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近代史工业发展:
b,a这句话错了
‘贰’ 19世纪的中国社会背景
19世纪是清朝时期。
干隆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落。[48]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 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由于吏治的腐败,导致海关走私严重,鸦片贸易猖獗,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2)1903年中国工业怎么样扩展阅读:
发生的一些大事:
1、洪秀全1851年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
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军。太平天国最后于1864年被湘军、淮军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而亡。
2、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叁’ 中国工业水平如何
中国目前仍是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肆’ 中国工业处于世界什么地位呢
第一,先看中国工业规模,中国工业产值大概占全世界30%,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和。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未来的世界工厂。美国17%,日本7%,德国6%。
第二,看中国工业水平,从国际排名来看,中国还进不了前十,但实际上中国在部分领域有很多技术是被隐藏的,我感觉国家是有意为之,接下来几年估计大家会看到很多爆发的科技实力。所以咱们就以国际排名来谦虚一下,从外国周刊的排名说一下,核心技术来看,中国工业仍然远逊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目前的中国在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上,仍然有很大的不足。所以目前的中国只是工业大国,距离工业强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接下来看看世界前十工业强国。
目前全世界公认的三个顶级工业强国分别是:美国、德国和日本。无论按照什么方式来排名,这三个国家都稳坐世界前三的位置。
首先是美国,全球头号超级工业强国,执世界科技之牛耳,可预见的时间内没有任何可以超越美国的对手。美国的工业几乎全部是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掌握着全球过半的航空、医疗、飞机、汽车、军工、化工、生物、计算机等众多领域的制造和技术。代表公司有:通用、波音、英特尔,苹果等。
高端工业强国还有四个国家,分别是:韩国、瑞典、法国和英国。这四个国家的工业实力虽然很强,但相比美日德还是略低了一个层次。英法就不说了,这两个都是欧洲老牌国家,也是最先进入工业革命的国家。我们先来看一下韩国,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二战后工业发展最快的后起之秀。目前的韩国在汽车制造、半导体材料和高端电子制造等领域均排在世界前列,代表公司有:三星集团、现代、LG等。
‘伍’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经济 工业水平究竟如何
一穷二白
1.上海江南造船厂在1918年至1919年接受美国订货,制造四艘同一类型的万吨货轮,都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机型货船。分别命名为“官府号”(MANDARIN)、“天朝号”(CELESTIAL)、“东方号”(ORIENTAL)、“震旦号”(CATHEY)。船长135米,宽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吨。
其中第一艘“官府号”于1920年6月3日下水,四船经美国运输部验收,工程坚固、配置精良,美国政府对其建造质量十分满意。
2.中国第一台重型柴油机:1924年,5种规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机,上海新样机器厂。
3.中国第一辆汽车:1929年,65马力,载重为1.8吨,沈阳辽宁迫击炮厂。
4.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
:5.中国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飞机:1919年,甲型一号水上飞机,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至1930年,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已生产出教练机、侦察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7种飞机。
6.中国第一台为万吨轮配套的蒸汽机:1918年,3430和3668马力蒸汽机,江南制造局。
7.中国第一台轧花机:1887年,上海张万祥福记铁工厂。
8.中国第一台对开平板印刷机:1900年,上海曹兴昌机器厂。
9.中国第一台缫丝机:1900年,上海永昌机器厂。
10.中国第一条轧油联合设备:1905年,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11.中国第一艘大型军舰:1906年,宁绍号,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福州船政局。
12.中国第一台抽水机:1907年,15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13.中国第一台卷扬机:1907年,60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14.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15.中国第一辆简易蒸汽机车:1881年,用蒸汽锅炉改制,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16.中国第一辆标准蒸汽机车:1882年,中国火箭号,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17.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安庆军械所。
18.记得上学的时候地理老师可是说旧中国“没有一滴石油”,是李四光在新中国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
近代开采延长石油,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延长油矿是中国石油工业之母。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陕西巡抚曹鸿勋奏准朝廷,拨银8100两为资<屯垦经费),开办延长油厂,并令知县洪寅为总办。经武汉化验油质,成分特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二十五日开钻,在延长县城西门外打出第一口油井,初日产量1.5吨。这是中国陆地中第一口油井,史称老一井。此井钻采成功,标志着中国工业开采石油的开始,从此揭开了中国石油发展史上新的一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油的历史。独山子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与甘肃玉门、陕西延长同称为中国最早的三大油矿.
