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工业上如何让糖汁脱色

工业上如何让糖汁脱色

发布时间:2024-10-02 12:09:16

Ⅰ 如何制作脱色剂

脱色剂生产工艺、脱色剂制造方法及应用 http://www.hfs2000.com/ryhg/5053.html

脱色剂生产工艺、脱色剂制造方法及应用
1、蚕蛹蛋白脱色除臭精制工艺
2、乙醛缩合制丁烯醛的脱色精制方法及装置
3、特定氨基硅氧烷在角蛋白纤维脱色的前或后处理中的用途
4、氟斑牙脱色美白擦剂
5、阴离子染料废水脱色剂
6、固定化生物共代谢脱色的方法
7、一种印染废水的脱色方法
8、沙棘油脱色澄清处理工艺
9、木糖生产过程中水解中和液的脱色方法
10、用于脱色人体角质纤维的含酶组合物以及脱色方法
11、用于人角蛋白纤维脱色的基于酶的组合物与脱色方法
12、高脱色性能颗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13、可溶性或液态食品、中草药品常温高速脱色方法
14、高效脱色剂
15、木材脱色剂及其脱色处理方法
16、半胱氨酸前体作为皮肤脱色和/或增白剂的用途
17、中草药脱色提纯工艺
18、脂松香脱色防晶法
19、制浆厂工艺液流的脱色方法
20、芝麻仁的化学脱色、增白工艺及装置
21、硼酸生产流程中的脱色工艺
22、荞麦蜜保酶脱色脱臭法
23、乙烯基芳烃-共轭二烯烃类树脂聚合物的脱色方法
24、荸荠去皮脱色技术
25、造纸、苎麻、精制棉蒸煮黑液的脱色方法
26、一种沸石油脂脱色剂的制造方法
27、蚕丝的单浴脱胶和脱色
28、脱色的重排硫酸铵的制备方法
29、一种固体脱色剂的制备方法
30、明胶的纯化——去金属离子、脱色、提高透明度
31、新型混凝脱色剂的制备与应用技术
32、蜂蜡脱色精制新工艺
33、米糠蜡及其它天然蜡的脱色方法
34、核桃仁的脱色脱衣方法
35、再生纤维回收中的氧脱色
36、纸浆脱色中改善臭氧循环气流的方法
37、精白薯类粉丝的脱色与分离方法
38、不用脱色改进磺酸盐和硫酸盐表面活性剂颜色的方法
39、一种用不粘煤生产脱色活性炭的方法
40、污染水扰动粘上除臭除异味脱色处理法
41、光可脱色的记录材料
42、一种用于洁白红薯粉丝生产的带色红薯淀粉脱色方法
43、一种薯类淀粉的生物净化脱色方法
44、烷醇胺和亚烷基胺的脱色方法
45、链烷醇胺和亚烷基胺的脱色方法
46、一种咬彩脱色工艺
47、使毛发脱色的化妆组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48、使毛发脱色的化妆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49、生产道路沥青常减压油脱色方法
50、棉籽油油脚脱色剂及其应用
51、一种印染废水脱色混凝剂及其生产方法
52、无土脱色精制大豆油的生产工艺
53、高效脱色絮凝剂的制法及应用
54、四环素牙脱色剂
55、复合矿物型脱色剂
56、荞麦蜜脱色、脱臭生产方法
57、驼毛绒脱色方法
58、甘薯脱色脱味剂
59、使聚苯醚树脂脱色的方法
60、脱色方法及组合物
61、一种固体脱色剂的制备方法
62、啤酒原料脱色保质工艺
63、薯类淀粉的生物脱色方法
64、甘醇脱色工艺
65、脱色动物全血及其制造方法
66、印染污水脱色和净化的方法及其制剂
67、用于造纸厂废水脱色和净化的两性聚合物/聚胺组合物
68、改进热稳定性和抗脱色稳定性的聚甲醛模塑组合物
69、氨基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脱色与纯化
70、熊果苷单酯类作为脱色素剂的应用
71、特种动物纤维检测用脱色剂
72、脱色用纤维素纤维离子交换吸附剂及其制配工艺
73、未发酵蜂蜜作为脱色剂的用途
74、降低表面降解或脱色的抗氧剂化合物及含它的组合物
75、氧化组合物及其在角蛋白纤维染色、永久变形或脱色中的应用
76、僵桃籽棉的脱色方法
77、除铁脱色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78、氧化组合物及其在角蛋白纤维染色、永久变形或脱色中的应用
79、氧化组合物及其在角蛋白纤维染色、永久变形或脱色中的应用
80、氧化组合物及其在角蛋白纤维染色、永久变形或脱色中的应用
81、一种马铃薯淀粉的微生物脱色净化法
82、氧化组合物及其在角蛋白纤维染色、永久变形或脱色中的应用
83、多级混成式中药原液脱色工艺
84、四氢呋喃(THF)聚合物或共聚物的脱色方法
85、植物纤维浆液的脱色方法
86、一种脱色用白土的再生方法
87、牲畜血液加压水解制取脱色蛋白胨的方法
88、无烟煤超强脱色压块活性碳及其制作方法
89、糖液脱色的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液及其再生方法
90、大豆脱色素和护肤组合物
91、从食用油脂脱色白土中提取油脂的方法及其设备
92、一种对偶氮染料生物脱色的方法
93、一种制备种衣剂专用脱色去毒净的方法
94、用二氧化硫脲对新诺明进行脱色精制的工艺
95、航煤脱色用颗粒白土的再生工艺方法
96、铁盐复合脱色混凝剂
97、一种新的糖浆脱色方法
98、一种牦牛绒脱色方法
99、染料染色废水处理高效脱色混凝剂系列
100、沙枣胶多糖脱色精制方法
101、一种复方中草药脱色技术
102、一种提高浮法玻璃透光率和白度的复合脱色剂及其应用方法
103、污水氧化混凝脱色处理工艺
104、废酸改性脱色剂
105、盐湖卤水净化脱色的方法
106、一种精加工茶油的碱化、脱色、脱臭综合锅
107、一种粪便污水的脱色方法及装置
108、L-2-硫代组氨酸或其衍生物之一作为脱色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09、一种印染废水混凝脱色剂
110、一种高效无机混凝脱色剂的制备方法
