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三章 第四章 知识点总结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 主要知识点
1、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条件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交通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地区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
(注: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因地制宜);②、季节性和周期性(因时而宜);教材P44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2、农业发展变化:①、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②、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强调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以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③、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所属分类 特 点
混合农业 墨累-达令盆地(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 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 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 ①、良性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③、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④、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⑤、市场广大;⑥、交通便利
季风水
田农业 中国秦淮以南 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劳动密集型
自给农业 ①、人多地少,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④、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
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所属分类 特 点
商品谷
物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中国的东北、西北 商品农业
种植业
密集农业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生产专业化程度高
大牧场
放牧业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乳畜业 西欧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我国大城市的近郊 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 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④、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②、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5、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①、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②、地处河流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④、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稻米是当地居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6、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①、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②、便利的交通运输(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水运同全国铁路、公路网相衔接);③、地广人稀;④、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⑤、先进农业科技
7、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大规模机械化经营;②、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和,草类茂盛,优良的天然牧场;③、距海港近,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广阔的市场需求(注:牛肉远销西欧的原因;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①、围栏放牧;②、划区轮牧;③、种植饲料;④、开辟水源;⑤、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8、乳畜业的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9、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常见工业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因
原料导向型工业 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 啤酒、家具制造业等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 电解铝工业等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地区
(注:原料(工业原料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运输的改善使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交通(经济发达国家内交通网非常完善,各地交通都极为便利,工业区位选择时不必考虑交通状况)、普通劳动力(工业的进步使工业生产对技术要求越来越多;劳动力密集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减弱;市场(可以快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有利于企业生存;原料导向型工业大量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工业)、交通(交通便利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拉近了与原料地、市场的距离)、信息(信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信息交流最大的城市越来越吸引工业,而信息闭塞的地区工业将难以发展)、高素质劳动力(工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增强)
10、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空气污染 将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者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水源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既污染大气,又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①、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②、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1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注: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工业地域按形成时间可分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是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的出于同样的考虑,有的则是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在吸引投资者建厂,形成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按发展程度可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往往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工业城市)、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面积小,发育程度低,发展潜力小))
12、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13、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区位特点(以鲁尔区为例)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交通;⑤、广阔的市场(注:鲁尔区形成了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工业地域)
14、传统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以鲁尔区为例):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注: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15、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措施(以鲁尔区为例):①、调整工业结构(减少钢铁工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扩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④、优化环境(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16、新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慕尼黑地区,以及美国“硅谷”、日本的“硅岛”(九州岛)等
17、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形成条件: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③、发达的信贷体系;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18、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雇员一般在250人以下;②、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艺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轻工业产品;③、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④、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的专业化生产;⑤、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注: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是彼此的协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
19、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与传统工业相比):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②、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④、产品面对世界市场
20、美国“硅谷”崛起原因: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③、全世界的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④、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⑤、军事订货(特有的条件);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21、主要交通运输的方式技术经济特征比较(由大到小、由快到慢、由好到差):①、按运量: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②、按投资: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③、按运费价格:航空——公路——铁路——河运——海运;④、按速度: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⑤、按灵活性: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⑥、按生产效率:海运——河运——铁路——航空——公路;⑦、按连续性: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⑧、按稳定性: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注: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情况选择运输方式,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
2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注:教材P82~P83中所提到的例子;扬州城市衰落的原因:①、大运河淤塞;②、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③、京沪铁路的建成)