19.十九世纪清朝末年的1898年,第一台美国“老狗”牌(NEWHOME)缝纫机输入中国;1910年,美国胜家缝纫机垄断缝纫机市场。1928年,上海龙华人计国祯力求改变这种局面,他曾预言:“将来有一天,每家女儿出嫁,都要有一台缝纫机做陪嫁!”于是他开设了胜美缝纫机厂(取名“胜美”是要胜过美国,胜过“胜家”),成功试制了中国第一台国产家用缝纫机,开创了中国家用缝纫机工业的起点。
20清末钢产量78000吨。
“汉冶萍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钢铁联合企业,在辛亥**前夕,达到年产钢7万吨,铁砂50万吨的规模,拥有工人7000余人,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
‘陆’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的工业发展怎样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背景
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还有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实业救国;以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思想运动,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下,纺织业,面粉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人都为这些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必定具有一定缺陷:发展不均衡,同时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尽管如此,小编认为还是很大程度上有了发展的。
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1935年进行了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小编认为美中不足的是,这段时期的发展是十分短暂的。
3.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由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都是使民族工业遭到打击的原因。
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小编想说一说民族工业对中国发展历史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非常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在政治方面,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壮大,为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在思想方面,它有利地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柒’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经济状况与之后的经济状况分别是什么最好有具体数字证明
1革命前:在1860年左右开始兴起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新建立了多洋务企业,
同时分为自立,自强两个阶段,分别发展民用和军事工业。同一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在
悄然兴起,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此时的
中国近代工业薄弱,如比较有名的江南制造局从1865年成立到甲午战争一共才生产枪5万枝,300尊炮。相比于洋务企业,民营公司状况更差。当时民营公司不过几百家而已,且多为官僚和买办所有,如1890 年至1910 年,中国共约建立棉纺织厂共计26家,对这些厂家创办人或主要投资人的情况如下:官员创办的共13 家,退休官员或绅士创办的共7 人,由买办创办的共6 家,如徐润、唐廷枢等,他们的力量有限。并且是依附于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许多对革命有抵制态度。虽然也得到民族资本家、华侨资本家的支持,但力量有限。
甲午战争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项新的进展。一是对旧有的电报线路进行扩展、整顿。在地方线路的基础上扩展了支线,扩展总长度达四、五千里,加强了省间和地区间的联系;新架设了北京至恰克图、北京至汉口两大陆路干线;收回了英国大东公司和荷兰大北公司私设的上海经烟台至大沽(正线)、烟台至大沽(副线)的两条海线。二是新设了无线电报。1905年清政府创设无线电报,由官专办,限于军队和官方专用。三是统一电政管理。1908年,清政府拨款396万元,将所有商办电线和电报局股票买回,收归部办,从而除东北以外基本结束了中国电报由地方分官商两途建设和管理的局面,到1910年清政府实行了由邮传部对全国电政的统一管理。
第三、表现为军用企业的民用化倾向。随着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军用企业迫于形势,或为追求利润,开始部分地转向民用品的生产,逐渐走向市场。如四川机器局,在1903年后,除了生产军火外,开始铸造银元和铜元;1904年又添置发电机发送民用电,在成都街头安装照明电灯。特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转产的幅度和影响更大。1905年,该局所属的江南船坞从总独立出来,“仿照商坞办法,扫除官场习气,妥筹改良”。此后,它的经营效益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产量迅速上升,1905~1911年间共造船舰136艘,相当于其自1865成立到独立之前40年间总产量的9倍。在产品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1911年为轮船招商局所造的“江华”轮的质量超过了同期英商祥生船厂所造的“江新”轮和“江顺”轮,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船坞的营业额和利润也因此而大增,1905年4月至1907年4月,营业额为169万余元,盈利13万元;1911年1月至10月,盈利更高达26万余元,使生产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 [⑥]
第四、表现为官办企业的商办(民营)化倾向。甲午战争以后,面对外国商品和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加之清政府财政拮据和企业自身的经营不善,许多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的经营每况愈下,难以为继,逐步经由承租而转变为完全商办的企业。在重工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合并改组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该二矿自开办到1896年5月已耗费官款近568万余两,生产却不见起色。甲午战后,官款难以为继,遂将厂矿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招股100万两接办,1898年又招股100万两。在官督商办的1896~1908年期间,厂矿的经营状况虽说仍有种种弊病,负债累累,但是在生产和企业发展上取得了两项重要成就:一是适当地改造了生产技术,到1907年生铁的年产量比1894年投产之初提高了11倍多,达到6·2万余吨,并年产钢8538吨;二是投资500多万两开采江西萍乡煤矿,到1908年时日产煤量达1300吨,炼焦600吨,满足了炼铁厂的燃料供应。1908年,从企图改善经营亏损状况出发,又将三个厂矿合并扩充,改组为商办,名之为“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改为商办后,企业虽仍未摆脱亏损状况,但到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11年时,年产钢达7万吨、铁砂50万吨、煤60万吨,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2革命后:
由于中华民国成立,加上政府不反对甚至支持发展实业,以及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而此时又处于一战时期,
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民国初年有了很大发展,到达了一个顶峰。
但由于战乱不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并没有得到巨大发展,很快夭折了。因此革命后的
经济反而差了许多。
‘捌’ 中国工业整体水平如何有哪些方面是世界领先的
近现代的中国一直都给人一种贫穷落后的感觉,无论是在高精尖技术方面,还是一般的加工制造业方面,中国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这种感觉是十分片面的,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早已经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形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整体工业水平较一线发达国家还有着差距,特别是在工业生态建设和人均工业产出两个方面,但在中国也有着领先世界的方面。
目前,要说最火的东西是什么,那必然是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在全球导航系统领域,之前一直被一些大国垄断,我国无法参与到其中,而之前使用得最多的也是美国的GPS。导航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在认清了局势后,我国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究导航系统,最终在全体研发人员的努力与国家的支持下,我国成功地走在了这个领域的前列。
‘玖’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与成就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2、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3、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
4、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5、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6、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企业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7、“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8、十年工业建设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和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给。
