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工业区位理论是什么

工业区位理论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20 10:56:05

① 区位理论的工业区

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其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一)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假设条件
为了理论演绎的需要,与杜能一样,韦伯首先做了下列若干基本假设:
1.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在此范围内只探讨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而不涉及其他因素。
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地点,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
3.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为已知,且需求量不变。
4.劳动力供给亦为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且在工资率固定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
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6.仅就同一产品讨论其生产与销售问题。
(二)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
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是假定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仅就运输与工业区位之间的关系而言。韦伯认为,工厂企业自然应选择在原料和成品二者的总运费为最小的地方,因此,运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即运费是运输物的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亦即运费与运输吨公里成正比关系。
在货物重量方面,韦伯认为,货物的绝对重量和相对重量(原料重量与成本重量间的比例)对运费的影响是不同的,后者比前者尤为重要。为此,他对工业用原料进行了分类:一是遍布性原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料,此类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二是限地性原料,也称地方性原料,指只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它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以上分类,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以此来论证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所谓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种类原料的原料指数。一般使用遍布性原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布性原料,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由此可知,限地性原料的失重程度愈大,原料指数也愈大;遍布性原料的参用程度愈大,原料指数则愈小。而原料指数的不同将导致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因此,当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在原料、燃料与市场间找到最小运费点,才能找到工业的理想区位。
(三)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
韦伯从运输成本的关系论述了工业区位模式之后,对影响工业区位的第二项因素——劳工成本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用。
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在具体选择工厂区位时,韦伯使用了单位原料或单位产品等运费点的连线即等费用线的方法加以分析。同时,还考虑了劳工成本指数(即每单位产品之平均工资成本)与所需运输的(原料和成品)总重量的比值即劳工系数的影响。
(四)集聚与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
集聚因素如同劳工成本可以克服运输成本最小区位的引力一样,由其形成的聚集经济效益也可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离,而形成工业区位的第二次变形。
1.集聚因素。集聚因素是指促使工业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又可分为一般集聚因素和特殊集聚因素。它们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对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1)生产或技术集聚,又称纯集聚。它对工业效益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由工厂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其二是同一工业部门中,企业间的协作,使各企业的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
(2)社会集聚,又称“偶然集聚”,是由于企业外部因素引起的。也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大城市的吸引,交通便利以及矿产资源丰富使工业集中;二是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获得额外利益。
韦伯认为,生产集聚是一般集中因素,社会集聚则是特殊集中因素。前者是集聚的固定内在因素,而后者则是偶然的外在因素。所以在讨论工业区位时,主要注意一般集中因素,而不必注意特殊集中因素。
2.分散因素。“分散因素”与“集中因素”相反,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因此,一些工厂宁愿离开工业集聚区,搬到或新建在工厂较少的地点去。但前提条件要看集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大还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大,即取决于集中与分散的比较利益大小。

② 工业区位论的着名理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Weber's instrial location theory)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例如钢铁、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例如啤酒、酱油);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例如石油精制、医疗器械)。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
韦伯的理论至今仍为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 他的《经济的空间秩序》(英译名为《区位经济学》)是动态区位论的代表作,对工业区位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对在假设的某些条件下取得的结论,用多种现实因素校正,从而提出动态模式,并以垄断代替韦伯的自由竞争,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
首先,他认为,企业势力消涨取决于其六边形的市场圈的扩大和发展(见中心地学说)。
其次,他认为商品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半径,由于排出(分散)和吸入(吸引)两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市场圈产生扩张和收缩的变化。
随着销售圈距离加大,运费增加,价格上升,销售量也逐渐减少。为此他创造了需求圆锥体理论,圆锥尖为最远点销售量,而底座为最近距离的销售量。廖什特别重视市场区对工业布局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等级的市场圈所辖消费地数量和最大供应距离等问题。开辟了从消费地研究工业布局理论的新途径。 70年代开始,工业区位论的研究中心是对行为因素的研究,重视信息因素对工业区位决策的影响。行为地理和感应地理的发展,把区位论的理论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1967年,普雷德在《行为与区位》中强调区位研究利用信息论,使之接近行为论。在70年代把工业区位论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有G.克鲁梅。他提倡区位的决策,即感应-行为的决策,论述了行为科学与工业区位论的关系。他认为,过去区位论研究多侧重于“外部区位因素” (运费、劳动费、市场利益、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的可能性、地方税、工业气候等等),而忽视“内部区位因素”(个人决策和爱好、事务所的合并、兄弟企业扩张等)。他强调研究区位与个人行为的空间问题,从时间与空间的连续体角度研究个人与行为的关系,并指出人类可能的行为空间要受财政、技术、制度和生物学的制约。
工业区位理论是工业地理学的最基本理论。

③ 工业区位论的概述

工业区位论(instrial location theory)
它是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
其特点是:
1.是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2.工业区位论的建立,使工业布局的研究从个别企业布局转向研究工业地域综合设计
3.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其他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4.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用遥感手段获取信息 工业区: 指在几到十几平方千米范围内,以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为骨干,再组合一批中小企业组成的工业企业群的所在地。企业间大多数有比较密切的协作关系,或共同利用市政工程设施。工业区是工业枢纽的组成部分。按形成条件和位置不同,可分为城市工业区和矿山工业区。按工业区的性质,可分为专业性工业区和综合性工业区。
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其《论工业区位》一书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运输成本和工资是决定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也离不开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因此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实际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要从作用于生产活动和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着手。

④ 韦伯工业理论与克里斯塔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建立原因不同、意义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韦伯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其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着名的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是指阐述一个区域中各中心地的分布及其相对规模的理论。

二、建立原因不同

1、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背景是在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地域人口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着。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选择了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经济活动基本环节的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说明与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

2、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人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人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人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

三、意义不同

1、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是第一个系统的建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经典着作,对现实工业布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中心地理论

根据该理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为周围的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最重要的中心地不一定是人口最多的、但却是在交通网络上处于最关键位置的、能提供很广泛的商品和服务的地区。该理论在研究城市体系的生态演替方面有较大的应用 。

阅读全文

与工业区位理论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宝马自带的地图不好用 浏览:904
汽车快没油了会怎么样 浏览:164
汽车死角镜哪个品牌好 浏览:657
汽车最大宽度多少 浏览:637
手动挡汽车如何移库 浏览:462
汽车仪表盘显示storp是什么意思 浏览:144
蹭了宝马x3赔多少钱 浏览:928
重庆汽车企业如何 浏览:91
深圳工业园线束厂效益如何 浏览:199
奔驰为什么s级没有氛围灯 浏览:996
深圳电源工业插头哪里有 浏览:201
奥迪a4竞争的品牌是什么 浏览:472
奥迪s3装什么轮毂 浏览:833
宝马都有哪些兼职可做 浏览:478
奥迪a八的机油尺在哪里 浏览:243
汽车和手机如何云端同步 浏览:354
汽车吊和行吊架梁哪个快 浏览:394
乐昌工业园德金乐广场多少钱一平 浏览:371
宝马m3运动套装多少钱 浏览:576
汽车开关断电是什么原因 浏览: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