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周边或邻近城市有没有在建中的工业园区
各个区的工业园包括成都青羊工业区、成都高新工业区、 成都武侯工业区、成都锦江工业区、成都龙泉工业区、成都龙潭工业区、成都资阳工业区、成都金牛区工业园、成都现代工业港、成都成华工业区、青白江——新都工业集中连片区,基本上是一个区(市)县一个工业集中发展区。
锦江区:锦江工业区位于中和镇。
新都区:成都市新都卫星城工业区,始建于1992年,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1年被列 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坚持“工业强区”理念,作为全区的“一号工程”,工业区获得新一轮发展 的大好时机。新都卫星城工业区地处成都市北大门黄金地段,距成都市仅10公里。总体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分别由成绵高速公路以西的工业西区(老区)和成绵高速公路以东的工业东区(新区)两大版块组成。
成华区:龙潭工业园区,位于三环路外龙潭寺以南。
武侯区:武侯工业园已确定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三环路西南外侧。园区紧邻成都市三环路西一段,成都双流机场货运干道,新川藏公路贯穿其间,通过三环路快车道直接与成渝、成绵、成雅、成灌、成南、成温等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青羊区:成都青羊发展工业园又名成都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位于成都重点打造的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之一的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核心区域。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成飞大道一号,占地面积933亩。该工业园项目主要为企业提供独栋企业总部办公区域。成都青羊工业总部基地A、B区已于2005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C、D区现正在进行收尾工作,预计2007年年底可正式投入使用。
金牛区:成都金牛高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成立于2000年6月。园区规划面积7.74平方公里,分为一期和二期,其中,一期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市西门出入通道羊西线与金牛大道之间,是离中心城区最近的高新技术园区;二期规划面积5.64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市北门出入通道川陕公路和北新干道之间,处在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起始位置,是成都市确定的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之一。
龙泉驿区:龙泉工业区位于成龙大道以南。
2. 中山市哪个范围是东区 怎样划分界限的
东区于1988年建区,是中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面积71.4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户籍人口7.8万人,常住人口约13万人。全区有旅居3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2.53万人,是中山侨乡之一。
东区背靠延绵起伏的五桂雄峰,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区内路网纵横,交通便利,京珠高速公路贯穿东部,距中山港仅6公里,南至澳门50公里。除四通八达的园林式路网,东区城市建设配套也堪称典范,区内有多家豪华星级酒店,政府行政机构聚集,文化、教育、体育等设施完善。
近年来,东区积极实施以发展城市型经济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提升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园区经济,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2.77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总收入230.58亿元,增长18.20%;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4.85亿元,增长39.85%;税收总额19.46亿元,增长15.87%;实际利用外资4443万美元,增长43.40%;外贸进出口总值23.8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8亿美元。东区各项经济指标排在全市较前位置,获中山市首批“经济强区”称号。
建区20年来,东区由当年的一个城乡结合部逐步完成由“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向“服务业强区”的转型。近几年,东区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营造发展环境,努力引进广告、设计等文化产业,以及中介、法律服务、金融、旅游、IT、会计审计及咨询类新兴产业,吸引各类公司前来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全力打造“总部经济”和“写字楼经济”。目前,东区已经成为了中山发展“总部经济”的首选地,聚集了中山大部分的保险、通信、金融证券、传媒和旅行社的总部,还有众多的律师、会计师、拍卖、中介咨询、出口贸易等服务业机构选择在这里投资发展。区内购物、饮食、娱乐休闲设施配套齐全,益华、万佳等大型商业板块聚集,随着市博览中心、长江高尔夫球场,以及香格里拉酒店、雅居乐长江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的相继落成,东区的商业地位不断提升。服务业税收快速增长,成为全区的税源主体。2008年,全区服务业企业和商户达6100多家,服务业总收入达230.58亿元,服务业税收达13.99亿元,是工业税收的5.16倍,占全区税收总额的比重高达71.89%。目前,东区的服务业已形成了房地产、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旅游餐饮等行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虽然近年来东区经济向“服务业强区”转型,工业企业不断外迁,但东区仍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城市型工业渐显雏形,工业基本保持以电子为龙头,金属、塑料、包装、制衣、皮革等产业相互配套的轻工业体系;工业企业有5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73家,工业产值2008年仍然达到47.61亿元。而且,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东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知名企业落户, “公司总部+科研机构”的经济发展模式悄然兴起。目前,全区共有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民科企业、6家市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工程研发中心、61家市级民科企业。这些企业带动了全区科技创新的浪潮,对其他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近年来,东区坚持实施“亲商、稳商、富商”的方针,以“3·28”招商会为契机,大力招商引资、招商选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进了一大批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目前,高标准建设的白沙湾产业聚集园区,路网、水电、通讯、生活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共引进企业15家,占地538.17亩,预计投产后产值将达13亿。由于大力发展城市型经济,全区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区初期,东区的三大产业比是8:62:30;至2008年为0.1:18.1:81.8。东区已经从一个以工业为主体的郊区发展成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兴城区。