111、三七叶总皂苷离子交换树脂法脱色精制工艺
112、一种水产品加工下脚料酶解液脱色脱腥方法
113、一种利用零价铁/超声波协同作用对焦化废水脱色的方法
114、塑料加工机械的料筒脱色剂的配方和制造方法
115、一种含脱色剂、维A酸和皮质类固醇的乳膏的制备方法
116、制糖脱色清净剂、糖液脱色清净方法及直接生产精制白糖工艺
117、一种印染废水脱色处理混凝剂及其生产方法
118、苯和乙烯液相烷基化反应中失活分子筛催化剂的脱色再生方法
119、一种喷气燃料脱色剂的制备方法
120、一种造纸中段水的脱色方法
121、一种柴油馏分的深度脱硫和脱色方法
122、印染废水混凝脱色剂的生产方法
123、催化柴油脱色剂
124、用于松香皂的脱色精制工艺及其装置
125、鞘氨醇单胞菌属菌株及其在蒽醌染料废水脱色中的应用
126、脱色希瓦氏菌(Shewanella decolorationis)
127、一种复合水处理脱色絮凝剂
128、一种复合水处理氧化脱色剂
129、一种用于造纸施胶沉淀剂的聚合氯化铝溶液的纯化脱色方法及工艺
130、纤维制品的脱色加工装置和脱色加工方法
131、毛发脱色或染发剂用乳化组合物、使用该乳化组合物的脱色或染发方法
132、一种盐湖卤水净化脱色的方法
133、糖液混合汁澄清、脱色、脱盐的物理方法
134、可脱色的成像材料
135、改性红磷、其制造方法、脱色红磷组合物及阻燃性高分子组合物
136、食用油脱色剂的生产方法
137、脱色性喷墨印刷用墨水及使用它的喷墨印刷方法
138、产锰依赖过氧化物酶的脱色酵母菌及其应用
139、由于荧光元件的不同时间响应而引起的彩色尾迹的脱色
140、在航煤脱色中应用的固体脱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141、造纸中水脱色技术
142、一种焦炉煤气脱硫副产粗硫磺的脱色净化工艺
143、一种血粉酸解液脱色方法
144、可脱色成像材料
145、一种有色羽毛及羽绒快速脱色增白方法
146、一种菊芋浸提液的脱色方法
147、食品用脱色芦荟凝胶4:1浓缩液加工方法
148、食品用脱色芦荟凝胶40:1浓缩液加工方法
149、食品用脱色芦荟凝胶10:1浓缩液加工方法
150、食品用脱色芦荟凝胶1:1原液加工方法
151、食品用脱色芦荟凝胶2:1浓缩液加工方法
152、食品用脱色芦荟凝胶20:1浓缩液加工方法
153、食品用破壁脱色芦荟凝胶100:1喷雾粉加工方法
154、食品用破壁脱色全叶芦荟100:1冷冻粉加工方法
155、食品用破壁脱色全叶芦荟浓缩粉加工方法
156、食品用破壁脱色全叶芦荟100:1喷雾粉加工方法
157、食品用破壁脱色芦荟凝胶浓缩粉加工方法
158、食品用脱色全叶芦荟1:1原汁加工方法
159、食品用脱色全叶芦荟4:1浓缩汁加工方法
160、食品用脱色全叶芦荟10:1浓缩汁加工方法
161、食品级达标脱色全叶芦荟100:1冷冻干燥粉生产方法
162、食品级达标脱色芦荟凝胶200:1喷雾干燥粉生产方法
163、食品级达标脱色芦荟凝胶200:1冷冻干燥粉生产方法
164、食品级达标脱色芦荟凝胶100:1喷雾干燥粉生产方法
165、食品级达标脱色全叶芦荟浓缩干粉生产方法
166、食品级达标脱色芦荟凝胶浓缩干粉生产方法
167、食品级达标脱色芦荟凝胶100:1冷冻干燥粉生产方法
168、食品级达标脱色全叶芦荟100:1喷雾干燥粉生产方法
169、脱色酵母细胞壁组分
170、脂肪腈的提纯/脱色处理
171、一种用于生产黄凡士林的天然脱色剂及其应用方法
172、一种制浆废液生物脱色的方法
173、含有酚衍生物和类维生素A的含水醇脱色素凝胶
174、循环式水洗型厕所用循环水脱色装置及方法
175、化妆品用脱色全叶芦荟1∶1原汁加工方法
176、化妆品用脱色全叶芦荟10∶1浓缩汁加工方法
177、化妆品用脱色全叶芦荟20∶1浓缩汁加工方法
178、化妆品用脱色全叶芦荟2∶1浓缩汁加工方法
179、化妆品用脱色全叶芦荟4∶1浓缩汁加工方法
180、化妆品用脱色全叶芦荟40∶1浓缩汁加工方法
181、化妆品用脱色芦荟凝胶40∶1浓缩液加工方法
182、化妆品用脱色芦荟凝胶20∶1浓缩液加工方法
183、化妆品用脱色芦荟凝胶2∶1浓缩液加工方法
184、化妆品用脱色芦荟凝胶1∶1原液加工方法
185、化妆品用脱色芦荟凝胶10∶1浓缩液加工方法
186、化妆品用脱色芦荟凝胶4∶1浓缩液加工方法
187、化妆品用脱色芦荟凝胶200∶1冷冻干燥粉加工方法
188、化妆品用脱色芦荟凝胶100∶1冷冻干燥粉加工方法
189、化妆品用脱色芦荟凝胶100∶1喷雾干燥粉加工方法
190、化妆品用脱色全叶芦荟100∶1喷雾干燥粉加工方法
191、化妆品用脱色芦荟凝胶200∶1喷雾干燥粉加工方法
192、化妆品用脱色全叶芦荟100∶1冷冻干燥粉加工方法
193、化妆品用脱色全叶芦荟浓缩干粉加工方法
194、一种甘蔗糖液的离子交换法的脱色及精制装置
195、化妆品用脱色芦荟凝胶浓缩干粉加工方法
196、将颜色涂敷到表面上的耐脱色制品及减轻将颜色涂敷到表面上的制品内脱色的方法
197、脱色药
198、印染水脱色复合絮凝剂及其生产方法
199、以混凝、吸附、电解脱色处理焦化污水预处理工艺及装置
200、油料脱色吸附剂再生方法
201、蔗汁、糖浆提纯脱色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糖工艺中的应用
202、一种甜菜糖液的软化、脱盐、脱碱、脱色及精制的装置
203、一种微晶蜡的脱色方法
204、可脱色成像材料
205、将颜色涂敷到表面上的耐脱色制品及减轻将颜色涂敷到表面上的制品内脱色的方法
206、毛发水解工艺提取L-精氨酸生产中的脱色方法
207、苹果果胶的脱色及生产白色细粉的苹果果胶的工艺
208、染色废水脱色降解与回用方法
209、杏仁油脱色精制工艺
210、一种固定化醌类化合物加速偶氮染料废水生物厌氧脱色方法
211、一种对染料废水中染料脱色降解的处理方法
