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3.92万人,比上年增长2.1%。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50.13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94.35亿元,增长20.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8.7:66.3:25。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6.6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9%。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3379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年内发放创业贷款2360万元。

二、农业

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0.8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37.97亿元,增长5.3%。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实现214434万元、2825万元、108842万元、142万元、534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8.3%、2.7%、100%、13.4%。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82792亩,比上年下降4.2%,蔬菜播种面积121235亩,较上年增长4.64
%。全年粮食产量达17.92万吨,亩产达468公斤。

拓展资料:

2016年,高陵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00.2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4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64.87亿元,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1:68.3:21.6。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4.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3%,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41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4559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年内发放创业贷款2214万元。

2016年,高陵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9.5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6.42亿元,增长6.4%;农户投资3.11亿元,增长5.4%。

在全社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2.49亿元,比上年下降28.55%;第二产业投资195.45亿元,增长4.8%,其中,工业投资195.33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241.59亿元,增长15.8%。

第一产业

2016年,高陵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增长12.2%。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34.45亿元,增长4.8%。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96566万元、788万元、104881万元、67万元、4219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9%、-21.6%、-2.1%、-26.4%、21.4%。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99534亩,比上年下降1.46%,蔬菜播种面积115862亩,较上年增长3.23 %。全年粮食产量达18.78万吨,亩产达470公斤。

第二产业

2016年,高陵区工业增加值184.9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34亿元,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836.62亿元,增长5.66%,其中,轻工业产值63.31亿元,增长19.31%;重工业产值773.31亿元,增长4.68%。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783.8亿元,增长18.5%;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4亿元,增长49.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27个行业中类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同比增长78.31%,医药制造业增长53.84%,食品制造业增长30.79%,增长形势较好。产值下滑幅度较大的行业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42.04%;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下降30.6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16.57%。占全区比重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478.22亿元,同比增长9.1%。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1.48亿元,增长0.5%。年末拥有资质建筑施工企业10家,一级2家,二级5家,三级3家。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9.82亿元,同比回落2.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总产值2.79亿元,同比回落10%;签订合同额30.66亿元,同比回落5.7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9.24万平方米,同比回落11.04%。

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有34家,开发项目41个。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10亿元,比上年下降20.84%。其中,住宅投资19.82亿元,下降24.83%;办公楼投资0.12亿元,下降66.6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60亿元,下降10.89%。房屋施工面积505.44万平方米,增长14.68%;房屋竣工面积98.42万平方米,是上年的12倍。商品房销售面积68.96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70.5%。

第三产业

2016年,高陵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9.51亿元,增长23.5%。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业实现销售额83.49亿元,同比增长8.8%;零售额实现销售额55.06亿元,同比增长16.9%;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69亿元,增长15.5%;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72亿元,同比增长6.7%。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16年新引进项目14个,合同投资额117.83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5.26亿元,同比增长14.55%;实际利用外资1620.9万美元,同比增长9.65%。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671万美元。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63.8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7748.8万吨公里。旅客运输总量420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14880万人公里。全年公路里程868.278公里,当年修路投资14478万元。年末公交车路数19条,实际运营公交车辆数266辆。民用汽车拥有量41600辆,个人汽车拥有量39806辆。年末,电信、移动业务总量29958万元,移动电话用户达385876户。

全年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2.02亿元,增长-11.4%,其中,营业税增长25.6%,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10.2%、4.6%和17.3%。全年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支出23.23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0.7%,教育支出增长4.8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8.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9.0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3.6%,节能环保支出下降73.87%。

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7.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49.37亿元,增长13.4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1.92亿元,增长31.8%。