展望未来,东区将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立足于建设行政管理服务中心、区域性的商贸中心、高品位的文化中心、环境优美的生态人居中心,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交通网络、教育网络,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步伐,努力建设经济强区、宜居东区、平安东区、和谐东区,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3. 黔江工业发展怎样
黔江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黔江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17年,建成重庆市东南部新兴工业基地和武陵山地区加工业高地;跻身重庆市工业20强区县;重庆市重点产业转移承接区县前5位;正阳工业园区争取跻身全市特色工业园区前15位,力争进入前10位。——工业经济总量有新突破。到2012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9.1%和22.3%以上;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50%以上。到201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3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0.4%和18%以上。——工业总体质量效益有新增长。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和利润分别达25亿元和8亿元。到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和利润分别达60亿元和18亿元。——产业集聚有新提升。到2012年,三大重点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以上;园区工业占全区工业比重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突破100户,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30户,过亿元的企业15户,2家企业进入重庆工业50强。到2017年,重点产业产值达到450亿元以上;园区工业占全区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突破200户,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60户,过亿元的企业30户,3家企业进入重庆工业50强。——技术创新能力有新提高。到2012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10%以上,全区拥有1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3511”企业均有自己的研发体系。到2017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全区拥有2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节能降耗有新进展。到2012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在0.9吨标准煤以内。到2017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在0.85吨标准煤以内。
4. 什么叫1235发展思路
一是坚持“一个统领”,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二是围绕“两个定位”,即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三是把握“三个重点”,即投资拉动、地企联动、项目推动。四是实施“五大战略”,即工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立区、三产富区、开放活区。
5. 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适时做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新闻出版业如何结合行业特点和实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一条中国特色新闻出版业发展之路?不久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于永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就此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我认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出版业发展,首先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谈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出版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各行业相比,既存在许多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即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去做,又要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具体分析,具体运用。当前,出版产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十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第一个方面的关系:事业和产业的关系。首先要坚持两手抓的原则,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深化出版改革既要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又要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壮大。其次要明确发展思路政策。从发展思路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经营性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再次,要做好对现有出版单位的区分定位和分类指导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属于经营性文化产业性质的出版单位的转制改制工作。
