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要治理工业废气
工业废气因为对人有危害所以要进行治理。具体危害表现如下:首先、工业废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这些危害可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工业废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增加了生产的费用,提高了成本,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其次、工业废气污染加重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使海洋变暖,海平面将于2100年上升15-95公分,导致低洼地区海水倒灌,全世界三分之一居住于海岸边缘的人口将遭受威胁,从而改变地区资源分布,导致粮食,水源,渔获量等的供应不平衡,引发国际间之经济,社会问题。其次,大气污染会形成酸雨,酸雨降到地面后,导致水质恶化,对各种水生动物和植物都会受到死亡的威胁。
还有,工业废气污染会影响农业生产,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植物叶表面会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㈡ 工业建筑遗存的重塑方法
当今,辽宁作为东北的工业大省,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业园区化、集聚化发展策略的推动下,原先工业发达的城区中,原有的一批在工业发展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普遍面临转移外迁或结构重组的问题;为了提升城市功能和质量,省内一些工业城市都对工业用地布局进行调整,于是城市中产生大量的工业遗存地。工业遗存景观重塑,就是对一些工业建筑旧址及构筑物的改造再利用,不但将工业遗存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传承了工业文明的辉煌,而且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休闲空间。但是,我国的工业遗存保护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城市中大量的工业遗存被破坏或荒废掉。本课题借鉴中外工业遗存景观重塑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各工业城市工业遗存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单体工业遗存重塑的理论方法。
1相关概念
工业遗存从字面理解就是指与工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物质存在与非物质存在的集合。一般认为,在反映城市工业化历程、工业企业发展过程、工业厂房演变历程方面具有代表性,现状保存相对完好,具有重要再利用价值的工业企业厂房、仓库、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或构筑物均能称为工业遗存。工业遗存按空间规模划分为两类:单体工业遗存和整体工业遗存。单体工业遗存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艺术、技术等价值的建筑物、设施、设备及其零部件。整体工业遗存指工业类的历史地段、工业区、工厂等。本文侧重研究工业遗存中的单体工业遗存。
2理论借鉴
本文借鉴了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如同生物有机体的生长过程,应该不断地去掉旧的、腐败的部分,生长出新的内容,但这种新的组织应具有原有结构的特征。将这一理论移植运用到单体工业遗存的保护和重塑当中,在此过程中不仅尊重生态环境、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还要结合历史人文因素,将美学和文化的内客包含进去,并保留原有的结构或机理特征不变。在重塑过程中,要依据改造重塑的内容与要求,采取适当规模、合适尺度,考虑到目前的改造与将来的目标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适当规摸,合适尺度”正是工业遗存重塑的解决之道。
3单体工业遗存的重塑
3.1功能转换
功能转化这种方法需要彻底改变单体遗存的内部使用功能。比如将大空间的旧工业厂房重塑为剧场、礼堂、博物馆、娱乐购物中心、饮食中心等。功能转换的创意是工业遗存重塑的关键,需要有好的创意,突出的主题,完美的策划。例如:本溪钢铁集团第一钢铁厂核心区域的重塑就属于旧有工业遗存的功能转换。本钢一铁厂成立于1911年,前身是中日合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制铁工厂,一铁厂是本钢的“鼻祖”,近百年来为本溪的建设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然而,由于设备逐年老化及环保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的要求,它在生产出举世闻名的“人参铁”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污染物,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