资料来源:网络陕西高陵政府门户网

B. 陕北、关中、陕南生活差距有多大

做为一个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分别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人,感觉自己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先说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和沙漠边缘,风沙大,属黄河流域,温带气候、住窑洞,吃小米,面食,羊肉、水果主要产红枣,唱民歌,打腰鼓、说话口音类似于山西省、民风淳朴,豪迈、煤炭,石油资源丰富,经济近年突飞猛进,但产能单一且两级分化严重(贫富悬殊),总之和相邻的山西有诸多相似之处。再说关中,地处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沙尘大、省会所在地,陇海铁路贯穿期间,受政府支持力度大,经济相对发达和均衡,也属黄河流域,温带气候,以面食为主,吃羊肉、猪肉、喜酸辣和油腻食物、水果主要产苹果,石榴,说话口音自成一体但受河南影响,唱秦腔、民风耿直,部分蛮横,小气,住封闭院落,整个人文,气候,环境及生活习惯类似于河南。最后说陕南,地处秦岭以南,多山地,少平川,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属长江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南方气候。一年两季种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或油菜),水果主要有橘子,樱桃,猕猴桃、核桃和板栗等、主食大米为主,馒头,面条为辅、吃猪肉,喜麻辣,熏肉,自酿酒、虽然有陕南民歌和小调,但多数陕南人自己都没听过,更别说会唱了、多住开放或半开放式院落、经济因交通和南水北调影响较为落后,工业主要为三线建设留下的军工产业,近年来开始发展 旅游 业,现已初见成效、民风醇朴,语言、饮食、人文环境等受山地阻隔影响多变,汉中近巴蜀,安康近巴蜀和湖北,而商洛受关中影响较大(这也是一提陕南多指汉中和安康,而商洛往往被忽略的原因)。

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秦岭山区,气候环境差异很大,生活差异很大。

陕北是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从南到北为:延安、榆林,榆林和内蒙接壤,离鄂尔多斯也不远;陕北黄河对岸是山西。

小黄米,种植杂粮较多;

吃的是黄馍馍、炖羊肉、洋芋檫檫,子长煎饼,羊汤饸饹。

水果有:苹果、枣,羊肉也比较有名,如洛川苹果、黄河滩枣,狗头枣等。

喝的是老榆林、麟州坊酒

唱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舞的是安塞腰鼓;

陕南位于秦岭南麓,是山区 ,从西往东分别是汉中、安康、商洛3市,汉中和四川接壤,安康和四川、重庆接壤,商洛和湖北接壤。

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流淌过汉中、安康,丹江(南水北调从丹江调水)过商洛;

湿润多雨,有种植水稻、茶叶、生产桔子等,山货很多,吃腊肉、浆水菜(酸菜)、蕨菜,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薯仔。

吃的是:汉中热面皮、菜豆腐、麻辣鱼、汉江鱼虾,紫阳蒸盆子、安康蒸面、洋芋糍粑等;

喝的是城固特曲、秦洋特曲、泸康酒、四皓酒,包谷酒、果酒,丹凤葡萄酒

唱的是陕南民歌、采茶歌、汉江号子

关中是平原 ,南到秦岭北麓,北到黄土高原过度带;从西往东为: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5个城市;西与甘肃接壤,东与河南接壤。

主要种植小麦,以面食为主,水果有猕猴桃、苹果、葡萄等

吃的是油泼面、肉夹馍、秦镇米皮、牛羊肉泡馍、

喝的是西凤酒、太白酒、白水杜康、长安老窖,黄桂稠酒、醪糟米酒,;

唱的是秦腔、秦歌、陕西话歌曲,西安爱情故事、流川枫与苍井空、长安夜,灞桥

民间耍的是社火

关中,陕北,陕南的差异并不只是文化,地域的,还有饮食,习惯,语言,经济,总之各个方面都不一样,特别是文化,陕北有民歌,秧歌,腰鼓窑洞等;关中秦腔,羊肉泡馍、古代诸多遗迹,如秦兵马俑,古城,秦始皇陵,大雁塔,华山,等等等等古迹;陕南风景秀丽,经济不好。陕南的人好吃好穿好玩。关中 历史 悠久,工业基础好,但是人小气,抠门。陕北是暴发户,环境恶劣.