第二个方面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应把握好三点或掌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出版业是生产精神产品的特殊产业,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功能。新闻出版工作应当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充分认识我们生产的精神文化产品对人民、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二是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不同性质的出版单位,要求有所不同。对事业单位,主要要求的是社会效益,因此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对企业单位、产业单位,要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两个效益的统一。三是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处于冲突时,经济效益要坚决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以一己之利、一时之利而损害人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第三个方面的关系: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应重视三个问题:一是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正确把握主旋律的内涵。主旋律不是空洞化,不是单一化,不是简单化。主旋律体现的是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主流,精神文化的主流。主旋律的作品完全可以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完全可以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这几年有些热销的图书、音像制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二是全面理解多样化的要求。多样化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即内容上、题材上的多样化与表现形式、体裁、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化。内容方面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凡是一切健康有益的文化,都要积极提倡、鼓励和支持,凡是腐朽的文化都要坚决抵制。多样化不是低俗化,不是媚俗之风。在作品表现形式上,确实要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三是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贴近”的要求,统一到建设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去。
第四个方面的关系: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整个出版产业,由于编辑、印刷、发行、科研、教育和贸易各个行业、各个单位的情况不同,性质不同,如何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好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对推动出版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把握好这样几个要求:一是要区别对待。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和不同企业,要求不一样,政策也不一样。比如印刷行业、光盘复制行业就与编辑出版行业很不一样,编辑出版行业又与发行行业很不一样。二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要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出版行业如何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值得认真研究探索。三是在体制改革中,在国家有关政策已十分明确的情况下,那些属于放开的行业,要清除体制性障碍,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五个方面的关系: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处理好这个方面的关系,主要是解决好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达到合理布局、共同发展的目的。从西部地区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历史和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原因,产业发展的规模较小,市场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出版综合资源匮乏,市场培育、创新能力、人才建设、科技应用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从现实的情况看,西部地区改革和发展的压力比东部地区要大。所以,我国出版业的整体推进和产业持久发展,必须要研究和处理好东部与中部、西部的关系问题。统筹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一是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跟上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甘肃《读者》杂志的发展就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西部地区借鉴。二是要完善产业政策。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要搞“一刀切”,要充分考虑中部西部的情况,注意从政策上给以扶持,促其加快发展。三是要强调区域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加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图书出版方面,东西部曾经共同开发选题、开拓市场,支持西部优秀民族图书的出版,积累了不少经验。多年来,东、中部地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对口支持西部地区,这些好的做法要坚持下去。从产业发展上讲,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市场开发出来了,全国的出版物市场规模才能扩大,产业才能做强。
第六个方面的关系:面向城市与面向农村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五个统筹中,第一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从我国目前的出版情况看:出版物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偏重于城市;在城市,一般读物的主要消费者又偏重于“白领”阶层。这个现象值得研究。是不是出版物在农村就没有市场?农民和城市普通居民是不是就没有消费能力?从2002年发行方面的统计情况看,城市零售246�97亿元,农村零售80�29亿元,城乡零售比例为75∶25。2003年,这个比例为76∶24,有些微变化。这个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城乡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出版物在农村仍然有市场,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可能更大些。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一是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当前的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服务于永湛(左一)和马耳他总统、中国驻马大使合影“三农”是出版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是出版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二是要从满足八亿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没有八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文化出版要求和指标,关键是要多出广大农民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用优秀的出版物和优质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三是要从出版产业发展的前景出发。城市市场的增幅是有限的,文化出版产业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在农村,在八亿农民的广阔市场。