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业中常用气体分离方法和原理分别是什么
常用工业气体包括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液氨、液氯、乙炔气、氢气等。工业气体的生产方法较多,现择要简介一些常见的生产方法。
一、氧气
工业氧气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空气液化分离精馏法( 简称空分法)、水电解法和变压吸附法等。 空分法生产氧气的工艺流程大体是:吸收空气→二氧化碳吸收塔→压缩机→冷却器→干燥器→冷冻机→液化分离器→油分离器→气体储槽→氧气压缩机→气体充装。其基本原理是将空气液化后,利用空气中各组份沸点的不同在液化分离器进行分离精馏,制取氧气。大型制氧机组的研究开发投用,使得制氧能耗不断降低,并易于同时生产多种空分产品(如氮气、 氩气及其它惰性气体等)。为了便于储存和运输, 经液化分离器分离后的液氧,用泵输入低温液体储槽,再经槽车运至各深冷液化永久气体充装站。液氮、液氩也采用此法储存、运输。
二、氮气
工业氮气的主要生产方法有空分法、变压吸附法、膜分离法和燃烧法等。
空分法制取的氮气纯度高,能耗低。变压吸附法制氮技术是采用5A碳分子筛对空气中的组份进行选择性吸附,将氧、氮分离制取氮气,氮气产品压力高、能耗低,产品纯度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工业氮≥98.5%,纯氮≥99.95%。
三、氩气
氩气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惰性气体,其制取方法主要有空分法。在制氧工艺中,将沸点为-185.9℃左右的馏分从液化分离器中分出即得液氩。
四、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主要有:生产石灰副产二氧化碳,酿酒发酵过程副产二氧化碳,重油、焦炭等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合成氨工业副产品二氧化碳等。目前,合成氨工业的原料大都为燃气、炼厂气、焦炉气和煤,其主要成份都是由不同氢碳比的烃类和元素碳构成,在高温下与水蒸汽作用生成以氢气和一氧化碳为主体的合成气,一氧化碳经变换成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提纯方法有: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吸附精馏法和膜分离法。
五、氨气
氨的制取方法主要采用直接合成法。合成氨工艺流程是:在水煤气发生炉中往红热的焦炭上吹入空气和水蒸气,先得到氮气、氢气混合气体,然后用洗涤热交换、凝缩二氧化碳和吸收二氧化碳等生产工序制备原料气体。精制的混合气体经过过滤器、冷却器、氨分离器以及加热器送至合成反应器经分离器分离出液氨。
六、氯气
工业上用的氯气主要制取方法是电解饱和食盐水。纯度较高的氯气由电解熔融氯化物制备活泼金属时取得。利用空气或氧气可催化有机合成工业的副产品氯化氢,使之氧化而转化为氯气。
七、乙炔气
乙炔的制取方法主要有电石水解法、甲烷或烃类的高温燃烧裂解法和等离子体裂解法。电石水解法工艺流程短,产品纯度高,但能耗较大。大多数溶解乙炔生产采用此法。根据乙炔的溶解特性,将乙炔气压缩充入溶剂中,并被储存在充满多孔填料的钢瓶内。丙酮作为一种极好的溶剂,在钢瓶内被填料吸附用于溶解和释放乙炔,它的作用是增大钢瓶的有效容积和降低乙炔气的爆炸性能。整体硅酸钙多孔填料的作用是均匀地吸附丙酮和阻止乙炔分解爆炸的传播。推广使用溶解乙炔气瓶,既方便使用和提高工效,又改善环境,节约电石消耗,但应保证钢瓶内多孔填料不受损伤或污染,丙酮溶剂的充装量应满足乙炔气充装所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可靠。溶解乙炔生产充装工艺流程是:粗乙炔气发生后经过化学净化,去除硫、磷等杂质,再经压缩和干燥,充装进入溶解乙炔气瓶内。
八、氢气
工业氢气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矿物燃烧转化制氢、水电解制氢、通过半水煤气法制得氢。水电解制氢方法技术可靠、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不产生污染、制氢纯度高,唯其电能消耗大,成本较高,生产发展受一定制约,主要供应氢气纯度要求高且用量不太大的用户使用。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水电解技术的改进,使水电解制氢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电耗不断下降,有望成为“清洁能源”的最主要生产方法。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制氢方法有:电化学分解水制取氢气,光催化作用制取氢气等。
⑵ 工业部门都有什么
我国工业部门分类:有12个粗分类,44个工业部门,155个细分类。
12个粗分类是:冶金、电力、煤炭及炼焦、石油、化学、机械、建材、森林、食品、纺织缝纫及皮革、造纸及文教用品、其他工业等。
第一批工业部门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如纺织、酿造工业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一方面由于原有工业部门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工业生产进一步专业化,一些新的工业部门从原有的工业部门中分离出来。
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并形成新的社会需要,从而又产生出新型的工业部门。
(2)需要分离的工业有什么扩展阅读:
部门形成
工业部门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由于工业生产进一步专业化,使原有工业部门进一步分离,并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工业部门,从而使工业部门结构也相应地发生某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总趋势是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工业部门结构也日趋复杂。
⑶ 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时间具体都是哪些分离出来咯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1、时间:发生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