陕北情况似乎更极端,乡以下几乎均处于加速衰败之中。因为陕北地域宽广,人口稀少,近年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异军突起,经济总量极度攀升,本来不多的人口在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加速向县城和工业园区集中。关中还能保持以“386199”部队为主的农村留守群体特征,而陕北则是妇女和儿童也进了城,只剩下老人了,那种荒村孤老的农村场景更让人感觉凄凉。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只有月河,汉江靠河边的一些平地,所以大多数人居大山之中,古时候靠种粮可以养活一家人,而现在在这个经济突飞的年代他们只有出外务工改变环境,陕南听不懂秦腔,看不懂腰鼓,吃不惯面食,没见过窑洞,过不惯陕北的气候,因为陕南人大多数都是从湖南搬过来的,所以有很多山里人都还操着一口湖南话,都喜欢湖南的花鼓戏,喜欢吃辣椒,湘菜,川菜,每日食炒菜米饭.但陕南人勤奋,地少人多,但气候宜居,山青水秀,冬天一般不会超过零下八度,夏天也不酷热,盛产大米,油菜,等绿色食品,但其他什么都可以种,但是矿产资源甚少,没有太大经济支柱,所以发展也跟不上去。但陕南人靠着勤劳的双手从各方面发展经济,农民硬是凭着自己双手盖起了自己的两三层小洋楼,建设了新农村,不过和好地方相差还是甚远,不过十天高速-惯穿了陕南,相信这以后的发展将是突飞,超速的,猛进的。

为了说明陕南城镇化的特殊性,首先从关中说起。一般的关中农业乡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是因为县域经济发达而迅速壮大了,而是萎缩了,有点“灯下黑”的味道。我是关中人,对此体会最深。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陕西的“白菜心”,农业生产条件最好,人口稠密,在传统农业 社会 ,是外人非常羡慕的天府之国, 历史 上外省人口曾在各个 历史 时期持续迁入关中,犹以河南、山西、甘肃为多。但在今天的时代,这个天府之国已经不是昨天的模样,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关中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业机械化也因为平原地带生产条件好而得到普及,传统农村的衰败也就在所难免,只剩下现在常讲的“386199”部队。按照一般的城镇化理论,农村人口有一个梯次转移的过程,即由村向镇再向县城再向地级城市直到省城的逐级转移过程,但在关中似乎没有这样的场景,而是人们起步就选择了进入县城。



本人汉中人,神木待了半年多,一直没习惯,面食也是吃够了,心里不得劲,总想要回去。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女汉子,来了这边才认识到自己有多娇气,矫情的自己都受不了了。西安没常待过,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喜欢,可能是因为人太多太杂,总觉得乱哄哄的,还总遇到不友好的人,当然也是个别,不一定都是西安人。老话说的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走哪儿都觉得不如家里好。

陕西按地里位置分为了陕北、关中、陕南,陕北是靠近内蒙银川,多黄土高原地貌,千沟万壑,气候干燥炎热,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关中居于秦岭以北和陕北之间,一部分带有陕北特性一部分带有陕南特性;陕南是秦岭以南,被称为小江南,气候湿润,温和潮湿,植被茂盛,多高山洼地。

我是陕北人,首先从相貌上说,陕北人长的雄浑厚重,身材高大,声音粗犷,由于气候及习俗影响,行事大方豪爽;关中人刚毅,身材中等,说话做事也直爽,不过与陕北人比要差些;陕南人长的秀气,白白净净,个头不高,行事精致细腻。

饮食方面,陕北人喜欢吃洋芋、面食,比如洋芋擦擦、饸烙、揪面片、面条子、炒洋芋条块等,少吃米饭;关中人吃面吃米饭参半,洋芋也吃,不过没有陕北人吃法丰富;陕南人主要吃米饭和鱼及蔬菜。

种植上,陕北人多种植耐旱作物,比如谷子(小米)、软糜子、洋芋、玉米、绿豆、黑豆等;关中多种植麦子、玉米;陕南多种植水稻、茶树、橘子。

住房上,陕北人多住窑洞,现如今也住平房,房顶是平的;关中人多住瓦房,房顶倾斜带坡度;陕南人多住瓦房平房,简单防潮。

文化上,陕北多巫文化,对鬼神寺庙很是敬重,文化传承稀少;关中大儒文化,仁义礼智信,多先生;陕南靠近四川,巴蜀文化,多带有南方气息。

三个地方三种地貌气候,造就了人不同的相貌和不同的生活习俗,差距是相当大,关中处于两者之间,西安就属于关中,铜川宝鸡都是,在这些地方会聚集大量的陕南陕北人,所以陕西这地方灵气十足,光是地理位置就很有意思。

陕西三大区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南安康、汉中、商洛三市生活都有差异。但主食大米为主,山青水秀,风光优美。生活习性与巴蜀有关,爱吃薰腊肉。关中平原东西长,南北窄,是全省经济、文化、教育,行政中心。擅长吃馍、擀面条,爱听秦腔谝闲传。东府渭南接晋豫,西府宝鸡连垅南。陕北黄土高塬气候寒,住窑洞,打腰鼓,信天游唱出山沟沟,粗旷豪迈的地域文化传承着红色基因。小米、洋芋他们能做出几十种佳肴。也养育小米加步枪,打垮蒋匪帮的佳话。三个大区有三个不同的传统文化、饮食习贯,风土人情。要想弄明白,多走走看看,山河何其壮哉!