这是中国出版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七个方面的关系:平面媒体和多媒体的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主要是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解决好调整产品结构的问题。目前,我国出版产业中,产品的结构问题值得重视:平面媒体比重很大,多媒体比重很小。图书、报纸、期刊的产值规模远远大于多媒体的产值规模。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平面媒体近年来发行量和销售额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在下降,而多媒体包括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增长的速度均在两位数以上。从产业长远发展来看,要处理好平面媒体与多媒体的关系。一方面要重视平面媒体的发展,充分挖掘平面媒体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对多媒体的发展又要有所侧重,有所扶持,注意把握发展机遇。要重视新技术应用,新媒体的开发,积极开拓新的领域,扩大产业增长点。在这个方面,必须要有长远眼光、战略眼光。
第八个方面的关系:集团化与集约化的关系。主要是研究解决好企业组织结构问题。在出版改革中,提得较多的是集团化建设。从1996年开始批准组建第一家试点集团以来,至今各类出版集团已有64家。集团化建设对于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壮大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改革不可能只是一种模式,发展不可能只是一种模式。我国地区、部门、单位的差异较大,世界各国出版产业的发展也不是单一模式。从目前来讲:改革和发展要强调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问题。在产业发展中,在市场主体中,既要组建大型的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期刊集团、发行集团和印刷集团,又要培育一些由大社名社形成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专业集团,还要重视和支持大批中小出版单位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做到大中小并举,综合和专业集团各得其所,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形成良好的出版产业生态平衡。
第九个方面的关系:“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这就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实质是如何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问题。近年来,出版业在“走出去”、“引进来”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长期以来出版物进出口、版权引进与输出数量的情况是,进口大于出口,引进大于输出,“逆差”在不断增大。出版业在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还遇到不少困难,收效还不理想。从出版业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与外来竞争压力的加大,我国出版业必须高度重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处理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问题。“走出去”与“引进来”都要立足于繁荣发展民族出版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我国出版业的竞争实力。在“走出去”方面,要着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采取多种措施,诸如消除影响“走出去”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出版物出口权限审批,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支持和鼓励我国出版物出口,抓紧国际业务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拓展“借船出海”的渠道。
第十个方面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出版产业的发展必然涉及正确处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我们较为熟悉行政调控手段,不善于运用市场手段。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都强调,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出版产业的发展,要善于把握和运用这两手。一方面,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制,推动出版单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经济手段等做好宏观调控,给出版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出版业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真正发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保障的作用。
6. 企业规划怎么做呀
转载一则供参考。
化纤纺织厂规划书(草案)
前 言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区委、区政府“工业强区”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区民营经济,拉长石化、化纤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我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会同吉利乡等有关部门,又对我区化纤纺织产业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和考察,并编制了产业近期规划(草案)。此规划立足我区化纤纺织业发展现状,着重围绕化纤针织物展开,对化纤纺织链条中的其它上下游产品的规划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深入调研论证。
由于我们的知识和水平有限,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产业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节 产业优、劣势分析
第二节 本地产业现状分析
第二章 规划项目概况
第一节 产品定位
第二节 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链的形成
第三章 规划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第一节 单机单产效益分析
第二节 整体效益分析
第四章 规划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立
第一节 龙头企业——洛阳吉思达针纺有限公司
第二节 “公司+农户”的治理模式和销售网络
第三节 中介组织——吉利区化纤纺织业协会
结语