23、每个商业企业空间形式上都表现为大小各异的点,商品的流动所凭借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线路和一定数量的仓库在空间形式上除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点以外,更多地表现为联络各点的线,众多的点和线的衔接,在购、销、存、调各环节的运动循环中相互联系与制约,也相互交错和联结,形成商业网点
24、商业中心是行使商业职能的城市或城市内的区域(广义的商业中心包括全国性商业中心和地方性商业中心;狭义的商业中心包括商业街和商业小区等多种组织形式,是商业网点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形式)
25、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地区 商业网点密度 原因
山区 小 地势起伏,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哪里
平原 大 地形平坦,运输线路多,运输方式多样,商品流通易建立和发展
26、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注: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主要知识点
1、人地关系的演变
时期 生产力水平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采集渔猎时代 低下且发展缓慢 人类听天由命,依赖和崇拜自然 采集和渔猎。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农业文明时期 很大提高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有了科学的萌芽 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 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开展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工业文明时期 极大地发展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①、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
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产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
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②、人为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
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就会导致
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注: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①、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②、不合理
地利用资源,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3、环境的反馈作用: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把它所受到
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口压力;②、资源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注: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5、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6、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较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①、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即及时充分解决;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7、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们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8、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注: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在整个系统中,人处于核心地位。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9、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或其享受资源和环境);②、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③、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10、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发展中大国;②、人口压力巨大(我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应对着人均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挑战);③、资源严重不足(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并且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对自然的利用率比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紧缺程度);④、环境污染严重(以大气、水体、固体废气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乡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11、为了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12、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①、工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②、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注: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❷ 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区位因素
从经济方面看,珠三角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从城市方面看,珠三角也是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之所以迅速提高,是因为当地的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开放政策
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
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农村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市化
工业化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为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了条件。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❸ 1、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综合整理自全国高考地理备考专家数据库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
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
2、主要的区位因素
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
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宝钢——接近消费市场
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
(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着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1.发展的区位特点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
③充沛的水源(如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提示:德国鲁尔优化环境的措施:
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
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
C、植树造林
4.辽中南工业区的特征
(1)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
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 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
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2.发展特点
口诀:“小、轻、散、低、散”
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4.对我国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
加强技术投入、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
五、美国“硅谷”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
(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
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③世界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
④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
⑤稳定的市场(军事订货);
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3.我国中关村科技园发展
(1)与美国硅谷的相同之处:
①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③交通便捷。
不同之处:中关村科技园的研发费用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完善和健全。
影响工业区位的成本因素较多,各项成本因素对不同行业的区位吸引力不同。下面是为大家总结了的工业区位知识点 及相关习题,各位同学赶紧学起来吧。
知识点归纳
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
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
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
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
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
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
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
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4、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
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2)自然因素: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
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5、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范围:
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四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
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
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
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发展:
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6、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范围:
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优势条件:
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7、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范围:
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木齐
优势条件:
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8、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
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
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
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