2、分离类型: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形成牧民、农民,养殖业牧场,种植业耕地。
3、介绍:
人类在早期的征服自然过程中,有些部落学会驯养动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资料,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这些部落就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
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同于其他部落,而且数量较多,从而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放牧一群牲畜,只需要少数人,于是,个体劳动代替了共同劳动,相应地出现了私有制,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男子从事的畜牧业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后来,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谷物成为人类的食物,出现了织布机和青铜器,人们开始掌握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
一切部门生产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于是战俘不再被杀掉,而被吸收为劳动力,成为奴隶。
这样,就零散地出现了奴隶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1、时间:出现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2、分离类型: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简陋的手工业作坊,极少数手艺工人。
3、介绍: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向多样化发展。
如此多样化的活动已经不能由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使贵金属成为占优势的货币商品。
在社会上一旦出现了货币财富,它便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和重要的生活目的,一些人会想方设法积累财富。
在剩余产品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在前一阶段还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
三、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1、时间:发生在文明时代的门槛。
2、分离类型:商人的出现,有了商品、商人、商业。
3、介绍:
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他们作为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促进商品生产,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
交换发展的需要产生了金属货币。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土地私有权被牢固地确立起来,土地完全成为私人财产,它可以世袭、抵押以至出卖。
现在除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这是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
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有了阶级对立,于是产生了国家。
(3)需要分离的工业有什么扩展阅读:
社会分工的意义:
合作和工具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手段,而且即使在合作方面,人类的效率也远不如蚁群,然而每一个人都有所长。
对于个体的尊重为人类带来的是比蚁群社会的效率更优越的东西,那就是文明的曙光。
对工具的依赖、对群体的依赖、对个体特长的尊重,形成了人类社会特有的分工,与蚁群社会的分工相比,它更粗糙、更松散,然而却孕育着更多的变数、机会和希望。
人类依靠分工合作获得更强大的生产能力,更轻松地解决生存问题,所以不论从道德角度还是经济角度出发,社会的基础都是合作与互助,而不是对立和竞争。
有分工就必然有劳动成果的分享或者交换,分享只存在于生产力不足的时期。
但是即使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部分擅长制陶的工匠所生产的陶器已经能够超出内部共享的需求。
从男子狩猎、女人采集的简单合作,到发挥专长换取物产的分工,唤醒了人类社会凝聚的真实意图。
翻开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从此人类凑到一起不再仅仅是为了安全、温饱,更是为了让每个成员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他最擅长的劳动中,通过合作发挥出更大的生产力、创造力。
因为某次偶尔的物物交换导致了制陶业的产生和发育,萌芽式的物产交换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同样分工的细化又会加剧物产交换的频率。
这是一个一旦开始就必定愈演愈烈的上升螺旋。以至于后期稍微成熟的社会里,“交换”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而金钱的产生和使用,仅仅是为了让这交换进行得更便利、更公正。
从实物交换到借助金钱更公平便利地进行等价交换,是人类文明长河里最重要的飞跃。
金钱的使用把大量的能工巧匠从自给自足的困扰中解放出来,而这些特长突出的巧匠为人类更舒适地生存创造了大量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新工具。
货币的诞生凝结了人这种脆弱到必须互相依赖才能生存的生命最富想象力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