第一章 产业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品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过去以解决穿衣为主要目的的纺织品正向着高档次、高质量、多品种的方向快速发展,市场的需求也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纺织业经历了一个较深层次的变革,正和国际接轨,我国纺织业已由传统产业转变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纺织品占总出口额的40%左右,而纺织品出口所带来的贸易顺差占我国贸易总顺差的60%以上。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纺织产业的聚集区,该地区的纺织品产量占我国市场的70%以上,占世界市场的40%以上。随着近年来的持续高速扩张,在经历了一个高速成长期之后,经过市场的洗礼,东南沿海纺织企业涌现出一大批以市场为先导、以科技为支撑、资产上亿元的民营纺织企业,占居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他们在快速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又一路领先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纷纷转向高附加值的面料、服装生产上,借此打入国际市场,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谋求利润的最大化。
第一节 产业优、劣势分析
一、发展化纤纺织业的优势分析
就“比较优势”而言,我区发展化纤纺织业与周边其它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四大优势。
1、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
我区境内有中西部地区最大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化纤原料生产基地,年产化纤长丝9万吨,短丝10万吨,加弹丝1万吨。目前90%以上的化纤原料没有实现就地转化,而主要是远销到江、浙地区,这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资源的流失,没有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使之成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假如化纤面料在我区就地产销,一是仅原料和产品往返运输费用一项,每吨即可节约成本500-600元;二是单项原料包装费每吨又可省去200-300元;三是电费比江浙地区低二分之一多;四是人工工资仅是沿海地区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这样算来,仅化纤丝一项就地转化生产,成本就比江、浙地区低15%左右。就市场竞争而言,同等型号、规格、质量的产品,我们假如降低10%还有利可赚,而江、浙企业就可能亏本。所以说依靠优势,就地生产,就近销售,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快速抢占中西部市场,我们有近水楼台、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和优势。
2、庞大的消费市场优势
立足河南,波及陕、晋、鲁、鄂、冀等相邻省份,消费人口至少可达3.2亿人,如再辐射西北、西南诸省区,排除产品出口因素,我区产品可覆盖国内三分之一强的庞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据调研测算,仅我市关林批发市场,年销售化纤面料就达9000多万米,与此相关联的西安、兰州、石家庄、太原、乌鲁木齐等大城市的消耗量是洛阳的4-8倍,产品几乎全部来自于浙江的柯桥、余杭和广东东莞,进行二级批发经营。所以就地生产,就近销售,从流通环节上可节约二次销售成本和一次长途运费,仅此一项就可大大增强市场竞争力。
3、中西部地区化纤面料生产厂家少的发展优势
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主要以棉纺、毛纺为主,化纤纺织因缺少原料未有大的发展。据了解,目前西北、华北地区仅有河北邯郸、山东淄博有企业生产,且起步晚,规模不大,河南几乎是空白。就中西部地区化纤面料生产而言,起码在5至10年内很难形成与江浙一带的激烈竞争,所以在我区发展化纤纺织业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
4、东南沿海纺织面料产品升级换代带来的机遇优势
目前,东南沿海纺织面料产品的生产正纷纷转向高附加值的面料、服装生产方面,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加之东南沿海水电燃料、人工成本的不断增长,中、低档产品已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以抢抓机遇,填补沿海地区升级换代留下来的短期空档,发展我区的化纤纺织业,满足中西部地区市场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发展化纤纺织业的劣势分析
我区发展化纤纺织业的主要劣势集中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陈旧转变方面:
1、观念陈旧落后,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区占主导地位,造成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有较多先富起来的农民,大多是靠“倒油倒气”发的家,暴富和投机心理严重,小富即安,富不思进,经不起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大的做不来,小的又不想做,这些思想障碍不清除,区域经济就很难健康发展。
2、团结协作精神差
小打小闹,小而全思想严重,化纤纺织业是一个分工细、协作强的产业,缺少团结协作一切都无从谈起。
3、体制和机制不活
发展化纤纺织业必须学习沿海地区先进的治理经验,充分发挥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的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建立起一套符合区情的治理体制。
第二节 本地化纤纺织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区有各类织机100余台套,分编织和无纺两类,除吉思达公司和吉美公司外,其余规模较小(详见下表)。
序号 厂 名 法人代表 设备
(台数) 型号 产地 成立
时间
1 洛阳吉思达针纺有限公司 冯银权 68 圆盘织机 台湾德龙 2003年
2 洛阳吉美化纤纺织有限公司 梁战成 24 磁控无梭织机 浙江泰丰 2001年
3 洛阳弘生纺织有限公司 王金生 16 磁控无梭织机 浙江泰丰 2002年
4 洛阳燕恒装饰布有限公司 张燕京 8 磁控无梭织机 浙江泰丰 2002年
5 赵 铮 4 磁控无梭织机 浙江泰丰 2002年
6 张文祥 4 剑杆织机 浙江泰丰 2003年
7 郭金才 4 剑杆织机 浙江泰丰 2003年
8 焦作 何志刚 40 有梭织机 不详 筹建之中
合 计 168
目前我区化纤纺织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组织和龙头示范带动。
2、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洗、印缺位,制约了前期的快速发展。
3、规模小,大的订单不敢接,形不成规模生产格局,因而没有市场竞争力。
第二章 规划项目概况
该规划项目以洛阳吉思达针纺有限公司为龙头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成立中介组织——“吉利区化纤纺织业协会”帮助组织协调,争取在3年内再发展各类织机300-500台套,并争取在1年内由吉思达公司并购“洛阳印染厂”,形成我区化纤纺织业的基本链条,形成年加工各种化纤纺织布20000吨,年销售收入达36000万元的能力。
第一节 产品定位
一、产品定位
与龙头企业吉思达公司产品相吻合,主要生产高档针织布、全棉罗纹棉毛、涤棉罗纹棉毛、各类原类空气布彩条。中、低档化装饰面料。
选择依据:应用市场广泛,织造工艺较为简单、成熟;与洛石化化纤产品易对接、对化纤丝的要求不高。仅关林市场年销售化纤面料就达9000多万米,是3000台织机一年的产量,周边市场需求旺盛。
二、设备选型
圆盘织机。此类织机是应用台湾发明的专利技术对现有机型的改进型,价格与传统机型相近,每台约在10万元。改进后的圆盘织机耗电少,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便于操作和把握,在江、浙一带应用非常普遍,首选此类织机是可行的。
磁控无梭织机。此类织机是剑杆织机的改进型,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便于操作,节电,高速等优点,一般企业普遍采用,且每台售价在2.5万元左右,加工户可选择此类机型。
三、产品执行标准
执行纺织行业现行标准。
第二节 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一、环保