2008年10月起,该厂进行分步关停并开始拆除工作。当时的主要生产设备是两台380立方米高炉,也就是1号高炉和2号高炉,于是两座高炉在一铁厂率先退役停产。曾经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不再,燃烧了近百年的高炉冷却下来,一铁厂走入了沉寂。成为渐渐被人们遗忘的工业遗存地。作为景观设计者希望能将这些工业遗存以一种新的身份、新的姿态融入到现代生活当中。在为人们的生活继续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将辉煌的工业文化传承下去。1号高炉高耸壮观,在工业遗存的重塑中。
将原1号高炉作为工业纪念碑予以保留、向参观者展示钢铁制造过程;发电车间空间开阔作为多功能活动中心,举办培训、展览等国际性事件和活动。综合鼓风车间转换为多功能表演厅;铸造车间作为音乐会、戏剧表演或是放映露天电影的场所;储藏车间作为炼铁工艺主题展览厅。赋予原有的闲置空间以新的使命。功能转换还包括另一种形式,就是侧重于工业遗存整体或外部某种功能的转换。在这里也可以借鉴北京798艺术区的成功的改造经验。798艺术区的名字原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名称沿用下来。随着北京都市化进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使得原有的工业外迁,原址上必然兴起更适合城市定位和发展趋势的、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产业。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
大批艺术家文化人的入驻,正是这一历史趋势的反映。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图1、图2),在艺术区的街道两侧保留部分架空管线,通过鲜艳的着色或是保留原有的质感。将其改造为空中导向系统和景观构筑物。再如,沈阳万科新榆公馆(沈阳第四粮库旧址),将沈阳第四粮库遗留下的运输铁路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通过景观的变化来演绎工业化的记忆和演变的过程。应用功能转换方法的前提是对目标遗存的深入了解,包括外观、内部结构、内部空间,根据其目标遗存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寻找可以另作他用的功能。赋予遗存新的使命。
3.2空间重构
(1)分割即依据新的功能需求,采用垂直分层或水平划分等手法将内部大空间改造成若干满足需要的相对较小的空间。改造设计可以根据功能需求采用竖向水平划分的处理手法,将高大的建筑空间划分为高度符合使用要求的若干层次的空间,增加层次感。从而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如:本溪一铁厂储煤仓内部空间的改造,就是利用储煤仓内部较高的空间,在其内部设置若干层不同高度的参观平台,仓体内和外部增设楼梯和电梯作为垂直交通,联系各参观平台。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特别是单层工业厂房的空间改造,适合采用水平划分的方法。它是在原有主体结构的水平方向增加墙体、隔断等分隔构件,将原本宽敞的空间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划分,转换为多个小型空间,以满足新的使用要求。如:本溪一铁厂筛焦楼的改造,原建筑为单层厂房,占地大,跨数多。改造设计将其空间在水平方向上划分成若干个空间,重塑为一个娱乐空间,划分的多个空间具有不同的娱乐主题。
(2)整合即是将若干相对独立的建筑物采用打通、加连廊以及加封顶等方式,连接为更大的相互可流通的连续空间。打通指将建筑连接部打通,将连接两栋紧邻建筑物的通墙处打开通道形成可相互流通的空间。若建筑为框架结构,还可将非结构性通墙拆除。从而使空间连为一体。扩大使用面积。加连廊是指在相邻建筑物之间采取加连廊或天桥的方式,使相邻建筑内能够相互贯通。连廊可为单层,也可为多层。可为开敞式,也可为封闭式。连廊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加封顶的方法是指将距离适当的相邻建筑物在邻近界面的顶部加建封顶。这样一来,使原来相互分离的若干单体建筑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将室外空间纳入室内,产生了极具趣味性的高大开敞的共享空间。设计中,后加的顶部与界面建议采用轻质结构如钢柱、钢屋架。材料的的选择上也以透明材料如玻璃、透明有机材料等为首选,一方面可减轻新建部分的重量,另一方面,内外交界概念变得不那么明显。既增加了空间的虚实变化,又使建筑更加亲切宜人。
3.2.3“加减法”这种方法指在原有建筑结构或与原有建筑密切相关的空间范围内,对原有建筑功能的补充而新建的部分。或是为了形成高大开敞空间对建筑局部进行拆减,从而形成适应新的功能需求的新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加减法”。在使用“加法”中,不仅要考虑扩建部分自身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还须处理好其与原建筑的内外空间形态的联系与过渡,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具体包括垂直加建与水平扩建。垂直加建就是在原建筑顶部垂直加层扩建,或加整层或加局部,这种扩建方式将改变原建筑的轮廓线,影响建筑形式。水平扩建就是邻近或紧靠原有建筑建造新建筑空间或建筑构筑物,并将新老建筑结为一体。应当注意的是合理布局优化新老建筑之间的功能与空间联系,以及避免建造新建筑时对原建筑结构的不良影响,千万不能顾此失彼,因建造新建筑而对历史建筑造成毁坏,同时还应注意建筑风格的对比与协调问题。