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十年增长70倍;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文革”时期,工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长江大桥、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等。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这批项目的代表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
中国近代工业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
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
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政府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
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
军用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
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
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和兰州织呢局等。
商办工厂如陈启源经营的继昌隆丝偈为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商办船舶修造厂大多是从原来手工作坊基础上添置一二部车床发展起来的,而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修理和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
以上近代工业的创办,也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
中国现代机械工业初步基础
1949年以前的中国机械工业属于修配性工业,基础薄弱,除军火工业和造船业制造过一些比较复杂的产品外,其他部门以修配为主,只能制造简单的产品。
经过1950~1952年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对原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组、改建工作,着手筹建重大项目。
如太原的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于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产。哈尔滨的中国第一个大型电机厂也是这个时期开始兴建的。
这几年,中国的机械工业对恢复国民经济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机械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 1000米地质钻机、300马力柴油机、3000千瓦水轮发电组、 3吨蒸汽锤、直径1米和2米的立式车床等较大和精密的设备,以及许多关键配件。
如为小丰满水电站两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的修复制造了万伏级高压定子线圈;为吉林石砚造币厂的大型造币机制造了16件直径1600×4000毫米重7~8吨的干燥筒配件等。
3年中试制了上千种新产品。
‘拾’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如何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在遭受全球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的环境下,新中国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从1950年第一个项目开始建设,到1969年“156项”实际实施的150项全部建成,历时19年。其中建设的高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至1957年底,“156项工程”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已按期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的工业生产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以钢铁工业为例,仅1956年新增加的炼钢能力就达142.2万吨,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炼钢能力(最高年产量为1943年的92.37万吨)。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钢产量从1952年的135万吨提高到1957年的535万吨,只花了5年时间;而美国钢产量从1880年的127万吨提高到1892年的501万吨花了12年时间;英国由1880年的131万吨提高到1903年的511万吨,经过了23年时间;法国从1897年的134万吨提高到1923年的530万吨,则经过了26年的时间。这就是说,“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5年所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美国12年、英国23年、法国26年所走过的路程。工业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为我国工业进一步高速度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的近千个工业建设项目,也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旧中国工业设施的70%集中在沿海一带,有限的内地工业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占全国土地面积1/3的大西北,1949年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2%弱,近百年来始终没有工业基点。微弱的工业过于集中于东部沿海一隅,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极为不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第一个五个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考虑到资源等因素,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将机械加工企业,布局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在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其中民用企业106个,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在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地区29个,西部地区21 个;44个国防企业,除部分造船厂摆在海边外,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15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额的 44.3%,其余资金大部分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占32.9%;西部地区占20%。106项民用企业在西部地区建设的21个项目中,能源项目有:铜川王石凹立井、西安热电站、乌鲁木齐热电站、酃县热电站、兰州热电站、成都热电站、重庆电站、个旧电站;有色金属项目有:云南锡业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东川矿务局、会泽铅锌矿;石油化工企业有:兰州炼油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氮肥厂;机械制造企业有: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力电窗容器厂等。由于每一个重点建设项目还需要安排配套项目,因此,“一五”时期对西部地区形成第一次大规模投资,极大地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156项”等重点建设项目也为中国工程设计、技术、施工人员和产业工人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156项”重点项目的建设过程经历了苏联援助和自主建设两个阶段。整个50年代属第一个阶段,工程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建设的。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单方面撕毁了对华援助合同。这使“156项”进入自主建设阶段。截至1960年底,“156项”已建成133项,还有17项正在建设中。我国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攻克了建设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个技术难题,成功地完成了剩余项目的建设工作。
“156项”建成以后,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生产的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其所培养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业基地的种子和骨干,他们使中国工业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集中财力、物力扩大工业规模,这些企业将全部利润上缴国家,固定资产折旧率很低、更新很慢,当它们把相当于国家投资十几倍、数十倍的利润上缴国家的同时,却没有权利与能力更新改造自己,以至迅速地衰老了。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对经济体制认识上的僵化,使我国于1956年、1965年和20世纪70年代多次与改革机遇失之交臂。以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考验,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的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企业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其中大部分经过改制、重组、转产、调整结构等艰难跋涉而重新崛起。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展,至“一五”时期结束的1957年,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显反映在产业结构与社会劳动者的行业构成。
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工业化奠基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