本项目为纺织项目,印染工序在外地进行,不会产生废气和废水污染。车间内机器噪音在80分贝以下,不构成噪音污染。如农户单机生产,也不会产生噪音污染。因此本项目无“三废”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二、消防
本项目消防应按火灾危险性乙类设计。标准厂房内外应设消防车通道、消防专用水管、专用消防水泵、消火栓和灭火器,并建消防水池,确保生产安全。农户家庭纺织生产也配备消防水桶、灭火器,且消防通道畅通。
三、工业卫生及劳动安全
所有机械传动部位应设安全防护罩,工人配备劳保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毒有害物品设专人严格治理。
第三节 产业链的形成
纺织面料的生产是需要多道工序和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来进行系统化加工才能共同完成的产品。
服装面料加工工序流程图:
原丝→加弹→网络→蒸纱→倒筒→络筒→整经→编织→漂洗→拉幅→定型→染色→印花。
化纤装饰面料加工工序流程图:
原丝→加弹→网络→整经→编织→漂洗→印花。
每道工序的设备投资都比较大,技术也比较复杂,少一个环节都无法生产出产品。一般中小企业都难以独立完成整个产业链,必须多个企业相互配合、相互依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第三章 规划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第一节 单机单产效益分析
农户在自家庭院中安装织机1-2台,可省去厂房建设费用,只要水电接口到位即可生产。
单机单产经济效益简析
一、投资成本 圆盘织机(服装面料) 磁控织机(装饰面料)
1、单机价格 10万元/台 2.5万元/台
2、安装费用 0.1万元/台 0.08万元/台
3、辅助设备投资 0.2万元/台 0.1万元/台
4、其它投资 0.2万元/台 0.2万元/台
5、铺底流动资金 2万元/台 2万元/台
二、生产成本核算
原材料成本: 15000元/吨 15000元/吨
辅料及损耗: 300元/吨 300元/吨
水电费: 30元/吨 30元/吨
人工成本: 150元/吨 150元/吨
治理费用: 20元/吨 20元/吨
销售费用: 30元/吨
其它费用: 50元/吨 50元/吨
合 计: 15580元/吨 15580元/吨
1、销售价格: 18000元/吨 10元/米
2、单机月产量: 12吨 3000米
3、利税: 按月销售10吨计 2800米计
4、月销售收入: 18万元 28000元
5、月利税: 5万元 8400元
6、投资回收期: 20个月 18个月
第二节 整体效益分析
一、市场猜测
本项目通过整合区内化纤纺织产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生产的主要产品适合市场要求,且由于规模化生产,便于增加花色品种,具有很良好的市场潜力。
二、优势分析
本项目充分利用我区原料优势、技术人才优势、政策优势,水电价格低,劳动力充足,且成本较低,加之龙头企业先进的治理经验、成熟的销售网络,采用“公司十农户”的经营治理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区域化纤纺织业的发展,扩大就业,使农民增收,从而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三、经济效益简析
1、成本核算(以圆盘织机为主计算)
原材料成本: 15000元/吨
辅料及损耗: 300元/吨
水电费: 30元/吨
人工成本: 150元/吨
治理费用: 30元/吨
销售费用: 40元/吨
其它费用: 50元/吨
合 计: 15590元/吨
2、销售价格: 18090元/吨
3、总利税:按前三年平均销售1万吨计,年销售收入为18090万元,年创利税为5427万元。
4、投资回收期为4.6年
第四章 规划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立
第一节 龙头企业—洛阳吉思达针纺有限公司
该公司为民营化纤纺织企业,位于吉利区科技园内,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8200m2,总投资2800万元,拥有圆盘织机100台,年加工各种化纤针织布3600吨。
该公司2003年申请设立,2004年6月投产。公司投资人均为浙江慈溪人,有多年从事化纤纺织的经历,拥有成熟的技术、设备、治理经验。尤其是该公司的销售网络与东南沿海接轨,具有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
选择该公司作为我区化纤纺织产业规划项目的龙头企业正基于此种考虑。
第二节 “公司+农户”的治理模式和销售网络
该公司现有标准厂房中亦有预留织机位置,农户或小投资者可以采取入股或租赁的方式购机安装生产,公用设施部分共享。也可自选场地生产,该公司负责包销产品,统一下达生产计划和订单,统一供给原材料,加工户只获得加工费用即可。
该公司有义务对加工户的设备维护、产品质量等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统一指导、培训员工。
加工户一旦和公司签订协议,即为公司成员,可不再单独进行税务和工商登记注册。公司有义务维护加工户的一切合法权益。
第三节 中介机构——吉利区化纤纺织业协会
该协会是专业协调服务机构。为龙头企业和加工户提供技术、原料、市场开发,职工技能培训、法律、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负责监督协调龙头企业和加工户的关系。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市场开发,避免出现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的局面。
该协会由民营经济发展局、吉利乡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龙头企业和加工户共同组成,民营局和吉利乡政府负责协会的日常事务,配1-2名专、兼职人员。
结 语
该产业规划项目旨在依托洛阳大化纤的原料优势,整合区域化纤纺织产业,以期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龙头带动,做大做强我区民营企业,提升我区的整体区位优势,必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 如何做好一名农村商业银行支行行长文章
1、多听、多看、多分析,摸清情况,为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到任之初,为了在短时间内尽快了解掌握支行的各项业务发展状况、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等情况,克服困难,平时经常找干部职工谈话,并深入到科室、网点,积极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和支持,掌握第一手资料,迅速了解支行各个方面的情况。白天走访村镇和农户,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处理支行事务。
根据某某地区的特点,我及时走访镇政府和相关部门,了解某某开发区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思路,走访税务、工商、农办等部门和企业,了解某某地区的金融市场情况,了解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和需求,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为进一步了解支行干部职工的真实想法,加强支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我在3月初通过找员工谈话、召开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各种小型会议和支行工作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员工思想状况,并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研究,对合理建议及时采纳和总结,并对一些职工普遍关注的问题给予了答复和解决。使职工看到了我诚恳的工作态度,激发了广大员工对管理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职工之间谈论如何工作,如何努力将工作干好的良好风气。同时也使我基本摸清了支行的整体情况,为尽快融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并尽快使工作打开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划某某支行未来几年发展方向