如:本溪一铁厂变电所正面中心建筑之上新增了一个2层高的玻璃塔楼,与原有的砖砌建筑在材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增加了使用面积的同时,又为原有建筑增添了生机,赋予原有建筑新的生命。又如一铁厂鼓风炉的设计便采用水平扩建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满足多功能使用要求,在鼓风炉的西向水平扩建了一栋造型建筑,并对整体进行了亮化照明设计,这样做不仅完善了功能要求,而且用绚丽多彩的夜色景观增加了这一地块在活力。至于“减法”主要体现在如拆一些楼板,让空间形成一些不规则的透光天井。拆除一些墙体,增大局部空间的面积。去除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某个局部。所有的拆除行为都是在保证结构不会受到重大损伤的前提下才可行。而且拆除后还应对结构部分进行必要的加固,建筑物局部拆减不应影响到其整体结构的牢固性,增加安全隐患。尤其是对于梁、柱等的承重部分更应慎重。
3.2.4“包装”在这里借用了广告专业的“包装设计”的概念,用来比喻景观重塑中对原有建筑的外立面进行改造。并不改变原有建筑结构及建筑功能。达利(中国)有限公司的两栋旧厂房外观改造主要采用了包装手法。为改变厂房建筑给人的刻板沉重印象,设计师首先以浅灰色涂料重新粉刷了老厂房外墙,再在厂房外包裹了一层“丝质”的表皮。“丝质”的表皮是用铝条编织的,通过透光度计算,铝条被打乱重组,形成的网状外衣可调节光线,镂空的表皮消解了老厂房沉重的体量感。还有一种比较简洁的方法,就是单纯通过涂鸦粉饰建筑外墙面以美化建筑,如北京798艺术区很多原有的红砖厂房就是通过涂鸦这种方法进行建筑美化。夸张动感的文字及图像的表达与质朴的红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
3.3材料重组
材料重组的对象主要是工业遗存中的建筑构件、砌筑材料、工业废料、工业报废设备,重组的手法主要是原态呈现、初步加工、深度打造,通过这三种方法使其材料之间形成不同程度的重组,以形成新的景观小品兆时度年个及景观材料,其中包括城市雕塑、建筑立面装饰材料、城市家具、地面铺装材料及建筑砌筑材料。三种方法区别在于重组程度与应用技术上有所差异。原态呈现是指在不引入新型材料的前提下,实现旧有材料的重组,体现旧有材料的特质。初步加工是在原有遗存材料中植入现代的、新型的材料或技术,使其具有全新的特性,深度打造是在初步加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强化设计创意与材料技术的结合。
3.3.1原态呈现在材料重组过程中,地面铺装及建筑砌体会经常采纳原态呈现方式。首先,可用于地面铺装的材料比较广泛,满足防滑、耐用、施工简便等要求的材料都可用于地面的铺装。根据工业废料表面肌理和质地以及同类废料的组合关系,可以将其再利用为铺装材料提升景观的工业文化气氛,增加设计的历史文化内涵。杜伊斯堡公园中的金属广场的地铺做法,是将47块厂区遗留下的大型方钢板按正方网格组合起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还可利用废弃枕木重组为新型图案进行铺装,如沈阳建筑大学的入口广场就采用旧枕木和东北大马路的条石来铺设地面的做法,不但别具匠心,还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再者,工业遗存材料也可作为砌筑材料来重塑环境,类似的做法在国内的许多案例中都有体现,如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登琨艳建筑设计工作室场地景观的打造,是用旧建筑的瓦片砌的篱笆,以及花格窗和旧建筑砌块等制作的景观构架,旧建筑材料拼砌的景墙和柱子等。
3.3.2初步加工在遗存材料重组过程中,初步加工方式应用在建筑立面的装饰上。如一些建筑立面强调细节装饰,针对建筑的不同功能和特点来处理建筑的细部。突出展现旧工业建筑的遗留基因,从环境和人的角度出发,把建筑立面当做艺术品,精雕细琢,反复推敲,挖掘原有建筑工业时代的特征、重新构建新的细部等,增加设计的趣味性。在沈阳铸造博物馆的设计当中,将大量的工业遗存加工产品,如齿轮、阀门等附着在建筑立面上,使之成为立面上构图的要素,这种做法使建筑具有极其独特的个性和韵味,时代感和工业美感被充分地表现出来。而798艺术区里面的一些墙面则刻意保留原有的管道阀门,形成了非常有工业味道的景观墙(见图6)。还有一些墙面的处理是在不改变原有材质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有规律的变化。如在原有红砖墙上用同样的材质做有规律的凸起见图7。
3.3.3深度打造由于艺术上、技术上更高的要求,工业遗存材料重组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度打造,以工业雕塑为代表。城市雕塑材料种类多样,主要来源包括人工材料和天然材料。其中人工材料有一部分可利用工业遗存中的废弃建、构筑物的框架及构件或者工业机器或零部件。城市雕塑按数量分为单体雕塑和群体雕塑,通常来说单体雕塑的体量较大,主要设置于广场或绿地中心,有一定的标志作用;群体雕塑通常体量较小,一般群体设置时突出共同的主题。在这里介绍三种雕塑材料重组的方法:一是利用建、构筑物框架及构件创作的雕塑。当旧工业建筑、构筑物原来的功能消失之后,其形象也随之衰落损毁,有的仅保留下来工业建构或构造上的一部分。如岐江公园保留的船坞框架,陕西钢厂厂房承重梁改造为环境雕塑。