212、一种C5和C9石油树脂釜式催化加氢脱色、除异味的方法
213、羊毛制品脱色再利用技术工艺
214、一种废旧边角布料的臭氧脱色方法
215、食品用破壁脱色芦荟凝胶200∶1冷冻粉加工方法
216、食品用破壁脱色芦荟凝胶200∶1喷雾粉加工方法
217、食品用破壁脱色芦荟凝胶100∶1冷冻粉加工方法
218、食品用脱色全叶芦荟20:1浓缩汁加工方法
219、食品用脱色全叶芦荟2:1浓缩汁加工方法
220、食品用脱色全叶芦荟40:1浓缩汁加工方法
221、一种凹凸棒矿物制造印染废水脱色材料的方法
222、一种印染废水脱色材料的制造方法
223、喹诺酮类注射液的脱色方法和脱色剂
224、食糖脱色颗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225、兼用可脱色色调剂的图像形成装置
226、对味精等电母液进行生物脱色的方法
227、一种粉煤灰脱色方法
228、一种基于膜技术的味精母液脱色提纯方法
229、一种污水的脱色处理方法
230、一种聚唾液酸水解液的脱色方法
231、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对葡萄糖糖化液进行脱色的方法
232、去分化植物细胞的冻干粉剂在使皮肤脱色素和/或亮白中的应用
233、一种柴油馏分深度脱硫和脱色的加氢方法
234、有机-无机物共聚脱色絮凝剂及制备方法
235、活性炭组合物和使用该活性炭组合物的液状物的脱色方法
236、C-糖苷化合物用于脱色皮肤的用途
237、一种双环戊二烯酚型树脂的脱色方法
238、PAL材料矿物油脱色剂
239、PAL材料油脂脱色剂
240、PAL材料酒类脱色剂
241、苹果汁或脱色苹果汁中掺入梨汁的鉴别和测定方法
242、食糖脱色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243、一种脱色、脱苦的罗汉果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244、复合电解槽及其化机浆制浆废液复合电解脱色的方法
245、一种染料废水强效脱色去污净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246、颗粒脱色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247、含染料废水的补充脱色工艺
248、一种去除海带表面色素层的脱色方法
249、一种废旧PVB塑料的脱色方法
250、一种用于生物柴油、甲醇柴油的新型脱色剂
251、制作蔗糖汁的脱色方法
252、印染废水脱色絮凝剂
253、靛蓝从水性分散液中的电化学脱色方法
254、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树脂色料的脱色再生利用方法
255、利用离子液体进行办公废纸脱墨脱色的方法
256、一种双三羟甲基丙烷的脱色精制方法
257、塑料加工机械的料筒脱色剂的配方及其制造方法
258、一种脱色絮凝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259、硫化黑染料废液脱色废渣处理方法
260、一种印染废水脱色处理工艺
261、沙棘油的脱色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加工的沙棘油及其用途
262、一种脱色罗汉果果汁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果汁
263、一种环丁砜脱色的方法
264、一种用竹炭对山茶籽油进行脱色的方法
265、一种在彩棉织物上绘制脱色图案的方法
266、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用作工业染料废水的脱色材料
267、一种高效印染废水脱色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268、一种染料废水脱色的有效方法
269、一种新型柴油脱色剂及脱色工艺
270、一种胶液脱色、脱臭技术
271、脱色、脱苦罗汉果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272、牛羊油脱色用快滤性凹土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273、一种炸药废水絮凝脱色剂的制备方法
274、一步法完成植物油脱色、脱蜡的工艺
275、一种利用酒精废水发酵生产印染废水染料专属生物脱色菌剂的方法
276、用于造纸制浆中段废水脱色的预处理工艺
277、一种中国木蜡的脱色方法
278、血红素和脱色血球蛋白粉的生产方法
279、一种催化染料脱色的TiO2溶胶的制备方法
280、一种棉籽糖提取液的脱色方法
281、食用油脂行业脱色后的废白土浸出提油工艺
282、着色废水的脱色处理方法
283、无水葡萄糖生产过程中的脱色物料过滤装置
284、蓖麻油精炼中的连续脱水脱色工艺
285、钛白酸解废渣改性高效多功能脱色剂及其制备方法
286、用Fenton法代替活性染料染色后皂煮处理及染色废水脱色
287、具有优异抗脱色性和透明性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288、一种蒸煮漂染废水炉渣脱色处理的方法
289、甘薯发酵酒精脱色处理方法
290、金属表面着色渗透探伤废水脱色设备
291、一种CTMP废水脱色絮凝剂的合成方法
292、裂解汽油回收苯乙烯的脱色方法
293、萃取精馏回收苯乙烯的脱色方法
294、对叶绿素进行酶促脱色的组合物和方法
295、一种桃胶水解液的脱色方法
296、一种多糖类药物复合脱色剂及其脱色方法
297、一种复合磷酸盐糖汁脱色剂及其制备方法