西安城一角

秦岭之南

乔山山脉唐丰陵侧峰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大地

陕南是指陕西南部地区,陕南地区从西往东依次的是汉中、

安康

商洛

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的汉中、安康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

南方地区

西南官话

2013年03月陕南三市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北京、天津筹资专项支持,对陕南地区是个重大利好,因为它意味着,陕南的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陕西而言,意味着继《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陕西省移民搬迁工程

陕南移民搬迁工程

本人也是陕南人,家住商洛。对于陕南商洛比较熟悉,相比较陕北关中陕南来说,秦岭最美是商洛还是有道理的!水清,山绿,天蓝蓝就是商洛的特色!发展虽然不如关中和陕北,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一辈辈淳朴的商洛人!不说了,上图

陕南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陕甘宁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她既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老区人民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在新形势下加快老区振兴,推进经济 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

加速发展中的陕北

陕北、关中、陕南是对狭长的陕西按照地理地貌自然状况进行的恰当区分。陕北是黄土高原,包括了榆林和延安两地。关中是“八百里秦川”的平原,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陵等地市或区。陕南主要是山地,有汉中、安康、商州三地市。

陕北、关中、陕南虽同属陕西,并称三秦,但三地属不同文化流派。陕北以草原文化为主,关中则典型的华夏农耕文化,陕南则是巴楚文化。

不用说,关中是陕西的经济文化中心。过去,陕北和陕南的生活比较贫穷,关中属于相对好的,差别较大。现在随着发展和交流,这种差距在逐步缩小,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超过。特别是陕北,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未来将会有更大提升。

陕北包括延安以上至府谷 神木 陕南 延安以下全是陕南,这两地生活习俗完全不一样 ,陕北人憨厚 老实(并不是所有)陕南人比较活泼 爱耍小聪明( 个别)饮食 的话陕北人豪爽 过年过节 杀猪宰羊 喜欢喝酒吃肉 好客,冬天聚一块喝喝酒 打打麻将 串串门挺热闹的 。至于陕南 我个人 理解 ,我姐夫就是西安人,陕南人爱吃面 基本一日三餐离不开面 这点我是无法忍受的,还有 西安到了夏季 让你知道什么是闷热 像蒸桑拿,闷热闷热的,陕北呢 一早一晚还是比较凉爽 中午比较热 但是不是闷热,我所知道的就这么多 以上纯属我个人理解 ,绝对没有地域黑的意思,希望大家手下留情