二是利用旧设备材料重组的雕塑,很多旧设备造型奇特或本身就具有雕塑感,还有的设备经受岁月的洗礼表面锈蚀、充满沧桑感,这些旧设备即使不加修饰也可以作为一件公共艺术品。当然,如果对这些旧设备添加一些新型材料或是赋予一些色彩来突出它的艺术价值,则更是锦上添花。如沈阳铁西广场上的一组雕塑就是以废弃老机床为主体(见图8),为增加其艺术效果,机床上附加了一部分呈鲜红色的镂空板材,与前面的老机床形成鲜明的对比,红的更深的更有沉淀感。三是旧设备及设施的零部件重组的雕塑,当老化机械设备及设施本身已无使用价值时,可通过拆解利用其部分零部件加工创作新的雕塑小品或者有使用价值的装饰品。来自不同设备上的零件混搭组合后,往往会产生出奇的艺术效果。如辽宁遗存与技术创意工作室创作的装饰钟表,就是用鞍钢的废旧机器零件进行艺术加工重组而成。
4结论
工业遗存中单体景观遗存的景观重塑,是要充分挖掘工业遗存的特质,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方法,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借鉴灵感,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开展景观再生设计,赋予工业遗存第二次生命,充分挖掘人类对于非物质文化形态、场所精神、可持续的生态观以及美好环境的向往与需求。使其提升为可供人们欣赏的景观点或休闲的场所,提高城市原工业用地的环境质量。综上所述,借鉴景观学及环境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借鉴国内外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找出我省研究工业遗存景观重塑中的设计方法,为辽宁省工业遗存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理论研究的基础和设计思路。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㈢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去工业化
美国难道不知道去工业化的后果?当然知道,但美国十分自信,你看看美国把工业转移到了哪些国家,首先是转移到了日本,转移到了墨西哥,转移到了南美洲,然后就是亚洲四小龙,四小龙四小虎这些国家都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把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对于美国来说没有什么威胁,而且美国转移给一个国家的都不是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是其中一部分,他们彼此之间要互相联络,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掌握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美国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样的话,这些国家就永远会受制于美国,其实苏联也是这么干的,你看看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分工不同
美国将低端的工业先转移出去,然后通过市场化运作,美国赚的利润仍然非常高。拿着这些利润美国可以补贴国内的功能,可是渐渐的美国就发现不对了,因为转移出去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原本按照美国的设想,美国是掌握产业链的高端,然后美国的没有掌握中高端,然后不太重要的没有掌握终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掌握中低端,一级一级地向外传导,美国在每一个级别之中都能够赚取最多的利润,这样其他国家发展工业化反而是在给美国打工,毕竟实业赚钱一年能有百分之10的利润就不错了,可是金融行业百分之三四十都是很正常的。
今天大家看美国去工业化好像很愚蠢,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掌握完整产业链的话,那么美国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可是问题是出现了,中国这样一个怪物不仅掌握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工业体系特别齐全,这让美国就感到很难受。
因为如果世界要合作才能生产一个产品的话,美国是每个国家都离不开的,因为你要交易一定是要用到美元的,可是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国内就生产出完整的工业产品,那美国的地位就得不到保证。
打个比方说。如果地球是个村,那么美国就是村里的大地主。而且还是唯一的一个。
只有他是地主,别家撑死了只是算富户。
他地多,钱多,家丁多,武力充沛。同时他又垄断了种地的核心技术。
村里的穷人想要发展,必须要傍着他。求他租地、借钱、借种子、授权技术。不然,根本没法发展。
至于地主,把地租出去,一半收成归他;借种子一斗,到时候收回两斗;借钱一块,到期收回两块。
地主想吃大米,他可以让张老头种大米。给点好处,张老头不会不听话。
地主婆想吃大饼,让李老头负责种麦子。给点好处,老李头不会有意见。
地主少爷想吃肉,让杨老头负责养猪。杨老头不想干,地主家的打手一巴掌过去,杨老头也只能含泪答应。
到了年尾,如果穷人还得上欠款,地主数钱数到手软。
如果还不上,地主也不会亏。地主会派打手直接收穷人的祖屋,逼穷人卖妻卖女。就像黄世仁抢杨白劳女儿一样。
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地主不会亏。
就这样,地主久而久之就控制了村里穷人一家老小的人生自由和祖产。
在村里,地主可以为所欲为。
而这种情况下。地主还可能干活吗?地主还可能雇佣劳动力去种地吗?