脱色剂
脱色剂脱色剂为白色或蓝色颗粒,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打破传统酸、碱、白土脱色除臭的复杂工艺,直接用过滤的方式滤除油品中的杂质和氧化物,集除杂、去味、脱色、分离于一体,使变黑的油品变成浅色透明的液体,加工后柴油的酸值、色度符合国家燃料标准。
目录[隐藏]

简介
应用领域1、废水脱色剂:
2、柴油脱色剂:
3、食品脱色剂:
脱色原理油品脱色剂
聚合氯化铝
简介
应用领域 1、废水脱色剂:
2、柴油脱色剂:
3、食品脱色剂:
脱色原理 油品脱色剂
聚合氯化铝

[编辑本段]简介
凡是能够将影响产品外观的颜色脱除的物质统称为脱色剂。
[编辑本段]应用领域
1、废水脱色剂:
用于纺织、印染、油墨、皮革、橡胶、焦化、造纸、制药等废水脱色的处理,一般的脱色剂为聚合氯化铝,以及其他带阳离子的金属盐,另外还有高效脱色剂,此种脱色剂是带有强正电荷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用量小,脱色效率高,能脱除聚合氯化铝所不能脱除的颜色,并使最终的水质达到理想状态。
2、柴油脱色剂:
黑臭柴油的脱色除味,氧化变黑的柴油脱色,塑料炼油的脱色,润滑油和黑基础油的脱色除味,土法炼油的脱色,废机油炼制柴油脱色除味。
3、食品脱色剂:
主要成份二氧化氯,具有脱色、漂白、杀菌、降解毒素、去除异味等功能,是理想的食品脱色漂白剂.
[编辑本段]脱色原理
油品脱色剂
(GB/T6540-86 ),并且长期存放不变色,不变质,稳定性好,大大节约了投资,缩短了处理流程和时间。其特点是使用简便,效果明显,不再回色,是目前小炼油和调油企业值得推广的脱色方法。 用途:柴油脱色、除味;废机油再生以及生物柴油、动植物油的脱色、净化与除味等。
聚合氯化铝
聚合氯化铝铁是聚合氯化铝铁(PAFC)是以铝为主,铁为辅的复合型无机高分子净水剂,集铝盐和铁盐的优点于一体,是铝和铁中间多核络合物,在聚合铝和聚合铁等混凝剂水解,混凝等机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展而来,混合pH范围广,腐蚀性小,絮体形成更快,吸附性更好,沉淀速度更快,泥渣脱水泥水性能达到加强。 聚合氯化铝铁外观:液体产品为褐色或红棕色透明体,无沉淀。固体产品为棕褐色,红棕色粉末或晶粒状,极易溶于水。可用于生活用水饮用水,工业用水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混凝效果除表现为剩余浊度色度降低外,还具有絮体形成块,吸附性能高,泥渣过滤脱水性能好等特点,特别是在处理高浊度水,低调低浊度水时,处理效果比较明显。

Ⅱ 白糖是怎么作出来的

1、甘蔗制糖
①压榨
将甘蔗破碎后,采用压榨的方法将蔗汁从甘蔗中压榨出来,蔗汁进入下一个工序处理,得到蔗渣,蔗渣则多数进入锅炉燃烧,产生蒸汽带动汽轮机发电,供全厂生产用;
②澄清
榨出的蔗汁加入石灰以及通入SO2进行澄清,同时加入磷酸和絮凝剂,生成CaSO3沉淀,经沉降池分离后,得到清汁,清汁进入下一工序处理,所得沉淀经过滤后,得到滤泥;
③蒸发
清汁采用加热的方式,将其中水分蒸发进行浓缩,采用五效蒸发,最后在真空减压条件下得到糖浆,糖浆经过上浮处理或进行硫熏脱色后,进入下一工序处理;
④煮糖
糖浆在真空条件下,进一步加热浓缩,得到含有白砂糖结晶的过饱和浓缩溶液,经助晶、分蜜、干燥、筛分得到成品白砂糖。
2、甜菜制糖
① 甜菜预处理及渗出
以湿法输送为例。甜菜经除土、除草除石后进洗菜机进行洗涤。甜菜洗涤后经切丝机,切好的菜丝进入连续渗出器。渗出的糖汁经除渣、加热后送入下一工段。
②清净
清净工序包括加灰饱充和硫漂两个环节。
a)加灰饱充:采用双碳酸法。加灰清净包括两个主要工序,第一个工序为加灰和一碳饱充,加入石灰和通入对糖汁进行碳酸饱充,除去其中杂质,饱充后的一碳汁经过滤,滤泥作为固废收集;第二个工序为二碳饱充,滤清汁进入二碳饱充罐进行二次饱充,通入CO2使糖汁中多余的石灰进一步沉淀分离,二碳汁经过滤,滤清汁进入下步硫漂工序,滤泥作为固废收集。
b)硫漂:硫漂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糖汁的色度。糖汁快速进入硫漂器中产生负压,将经过冷却的SO2气体吸入,并在管道内与糖汁充分混合,并迅速完成SO2气体的吸收,通入糖汁中的SO2气体首先溶解于水变成具有强还原性的亚硫酸,然后将有机色素还原成无色的化合物,对糖汁进行脱色。脱色后的糖汁经过滤后送入蒸发工序。
③蒸发
糖汁蒸发一般采用四效或五效蒸发系统。 经蒸发后去除其中水分,糖汁浓缩成糖浆.
④煮糖
糖浆在真空条件下,进一步加热浓缩,得到含有白砂糖结晶的过饱和浓缩溶液,经助晶、分蜜、干燥、筛分得到成品白砂糖。

