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LZ您好
这是一个历史常识题。
大前提是明中叶之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在此时,官营手工业主营官府和帝王用品,生产不计成本,产品没有在市场上流通,管理模式陈旧,陈腐的官僚体制既打压生产者生产积极性,也导致生产保持亏损状态。
相比之下,民营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色彩,产品于市场流通,盈亏需由生产者自负,这令生产者拥有较高积极性,也着力研究降低生产成本,加大生产效率的途径和方法。这就使得民营手工业竞争力超过了官营,最终在明中叶后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贰’ 新中国为什么首要发展重工业
(一)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共识的形成 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描绘新中国将“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新中国建立之初,加强重工业的建设与国家的安危、社会的稳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认识。同年,陈云基于“把明年的财经工作方针放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基础之上,与今年放在和平的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完全不同”的主导思想,提出下一年的全国财经工作的指导方针:“战争第一,这是无疑问的。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没有战争的胜利,其他就无从说起。”“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脊野孝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以外,应加以削减和收缩。”[5]1952年,李富春、周恩来先后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6] 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中国要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就必须首先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械制造、化学等项重工业。9月,毛泽东强调,中国工业建设“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7]。 经历了抗美援朝,建立、发展中国军事工业及其相关的重工业显得更为迫切。1954年6月,“毛泽东在谈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又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7](p.292)要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国家安全决定一切的指向下,“一五”计划期间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确定了军工、煤炭、电力、机械、冶金、石油和化工等重点建设项目。1956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陕西、甘肃就占到40个,占全国重点项目的25.7%。181(二)经济治理经验的不足与仿行苏联工业模式 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基础极其薄弱。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14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仅为37亿元,轻、重工业比重为73.6:26.4。191而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有生产资料包括动力和原材料,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新中国初建时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的决策者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认为脊键“苏联过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樱稿学习的榜样”;“苏联因为建立了重工业,就有了机器制造工业.有了汽车、飞机、拖拉机等工业,就有了现代国防工业,就能使交通运输业、轻工业获得不断的有力的发展,就能使农业获得各种新式机器和化学肥料,迅速地实现农业的集体化。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10]为此,1954年6月陈云指出:“五年计划规定,轻工业投资与重工业投资的比例为一比七点三,即百分之十二比百分之八十八”。[5](P.239) 以苏联工业化模式为样板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次政治选择。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两大阵营对垒的形成。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政府在人力、物力各方面均给予中国极大的援助。1950—1954年,苏联在贷款给中国的同时扩大了设备供应的范围,并对援建项目的厂址选择、施工设计、设备安装、试运行等提供技术指导,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苏联模式。(三)重工业化理论认识与西北人口素质的矛盾 西北地区现代工业建立初期,为加强资源开发,进行了技术装备的配套项目建设,形成了西北地区投资类加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中的加工业成为西北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953—1979年,国家在陕西发展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在甘肃发展石油钻采、炼制、加工装备制造业;还在五省区相应发展了运输机械、凿岩机械、采矿机械、金属切削机床、精密仪器仪表等机械制造业。同时,也发展了轴承、机床电器、各类电机等基础件制造业。这些投人支持了西北地区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支援了全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全国油田、炼油厂、石油化工企业都使用西北地区生产的产品;全国各电站、电网的建设亦多使用西北地区生产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投资类加工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物质生产技术手段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经济实力的重要方面。而消费类加工业,则直接反映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文化需要的程度。西北地区投资类加工业所占比重很大,机械工业占到37.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06个百分点。陕西一省就占西北加工业的51%以上,甘肃为20。17%,新疆17.32%,连宁夏、青海也分别占5.79%、5.25%。[11]消费类加工业所占比重小,空间分布严重不均。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输出导致区域经济利益的“双重流失”;而消费类加工业的落后,使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利益受到影响,削弱了区域经济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专业技术产业工人。因此,重工业的发展介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之后,高加工度化、高新技术化的发展过程之前。新中国建立初期,西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依靠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投资,但西北地区工人的素质却难以胜任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产生了重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素质低下的矛盾。也就是说,西北地区虽有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但却无法提供出满足重工业发展所需的合格工人。
‘叁’ 为什么说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作用
工业化的两点含义:(1)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与资本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2)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发展经济学中论证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论主要有:(1) 恩格尔法则: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相对扩大。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必须结果。可以设想,工业化又将大力促进经济增长。(2)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把农业剩于劳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有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使整个社会生产力上升实现工业化。简单地说工业化是二元经济结构改造的必由之路。(3) 贸易条件恶化论:在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对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为了扭转这一趋势。改变自己在国际贸易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努力发展自己的工业,以代替进口的工业品。(4) 联系效应论:应当把资本合理投入联系效应最强或较强的产业,农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较弱,而工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品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较强,因此,为了取得合乎愿望的经济发展效果,实现现代化目标,发展中国家必须努力发展工业,进行工业化。
‘肆’ 简述我国重工业的地位
发展是最快的,占gdp比重也是最高的。
以下资料:
重化工业为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被人们称为国民经济的“脊梁”。1999年,我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轻工业高出1个百分点。到了2000年时,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轻工业快3.5个百分点,2003年又升至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重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53.8%猛升至2000年的59.1%,2003年更是达到了64.3%,几乎接近了1960年的记录(66.6%)。此外,2003年1—11月份,石油、汽车、电力、冶金、电子、化工等六大重化工业行业实现利润3914亿元,占整个工业利润总额的54%,这六大行业共新增利润1281亿元,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57.3%[1]。针对近几年来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势头,有人惊呼: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伍’ 为什么我国一五计划也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如下:
1、当时内战过后,经济遭到重创,为恢复国民经济
2、朝鲜战争引发的中共领导人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忧虑担心
当时刚建立新中国,西方国家一直对是社会主义充满敌视,重工业有助于加强国防建设,从而保家卫国,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发展重工业可以尽快改变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的面貌,
3、苏联工业化道路成功的示范效应
对于刚建立的新中国,中国领导人还未找到很好的办法去建设社会主义,所以照搬苏联模式,着重发展重工业。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5)为什么工业占主导地位扩展阅读
抗美援朝战争,断绝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可能发生的联系,毛泽东等领导人痛切地感到,短期内打开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已变得不可能。要使国家真正实现独立、富强,必须迅速地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必须把重工业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1952年7月中央书记处连续召开多次会议。认真研究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方针,确定以建设重工业基础为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同时,决定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组成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就“一五”计划中需要苏联援助的141个工业项目问题进行商谈,中心环节是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