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发挥博物馆在工业遗址开发的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在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中,逐渐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保护模式,其中包括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近现代工业遗址博物馆模式。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转型期,受发达国家工业遗产保护经验的启示,国内也陆续出现了近现代工业遗址博物馆。根据各种媒体及相关方面披露的信息粗略统计,国内在建与计划建设的工业遗产博物馆数量已不下五六十座。鉴于国内对此类博物馆的认识还刚刚开始,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弄清楚博物馆模式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的优势与弱势。
一 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
根据国际上一般的惯例,即以馆藏基本内容作为博物馆分类的依据,我们把收藏和展示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主的博物馆划分为工业遗产博物馆类型。从博物馆馆址区域、馆舍建筑性质以及陈列展示方式来看,工业遗产博物馆类型又有“传统工业博物馆”与“遗址性工业博物馆”两种。前者属于传统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史类博物馆,后者则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新型工业遗址博物馆。
1 传统工业博物馆
传统工业博物馆最早产生于19世纪五十年代,有“工业革命博物馆”之称的伦敦科学博物馆可以说是最早的一座。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近代工业博物馆在西方国家有了一定的发展,德国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法国国家工艺博物馆、前苏联国立综合技术博物馆以及后来的美国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等先后诞生,前后两次的世界工业革命成就以及后来的新兴科技成果都在科学与技术(或工业)博物馆中被收藏与展示。现代以来,新科技与最新成果也络绎不绝地进入科技与技术(或工业)博物馆。
在中国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建设的博物馆以社会历史类为主要,科学技术与工业史专题的博物馆建设不受重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全面转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上升,科学技术与工业史的博物馆建设才开始受到关注。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逐渐出现了反映工业发展历史的专题博物馆,以上海为例,有江南造船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中国烟草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都是由企业自主创办的,收藏与展示本企业(或与本行业相关)的一些工业遗物,丰富了我国博物馆的类型。但是传统工业博物馆收藏与展示的工业遗存都是将其从原来的工厂搬到了博物馆,脱离了其原来的生产环境,工业遗物虽在博物馆中得到了保护,但在展示中却成为孤立的碎片,没有原来的真实场景,难以给观众带来完整的历史感。与晚近出现的遗址性工业博物馆相比,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