Ⅲ 冰糖和红糖的生产工艺有什么不同

冰糖和红糖是两种常见的糖类制品,它们的生产工艺有一定的差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糖的生产工艺及其不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了解冰糖的生产工艺:
原料准备:冰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或甜菜。首先需要将这些原料进行清洗、去皮、切片等一系列处理,以便后续的提取工作。
提取糖汁:将处理好的甘蔗或甜菜放入糖汁提取机中,通过加热和压榨的方式,将糖分从原料中提取出来,形成糖汁。
净化糖汁:将提取出的糖汁进行过滤、脱色、脱臭等处理,以去除杂质和不良气味,得到纯净的糖汁。
结晶:将净化后的糖汁放入结晶罐中,通过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使糖分逐渐结晶成糖晶。
离心分离:将结晶后的糖浆放入离心机中,通过高速旋转,将糖晶与母液分离。
干燥:将分离出的糖晶进行干燥处理,以降低水分含量。
筛选分级:将干燥后的糖晶进行筛选,按照颗粒大小进行分级,得到不同规格的冰糖产品。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红糖的生产工艺:
原料准备:红糖的主要原料也是甘蔗或甜菜。同样需要进行清洗、去皮、切片等处理。
提取糖汁:将处理好的原料放入糖汁提取机中,通过加热和压榨的方式,将糖分从原料中提取出来,形成糖汁。
净化糖汁:将提取出的糖汁进行过滤、脱色、脱臭等处理,以去除杂质和不良气味,得到纯净的糖汁。
浓缩:将净化后的糖汁进行浓缩处理,使其糖度达到一定标准。
熬制:将浓缩后的糖汁放入熬糖锅中,通过加热和搅拌,使糖分进一步浓缩,同时加入适量的食用碱,使糖汁呈现出红褐色。
倒模:将熬制好的红褐色糖浆倒入模具中,使其凝固成型。
冷却:将倒模后的糖浆进行冷却处理,使其完全凝固。
脱模:将冷却后的糖块从模具中取出,得到红糖产品。
通过对比冰糖和红糖的生产工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结晶和熬制过程。冰糖在结晶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以形成规则的晶体;而红糖在熬制过程中需要加入食用碱,使其呈现出红褐色。此外,冰糖在生产过程中对糖汁的净化要求较高,以得到透明的晶体;而红糖则不需要过于严格的净化处理,以保留其特有的颜色和口感。
总之,冰糖和红糖的生产工艺虽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结晶和熬制环节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也是导致它们外观、口感和用途不同的主要原因。