C. 铜川的经济概况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全县成功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此期间,引导农民由自愿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组织土地入股、实行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顺利地进行了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较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设投资额为8862万元,先后有省耐火材料厂、王石凹煤矿、三里洞煤矿、铜川人民电厂、省耀县水泥厂动工修建和建成投产,新增固定资产574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385万元,其中重工业产值899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6.6%),轻工业产值1390万元(占13.4%)。 第二个五年计划与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1958年8月,全市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实行“以钢为纲”和“全面跃进”的方针,经济工作严重脱离实际。在生产上,盲目追求高指标,打乱了经济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膨胀达3891万元,积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过全市财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连续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农民人均口粮仅115.5公斤;现金收入54元。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极为困难。
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5)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铜川各级领导机构先后陷于瘫痪,许多厂矿,特别是铜川矿务局所属矿厂动辄停工停产,规章制度废弛,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武斗频繁,交通阻塞,使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破坏。1970年以后,由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大,导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和工资分别比1970年增长26.9%和25.2%,均突破国家计划,国民经济出现失调局面,企业经济效益差。1975年,通过全面整顿,才使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好转。在这10年期间,市铝厂、市水泥厂等厂矿开始建设;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共44.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72亿元;共生产煤炭5731.22万吨,水泥754.85万吨,电解铝(1969—1975年)2.14万吨,交流电机4.67万千瓦,变压器(1971—1975)24万千伏安。裸铝线、电石、灯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装等重要产品生产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铜川制定的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不包括中央、省属工业企业)超越了市力地情实际。规划提出:10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每年平均递增13%;农业要求1976年全市实现粮食上“纲要”(亩产200公斤),1977年过黄河(亩产250公斤),1985年跨“长江”(亩产400公斤),人均粮食640公斤;工业产值1985年达到2.59亿元;10年内基本建设总投资额为1.5亿元。从而,使全市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更加严重。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六五”时期,铜川继续认真贯彻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万针。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5902万元,比1980年的49059万元增长54.72%,年均递增13%;国民收入38425万元。5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45946人。全市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5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456万元,比1980年的6743万元增长84.72%,年均递增9.8%。“六五”期间,共产粮食14.6亿斤,比“五五”期间增产8亿斤,人均产粮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11057万元,比1980年增长3.2倍。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农业商品率达到29.3%。198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057万元,比1980年增长3.2倍。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七五”期间,铜川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发展机械、冶金和轻纺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乡建设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发展教育科技事业;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主要目标是:1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2亿元(市属7.2亿元),年均递增9.5%(市属13%);农业总产值1.36亿元,年均递增6%;工业总产值9.84亿元(市属5.84亿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0%(市属15%);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亿元,国民收入5.91亿元;地方固定投资计划3.5亿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递增6%。
初步核算,2008年铜川实现生产总值128.65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97亿元,增长14.7%。铜川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362元,较上年增长16.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57.5:34.8调整为7.5:59.9:32.6。
2010年11月12日,陕汽集团铜川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项目在铜川市新区南部工业园区投产,为铜川市优化经济结构、振兴装备制造业揭开了新的一页。总投资12亿元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项目突出重型车零部件、电动车桥、特种电动车三大产品,使基地逐步成为集团公司汽车零部件配套主力军。已建成锻造、机加、热处理、涂装、总装等17条生产线,完成了电动车桥、微型车桥生产线的搬迁,形成年产20万根重型半轴、22万根微型车桥、8万根电动车桥的生产能力,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
“十五”期间,该市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接续产业,旺旺、绿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李华葡萄酒厂、绿想集团、祥云公司等企业的系列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占有一定份额。食品工业年总产值已超过2亿元,占到铜川工业总产值的9%。
2012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2.92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5.8%,连续7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7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3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77.02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长15.6%。
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133.5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8%,涨幅较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0.6%,较上年回落1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下降1.1%,较上年回落12.9个百分点。 粮油生产
“十五”以来,铜川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确保总产”的思路,以小麦、玉米、油菜生产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作物布局,大力推广“三项”技术,认真实施“种子”工程,加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的技术推广力度,实现玉米品种优良化、包衣化、杂交化,并且采取典型示范、行政推动、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等措施,使粮油生产得到稳步发展,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
