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研究
我国提出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五化目标已经被党的十七大确定为国家战略,农业现代化与五化都有关系,但是核心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没有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化、城镇化就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可以明显看出,当工业发展到达一定水平和阶段后,许多国家都选择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模式。与欧美工业化国家的路径不同,日韩与我国同属东亚,在摆脱落后农业、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方面,其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
工业反哺农业是农村现代化的牵引车。自1960年代初至今40多年间,日韩两国虽面临着不同的国内外形势,分别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推进农业及农村现代化的决心和规划始终未变。从韩国的“新村运动”到“汉江奇迹”,从日本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到目前推行的各项农政改革,日韩两国政府都付诸巨大精力和财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牵引车。以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和雄厚的财力为后盾,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农业,是工业化国家扶持农业的通常做法。日韩两国都用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日本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保护程度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高的。若再加上地方政府预算支出,日本财政支农资金超过农业GDP总额。2003年日本用于农业的预算23667亿日元,约折人民币1690.5亿元,比我国2001年农业预算1457亿元高16%。而当年日本耕地面积为476万公顷,农户298万户,若将此预算折摊到耕地和农户,则每亩达2,368元,每户达56,728元人民币。日本农业政策本身含金量高,政府每推行一项政策必然配套一定量的资金,这也是农业政策兑现率较高的主因。
日韩推行的以工哺农政策及其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发了我们一系列思考,深切感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的城乡统筹战略、“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十分英明,意义深远。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这些重要论断和战略,适时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仅是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做法,也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在日本和韩国,把农户连起来的组织就是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农协是日韩农业经营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骨干力量,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农村及农民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韩农协制度有以下五个突出特点:一是法律引路;二是政府扶持;三是组织严密;四是功能齐全;五是实力雄厚。
通过中日韩三国对比,我们深深感到,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我国与日韩两国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虽然我国已确立了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合理体制,但我国农户户均经营规模还不及日韩的1/3,如此超小规模的经营,如何进一步发挥组织保障体制和机制作用,至今仍未破题。实践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基层政府不能替代,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也难以取代。虽然我国相继建立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目前还远远不成气候。农业经营体制长期未能理顺,已成为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必须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这也是日韩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经验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日韩经验给我们的思考。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日韩两国在几十年农村建设过程中积累的许多有益经验给我们带来了思考。要切实为农民解决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必须让他们充分参与,见到利益,得到实惠,切忌把长官意志强加给农民,日韩两国在建设农村中最成功的经验是政府适时推行优惠政策,将工业引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兼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建设。日韩两国十分重视城乡互动和交流,城里不少的企业、机关、学校等都与农村建立了合作关系。韩国继“新农村运动”后,又于2004年开始推行“一厂一村”运动,即城里的公司企业自愿与乡村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支援,正在迅速扩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这项运动得到了卢武铉总统的首肯,并由农林部列为2005年的重点方针,现已列入五年规划。目前,“一厂一社”逐步由人员交流向资金物资援助为主转变,并计划将“一厂一村”逐步扩大为“一校一村”、“一小区一村”、“一店一村”、“一机关一村”,更大范围加大反哺农村的力度。我国辽宁省大连市正在开展的“厂村结合”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要建设具有田园特色的新农村。日韩两国在推进农村建设中,尤其注意如何将农村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然将对旧村进行重新规划,而在制定规划时,必须力戒将城市规划原封不动地进行复制,要充分吸取小城镇建设中的教训,力求使新农村保持现代田园景色。
要尽快培养新农村的管理人才。农村建设既包括诸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件建设,又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管理等软件建设。日韩农村建设中除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外,还十分注意对村级干部的培训,以提高其管理水平。日本通过政府及农协两个途径培养大量农村管理干部,从而使农村管理井然有序。
要着重解决山区农村建设问题。中日韩三国均有相当数量的山区农村。而与平原地区农村相比,山区尤其是深山区农村建设相当滞后,难度更大。日韩两国在进行山区农村建设时,着重抓通路、通水、通电,为山区农民改善自然环境,打造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的平台。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中西部尤其是山区农村是重点和难点地区,如何加大对山区农村的建设力度,使这些农村既改善了条件,又发展了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为了推进农村建设,日韩两国均出台了许多法律与政策,为全面推行农村建设保驾护航。日韩农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农村建设比城市建设更为复杂,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否则,农民会认为政府只是在空喊口号。
⑵ 什么是现代农业
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是萌发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形成的发达农业。
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现代农业指智慧农业,是与工业4.0或后工业时代对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同于农业工业化,而是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精准化农业。
现代农业的特点: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农业部长杜青林的概述: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⑶ 农业工业化思维和传统思维有什么区别
1、科制订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订科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至关重要规划要科眼光思维充考虑农村实际发展规模、发展进度务求实事求建立适合本经济发展坐标系要打破全、全格局通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规模做链条做品牌做响促进新农村农业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向发展级部门应乡镇资源情况、发展现状进行详细摸底围绕主导产业制宜产业发展规划镇、村产业发展作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加快培育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专业村同落实规划程要力戒随意性短期行
2、抓规模发促产业发展通政策引导、产扶持等系列措施引导农业由零星散经营模式向规模经营转变形主导产业主优势农副产品产业带提升竞争能力抓基建设二给试点村定目标三政策倾斜扶持整合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发、农业产业化资金试点村及专业户规模资金给予补助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充发挥农业综合发、现代农业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专项资金作用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渠、路、田、林、井、电综合配套基础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利用率农民产积极性另外要加强农业态环境建设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4、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提供才保障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培养文化、懂技术、经营新型农民要努力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户科技园建设工程同现代农业机结合起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增强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结合发展主导产业实际需要展针性强、务实效、通俗易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农民科技素质加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培训使现代农业知识传播者