Ⅳ 制糖的制糖历史

据近代考古学方面的成果,远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经懂得从自然界中的物质,例如蜂蜜、鲜果、植物中获取甜味食物了,但这些甜味食物还只能算自然物质而不能算人类的加工制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糖业发展基本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等三个阶段,这是世界糖业发展总的趋势,而中国则是这个总趋势的典型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诗的意思是在西周远祖的古公亶父时代,周人西迁到了周原(今陕西岐山),这里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据此我们可知,至少在西周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知道饴这种东西了。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属淀粉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其中,北魏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第89篇“饧?”)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一些家庭式作坊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艺进行生产并供应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到了西汉时代,蔗类制品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刘歆《西京杂记》曾述及“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所谓石蜜,即是指以甘蔗为原料制成的固态制品,这与战国后期的液态“柘浆”,应该是一个技术上的进步。高帝即是指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可知汉初的蔗糖制品尚是稀罕之物,否则就不会作为贡品上献于皇帝。当然,汉代之际柘浆依然存在,不过功能又有了进展。元鼎五年(前112)十一月辛巳朔旦,汉武帝祀于甘泉宫,令司马相如等数十人赋诗称颂,共同制作了《郊祀歌》十九章,中有“泰尊柘浆析朝酲”之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甘蔗汁可以解去贵人们早上犹未退去的宿酒。由此可见,至迟在西汉中期,人们使用甘蔗汁,不但是一种常用的调味食品,还往往用来作解酒之用。
同样也是这个司马相如,他的名作《子虚赋》,其中在描述楚国的物产如何丰富时,也有“诸蔗猼且”的文字表述,其中“猼且”即是古代的芭蕉,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畴,而“诸蔗”就是甘蔗。这可以说明,大致在司马相如在世时的西汉中期这两百余年之中,对于蔗汁的食用已经成为社会上层人物比较常见的事情。
我们可以认为,在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时代,蔗糖的制取与食用应该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这不但在司马相如的文赋中屡有出现,同时也见于同时代的其它人,例如东方朔的《神异经》:“南方有邯睹之林……促节多汁,甜如蜜,咋啮其汁令人润泽……多则伤人。是甘蔗能减多益少,凡蔗亦然。”“邯睹”一词,后来逐渐写成了“甘蔗”。它不但指出了蔗类植物的产地,甚至还指出了“多则伤人”这样科学论断,这与当代医学之中认为糖类制品不宜多吃是相一致的,笔者据此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蔗糖食品的相应普及,当时的人们是不可能知道其“多则伤人”的医学知识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近代的考古成果。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土的简牍中有“糖一笥”的记载,笔者认为,其物能放置于竹笥之中,当是固态的制成品而无疑。这不但与战国时期液态的“柘浆”,在技术上可说是大大地进了一步,而且与汉初越国王献与高皇帝的贡品石蜜,在其普及性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到了东汉的张衡着《七辨》,其中有“沙饴石蜜”的称谓。所谓“沙饴”,即是指结晶状糖类制品。我们知道,淀粉糖呈粘稠状,而要想得到结晶状糖类食品,除了蔗糖是不可能有第二种取代物的。应该说,最起码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能够食用到具有砂糖雏形的蔗糖制品了。西汉末年刘向作《杖铭》说:“都蔗虽甘,殆不可杖,佞人悦己,亦不可相。”在铭中,刘向将甘蔗的特性用作人们常识的类比,可见甘蔗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
西晋陈寿所着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交州在现今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6世纪时陶弘景着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了,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工技术又提高一步。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三国志·吴志》中记载:吴主孙亮曾使黄门(宦者)取交州所献“甘蔗饧”食用。所谓甘蔗饧,也就是蔗糖。如果说战国时代屈原所知道的“柘浆”还是一种稀薄的液体蔗糖的话,那么三国时代的“甘蔗饧”则已经已经是真正意义上蔗糖了,它的形态是一种特意为之的粘稠状,其软柔的特性更能适应人们的食用,其意义就象今天的人吃软糖远多于吃硬糖一样,这与战国时代相比确实进了一大步。此外,这则记载还明白地告诉了后人“甘蔗饧”的产地是交州,也就是现在的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一带。此外,在《高僧传·译经》里亦有佛学大师康僧会在吴地龙华荡设立制糖作坊护生堂(沪生堂)的记载。由于甘蔗是一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三国时期的“甘蔗饧”来自于交州,这是合乎甘蔗生长特点的。晋代嵇含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孙子,其所着的《南方草木状》说:“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榨)取其汁曝晒数日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这则记载明确地说明了当时甘蔗的产地和蔗糖的生产方法。与之同时期的古《南中八郡志》(今已佚,唐宋之际尚存)有这样的记载:“笮(榨)甘蔗汁,曝成饴,谓之石蜜。”这与《南方草木状》和记载是基本相同的,“南中”一词,古代泛指南方的的广大地区,最早出现在《魏书·李寿传》中:“封(李寿)建宁王,以南中十二郡为建宁国”,今考当时的建宁国,即为今天云南的曲靖地区。至于它的具体生产过程,则是借助于太阳的曝晒。这样的生产方式,也许受到了食盐生产方式的影响。液态的蔗浆在太阳曝晒的光合与蒸发作用下,形成了固态的结晶体,这与后世以蒸煮方式制糖,在生产原理上还有其本质上的差别。
东晋卢谌着《祭法》一书,其中有“冬祀用甘蔗”的记载,这是中国古籍中第一次使用“甘蔗”这一名词,它与西汉时代的“诸柘”一样,都是由嚼食甘蔗时的嘴部动作“咀咋”一词变化而来的。与卢谌同时代的着名画家顾恺之嗜食甘蔗,但吃的方式与众不同,总是从尾吃到头,每逢有人因惊讶而相问时,他的解释是“渐入佳境”。顾恺之的吃法我们今天虽然无可非议,但却使我们知道东晋时期人们对甘蔗的直接食用也相当普遍。
另一位南朝大学者陶弘景着《名医别录》,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最起码在公元六世纪的古代中国,已经能够制作“沙糖”了。所谓沙糖,即是指外表呈砂砾状的结晶糖,这与今天我们日常食用的砂糖在本质上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
到了唐代,蔗糖的生产出现了新的格局。由于甘蔗的大量种植和消费的广泛普及,原来用日光爆晒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人们将目光移向国外,寻求更好的生产方式。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一年遗使至“摩揭它国”求取熬糖法,然后下诏令扬州上贡当地种植的甘蔗进行试生产,其成品的色、味均远胜于摩揭它国,当时人们称之为“沙糖”,又称为“霜糖”。)“摩揭它”(Magadha)为古印度时代的奴隶制城邦,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曾一度统一印度全境,孔雀王朝时最为强盛,至公元四世纪的笈多王朝时仍为印度强国。中国晋、唐僧人法显、玄奘等都曾到此。摩揭它蔗糖的生产方式相对先进,它是利用火的热能作为蒸发方式来进行生产的,因而有更快的生产周期。唐太宗不惜远离数万里之遥而派人前往,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说,甚至比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更具实际意义。