不可能的。
雇人种地,那多费事、费钱、费神?
既然有海量的穷人可以使唤,地主给穷人安排分工,他自己躺着收租就好了。
他一边收租子,一边还可以享受穷人给他上贡的大米、小麦、猪肉。岂不美哉?
在这套体系中,没人能跳出地主的五指山。
毕竟,地主武力充沛,谁敢跟他叫板?
美国当年的去工业化,就是这么回事。
当年美国用政府信用和国家实力(拳头)做背书,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随后,美元成为收割机,为美国人疯狂收割全世界的实物财富。
美国放出的美元,在全世界收购实体企业和资产,华尔街三十万人,每年赚的金融服务费就比咱们十几亿人辛辛苦苦一年,搞出口赚回来的美元还要多。
华尔街赚钱了,就带动了会计、律师、管理等行业的收入提高。这些人的消费,继而带动了房地产、教授、医生、餐饮等各服务行业人员的工资。进一步,又会带动建筑、农业等其他行业工资的增长。
美国人的收入都上涨了,这就导致美国商品的成本和售价也上涨了。
当制造业主发现,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自己产品没竞争力,消费者不买账后,自然就只有三个选择。
一是关掉工厂,自己也进金融业捞钱。比如美国国债的利息就很高。买国债的分红,可能比办厂,辛辛苦苦一年的利润都高。
咱们国内前些年房地产热时,也是一模一样的情况。工厂老板辛苦一年,赚的利润还没有两套房一年的增值幅度大。办企业不如买房,谁还有热情办实业。
二是往落后地区转移生产线,靠压榨成本获取利益。这种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比如通用 汽车 。
三是关停生产线,把生产权限授权给别的国家的企业。美国公司直接进口商品,这样赚得也比自己在国内生产的利润高。比如苹果和高通走的就是这种路线。
这几种选择,无论选哪种,都会让美国本土的工厂倒闭或搬走。
最终的结果,可不就是去工业化了吗?
所以,美国当年去工业化的现象,本身并不稀奇。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美国为什么敢去工业化?
要知道,工业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
曾几何时,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向第三世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是舆论热议话题。
早些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等,都在去工业化。
但这么多年过来,大家猛然发现,法国、意大利、德国、芬兰、瑞典等欧洲国家,虽然也有向第三世界淘汰落后产能,却它们并没有去工业化。
时至今日,这些国家仍然是工业强国。工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并不算低。
有机构曾统计过数据。
我们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约2.1亿。按总就业人口7.8亿算,占比27%左右。
欧洲国家普遍低一点,但没低太多。
德国是25%,意大利和西班牙是20%。
相比之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就拉跨了,只有15%左右。
(美国就业数量的分部门数据 1948-2010)
这表明,浪潮退去,真正去工业化的,只有美英等五眼联盟国家。而其他国家,工业还是经济支柱,并不敢去工业化。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呢?