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
树立品牌意识;
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9、“硅谷”
典型地区:
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2)社会经济因素:
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
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10、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特点:
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
11、沿江大开发
区位因素:
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
科技力量强;
水陆交通便利;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
经济腹地宽广;
工业联系好;
政策扶持;
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丰富的农副产品;
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
意义:
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
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2、城市工业布局
区位因素:
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13、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1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
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
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
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工业区位的选择
1.从经济效益上看
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只能有一个或几个,那么这类工业的区位选择就以其主导因素为指向(或导向),如下表:
工业部门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 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接近原料产地
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钢铁、冶金(如炼铝厂)、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皮革加工、制伞、制鞋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2.从环境效益上看
不同工 业对环境的要求不同,污染程度及污染类型不同,其区位选择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环境要求。
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如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2)污染程度。
污染程度
区位选择要求
举例
规模小、无污染
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
可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机械厂、仓储区
严重污染
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
(3)工业布局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从社会效益看
区位因素
区位选择要求
政策
因国防需求、改革开放、解决就业等而将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地方
个人偏好
海外华侨到家乡投资
工业惯性
工厂区位不合理,但因搬迁费用高、政府影响、对当地经济保护等仍保留
文化传统
消费习惯
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的地区差异,客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水平等
一、选择题
以宁波为龙头、以宁海为基地,加上周边的温州、台州、丽水、义乌、桐庐等地,浙江省已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文具产业圈。这里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产品物美价廉,是全球文具的采购中心和加工生产基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从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文具产业的区位选择最符合下面金字塔图中的
2.与浙江文具制造业有较大外贸往来的国家主要有
A.哥伦比亚、新加坡、韩国
B.美国、俄罗斯、德国
C.澳大利亚、越南、摩纳哥
D.利比亚、古巴、南非
解析:
1.从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文具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因素是劳动力,区位选择应布局在劳动力丰富地区。图C中③点比重最大,是主导因素,C对。A、B、D错。
2.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销售到劳动力缺乏的发达国家,与浙江文具制造业有较大外贸往来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德国,B对。哥伦比亚、新加坡、韩国 、越南、摩纳哥、利比亚、古巴、南非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A、C、D错。
答案:1.C 2.B
二、材料题
材料一: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其出产的酱香名酒因其资源的依赖性、不可复制性和限量性而深受市场追捧,此地独特的优质原料糯高粱更显珍贵。其工业发展中坚持向山要地,发展“工业梯田”(是把荒坡、荒山建设成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台阶式土地开 发利用模式),昔日的贫瘠荒山变成了聚宝盆。下图为贵州省仁怀市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仁怀市当前城区地价 200 多万元一亩,但周围荒山发展“工业梯田”只需几十万元一亩。“粮食下田、工业上山”,仁怀市工业园区和城区统筹发展,许多“乡下人”不需进城就可以变成需要上班的“城里人”。
(1)根据所给材料分析仁怀酱香名酒工业园区建立的条件,并指出其建设中大力发展“工业梯田”的自然原因。
(2)为了打造“酒都仁怀”名片,仁怀市应如何发展酱香名酒工业园,请您给出合理化建议。
(3)分析仁怀发展“工业梯田”的意义。
答案:(1)条件:独特气候,是优质糯高粱产地;近赤水河,环境优美,水质好;品牌历史长,价值高;市场广阔,占有 率高(答对 3 条得 6 分) 自然原因:仁怀市山地多,平地少,工业用地缺乏;(2 分)荒山、荒坡面积较广,开发利用潜力大(2 分)。
(2)酿酒文化和创新科技结合,研发酿酒工艺;严控酿酒质量,夯实酱香名酒品牌;开发拓展酱香名酒种类和级别;拓宽名酒销售渠道(答对 3 条得 6 分)
(3)降低企业的建设生产成本;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劳动力就地转化,增加了就业;保护了“酒都仁怀”的生态环境。(任答对 3 条得 6 分)
试题分析:
(1)仁怀酱香名酒工业园区建立的条件,可以从原料、水质、市场等方面回答,大力发展“工业梯田”的自然原因,可以从地形等方面回答。
(2)仁怀市发展酱香名酒工业园的措施,可以从严控酿酒质量、夯实酱香名酒品牌、开发拓展酱香名酒种类和级别、拓宽名酒销售渠道等方面回答。
(3)仁怀发展“工业梯田”的意义,可以从降低企业的建设生产成本、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回答。
(温馨提醒:由于微信改版,打乱了发布时间,为了保证大家可以及时看见谭老师的推送,可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设为星标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谭老师的推送哦)
❹ 地理必修二第三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是。如西北地区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 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水源不足,原因:位于大分水岭背风坡,大气降水少。解决措施:
东水西调。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3、科技进步的影响
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 →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市场增强 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
科学技术的进步 →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素质增强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产生工业集聚
工业联系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 工业集聚的优势: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②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2、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工业地域形成原因: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a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形成;b在规划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形成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1、 工业分散原因:①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用地紧张,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条件变差等);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 传统工业区特点:以煤铁资源为基础;形成时间早;结构单一(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为主);企业规模大。
典例: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中国东北部工业区。
2、 德国鲁尔工业区——"德国工业的心脏"
(1) 区位优势:①水陆交通便捷(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②煤炭资源丰富;③水源充足;④离(法国洛林)铁矿区近;⑤市场广阔。
(2) 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开采成本上升;③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导致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④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⑥新技术革命冲击。
(3) 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③扩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④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二、新工业区
1、新工业区的四个特点: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2、 新兴工业区有两种形式:①以电子、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如美国硅谷;②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3、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③实行家庭包工,生产过程分散;④集中同类和相关企业;⑤单一的专业化生产;⑥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4、 我国的新兴工业区——温州乡镇企业:
①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单一的专业化生产、多分散在小城镇;
②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有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 ③建议:加强技术投入,加强企业间的联系和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
5、 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
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②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快); ③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6、 高技术工业典例:美国硅谷、日本硅岛(北九州)、印度班加罗尔、德国慕尼黑、中国中关村。
7、 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邻近航空港,高速公路运输便捷);④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如斯坦福大学);⑤市场稳定,军事订货;⑥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