当摩揭它的制糖法取来之后,扬州生长的甘蔗成了制糖的最好原料。但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扬州,并不是今天地理上的扬州地区,而是指唐初属于扬州管辖范围下的岭南东西两道,即今天的广东与广西。由于岭南甘蔗味甜而多汁,其质量远比西域摩揭它国的好,所以生产出来的蔗糖在味与色的方面都远胜于摩揭它国产品。
“沙糖”一词,从上文可知,出自于唐初,由于其呈河砂状,故名。今天一般写作“砂糖”。又由于其色泽为白色霜状物,因而当时又称为“霜糖”。我们知道,今天的砂糖有白砂糖与赤砂糖之分,从制作工艺上来说,白砂糖远比赤砂糖复杂,既然唐代的蔗糖已被冠以“霜”名,其色当为白色或接近的白色,因此可以认为,唐代的制糖工人们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的蔗糖提纯及脱色工艺,其生产流程应该与今天的现代法生产流程相去不远,在没有一定的化学工业知识为前提基础下是不可能生产出来的。“霜糖”的生产关键是脱色,据《新唐书》载,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国内的制糖工匠发明了“滴漏法”为蔗糖脱色。其法是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一个叫“瓦溜”的漏斗形陶器之中,从上淋入黄泥浆,以现代技术观点而言是把黄泥浆作为吸附式脱色剂来制取白糖。这种办法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古代的蔗糖生产已经能够采用接近于现代化学脱色的生产方法而进行生产了。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唐大历年间(766~779),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综上所述,中国的蔗糖生产,源于战国而定型于唐初,这是史有明文的记载,应该成为基本的定论。
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着作。
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至此中国方有沙糖。”此后一些述及中国蔗糖历史的人,往往以此为据,认为中国的砂糖始于唐初。但此论其实并不确切,早在汉代以前,“沙糖”一词就已出现了。东汉名医张仲景曾以“沙糖”调制“青木香丸”;而南北朝是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又有“取(蔗)汁为沙糖甚益人”之语,可见远在唐初之前中国已有了原始的结晶状砂糖,只不过唐太宗派人从西域摩揭它国学习相对较先进的制糖技术后,使中国的砂糖生产得到了一个比较大的跃进罢了。
可以认为,中国蔗糖的生产,真正取得较大发展的是在唐、宋两朝之际,其中宋代的成就可能更大一些。据宋代洪迈所作《容斋随笔》载,宋代蔗糖的产区主要在福唐(今福建福清县东南)、四明(今浙江宁波)、番禺(今属广东)、广汉、遂宁(均属今四川)等五个地区,其中就质量而言以遂宁所产的为最好。远在唐代大历年间,有个姓邹的和尚来到遂宁(今属四川)北二十里的繖山居住,教当地的居民黄氏制造霜糖。到了北宋时期,繖山一带民众广植甘蔗,致使这一带居民以种植甘蔗为生的占十分之四,而以制糖为业的占十分之三,也就是说,宋代遂宁的居民中,绝大部分的居民就业都与蔗糖有关。遂宁所产的蔗糖当时称为糖霜,可知当为白色结晶状。
在遂宁当时所种的甘蔗之中,主要有四个品种,其名称分别是杜蔗、西蔗、艻蔗和红蔗。其中,红蔗又称为“昆仑蔗”,主要用于生吃;艻蔗又称为“获蔗”,可以用来制作沙糖;西蔗能够制作糖霜,但由于颜色并不纯白而略带浅色,因而在当地价格并不高;只有杜蔗最好,味甜而厚,用来制作糖霜,颜色雪白而似霜雪,因而价格最高。
在种植甘蔗方面,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甘蔗的种植最损耗地力,因而凡头年种过甘蔗的田地,第二年一定要改种五谷,用以休息地力,否则便得不到好的收成。
在蔗糖生产方面,据记载已经有了专业化较强的生产工具:削砍甘蔗的有蔗削和蔗镰;堆垛甘蔗的有专用的蔗凳;榨甘蔗汁的有蔗碾、榨斗和榨床;每一种工具都有其特定作用。
北宋宣和初年,王黼创应奉司,专门管理各地上贡朝廷的贡品,其中遂宁就以糖霜为主,每年要进贡数千斤。宣和末年应奉司停办,当时的京城汴京才不太见到遂宁所产的糖霜产品。
宋代遂宁所产的糖霜,在当时有极高的知名度,这可以从宋人的诗作中得到反映。北宋苏东坡有一次游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山寺,有遂宁僧名圆宝者为寺中住持,于是东坡作诗赠之云:“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盖因东坡知圆宝为遂宁人,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遂宁的特产糖霜,由于可见当时遂宁糖霜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与苏东坡同时代的黄庭坚也有一首极具风趣的糖霜诗,这是诗人在戎州(今四川宜宾)时因品尝到遂宁糖霜,感觉到其味极其鲜美而特地给好友梓州雍熙长老寄去一包并在信中所作的一首诗:“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子水晶盐。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在这里,黄庭坚采用了极具夸张的修饰手法,用舌尖舔舐鼻尖的描写,突出了糖霜的美味。
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糖产品不仅销售国内各地,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移民至台湾,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由于台湾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至迟在唐宋之际,中国的蔗糖生产技术开始向海外传播。据日本鸟仓龙治所作《冲绳一千年史》载,公元754年鉴真和尚东渡扶桑,为日本带去了制糖技术。而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中国的福州、泉州一带制糖业十分发达,远销至海外。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又隔了大约二、三百年,大约在明代中期,从中国移居海外的侨民将制糖技术传到了东南亚的菲律宾,然后再传至远隔重洋的夏威夷等地。
当中国的甘蔗制糖技术向外传播的时候,世界上的另一个甘蔗制糖发源地印度,也不断向各国传播甘蔗制糖技术。7世纪,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
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北宋王灼于 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着──《糖霜谱》。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糖业经济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比《糖霜谱》一书更系统、更详尽。这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现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首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甘嗜”中总结的具有系统性的压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浓缩煮糖等手工业制糖工艺,成为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基础。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制糖业的机械化。
长期以来,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则不能种蔗制糖。18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1747年,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夫发现甜菜块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视。1786年,马格拉夫的学生F.K.阿哈尔德在柏林近郊试种甜菜成功,实现了从甜菜中提取蔗糖并开始进行甜菜的选择和育种工作。1799年阿哈尔德发表论文,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1802年,阿哈尔德在东欧西里西亚附近的库内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同年,俄国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厂。1811年,法国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厂。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1810年,俄国的甜菜糖厂已达10座。1824年,乌克兰开始建立甜菜糖厂,此后15~20年间,已发展到67座,乌克兰遂成为俄国的主要产糖区。
甜菜制糖业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原因。19世纪初,拿破仑对不列颠岛实行封锁,英国则从海上对欧洲大陆实行经济封锁,欧洲海上运输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资和食品如甘蔗糖等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大陆,这种情形客观上促使了欧洲甜菜制糖业的迅速发展。不久,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继而传播到亚洲,遍及世界各地。