其实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
美国的去工业化,是美国资本、技术主动向外输出的结果。
尽管美国国内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在降低,但美国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精尖 科技 和高端制造业也转出去。
现今的美国,仍然掌控了全球最顶尖的科学研发和技术研发,拥有无数黑 科技 。仍然是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拥有大宗商品定价权、证券定价和交易效率和规模、流通和储备货币发行权。
对于其它国家来说,只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分一杯羹,就不能绕开美国。
现如今,仍然是美国想削谁,就一定能削。
像东南亚当年被收割的例子,现如今的世界仍然在上演。(收割逻辑很简单。资本先把美元拿过去投资,帮当地建工厂,造成一时的繁荣景象。待产生优质资产后,资本在繁荣破裂之前主动撤出,待当地资产价格迅速下降后,资本再进入抄底,低价收购,完成最终的收割)
养肥了再收割的把戏,美国玩了好多次。屡试不爽,一般国家根本无法对抗。
毕竟,美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国家。
咱们常规认知中的美国,是那个位于北美洲南部,与加拿大、墨西哥毗邻的一个国家。
然而实际上的“美国”,是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主要原料出产地,以欧洲、日韩、东南亚为轻重工业基地,以美元为收割利器,以英国为铁杆盟友,在全世界有十几个航母编队的庞大“联盟体系”。
金融,只是“美国”这个吞金兽,向落后国家吸血的手段。
科技 ,只是吸血的借口。
而充沛的武力,则是能否吸到血的保障。
咱们国内总有人认为掀翻美国很简单,这就有点过于乐观了。
咱们面临的困难,其实很大。
当然,这也不是说咱们就没有胜算。
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动摇,坚持团结,机会总是会有的。
当年的美国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发展,瞅准机会,才把旧霸主英国拉下马的吗。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去工业化?这样的问题一般人还真的回答不了,我今天谈两句,辛亏是这段时间看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视频,比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陈平、张维为,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等。他们演讲的共同解释是,美国其实质是由利益集团在操控,他们之所以去去工业化,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工业制造需要人力、物力、资金等的综合投入,而用金融代替工业化,只需要资本运作就行了。事实上,美国在去工业化后利用资本云中也的确赚的盆满钵满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但是,财富的积累需要实干加创新,我们国家的崛起就是很好的证明。世人都说我们中国是世界加工厂,我们赚的是辛苦钱,但我们也真的是在崛起,并且也赚的不少,甚至增长速度很快。这就不得不让美国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了,也难怪特朗普想尽种种办法要重振美国工业。去工业化不能不说是美国的失策。我还想多说两句,美国试图想用玩金融求的发展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了,而我们要当心,绝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国家要做实体,个人也要踏踏实实去工作、去劳动,如果人人都想做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从哪里来,物质财富怎能去创造?恩格斯说,理论总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要想富,还得工业制造, 社会 工业化!
为什么?
玩具、家具、五金、纺织、制衣、塑料及陶瓷、机械、造纸,这一类工业,附加值很低,甚至是破坏环境,伴随国家逐步富裕,肯定是第一步淘汰的产业。
纺织女工:
孟加拉制衣工:
所以,实际自1950年开始,美国就已经逐步开始淘汰低端工业,订单转移到自己控制的日本,倭国经济迅速发展后之后也在1960~1970年代开始转移订单到亚洲四小龙,1990年代转移中国大陆,现在又开始转移到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地。
当前,美国联邦最低工资要提高到每小时15美元,每天8小时是120,一个制衣女工,算上厂房、设备、材料、运营费,福利,制做多少成品才能保本?
同样的道理,1990年代开始, 汽车 及钢铁甚至手机这些也逐步迁出美国,也是因为追逐利润和销售市场的原因。
美国当前制造业集中在宇航军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石油等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业,传统工业已经不赚钱了。
哪个资本家愿意赔钱呢。美国政府能补贴所有制造业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美国人去工业化实际上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美国人玩金融,从开始玩到如今已经50年有余年,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美国人不用发奋学习,就可以把世界上最高能人才搞到手,为他们赚钱并研发。
美国人仅靠美元,就可以采购到世界上物美价廉的商品。使得美国人整天只想消费。它们的空调从买进来就不用关机,直到坏掉,它们的 汽车 和汽油都是非常廉价的!
美国人仅仅靠美元的宽松与收紧,就把地球人搞得东倒西歪!无偿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美国人就在之中发财发财再发财!
但是要说明一点,真正吃肉的人是华尔街,美国人民只是陪着喝汤,但就这点汤也让美国人民心满意足,因为即使这样也比它国人民过得好!
这是美国人玩去工业化的好处。这种好处维持的根本就是不能有人超过它,特别是 科技 ,一旦有人超过它,它建立起的金融霸权就会瞬间崩塌!
偏偏在新世纪的第二十个年头就在东方出现了具备这种征兆的国家,美国人岂能不害怕,因为当前发生的一切是在刨美国人的祖坟!