根据某某地区未来几年经济发展“以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为主导、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增强经济发展实力,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的协调发展”的思路,结合管辖行关于某某支行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出了某某支行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发展规划,充分了解了宏观、区域经济走势,市场变化、同业竞争手段等内容,把准经济发展的脉搏。
“以强化服务提升农商行形象,以加强培训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以内控建设提升经营能力,以调整资产质量提升支行盈利水平”,并根据支行人员现状和业务现状逐步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如支行网点和部室服务工作检查制度、支行业务技能培训制度、业务质量考核制度等,用制度手段确保支行近期目标的实行。
3、明确中层干部工作目标和标准
我清楚地知道,一个支行的发展不仅要依靠高管人员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还要培养锻炼出一支过得硬的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使总行、管辖行的政策、经营理念和相关规章制度得以准确有效的贯彻落实。
我感到,某某支行干部职工整体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还是不错的,但也有落后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严重影响着支行业务发展,如认为某某支行历史上各项业务指标就完成不好,努力也是徒劳的破罐子破摔的颓废思想;自己的业务和水平比以前强多了,没有必要再努力学习的自满自足的思想;大家在一起工作很不容易,能干的就干点不能干的就不干的懒惰思想。
针对某某支行部分干部跟不上目前农商行快速发展形势的现实,提出了衡量中层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十条标准”。这十条标准是:一、要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欲望和信心;二、要在工作上、管理上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三、要善于从习惯的工作模式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改进建议;四、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五、要正确处理好“发动大家干”与“自己带头干”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积极主动与被动应付之间的关系,力求在分工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六、要有全行一盘棋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人、局部、整体之间的关系;七、要正确处理好上下级之间、人情与制度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人情放松制度;八、要有逐级负责意识,各级干部都要种好自己的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九、要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情况,为上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十、要正确处理好开展工作与承担责任之间的关系,不能因噎废食。
“十条标准”的提出,希望使中层管理人员对照标准找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确改进目标,也让一些普通员工看到自身发展和努力的方向,为提高干部员工的素质奠定基础。
4、抓文明规范服务,树农商行形象
银行的服务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着银行整体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北京农商行的服务形象,能否为客户提供周到的服务会直接影响我行的声誉,因此支行班子组建后积极研究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制定了服务质量考核制度,将员工仪容仪表、服务规范、环境卫生、服务事故等服务工作细化到27小项,并细化每一小项检查原则和奖罚标准,力求使员工找出自己的差距,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服务习惯。
同时充分利用中国银行业协会倡导的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活动,根据管辖行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初步实现了提高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创造良好声誉的预期目标,某某支行的文明规范服务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所辖某某分理处被总行授予“文明规范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5、梳理业务流程,加强内控建设
在抓服务质量的同时,支行领导班子将业务流程梳理和内控建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结合管辖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精神深入、细致、全面的开展支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分别制定了《某某支行2007年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某某支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自查小组分工》,详细明确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范围、具体时间、各层次的职责分工,检查的方法等,逐级签定责任书,落实责任,确保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统一开展,全面梳理了支行的各项制度规定,将各项规章制度力争作到有的放矢并易于操作,有效的避免了制度形式化,尽量避免有章不循、有章难循的尴尬境界,维护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通过案件专项治理,支行加强了监督检查力度,监督检查制度得以细化,违规处罚力度得以强化,内控制度体系得以健全,员工风险意识得以提高。员工进一步提高了对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重要性及意义的认识,使员工在思想上增强了风险防范和遵章守纪的意识。支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受到管辖行好评,并将某某支行作为某某支行试点单位。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强化,为案件防控打下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6、加强信贷管理指导,注重贷款营销