2005年,铜川播种粮食作物108.45万亩,油料11.18万亩。其中小麦51万亩,玉米37.65万亩,粮食作物在粮食面积比2000年减少4.15万亩的情况下,总产达23.69万吨,单产达到218.5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3%和7%,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积11.18万亩,较2000年增加1.03万亩,总产达0.91万吨,平均单产81.7公斤。
畜牧业
“十五”期间,铜川市畜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和召开畜牧产业化会议以后,铜川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重点扶持陕西正立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金圣公司、齐天乳业等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并依托正立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奶牛饲养模式,辐射带动耀州、王益、印台奶牛养殖基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发展订单畜牧业。坚持“引导、支持、保护、调整”的方针,积极培育和大力扶持民办技术推广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及中介服务组织,搞活畜产品流通,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畜牧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生产热情,有力推动了铜川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显着提高。
2005铜川肉牛19.01万头比“九五”末增长29%、肉羊23.74万只,奶牛新增2002头,存栏达到10268头较“九五”末 20.4倍。为加快畜牧良种化进程,铜川奶牛、肉牛、肉羊、生猪、鸡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0%、60%、80%、90%,畜禽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的连年增加,现已成为铜川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中药材
中药材产业在铜川市是一个传统产业,但同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铜川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和行医的地方,农民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古已有之,但是中药材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还是进入新世纪后。“九五”末铜川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仅为3000多亩,但为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铜川“果、牧、药、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各区县为顺应市场潮流,响应政府号召,从政策、资金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区、宜君县都分别制定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耀州区被定为陕西省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县,杨凌麦迪森,方舟制药,耀州医药公司等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分别将药源基地建在该市,积极开展中药材GAP和SOP规程的研究工作,这些企业的进入为铜川市中药材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药材产业得以迅速发展。2005年铜川的中药材发展到7.22万亩,比“九五”末的3000亩增长24倍。
农业龙头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的排头兵,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十五”期间,为加快铜川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铜川市关于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意见》(铜发〔2003〕26号)。同时为使铜川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真正起到“龙头”作用,又紧密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抓了绿想集团、祥云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炼油四个果业加工龙头企业;正立公司、齐天乳业、凯撒肉牛育肥场等三个畜牧龙头企业;方舟制药、秦塬药用化工厂两个药材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依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新型机制和模式,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铝业
“十五”期间,鑫光铝业公司完成了老厂“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产能7.5万吨,到2005年底电解铝产能将达到15.5万吨。同时,铝厂5万千瓦自备电厂的建成生产,使铝业形成集铝冶炼、深加工、铝电联产为一体的支柱产业。
煤炭
该市煤炭行业经过“十五”期间的关井压产,取缔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小煤矿。因国际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业产销两旺,但监管和安全工作压力较大。该市严格按照“扶大抑小、适应环保,延伸开发”的产业调整政策,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确保安全,有序发展,重点做好国有统配煤矿的技术改造和接续矿井的建设。柴家沟煤矿通过技改由30万吨的能力提高到60万吨,照金煤矿60万吨技改项目2006年初完成,铜川煤炭年开采能力已达到1600万吨,实际开采能力在1500万吨以上。
建材
按照“调整结构,发展先进,淘汰落后,根治污染”的产业政策,积极推进建材工业的重组,抓住机遇,上大关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关闭了川口地区的9条机立窑,改善了地区人居环境。为了保持建材工业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关小的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上大。2005年秦岭、声威两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年新增产能400万吨左右,在建的还有惠塬水泥工业园区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项目。十五末,铜川地区水泥产能达到近千万吨。
陶瓷
陶瓷产业在该市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雄厚的生产基础。从已探明的局部储量看,耐火粘土资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资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来,该市陶瓷行业机制、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甚至失去了优势,但该市陶瓷业依靠已形成的基础和天然气过境的有利条件,仍然会大有作为。“十五”期间确定的思路是在详勘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陶瓷发达地区的联系协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培育打造铜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设具有相 当规模的现代陶瓷企业。市建陶厂与山东鲁宏沃尔森陶瓷公司年300万平方米墙地砖项目基本落实。市电瓷厂经过技术改造,工业电瓷产能达到近千吨,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纺织
该市纺织业抓住沿海地区同行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年生产能力达到5.6万支,创历史最好水平。为了使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将着重发展无纺高档织物和精纺多高支棉纱,落实100台喷气机项目和6000吨涤纶纺粘非织造布项目。
机电
“十五”期间,变压器厂、东风昌河车轿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资,积极开发新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得到不断攀升,代表了该市传统机电工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兰芝、麟字等民营电源企业落户新区,给该市机电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阅读全文

与惠塬工业园区什么级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座套如何打样 浏览:311
岭北工业区有哪些公司 浏览:706
奔驰泵车水温高冒水怎么解决 浏览:372
半成品工业品有哪些 浏览:34
宝马120i平均油耗多少 浏览:751
工业硅粉的原料是什么 浏览:692
二手奥迪4座多少钱 浏览:103
君威蹦不过宝马3系什么意思 浏览:217
宝马油灯亮还能开多久 浏览:635
新能源汽车的故障有哪些 浏览:683
大gg65奔驰多少钱 浏览:434
苏州河百年工业文明有哪些 浏览:443
奔驰m742是什么变速箱 浏览:440
汽车陪练练什么 浏览:902
工业发达的城市经济如何 浏览:393
奥迪q7换变速箱油怎么看 浏览:343
奔驰补漆多少钱一平米 浏览:819
惠塬工业园区什么级别 浏览:877
宝马迷你mini原车音响怎么拆 浏览:794
奔驰的历史上重要车型有哪些 浏览: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