当资本主义国家那些资本垄断集团的企业,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制造成本的逐渐增加和竞争优势的不断下降,并且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进行整顿改造的要求也逐渐苛刻。
所以这些企业主们会选择进入高料技硏发领域或者进入金融股票投资这些高收益行业。
而将那些效益低高污染的工厂外迁到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利用高 科技 创新获得技术专利来敛钱。靠美元霸权来薅羊毛割世界各国的韭菜。
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为推行美元霸权保驾护航。美国由此来收刮世界的财富。这比靠生产制造和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利润更高而且更容易。所以也就处成了当年美国去工业化的风潮。
我来简单的回答一下吧!工业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给美国带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上个世纪早期工业化能够带来大的发展,能够强国富国,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它都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霸权,有霸权才有话语权,这个时候它不想再用工业化来提高它的GTP总量,开始使用金融的手段,用美元的霸权来收割全世界的羊毛,和发展高 科技 ,所以才会去掉了低附加值,而又污染环境的工业化。
这个问题出的比较现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几个原因。
第一搞工业化,需要许多土地资源和需要许多投资。
二是搞工业化,人们的劳动强度比较大。
三是搞工业化容易造成土地空气水质噪音的污染。
四是搞工业化比搞金融服务业收入低很多。
美国因为 科技 水平,经济实力,金融服务,专利权力世界第一,及时去掉工业化,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利用美元汇率,利用世界大宗商品交易使用美元货币,利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使用服务金融,技术专利,跨国公司支撑经济发展大局,人民可以比较轻松生活。
首先不能简单概括去工业化,工业化也分粗工业精工业两大类,美国去工业化只是把低端加工消耗人工的部分去掉,把核心工业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所以美国不是去工业化而是去低端化,所以美国始终工业强国技术强国我们现在谈的工业升级等也是这个道理,经济讲究的是谁的利润高谁才是老大低端加工没啥利润所以经济不行[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
首先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即美国的所谓“去工业化”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将所有制造业全都迁出美国,而是将能耗较大且附加值有限(当时那个时代)的中低端制造业大举迁出美国。今天看来,这种做法非常短时,但在特定 历史 环境中,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当时时代发展潮流还有利于当时美国经济发展。
一、美元在全球有绝对优势
提到美国经济肯定绕不过美元霸权,由于美元在全球占据绝对优势,所以美国即使失去全部中低端制造业也能维持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地位,因为美元不仅能提供惊人的财富还可以调节美国外债,控制他国产品价格。利用美元特殊地位,美国可以轻松降低需要进口的商品价格,抬升国际竞争对手的商品成本。此外,在美元的调解过程中还可以从他国“热钱市场”,如股市和房地产获取大量财富来弥补国内中低端制造业财富创造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还在国内维持中低端制造业毫无意义,不如让他们迁到其他国家以便为美国培育更多值得收割的市场与优质资产。尤其是很多初级产品生产,可以用他国资源生产商品再以不太高的价格出口回美国(美元居于绝对优势时代),保障本国消费。
二、美国占据绝对技术优势
仔细研究美国去工业化发展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其起源于美国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占据先发优势,美国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一度占据垄断性地位,很多国家不得不支付巨额专利费向美国购买技术。在此情况下,各种高新技术产品能创造远超正常状态的财富。相比之下,中低端制造业技术水平有限,产品附加值低,维持的最大价值不过是增加就业。这个时候的美国依靠高新技术产品创造的惊人财富就足以维持全 社会 的高福利状态,只要福利足够,即便失业率高一点也没关系。而维持大量中低端制造业不仅要消耗许多资源,还有损美国“环保”形象,所以大规模迁出中低端制造业成为那个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美国拥有“塑造”全球市场能力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于全球气候峰会上坚决要求执行美国碳排放标准,最后在多数国家反对下失败。一旦美国标准成为全球标准,那就意味着多数国家要向美国支付巨额财富购买相关碳排放处理技术,换句话说,美国将“塑造”出一个只属于美国的国际碳排放技术市场。等到其他国家技术上取得突破,美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在美国去工业化早期,其全球市场塑造能力非常惊人,可以轻松通过许多国际标准或体系塑造出一个只有美国产品或有利于美国产品的市场,比如前文所述早期电信产品。这种情况下,中低端制造业市场塑造成本高但收益不多,与其花费精力不如将精力集中到附加值更高的高新技术领域。
㈣ 简述手工业改造的意义和 教训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对手工业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因为手工业者一方面是劳动者,另一方面又是私有者。手工业生产是分散的、落后的、保守的、盲目的,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改变它的生产关系,就不能把它的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就不能把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变为近代的生产方式,并提高其生产力,也就不能把手工业者由穷困的状况引到富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