为了对支行的贷款质量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以防范信贷工作中的潜在风险,我多次听取信贷部门的汇报,对存量贷款企业进行摸底,并对主要的贷款客户逐户走访,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认真分析、考察,分析其贷款风险点,判断其是否为真正应该支持的贷款客户,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以确保我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如某家贷款客户过去一直是我行支持的客户,在走访时发现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素,我及时与信贷员进行了情况沟通,同时要求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切实有效的逐步退出的计划并实施,以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
根据支行贷款营销成效不明显,客户经理贷款有畏难情绪,有严肃处理不良贷款责任人的心理包袱的状况,组织全体信贷人员认真学习总行和管辖行相关文件精神,充分理解在处理营销和风险的关系上,要坚持尽职原则,即:营销人员只要做到尽职尽责,依法合规、出现风险,不予追究。要求信贷客户经理,不要被总行严肃处理不良贷款责任人所吓倒,因为他们都是没有依法合规做贷款,没有尽职尽责。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现身说法,指出:“工作二十多年来,有我签字的贷款还没有一笔发生不良,说明信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防范的。同时也强调并不是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贷款就没有风险,只有把银行的贷款真正当成自己的钱借给别人那样来琢磨,你才能把所有的风险点都考虑到,才能真正的防范住贷款风险。”
在解决了贷款营销人员的思想问题以后,我带领营销人员走访镇政府、某某开发区,了解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新入区的企业、高科技集团公司,如***有限公司、***厂、***等,为今后储备新的存贷款资源打下了基础。同时带领大家走出区外,对区外的优质存、贷款客户,积极主动营销。我深切的感受到某某地区的金融资源有限,要求大家要走出去,要放眼整个某某市场乃至北京市场,要求大家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质、敢于竞争、善于营销、同心协力、扎实奋斗,使某某支行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较大发展。
8、培养存贷款工作“四营销”机制
存贷款工作是当前我行重点工作,培养一支营销团队和营销手段是取得成绩的关键,到任之初,我就结合支行和地区特点,构建存贷款工作“四营销机制”建设,力图带领大家逐步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营销体系,从而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客户经理队伍。“四营销机制”即:
一是立体营销,以“抓大不放小,关键在于优”的宗旨,按存款规模大小,实行客户经理、部门经理、行长差别营销。坚持上、下联动,各部门协同公关,不拘一格抓存贷款。
二是连环营销,定期走访政府职能部门掌握新入资项目第一手信息,摸准牵头部门和承办部门,从龙头抓起,实行连环式营销,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是感情营销,对公、储蓄个网点建立大户档案,帮助解决他们的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感情投资,来有效地稳定优质客户。
四是关系营销,利用郊区注重社会关系、人情关系的特点,利用行内职工与客户、政府职能部门的社会关系进行资源竞争。
工作设想和经营思路
1、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支行干部职工整体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是不错的,但也存在不求上进、自满自足、违反纪律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违反劳动纪律、违反业务操作规程、违反工作制度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严重影响着支行各项业务健康发展。所以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是明年及今后几年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这包括考勤制度建设、文明规范服务制度建设、结算制度建设、贷款管理制度建设等多方面。
2、努力改善贷款质量。目前支行各项贷款质量非常严峻,企业贷款时常出现欠息和逾期现象,常常需要用借新还旧方式化解不良,企业还款意识淡薄,我们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水平和手段又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环境和总行要求。小额农户贷款也存在同样问题,农户贷款本金不能到期收回,需要用借新还旧方式维持贷款的正常形态,同时还存在原农户贷款手续不正规甚至违规现象。所以改善贷款质量是支行能否健康发展的保证。
改善贷款质量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新增优质贷款来稀释原有不良。二是通过各种手段化解、消化现有不良。说白了就是加大管理和营销力度。从管理和营销制度入手,合理制定奖惩办法促进工作执行力。
3、充分利用某某开发区发展契机,抓住入区企业,营销存贷款业务。及时与镇政府和相关部门联系沟通,了解某某开发区入区企业情况,从源头抓住客户资源,了解掌握入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需求,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8. 如何做大做强工业园区
做好服务(安全卫生水电气之类的),减免税收和管理费,定期或不定期走访企业主,若果有条件,还可以搞搞短期垫资、低成本的运输什么的。。。。。。。。
9. 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汕头高新区现有入区企业210家,各类科技型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4家、市级26家)。建区以来,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80.6亿元,技工贸收入301.3亿元,出口贸易额近4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是26%、28%和20%。已有126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其中国家级26个,省级60个,市级40个)。汕头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民营科技经济为主体,以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为导向,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为支柱和主导产业的高科技开发区和科技孵化基地,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川公司光学头、爱多公司电子产品、奥星光公司通讯设备等高科技企业及其产品,逐步成为汕头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点发展区域。 2001年,不断实践“科技兴区、工业强区、商贸活区”的发展战略和“科工贸并举”的发展思路,使全区各项事业取得较好的成绩。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8.5亿元,技工贸总收入40亿元,实际上缴税收6100多万,分别增长10%、11%和43%;达濠、河浦两个科技园作为高新区的延伸区已得到市政府批准,使高新区面积扩大到5.6平方公里,“以区带园,全面发展”的战略得到进一步贯彻;2001年被广东省列为全省首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环境建设试点示范园区;高新区孵化基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组建了高新区软件园及软件协会;出口贸易在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完成4894万美元;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较好成效。