⑷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生产其特征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农村产业化生产改革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就是,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可多种多样,但必须(特征):1、面向国内外大市场;2、立足于当地优势;3、实行专业化分工;4、形成一定经济规模;5、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6、实行企业化经营。只有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核心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农产品有效结合;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靠农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好方式。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它有利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第三,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它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
第五,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它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背景,是因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彻底地解决,如何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而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通过发展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市场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使农民提高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进入市场,开拓市场。另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又难以真正落实到农业上来。这些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而农业产业化把产加销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产品增值,从而改变了原始产品供应状况,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这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农业专业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所谓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给自足转变到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农产品,其它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为从属的、辅助的生产部门,甚至完全消失。农艺过程专业化又叫农业作业过程专业化,即把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美国畜牧业生产,从育雏、饲养、蛋奶生产等工作都由专门的企业来完成。农业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之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各地区逐步由"千篇一律"、"万物仅全"、"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转变为比较集中地为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如美国因地制宜地进行某种作物的生产,通过长期演进,已形成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生产集中化一般是指伴随农场数目的减少而出现的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如美国农场总数由1974年的231.4万下降到1992年的190多万,小规模的家庭农场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大规模经营的农场。虽然大农场在1992年只占全国农场总数不到18%,但是他们拥有的土地占农业用地的54%,产量占农业总产量的83%。
(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这是农业产业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农业企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以及农业企业与非农业企业之间,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把农业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如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瓦利奥公司,它是一个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集团化公司。公司从奶牛的饲养、原奶的收购、运输,到乳制品的精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出口进行一体化经营,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该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33个乳制品加工厂,加工能力占全国牛奶加工总量的77%左右,产品种类多达1400种,年营业额达到81亿芬兰马克(约合18亿美元)。
(三)服务社会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墨西哥的锡那罗亚西红柿生产协会就是为生产西红柿的农户设立的系列化服务机构,而且它还对西红柿的产销形势、政府政策、市场动向、生产技术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所在。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消极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同时,发达国家还十分重视对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控,除给农民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外,还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措施方面。如欧共体通过制定干预价格(最低价格)与门槛价格(最低进口价格)等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以防谷贱伤民。从国外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中看出,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是产业联结的基础,妥善调节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⑸ 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是
机器大工业在公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城市迅速发展。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它们的目的、道路和方法各不相同。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3000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般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结构为12.7:37.8:49.5;就业结构为15.9:36.8:47.3;四是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
现在我国还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第三,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最初只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为此花费约100年时间。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迫使各国对工业化的发展进行某种限制和改造。
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strialization)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
它的目的之一是使农民真正得利。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实行农业产业化还会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两个市场,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建设一批主导产品、“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商品基地。
⑹ 如何理解"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产业链终端 对接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通过办家庭农场,农民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土地并没有流走,农民想收回来就能随时收回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说,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拘一格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农业工业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而农业工业化最终实现的是供给和需求相对接:
张晓山:从观念来看,做农业的话呢,应该有工业这一些理念,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这些很多都是和工业是相通的。另外一点农业不光是一产。1+2+3,就是一产和二产和三产融合,把农业这些初级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和流通加工,包括我们以后的旅游服务所有这些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还有一个就是说农业本身生产的农产品最终是要满足需求的,也就是说我们农业整个生产过程全过程实现我们的可追溯。这样的话呢,能够真正实现消费者需求的一个导向的农业生产。
⑺ 什么是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有哪些
现代农业技术是指多种现代高新技术集成的农业系统。
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有:杂交、无土、温室、机械化、设施农业,转基因技术等。
⑻ 什么是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农业国也需要工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工具,如自动捕捞船,自动收割机,智能大棚等等,其次也体现在农产品加工体系(此部分属工业),如秸秆和畜禽粪便用来发电,秸秆和树枝能做碳,动植物脂肪能做生物柴油,天然树脂和天然橡胶,水果做酒精等等。
⑼ 农产品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就是,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可多种多样,但必须(特征):1、面向国内外大市场;2、立足于当地优势;3、实行专业化分工;4、形成一定经济规模;5、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6、实行企业化经营。只有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核心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农产品有效结合;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靠农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好方式。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它有利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第三,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它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
第五,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它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背景,是因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彻底地解决,如何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而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通过发展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市场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使农民提高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进入市场,开拓市场。另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又难以真正落实到农业上来。这些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而农业产业化把产加销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产品增值,从而改变了原始产品供应状况,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这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农业专业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所谓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给自足转变到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农产品,其它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为从属的、辅助的生产部门,甚至完全消失。农艺过程专业化又叫农业作业过程专业化,即把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美国畜牧业生产,从育雏、饲养、蛋奶生产等工作都由专门的企业来完成。农业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之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各地区逐步由"千篇一律"、"万物仅全"、"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转变为比较集中地为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如美国因地制宜地进行某种作物的生产,通过长期演进,已形成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生产集中化一般是指伴随农场数目的减少而出现的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如美国农场总数由1974年的231.4万下降到1992年的190多万,小规模的家庭农场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大规模经营的农场。虽然大农场在1992年只占全国农场总数不到18%,但是他们拥有的土地占农业用地的54%,产量占农业总产量的83%。
(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这是农业产业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农业企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以及农业企业与非农业企业之间,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把农业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如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瓦利奥公司,它是一个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集团化公司。公司从奶牛的饲养、原奶的收购、运输,到乳制品的精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出口进行一体化经营,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该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33个乳制品加工厂,加工能力占全国牛奶加工总量的77%左右,产品种类多达1400种,年营业额达到81亿芬兰马克(约合18亿美元)。
(三)服务社会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墨西哥的锡那罗亚西红柿生产协会就是为生产西红柿的农户设立的系列化服务机构,而且它还对西红柿的产销形势、政府政策、市场动向、生产技术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所在。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消极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同时,发达国家还十分重视对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控,除给农民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外,还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措施方面。如欧共体通过制定干预价格(最低价格)与门槛价格(最低进口价格)等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以防谷贱伤民。从国外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中看出,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是产业联结的基础,妥善调节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并不是一个意思,也不是没有农产品产业化一说,而是就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给出农产品产业化的具体含义,并且,我在许多的论文或发表中看到,他们关于农产品产业化大多都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说的)
⑽ 农业的工业化(农业的现代化),工业的农业化,大家谈谈!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上本来就承载不了那么多农民,农业也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在减少。虽然中国的耕地在减少、农业从业人口在减少,但是中国农业却年年丰收,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的贡献,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
中国正处地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之中,这是其它国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太快,城市化进程也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在城里工作,城市是消化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农民进城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变农民为市民,引导农民从事其它行业是中国人口就业的必然之路,实际上,现在的中国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已经很少了,但是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在中国农民的定义仍然局限于户口标准,这已经完全脱离实际了!
传统化石燃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当然事实没有那么严重,各种化石燃料仍有很大潜力,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比重会不断增大,各种清洁的、可再生燃料是未来的能源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乙醇为主要介质的生物燃料必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农业也是未来燃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巴西生物燃料已经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我国乙醇柴油也有广泛的使用。但是生物能源的开发并不意味着会消耗大量劳动力,因为现在的生物燃主要来源于甘蔗和桔杆等,这类作物要么本身就是农业的废弃物,要么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的种植,不像蔬菜那样需要精工细作,因而不应把生物燃料的开发作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