甜菜糖的发源和生产主要是在欧洲,而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制糖业实行机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和设备大多始于欧洲的甜菜制糖业。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形成时期,许多制糖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甜菜制糖业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19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821年,M. d e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期用压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为渗出法的先导。到1830年,东巴勒发明渗出法。但由于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库尔曼发明二氧化碳饱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843年多效蒸发罐的发明使糖汁得以蒸浓。同时,采用高效能的离心分蜜工艺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离,得到的不再是带蜜的糖,而是干净的砂糖。1849年,卢梭发明了碳酸法制糖工艺。1849年,应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净技术进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将碳酸法改良为双碳酸法,澄清效果显着提高,但糖汁的沉淀颗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发明过滤机使糖汁沉淀颗粒得以分离。同年,奥地利人J.罗伯特制成间歇式渗出罐组,它与双碳酸法清净工艺相配合后被普遍采用。20世纪发展了连续渗出器,逐渐取代了罗伯特渗出罐。至此,较完善的碳酸法制糖工艺基本形成,成为现代制糖技术的先导。
由于甜菜制糖大部分工艺也适用于甘蔗制糖,因而很快被甘蔗制糖业所采用,但甘蔗制糖和甜菜制糖在澄清工艺上有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厂仍基本上采用压榨取汁方式。18世纪末甘蔗制糖已采用了三辊压榨机。
19世纪初期,真空结晶(煮糖)罐制造成功。中期,已开始用蒸汽机带动压榨机,并开始采用离心分蜜机。此后,随着制糖工艺渐趋成熟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设备不断出现,制糖业遂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机械化制糖的酝酿、探索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但未形成机械化制糖工业体系,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1949年后,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
至于中国近代的机械化制糖,基本上沿袭了一条拿来主义的道路。清光绪四年(1878),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设中华精糖公司,机器购自英国,以土糖为原料生产精炼糖,每日能处理4000担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广东汕头角石开设分厂。此外,英国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创办太古炼糖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日本等商人也来中国建立机械制糖厂,制糖工艺、技术、设备均从外国引入。由于社会动荡、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这些糖厂未能长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国东北开始种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吨的甜菜制糖厂(阿城糖厂)。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吨的甜菜制糖厂(呼兰糖厂)。
1916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成立“南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并在沈阳郊区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吨甜菜的奉天糖厂,1917年投产。1922年又在铁岭建成铁岭糖厂,这两座糖厂都于1926年停产。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东济南兴建溥益糖厂,于1921年投产,1929年停产。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不论是甜菜制糖厂,或是甘蔗制糖厂,或是精炼糖厂;不论是外资兴办,或是民族资本创办的糖厂,都没有成功,中国的机械化制糖业未能形成,仍然处于手工业制糖阶段。牛拉石辘压取甘蔗的古老制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制糖遍布城乡民间。糖的产量及质量都不及先进国家。尚需大量进口食糖。1929年,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千克),价值银一万万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位。
30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许多公司、商人急于推销滞销的货物和积压设备。中国成为他们资本输出的一大市场。例如,美国的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工厂,即在此时来到广东,推销他们积压的制糖设备。广东省的军阀企图通过创办糖业,充实自己经济实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极力支持、兴办机械化制糖业。广东制糖历史悠久,制糖原料(甘蔗)丰富,客观上也利于制糖业的发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厂两家厂商的承包下,在广东建成了市头、顺德、东莞、新造、惠阳、揭阳等 6座机械化制糖厂。其设计的总生产能力为每天压榨甘蔗7000吨,每天产白糖700吨。机器设备全部由外国进口,工艺技术、设备规模都是空前的。广东遂成为全国机械化制糖业的重要基地。
广东兴办机械化制糖业的热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制糖的其他省份,继之纷纷建立机械化糖厂。但由于时局动乱,工业基础薄弱,这些新式的机械化制糖厂,未能得到发展和繁荣,不少糖厂被迫关闭、停业。
20世纪以来,台湾省机械化制糖业发展较快。最早的机器制糖厂建立于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机械化制糖厂。1934~1943年间,台湾糖业发展迅速,糖产量剧增,并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制糖期,机制糖产量达到137万吨。
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制糖业不断得到发展。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4:1(现在约为15:1)。发展到 8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糖大国之一。
目前中国食糖年在2007/2008榨季产量达到历史最高量,达到1482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0%左右。

阅读全文

与工业上如何让糖汁脱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加装的导航原厂设置怎么切换 浏览:33
奔驰e级什么车最好 浏览:167
宝骏汽车有电打不着怎么回事 浏览:175
深圳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如何上牌 浏览:697
奥迪a4l2017款首付多少 浏览:553
tcl的汽车配套在哪里 浏览:956
去乐清盐盘工业区怎么走 浏览:718
宝马x5油温表在哪里 浏览:391
福州到建瓯汽车要坐多久 浏览:325
奔驰座位旁中间的是什么 浏览:863
奥迪s5要加装什么 浏览:874
宝马的换档辅助有什么 浏览:469
汽车油箱里的油怎么抽出来 浏览:96
宝马120怎么呼叫 浏览:639
一类工业用地怎么转商住 浏览:128
立标奔驰要多少钱 浏览:465
8年奥迪A8L加什么机油 浏览:163
宝马专修怎么设置网络推广 浏览:928
汽车漆自干需要多久能干透 浏览:438
新能源汽车v2l功能有什么用 浏览: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